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阴老腔”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71980749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9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华阴老腔”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华阴老腔”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华阴老腔”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华阴老腔”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阴老腔”调查与思考(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华阴老腔”的调查与思考班级:高 2013 届10班 姓名:曹浩楠引言华阴老腔是陕西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俗称“老腔影子”或“老腔皮影”,主要流行于陕西省 华阴一带。它以其豪放激昂的唱腔风格,洒脱、自由的表演形式为老百姓所喜爱。明清到民国时期 则是老腔的繁荣鼎盛期。大量走进民俗节庆,乐器和唱腔更臻成熟。1949 年全国解放以后,因为诸 多原因,班社解体,戏箱收缴,演出中断,20 世纪 80 年代改革开放后,华阴市文化部门虽对老腔 进行了一系列的搜集、整理工作,虽然有所复苏,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但传承人的青 黄不接和严重断代,以致每况愈下。近些年,随着这一剧种一次次被搬上了影视剧、话剧

2、、京剧舞 台,特别是 2006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华阴老腔, 研究华阴老腔。然而,人们在惊叹这种民间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的同时也开始为其生存前途担忧。 华阴老腔作为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一系列的生存问题,比如传承人缺失、技艺 退化问题等等。因此,作者通过实地采访,对华阴老腔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找到了华阴老腔濒 临灭绝的症结,提出了创新发展的思路。一、问题的提出1. 调查研究的起因暑期,我家以及卢叔叔、杜叔叔三家一起去爬华山,入住华山旅社,毗邻华山客栈,晚上在华 山客栈观看了华阴老腔专场演出,虽然我听不懂大部分唱词,但那古朴、豪放、激昂

3、的唱腔风格, 受到观看者的一致称赞,该节目已逐渐成为华山旅游精品特色项目之一。使我们对华阴老腔产生了 浓厚兴趣,有一种想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甚至想唱的冲动。返回旅社后等旅社老板王大伯闲下来 我们三个小伙伴缠着着王伯伯,让他讲讲华阴老腔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王大伯见我们三个对老腔 感兴趣,顿时来了精神,于是向我们娓娓道来。这就是我们开展华阴老腔调查研究的起因吧!2. 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经分析讨论,本次调查研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1)华阴老腔的起源;(2)华阴老腔的表现形 式;(3)华阴老腔的抢救保护;(4)华阴老腔的价值;(5)走访与调查。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王大伯着深深的忧虑对我们说,你们还比较

4、幸运,现在能看到这些“活化石”演唱华阴老腔, 以后的孩子可能只能通过录像或者书本了解华阴老腔了。这话对我们的触动与震撼,无异于晴天惊 雷。因此我们决意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发掘华阴老腔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找到面临灭绝的 症结,提出自己的创新发展思路,通过网络、民间艺人、学校、政府等多种渠道,重新焕发华阴老 腔的生命力,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先进文化做出一点贡献。三、研究方案设计1. 时 间:2014年7 月31至 8月 14日。2. 地 点:华阴老腔演唱现场、文化馆等地。3. 方 法:采访、查阅史料、问卷调查。4. 阶段划分第一阶段:采访群众、问卷调查(2013年 7月31日至8月 2日);第

5、二阶段:采访专家和查阅史料(2013年 8月2日至8月 9日);第三阶段: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2013年8月10日至8月14日)。四、研究的具体内容与过程2014年7月31日开始,我们按研究计划有效开展了相关工作,主要内容和过程包括以下5个华阴老腔的起源据说早在西汉时期,华阴(古代叫华州)是一个军事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 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这就是现在的所谓拉坡 调。拉坡调狭义的定义是逆水行舟时演唱的,广义的定义是大家一起吼的曲调。华阴老腔即由此而 来。后来,华阴老腔成为皮影戏的伴奏,隐退在幕后,渐渐被人们淡忘。据华县志载:华阴老

6、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 州(今华县)。一般认为,华阴老腔是明末清初,以当地民间说书艺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皮影戏 曲剧种。在明、清两代,华阴境内有十多个班社,活跃在周边的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华阴老腔的表现形式 华阴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它的伴奏乐器有惊木(或叫醒目)、自制的月琴、胡琴、梆子、 钟铃、战鼓、大锣、马锣(木棒敲)等,还有没有固定调的长号。和陕西地区的秦腔、弦板腔、碗 碗腔等其他板腔体剧种相比,老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原生态。华阴老腔的语言性很强,呈现出 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事实上,无论是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的封闭性、剧种

