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7186859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黑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黑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黑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黑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河气象发展十三五规划(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62020 年)气象事业是关系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的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 突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全 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冲刺期,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发展“十三五” 规划(20162020年)(黑政办发20172 号),结合我市实际, 编制本规划。一、出台背景(一)“十二五”时期气象发展取得良好成绩。气象服务意 识和防灾减灾效益明显增强。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 与,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完备,法治化程 度显著提高。气象参谋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对重点行业发展的总 体贡献率明显提高,特别是

2、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 御体系建设为粮食安全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全市公共 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突发气象灾害监测率近90%,气象预警 信息公众覆盖率95%;气象信息员发展到942 名,乡村气象大喇 叭 421 个、气象电子显示屏 68 块、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56 个,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城镇天气预报综合质量进一步提高,黑河新一代天气雷达建成并 稳定运行,国家级地面观测站实现技术标准统一和基本观测要素 自动观测,乡镇四要素区域自动气象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气象发 展环境明显改善。气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防雷减灾体制改革取 得积极成效,气象业务科

3、技、服务和管理等多项改革深入推进。 气象基本建设投资显著增加,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和气象 探测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取得新进展,22 名县级气象人员实现参公管理,气象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加强。(二)“十三五”时期气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面临机遇省委、省政府实施“龙江丝路带”“五大规划”和建设十大 重点产业等战略部署,以及打造“绿水青山”“冰天雪地”两座“金 山银山”,尤其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 民生保障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加快气象发展、做好气象保障服 务带来了难得契机。气象灾害潜在威胁和气候风险更加突出,各行业对气象服务 的依赖越来越强,人民群众更加注

4、重生活质量、生态环境和幸福 指数,对高质量气象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特点。人民 群众对气象服务的更高需求,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2.面临挑战 气象服务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的 矛盾依然突出,惠及全民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气象服务供给能 力不足,公共气象服务组织能力与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要求 还有差距,气象服务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还不强,天气 预报的智慧化、个性化和差异化水平还不高。气象预报准确率、精细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康福 祉的要求还有差距,天气预报预测准确率特别是针对重大天气过 程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预测准确率还有待提高,对局地性、 突发性气

5、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还亟待加强。气象新技术应用能力有待强化,对科技发展的把握尤其是利 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不强,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有 所欠缺,气象服务人才队伍素质还有待提高。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主动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发展 第一要务,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基础,突出科技引领 和创新驱动,着力发展智慧气象,构建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 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 一流气象服务。(二)主要目标。到 2020 年,

6、基本建成现代气象监测预报 预警体系、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气象管理体系。行业气 象整体协调同步发展,气象工作贡献力明显增强,气象保障振兴 发展能力显著提升,气象整体实力达到省内中上等水平,一些领 域处于全省先进水平。黑河市“十三五”气象发展核心指标一览表类别指标名称现状值2020年目标值公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平均值91.5分稳定在90分左右类别指标名称现状值2020年目标值共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98分左右99分左右年人工增雨(雪)能力0.34亿立方米0.57亿吨人工防雹覆盖面410平方公里520平方公里惠民智慧气象服务产品覆盖面90%预 报 预 警-盖面24小时天气预报准确率晴雨86%

7、、气温71%晴雨88%、气温75%临近暴雨(雪)预警准确率65%75%-率主要灾害性天气预警时间15分钟20分钟三提前全面创新发展,提升气象现代化水平(一)全面深化气象改革。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按照简 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原则,加快构建主体多元、统一 开放、竞争有序的新型气象服务体系,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优 化气象服务发展环境,健全和完善气象服务相关法规、政策、标 准。强化气象服务市场监管,完善气象服务备案、信用管理、质 量评价、信息公开等制度。引导和规范气象增值服务、中介组织 参与气象社会管理。按照“政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深 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深化气象业务科技体制改革。以

8、全面推进 气象现代化为导向,以提高业务科技水平为主线,强化气象服务 业务布局。建立长期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有序竞争的人才保障 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集约高效的业务运行机制, 完善科技驱动和支撑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体制机制,调整优化气 象业务职责。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正确履行气象行政管 理职能,推进机构、职能、权力、责任、程序法定化,实现由部 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提高气象 管理效能。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进一步明确气象事权 和相应支出责任,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二)推进气象核心业务技术化。强化数值预报产品应用。 开展区域集合数值

