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讲义

上传人:悦** 文档编号:171629888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比较文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比较文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比较文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比较文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文学讲义(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比较文学讲义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实质与学派第1课时: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任务、目标和内容:首先,以具体的文学实例表明该课程的学习目的和必要性已学习了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课程,怎样进行文学阐释呢?文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讲出一部文学作 品、一个文学流派、一种文学现象好在哪里、奇妙在哪里、对你感动在哪里。比较文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 新视野和方法。举例:大家熟知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盛、之细,传统的历史考据法,社会分析法之外, 比较文学视野和方法能为之注入新的活力。1、通过举各种研究实例表明,比较文学可以为原有停滞的研究注入新活力、打开视野:古代、外国文学研究。/例如:用西方文学理论阐释中国文学作品:新

2、批评方法阐释杜甫春望文本细读、张力理论,来阐释已经有很多人解读过的经典作品,富有新意。中国古诗对美国现代诗的影响,举例欧洲中世纪传奇文学中的“典雅爱情”(coutesy love)模式,追根溯源,是阿拉伯中古时期传奇的爱 情模式经由阿拉伯征服的安达卢西亚岛传入欧洲。普列姆昌德和鲁迅都创作了一系列农村题材的作品,他们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印20世纪初 期的现代乡土文学,那么,研究这两部作品对我们深入探讨中印乡土文学的差异性和相同之处,提供了可 能性。跨学科研究:圣经文学研究、绘画与文学,打通人为的学科限制2、通过具体事例表明,比较文学是文化交流时代的文学研究的必然趋势。现当代中国和其它东方

3、国家的思想和文化,都受西方影响很大。例如,梁启超、鲁迅、梁实秋、余华、 贾平凹等作家的创作,不可回避他们所受的西方影响。美国黑人文学、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移民文学,必 须要在跨文化、跨语言的视野中研究这些文学。例如,以创作了先知的纪伯伦为例,传统文学研究将 之定位于“东方文学”的弊端,必须要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互动与共通”的视野,才能更 好地进行研究。第二,如何学会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方法。首先要掌握基本理论、概念和方法,了解前人是怎样进行比较文学研究的,才能活学活用一-这也是本课程 的另一个学习目标。第三,内容一一目录和授课方式 理论和基本概念贯穿其中,以讲授文学研究实例为主,研究实例

4、共分为两大类,一是比较文学史上公推的 经典实例,除了课堂讲授以外,也会给学生推荐书目,进行课下阅读。二是授课老师的研究成果和心得, 具有前沿性,个人体会也更鲜明、具体。第2课时:比较文学的定义、实质和学派比较文学的定义,随着比较文学三个阶段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着变化,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 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线索中,掌握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实质,同时对比较文学的论争和学派问题做出 解释。首先,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实质,只能在三个阶段的视野中才能理解。每一次危机都意味着转机:1、法国为中心一一实证性影响研究(传播研究)一一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研究文学的外部关系/例:歌德在法国、在意大利,他的

5、来往书信、日记局限于欧洲之内发展:接受反应、文学误读、文化过滤:任何一种接受都是一种选择余华小说受了海明威创作的影响(中国现代作家受西方作家的影响)2、 美国为中心平行研究没有事实联系和跨学科研究主要研究范围在欧美文学之间。边界的无限扩大、无所不包,就会给学科带来危机。例:传记文学奥 兰多一一译本传记、费希勒一一一条狗的传记,如果缺少写作对象的真实性,即使具备传记文学的一切 形式要素,仍只是文学而不是传记。3、 中国为中心研究范围的扩展和研究旨归的不同研究范围扩展至东西方,阐发法的运用,现代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研究旨归:以类同为出发点,见出异质文化的差异性,而平行研究的旨归常在于不同文化之

6、间的共通 性、可通约性(universality)。第二,如何看待学派问题和比较文学学术论争针对学生经常在课下提问和通过电邮、手机短信等各种方式与老师沟通,询问如何看待目前国内不太 一致的比较文学理论问题。结合本课的集体授课方式,使学生懂得:在文学研究过程中,独立思考和创新 性思维的重要性。目前的比较文学理论中存在着一定的论争,每位授课老师的方法和原则、甚至观点不尽 相同,但方式不同,目的相同。我们在比较文学学习过程中,不要拘泥于理论知识的差异和孰对孰错,而 是以掌握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为旨要,学习这门课程,重要的是学会“选题目、选视角”同时,不 同授课老师的知识结构,也提醒各位同学:文学

7、研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我们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去 读书、去判断,寻找自己的“答案”,然后以文学表述的形式,将之形成文字,做到“自圆其说”这样一 种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是比较文学学习过程中最应该鼓励的学习态度。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一、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实质、定义和三个条件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但比较文学又离不开比较。“比较”在比较文学中有特定含义。它既是一种具 体方法,更是一种态度、思维、视界。1、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 可能性和前提。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不断拓展。2、可比性的三个条件: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8、二、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线索内,通过大量的正例和反例,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比较文学范畴内的 可比,什么不可比。首先,回顾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发展的三个阶段。那么,我们说比较是一种视野、态度、思维,什么是 比较的视野和方法?什么情况下是比较文学范畴内的可比性?什么可比?什么不可比?国内诸多教材中涉 及到这个问题,要么回避,要么“宏大叙事”,什么“三个贯通”之类,但实际上,可比性问题最关键的是 要与研究实例相结合。本节课结合比较文学的发展阶段的主要研究类型和具体研究实例,来探讨比较文学 的可比性的内容。1、第一阶段:实证性影响研究及其发展一一同源性(有事实上的联系或关系)/例:研究歌德在法国,要研究

