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71851441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茶树菇产业化发展现状茶树菇是著名的食用兼药用菌,营养价值十分丰富,含有人体多种必需氨基酸;茶树菇的市场需求量十分巨大。目前,茶树菇产品以保鲜与烘干为主,内销150多个大中城市,并且出口东南亚各国及销往我国香港、澳门特区。据海关提供的数据,国外食用茶树菇人均消费量正以每年百分之十三的速度递增,其中,美国年人均为1.5公斤,日本年人均为3公斤。从市场的消费势头来看,茶树菇已经成为都市居民“菜篮子”里面常见的食品,而在都市餐饮业的菜谱上也成为食客最为喜爱的美味山珍。随着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其市场定位已逐步走向蔬菜化,保鲜茶树菇从南方基地直接运往上海、广州、深圳、长沙、北京

2、、西安、武汉等大都市,售价都在每公斤15元左右,冬季和夏季产量低时售价每公斤25元左右。大多消费群体已经接受了茶树菇作为大众食品进入蔬菜市场,市场容量逐步扩大。消费潜力巨大。茶树菇起源于江西省广昌、宁都、吉安等县市。上世纪90年延伸发展到福建、广东、湖南、山东等省及上海、天津等市。其中福建发展速度较快。仅古田县每年栽培量达3亿袋,形成全国最大茶树菇生产基地。中国自90年代把茶树菇列为珍稀菇品开发以来,发展速度很快,现有全国栽培数量达10亿袋(1517cmX3035cm规格栽培袋)。产量323868吨(鲜品),其中主产区福建省139.229吨占43%,江西50000吨占15.4%,山东省年全省产

3、量已发展到11000吨,较前几年增长5.5倍,广东、湖南、浙江、河南、安徽、江苏及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均有很大的发展。许多省(区)都把茶薪菇作为食用菌产业主攻品种来开发。广西、广东等省区这两年发展较快,广西自治区去年年实现产量4000多吨。浙江省靠近江西、福建的毗领县农民引发茶新菇生产很快形成规模,全县年产量达4000多吨,比上年增长2倍。茶薪菇品质脆爽,味道清香,很受市场欢迎。其消费面已形成有替代香菇的势况。在价位上也比较适宜,一般保鲜菇在广州、上海、北京、天津、哈尔宾、长春、西安等大都市。每逢节日单价平均在1012无/千克,价格也较为相宜,因此已成为都市民众“菜蓝子”里常见的菇品,市场前

4、景十分看好。茶薪菇作为一种珍稀食用菌现已成功地进行人工栽培,其栽培技术大体上与杨树菇相似。国外至今未见茶薪菇人工栽的报道。目前,茶树菇基本采用驯化栽培的种植方法,培养料为木屑和茶籽壳,栽培已获得成功。采用产业化栽培,以棉籽壳作为原料,栽培茶树菇。每棚可年产茶树菇干货2.14吨,产值约62.36万元,实现利润11.2万元。茶树菇生产栽培所需的原材料便宜,产出率高。茶树菇产业化栽培的原材料棉籽壳是棉仁榨油产业的副产物,作为茶树菇生产的主材料,实现了综合利用各种材料进行生产活动。对环境无破坏作用,对比早期的采用椴木栽培茶树菇方面,起到了保护环境植被的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在污染物方面,食用菌生产属于

5、农业生产,基本无污染物,只要对生产、生活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即可。种植茶树菇,具有生产周期短、速度快;菌龄一致、发育同步、易于鉴别;菌丝片段多、萌发点多、封料面早;在培养基上生长迟缓期短,萌发快、定植早;整齐健壮、抗杂菌,出菇早、出菇齐,转潮快、成品率高、产品一级品率高;便于管理;接种便捷、利于机械化、自动化操作等一系列优点。栽培茶树菇经济效益:每棚年总产菇量6.22万kg,年总销售额74.24万元,年总成本48.3万元,年利润25.34万元,2-3年可收回总投资。年累计利用菌糠生产绿色肥9.5万kg,用于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态环境。目前我国茶树菇生产方式95%大都属于单打独斗,靠自然气

