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7165549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题及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上的东西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2. 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3.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 话表明意识具有

2、:()A. 客观性B.能动性C.对象性D.任意性4. 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A. 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B. 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C. 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D. 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5.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6.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A. 决定性B.预见性C.能动性D.主动性7.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

3、,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 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论蕴含的哲理是:()A. 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D.要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8. 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A.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B.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体C.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关系的总和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界原 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达数百万种。这一情况说明:()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D.人造

4、物质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10.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 一变化的基础是小康的过程中:()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活动D工具的制造和使用11.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2.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13. “风定花犹落,

5、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14.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 也,非不能也”孟子中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 区别在于:()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15. 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界限的关键在于列宁的物质定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B.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C. 把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作为物质本身D. 正确

6、的处理了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16. 恩格斯认为:“时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 这充分说明了:()A.主观的时空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B.时空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C.时空只是物质存在的形式D.物质运动是时空的形式17. 揭示事物发展形式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18. 在实践的基本形式中最终其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实践B.科学实验C.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D.政治实践19. 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A. 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语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B. 人类的意识完全是自然界长期发

7、展的产物C. 人类意识形成的初期不是社会的产物D.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20. 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唯一的B.人脑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C. 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D. 否认意识的主观性将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21. “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这种观点属于:()A.反映论B.不可知论C.先验论D.唯心论22. 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通过:()A.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B.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C.社会实践D.必要地物质手段和条件23. 一元论都承认的观点有:()A.世界有统一性B.思维可以认识存在C.世界

8、是可知的D.世界时变化发展的24.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A.矛盾分析方法B.科学的实践观C. 一切从实际出发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5.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指:()A.人们在逻辑思维中所产生的矛盾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C.事物之间的斗争性D.事物之间的同一性26. 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A.阶级分析法B.矛盾分析法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唯物史观27. 在我们分析人时,既要看到其缺点,又要看到其优点,这一工作方法的理论依据是:()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原理C.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28

9、. 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和活的灵魂是:()A.唯物辩证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D.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的原理29.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表现是:()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B.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30. 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是:()A.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原理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原理(二) 多项选择题:1. 形而上学否定观主张:()A.事物的自我否定B.外在力量对事物存在性的消灭C.抽象的否定D.主观、任意的否定2. 19

10、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 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A. 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获得发展B. 矛盾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某种发展为条件C.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而得到发展D.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发展3. 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于事物自身4. 下列属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有:()A.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B.结构功能方法C.模型化方法D.理想化方法5. 据媒体

11、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 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C.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6.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有:()A.原因和结果B.必然性和偶然性C.可能性和现实性D. 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7. 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鳞似鱼,爪似鹰, 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 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 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

12、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8. 某地乡村公路边有很多柿子园。金秋时节农民采摘柿子时,最后总要在树上留一些熟透 的柿子。果农们说,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每到冬天,喜鹊都在果树上筑巢过冬,到春天也 不飞走,整天忙着捕捉果树上的虫子,从而保证了来年柿子的丰收。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受到 的启示是:()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B.人们可以发现和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关系D. 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9. 2006年7月12日,凌晨,刘翔在瑞士洛桑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比赛中,以112秒88勇夺冠军,打

13、破了由英国名将克林杰克逊保持13年之久的12秒91的世界纪 录。克林杰克逊在谈起自己已被打破的纪录时,没有一丝沮丧:“我一点也不失望,正相反, 我感到非常兴奋。”他说:“纪录本来就是用来打破的”。这在哲学上的启示是:()A.创新是永无止境的B.不断超越前人是历史发展的规律C. 凡是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D. 切事物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10. 联系的重要形式有:()A.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B.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C.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D.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11. 下列关于时间空间的正确说法是:()A.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B.时空都具有客观性C.时间是一维的空间是三维的D.时空

14、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2. 下列关于物质和运动的正确说法是:()A.物质都是运动的B.运动都是物质所作的运动C. 脱离开物质的纯精神运动和不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存在的D.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3. 实践活动的特点有:()A.客观性B.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D.主观性14. 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有:()A.国家工作人员从事行政管理活动B.阶级斗争C.爱因斯坦进行思维实验D.化学化家进行化学实验15. 在人类意识产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三次有决定意义的转变是:()A. 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B. 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C. 从高等动物的感觉和意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D从高