9、他在法国的交往记录、日记、书信等实证性资料。这是一种同源性。这 种“同源性”同时也具备了可比性的三个条件:文学性、跨越性(跨文化、跨语言、甚至跨学科、相容性。 但法国学派的实证性影响研究,实际上主要集中于文学的外部关系的事实研究,并局限于欧洲各国文学之 间有事实联系的“同源性”。2、第二阶段:平行研究的可比性一一类同性影响研究有事实的联系为基础,“同源性”原则一般不难理解,难的是没有事实上的关系的平行研究, 其可比性问题的理解是关键,也是难点,如果理解不当,很容易导致比附式的研究,掌握可比性,也是决 定一篇比较文学论文选题,可以写不可以写的关键问题。而平行研究的可比性问题,主要在于比较对象之

10、间是否具有相容性和类同性。平行研究摆脱了事实关系的束缚,又不受语言、文化、国界、学科的制约, 的确有些像有些学者讥讽的那样,具有“无限可比性”了,但一旦平行研究一旦失去必要的限定,堕入漫 无边际的、为比较而比较的滥比,就失去了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也就取消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掌 握平行研究方法的关键,就在于处理好“可比”和“不可比”之间的微妙关系。可比性问题是平行研究的 核心问题。否则,很容易成为简单的硬性比附。因而,平行研究的前提或可比性,在于比较对象相容性前 提下的类同性。/例:相容性:两部作品的人物、主题、创作心理、创作手法、两种文化的同一类型的概念、范畴,才 具有相容性。/例:“吝啬

11、”母题在西方文化中的演变。西方文类的演变和相互关系。跨学科研究:对圣经这部宗教经典,进行系统性的文学研究。相容性:圣经中包含着文学性内涵, 这种类同性构成了可比性。绘画与文学:存在着意境上的相容性、类同性的可比性基础。3、第三阶段的研究,以中国为中心,但鲜明特点是范围的扩展和研究旨归的改变:扩展到中西之间、东西 之间。研究的落脚点在于探讨中西文化、东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异质性。“和而不同”的前提,在于先要 “不同”,在与西方文化的参照视野中,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和特点。但从研究方法上来说,仍属于 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之列,因而其可比性仍可以参照前两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的实例成果丰硕,通常教

12、材中所言中国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例子,实际上是属于有中国特点的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 例如:(1) 关于第三阶段的影响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普遍受西方文学文化的影响余华小说受了海明威创作的影响,这从余华本人的传记材料,例如访谈、书信中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 那么,如果在这些实证材料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余华活着中的海明威影响”这两部作品具有“同源 性”一一事实上的关系或联系,这种同源性是影响研究的可比性。阿拉伯传奇文学影响了中古时期骑士文学中的“典雅爱情”模式,有影响渠道:当时被阿拉伯征服的 安达卢西亚岛,有影响事实:典雅爱情模式既非源自古希腊罗马爱情模式,又与当时基督教社会的爱观大 相径庭,

13、这种独特的爱情模式来自于哪里呢?经过对当时历史、文化的原因,发现原来是经由当时欧洲被 阿拉伯帝国占领的西班牙(即安达卢西亚岛),阿拉伯传奇传入欧洲,这种爱情模式是受了阿拉伯的外来影 响。这种具备了传播渠道、传播事实的研究,当然也是有事实上的影响的,“同源性”意义上的可比性。中国和美国读者对纪伯伦文学作品的接受,导致了不同的纪伯伦形象,由此可见中美文化的差异。中 国:东方智者,美国:来自东方的神秘先知一一阿拉伯裔美国文学的奠基者。这种接受有事实上的发生关 系,也是一种“同源性”。讨论不同外国文学作品汉译本的差异及其深层文化原因。例如有一个著名的例子,赵景深由英文转译 契科夫小说樊凯(即万卡)译”

14、 milky way”为牛奶路,曾遭到鲁迅的猛烈批评,成为中国译坛多 年的笑话。但从文化意象上来讲,这一译法比“银河”、“天河”好,它是众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通往大地 之路,仙后赫拉洒落的乳汁使之璀璨闪亮。原作与译作之间,当然也是有译介这一事实联系的,也具有“同 源性”的可比性。(2) 关于第三阶段的平行研究第三阶段的平行研究,在落脚点和研究旨归上有所不同。美国学派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总结民族文 学、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而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但中国研究者在继承美国 学派平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将研究范围扩展的基础上,研究目的有所扩张,或者是“相映成趣、相得 益彰”的比照、

15、或者是“相生相克”的对比式研究,但无论是比照或者对比式研究,都是为了找到两种文 化的差异性。例如,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通过大量的中西诗歌的平行比照,指出“西诗以直 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以简隽胜”。这是一种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的比照式的研究。主题学:例如,神曲和离骚,历史上将两部作品拿来相比的研究成果不少,当代也有一些学者 认为这两部作品的比较是X/Y式的比附。二者究竟是否可比呢?我认为,如果二者有类同性的前提,通过 这种类同性,得出了规律性的东西,实际上是可以比的。同为忧愤之作,同样都以极富想象力的笔触来讽 喻现实,寄托自己的理想。二者的“

16、超越性”可见中西文化之不同,前者为巫风,神、人、自然合一的一 种东方泛神论思想,后者为基督教的等级伦理秩序,自然在其中缺席、断裂。但这两种文学的比较,是否可以代表两种文化、或者见出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呢?这一点必须要说明。 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得出中西文化规律性的东西,譬如离骚中体现的巫风的自然、神与人的合一境界 和神曲中体现的基督教的等级制,它们之间所代表的文化差异性。如果能得出这一具有文化代表性的 规律性的结论,二者就是可比的。因而,两项式对比的关键,在于这两项具有代表性,要能够得出规律性 的东西。在研究实践中,这个问题一定要讲明,否则,就不具有说服力。因而有学者倡导,要变两项式为 多项式平行研

