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与中国西部发展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7166859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7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马铃薯与中国西部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铃薯与中国西部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铃薯与中国西部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马铃薯与中国西部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铃薯与中国西部发展(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马铃薯与中国西部发展Potato and Anti-Poverty Efforts in West China邹蓝马铃薯原产地与进入中国中国现有不少农产品物种,是通过中外文化和商业交流得来的。高潮时期有两个:丝绸之路引进的西瓜、黄瓜、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作为双向的交流,中国也向外输出了中原的桃、李、杏、梨、姜等作物。其次是哥伦布及地理大发现之后的海域交流。一方面是荷兰循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进入太平洋沿岸地区,另一方面则是西班牙和拉丁美洲之间的航道交流,扩展到西太平洋,主要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马尼拉(Acapulco-Manila)航道的开通。新大陆的作物也因

2、此进入了中国。马铃薯是后一次交流的产物。马铃薯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原产。在秘鲁,马铃薯是最重要的作物,其种植历史已经有数千年。考古证据显示,马铃薯在秘鲁安第斯山区的栽培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最近的研究表明该作物确切的起源中心在秘鲁,即的的喀喀湖的北侧。马铃薯起源于安第斯山地区,但是最近公布的DNA证据显示,如今世界各地种植的马铃薯是从智利的品种进化而来的。十八世纪欧洲主要流行安第斯马铃薯,但是从智利引进的种质却在十九世纪成为主导。历史记载,西班牙殖民者1537年在安第斯山脉的村庄里“发现”了马铃薯,并在拉丁美洲各国传播,后来将马铃薯带回西班牙并传到欧洲其他国家。约在1565年,马铃薯传到英国

3、和爱尔兰,1621年传入北美洲。马铃薯进入中国后,不同地域的中国人给马铃薯起了不同的名字,西北和西南地区口语中习惯称呼马铃薯为“洋芋(读音为yangyu)”意思为外国芋头(foreign taro),长江下游地区的口语则略有变化,称呼为“洋芋头(yangyutou)”,意思一样。而在华北和东北口语,则称之为“土豆(tudou)”意思是土地里长出来的豆子(earth bean)。根据唐凌论文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民族经济的融合(广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4期),“马铃薯也称洋芋、香芋、土豆、山药(蛋、豆)等,原产地也是南美洲。早在16世纪中叶,荷兰人引种的马铃薯已经在台湾种植,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

4、),舟山群岛的定海县也有人种植马铃薯。中国大陆种植马铃薯的时间大约是在明末清初。从印缅通道引种至滇、川、黔等省的马铃薯因不适应亚热带的气候,薯种很快退化。后辗转传到陇东、陕南、晋北高寒带才得以安家落户,直至引种到菜农众多的城郊,才最终摆脱了每况愈下,自生自灭的命运。这段史实,引自翟干详的马铃薯引种我国年代的初步探索,刊载于中国农史2001年第20卷第2期。此文认为,马铃薯进入中国是经印缅通道。考虑到明末清代台湾与大陆之间密切的官方和民间交流的便捷和短距离,已经在台湾出现的马铃薯进入中国大陆的可能性,远比经印缅通道大。因为印缅通道进入中原路途极其艰难,而且瘴气蔓延的冬季和夏季的雨季,几乎无法通行

5、。鉴于明史记载现在菲律宾的苏禄国王到北京见明永乐大帝而因病在中国病逝,中国大陆当时与菲律宾的各种交流应该相当频繁。西班牙人将马铃薯引入菲律宾,然后陆续传到邻近的我国台湾岛和大陆,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黄启臣撰文写道,番薯、马铃薯、玉米、南瓜的单位面积产量,比中国传统的谷子、高粱、小麦要高出许多倍,番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并且“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田勺皆可以长”,还可与其他作物(如小麦等)构成一年两季收获,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所以成为当时中国的重要粮食作物。如福建“地瓜一种,济通省民之半”。其他地方也有“红薯半年粮”的谚语流传。番薯、马铃薯的秧蔓又是极

6、好的饲料。玉米以及土豆、红薯的淀粉的耐储存性,使得丰收年份的玉米和淀粉可以储存起来,可以补充歉收年头的粮食。而当时“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新的税收政策,放松了国家对人口束缚(黄启臣:明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发展无论马铃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中国,时间在明末清初。这个在中国任何历史文献中都没有冲突。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国,2007年的产量为7200万吨。马铃薯与中国人口的历史性增长之所以要提到马铃薯与中国人口历史性增长的问题,原因是马铃薯对贫困人口的悖论性作用。一方面它是穷人的粮食,荷兰画家梵高的PATATO EATER作品,表示出,在一百二十年前荷兰,穷

