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树一帜的长江民居

上传人:友**** 文档编号:17191754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独树一帜的长江民居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独树一帜的长江民居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独树一帜的长江民居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独树一帜的长江民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树一帜的长江民居(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移动用独树一帜的长江民居户联通用 户央视国际 2006 年 07 月 10 日 16:48 来源:CCTV.com一、林林总总的住宅名称在悠久而丰富的中华文化中,民居文化的内涵十分博大而精深,仅民居的名称就有很多。在全面介绍长江流域民居时,有必要先铨释民居的若干名称。1、宅宅,甲骨文有这个字。说文解字解释“宅”是寄居。汉代刘熙释名说:“宅,择 也,择去处而营之。” 2000多年前成书的尚书几次谈 到周代的召公相宅,历尽艰辛选择最佳的环境定居。春秋时代称民房为宅,左传昭公三年记载:“子之宅近市,秋隘嚣尘,不可以居。”意为住 宅离集市太近,环境太嘈杂了,不适合居住。至今长江流域仍习惯于以宅主的姓氏

2、称呼宅,如张宅、王宅等。2、庐庐,本是简陋的房屋。诗经小雅信南山说:“中田有庐”,意指田中小屋。上古在郊野的庐中接待客人,或在庐中守墓。这就是荀子礼 论所说的:“齐衰,苴杖,居庐,食粥,席薪,枕块,所以为至痛饰也。”人们最初用茅草覆盖庐舍顶部,称为茅庐。茅庐配以柴门、竹篱、老树,体 现出山野风貌。古代的庐名著名者有蜗牛庐、学述史庐、学静草庐等。东汉末年,群雄蜂起,谋士诸葛亮隐居在襄樊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匡扶天下。三国演义有一首古诗专述隆中茅庐: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岗枕流水。高岗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氵爰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丹 凤松阴里。 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睡未起。修

3、竹交加列翠屏,四时篱落野花馨。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扣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 听经。 囊里名琴藏古锦,壁悬宝剑挂七星。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分天下。3、舍舍,本来是招待客人的住所,后来泛指房屋。说文解字说“市居曰舍”。礼记曲礼记载:“将适舍,求勿固。”疏云:“舍,主人家 也。”古代著名的舍名有西岩精舍、浮奚精舍等。晚清经学家俞樾曾在杭州主持诂经精舍,培养了一批国学专才。章太炎从1890年到1897年在诂经精舍 师事俞樾,受到了严格的古文训练。后来,章太炎与俞樾在政治见解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俞樾宣布把章太炎“革出教门”,章太炎写了谢本师, 与诂经

4、精舍分道扬镳,这成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桩趣事。4、室室,古代曾作为房屋的通称。周易记载:“上古穴居而野外,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尔雅解释说:“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民居的布局, 前面的部分为堂,堂后的中央称为室,室的东西两侧为房。论语先进记载:“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堂是外层,室是内层。登堂者,未必 能入室。要想进入某一境域,只有登堂而入室,才能究其困奥。古代的室名著名者有存灰室、自知室、烟云过眼室、潜室等。室是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历史有上一种蚕室,是专门为“净身者”所设。受宫刑的人或自幼送去当太监的人,要挖掉生殖器。为了避风、取暖,以 防伤口感染,把他们关在蓄火的蚕室里养100天,待

5、伤口痊愈,才能走出蚕室。5、居居,本意为蹲,后来引申为居住。周易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居,用为名词就是住宅。古代著名居名有考磐居、求古居、素行居、求 志居等。谷梁传说:“居者,居其所也。”6、屋屋,房屋。诗经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句。王安石的悟真院诗:“野水从横漱屋除,午窗残梦鸟相呼。”古代有宛湄书屋、青藤书屋等。青藤书屋在浙江绍兴市前观巷,它是明代文人徐渭的故居,徐渭是我国写意画派的创始人。7、堂堂,本指正屋,后代指房屋。唐代刘禹锡有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古代有孝友堂、希古堂、含晖堂、君子堂、克念堂、知稼堂、直节堂等。苏州拙政园主厅称为远香堂。南京瞻园内有静妙堂。上

