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关于师说教案模板6篇

上传人:微*** 文档编号:17167335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2.0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1年关于师说教案模板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21年关于师说教案模板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21年关于师说教案模板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资源描述:

《2021年关于师说教案模板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关于师说教案模板6篇(4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师说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2、理清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

2、的能力。三、教学重点: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2、掌握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四、教学难点: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2、把握师道的内涵。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新课导入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2、新课教学(1)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

4、,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4)解题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

5、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文本研读分析第一段: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所以解惑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庸道之所存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判断句:1、常见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也。/者,。/者也。/,)2、用副词“乃”“即”“非”等帮助

6、表示判断。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所以/所“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所1、处所。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3、为所,表被动。术怒攻布,为布所

7、破。(三国志)4、表大概的数目。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5、假若,如果。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意动用法: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客观)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意动,认为小。主观)名词的意动用法:A、吾从而师之。(师说)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8、,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一一师的作用一一从师的原因一一从师的标准集体诵读第一段分析第二段: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师道之不传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读句读之不知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其可怪也欤重点拓展: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2)

9、大王来何操?(司马迁史记鸿门宴)B、否定句中(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1)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古之圣人一今之众人于其子一于其身(对比论证)巫医乐师百工一士大夫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集体诵读第二段分析第三段: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术业有专攻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孔子从师一事例论证孔子日一引用论证集体诵读第三段分析第四段:明确:本段由一

10、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原因)集体诵读全文给学生5分钟提问。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论代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课后作业: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诵读全文。2、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3、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心的。师说教案篇2背景材料一、韩愈抗颜而为师师说有一句话:“彼童子之师,授

11、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就是说,韩愈在师说里讲的所谓“师”,不是指在学校里教课的老师,而是指给“士大夫之族”,即社会上学业有成就的士人或学者做老师,或给做官的当老师。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佞佛,从他以下都在极力地扶持佛教。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帝佞佛的结果,首先是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在王公士庶中间,增加了对于佛的迷信。其次,佛教是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它主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寂灭者”。这和中国的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格格不入的。因而,迷信佛教的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就必然愈多。于是这就成了一种风气。整个唐

12、朝时候,反对给学业上有成就的士人、学者、当官的做老师,认为有人敢于做这样的老师,便是狂人。在那样的情况下,只有少数人敢于不管这种风气,韩愈是其中的一个。他不管这种风气,不怕人家的耻笑,不顾世人的笑骂,敢于做这样的老师,毅然以青年人的老师自命,担负起教导他们的责任。他的好朋友柳宗元尽管自己不愿担任老师的名义,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却赞扬了韩愈的做法:“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韩愈为了反对当时的那种风气,批驳世人的那种耻笑,写了师说。二、古文运动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结、韩愈、柳宗元直

13、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努力,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体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这次文学变革,适应着时代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需要,总结了自先秦以来我国散文长期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改革文体和革新散文创作的理论主张,并成功地进行了创作实践。加之参加这次革新的作家们以极大的热忱和高度的自觉为推行新文体、创作新散文而不懈努力,并广为宣传,诱掖后进,在文坛上形成一股变革的潮流。由于这次变革有理论指导,有成功的实践,又有群众基础和巨大的影响,俨然成为一个“运动”;而提倡新文体的韩愈等人,又与当时流行的骈体“俗下文字”相对立

14、,称所倡导的文体为“古文”,因而,近代研究者把这次变革叫做“古文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 .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2 .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一、能力训练目标: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四、德育教育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教学设想一、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而教师应对写作缘由作简单介绍,可用柳宗元当时说的话来说明。同时本单元有两篇“说”文体的课文,因而就要联系初中学过的课文,归纳“说”的文

15、体知识。二、明确的教学重点: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三、教给学习方法。除有关字词句的学法外,把与捕蛇者说作比较,教给比较阅读方法。四、引导学生注意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的教学目的;2、作者介绍、解题;3、有关词的读音、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教学过程一、讨论的教学目的。二、预习检查。三、导入新课。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

16、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可用投影形式将其原文介绍给学生)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著名的师说。(板书题目)四、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

17、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

18、推崇这篇_,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五、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

19、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六、指导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1 .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句读dou读书d止或不焉fou不能bu经传zhuan传道chuan 聃dan冉ran2 .找出课文中合成的双音词:学者句读百工六艺3 .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4 .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20、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三种情况A.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B.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作动词,有三种情况A.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B.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C.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A.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

21、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作代词,有三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22、其可怪也钦(多么)七、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宾+为+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八、布置作业1 .结合注释理解词句,读懂课文。2 .书面作业:“练习”二一一四题。3 .预习思考题:(1)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继续研习课文1.讨论分析、理解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

23、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分析第一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的?【明确】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分析第二段A.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明确】明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B.这一段的分论点是什么?【明确】第一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C-为了论证分论点,为了抨击“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

24、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明确】a.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b,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作者的议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c.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作者的观点:师道这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分析第三段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明确】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的论点,最后作教师备注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B.本段的分论点?所用的论证方法?【明确】圣人无常师。举例论证。