7、的独存性、 风格的张扬性等方面,老腔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 护委员会专家委员、资深民间文化专家靳之林称之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1. 表演方法。全国大致相同,先搭好台子、撑好“亮子”,然后借助灯火,以竹签挑拨用皮革雕 成的人物进行舞台表演。皮影班的班主一般由箱主担任,后来逐渐由说戏的担任。全班由五人组成 他们的分工是:前手。也叫说戏的、叮本的,说唱全本台词。演出时,怀抱月琴,旁放剧本,配 合表演进行唱奏。签手。也叫捉签子的,拦门的,主要操作全场皮影表演。后槽。也叫打 后台,打后槽主奏马锣、勾锣、梆子和碗碗,武打中还要呐喊助威,帮唱(拉坡)。板胡手。 主奏

8、唱腔过门,兼奏小铙喇叭,助威帮唱、吹哨。坐挡。也叫“贴档” “帮档”、“择签子的”。根 据剧情进展、提前安装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绕朵子,排兵对打、拍惊木、 呐喊助威。2. 唱腔。唱词。 老腔常用的有五字句、七字句、十字句,均以一个上句和一个下句作为基本 结构形式。 五字句,其词格划分为二、三结构形式。如孙膑坐洞中孙膑的唱词:百灵泪不干/开门 叫孙琰/骂声王道环/横道要庆燕。 七字句,其词格划分为二、二、三结构形式。如张飞赔情中关羽的唱词:(再)休提桃园 恩情重/二人结盟定生死/大破黄巾威名重/(我)巡守小小下沛城。 十字句,其词格划分为三、三、四结构形式。如逼宫中陈洪逼宫选场

9、,王春成唱词:宫 门上遇贼党吓掉魂胆/用诈言吓得他不敢近前/怕只怕狗奸贼萧墙火焰/学一个吴子胥夜过韶关。3. 音阶。老腔的唱腔音乐尽管在旋律色彩上有欢音、苦音之分,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多用苦音, 很少用欢音。老腔所使用的月琴是艺人们自制成的,月琴为三根弦,子弦、中弦(两弦全扎在同一 个轴上)定弦为do,老弦为sol,在演奏中全凭艺人手上的工夫而定,即兴因素很大。音阶上下行或 音乐曲调在进行中,由于音的倾向性的不同,音阶中mi常常呈上下游离状态。大致来说,当是上行 音阶时,mi多为微升,下行音阶时,mi多为微降,但在具体情况下又有一些新的变化。在表现苦音 时,Si多为微降,fa为本位音,而mi则在

10、上下游离或消失;而在表欢音时,fa多为微升,mi则是 原位音。它所采用的调式大多都是徵调式。4. 定调及演唱方式。老腔的定调比较自由,往往视演唱者的嗓音条件而定。一般开始时为bB调, 随着剧情的发展,情绪的高涨,调也随之提高,最终升为D调。其唱腔的音域一般十五度(bb2) 左右。老腔大多都用宽阔的本嗓来演唱,声音雄壮、激昂、韵味浓厚。多由一人演唱多个角色,这 就要求演唱者具有高超的艺术造诣。一般来说,大部分演唱者只能演唱一两种角色。正是由于其演 唱的方式决定它不管是表演旦角、小生还是须生,在唱腔上的分别并不是很大,这就需要依靠唱词 或是皮影的表演,来分清唱腔所对应的角色。5. 板式。陕西是梆子

11、腔系的主要流地,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剧种,有的受梆子腔的影响,有的 则是梆子腔系的不同剧种,对于老腔来说也不例外,其音乐结构形式为板式变化体。基本板式有:(1) 慢板。慢板只有苦音中有,为老腔的核心板式,多为旦角、生角所用,唱词多为十字句,既 可独立使用,也可与其他板式套用。速度较慢,情绪平稳,擅长抒情,多表现悲哀和凄苦的叙事内 容,其板眼关系并不像秦腔慢板那么严格,在记谱上4/4、2/4 均可,往往在本戏或折戏的开始或剧 情发生重大转折之后演唱。(2) 流水板。流水板又称二流板,以二拍子为主(也有三拍子),既可独立使用也可与其他板 式连接使用。速度变化大、旋律伸缩性很强,节奏灵活、自由,表现力