6、海豫园有仰山堂。北宋文学家欧阳修任扬州知州时,建平山堂,他的朝中措描述:“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杨柳,别来几度春风。”8、轩轩,本指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后来引申为堂前屋檐下的平台,或指廊、窗。民间常称安静幽藏之处的建筑为轩。古代有秋碧轩、红树轩、耐俗轩、自笑轩、竹筠轩等。苏州留园有绿荫轩、闻木樨香轩、揖峰轩。揖峰轩是一座两间半的小室,是园主的书房,轩的南墙是一片精致的红木菱花门窗,西、北的墙窗构成竹石小品9、斋斋,大多指幽深僻静处的书香房屋。斋本是斋戒的意思。园冶比较斋与堂的区别,说:“斋较堂,唯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 密处之地,故式不宜敞显。”读书人修身

7、养性,自命清高,喜欢用斋命名住宅,苏州网师园有一组参差错落的书斋建筑群,取名集虚斋。古代有妙香斋、吟竹斋、困学斋、思研斋、持静斋等。10、馆馆,招待宾客的地方,大多是成组的起居客舍。民居也有许多称为馆,如夫须山馆、古杼秋馆、如韦馆、竹里馆、停云馆等。苏州有五峰仙馆、三十 六鸳鸯馆、玲珑馆。红楼梦有潇湘馆,馆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入门有两三间房舍,内设床几椅案。11、第第,本是次第的意思。古代帝王赐给臣下房屋有甲乙次第,故房屋称第。古诗有“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大凡称为“第”的住宅,多是贵族的 住所。所谓府第、邸第,都是有身份的人的住宅。12、庵庵,本指小草房,后来指尼姑居住的小庙。释名:“草圆

8、屋曰蒲。蒲,敷也;总其上而敷其下。又谓之庵。庵,奄也。”旧时的文人常把住所称为庵。宋代米芾有米老庵,陆游有老学庵。古代还有芙蓉庵、恒庵、红梨庵。红楼梦第四回描述芦雪庵:“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13、楼楼是重层的房屋,民居有许多称为楼。清代吴县马林有不染楼,钱塘江畔有水北楼。贵阳市有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三层木结构,三重屋檐,朱栏碧瓦,雕梁画栋14、阁阁,本指栈道上有覆盖的小屋,下面是木柱支撑架空的平台或通道。它曾作为庋藏食物的场所,后来用于藏书或供佛阁与楼相似,楼阁并用。历史上有的民居称为阁,如白云阁、仙霞阁、幻影阁、天

9、苏阁等。明代兵部右侍郎范钦的住所称为天一阁,阁内有丰富的藏 书。为了防止火灾,借周易“天一生水”的说法,作为阁名。阁内有蓄水池,用于消防。主体建筑是木构六开间二层 楼房,楼前有半亩庭园。中国历史上的民居建筑的名称繁多,其音、义有贯通之处,如宫,释为穹;室,释为实;宅,释为择;宇,释为羽;屋,释为奥。从声音而知道涵义, 这体现了中国文字的无穷奥妙。二、穴居与构木为巢人类是由猿进化而来的。当猿从树上下来,直立行走,创制了工具,就进入到人类,由低级动物变成了高级动物。人类最初居住在什么地方?现代人对这个问题有极大的好奇心。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们会 看见人类的童年是在山洞、树干上、简易的遮蔽中度过的。1

10、、穴居任何动物都需要有自己的歇息场所。人类从诞生之时开始,就注重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 不断地认识环境,改善歇息场所。人类的襁褓时代离不开山洞。这些山洞大多是天然的,人类稍加整理就居住下来。考古学把距今1万年前的人类生存的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当时的 原始人不懂得建筑,住在洞穴中。原始人是不是见洞就住呢?不是的。他们要经过一番选择,其基本条件是:洞穴朝南或朝 东;位于阳坡;进出方便;附近有水源;周围有食物资源; 便于防范野兽侵袭;洞内有较大空间;洞土不得太潮湿;洞不会轻易坍塌;洞前开阔。我总结的这10个条件,古人虽然没有写在文字图籍上,当时也不 可能写出来,但考古发现的的诸多遗存却体现了这些条件。