7、人的生存主要依赖马铃薯,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另外一方面,正是因为马铃薯的高产维持了穷困人口的生存和繁衍,使得中国贫困地区,尤其是西北半干旱地区穷困人口的增长很高,而人口密度的提高进一步对土地和生存资源的压力,使得贫困难以解除。高产作物引进中国后中国人口增长的速度骤然加快,两者之间是有密切关系的。美籍历史学家何炳棣教授1959年写的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13681953),正好着重论述了马铃薯引进中国前后的明清以来到现在为止的六个世纪中国人口问题(1989年译本名为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译本书名改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8、。何教授认为,“至14世纪末,中国的实际人口大致至少超过了6500万”。“尽管明代官方的人口数据显示出人口停滞,实际上从洪武元年(1368)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前后中国的人口始终是或多或少直线上升的。”清朝也有多次人口登记,但缺漏依然无法避免。经过对资料的研究计算,何炳棣教授得出的结果是:全国人口从乾隆四十四年(1779)的275000000增加到道光三十年(1850)的430000000,共增加了563。困扰着近代中国的人口过多和普遍贫穷的问题,在道光三十年已经存在。前文所引黄启臣的结论“番薯、马铃薯的秧蔓又是极好的饲料。玉米以及土豆、红薯的淀粉的耐储存性,使得丰收年份的玉米和淀粉可以

9、储存起来,可以补充歉收年头的粮食。而当时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摊丁入亩等新的税收政策,放松了国家对人口束缚”与何炳棣教授对当时中国人口的研究结论,是可以互为印证的。至于现代中国相关地区的人口增长,根据笔者1980年代中期的研究,情况如下: 1980年代中期中国贫困的西部地区,在人口增长方面共同的问题之一,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邹蓝:巨人的跛足: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中国西北贫困地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联合国于1971年在东非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举行的国际沙漠化会议规定,干旱区人口的临界指标每平方公里7人,半干旱区为20人。我国西北各省区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其

10、人口密度都已接近或超过这种临界值了,甘肃55人,宁夏68人,新疆9人,青海5.8人。(邹蓝:西部与西部人:喀什噶尔的风,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而这些地方正好是中国马铃薯的最重要产区。贵州毕节地区,宁夏西海固以及甘肃的定西地区,作为贫困地区,居民食谱中最重要的粮食,就是洋芋或者马铃薯。这绝非偶然。马铃薯在中国的区域分布和种植规模马铃薯主产区在中国,与贫困地区的地理范围重合度很高。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最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而西南五省市区,西北包括内蒙和山西在内的黄土高原,基本是国家规定的贫困地区。1984年,国务院对我国大陆上

11、连成片的14个贫困地区作了明确的界定,其中位于西部省区的县份如下:四川 涪陵、丰都、石桩、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云阳、奉节、巫山、巫 溪、城口、北川、剑阁、青川、旺苍、广元、平武、苍溪、万源、通江、南江, 筠连、珙县、兴文、叙永、古蔺、沐川、屏山。陕西 略阳、勉县、泽县、城固、留坝、佛坪、南郑、镇巴、宁强、西乡、安康、 汉阴、镇坪、旬阳、石泉、岚皋、宁陕、商县、丹凤、山阳、洛南、镇安、 柞水、商南、白河、紫阳、平利、汉中。云南 石屏、红河、绿春、元阳、建水、个旧市、开远、屏边、马关、麻粟坡、 文山、砚山、西畴、丘北、广南、富宁、弥勒、泸西,巍山、祥云、宾川、漾 濞、永平、云龙、兰坪、剑

12、川、鹤庆、永仁、碧江、福贡、贡山、德钦、维西、 丽江、宁蒗、永胜、华坪、盐津、大关、威信、镇雄、鲁甸、巧家、宣威。贵州 毕节、大方、赫章、威宁、纳雍、水城、盘县、普安、织金、从江、榕江、荔 波、独山、三都、丹寨、雷山。广西 三江、融水、东兰、凌云、巴马、都安、马山、风山、忻城。内蒙古赤峰、敖汉、喀喇沁、翁牛特。其中县份的数字还不包括国家已另有安排的甘肃中部、宁夏西海固及西藏全区。即使这样,在全国列名的225个贫困县中,西部就占134个,占59%以上。(邹蓝:巨人的跛足:中国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由此可见,马铃薯的最主要产区,正是中国的西部贫困地区。而在中国以西部和

