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205503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285.0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建设的几个问题(6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n农村是以地缘为纽带,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农村是以地缘为纽带,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基本由同质性劳动人口组成的社会结构简单、基本由同质性劳动人口组成的社会结构简单、人口密度低的地域社会。人口密度低的地域社会。1、我国传统农村的特点n农业生产是基础农业生产是基础n社会构成简单社会构成简单n人际的初级关系人际的初级关系n传统习惯和传统文传统习惯和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发挥着重要作用2、新农村的特点、新农村的特点农业产业:专业化、区域化;农业产业:专业化、区域化;工业工业 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与乡村旅游服务业(农业生产服务与乡村旅游业)业)n取消户籍制度,给农民以平等的公民地位;取消户籍制度,给农民以平

2、等的公民地位;n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给农民平等的就业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给农民平等的就业权利;n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事业;n统筹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考虑城乡基础设施建设;n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公益性职业技术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发展公益性职业技术教育;n落实落实“两个转变两个转变”和和“多予、少取、放活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的政策。在不触动现有体制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是不可在不触动现有体制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新主体(3)新功能第一,农业产业支撑功能第一,农业产业支撑功能 农

3、业科技致富,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农业科技致富,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等,都是强调农业的供给功能。实际上农条等,都是强调农业的供给功能。实际上农业更多地表现为公共产品性质。业更多地表现为公共产品性质。第二,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第二,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 乡村社会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乡村社会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结构等决定了带有中国传统特点的诸如理织结构等决定了带有中国传统特点的诸如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想、信念、价值观、道德、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规则等文化特点。和行为规则等文化特点。在乡土文化中孕育出的尊老爱幼、守望在乡土文化中孕育出的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

4、俭朴素、诚实守信、热爱家乡等一相助、勤俭朴素、诚实守信、热爱家乡等一系列优秀文化品质同样需要在特定环境下保系列优秀文化品质同样需要在特定环境下保存和发展。存和发展。第三,生态功能第三,生态功能n城市是反自然程度最高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是反自然程度最高的人工生态系统;n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人们对食物追求的同时,也能满足了人农业生态系统满足人们对食物追求的同时,也能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二、农业的概念和特点n农业科学n农业经济学n社会学n利用植物和动物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养以利用植物和动物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养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部门。取得农产品的社会部门。词海词海(1986(

5、1986)n现在统称对农业的定义:现在统称对农业的定义: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取得人类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1、作为自然科学农业生产的特点作为自然科学农业生产的特点n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农业生产包括植物生产(种植业)和动物生产(饲养业)。种植业包括作物种物生产(饲养业)。种植业包括作物种植业(狭义农植业(狭义农 业)和林业;饲养业包括业)和林业

6、;饲养业包括畜牧业和渔业;而对农畜产品的加工则畜牧业和渔业;而对农畜产品的加工则是农业生产的延续,称为副业。这样就是农业生产的延续,称为副业。这样就构成构成 了农林、牧局、渔厂义的农业。了农林、牧局、渔厂义的农业。(1)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生命有机体生命有机体 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植物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都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如地理分布、生有自己的生活规律。如地理分布、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等。长发育、繁殖、死亡等。生物的空间生物的空间分布受环境条件的控制,生物的季节性、分布受环境条件的控制,生物的季节性、周期性现象与环境条件的季节性、周期性周期性现象与环境条件的季

7、节性、周期性现象有着密切联系。现象有着密切联系。(2)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地土地 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是农业生产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地是动植物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土动植物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础。土地是具有地域性的生产资料,地点是不地是具有地域性的生产资料,地点是不能被移动,其使用价值同光、热、水、能被移动,其使用价值同光、热、水、气和其它自然要素相互结合的形式有关。气和其它自然要素相互结合的形式有关。土地生产力在空间范围内和时间过程中土地生产力在空间范围内和时间过程中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3)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太

8、阳能太阳能 太阳能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由于太太阳能是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能源,由于太阳辐射能的数量在空间范围内和时间过程中有很阳辐射能的数量在空间范围内和时间过程中有很大的差异和变化。这种差异和变化,既影响生物大的差异和变化。这种差异和变化,既影响生物生长状况,也影响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生长状况,也影响农业生产的时空分布。n农业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是自然再生产和农业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产物,受三个规律的影响: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产物,受三个规律的影响:自然规律;生物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生物规律;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农业的特性与社会农业的特性与社会2

9、、农业的经济学特点、农业的经济学特点n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n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61(1961年年)和印度和印度经济学家苏布拉塔经济学家苏布拉塔加塔克等人加塔克等人(1984(1984年年)论述的农业贡献理论,认为论述的农业贡献理论,认为 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等四种贡献能力。和外汇贡献等四种贡献能力。(1)产品贡献n主要表现在食品贡献、食品供给主要表现在食品贡献、食品供给与通货膨胀、原料贡献与农业和与通货膨胀、原料贡献与农业和其它产业之间的生产联系等几个其它产业之间的生产联系等几个方面。方面。(2)市场