11、客观的存在本身就是最好的语言。试举几例:山西朔县峙峪遗址的三面是山,东临平原,洞前是峙峪河,环境宜人。山西沁水县下川遗址位于中条山主峰一历山山腰的山间盆地,冬 暖夏凉。河南安阳的小南海遗址在洹水峡谷,南北群峦起伏,附近有黄土平原。北京山顶洞洞深12米,宽9米,面积90多平方米,洞前有小河和池塘, 山间有各种动物和茂密的植被,山顶洞人以渔猎为主要生活来源。以上列举的都是北方的山洞遗址。长期以来有一种说法:北方人住洞,南方人住巢,即北穴南巢。这种说法,从总体上讲是正确的,但有片面性,似 乎南方人就没有在洞中住过的历史。其实,南方人的祖先也曾在洞中住过。考古已发现大量例证:1965年,在云南元谋县上

12、那蚌村附近的一个小山丘发现一些加工过的石器,据古地磁方法测定,这是170万年前元谋猿人生活的遗址。当时的猿人 已定居,有可能住在山洞中。1964年至1973年,在贵州黔西县沙井发现观音洞文化遗址。这是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一处 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大型洞穴遗址。至迟在20万年前,已 有人在洞中住过。洞深约90米,洞中先后发现3000多件石制品,有刮削器、砍砸器等。湖北郧县梅铺有个龙骨洞,郧西县神雾岭有个白龙洞,大冶县章山有个石龙头洞,在几十万年前都有人住过。洞中出土了人类加工过的石器。距今7000多年,在江西万年大源仙人洞仍有人居住在洞中,他们以渔猎和采集经济为主,自制了锥、针、凿、刀、镞等工具,当时

13、已能烧制陶器。 人们群居在洞内,在篝火旁取暖或进餐。显然,南方也曾有过穴居时代。南方的地气偏湿,能够适宜居住的山洞较少,所以,穴居没有北方那样普遍和长久。穴居是人类的最初级居住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必然走出山洞,建造更舒适的居住场所。于是,人类逐渐采用半穴式房屋。半穴式建筑是掘土为凹地,其上立柱搭棚。房屋的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面。这种建筑不高,但节省材料,并且很稳固,大风不易掀翻。中国北方曾 广泛采用这种形式。在关中、晋南、豫西的仰韶文化遗址有很多这样的建筑。从时间上看,它是因地制宜的产物,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改造自然。从技术 上看,它表明人们已具备了初步的建筑知识。尽管有了半穴式,并不等于

14、穴居被完全淘汰。中国的华北、西北一直流行穴居,即窑洞。由于当地气候干燥,土质坚实,地下水位低,人们掏洞为穴。 窑洞是黄土高原最佳的一种居 住模式。它占地少,洞上仍然可以种庄稼。掏洞几乎不用什么代价,只需门面有少许土砖和木材。洞内冬暖夏凉,防火防震。 窑洞与天然的洞穴在形式上相近,在本质上却有不同,窑 洞是人为建造的居所,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结果。长江流域有没有半穴式民居?有。考古工作者在四川巫山大溪、湖北秭归、湖南澧县发现了大溪文化的若干遗址。其中,在宜都的红花套、枝江的关 庙山发现了房屋遗址,有半地穴式,也有地面式。在房基取土一尺或数尺深,然后在地上打洞立柱,柱间编扎竹片,里外抹泥,砌为编竹夹泥