9、预报业务系统(GRAPES)本地化应用,做好 其他先进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发展满足“龙江丝路带”建设 需求的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系统,开展基于大气生态陆面 综合监测系统多源信息数据分析,改进区域数值模式陆面过程参 数化技术,提高区域数值预报能力。构建无缝隙精细化气象预报 业务。完善一体化现代天气气候业务,推进现代天气气候业务向 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方向发展。建成从分钟到年的无缝隙、 集约化气象监测预报业务体系,发展精细化气象格点预报业务, 强化短时临近预警和延伸期到月、季的气候预测业务,提升灾害 性天气中短期预报和极端气候事件预报预测业务能力,实现站点 预报向格点与站点一体化预报转变。发展

10、基于影响的预报和气象 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实现从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向气象灾害风险 预警转变。发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技术。建立集高时空分辨率天气 实况和天气预报、点对点预警推送、基于用户请求响应、自动适 配为一体的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发展定量化气候影响评估技术, 研发集气象灾害区划、灾情收集与监测、灾害风险预估与预警、 灾害风险转移及气象防灾增效服务效益评估为一体的灾害风险管 理业务系统。研发精细化的专业气象服务统计动力数值模式和基 于影响的专业气象预报预警等核心技术,建立健全生态与农业气 象指标体系及监测、预测、评估技术体系,加强专业气象服务指 标库、技术库、知识库和案例库建设,实现专业气象服务互动

11、性、 融合式发展。发展先进高效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综合集成、 布局科学、技术先进、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实现观测业务现代化。自动气象站实现乡(镇)全覆盖和重点区 加密,基本消除气象灾害监测盲区。利用现有综合观测系统,结 合新一代卫星、遥感和移动探测等多种观测手段,形成多种探测 技术互相补充、多时空结构和尺度特征的大气生态陆面综合 生态监测系统,实现林业、农业、气象、环保等多部门联合,对 森林、农田、湿地、草原、大气等多圈层的水、土、气、生及特 殊指标进行长期定位观测。建立布局合理、职责明确、部门与社 会互补的装备保障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装备保障业务,显著提 高观测系统稳定

12、运行能力,实现观测业务信息化。加强气象计量 检定能力建设,完善县级雨量站现场校准手段。专栏 1 黑河市“十三五”气象预报时效指标项目临近预报短时、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延伸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时效0-2小时2-1212-2424-723-5天5-1011-30月、季、年项目临近预报短时、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延伸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时间1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12小时日日月、季刀辨率 空间分辨率圈定区域乡镇级乡镇级县级县级县级县级三)提高气象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基于标准、高效、统一的数据环境,建立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综合观测、 公共气象服务和行政管理等气象业务应用和管理应用系统,实现 集约发展。以

13、信息化为基础,满足不同用户需求,加快构建和发 展智慧气象,实现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 气象现代化发展模式。实施“互联网+气象”战略。树立互联网 思维,落实省“互联网+气象”行动计划要求,构建“云+网+端” 的气象信息化发展新形态,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从各种终端持续 获取全面感知数据,通过对各类数据和信息“融合贯通”及数值 模式、气象数据技术等应用,实现数据和信息的集中、整合、共 享和挖掘应用,进一步缩短服务与用户距离,让用户直接表达需 求,参与服务产品设计,建立基于位置、精细互动“、按需定制” 的惠民个性化气象服务体系。专栏 2 黑河市“十三五”气象观测网络发展指标指标名称现状

14、值2020年目标值指标名称现状值2020年目标值观测设备自动化率68.8%100%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90%$90%信息网络通信传输率市 14M、县 10M市 50M、县 20M气象信息集约化程度70%99%观测数据质量控制覆盖率66.67%99%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99%$99%资料共享率90%$90%区域自动气象站社会化保障率65.7%100%行业台站标准化达标率68.8%85%(四)大力发展“龙江特色”智慧气象。在智能感知、精准 预测、普惠服务、科学管理、持续创新等方面着力打造针对性更 强的气象业务系统,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安全、高效、便捷、智 能的气象支撑。发展智慧气象服务,优化气象服务资源

15、配置,面 向公众建立需求导向、开放共享、具有自学功能的个性化、精细 化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推动“龙江特色”智慧气象与智慧城市等 协同发展,提升气象保障各行业智慧发展战略能力。(五)强化科技引领与技术研发。组织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引进先进经验和方法,加强精细化定时定点定量预报、天气要素 格点预报、暴雨洪涝预报、突发性强天气临近预警等关键技术研 究。完善和改进延伸期和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加强气象为农服务、 人工影响天气、生态气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技术研 发。四、统筹协调,促进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一)夯实气象基层基础。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统筹推 进市、县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现代公共气象