17、究,这才能在大量事实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诗学比较:概念,范畴的比较:“道与逻各斯”,崇高与雄浑,以类同性为起点,来探讨差异性。话语比较:涉及文化积淀、思维方式、人生体验、意义建构、核心范畴、文本特征等众多层面,独特 的诗学体系就有独特的话语机制。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期),将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于 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中西文论滥觞时期的重要理论家 的话语方式进行比较。文类学:中西小说探源中:六朝志怪、唐传奇(中国小说形成的标志)。以口头文学为基础,职业说 话人长期以来成为这种小说中的“第三人称”叙述人。西方:16世纪“流浪汉”小说,

18、基于欧洲早期文学 传播的主要文体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第一人称叙述是西方小说的典型标志阐发法:实际上属于平行研究。但研究范围拓展至中西方。第三章实证性影响研究(或者传播研究)第一节流传学一、传统与更新有理有据、扎扎实实的实证精神,至今也未过时,例如:中国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中日文学关系尤 为突出。(严绍璗、王晓平)。传统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和渊源学(2课时)、媒介学(2课时)影响研究的更新:形象学(2课时)、接受理论与文学影响、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2课时)经典实例导读:诗神远游4课时影响研究:8课时理论和4课时经典导读,共12课时。二、流传学(doxologie)最早由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提

19、出,在奠基性著作比较文学论中指出,流传学是一位作家在 外国的影响之研究,是对他的译介或他的“际遇”之研究。以给予影响的放松者为起点,来探究一国文学或流派,或潮流,或作家、文本在他国的命运与成就, 或遭遇之影响以及接受的历史境况之研究。其研究焦点在于接受者。主要范畴:1、影响与模仿、借鉴与创新之关系约翰生对梁实秋莎评中“人性论”之影响:/例:梁实秋的莎评:Hamlet is about revenge, Macbeth evil,0thello envy, KingLear fury,all t hese are the basic emotions of mankind”,认为莎士比亚作品穿越

20、时空的魅力,在于表达了普遍的人性。 这种“人性论”观点从何而来呢?不是通常认为的,从欧文白璧德那里来的,而是受了另一位18世纪欧 洲著名的文学批评界Johnson的影响。这是有证据支持的。什么证据呢? Johnson在1765年有一篇长长的 序言The long preface to WilliamShakespeares Play,在这篇序言中,表达了 “人性论”是莎士比 亚作品流传的基础,成为莎评史上的经典之作。论文到此为止,有事实作基础,有理有据,不是空穴来风,已经扎扎实实做到了影响研究的第一步, 这是实证性研究。但如果研究要继续深入,还要进行进一步研究:梁实秋这样去阐释莎士比亚,在当时

21、的 中国语境中有什么意义?学术批评在当时政治性、意识形态化文学研究语境中的意义。第三步:梁实秋的人性论和Johnson的人性论,有没有差异?他在接受影响的基础上,有超越吗?如 果要写出这一点,就需要借助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功底,进行细细推敲和研究。例如,Johnson文中 的“人性” 一词,用的是” nature”,原意是天性,自然,这在最初的古希腊是一种人、神与宇宙万物融为 一体的源初状态,其涵义远不止人性。但发展至18世纪,这个词实际上伴随着所谓“以人为中心”的观念, 越来越狭隘化了,Johnson作品中的nature究竟包含了什么涵义呢?是否有大于汉译“人性”的内涵呢? 梁实秋又为什么

22、将之译为人性而不是天性呢?这值得进一步深入讨论。在这个例子中,我们看到,已经溢出了单纯的流传学的研究,在深层次探讨时,也涉及到了译介学,接 受理论,作家的创作心理。而且,对语言层面的探讨,已经是一种美学的推测和分析,不仅仅局限于实证 性资料。所以,要切记: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不可能是单一的,简单化的,而是开放的,互相打通的。实际上,从操作层面讲,所有影响研究都可以分为三个大步骤:(1) 考证(作品、书信、评介、传记),得出结论:受了影响(2) 作品的美学分析、文学文本层面分析推测出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在什么程度上、具体在作品的哪些层面发生了影响(3) 超影响:被影响者如何接受?在影响的基础上,

23、是否有误读?有超越?有改造呢?2、际遇一一成就与厄运:接受的误读纪伯伦和里哈尼,这两个作家,后者在阿拉伯世界和整个世界范围内,并不比前者差,从40年代至今, 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阿拉伯世界写的学位论文、专著,并不比前者少,但在中国,无人引介,但 纪伯伦的命运却好得多。早期的译介者矛盾、刘廷芳都是大家,更由于冰心清雅古丽的译本,在中国非常 畅销。但是,在中国呢,对纪伯伦的接受是有误读的,例如,纪伯伦作品中强烈的宗教关怀,早期译介者 就是基于这一点来译介的,但建国后,没有研究者关心纪伯伦作品中的宗教性。中国的译介者、评论者常 关注纪伯伦作品的“东方智慧”原因大致有二:其一,中国有“宗教忌讳”

24、,将宗教与迷信混为一谈。其 二,对于东方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引介策略,符合出版政策。3、流传模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质文化圈内的循环式影响:象征主义一一波德莱尔(象征的森林)一一艾伦坡一一英国诗人和批评 家柯勒律治的影响一一德国理想主义思想(诺瓦利斯的诗学观)一一法国异质文化圈:中国元曲赵氏孤儿在英法两国流传与接受,作为西洋话剧的中国孤儿又“返销” 回中国。第二节渊源学以接受者为基点,对某一作家或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风格及艺术形式等来源 的研究。研究焦点在于放送者。从“终点”的接受者出发,往往是在起点不明确或不清楚时,去探求作为“出发点”的放送者,细密 地考察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