25、分析第四段提问:a.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b.这段文字的作用是什么?【明确】a.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b.说明写作的原因。2.欣赏品味问题: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明确】A、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B、一个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结语一句比一句重。C、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教案篇3一、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高一教学就是在初

26、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修订后的新教材,旧教材的七个单元压缩为六单元,但文言文单元却由旧教材的两个单元8课增至三个单元12课。由此可以看出,新教材十分重视文言文教学,这也是重视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体现。教材的三个文言文单元按着历史的顺序编排,即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这样,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发展不仅有一个历史的纵向概念,而且对于每一时期的作家作品也有一个横向的把握与了解,从而,更好的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烛之武退秦师就是第四单元中的第一篇。二、教学目标1 .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2 .把握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

27、、概括能力。3 .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三、教学重点1 .掌握重点词语、词组、文言特殊句式。2 .理清思路,把握思想内容。四、教学难点理解烛之武说辞的内容及逻辑思维方式。五、教学方法采用研讨点拨法,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六、教学设计(一)布置预习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了解本课历史背景。a。阅读读本中重耳之亡。b。了解“城濮之战”。通读全文,注意揣摩语意、语气,了解词语的意义、用法。分析烛之武这一形象,他是如何说退秦师的?通过体会左传语言特点。(二)授课过程1 .导入检查预习,由曹刿论战引入对左传的介绍,再引出本课。2 .设计四个大问

28、题串连全文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由此问题引出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iii。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iv。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

29、秦晋联盟。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此间引出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说明:以上四个问题,以第三个问题为重点。因为它是课文的难点,要集中突破。3 .总结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

30、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学生总结一下烛之武的形象。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左

31、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左传以叙事为主,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在_中就有所体现。请学生体会(讨论,提问)“文似看山不喜平”,这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了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力挽狂澜,谁知他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使郑国的希望又趋于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的戏剧性。整理中重点词、词组、句式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词组:以为“所”字词组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4 .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课后练习三(3)课外阅读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是怎样

32、得到樊於期首级的。师说教案篇4教学目标(一)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师说教案。(二)掌握、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三)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四)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五)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二、重点、难点分析(一)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二)有关疑难词句的解释。(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33、。(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六)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七)怎样认识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三、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论语中孔子说的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导入。(二)作者介绍(结合注释)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

34、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第4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师说是他的代

35、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_,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三)解题指出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36、。“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四)指导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读懂课文。学生自学、质疑,老师点拨指正。1.读准下列多音字或形近字的读音。句读 dou或不焉fou经传zhuan从师cong读书du不能bu传道 chuan从容cong聃dan蟠pan苌弘chang近谀贻冉ran潘pa

37、n 无长无少zhang须臾怡2.找出下列合成的双音词,教案师说教案。学者句读百工六艺3.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句读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小学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小学校4.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作名词,有两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动词,有三种情况: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2)“

38、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作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助词,有四种情况: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作代词,有四种情况: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

39、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多么)(五)分段写出段意,指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六)学习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宾=以十宾十为十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为耻(七)朗读课

40、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八)研读课文(结合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及疑难词句)。学生试译、讨论,教师重点点拨。1.结构特点1.分析第1段: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_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的中心论点。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41、“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

42、之先后生于吾乎?”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分析第2段:(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第1段正面阐明了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这一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从

43、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总结,并请学生填写课后思考与练习的表格。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句,“此”指代“从师与否”。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

44、”作对比:“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师说教案篇5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烛之武退秦师位于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处于由初中到高中过渡的地位,是从初中短小浅显的文

45、言篇目向高中篇幅长、难度大的文言篇目的过渡,因而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意义。但的篇幅短小,内容精炼,叙事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在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并不大。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外交使者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在国家临危受命,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持了国家安全,维护了国家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除了精彩的外交辞令描写,还有生动的叙事描写,是一篇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二)学情分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版)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任务群中提出:“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了一

46、些文言文篇目,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积累了浅显的文言文阅读经验,这些方法和经验对于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习中来。(三)教学目标: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版)在第8个任务群里,对“学习目标与内容”的要求,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 .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生字、生词问题,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 .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3 .学习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4 .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深明大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教学重难点:

47、虽是两千多年前的作品,但其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核心素养之一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因此,我把教学重点确定为: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本单元的单元导读中指出:“学习这个单元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烛之武的说辞非常漂亮,短短百余字,却讲了五层意思,婉转曲折,却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也具有很大的艺术魅力。据此,我确立的教学难点为:学习烛之武说辞的论辩艺术。二、说教法学法: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要重视对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要

48、培养语感,诵读是十分有效的手段。在诵读过程中去理解文本的大意、体会说辞的语言魅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同时对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教师的使命。根据以上几点,本课的教法确定为:朗读法、释疑法、点拨法、讲授法。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标准的要求与高一学生的发展特点,结合课本单元导读中“反复诵读,悉心体会”的要求,将本课的学法确立为:诵读法、质疑法、合作探究法。三、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论语中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自古至今,我国有很多外交使节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