15、墙。地上铺 垫红烧土块,室内有灶。湖北省郧县胡家营镇在1997年仍有24 2户农民栖身在深山野洼的岩洞、草棚中,直到2000年元月,最后一批20户穴民户才搬 下山,结束了 “山顶洞人”式的生活方式。至今,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半穴式民居。2、构木为巢巢,本来是指树上的鸟窠。传闻人类最初也曾在树上居住,经历了构木为巢的时代,那时候被称为有巢氏时代。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 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兽,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巢氏的确切时代和地域已不可考证,我 们姑且把巢氏作为一个部落、一个时期的代号。构木为巢,在中国南方很流行。博物志记载:

16、“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南方的气候和地气迫使人们构木为巢,以避潮湿之患。因此, 构木为巢是长江流域民居的早期特征之一。也许,有巢氏就是长江流域最早的先民。有必要强调的是,构木为巢不局限于南方,北方也曾流行。五六千年前到三四千年前,北方的气候比现在要湿润,水资源丰富,植被厚实,完全有条 件构木为巢。况且,北方的猿人也是由猴子演变进化而来,必然还保存了在树上居住的习惯。加上野兽很多,人们觉得住在树上最安全。传闻尧时的隐士巢父和许由曾在树上筑巢而居。尧是一位贤君,他发现巢父是个人才,就要把天下让给巢父管理,巢父不愿接受,就让给许由,许由 也不接受,他两人都隐居在巢上。民间说他们夏天住在树上

17、,冬天住在洞里,饿了吃山果,渴了饮河水,竟然活成了仙。构木为巢是完全可以相信的。唐代末年,诗人唐求长期居住在蜀州青城山下味江一带的山野,他效法巢父,在树上筑巢居住;远近闻名,世人称他为 唐隐士,他自己则自号味江山人。他遁迹林泉,所写的作品很有野趣。在当代也有构木为巢的情况。美国有个生态环境保护主义者为了制止人们滥砍大树,就在树上搭棚子,住了几个月,吃喝拉撒睡都在树上,世界上的 许多电视台都作了报道。有人提出质疑:既然古代有构木为巢,为什么考古没有发现遗址?这个问题很简单。2000年前的树木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又怎么可以见到树上的巢? 况且木材容易腐烂,巢构难以保存。在日本,民居大多是木结构,保

18、存50年以上的民居已不多见,何况中国上古的巢构住宅?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见到巢父、许由他们盖的树上房屋,但考古工作者已在长江流域发现多处木构建筑。如:1989年,在湖南澧县澧水北岸发现一处距今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遗址地处低洼的湖区,没有洞穴。当时的人是怎样居住的?不可能餐风 露宿于田野之上,必定有遮风挡雨的处所。虽然考古未发现房屋的实物或痕迹,但人们推测当时已有了木构建筑。在澧县的彭山头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 早期遗址,居住区内有24个残留的柱洞和2个灶台,考古工作者用C 14测定,这个遗址距今有8000到9000年。这是迄今为止,所知长江流域最早的居 住遗址之一。三、长江民居的两大类型人

19、类文化是多元的,体现在建筑中是各种不同的风格。古代埃及、巴比伦、亚述、波斯、希腊、罗马、拜占庭乃至印度和中国的建筑都自成特色。到 了近代,世界上的建筑出现了古典复兴主义、功能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流派。尽管有诸多流派,人们却未能也不可能 忽略中国传统建筑的巨大成就,并且越来越多地注意到中国传统建筑,力图从中发掘宝贵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堪称古典东方的杰出代表。它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无数智慧的结晶、丰富经验的总结。古代中国是个农耕社会、宗法社会、伦理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形成的建筑必然体现农耕文化、宗法文化、伦理文化。因此,建筑的宗法性、伦理性是中华传统建筑最显

20、著的特征。长江流域的建筑与黄河流域的建筑共处于大的文化背景之中,必然有许多的共性。但是,长江流域的建筑又有明显的特殊性,与黄河流域的建筑有不 同的特征和成就。长江流域的地 理环境、物产资源、人口变迁、朝代兴衰、人文面貌、民族习俗都影响和制约了长江流域的建筑。正是诸多的不同因素, 孕育了长江流域的建筑。值得注意的是:从空间看,长江流域有6000多公里长,上游、中游、下游、的建筑也不完全相同的。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人们必然建造不同的建筑。从时间看,历史上的建筑文化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汉代以前,传统建筑基本上是本土型,南方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融是有限的。汉代以后,特别是魏 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以至隋唐,北