12、极为丰富,为老腔的主要板 式之一,不同行当均可使用,其唱词多为七字句。流水板根据演唱角色的不同,分丑流水和花流水。 丑流水为丑角所用,旋律跳动大、欢快活泼、诙谐幽默,欢音色彩非常鲜明;花流水为旦角所用, 节奏灵活、速度适中,旋律细腻柔和,优美动听。因演唱速度和句子连接的方式不同,流水又可分 紧流水(速度很快,唱腔上由两个腔节组成,中间加有坠子,第二腔节和下句连续演唱)和拥句流 水(将四句、六句或更多的句子首尾相连,拥在一块一气呵成)。(3) 哭板。板即哭诉时的唱腔板式,声调高昂、情绪激愤,有哭喊、哭诉之感,接在慢板之后或 流水板前后,多为中速或快速,旋律起伏跌宕,有时音域可达两个八度。哭板还常

13、用一句突发性的 喊唱作为叫板,使情绪急剧激化而进入高潮。(4) 飞板 。飞板即速度飞快的板式,比流水板、哭板速度要快,情绪紧张激烈,豪迈奔放,多 用于高潮之处,戏剧性极强。飞板演唱常用惊木、呐喊助威。(5) 走场子和花战。走场子和花战二者的速度、结构基本相同,速度都很快,均用于叫马、交战 之中,旋律粗犷豪放,第二句多为散板节奏。所不同的是,走场子多用于二人战场见面时所用,而 花战则多用于二人打斗过程中,二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起板曲,唱腔的第二句落音不同,走场子落于 sol,花战落于do。(6) 滚板。滚板是一种速度和节奏自由的散板,有苦无欢,旋律起伏较大,多表现悲痛凄楚的情 感。由于唱词结构的不同

14、,又有滚板与滚白之分,两者都可独立成段。落板时采用落板曲落板,或 直接落板。(7) 拉板。板并非一种板式,而是一种特殊的腔调,或者说它是一种别致的演唱形式。常常接在 流水板、飞板之后的一种一领众和的形式,多用在剧情的高潮之处,造成雄伟悲壮的气势。这是老 腔所独有的特点。(8) 科子板。科子板是一种以干鼓、梆子、铃铃合击节拍,以快板形式说念或说唱韵句的特殊形 式,并非唱腔板式。节奏明快,语言风趣、诙谐,常用于闹剧中的丑角段子。它分为三种:一为说 唱型(用字音相近的旋律,实为带韵,配以梆、板击拍);二为说念型(类似于快板);三为混合型 (由说唱型和说念型相互转接交替)。6. 吟诵调 。吟诵调在陕西

15、的戏曲剧种中几乎均有,但唯有老腔的吟诵调别致、特殊,且用的范 围也广。无论是上场诗、下场诗、插白及科子板中的带韵而富有强烈节奏的韵白,均属于吟诵调范 畴。老腔的吟诵调特征是用当地语言来吟诵,拖长字声的调值,形成一种带韵随腔搭调的特殊形式, 实为音乐化了的语言,语言化了的音乐。老腔所具有的独特的唱腔艺术特征,为皮影表演增添了异 彩的光辉。尤其是旋律中微降Si与微升fa两个特殊音的出现及游离音mi的巧妙运用和处理,更加 丰富了旋律的色彩,无论是皮影戏中一人担任多种角色的演唱形式,还是一唱众合及“拉坡”中的 一领众合的呐喊声等,都是构成老腔独特风格最为重要的因素。通过对老腔唱腔音乐的分析可以看 出,

16、它明显具有说唱音乐的痕迹,一般认为老腔是兼有说唱艺术诸多因素的戏曲形式。华阴老腔的抢救保护虽然华阴老腔曾有辉煌的历史,但 20 世纪末以来,华阴老腔也像其他民间文艺一样遭遇了前所 未有的生存危机甚至濒临灭亡。为挽救危机重重的老腔,2003 年,时任华阴市文化馆副馆长的党安 华开始与老腔艺人们一起他们通过排演探索老腔复兴的道路。起初,古韵乡趣对老腔的演出方式 进行了尝试性改革把皮影与演唱、演奏剥离。此后,老腔便由皮影戏转变为艺人直面观众的戏曲。 于是,老腔的变革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而 且成了老腔艺人们的共识。在改革演出方式的同时,他 们在演出中还增加了手持纺锤的演成分也得到了强化。老腔艺人从后台