25、所吸取和改造的外来因素。具体可以分为4种方式:1、笔述:作家的日记、创作手记、备忘录以及作品的序、跋等第一手资料。作家的观念、人格、艺术手法 等,都可以寻找渊源。2、口传:神话、传说、谣传、故事、歌谣、谚语。亲朋好友的回忆,作家的亲笔书信、赠言留念。3、旅行:游记资料。歌德意大利纪行,是受了旅行的影响。不要小看游记,欧洲人最早了解阿拉伯世 界,是通过游记,这些游记成为西方人感知东方的第一手资料。4、媒介:通过翻译、阅读、交友等接受外来影响。例如:鲁迅,共翻译介绍了 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 00多种作品,在其创作中,在杂文、书信和日记中涉及到的外国作家,据初步统计,共25个国家和民族,

26、达380人之多。第三节媒介学一、什么是媒介学媒介学是影响得以形成的中介方式,传统的实证性影响研究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图表进行表现:(渊源学)放送者接受者(流传学)媒介学由放送者出发,研究文学作品、思潮等在接受文化中的接受,是流传学,其研究重点在于接受者。由接受 者出发,追根溯源,研究其可能的影响渊源,是渊源学,其研究重点在于放送者。研究放送者和接受者之 间影响得以形成的中介、途径,是媒介学。二、媒介的几种方式:1、个体媒介促成影响发生的作家、学者、翻译家、旅行者、外交人员、文化使者2、团体媒介文学社团、文学沙龙、学术团体、文学文化交流使团/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由于创作宗旨的

27、不同,对现实主义(法、俄及北欧) 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引入。3、出版物(文字)著作、译作、传记、随笔、游记、评介文字/例:钢铁是怎样练成的4、环境城市、国家、地区/例:中世纪时期的安达卢西亚岛、上海、香港、丝绸之路三、译介学:(Media transla to logy ,t ransla ti ons tudies )颠覆了专注于语言转换层面的传统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由法国学派提出(梵第根:比较文学论,“媒介”,译本与原文相比,是否“完整”、“准确”以 及译者的传记、文学生活、社会地位等等。与其倡导的实证性影响研究精神一致,体现了一种科学精神)。美国学派继承发展。韦斯坦因“翻译

28、是比较文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英国学者巴斯奈特:比较文学:批判性导论的最后一章提出:“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把比较文 学当做翻译研究的一个处于从属地位的研究领域。那么,译介学都关注些什么问题呢?1、原文在他语转换过程中文化信息的失落与变形/例:Pound,Seperation onthe River KiangKo-Jingoes west from Ko-keko-o,Thesmoke-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赫胥黎:Evolution andEthics and Other Essays严

29、复:天演论(当时的情境,进化论可代表一切,包括伦理问题)2、“创造性叛逆”:实际上可以引发我们思考关于学术研究的两种态度:学者入世的态度和学术客观的态度 (前者如早期的梁启超,鲁迅等五四人物,后者如梁实秋)3、翻译文学:从外国文学史到翻译文学史翻译文学的流行帮助源语国文学的经典化(一千零一夜,柔巴依集,围城)超越原作的审美价值:歌德读了浮士德法译本,感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中国外国文学史的编写,高尔基等苏联文学的流行,西方现代派被称为颓 废文学,打入冷宫。第四章变异研究第一节异域形象学20世纪6、70年代,伴随着多元文化之间交流、对话的发展,在法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主

30、干上,又萌 生了一门分支学科,即形象学研究。这是法国传统实证研究自身体系内的新发展。伽列首先提出:在研究 事实联系时,不应拘泥于考证,而应当注重“各民族间、各种游记、想象间的相互阐释”这样的表述有很 强的实证研究的影子。后来,他的学生基亚进一步归结为:“不再追求一些使人产生错觉的总体影响,而是 力求更好地理解在个人和集体意识中,那些主要的民族神话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又是怎样生存的”。由此 我们可以看到形象学在实证性影响研究的基础上,已经扩展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甚至跨学科的研究。 例如,考察“近代中国文学中的西方形象”这样一个典型的形象学题目,要考察的重心,实际上在于对“近 代中国文学”主体性

31、的研究,近代中国文学中有什么样的西方形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象?代表了什么 样的集体的、历史的深层内涵?反映了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想象?一、文学形象学的定义、概念及发展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形象,例如研究一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这不是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 它研究的是“他者”的形象。是对一部作品、一种文学的异国形象的研究。例如:“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 “西方文学中的阿拉伯形象”。要理解文学形象学,还要理解另外两个关键术语:1、社会总体想象物异国形象的历史层面、社会层面:在某种文学所属的特定年代,整个社会对异国的看法,也就是研究 形象是如何社会化的。这一研究体现出实证性影响研究的特色,主要

32、在于文学的外部研究,是一种平面展 开。要求研究者尽可能多地掌握与文学形象平行的、同时代的证据:报刊、杂志、图片、电影、漫画等, 以这些实证性考据作为基础,分析和研究文学形象,看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或背离了社会集体想象。/例:钱钟书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英国文学:17世纪就对中国表现出热情,18世纪,对 中国的反感却日益加重。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对中国的好感一直继续。这种背离是什么原因呢?钱钟书从 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上来探讨这个问题,他认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可以有三种:复制、逃避、批评生活。 而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中国形象属于第三类。一般而言,背离了社会总体想象的文学文本更值得关注。在莫哈看

33、来,“一个形象最大的创新力,即它 的文学性,在于其脱离集体描述总和(因袭传统、约定俗称的描述)的距离中”这种背离能体现作家的主 体性和创新性。而为什么产生这种背离,形象学研究仍然很具有传统的实证性特色,它主要包括了以下作 家研究:(1)作家有关异国的信息来源,是亲自到过异国还是利用二手资料。这二者之间差异很大,例如西方 文学文本中的“东方”和实际的东方差异很大,很多西方人在读文学文本时,对东方迷恋神往,但一到真 实的东方,理想幻灭,真可谓“看景不如听景”!例如: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奈瓦尔(1805-1855),当时法 国文坛的浪漫主义格调中,正流行着一种东方情调的狂热。神秘的东方是浪漫之地、幻