21、方文化南渐,南方的建筑越来越大的受北方文化影响。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对长江流域的建筑中有极大的渗透。明清以 降,西方文化也不断浸润到中国,中国传统建筑接纳并吸收西方的经验,出现了中西建筑的融合。长江流域的民居,从上海、南京,到汉口、沙市、重庆, 在开放的城市渐进形成了 “万国建筑博物馆”。如汉口的中山大道与沿江大道间有英、德、法、俄等不同国家的建筑。长江流域民居的类型主要有两大类型:1、干阑结构房屋干阑,或写为干栏。它是以树木、竹子等材料搭成的阁楼式建筑。干阑在原始社会已产生,在长江中下游甚为流行。古老工作者在新石器时代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 了干阑式建筑。当时的构件有地龙骨,它由横木和坚桩组

22、成。民居的建筑方式是:以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在梁上铺木板形成地面。然后,再立 柱,架梁,盖顶,建成悬空的干阑式房屋。遗址有一座多开间的长条形房屋,采取西北一东南走向,地下有平行的4排木桩,房子有23米宽,长7米, 建筑面积约1600平方米。在东北边有1.3米宽的前廊过道。木工技术娴熟,迄今已发现200多根木构件,有燕尾榫和带梢钉孔的榫,用于防止构件受拉 脱榫。榫卯技术标志建筑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一些干阑式建筑。如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有一排排木桩,还有竹席、苇席、树皮等盖房材料,有长木作 檩脊。由于填湖造田、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等因素,干阑在长江下游地区

23、逐渐减少。现在最流行干阑的是在云南、贵州的山区,如傣族、景颇族的人们为了 隔潮、防止虫蛇侵扰,人们就地选取竹、木,立柱为楼,架空底层,以第二层的平台和室内为主要活动空间。云南等地的干阑技术是土著人自创的,还是汉人传入的?现在尚不得知。但是,干阑在云南已有悠久历史,却是事实。考古工作者已在云南晋宁石寨 山古墓发现汉代干阑式建筑。长江中游地区也有许多干阑。在湖北薪春毛家嘴发现的西周遗址,有较大规模的干阑。在江西清江营盘里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物遗址中,发现了陶制干阑式建筑模型。在贵州、湖北、湖南、云南等地还流行干阑式吊脚楼,有的建在山坡,有的建在平地。山坡上最适合建吊脚楼,先在斜坡上砌一层保坎,再在保坎

24、内填平地。吊脚楼的落地排柱有三柱、五柱、七柱、瓜柱、枋枕、檩橼纵横交错,其中体 现了高深的力学。平地吊脚楼的四周屋檐可遮阳挡雨。吊脚楼前后有沟排水,四周栽树。建筑专家张良皋教授认为:中国西南巢居体系的干阑若按与华夏穴居体系的民居融合的程度而言,可以排成的序列是:傣族木楼一瑷尼竹楼一侗 族木楼一壮、瑶木楼一土家吊脚楼一华夏四合院。这说明文化传播的方向自西南向东北。干阑分布广阔,各自有足够大的回旋余地,允许各地干阑 长期保存其特色,至今我们还能清楚分辨,使横向分布的干阑可以读出时间信息,一旦“竖”起来就成为一部活的干阑建筑史,而土家吊脚楼是在这一部 干阑建筑史的顶端。土家吊脚楼有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

25、蕴涵。(见长江建设2000年第1期)2、土木结构房屋除了架空的干阑,长江流域盛行用土砖为墙、木材为梁柱的住宅。在五六千年前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已发现这类建筑。屈家岭在湖北京山县,屈家岭文 化覆盖长江中游广大地区。人们建房时,先挖基槽,树立木桩,填土筑墙,以红烧土或黄砂土铺地,压结整平。房屋以土墙隔离空间,形成内外室。属 于屈家岭文化的郧县青龙泉遗址有一座长方形双间式大房,南北长14米,东西宽5.6米,南北两室都在东墙各开一门,中间的隔墙有门互通。两室居住面各有三个柱洞。室中间各有一灶, 并在附近各埋一个保存火种的陶罐。当时已能种水稻,可以烧制陶器。在新石器时代时期晚期,江西有了氏族民居。在修水背村