16、服务体系、 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夯实基 层发展基础,转变基层气象台(站)建设方式,打造绿色台(站)。 完善基层机构设置,调整优化事业结构和业务布局,加大对边远 艰苦气象台(站)支持力度,全面提高基层气象机构综合实力和 发展能力。(二)统筹气象各领域协调发展。以气象法治建设为基本保 障,理顺体制机制,促进气象业务系统之间、气象与社会各行业 之间更加协调。按照业务系统一体化总体设计,实现气象观测、 资料、预报、服务等各业务领域科学管理、集约高效,促进气象 业务、服务、管理协调发展。(三)建立部门间协作机制。加强气象与国土资源、环境保 护、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业、农业

17、、水利、林业、安全监管 旅游、地震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开展多部门、多学科合作,共 同推进气象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服务体系融合发展和信息共享。 完善部门间协调机制,开展定向服务,提供针对极端天气变化可 能引发事故灾害气象预警服务,不断提升气象保障地方发展能力。(四)强化气象硬实力与软实力建设。在强化气象基础设施、 气象科技等硬实力的同时,重视气象发展战略、规划设计、法制、 标准、科学素养和文化等软实力提升。加强气象智库建设,完善 各种专项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气象法规建设,依法全面履行气象 行政管理职能。提高气象普法实效,推动全社会树立气象法治意识。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和气象文化建设。(五)统筹推进行业

18、气象协同发展。优化行业气象资源配置, 完善合作机制。推进行业数据分析应用,实现“智慧气象”融合 发展。引导行业部门优势资源参与气象业务重大核心任务协调攻 关,健全科研业务深度融合机制。强化人才培养、科技和信息资 源共享,推动协同创新。加强行业气象标准化建设,探索将部分 行业气象站纳入国家气象站(网)管理或业务体系。五、绿色发展,保障气候安全和生态建设(一)加强生态建设和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完善重点生态功 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生态气象观测布局,加强 林区自动监测站建设,提高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灾害综合监测能 力。根据山口湖省级水源地保护的实际需求,在保护区建设气象 自动监测站和生态数据

19、自动监测站,开展专业气象服务工作。继 续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检 验,升级作业指挥系统。建设并完善飞机保障分中心,实现跨区 域飞机作业。加快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业务体系建设步伐,推进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设施标准化改造,提高安全作业技术水平。 完善以森林火险预警信息为先导的灾害防御机制。深入实施大气 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高霾、沙尘和重污染气象条件预测、预报、 预警能力。提高森林碳循环等监测能力,加强重点区域、重点领 域生态环境监测,开展气象生态效益评估。(二)加强气候变化的技术应对。加强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 事件监测业务,开展气候变化成因分析,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决策 服

20、务能力。强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森林碳汇、生态环境、水 资源安全、人体健康和旅游等重点领域与特色产业的影响评估。(三)有序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开展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气 候承载力分析,做好城市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和重大工程 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开展主要粮食产区气候资源潜力分析, 完善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强化精细化森林气候区划。加强 风能、太阳能等资源的多层次普查和经济开发潜力评估。开展风 电场发电量预报和风电场运行、太阳能发电气象服务业务。大力 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四)保障绿色发展。强化“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 除草剂)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开展绿色有机食品气候品质认证和 地标认证及林

21、产品、绿色北药等生态产业气象服务。开展旅游景 区精细化预报服务,加强对生态休闲旅游、重点旅游区域和重要 旅游节庆气象服务保障。开展雾霾等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研究,推进健康养老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专栏 3 黑河市“十三五”气象保障绿色发展指标指标名称现状值2020年目标值指标名称现状值2020年目标值减化肥、减农药、减 除草剂“二减”气象服服务保障率85%以上务保障率城市环境气象保障能力建设开发了城市环境气 象预报预警服务系 统、城市环境气象预完善城市气象灾害和城 市环境气象预报预警服 务系统、城市环境气象预六、开放合作,融入气象开放发展新格局有效对接“龙江丝路带”“五大规划”等重大振兴发展