34、美之地、救赎之地。 与其说是现实中的一方地域,不如说是梦幻中带有灵性的风景。但当把个人信念与艺术灵感寄托在“东方” 的奈瓦尔真正实现了 “东方之旅”(主要是埃及、黎巴嫩等阿拉伯世界),莲花已非莲花,它不过是洋葱的 一种。东方之旅出版4年后,在一个寒冷冬夜,奈瓦尔用母亲留下的丝裙带,吊死在巴黎街头。第二天 早上人们发现他尸体时,满地积雪,寒风凌厉。值得指出的是,除了书面的文字材料外,物质文化层面的材料也会成为信息来源。例如:中国的茶叶、 瓷器、丝绸、园林等就对17、18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影响很大。(2)作家创作时的感情、想象和心理因素(结合作家本人的传记材料)(3)作家所描写的异国与真正的异国到

35、底是什么关系?是真实的再现?不同程度的美化或丑化?或想 象?例如,9世纪中叶到10世纪初,一位曾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按照自己的亲身见闻,写下中国印度 见闻录,摘录如下,我们作为中国人看他的描述与真实的中国有无差距:/例:该书第16页:三十六不论贫富,不论老少,所有中国人都学习认字、写字。据城市的大小及各王 名望如何,国王的名称不尽相同:刺史、太傅、都监。为什么会有这些描述?作家主体性的体现,同时也体现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深层构建。因而,如果要对 一个文学中的异国形象进行深层分析,还必须掌握另一个关键术语一一意识形态和乌托邦。2、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纵深拓展。结合以上例子进行深入阐释,即把文学形象

36、提升到文化形象的高度。二、研究范畴和内容1、宏观复合型以一个国家的文学、一个时代之文学,或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所构造的异国文学形象为背景,进行历 时与共时性的透视与诠释例如:法国文学作品中的殖民经验五十至七十年代法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2、微观:套话、词汇例如孟华:“洋鬼子”词源初探,从语言学和语义学角度对这一套话进行实证考察,进而通过这一套 话在近现代中国,经历了怎样的“社会化”和“文学化”,在历史和文化的层面,解释这一套话包含的惧怕、 憎恨和轻蔑的三重意义,折射出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身份与文化身份的认同。其它,如“小日本儿”、“白 种人”、“回回”等从这两种研究范畴,主要探讨:1、注视者的文化态度

37、与形象模式乌托邦型、意识形态型、双向交往型、分裂的封闭型2、形象与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三、方法特色1、传统影响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必须以事实上的联系为前提2、对话理论和交往理论3、符号学和接受理论四、问题与思考法国影响研究的积极扩展。通过以上探讨,会发现这种对文学的深层探讨,很有趣。很多同学通过以 上的授课,也已经多次通过电邮、手机短信、面谈等形式,表达了自己对比较文学的兴趣。觉得这样的研 究,的确可以给传统文学提供另一种方法和视野,很新奇。文学形象学以扎实的实证性资料作基础,又进 行文化层面的探讨,这种拓展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但同时也意味着“泛学科化、泛文化”的危险,如果 文学研究仅仅成

38、为文化研究的注解,文学存在的独立性和合法性又在什么地方呢?向学生展示当代文化研 究的倾向,让他们思考:在当前文化研究潮流中,文学研究的意义?如何看待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 问题。第二节接受理论、文化过滤与文学误读一、传统影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新发展传统影响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研究的单一化。文学之间的交流和接受从来都不是在一对一的完 全吻合状态下进行的,而是接受者基于内在的需求,在本土传统文化、社会历史、现实语境、接受者的文 化心理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引导下对外来作家作品进行的主动选择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外来作家作品就 常常会在异质文化中出现与其原质原貌错位或者有所不同的现象,即变异现象。这

39、种变异现象的发生,是 文化过滤的结果。今天这节课,我就以具体的文学研究实例,来表明在文学影响所发生的变异现象中,文 学接受的主体性选择,以及在接受过程中发生的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莎士比亚是我们熟知的西方经典大家,中国对他的接受就充满着曲折与反复,历经了从传奇作家、精 神斗士、争议人物、现实主义剧作家的楷模的命运沉浮和转折。而中国莎士比亚形象的改变,体现了中国 对异域文学接受的主体性选择和改造,而这种选择,映照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首先,莎士比亚在中国最初的传播经过了梁启超的个体媒介、澥外奇谈的书面媒介、译者林纾的个体媒 介方式。下面咱们通过一些史料,来看一下莎士比亚最初在中国

40、的介绍和翻译:1、梁启超:“传奇作家”、政治情怀梁启超把莎士比亚视为传奇作家。这种看法早在1902年就已经出现。这年梁启超在中国唯一之文学 报新小说中开宗明义:“本报宗旨,专在借小说家言,以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在他 列举的能“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的小说中就有“传奇体小说”他指出:“本社员有深通 此道、酷嗜此业一二人,欲继索士比亚、福禄特尔之风,为中国剧坛起革命军”这里透露了三个信息:一、明确告诉我们已经有人认为莎士比亚是传奇作家;二、作为传奇作家的莎 士比亚能够发挥“为中国剧坛起革命军”的作用;三、作为梁启超,同样认为莎士比亚能够起到激发国民 政治思想和爱国精神的

41、作用。他敏锐地感到莎士比亚的作品能够发挥“为中国剧坛起革命军”的作用,能 够激励国民的政治思想和爱国精神。因此莎士比亚的传奇作家身份,根本不是梁启超的兴趣所在,他是要 借对莎士比亚的解读抒发其文学新民、救亡图存的政治情怀。也许,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是启发澥外奇谭和吟边燕语的译者翻译莎士比亚故事的因素之一。但可 以肯定,莎士比亚是传奇作家的这种接受主要是由澥外奇谭和吟边燕语影响的结果。其书名及篇 名都具有渲染奇异、神怪的倾向。2、澥外奇谭:“擅长构思奇谭故事”、为中国小说“增一异彩”1903年,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才被译介进中国。这年,上海达文社用文言文翻译出版了题名为英国索 士比亚著的澥外奇谭,译者