6、温栽培粗放型的社会化生产,而规范化设施栽培仅有5%。由于这种栽培模式与安全、高效、优质栽培的新要求差距较大,突出表现。1、基础设施简陋,潜藏消防急患。社会化栽培作为老产区来说,其起源是一家一户,在房前屋后搭盖一、二个简易菇棚,逐步扩展到田野成片建成。这种菇棚以竹木为骨架,四周膨体泡沫和塑膜构成,棚顶和外围加草帘遮荫。因其成本低廉,构建容易,很快普级推广形成连片棚群。在银耳、茶薪菇社会化生产中,起到加快发展速度的作用。然而这种简易菇棚在生产上,限于自然气温栽培或控温上一些调节作用,但存在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是安全消防隐患。另一方面洪涝、台风灾害,菇棚被冲垮等不安全事件,也是常有发生。2、产品档次不

7、高,效益仍属微薄。社会化生产的产品定位为农贸菜市场,大众化菜蓝子常见食品,其价位属于低档型。茶薪菇鲜品收购价平均6-8元/千克,低时3-5元/千克,冬季缺货时比正常上浮50亦有。从整个生产分析,菇农靠的是“以量取胜”。所付出的资金投入和劳力投入其大,所获利润仍属微薄范围,未能实现高效目的。3、管理不规范,出口潜能没发挥。茶薪菇前几年出口之所以未能迅速打入国际市场,除了因其发展历史不长因素之外,更重要是茶薪菇生产过程管理不规范,产品农残超标,所以一直出口外销难以拓宽。4、劳动力紧张,配套机械没跟上。从现有茶薪菇两个品种生产发展情况看,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由于进入社会化生产后,菇农现有劳动力显得紧

8、缺。而且劳动工价由过去男工每天50元目前提高到150-200元;女工由25元提高到100-150元。劳动工资的提高,增加了成本。因此迫使推广使用机械化,以便减少劳动力投入;同时有利实现生产工艺规范化。但从现有配套机械来看,符合转型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机械设计,尚未达到转型实用性的要求,形成供求矛盾。茶树菇产业化发展前景由于茶树菇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因此其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抗癌补肾的补药,市场的需求量大。因此,栽培茶树菇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茶树菇栽培生产是一项本小利大,无污染、低能耗,市场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其生产原材料主要利用当地的农作物副产品资源,变废为宝,具有不与人争粮

9、、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占地少、用水少、投资小、见效快等特点,能把大量废弃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成为可供人类食用的优质蛋白与健康食品,并可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力发展茶树菇栽培符合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茶树菇培植遵守国家产业政策及农业产业区域规划,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茶树菇高效培植既有经济效益,又是绿色产业工程,具有非常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茶树菇培植可采用立体式、周年化生产,能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缺,推行节水、高效茶树菇生产模式;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源源不断供应市场,当前我国菌类产品的供求关系已由数量制约,转变成品种、质量、市场制约为主,必须改变长

10、期以来菌类产品的增长方式和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适时地对菌类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开发新产品的基础上必须突出质量和效益,才能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茶树菇标准菇棚栽培是茶树菇栽培发展的趋势,它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品质;有利于促进食用菌栽培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产业化的发展;有利于增加茶树菇的产量。质量上乘的茶树菇被称作雪耳,它被人们誉为“菌中之冠”,既是名贵的营养滋补佳品,又是扶正强壮之补药。历代皇家贵族将茶树菇看作是“延年益寿之品”、“长生不老良药。”通过产业化生产,更能生产出质量上乘,营养价值丰富的茶树菇。因此,规模化、产业化地栽培优质、价宜的茶树菇,符合市场的需求,也符合产业发展的趋势。

11、茶树菇的主要原料是棉籽壳,其原料生长环境、加工过程基本无污染的。且棉籽壳原料便宜,购买方便,具有成本低,产量高等特点,可大规模持续发展,具有椴木栽培所不具备的优点,有着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目前茶树菇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的情况下,成本低、产量高的茶树菇必然能在市场中占有很大的一块份额,给当地移民带来良好的收益。食用菌“神菇”之称的茶树菇已由筵席珍品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由于消费量的增加,茶树菇市场购销两旺,虽然产量有所增加,但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鲜品货源更是十分奇缺。具统计,我国内地茶树菇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经济较发达地区,特别是有汤饮文化底蕴的广东珠江及香港一带。近年来,消费者根据气候条件的需要,用茶树菇作原料,配备不同的药材,煲出适合不同季节的汤水,从而带动了茶树菇干货需求的不断增加。在栽培茶树菇过程中应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动态,调整每批次的种植数量,注意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根据当地有利的资源、气候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名、特、优、新品种。从市场走势看,不论是茶树菇鲜菇还是干菇,品质高的便会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青睐,广大菌农要严格组织生产,形成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标准化生产、行业龙头企业引领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茶树菇的产品质量,全面打开国内市场,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便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