13、贫困地区为主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均跃升世界首位。根据2007年5月下旬在中国贵阳市举行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年会公布的信息,从1996年到2006年,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增加了30%,年产量已突破7000万吨,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跃升至世界首位。马铃薯已成为继小麦、水稻和玉米之后,中国第四大作物。近5年来 ,中国马铃薯消费量增长了40%,是世界上消费量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而在生产的地域分布方面,内蒙古、甘肃、云南和贵州等4个省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5%。本表中全国土豆种植面积最多的三个省区内蒙,贵州和甘肃,正好是三个西部省区,西南的贵州是全国人均GDP最低的省,西北的

14、甘肃则普遍认为是全国最穷的省,而横跨西北华北东北的内蒙,则可以看作是北方最贫困的省区。尤其值得指出的是,马铃薯的耐旱性,对我国西部,尤其是西北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民众有特殊意义。内蒙马铃薯的单产14.2吨,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贵州13吨则低于全国水平1吨,而甘肃的12.5吨更低一些。相比之下,山东33吨,新疆、西藏25吨,广东20吨,吉林、辽宁19吨。贵州的邻省云南也达到20吨左右。与马铃薯原产地南美洲国家比,贵州的单产也普遍低于南美洲。委内瑞拉2007年单产为18.6吨/公顷;秘鲁12.6吨/公顷;巴西23.7吨/公顷; 哥伦比亚17.3吨/公顷;墨西哥27.1吨/公顷;智利15.2吨/

15、公顷。只有极其高寒的玻利维亚为5.6吨/公顷。分析的初步结论是,内蒙、贵州和甘肃马铃薯种植面积虽然大,但是单产相对低,因此单产提高的潜力还大大存在。马铃薯:营养食物和食物安全马铃薯又叫洋芋、洋山芋、马铃薯、山药蛋,其营养价值曾经长期被忽视,而如今却成了营养学家青睐的蔬菜明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食物之一。这些是营养学专业人士才能看懂的东西。我们还是用民众能看懂的方式来说明。马铃薯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以及矿物质,优质淀粉含量约为16.5,还含有大量木质素等,被誉为人类的“第二面包”。其所含的维生素是胡萝卜的2倍、大白菜的3倍、西红柿的4倍,维生素C的含量为蔬菜之最。专

16、家们发现,在前苏联、保加利亚、厄瓜多尔等国著名的长寿之乡里,人们的主食就是马铃薯。 马铃薯是粮菜兼用型的蔬菜,亦名马铃薯、洋芋,与稻、麦、玉米、高粱并称为全球五大农作物。马铃薯富含维生素C,带皮食用时富含钾元素和膳食纤维,其产生的热量仅为100卡,而且基本不含脂肪。一个中等大小的马铃薯含有27毫克或45%人体每日所需的维生素C,这一数字相当可观,对人体每日所需维生素C的摄入非常重要。维生素C是保护人体细胞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它还能保护牙龈健康以及免疫系统的强健,保护人体不受感染。营养学的研究表明,马铃薯是低热能、多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是理想的减肥食品。同时,含钾高的食物可以降低中风的发病率。

17、每100克马铃薯含钾高达300毫克。专家认为,每周吃5至6个马铃薯,可使中风机率下降40%。马铃薯对消化不良的辅助治疗有效,是胃病和心脏病患者的优质保健食品。美国农业部将马铃薯列入其20个富含抗氧化剂成分的食品之一。 “抗氧化剂”这一术语涵盖了一类化合物,它们可以在体内清除一种叫“自由基”的代谢产物。自由基是细胞在对氧产生反映的过程中产生的,氧化是衰老的自然过程,但容易引发慢性病,因此控制自由基的数量很重要。维生素C是马铃薯中最有效的抗氧化剂。中医学认为,马铃薯性平味甘,具有和胃调中、益气健脾、强身益肾、消炎、活血消肿等功效,可辅助治疗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神疲乏力、慢性胃痛、关节疼痛、皮肤湿

18、疹等症。马铃薯长期得不到重视,显然与马铃薯曾长期是贫困人口的主食有关的。在西方,爱尔兰人长期贫困,还一度因为马铃薯因灾害而减产,导致大量移民迁居美国。大画家凡高(Vincent Van Gogh)在其早期油画吃马铃薯的人Patato Eaters中描绘的,是穷人一家无可奈何吃马铃薯的场景。就是在现代的中国,马铃薯依然是西部贫困地区百姓的日常食物。而现在,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马铃薯的价值已经开始得到充分认识。作为副食或者休闲食品的马铃薯产品,已经进入了城市中高收入人群的消费领域。比如炸土豆条,真空包装的炸土豆片等。马铃薯淀粉则广泛成了工业原料。笔者曾经针对目前中国马铃薯与贫困人口和现在城市人口的