42、未署名。该书共翻译十个故事。其实,澥外奇谭并非莎士比亚的作品, 而是改译英国散文家查理士 兰姆和他的姐姐玛丽兰姆的莎士比亚故事集。但无论如何,澥外奇谭 第一次把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介绍给了中国读者,开拓之功不可没。译者在叙例中认为莎士比亚是海外擅长构思奇谭故事的作家。澥外奇谭的译者在“叙例”中认为莎 士比亚“所编戏本小说,风靡一世,推为英国空前大家”,但“吾国近今学界,言诗词小说者”,虽必“辄 啧啧称索氏”,“然其书向未得读”,故“亟译是编,冀为小说界上,增一异彩”在译者看来,莎士比亚是 海外一位擅长构思奇谭故事的作家,不仅编写剧本,而且创作小说。他译介莎士比亚就是为给中国作家的 创作“增一异彩

43、”,提供借鉴。3、林纾与吟边燕语:“好言神怪”的传奇作家、借鉴西方,维护传统1904年,商务印书馆又出版了林纾和魏易用文言文合译的同一著作的全译本,题名为英国诗人吟边 燕语(简称吟边燕语)。这本书对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翻译和研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巨大影响。林纾的译序更值得注意。它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林纾在译序中认为莎士比亚“立意遣词,往 往托象于神怪”,是一个深受西方人喜爱的“好言神怪”的传奇作家,他的作品“直抗吾国之杜甫”这是 林纾对莎士比亚的基本看法。其次,借莎士比亚表达了对当时一些维新之士只言维新而鄙薄自身传统的不 满。这一点迄今没有被学界充分认识。林纾认为,“欧人之倾我国也,必

44、曰识见局,思想旧,泥古骇今,好 言神怪;因之日就沦弱,渐即颓运;而吾国少年强济之士,遂一力求新,丑诋其故老,放弃其前载,维新 之从。”照此推理,文明的西方人应该将“思想之旧,神怪之托”的莎士比亚“焚弃禁绝,不令淆世知识” 然而他们对莎士比亚“坦然不以为病也”相反,“彼中名辈,耽莎氏之诗者,家弦户诵,而又不已;则付 之梨园,用为院本;士女联襼而听,唏嘘感涕,竟无一斥为思想之旧,而怒其好言神怪者”他感叹道“英 人固以新为政者也,而不废莎氏之诗。余今译莎诗记事,或不为吾国新学家之所屏乎?”言外之意就是, 西方国家并没有因为崇尚莎士比亚而与先进、发达无缘。既然西方人都这样喜欢莎士比亚,我们有什么理 由

45、拒斥他呢?这里隐含了国家发展无须丢弃传统的道理,显示了林纾维护传统的立场。这一看法无可厚非, 引人深思。林纾翻译吟边燕语的现实政治动机也是十分清楚的。当然,林纾后来走向顽固守旧的极端 则不可取。通过以上对莎士比亚引介到中国的介绍、译序等扎实的资料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澥外奇谭和吟 边燕语都是把莎士比亚作为传奇作家来译介的。其书名及篇名都具有渲染奇异、神怪的倾向,为莎士比 亚罩上了一层神秘、离奇、怪诞的色彩,虽然严复、梁启超等人也介绍莎士比亚是一个在国外广有影响、 深受欢迎的大作家,但这种介绍毕竟太空泛抽象,远不及澥外奇谭、吟边燕语的具体译介来得生动 形象,易于接受。尤其是吟边燕语让当时不少接受者

46、误以为莎士比亚就是一个传奇作家。这种接受很 难说真正领会了莎士比亚的价值所在,但的确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后来的中国作家又通过这些最早的译本 和介绍,间接接受了莎士比亚,并通过自己的描述,无形中将莎士比亚介绍给中国读者。以上例证,有扎实的资料做基础,符合传统影响研究的实证精神,但在此基础上,又运用了接受理论, 探讨中国的这种主体性接受原因何在,梁启超和澥外奇谈、以及林纾对莎士比亚的接受有何不同,为什 么产生这种不同?这其中包含的译介者的主体性的选择变形,又体现了什么样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只 有运用接受理论,考虑到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的因素,我们才可以真正阐释清楚文学影响,体现文学影响 的复杂性,对

47、文学影响进行深入的文化探讨。那么,什么是接受理论?当代接受理论都有什么基本观点呢?二、当代接受理论及其基本观点当代接受理论对比较文学视野中的文学接受研究,主要有以下借鉴意义:1、文学史是文学的接受史:文学接受的主体性,任何一种接受都是一种主体性的选择,都意味着某种变形 和改造。2、“期待视野”论、“未定点”论和“具体化”论,表明了文学的意义随着阅读主体的改变,发生着改变, 但不同阅读、接受主体对文学的不同接受,体现了他所处的文化、“成见”等“先在结构”的差异。三、接受理论与影响研究的转型接受理论对影响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一方面,它突破了传统影响研究只重史料的外部研究方式,将研 究扩展到文学作品的

48、美学分析,对接受主体的文化和心理学分析,又使传统影响研究更为深入。这种建立 在扎实的实证资料基础上、结合深层文化分析的文学研究方式,给影响研究注入新的活力。而在探讨文学 接受问题时,总会到涉及到文化过滤和文学误读的问题。四、文学交流中的文化过滤文学交流过程中的文化过滤是贯穿始终的,它可以发生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发生在接受者对异域文化 的接受过程中。文化过滤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层次的,例如,历史内需、传统文化因素,文化心理结构和 语言差异。结合上面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进行说明。又例如,美国现代诗对中国古诗的接受,也是 包含着文化过滤的。中国诗与当时美国现代诗坛“反浪漫主义”的内在需求相合,于是,