26、一带的山区盆地,考古工作者在山丘坡面上发现了当时的居住遗址。有一座房子呈圆角长方 形,门朝南,南北长6.5米,宽4.5米。墙基以红砂土与碎稻草、稻谷壳混拌为材料,墙内有柱洞,垫有石础。进门处西南角 围筑矩尺形小隔墙,隔成 一个套间。屋内北部有灶坑。屋外西边有小沟,用于挡水排水。在这座房子及周围出土了陶器和生产工具,表明当时以农为主,并有了手工业。土木结构房屋有庭院式。中国的北方长期流行三合院、四合院,朝南的窗子很大,院子在房前。长江流域也有庭院式民居,庭院的四周高,称为天井。 屋的雨水流入天井,寓意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房屋大多数是奇数开间,厅多敞口,白墙黑瓦,穿斗式构架,泥土、青砖、石板铺地

27、,前门后巷,后面 几进院落的房屋多为楼房。有的房屋转角处互相连接,俯视如印章状,人们称为“一颗印”式住宅。除了以上两大类型,在长江流域的局部地区还有一些其他形式。如江湖上有一种“舟居”,大多是渔民或从事水上运输的人居住,他们一年四季都生 活在船上,以舟为屋,吃住在船,婚嫁在船上。船上有各种用途的舱,横板舱是全家的公共活动场所,工具舱是放渔具的,大舱贮藏鲜鱼,火舱用于做饭 沿江的洞庭湖、鄱阳湖、太湖,以及汉水、大运河都有这样的舟上民居。又如,青藏高原有碉房,以土、石砌筑,二三层不等,形如碉堡,坚固厚实。本书在讲西藏民居时将予以介绍。此外,还有帐篷,主要流行于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中。凡是黄河流域有的

28、民居,长江流域都有,只不过多或少而已。四、南北民居的异同中国南北民居之异同,表现在许多方面:南方的民居精雕细凿。北方民居粗犷简朴。南方的民居多用竹、木。北方民居多用土、石。南方的民居天井较小,以便避日晒。北方民居有较大的院落,以便吸纳阳光。南方民居的屋顶多用坡形,便于排水。北方屋顶多是平顶,利于防止风沙。南方民居有火塘。北方民居有火炕。南巢北穴南方民居与北方民居最大的不同点是用南北民居风俗不同,明代谢肇氵制五杂俎有一段议论说得很透彻,他说:“南人有无墙之室,北人不能为也。北人有无柱之室,南人不能为也。 北人不信南人有架空之楼行于木杪,南人不信北人有万斛之窖藏于地中。地窖燕都虽有,然不及秦晋之多

29、,盖人家类以当蓄室矣。其他燥故不腐,其上 坚固不崩,自齐以南不能为也。”在民居文化中,家庭中的夫妻地位在南北也大不相同。北方妇女喜好频繁活动,抛头露面,主持事务。南方妇女完全相反。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篇说:江东妇女,略无交游,其婚姻之家,或十数年间未相识者,唯以信命赠遗,致殷勤焉。邺下风俗,专以对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皆事外饰,车乘衣服,必贵齐整;家人妻子,不免饥寒。河北人事,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曲,此乃恒代(恒州代郡)之遗风乎?南间贫素, 多由内政,绮罗金翠,不可废阙,羸马卒页奴,仅充而已这说明北方的妇女已相当“解放”,传统的男卑女尊,“男主外,女主内”的儒家伦理观 念比较淡薄。这或许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大量进入中原所致 而北方原来的世族迁移到南方,世族重视宗法,必然对女子有许多限制。(来源:中华长江文化大系)责编:郭翠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