19、关系说,以马铃薯为主食的,主要是贫困人口;以马铃薯为菜和副食的人,收入水准在贫困人口之上。马铃薯种植在中国的分布充分说明,从广东和山东的亚热带和温带沿海低地,到西藏的高寒地带,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气候,再到云贵高原的低纬度中海拔地貌气候都能适应。这就是说,从百余米的低海拔到4000米以上的高海拔,从广东的热带亚热带,到内蒙古和吉林的寒温带,到西藏青海的高寒山区,马铃薯都能适应。而在其原产地南美洲,马铃薯同样表现出对海拔高度和气候的高度适应性。在其公认的原产地秘鲁,海拔2500米到略高于海拔4500米的安第斯山中部地区,以及沿海谷地都有马铃薯。委内瑞拉西部的安第斯山脉北端海拔2000至25

20、00米,是大约20余种野生马铃薯的发源地,也是该国马铃薯的主产区。低平的古巴是热带海洋气候,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单产达到24.2吨/公顷。鉴于马铃薯的高产与在各种海拔高度和气候的适应性,有科学家认为,根据联合国最近调查数据,到2100年,全世界人口将增加到105亿。如果只依靠常规粮食则可能导致粮食危机。到那个时候最有可能帮助人类渡过危机的食物,就是马铃薯。也因此,2008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国际马铃薯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the Patato(Ano Internacional de la Batata)” 以提高全球对马铃薯在发展中国家作为粮食的重要性的认识。马铃薯

21、在中国餐饮和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前景中国饮食传统不同于欧美或其他地方。在中国以外的多数地方,上餐桌的一切都有统称,即食品食物(food),一般没有主副之分。但是中国饮食有主食和副食之分。简单说,主食就是面粉、大米、玉米、马铃薯等淀粉类粮食作物。佐餐的菜肴,主要是蔬菜和肉类水产,则是副食。而且没有副食而只有主食的进餐状况,在中国人的餐饮观念中,是贫困人家的食物结构。只要小康和以上,一般是副食重要性高于主食。如果在餐馆或在家宴请宾客,则副食更重要而主食只是名义上的。中国著名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钱钟书教授曾有如此调侃:“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

22、如讨阔老的小姐,宗旨倒并不在女人。”但是马铃薯在中国人的饮食中,既有主食的特征,也有副食的特征。而中国的菜肴等所谓副食,基本是不能当主食看的。这种前提下,马铃薯的食用就可以有多种方式,这是其他粮食作物所不可能的。国际马铃薯年归纳的马铃薯菜谱分五大类:马铃薯汤、马铃薯沙拉、马铃薯主菜、马铃薯配菜和小吃和马铃薯甜食,参见www.potato2008.org/zh/recipes/index.html 。在中国,除了作为主食食用外,作为副食或者休闲食品,马铃薯可以煎、炒、烹、炸,又可烧、煮、炖、扒。作为菜肴,俄罗斯有“土豆烧牛肉”,中国东北“猪肉炖粉条”里可以混合马铃薯。火锅里添加马铃薯片,是我国饮

23、食的常规。西北煮熟的马铃薯去皮后略蘸几粒盐,也是常见的食用方法。炒土豆丝,炒土豆片等皆是家常菜。还不用说快餐业常见的炸土豆条和土豆泥。以及商店里出售的真空包装小食品炸土豆片等。因此,在中国人的食谱中,马铃薯具有特殊性:无论贫富,大多数中国人都可以将马铃薯当作主食。同时,马铃薯可做成土豆丝、土豆泥、土豆块(例如土豆牛肉等)等菜肴,而在西餐中土豆则可以做油炸土豆条,商店的小食品中还有油炸土豆片;此外,土豆制成的淀粉,又是动物的饲料和工业原料。如此的食用方式,使得马铃薯消费在中国,远比在欧美有更广阔的前景。欧盟人均75公斤80公斤。厄瓜多尔年人均消费量大约为25公斤。委内瑞拉人均年消费量为12公斤;