49、中国诗的“零度 风格”、“化简诗学”等特征被美国现代诗人提炼出来,结合进自己的现代诗,使美国现代诗形成了并置、 迭加等句法和独特的短语节奏和文体风格。这其中,包含着美国现代诗人在自己的现实和文化语境中,对 中国古诗的选择性接受。在很多中,翻译例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文化过滤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中 国古诗在美国现代诗坛流传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文学误读现象。例如:诗神远游一一中国诗如何改变了美 国现代诗中,对乐府诗子夜歌的翻译,其中能看出有意的“误读”(“小开骂春风”,举例,第201- 202 页)五、文学误读事实上,从影响和接受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影响或接受,都是一种“误读”在比较文学的意义上,

50、 误读已经超越了原有的字面意义,不仅指偏离了阅读对象本身意思和内容的误差性阅读的贬义内涵,而具 备了独特的文化内涵,研究文学误读现象,对于深层次地理解和体会文学接受和影响,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例如美国文学批评家布鲁姆在其名作影响的焦虑中提出“影响即误读”,即:作家或诗人对前代人的 继承,其实是对前人的误读、修正和改造。文学误读最集中体现在文学翻译中,翻译中作品形态的转换、 译者和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都会带来误读的发生。/例: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在翻译李煜词中的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 头”、Involute,Entangled,The feeling of departu

51、reClings like a wet leaf tomy heart .(像一支潮湿的树叶沾我心上)译诗富有典型的意象派诗歌特色,是有意误读的典型例子。/例如: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Ezra Pound将之译为:But you ,sir,hadbetter take wine ere your departureFor you will have nofriends about youWhen you come to thegates of Go.为了英美读者接受的需要,地名普泛化,去掉“阳关”在中国引起的遥远、广袤、大漠等文化联想。第五章平行研究一、平行研究对影响研究的发

52、展与继承孔德的实证哲学对法国乃至欧洲文艺、思想界影响甚巨,而对比较文学而言,法国学者之所以把渊源 考证式影响研究奉为圭皋,实证哲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当然,就比较文学学科本身来说,实证方法受 推崇也是研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比如,如果探讨“比较什么”“如何比较”,仅此二题就必然引发实证推 究。实证方法当然也有缺陷,过度重视实证容易把文学“送给”历史,偏离文学主题,因而后来法国学派 的研究方法遭到了克罗齐、韦勒克等美国学派代表人物的质疑。平行研究对影响研究最明显的两点超越是:1、扩展至没有事实关系的跨文化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2、跨学科研究。但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开和有继承 性的,在下面我们对平行研究进

53、行分类研究时,例如讲到主题学、文类学等研究时,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 继承性。二、处于“可比”与“不可比”之间的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摆脱了事实关系的束缚,又不受语言、文化、国界、学科的制约,的确有些像有些学者讥讽的 那样,具有“无限可比性”了,但一旦平行研究一旦失去必要的限定,堕入漫无边际的、为比较而比较的 滥比,就失去了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也就取消了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因而,掌握平行研究方法的关键,就 在于处理好“可比”和“不可比”之间的微妙关系。可比性问题是平行研究的核心问题。否则,很容易成 为简单的硬性比附。前面我们在讲可比性时已经谈过,平行研究的前提或可比性,在于比较对象相容性前 提下的类同性。而

54、美国学派和中国研究者的落脚点或旨归,却有所不同。美国学派在于,总结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中的基本规律,而提供、整理大量相似、相同或相通的文学事实。但中国研究者进行平行研究的 旨归,则在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比照、或者“相生相克”的对比式研究,但无论是比照或者对比 式研究,都是为了找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性。例如,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通过大量的中西诗歌 的平行比照,指出“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陈胜,中诗 以简隽胜”。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比照式的研究。另外,像一些受到抨击的例子,譬如神曲 和离骚比较,这样的例子,可以比吗?如果二者有类同性的前提,

55、通过这种类同性,得出了规律性的 东西,实际上是可以比的。但这两种文学的比较,是否可以代表两种文化、或者见出两种文化的差异性呢? 这一点必须要说明,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得出中西文化规律性的东西,譬如离骚中体现的巫风的自然、 神与人的合一境界和神曲中体现的基督教的等级制,它们之间所代表的文化差异性。如果能得出这一 具有文化代表性的规律性的结论,二者就是可比的。因而,两项式对比的关键,在于这两项具有代表性, 要能够得出规律性的东西。在研究实践中,这个问题一定要讲明,否则,就不具有说服力。因而有学者倡 导,要变两项式为多项式平行研究,这才能在大量事实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在以下关于平行研 究具体分

56、类的学习中,我们除了注意主题学、文类学和比较诗学的基本范畴,还要在学习每一种平行研究 类型的过程中注意,它们研究的可比性在什么地方?研究的落脚点是什么?第一节文类学文类学研究文学的类型和种类,探讨按照文学特点如何对文学作品加以分类,研究文类的演变和文类 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类学是对不同文化的文学文体、形式等层面展开的平行研究。文类 学的研究出发点:文学的类型和种类(具有相容性和类同性)。文类学的研究目的:不同文化的文类间的共 通性和差异性等关系。那么,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文类学研究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是什么呢?也就是说,文类 学主要研究什么问题呢?一、文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对于文学分

57、类及其分类标准的研究(中外文体的形成与划分)文学作品文学类型的划分,在各种文化中有所不同。一般来讲,文体分类的依据大致有体裁样式、功 能与功用、风格特征、主题与题材。以中国文学为例,现在通常有两种分法: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 戏剧类;四分法: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这实际上是“五四”运动后西方文学影响下形成的文类概念。 中国传统文类的划分繁杂,并缺乏严格的规范。而当代文学的文体,越来越有弱化的倾向,交叉文类也越 来越多。例如,散文诗、叙事诗、现代诗歌的无韵化倾向(举例“自杀的N种方法”,小鸟撞在飞机上,挂 了,挂了),这种倾向让我们重新思索文类的划分,如果对这种文类的思索是跨文化的,就也是比