10、贡献)市场贡献 表现在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表现在农业部门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的市场需求上。农村市场的需求状况和费品的市场需求上。农村市场的需求状况和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具有决定性影响。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程中,凡是国民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凡是国民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往往也往往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3)要素贡献要素贡献n主要包括资本转移、劳动转移和就业贡献等方面。主要包括资本转移、劳动转移和就业贡献等方面。农业的资本转移为工业化建设积累

11、原始资本。据统计农业的资本转移为工业化建设积累原始资本。据统计,20世纪世纪90年代以前年代以前,我国农民累计做出的资金贡献高达我国农民累计做出的资金贡献高达7000多多亿元亿元,即便进入即便进入90年代年代,每年的每年的“剪刀差剪刀差”绝对额也在绝对额也在1000亿亿元以上;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元以上;同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也是我国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是我国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2001年年,我国全社会就业人我国全社会就业人口为口为7.3亿人亿人,其中其中,50%的劳动力(的劳动力(3.65亿)从事农业。亿)从事农业。农业政策的困惑n农业产业结

12、构?农业产业结构?n农业科技增收?农业科技增收?n规模经营?规模经营?n产业化?产业化?n 3、农业的社会学解释n农业是公共产品农业是公共产品(准准)“公共产品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通常以不排他性和消费的共公共产品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通常以不排他性和消费的共用性为标准来定义,即公共产品是共同消费,难以排他的用性为标准来定义,即公共产品是共同消费,难以排他的物品物品”。n农业产品消费的必须性(非排他性)农业产品消费的必须性(非排他性)n农业产品的提供具有社会性农业产品的提供具有社会性n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具有多功能性 农业和农村的特点决定了:n工业反哺农业(公与私问题)工业反哺农业(公与私问题)n

13、城市支持农村(功能互补问题)城市支持农村(功能互补问题)三、农民问题及其解决三、农民问题及其解决n社会身份社会身份n社会地位社会地位n社会角色社会角色n工作时间工作时间n居住地点居住地点n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农民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并依靠土地等农业生产区,并依靠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领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领导者。导者。n数量多数量多n文化科技水平低文化科技水平低n增收困难增收困难n职业分化简单职业分化简单n生活方式落后生活方式落后n权益缺乏保障权益缺乏保障农民增收困难农民增收困难农业收入增加困难农业收入增加困难就业极不充分就业极不充分 20032002200120001

14、99919981997199619951994城乡居民收入比3.43.23.02.82.62.42、城乡居民收入比:年份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城乡居民收城乡居民收入比入比2.86:12.71:12.51:12.47:12.51:12.67:12.79:12.9:13.11:13.23:13、农民问题的解决、农民问题的解决n跳出农业强农业跳出农业强农业n转移农民富农民转移农民富农民n统筹城乡兴农村统筹城乡兴农村 国家目标与农民目标的不一致,在重视农业的同国家目标与农民目标的不一致,在重视农业的同时伤害农民时伤害农民n包产到户包产到户

15、乡镇企业乡镇企业n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高农业、无粮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高农业、无粮县)n产业化产业化 粮食补贴粮食补贴n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取消农业税)n劳动力进城务工劳动力进城务工外出和就地转移41%农业所需37%可能的剩余22%农村劳动力的真实分布农村劳动力的真实分布全部外出劳动力 其中:出省劳动力 总数(万人)比上年增长(%)总数(万人)比上年增长(%)1997 3890-1488-1998 4936 26.89 1872 25.81 1999 5204 5.43 2115 12.98 2000 6134 17.89 2824 33.52 2001 7849 27

16、.96 3681 30.35 2002 8399 7.01 3897 5.87 2003 9831 17.05 4031 3.44 2004 10260 4.5 4299 6.65 1953年(10.0)(5.0)0.05.010.004151930344549606475791964年(10.0)(5.0)0.05.010.004151930344549606475791982年(10.0)(5.0)0.05.010.004151930344549606475791990年(10.0)(5.0)0.05.010.004151930344549606475791995年(10.0)(5.0)0

17、.05.010.004151930344549606475792000年(10.0)(5.0)0.05.010.00-415-1930-3445-4960-6475-79 -5.0-3.0-1.01.03.05.00-410-1420-2430-3440-4450-5460-6470-7480-8490-94100+年龄组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2005年女 男-5.0-3.0-1.01.03.05.00-410-1420-2430-3440-4450-5460-6470-7480-8490-94100+年龄组占 总 人 口 的 比 重(%)2050年女 男 1.40.6-0.12.6

18、0.4-0.81.21.21.8-0.3-1.0-0.50.00.51.01.52.02.53.0世界亚洲欧洲拉美北美发达国家欠发达最不发达日本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6、安置农民就业的途径、安置农民就业的途径就地转化论:就地转化论:异地转化论异地转化论农业的吸纳力下降农业的吸纳力下降乡镇企业滑坡乡镇企业滑坡离土离乡(民工潮、离土离乡(民工潮、进城进城)两个规律两个规律 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切有利于农民自由的过程中,一切有利于农民自由地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而向其地离开土地、离开农村,而向其他产业、城镇流动的理论、政策、他产业、城镇流动的理论、政策

