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

上传人:悦** 文档编号:171629202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5.4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生成机理与治理措施(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因素与治理措施摘要:通过分析柴油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CO、HC、N0X、PM等主要污染物的生成机理,总结归纳出影X 响这些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介绍现有的降低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柴油机 排放物 生成机理 影响因素 治理措施1.问题描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深入,更多种类和形式的能源动力机械不断问世并投入应用,但是内燃机由 于其应用的稳定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在如此环境下依旧在能源动力领域占据着龙头位置。因此内燃机仍然是 能源动力领域中首选的动力机械。而内燃机中最典型突出的代表则为车用的往复式活塞内燃机。根据其使 用燃料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汽

2、油机和柴油机两种。相比于汽油机,柴油机具有燃油消耗低、耐久性好、寿 命长、高扭矩输出、功率范围广等优点,因此柴油机在各行业里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重型动力装置中,柴油 机应用领域已经占绝对统治地位,在小型轿车等轻型车辆中,柴油机的应用也逐渐渗透。但是由于柴油机的 广泛应用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并且越发受到世人关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主要成分有一氧 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硫化物以及颗粒物(PM)等。由于柴油机采取的质 调节方式,因此其混合气的平均空燃比远大于理论空燃比,故其CO与HC排放明显低于汽油机,所以柴油 机排放控制的重点在于NOX和PM。由于各排放物生

3、成机理不同,因此在它们各自的控制与净化措施也存在 差异。本文接下来将叙述各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影响措施与治理措施。2.柴油机主要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21CO生成机理CO的生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柴油机进气与柴油喷雾混合不均匀导致局部混合气过量空气系数a VI,局部燃烧缺氧导致不完全燃烧生成CO;二是已成为燃烧产物的CO2和H2O在高温条件下产生热解反应 进而生成CO;三是排气过程中HC未完全氧化生成CO。2.2.HC生成机理排放的HC般是未燃HC,是指没有燃烧或部分燃烧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一般认为柴油机中HC的产 生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由于滞燃期中形成的过稀混合气在燃烧室内不能满足自燃或

4、扩散火焰传播的条 件,导致HC的氧化反应无法开始或瞬间终止,生成未燃HC; 二是燃烧过程后期低速离开喷油嘴的燃油与 进气不良好混合形成的过浓混合气不能着火及燃烧,生成未燃HC。23NOX生成机理柴油机排放的NOX主要是NO和NO2,其中NO占据了NOX排放的85% - 95%。NO本身无毒无害,但NO 随着排气进入大气后会缓慢氧化成有毒的NO2,因此NOX生成机理主要针对NO讨论。NO的生成途径有三 个:一是激发NO的生成;二是燃料NO的生成;三是高温NO的生成。前两者NO的生成量极少,可以忽略 不计,因此NO的主要生成方式为高温NO的生成。其反应机理如下:n2+ono+nn+o2no+o N

5、+OHH+NO 由上式可以知道影响NO生成的因素为高温、富氧和反应时间。2.4.PM生成机理 柴油机排放的PM主要成分有碳粒、硫酸盐、可溶性有机成分和含金属元素的灰分等。其中碳粒的生成是 一个非平衡过程,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认为生成碳粒的过程是燃油分子大量分解和原子分子重新排列的过 程。当燃油喷射到高温空气中时,轻质烃很快蒸发气化,而重质烃会以液态暂时存在,液态的烃在高温缺 氧条件下直接脱氢碳化,成为焦炭状的液相析出型碳粒,粗度一般较大。而已气化的轻质烃,经过不同途 径,产生气相析出型碳粒,粒度相对较小。气相的燃油分子在高温缺氧的情况下发生部分氧化和热裂解, 不断脱氢形成原子级的碳粒子,逐渐聚合

6、成直径为2nm的碳烟核心(碳核);气相的烃和其它物质在碳核表 面的凝聚,以及碳核相互碰撞发生的凝聚,使碳核继续增大,成为直径为20-30n m的碳烟基元;而碳烟基 元经过相互聚集形成直径为lum以下的球状或链状的多孔性聚合物。硫酸盐主要由燃料中硫分经燃烧反应 生成。而含金属元素的灰分来源于各种添加剂以及运动件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的磨屑。3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影响因素31燃油品质3.1.1 柴油十六烷值柴油的十六烷值对滞燃期长短有较大的影响。如果柴油十六烷值较低,则滞燃期较长,这使缸内在燃 烧初期积聚的燃油较多,初期放热率峰值和燃烧温度较高,因此NOX排放较多。由图1可看出低十六烷值 柴油燃烧NO