24、智利长期保持在51公斤;秘鲁年人均消费量达到80公斤以上。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005年统计,按区域列出的2005年马铃薯人均消费量:非洲13.9公斤;亚洲/大洋洲23.9公斤;欧洲87.8公斤;拉丁美洲20.7公斤;北美洲60.0公斤。而世界平均为31.3公斤。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亚洲的马铃薯消费量是全球马铃薯供应量的一半,但因亚洲人口众多,人均消费量相对小,在2005年只是24公斤水平。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STAT)的国别马铃薯消费统计, 2005年,白俄罗斯人均消费181公斤;吉尔吉斯斯坦143公斤;乌克兰136公斤;俄罗斯131公斤;波兰131公斤;卢旺达125公斤;立陶宛11

25、6公斤;拉脱维亚114公斤;哈萨克斯坦103公斤;英国102公斤。而以马铃薯当年产量看,中国 47594193吨居第一;俄罗斯联邦产18828000吨居第二; 印度产17380730吨居第三;美国第四,产17105000吨;乌克兰第五,产6380850吨;英国产6169000吨居第六;第七德国,产5572000吨;随后是波兰的5000000吨、孟加拉国的4041463吨和伊朗的3991142吨。除了中国之外,其他9个国家的马铃薯产量与人均消费量是大致成正比的。但是我国年人均马铃薯的消费量仅在1415公斤;也有估计在18公斤的。无论哪个数字,与世界各国各大洲的消费量相比,还有相当差距。根据联合国

26、发展暑和国际马铃薯中心的估计,世界上各国直接食用的马铃薯不足总产量的50%,但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中,90%为鲜食即直接作为主食或者菜消费掉了。这说明的是我国马铃薯的加工程度低。而加工程度低,说明的是附加值开发不够。马铃薯加工链具有很大增值潜力。新鲜马铃薯加工成麦当劳的薯条,可升值50倍;加工成肯德鸡的薯泥,可升值40倍;加工成油炸薯片,可升值25倍;加工成薯类膨化食品,可升值30倍。但是现状是我国的马铃薯加工手段落后,只能将马铃薯加工成低利润的雪花粉,而高利润的颗粒粉加工仍是空白。从马铃薯种植分布在西部和贫困省区的高比重来看,扶贫或者脱贫靠提高马铃薯附加值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马铃薯产业

27、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种植和单产等基础因素,还要重视加工品的开发和销售,也就是完整的产业化发展。这包含两个方面。通过食品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发作为食品的马铃薯应用方式和途经。这就是开发马铃薯作为休闲食品。这方面,油炸薯片、复合薯片、速冻薯条是我国市场发展较快的三种马铃薯休闲食品(当然也要指出,油炸土豆条是国际公认的“垃圾食品”,不能过分消费)。通过其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开发马铃薯淀粉作为工业原料的应用或者替代。我国的“十五”食品工业发展规划指出,“十五”期间,要积极发展马铃薯加工工业,到“十五”期末,建立起马铃薯全粉及加工品、淀粉、专用淀粉、马铃薯方便食品等产品系列,使马铃薯加工工业成为中西部地区

28、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马铃薯食品加工附加值相当高。它能带动马铃薯种植区马铃薯品种的改良、产量的提高,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意义。市场前景方面,根据国家农业部市场信息中心2005年的调查统计,中国对马铃薯产品的市场需求正处于日益增长阶段,国内马铃薯市场缺口仍然很大。此外,国内马铃薯加工产业化水平也很落后,年加工消化率仅为25左右,且多限于加工粗制淀粉、制作粉丝、粉条等中低端产品,用于加工薯片、薯条、全粉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很少。2004年马铃薯淀粉及衍生物需求量有60以上依赖进口,年花费10多亿元。国内市场需求相当大。又据我国马铃薯食品专业委员会的不

29、完全统计,2006年中国全年冷冻薯条类产品总量近6.3万吨,全年实际消费量近9万吨,不足部分为进口。预期到2011年,中国马铃薯片产能将达16万吨,冷冻薯条需求将达20万吨。中国马铃薯淀粉的总体生产能力达60多万吨,2006年实际产量为30万吨左右。随着快餐产业的迅速发展,预计未来5年,中国薯条消费量将增长20,年均进口冷冻薯条约3万吨,马铃薯淀粉20多万吨,后者市场缺口近40万吨。这意味着,马铃薯细分市场的产品供不应求,市场的牵引力很大。而要满足这个市场需求,各级政府需要制定恰当的马铃薯的产业政策来鼓励马铃薯的生产、加工、营销和产品研发,并考虑给马铃薯从种植到加工的企业组织发展提供配套的筹资和融资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