17、走向 前台的演出方式变革不 但让观众了解到了幕后乾坤,而且为老腔艺人们在演唱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表演提供了机会、 条件和必要性。幕布的取消不仅扩大了老腔的演出空间,还拉近了艺人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从此街 区广场、田间地头甚至还走向了农舍庭院等更为广阔的空间。2006 年 5 月 20 日,华阴老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 年 9 月 19 日、20 日,应中国音乐学院邀请,陕西华阴老腔艺术团于在中国音乐学院演出两场老腔原 生态作品情景音乐会。中国音乐学院将这台演出的曲目全部录音录像,作为教学资料保存。2010 年,华阴老腔应邀参加了文化部 2010 年央视春晚演

18、出。著名作家金庸、陈忠实,著名作 曲家赵季平、张千一等专家学者观看后,纷纷题词,赞叹不已。在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和扩大老腔生 存空间的同时,当地政府也对老腔艺术给予了大力扶持。为了保护现有老腔艺人,华阴市文体局每 年都会安排老腔艺人们体检,并给他们发放补助,请他们搜集整理老腔曲谱、剧本和音像资料,录 制老腔音乐会光碟,并协助市政协出版了华阴老腔系统资料。华阴市文体局还不断探索发展文 化旅游产业的新途径, 先后与西安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华山管委会、华山关中民俗风情山庄达成合 作演出老腔的意向,使老腔艺术真正和旅游接轨。2007 年,华阴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正式 成立,隶属于华阴市文体事业局。华阴

19、市华山老腔艺术保护发展中心主要任务是挖掘、整理、保护 和发展华阴老腔艺术事业,组织民间老腔艺人演出,并在国内外进行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华阴老腔的价值1. 是历史,造就了传唱千年的老腔 老调:历史悠久确切地说,因话剧白鹿原的首演,老腔才轰动了京城,才真正唤醒了人们尘封的记忆,也 才这样震撼了我们浮躁的心灵。通过史料、碑文等记载来看,京师仓又名华仓,京师庾仓,遗址一 面依山,三面临崖,地势高敞,形势险要,是一座易守难攻的仓城。粮仓城墙依山塬走向而筑,围 长约 3300米,遗址平面呈不规则的方形,面积784000平方米。可以想见,2000多年前,就在这个 土山上,堆放着成百万石的粮食,供应京师。城墙

20、上,肯定也站着顶盔贯甲的西汉武士,守卫着这 一储备重地。当地人告诉记者,在村子的东边,原先有条磨沟河,西边则是S峪,如此想来,肯定 水磨不少,粮仓里的粮食,在这里就地加工,通过漕运运送到京师。漕运和源远流长的老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历史造就了传唱千年的老腔。就在华阴双泉村 东北七八公里处,是渭、洛、黄河交汇的三河口,西汉年间,这里曾是重要的水路码头,千帆竞进 船工众多。因是逆水行舟,免不了要光膀赤脚的纤夫拉纤曳船,那时,船工号子就会此起彼伏,响 彻河道两岸。这号子,还有船工用篙击打船板的声响,都统统被融入老腔的表演当中,形成了老腔 独有的“拉坡调”。到了唐宋时期,老腔的说唱,开始以皮影为载体

21、,进入勾栏瓦舍,形成独立的 戏种。明清到民国时期则是老腔的繁荣鼎盛期。大量走进民俗节庆,乐器和唱腔更臻成熟。建国后 因为诸多原因,班社解体,戏箱收缴,演出中断,改革开放后,华阴市文化部门虽对老腔进行了一 系列的搜集、整理工作,但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以致每况愈下,濒临危亡。2. 老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老辣 老辣:慷慨激昂 老腔的语言性很强,声腔紧紧依附和模拟着字声,经常把说、念、唱交织在同一个唱段,呈现 出由说唱向戏曲过渡的明显痕迹。老腔在每句唱腔旋律中都有一个三拍的乐节形式,结构于句末处, 这在全国剧种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事实上,无论是在剧史的本源性、传承的封闭性、剧种的独 存性、

22、风格的张性等方面,老腔都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老腔中,至今还保留着大量说唱艺术的痕迹。拿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老腔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戏 曲HiHop。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靳之林说过:“研究皮影的人,大家 都有这么一个共识,保留说唱的越多,它就越原始。”他在观看了华阴老腔后激动地赞誉:华阴老 腔是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老腔唱腔以慷慨激昂为主,像薛仁贵征东、斩余元、取四郡等等, 却也不乏哀怨婉转的,只是这部分比例较少,只占到10左右。 2004 年,金庸先生登临西岳华山, 在观看老腔皮影戏后,不禁兴奋题词:“喜观老腔皮影戏,精彩无比,叹为观止。”3. 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