22、战略, 深度融合,全面服务,切实做好气象服务保障工作。重点加强与 俄罗斯阿穆尔州气象部门沟通协作,推进中俄极端天气预报预警、 黑龙江流域汛期联防和人工影响天气合作。七、共享共用,提供优质公共气象服务(一)提高气象防灾减灾保障能力。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综合气 象灾害防御机制,建成由城市到社区、乡镇到农村的气象灾害防 御组织体系。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融入地方公共服务和综合治理体 系。依法将政府承担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公共财政保障和政 府考核体系,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体系建设,引导社会和公众 依法参与气象灾害防御,保障气象防灾减灾长效发展。提升气象

23、灾害预警能力。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和运行管理制度,健全突 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扩大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面。研发 适合冰雹、短时强降雨等强对流天气预警的应急快速发布技术, 依托现代传播手段构建多渠道、立体式、高覆盖的信息发布网络, 实现预警信息发布精准高效,消除预警信息接收“盲区”。强化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完善分 灾种、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业务,强化对暴雨洪涝、暴雪、 干旱、霜冻、低温冷害等主要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服 务,全面实施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履行气象在农业巨灾保险中的 职能作用,提供相应技术支撑。(二)增强公共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完善公共气象服务

24、供给 方式。围绕政府重大决策、重大灾害应对防范、现代农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大气污染防治、重大社会活动、重点工程建设等 完善决策服务方案,提升气象服务产品质量和效益。开展重大灾 害性、高影响天气气候事件评估。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平台,增强 决策气象服务针对性、敏感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建成适应需求、 快速响应、集约高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利用现代信 息及新媒体融合技术,发展和丰富服务手段与形式,实现气象信 息快捷发布和广泛覆盖。积极培育和规范气象服务市场,激发气 象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及公众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的活力,探索建 设气象服务应用众创平台。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全覆盖和均等 化。建成功能

25、完备、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将基本公共 气象服务纳入政府规划和财政保障体系。建立统筹协调、集约高 效的新型公共气象服务运行机制,促进公共气象服务集约化、规 模化、品牌化发展。发展精细化、个性化、互动式公众气象服务, 实现基于用户位置和订制需求的智能信息推送服务。将气象服务 纳入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精细化气象服 务和防御内涝、雷电、风灾、高温、雪灾、雾霾等气象灾害能力。 将农村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融入乡村治理,扎实做好精准扶贫、 科技扶贫工作,提高农村气象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提高现代农业气象保障能力。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三减”等特色需求,开展对

26、农业气象 观测、农田小气候观测等网站评估和优化调整,建立定位清晰、 特色突出、管理规范、数据准确的现代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强化 涉农部门间深度合作和信息共享,提升多源数据加工、处理和分 析能力。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完善市、县一体 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现代化。 大力发展智慧、多元、规范、长效的新型气象为农服务业务。基 于农业气象指标和现代农业气象预报、评估等技术,实现农业气 象服务产品的多时效、定量化,提高关键农时农事季节气象灾害 监测预警精准化水平。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农业气 象服务,开展面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业全生产链的直通式气 象服务,提

27、高气象为农服务智能化水平。强化重大农业气象灾害 风险分析与灾害防御和农业气候资源评价,完善农业气象灾害评 估方法和模型,加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信息和产品发布,为低碳 农业、循环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加强重点领域专业气象服务。加强面向不同行业和领 域的专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提高服务专业性和针对性,培育专 业用户群体,大力发展面向林业、水利、交通运输、电力、旅游、 安全生产等重点高危行业及城市供排水、清冰雪、供暖节能等重 点行业和领域的服务,提升气象保障能力。开展森林火险气象等 级、森林病虫害气象条件监测预警,提升森林火灾扑救气象保障 能力。开展影响交通气象预报和灾害风险预警,逐

28、步实现以“点 段线”为特征的高分辨率交通气象预报。加强交通气象服务与交 通管理、调度的联动,提高道路、江河等综合交通气象服务能力。 发展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气象服务,探索利用社会力量开 展专业气象服务。(五)加强气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完善信息资源开放机制, 构建气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面向民生的公共气象数据资源 池,制定基本气象资料、产品共享目录与基础气象数据服务开放 清单。建立气象内部及气象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社会 间数据互助共享协作机制,满足跨学科、跨行业的数据融合与综 合分析及信息服务需求。统筹应用社会气象观测资源,加强全社 会气象观测数据资料共享。专栏 4 黑河市“十三五

