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序》二则-教学案

上传人:bei****lei 文档编号:17193522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序》二则-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序》二则-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序》二则-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新序》二则-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序》二则-教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序二则教学案 相关资料作者及新序本文选自新序杂事卷七。作者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省沛县)人,曾任谏大夫、宗正、光禄大夫,终中垒校尉。西汉后期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刘向受到儒家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他认为善行可以改变天意,转危为安。所以新序中记载了许多西汉时期人物的善德懿行,希望善行能感动上天。例如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孙叔敖看见双头蛇然后又把他杀死埋掉,认为自己将要死了,后来他的母亲告诉他“有阴德者天报以福”,结果孙叔敖不但没有死,还升为楚令尹,得到很好的声誉。 新序是刘向采集舜禹以至汉代史实,分类编撰而成的一部书。现存10卷。课文理解1.

2、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的写作以什么为线索?文章以“剑”为线索,以“许剑”、“赠剑”、“挂剑”为中心,记述了吴公子季扎信守自己内心的诺言,不欺骗他人,不欺骗自己良心的感人故事。2. 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文的主题是什么?有人认为徐国之君并未出言相求,且在他死后,更无人提及,而季子还是“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简直不可思议,你如何看待?“诚信”是延陵季子将西聘晋的主题。季扎带宝剑拜访徐君时,读懂了徐君对宝剑的羡慕眼神,于是,他在心中许下了赠送宝剑给徐君的诺言。古人崇尚“至诚无息”、“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的为人原则,所以,即使徐君已死,季扎以“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为由,坚

3、持“脱剑致之嗣君”,徐君的继位人也是一位诚实的君子,“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最终,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表现出廉者的诚信。据说这也让孔子非常感动。尽管几千年后我们再读这个故事好像觉得有点不可思议,那是因为我们蒙蔽了自己的内心,每一个人都有向上的、光明的心。延陵季子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文化影响。李白在诗中写道“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杜甫、黄庭坚对他也是非常佩服。3.宋人有得玉者一文的主题是什么?又是如何表达的?“廉洁”是宋人有得玉者一文的主题。子罕在他人献玉时,不以物质的“玉”为宝,而是以精神的“不贪为宝”,显示了子罕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品格。文章写了

4、三种人的选择:“儿子取好玩的搏黍”、“鄙人取实用的百金”,而“贤者必取至言”。前两者的“同”是人之常情,都是在行为中显示人们的价值取向。而“贤者必取至言”则是与子罕相呼应的“异”的选择,选择合乎道德准则的至理名言,是谦谦君子的选择,是“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孟子)的君子风范。只有这样廉洁的人,才能真正地为民办好事,办实事。课堂练习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 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 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 剑

5、,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 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宋人有得玉者宋人有得玉者,献诸司城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故宋国之长者曰:“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与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

6、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子罕之所宝者至矣。1. 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 “ ”通“ ” , 。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然,吾心许之矣。 ( ) (2)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 ) (3)今以百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 ) (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 )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带宝剑以过徐君 ( ) (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 ) (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 ) (4)徐人嘉而歌之曰 ( ) (5)献诸司城子罕 ( )(6)鄙人必取百金矣 ( ) (7)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 ) 4.

7、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A子罕非无宝也 ,所宝者异也 。 B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 C宋人有得玉者 D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5. 翻译下列句子。(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译; (2)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译: (3)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 译: (4)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 译: (5)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译: 课后练习(2009年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14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

8、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

9、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 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10、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B、禄秩优厚 秩:品级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D、事觉自死 觉:败露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一朝彰露,禄秩削夺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愚者多财生其过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祸福无门,惟人所召A、 B、 C、 D、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

11、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4.翻译: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译: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译: 参考答案课堂练习1. 指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并解释。 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 “反”,同“返”,返回 2.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然,吾心许之矣。 古:即使如此; 今:连词,与“可是”“但是”连用 (2)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古:出使; 今:聘请 (3)今以百金与搏黍

12、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搏黍矣; 古:婴儿;今:男孩子(对父母而言) (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古:方正、刚正 今:不贪为廉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带宝剑以过徐君 ( ) 拜访(2)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 ( ) 欺诈(3)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 ) 挂(4)徐人嘉而歌之曰 ( ) 称许,赞许 (5)献诸司城子罕 ( )兼词:之于。之,指代“玉”;于,介词,给(6)鄙人必取百金矣 ( ) 鄙俗的人(7)子罕之所宝者至矣 ( ) 极致,至极4.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判断句例: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判断句 A子罕非无宝也 ,所宝者异也 。 判断句B以示玉

13、人,玉人以为宝 省略句C宋人有得玉者 定语后置 D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 介词结构后置A 判断句 ( B省略句(以(之)示玉人,玉人以(之)为宝) C定语后置 D介词结构后置)5. 翻译下列句子。(1)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 译;徐君细细的观赏了剑,并未开口讨,但脸上显出想要的表情。 (2)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译:(徐君的)继承人说:“先父没有这个遗命,我不敢接受这把宝剑。”于是季子就把剑挂在徐君的陵墓旁的树上,离开了。 (3)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我者,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 译:我将不贪作为我的宝贝,你将玉作为宝贝,如果(把玉)

14、给了我,(那么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了,还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贝吧。 (4)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 。 译:子罕不是没有宝贝,只是他当作宝贝的东西(与众)不同罢了。 (5)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译:一个人的知识越精深,他所选择的越精妙;一个人的知识越浅薄,他所选择的也越浅薄。课后练习阅读下文,完成14题。1. A(换取、接受) 【解析】该题考查对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实词的词义的理解,主要应根据对原文大意的理解来判断,原意是说怎么能用“性命”去换取“财物”呢?不过,此题的B项“秩”虽有“官吏的职位或品级”的义项,但从前后文语意搭配来推断解释为“

15、俸禄”更恰当,因为后一句是“一年所得,其数自多”,此题出得不严谨。 2. B 【解析】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要点和对文意把握的能力。述蜀国灭亡,是“秦师随而伐之”造成。文中与题干中的“贪鄙”主要是针对人而言。说明财物多给愚者造成的影响,并没有说是贪鄙带来的。是说祸和福都是因为个人的所作所为而召来的,没回答“贪鄙”。 3. D 【解析】综合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D项“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有错,应该都是“贪饵故”而被人们捕获,此属混淆文意。 4、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

16、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参考译文】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换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

17、,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

18、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

19、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新序二则整理:延陵季子将西聘晋一、通假字致使于晋,顾反(反同“返”)二、 词类活用:1、 名词活用作状语:延陵季子将西聘晋 (西,向西)2、 名词活用作动词:徐人嘉而歌之曰:(歌,歌唱)三、 一词多义:1带:带宝剑以过徐君(佩带)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挂)2致:致使于晋(达到)遂脱剑致之嗣君。(奉献)3为为有上国之使(因为)廉者不为也(做)四、判断句: 1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2吾非赠之也。3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4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宋人有得玉者一、 词类活用所宝者异也(宝,意动,以。为宝)二、古今异义:今以白金与搏黍以示儿子(儿子,婴儿)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鄙俗的人)三、一词多义:若:若与我者,皆丧宝也(如果)不若人有其宝。(如)四、 特殊句式1判断句子罕非无宝也,所宝者异也若与我者,皆丧宝也2定语后置:宋人有得玉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另有说苑、列女传,以及辞赋九叹等。 新序、说苑“采集传记行事”,从历史角度阐发自己在治国安邦与伦理道德方面的见解。同时又以叙事简约、文笔朴素见长而成为后世掌故小说之滥觞。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