23、老土:原汁原味老腔实在是一种很小的戏种,它只需 5 人就可撑起一台戏:签手(指挥皮影)、副签手、前首(主 唱)、后台、板胡。但这个剧种里,“生旦净末丑”却一样也不缺。只不过,这五种角色都由主唱一 人担纲。因此,主唱的嗓音天赋就尤为重要。张喜民就具备这种天赋,不论是高亢的还是婉转的, 他都能拿捏得当、完美表现。除了演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之外,“耍签子”及演奏各种乐器,则 演出班子的每个成员都很在行。自家的木凳,自制的琴弦,口耳相传了千年的唱词唱腔,这种土得掉渣的、独一无二的、震撼 人心的老腔,就以这样的原生态,被原封不动地请到了大都市大剧院那豪华的舞台上,也被请进了 央视的演播大厅。老腔,以这种

24、最原始的风貌出现,却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4. 保守的传承制度,局限了它的流传范围,也让老腔后继乏人困境:后继乏人作为家族戏传承的老腔有许多清规戒律,如:除非至亲,一般人不准入班;既已入班,不准再 搭其他班社;剧本绝不外传等等。这种封闭保守的传承制度,既局限了它的流传范围,也让老腔后 继乏人。因为仅凭演出的微薄收入难以养家糊口,搭戏台子连演三四小时每人也不过20来块钱的收 入,年轻人宁愿选择外出打工。原生故土、固守一隅的老腔目前只能艰难存活于华阴一地。在老腔皮影的鼎盛时期,泉店村一 个村里几百口人,有十几个戏班,而如今,能演唱老腔皮影戏的不过十余人。在现在的班子里,年 龄最大的72岁,最年轻的也

25、已年近半百。老腔这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正面临传承乏人的致命危机。 如何才能让老腔传承下去?成了困扰老腔艺人和关心热爱老腔的人们的思索。“一定要把老腔传下去,不敢叫灭绝了,传了这么多世,不能在我们手里断了。”老艺人张喜 民对我们这样说道。这应该也是老腔艺人的共同心声。5. 华阴老腔从黄河岸边到古战场到 电影活着到话剧白鹿原 听:一声入耳 看:荡 气回肠上世纪90 年代初,如果说张艺谋的电影活着只是让人们知道了老腔的存在的话,那么话剧 白鹿原则让观众对老腔有了面对面的了解。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既见其人也闻其声”, 老腔传承道路上的每一步都走得曲折而耐人寻味,2006年5月,华阴老腔被列为第

26、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老腔,一个原来并不广为人知的艺术形式,现在正在打破过去闭关自守的格局,以势 不可挡的势头,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当苍劲的老腔响起,似乎让人看到了古战场上的长枪大戟、刀光剑影,忽而人欢马叫、气吞山 河,忽而鸣金收兵、四顾苍茫,陕人的刚强性格、雄强心态跃然而出。老腔唱腔的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拉坡调”,所谓拉坡,是一本戏在由主唱唱到最后两句时, 便大吼一声,随之全台所有的人都跟上相和,仿佛舞台幕后的帮腔,音调激昂雄壮,气氛热烈,不 仅增强了剧情,而且把演出情绪推向一个连续性的高潮。“众人帮腔满台吼,惊木一击泣鬼神”就 是对这种唱腔最形象的描述。老艺人告诉我们,老腔表演当中的拍

27、打惊木就是从船工用篙击打船板 演变而来的。这也就是我们从荧屏上和舞台上看到的,老腔艺人一手持着木凳子,一手高举木块, 和着曲调,有节奏地、用力地击打木凳,使观众和演员群情激昂、遥相呼应。在央视举办的陕西戏剧周-千年等一回演出现场,主持人白燕升竟从舞台上拾起了一块被 老腔艺人击打掉的木块。这就是老腔,以其独有的魅力,在瞬间就能激发观者的情绪,并能不断地 掀起高潮,听懂的和听不懂的都被它深深地感染,随着一起大声叫好走访调查结果通过对50 人的随机采访,对于知道不知道华阴老腔的提问,有80%的人知道和听过华阴老腔演 唱,说明华阴老腔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80%的人年龄段集中在 45 岁以上,回答不知道