7、X排放量高(-10号柴油十六烷值为46,0号柴油十六烷值为53.8)。2C7图1柴油十六烷值对NOX排放的影响3.1.2 .柴油硫含量柴油硫含量的多少能明显影响PM中硫酸盐的排放。若将柴油的硫含量从0.5%降到0.03%将使轻型车 的PM排放降低7%,使重型车的PM排放降低4%。3.1.3.柴油芳烃含量芳烃能提高火焰温度,为NOX产生提供高温条件,因而增加NOX的排放。32进气温度进气温度的升高,将引起柴油机压缩温度及局部反应温度升高,这有利于NO的生成。同时,在高速 中等负荷下,随着进气温度升高,滞燃期缩短,燃烧温度提高,促进HC的氧化同时减少淬熄现象,于是HC排放量减少。33柴油机负荷燃油

8、燃烧时,其中的C首先生成CO,在有足够的氧、温度及重组反应时间条件下,CO会继续被氧 化成CO2o小负荷时,柴油机喷油量少,缸内气体温度低、氧化作用弱,因此CO排放浓度高。随着负荷 增加,混合气空燃比减小,气体温度增加,氧化作用加强,CO排放逐渐减小。当负荷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由于氧浓度低和喷油后期供油量增加,反应时间变短,CO排放又增加。NOX的生成主要受氧气含量、燃烧温度以及燃烧产物在高温中停留时间三者影响。小负荷时,混合气 空燃比较大,虽然混合气中有充足的氧气,但燃烧室内温度较低,因此NOX排放量也较低;当负荷增加时, 燃烧室内气体燃烧温度增加,NOX排放量变大;但随着负荷进一步加大,空

9、燃比不断减小,燃烧室中氧浓 度不断减小,NOX的生成再度受到抑制。图2所示的是负荷对NOX排放的影响。卜70二二-导-;-?E芬10-n-初 KK) 用 2005拭迄T.J 丫 - m-蔔20图2负荷对NOX排放的影响柴油机负荷增大时,油束心部和沉积于壁面上的燃油量增多,而稀熄火区的油量减少。喷油定时和喷 油速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负荷增大则喷油持续时间增长,使后喷入的燃油反应时间减短,同时空燃比低 氧浓度小,使HC氧化反应速率降低;但负荷增大时燃烧室内温度增高,这又促使HC氧化,并且后者影 响更大,因此HC排放量随负荷增大而减小。34柴油机转速柴油机转速的变化,会使与燃烧有关的气体流动、燃油雾

10、化与混合气质量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对CO、 NOX以及HC的排放都会产生影响。转速变化对直喷柴油机NOX和HC排放的影响不明显,但对CO排放 的影响较大。柴油机在低速特别是怠速空转时,缸内温度低,喷油速度低,燃料雾化差,燃烧不完全,co 排放量高。柴油机在高速时,充量系数较低,短时间内组织良好混合气较困难,燃烧不易完善,故co排 放量高。因此CO排放量在某一转速下最低,随着转速降低或增高CO排放量都会增高。图4所示为6135 型低增压茶游记转速对排放物的影响。35供油系统参数及结构3.5.1.喷油提前角喷油提前角对N0X、HC及PM排放影响较大。如果喷油提前角过大,燃油在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喷 入

11、气缸,使滞燃期延长,喷注中稀火焰区的混合气变浓,会导致NO排放量增加;同时较多的燃油蒸汽和 小油粒被气流带走,形成一个较宽的稀熄火区,并且此时燃油与壁面碰撞增加,会导致HC排放增加。此 外,混合气自燃着火后,缸内压力和温度急剧上升,这样油束其他区域的NO生成量也增加。过分推迟喷 油,最高燃烧压力降低,较多的油得不到足够的反应时间,燃油经济性变差并产生后燃现象,排气冒烟, HC排放增加。3.5.2 喷油速率提高喷油速率,缩短喷油延续时间,则在固定喷油终点时可推迟喷油,从而能降低NOX的排放。但喷 油速率过高及尾喷油量增加都会使HC排放量增加。3.5.3 .喷油器的结构和性能直喷式柴油机喷油器在一

12、定范围内随喷孔数的增加可降低碳烟排放,但过多的喷孔则由于贯穿力不足 而影响效果。减小喷孔直径会使燃油喷雾颗粒细化,可降低微粒物的排放。其他条件不变时喷孔直径会直接决定喷入气缸内燃油量的多少。喷孔直径大的柴油机有更多燃油进入 气缸内参与燃烧,因此燃烧室内氧浓度降低,NOX排放随之减小。图3所示的是不同喷孔直径喷油器柴油图3不同喷油孔直径对NOX排放的影响二二吏S底二”4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主要控制与净化措施41机内净化措施4.1.1.采用废气再循环系统(EGR)EGR技术就是将柴油机排出的一部分废气送回空气进气系统中,稀释新鲜混合气里氧的浓度,增加惰性 气体的含量,一方面降低了燃烧的速度,另一方面