19、、做法,都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做法,都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反之,则是违背历史发展律的。反之,则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规律的。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四、新农村建设的途径n从社会整体看从社会整体看 工业反哺农业;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城市支援农村;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建立统一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体制。建立统一的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新农村建设的本质n新乡村建设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新乡村建设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政策配套为动力,以人为本,把平等城乡策配套为动力,以人为本,把平等城乡居民的基本权利作为最重

20、要的内容和目居民的基本权利作为最重要的内容和目标。标。n第一次新农村建设是以农村土地制度为中心第一次新农村建设是以农村土地制度为中心的经济制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构,是与村民自的经济制度及利益格局的重构,是与村民自治制度等为核心内容的治理结构结合在一起治制度等为核心内容的治理结构结合在一起的,是以提高农户生产经营能力为出发点,的,是以提高农户生产经营能力为出发点,带动现代农业、乡村企业、小城镇发展的乡带动现代农业、乡村企业、小城镇发展的乡村现代化运动。村现代化运动。n国家利益与农民利益的协调n建设现代农业n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第三产业)关于农业补贴关于农业补贴n美国美国20012001年农业国内支持高

21、达年农业国内支持高达970970亿美元,相当于亿美元,相当于农业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50%50%;n日本地产大米比进口大米贵十几倍也因高额补贴无日本地产大米比进口大米贵十几倍也因高额补贴无忧;忧;n我国我国1996199619981998年对农业年对农业“绿箱绿箱”、“黄箱黄箱”年均年均支持为支持为710710亿、亿、297.2297.2亿,总水平亿,总水平1007.21007.2亿,只相当亿,只相当于农业总产值的于农业总产值的3.25%3.25%,冲去农民的税赋,实际为,冲去农民的税赋,实际为负值。负值。n要从制度上规定保证要从制度上规定保证“多予、少取、放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落实。增

22、加支农资金总量,稳定政府方针的落实。增加支农资金总量,稳定政府投入渠道。投入渠道。n尽快提高到的尽快提高到的“绿箱绿箱”、“黄箱黄箱”政政策规定的补贴策规定的补贴8.5%(8.5%(占农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标准。的标准。贝尔纳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的社会功能n现代农业的主要倾向是限制产量,维持农产品的价格。现代农业的主要倾向是限制产量,维持农产品的价格。n农业科研的困难不在于有多少科研成果,而在于保证一旦农业科研的困难不在于有多少科研成果,而在于保证一旦有了研究成果就能应用于实际。有了研究成果就能应用于实际。n发达国家,人们已经要求科学界停止农业科技在增产上所发达国家,人们已经要求科学

23、界停止农业科技在增产上所作的努力。作的努力。n国外的农业补贴,主要目的是防止农场主生产超出定额的国外的农业补贴,主要目的是防止农场主生产超出定额的食物,从而维持农产品的价格。食物,从而维持农产品的价格。2、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n水、电、路水、电、路n符合农民的需要符合农民的需要n调动农民积极性调动农民积极性n国家是农村基础设施国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的投资主体制度的力量?制度的力量?哪些制度需要创新或变革?n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土地制度n劳动就业制度劳动就业制度n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n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n财政与金融体制财政与金融体制n4、关于农民生活方式、关于农

24、民生活方式n生活方式与劳动方式农民生活方式与劳动方式农民n生活方式的变化需要经济生活方式的变化需要经济基础基础 以旅游村为例以旅游村为例n历史上城市与乡村关系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历史上城市与乡村关系经历三个辩证发展的阶段:n第一阶段,城乡依存的时代。城市诞生于乡村第一阶段,城乡依存的时代。城市诞生于乡村,乡村乡村是城市的摇篮;是城市的摇篮;n第二阶段,城市统治乡村的时代。工业革命作为催第二阶段,城市统治乡村的时代。工业革命作为催化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造成城乡分离、对立;化剂加速了城市化进程,造成城乡分离、对立;n第三阶段第三阶段,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Le

25、wis.mumford):n 城与乡不能截然分开,城与乡同等重要;城与乡应当有机结合在一起。如果问城市与乡村哪一个更重要的话,应当说自然环境比人工环境更重要。n城乡一体化不是把乡村都变为城市,因为乡城乡一体化不是把乡村都变为城市,因为乡村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村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食物,为工业生产提供为工业生产提供各种原料各种原料,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城市提供绿色开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城市提供绿色开敞空间敞空间,改善环境;改善环境;n通过通过“城市乡村化城市乡村化”削足适履来缩短城乡差削足适履来缩短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一样是不现实的。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也一样是不现实的。n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与乡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摒弃摒弃落后和病态的一种双向演进落后和病态的一种双向演进。联系电话:联系电话:1391158028813911580288E-MAIL: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