28、的 20%的人 年龄段集中在 35 岁以下。通过问卷调查,目前群众对华阴老腔总的认识和看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持学唱老腔没前 途,不能创收改善家庭生活观点者占 70%;(2)持老腔没有电影和电视好看,提不起兴趣观点者占 20%;(3)持自己没有文化和乐理知识,学不会观点者占10%。五、探究与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华阴老腔处在一个濒临失传的特殊时期,随着最后一批民 间艺人的逐渐老去,历史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通过对华阴老腔濒临失传的原因进行分析,可归 纳为以下几方面:1. 青年人才缺乏。华阴老腔现状集中体现在“一老一少”上,所谓“一老”,就是现在为数不多 的民间艺人平均年龄在6

29、0 多岁,目前健在的老艺人仅有70人;所谓“一少”就是学习华阴老腔的 年轻人寥寥无几,面临人才青黄不接和断代危机。如果在近10 年内不解决人才问题,华阴老腔失传 将不是危言耸听,有可能会变为现实。2. 传播形式单一。华阴老腔虽为文人传作,但在老百姓口中广泛传播,由于西方乐谱传入中国 较晚,加之当时中国老百姓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往往没有乐谱,采取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不利 于其普及推广。3. 没有推广平台。传统的华阴老腔并无专业艺人和演出团队,一般都由爱好者临时搭凑,在农 闲时节和春节以自娱自乐的“地摊”形式活跃于街区路口、田间地头。4. 社会重视不够。笼统说社会重视不够有失偏颇,近年来政府加大了

30、华阴老腔的保护力度,但 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缺乏群众的广泛参与支持,再好的鲜花缺乏土壤也不能茁壮成长。调查发现 呈现“一热一冷”想象,即“政府热百姓冷”。政府对华阴老腔的现状最为清楚,设专项资金成立“华 山老腔艺术团”和“华阴地方戏培训学校”。“华山老腔艺术团”计划吸收目前所有的老腔艺人, 与老艺人们签订合同,统一包装,打造品牌。培训学校则将启用“带徒制”,谁带徒弟,发给谁补 助,带的好的,则额外奖励。由于老艺人们的文化水平有限以及“口传心授”,几年运行下来,收效 不是太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很少喜欢和参与华阴老腔了,这也许是 致命的,华阴老腔的社会和群众基础发生动摇,

31、越来越薄弱。六、我们的建议1.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可考虑由政府主导,将现有的演出机构和团体纳入事业单位编制,让老 艺人们享受公务员或者公职人员待遇,从制度上打消从业者的顾虑,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2.表现形式和内容大胆进行创新。借助现代手段,把小曲改编成电视剧、音乐剧等;对内容、 服装、道具进行大胆创新,更多的来表现现代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鞭挞社会丑恶和揭露阴暗面,扩大受众面,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3. 抢救发掘,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加快研究华阴老腔,保存下来。政府主导,趁老艺人健在拨专 款组织专业人员对小曲进行抢救性整理、编谱,存档,为后代留下宝贵财富。通过比较法,把它与

32、 陕西其它剧种在音乐形态、表演形式、剧目词格、伴奏乐器等方面进行比较。同时研究工作也不应 局限于音乐学的研究方法,而是应该兼容并蓄,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并 将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戏曲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的结合起来 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老腔的研究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4.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专门课程,普及华阴老腔。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建议在义务教育阶段开 设华阴老腔选修课,聘请民间艺人担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原汁原味的华阴老腔讲授,培养学 生兴趣,扩大影响力,为华阴老腔队伍输送新鲜血液,从根本上解决目前人才队伍青黄不接的窘境5. 举办华阴老腔

33、艺术节。条件和时机允许的情况下,举办华阴老腔艺术节,提高华阴老腔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事业进步。七、我们的收获与体会通过半个月的访谈、资料查阅等工作,按计划完成了活动内容,达到了预期目标。同时收获不 少,主要包括:1.知识、技能、情感得到提升和加强。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掌握了调查研究的方法,学会了与 各种各样人打交道的技巧。对关中文化的感情得到加深,以前心目中飘渺的三秦大地越来越清晰, 和我们的距离拉近了不少。2.为华阴老腔的传承做了一点贡献,体现了自我价值。华阴老腔偏隅于陕西农村并且濒临灭绝, 很让人焦虑。通过我们的工作,把华阴老腔的历史、现状和将来如实的反映给三秦大地,呼吁专家 和有兴趣的朋友参与抢救发掘,促进她的再次繁荣,使之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一员, 也算是我们为之做了一点贡献,自己的价值也因之得到体现。八、致谢感谢华山的父老乡亲、老艺人、政府人士在调查研究中给予的无私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