29、”气象保障共享发展指标一览表指标名称现状值2020年目标值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进农村、 讲社区、讲校元、讲企业”65%90%指标名称现状值2020年目标值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已开展特色农业和 设施农业预报预警 及服务加强重大农业病虫害气象等 级预报与预警能力建设强化 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气象知识普及率66.3%土/1/j Jx- J 歩卜 yV* yL 人,v 80%八、开展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一)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完善大气生态 陆面综合监测系统,进一步优化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网建设,增 加云量、云高、天气现象和日照等自动观测。完成风廓线雷达和 天气雷达等建设。推进专业气象观测网

30、建设,完成环境气象监测、 雷电定位监测。优化高速气象信息网络系统,实现气象信息共享。 加强气象装备保障系统建设,提升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冰雹 等强对流天气和大雾等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精细预警预报业务能 力,发展分类灾害性天气短时概率预报业务。建立精细化格点预 报和概率预报业务,发展集合预报在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暴雨 等灾害性天气预报、强对流天气预警和中期、延伸期(1130 天, 下同)预报中的应用技术,开发业务应用产品。建立月、季、年 尺度的定量化预测和概率预测业务,重点开展灾害发生时段、强 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发展涵盖预报预测全过程的分类检验评估技 术,建立科学客观、定量精细、系统全面的预报预

31、测业务检验评 估系统。发展基于灾害性天气的影响预报和基于各类气象灾害的 风险预警业务,重点加强基于致灾阈值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 质灾害风险预警及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业务能力建设,打造气 象灾害风险动态评估平台。完成气象大喇叭、电子显示屏与国家 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接,建设市、县突发公共事件预警 信息发布系统。(二)智慧气象服务工程。基于互联网、地理空间信息、气 象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利用社会资源推进气象与社会各领域深 度融合,推进气象基础数据开放共享,构建跨部门的大数据共享 平台。建设新型城乡一体化的居民生活气象服务系统和公众气象 服务效益评估系统,依托信息技术进一步完善覆盖综合观测、

32、预 报预测、公共服务、预警信息发布、综合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的 集约化、一体化管理与业务平台,实现气象管理科学化、气象预 报精准化、气象服务智能化。建设农口系统数据集约汇聚系统、 气象云与政府云融合支撑系统,把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真正用到 灾害防御、气象为农服务、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实现气 象服务的个性化、智能化、精细化和专业化。(三)现代农业与生态文明气象保障工程。发展“政府主办、 部门承办、涉农部门协办”的农村经济信息网,建设设施农业与 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加强主要设施农业区气象 监测,建立以设施农业为基础的农作物监测反馈系统。搭建基于 “互联网+”的智慧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33、实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全生产链“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全覆盖。实施粮食生产气 象服务保障工程,完善粮食生产气象决策服务系统和县级农业气 象服务平台。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农业气象灾 害及森林草原火险调查与综合分析,加快建立集监测、预警、评 估为一体的农业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气象信息员管 理监控平台。加强小兴安岭生态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开展气 候影响评估和适应气候变化研究。(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基础保障工程 建设,推进人工增雨保障中心建设。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县 (站)要配备1 部小型天气雷达,完成作业站(点)标准化建设。 完善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业

34、务平台,对全市37 毫米高炮进行全面 改造,推进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管理系统、作业终端建设。九、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完善上级气象部门与属地政府 双重领导、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 导和统筹协调,按照职责分工,落实目标责任,积极推动并确保 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建立本规划与上位规 划及其他专项规划有效衔接机制,完善规划实施评估与动态修订 机制,适时开展规划修编和调整工作,确保规划编制科学、衔接 有序、实施有效、督促有力。(二)完善财政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坚持和落实双重计划财 务体制,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明确气象事权和相应的支出责 任,争取各级政府对

35、气象工作的支持,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目录,优化资金来源结构,逐步建立以 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争取中央投资 优先投入边远、贫困地区和艰苦台(站)。加强财务管理,提高工 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三)加强气象法治建设。加快气象部门履行气象防灾减灾、 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等职能的法治化进程,推进气 象标准化与气象业务信息化、集约化深度融合、同步发展,更好 地发挥气象标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健全依法决策 机制,强化气象行政权力制约监督,全面推进气象政务公开。依 法维护和保障公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切实 提高气象职工的法治素养和依法管理气象事务能力,努力营造与 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氛围,推进气象工作步入法治化轨道。(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主线,全 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 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充分发挥 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完成气象规划各项重点任务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具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和黑河特色的 气象文化,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为全 面推进黑河气象现代化建设、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提供精神 动力和良好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