15、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16.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 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一命题表明:()A.意识总是先于物质而存在B.人的实践活动要以理论为指导C.在一定条件下,人的实践受理论的决定D.人类的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17. 下列关于人与客观规律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 切规律都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B.人类不能选择规律C.人类不能改造规律D.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人类有能力摆脱规律的支配18. 下列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B.人的理

16、性为自然立法C.整个世界都是人类实践的结果D.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19.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以尊重规律为借口,不敢锐意进取、积极创新的观 点和做法犯的错误有:()A.否认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B.贬低或否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C.犯了机械决定论的错误D.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20.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完全否认客观规律的决定作用,在实践中急躁冒进的观点和做法 犯的错误有:()A.否认了质变要以量变为前提和准备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C.犯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D.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21. 二元论的错误有:()A.否认了世界的统一性B.最终仍然属于唯心主义C.认为世界上

17、存在物质和精神两种本原D.否认了世界的变化和发展22. 关于物质和存在,正确的说法有:()A.万事万物的最高共性是客观实在性B.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C.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D.物质都具有可知性23. 下列属于物质范畴的有:()A.离子和场B.生产关系C.人的阶级属性D.经济基础24. 辩证法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都承认:()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物质统一性C.世界的联系和发展D.历史发展过程的必然性25. 联系的特点有:()A.客观性B.多样性C.斗争性D.普遍性26.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B. 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C. 变

18、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D.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7. 发展的特点有:()A. 发展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B. 世界处于发展中,但是仍然存在发展中的复辟和倒退C. 世界处于发展中,因而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处于前进和上升的过程中D.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28. 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统一的物质运动规律的表现形式B.都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C.都表现为特定的必然性D.都无需有意识的人的参与29. 下列关于意识的说法正确的有:()A.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B.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C.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

19、作用于物质D.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30. 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与具体D.逻辑与具体(三) 简答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那些方面?*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5.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7.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关系表现在那些方面?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表现在哪些方面?*9.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各是什么?*1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

20、系及其意义各是什么?*1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1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4.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5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四)论述题: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 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2. 论述普遍联系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六)材料题1材料1概念以及理念,诚然和它们自身是同一的,但是它们之所以同一,是由于它们同时包含有差 别在自身内。在对立中,有差别之物并不是一般的它物,而是与之正相反的它物。这就是说 每一方只有在它与另一方的联系中才能获得她自己的本质规定,此

21、一方只有反映另一方,才 能反映自己。另一方也是如此。所以,每一方都是它自己的对方的对方。摘自黑格尔小逻辑材料2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 需要说明和发挥。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 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摘自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材料3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摘自1974年人民日报材料4在抗日统一战线中,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 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这一真理,已经逐渐为党内同志们所了解。摘自毛泽东选集请回答: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2、 分析材料2,简述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而“对立面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 根据所学哲学与毛泽东思想的知识对材料3和4中的观点进行分析。2材料1赫拉克里特则进一步把“命运”称为“逻各斯”他称命运本身就是那贯穿宇宙实体的“逻 各斯”他认为“逻各斯”永恒存在着,万物都根据“逻各斯”而产生,它是任何事物都应 该遵从的。摘自欧洲哲学简史材料2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候,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 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旦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和我们的意识 而独立起着作用的(马克思把这点重述了千百遍)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在人类 实践中表现出

23、来的对自然界的统治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过程在人脑中客观地反映的结果,它证 明这个反映(在实践向我们表明的范围内)是客观的、永恒的、绝对的真理。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材料3承认自然界的必然性,并从其中引出思维的必然性,这是唯物主义。从思维中引出必然性、 因果性、规律性等,这是唯心主义。摘自列宁选集第二卷16 7页材料4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又了完全不 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 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

24、把森林都砍光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 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储存水分的中心。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模拟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l.A 2.B 3.B 4.A 5.A 6.C 7.B 8.A 9.B 10.C ll.B 12.C 13.B 14.C 15.D 16.C 17.B 18.A 19.D 20.A21. A 22.C 23.A 24.C 25.B 26.B 27.D 28.B 29.B 30.C(二)多项选择题1.BCD 2.ABCD 3.CD 4.ABCD 5.AC 6.ABCD 7.AD 8.ABD 9.ABCD 10. ABC

25、D 11.ABC 12.ABCD 13.ABC 14.BD 15.ABD 16.BD 17.BC 18.AD 19.BCD 20.ABD 21.ABC 22.ABCD 23.ABC 24.CD 25.ABD 26.ABCD 27.ABD 28.ABC 29.ABCD 30.ABCD(三)简答题1. 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意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何 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