49、完成了肩负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如“东方哥伦布”张骞,一箭书退敌百万兵的鲁仲连,“东方俾斯麦”李鸿章,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评价为“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我们看看他是用哪五论,如何妙语退秦师的。(二)了解文学常识:集体朗读课下注释,并采用勾画法,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点名学生补充左传相关的文化常识。教师归纳补充。的写作背景以及情节中的相关背景知识均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补充讲解。(三)诵读文本,整体感知:苏轼曾说过:“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学习时要注意反复诵读,悉心体会。

50、1 .初读正字音大声自读,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读音。氾南佚之狐夜缒(备课资料:佚之狐:佚地,名叫“狐”的人;大家试着解释一下“烛之武”这个名字:烛地,名叫“武”的人。)2 .再读知大意点名学生概括大意。(此环节的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并概括文言文大意的能力。)3 .粗读会质疑浏览全文,让学生提出自己在知识点、文意理解上的难点,通过讨论交流、教师释疑等形式来解决这些难点。(此环节设置意图在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学会质疑。)预设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如下:(1)郑国如何无礼于晋又为何对楚有二心,这里教师可以补充相关历史知识。(2)烛之武劝秦伯将郑国作为东道主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讨论,来理解烛之武此话

51、的意图。(3)个别句子翻译问题,相机解决。4 .深读析文本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提问:在中,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烛之武?请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进行批注式分析。(关注情节、细节,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等。)全班交流。如:(1)开篇的形势紧急,为烛之武的出场作了铺垫,而佚之狐的话“师必退”,暗示了烛之武的才能,这种局面,只有烛之武才能力挽狂澜。(侧面描写)(2)从烛之武的推辞“不如人”“无能为”等,我们可见烛之武对自己年轻时不得重用的怨忿、不满;心怀不满,面对郑伯的请辞,烛之武“许之”。请同学们关注这里的“许之”,前面没有任何的修饰,如“不情不愿”“勉强”等,而是干脆利落地答应郑伯的请

52、求,可见烛之武的深明大义、临危受命。(3)细节描写:“夜缒而出”。“夜”,在夜里,名词做状语;“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高处往下送。这两个细节的作用是什么?说明形势危急,而烛之武在白发暮年,为了国家利益,冒着生命危险,在夜里从墙上缒下,可见烛之武的英勇无畏。(4)语言描写:烛之武巧妙说服秦伯,瓦解秦晋联盟,让郑国转危为安。体现烛之武高妙的口才和高超的论辩艺术。教师小结:烛之武形象:(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3)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5 .精读品艺术:重点诵读精彩句子,学生采用圈画批注的方法,体会并分析烛之武说辞的艺术魅力。班级交流,谈谈你认为哪些句子能够

53、体现出烛之武说辞怎样的艺术魅力。教师归纳:烛之武说服秦伯运用了高超的攻心术: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四)归纳文言知识点:学生分类对的重要文言知识点,如:特殊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进行归纳整理,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五)补充学习,体会论辩艺术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中国有句古话:“伴君如伴虎。”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作为

54、君王,则应虚心采纳,方可成就霸业。6 .邹忌与齐威王齐王接受皱忌的进谏,听取群臣吏民的意见,于是有“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的美谈。7 .触龙与赵太后抓住赵太后爱子、怜子之心,触龙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诱引,动之以情,申明大义,进而解开太后心结。8 .魏征与唐太宗唐太宗虚怀若谷,善于纳谏,终成一代名君。唐太宗“夫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殁,朕失一鉴矣!”9 .管仲与齐桓公齐桓公豁达大度,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10 比干与纣王。纣王拒谏饰非、耽于酒色、暴敛重刑,甚至将比干剖腹挖心,最终是

55、民怨四起。11 召公与厉王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被“流于彘”。(六)小结:清朝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烛之武委婉劝说的艺术在今天的人际交往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给别人提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同时我们还应学会倾听与交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善于自己思考,把好的意见总汇起来,唯有这样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七)作业布置:假如你有一位沉迷络游戏、无心学习的好朋友,请

56、你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来劝他戒掉瘾,致力于学习。可以借鉴烛之武的劝说艺术。(八)板书设计:烛一志士欲扬先抑,以退为进之一一勇士攻心之术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武一一辩士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师说教案篇6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2、理清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57、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一、基础积累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无长无少()择师而教之()句读()或不焉()不耻相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其可怪也欤()郯子()苌弘()老聃()李蟠()六艺经传()以贻之()2、句读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二、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学者古:今:所以古:今:从而古:今:众人古:今不必古:今:小学古:今:(2)一词多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择师而教之郯

58、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吾从而师之(3)词类活用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或师焉不耻相师吾从而师之而耻学于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4)通假字受业或不焉(5)特殊句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不拘于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而耻学于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师不必贤于弟子三、研读课文1、教师的职责是什么?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2、我们为什么从师呢?以什么样的人为师?(择师的标准)3、第二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从哪些方面进行的论证?4、以孔子为例,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5、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呢?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