58、较文学意 义上的文类学研究。例如:中西20世纪诗歌的无韵化倾向,中西20世纪文体的弱化倾向。这种文类学研究的目的和旨归,在于在跨文化的视野中,探讨文学分类的共通性和差异性。例如,各 民族对文体的划分,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民族文学的独特观念及文学传统。在印度和欧洲的文学传统中“诗” 可以代称抽象的文学,“诗学”指的是文学理论。而在中国,诗只是一种文体概念。这体现了印欧文学传统 中,史诗、戏剧在古代印欧的广泛流行,使诗成为相当普及化、民众化了的语言形式。中国的诗却是相当 贵族化、文人化的。又如,为什么欧洲文学进一步将“诗”划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印度将之划分为“大 诗”(叙事诗)和“小诗”(抒情诗),而

59、在中国、日本、朝鲜这些国家却没有划分?再如,为什么在印欧文 学中,戏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体,与“诗”并列,而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诗”与“文”的文体划分格局 中,却没有“戏剧”的位置?中国的“戏剧”起源不算晚,但独成一体的“戏剧文学”与古希腊和印度比 较,却晚得多。这些问题,都实际上是以文学类型等形式层面的研究入手,在比较的视域下,探讨各国文 学的某些基本特征及其成因。2、文体的国际移植和国际化这个话题实际上就是对影响研究的继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不能继承性。这其 中就牵涉到对文体传播的方式、途径与媒介的研究,牵涉到输出“文体”在输入另一个民族文化后,发生 了什么样的改造与变形,

60、是一种影响研究。例如,中国的汉诗与汉文文体,直接被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所引进,并成为这些国家的文学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再例如,杨宪益教授在欧洲十四行诗及波斯诗人莪 默凯延的鲁拜体与我国唐代诗歌的可能联系中,认为欧洲的十四行诗可能来源于阿拉伯甚至中国。李白 的月下独酌、古风等从形式上看很像欧洲的十四行诗,而波斯的四行诗“鲁拜体”,从时间和地域上 看,可能是从中国唐代的绝句演变而来。这其中当然有很大的推测成分,但它表明,文体传播和移植中的 很多问题,仍是悬而未决的文化与文学问题,其中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第二节主题学相对于文类学而言,主题学指的是对“文学内部构成要素”的研究,这种内部构成

61、要素是相对于通常 所谓的文类的“外部形式”而言的。因而,“主题学”这一概念具有含混性,这也是主题学称谓引起争议的 主要原因,它的研究范畴实际上涵盖了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的文学“内部”研究。它研究同一 题材、主题、母题、情节和人物在国家文学间的流传和演变及其成因,以及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所获得的 不同处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 的交往及影响。由此可以看出,主题学研究也包含着有事实联系的影响研究和无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按 照研究对象的差异,主题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一、题材研究1、用现代学科意识和题材意识,以一定的标准对

62、世界各国文学作品进行题材分类研究。以这些题材分 类为切入点,对不同文化、不同作家的处理加以分析,探讨其深层原因。例如,中外对“灰栏记”题材的 不同处理。而划分题材的方式是多样的。从现实-历史的维度中,可以划分出现实题材、历史题材、超现实 (幻想)题材三大类。从创作的风格角度,可以划分为悲剧和喜剧题材。从信仰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宗教、 僧侣、世俗题材。从战争与和平的角度,可以划分为战争、好战、反战题材等。从社会阶层的角度,可以 划分出宫廷生活题材、贵族生活题材、平民生活题材,或农民、商人、军人(武士)题材等等。从社会学 角度,可以划分为家庭、婚恋、政治、教育、老年、青少年题材等等。从地理、地域学的

63、角度,可以划分 为城市、乡土、草原、丛林、海洋等题材。其它一些社会热点,如“反腐败”、“反贪”、“冷战”、“禁毒”等题材。2、在世界文学、地区史上,相同题材类型的互相影响和传播、流传和演变。例如,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描写理想国度的题材,影响了整个欧洲文学,从而形成了乌托邦小说。 中国的水浒传等武侠小说,影响了朝鲜和日本的武侠小说。二、主题与母题研究主题与母题的差异:母题是最原初的单位,较客观,不具有主观色彩。是一个或多个民族文化的文学 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普遍的存在。例如,嫉妒、复仇、家族等等,但如果母题被某个特定作家或某类文学作 品进行了主观化的具体表述,它就成了主题。例如,同样是“家族”母题,

64、巴金的家中承载的是道德 批判主题,而老舍的四世同堂中表现的则是爱国主义主题。主题与母题研究,也主要包含了两种类型:其一,同一主题和母题在不同文学、文化中的传播与演变 的研究。其二,作家对同一母题的不同处理和利用。例如:中西“死亡”母题比较,西方文学中的“性爱” 母题是母题研究。“有情人终成眷属”主题、忏悔的主题、因果报应主题等等。三、人物形象研究要注意不要把人物形象的跨文化研究,搞成简单化、庸俗化的研究,先比较两个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相 似,再加以比较,找出不同,最后说明他们的原因。而是要注意其可比性,从解决具体的学术问题出发, 确立比较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首先,要按一定角度和标准确立人物形象的类型,如按人物身份,有农民、 商人、知识者、官僚等形象。按性格,有强人、弱者等。暴君、智者等等。在比较研究不同文学中人物形 象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因而,这种研究要求涉及的范围要广。例如,中西文学中的暴君形象 比较,找的文学实例越多,就越能得出规律性、普遍性的结论。那么,对于本科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