26、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范 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 写、摄影、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 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表现在: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 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3.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那些方面?(1)人类社会依赖于

27、自然界,是整个自然界的组成部分。(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 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 活资料的。(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1)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2)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 践创造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3)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实践改造

28、的自然对象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 人类改造自然的对象的活动,构成了物质生活本身。*5.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存在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是因为:(1) 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 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他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条件 的变化,走向灭亡是不可避免的了。(2)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新事物 比旧事物更优越。(3)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

29、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 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尤 其在社会急剧变革时期,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表现的特别明显。*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 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3)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7.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的关系表现在那些方面? 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

30、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关系的两个方面。 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主要表现在:(1) 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1)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2)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 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

31、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 事物的发展。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联结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 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也是指导实践活动的一处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表现在哪些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即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的同一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1) 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2)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而各自得到发展;(3) 同一性规定者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有:(1) 斗争性

32、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2) 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转化的决定力量。*9.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1) 矛盾性质的特殊性。(2) 矛盾地位的特殊性。(3) 矛盾解决的形式的多样性。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对于不同的事物, 要用不同的矛盾去分析它,对于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加以解决。*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其意义各是什么?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 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

3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 离开共性的个性。(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意义: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它是客观事物固有 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 遍原理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依据。*1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各是什么?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的变化,体 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4、,体现了事物渐进过 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的结果。(3)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部分质变;另一 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4) 量变和质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 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 和飞跃性的统一。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注重量变的积累,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达成事物 质的飞跃,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这样只能事与愿违。另一方面,当事物质变的条件已

35、 趋成熟时,则应把握契机,乘势而为,勇于创新,促成事物的转化。*12.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引起的自我否定。其特点是:(1) 它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2) 它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其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和方法,必须同时看到它肯定方 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1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必须首先尊重客观规

36、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认识 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规律,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2)在尊重客观规律 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并按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就必须充分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4.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 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 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3) 意识具有能动的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37、;(4)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5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 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 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四) 论述题:1. 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论述我国为什么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精神文 明建设、大力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中的犯罪现象?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 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是: 第一,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第二,

38、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否则,就会影响次要矛盾的解决。第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目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之间 的矛盾,我们必须首先抓住和解决这一矛盾,即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搞经济建设,解决 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但同时,我国还存在着很多其他的矛盾如腐败现象与人民 大众的矛盾,各种犯罪现象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只是这些矛盾相对于主要矛盾来说是处于次 要地位,但我们决不能对这些矛盾掉以轻心,放任自流,而要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抓 精神文明建设、惩治腐败和打击各种领域里的犯罪现象。否则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在 一定程

39、度上就会影响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2. 论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1)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 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 构性。第三,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2) 普遍联系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第一,联系观点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根据。只有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同全球 发展趋势联系起来制定发展战略,才能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二

40、,从联系观点出发,必须树立全局观点,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发展;注意事物的系统性, 注意系统与系统,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运用联系的观点, 从中国经济建设的整体出发所做出的重大决策。第三,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联系起来,做到两个文明一起抓,相 互促进,共同发展。第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此相联 系的再分配领域也是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协调好各种所有制经济和各种分 配方式的相互关系,对于深化改革、繁荣经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现实的重要 意义。(五)材料题1. 唯物辩证法认为茅盾是双方

41、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构成了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材料1中的观点指出每一个概念自身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的双 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属于辩证法 的观点。 在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中,同一性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矛盾双方同一性的存在,需要 在特定的统一体中才能存在;而矛盾的斗争性则可以打破旧条件的限制,创造出事物发展的 新条件。因而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材料3的观点是一种斗争哲学的观点,它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否认了矛盾的同一性,是 片面的;材料4中的观点,看到了在统一战线这个矛盾统一体中,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矛盾 双方

42、既有同一性的一面,又有斗争性的一面,因而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应该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也就是以斗争求团结。2. 材料1中的“逻各斯”是物质运动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它是任何事物都应该遵守的事 物内部固有的联系,唯物主义往往把规律理解为意识之外独立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 物的内在联系,人们的意识可以反映认识掌握规律并指导实践。而唯心主义则从思维中引出 规律,否认规律的客观性,把规律完全看成主观思辨的结果,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颠倒 了规律和人的关系。分析材料4可以看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的自然条件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可以运用已经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 自然界的改造。但如果人们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而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包括自然资源和生产 环境,那么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报复,因而这种对自然界的胜利是一种暂时的胜利,最终将对 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因而,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 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