13、混合器比热容增加又导致燃烧温度降低,因而抑制Nox 的生成。NOX和PM的生成机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反的,EGR在降低NOX的同时,PM随之恶化,此时采用 冷却EGR的方法能有效抑制PM的生成。4.1.2 .采用增压和增压中冷系统增压提高进气密度,在a足够大的条件下,保证燃烧完全就可以有效抑制PM的生成。然而增压导致 压缩终了时产生高温富氧的氛围,造成NOX排放量升高,对此可以采用增压中冷的方法降低进气温度,控 制NOX排放。采用废气旁通装置以及可变几何截面涡轮,可使增压系统进一步优化,动态工况颗粒排放性能明显改善。图4所示为中冷与非中冷增压柴油机NOX排放对比。4.1.3. 燃油掺水技术渗水技

14、术的核心是向进气管或者气缸采喷水或采用乳化油。水变成水蒸气带走大量的潜热,最高燃烧 温度降低,达到降低NOX的目的;使用乳化油时,渗水量每提高10%, NOX的排放降低约10%。4.1.4. 优化燃烧采用新概念燃烧方式,如均值混合气压缩着火(HCCI)、分层充量压缩着火(SCCI)和EGR稀释的低 温燃烧(LTC),可以极大地减少柴油机NOX和PM的排放。表1所示是这三种新概念燃烧方式的对比。進烧方式iic:i jsccji;rc均质況合T压縮若氏.低溫我焰燃烧排披物控制N亿 低,几乎没有眾(0排放 燃烧相位控制因难,燃谍故热率高且缺点难取控制中小負荷显陰过低导致IJC.CO排放増如运行工况范

15、圉只限于申等负荷憊烧反应几乎同步进行无火怕繭锋耳他面小负荷容易失火天负荷容易惧廿层涅會气压缩着火 低低岌动机结构设计圉难可靠点火难且 控制即小负荷衷比率陨;I車【二別賀人低温蘇绘NOt ft, PM ft玄拐的肚R率可劉吏im-cn排放凰 及.燃油消耗率上升中小员荷燃油消耗率降低,允许缸内存在浓的 哺油压力蒿,首比迅迟期长可以更玄 親合气區城范圉实现低和戏烟推放表 1 HCCI、SCCI和LTC对比42后处理技术4.2.1柴油微粒捕集器(DPF)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是柴油机PM排放后处理的主要方式。它由收集排气微粒的滤芯和各类周期性地把滤 芯中积存的微粒烧掉或氧化掉的再生系统所组成。微粒捕集器的关

16、键技术是过滤材料和过滤体的再生。滤 芯材料有多种,包括SiC、金属丝网和陶瓷等,以陶瓷材料最优。微粒捕集器的再生一般都采用燃烧法: 利用外界能量提高微粒捕集器内的温度,使沉积在过滤体中的微粒尽可能快、尽可能完全地燃烧,或者通 过使用某些催化剂降低微粒的着火温度,使之能在柴油机正常的排气温度下着火燃烧分解,从而降低PM的 排放。4.2.2 .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SCR)SCR用来降低柴油机NOX的排放,也能降低部分HC。其工作原理是:在排气中喷入氨、尿素或其他含 氮化合物(还原剂),使排气中的NOX还原成N2和水,图5为典型的车用SCR系统。其主反应方程式为:4NH3 + 4NO + O24N2

17、 + 6H2O4NH3 + 2N0 + 2O23N2 + 6H2O4NH3 + 6N05N2 + 6H2O8NH3 + 6NO27N2 + 12H2ODDIrJ尿素泵控制ifTCT-.瀝麼宀LCAN-CANSCR-喷嘴排气喷嗎控制&CR-箱休 N5图5典型车用SCR系统4.2.3.氧化催化转化器(DOC)柴油机氧化催化转化器用于将柴油机排气中的HC和CO氧化成CO2和H2O以降低排放oDOC的活性成分 一般是Pt或Pd,工作温度范围一般是200C到350Co在温度足够高时,使用催化剂可使CO的转换效率达 98%99%,对HC的转换效率可达95%,但是在温度低时,催化剂不起作用,转换效率急剧下降

18、。氧化 催化转化器同时也可以用来氧化排放颗粒物中SOF(主要是高分子的HC)的含量,从而降低总的颗粒排放 量;但当温度大于350C时,由于大量硫酸盐的产生,有可能抵消SOF的减少,甚至可能引起颗粒排放物增 加。5结语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汽油机、柴油机为代表的内燃机仍将是能源动力领域中不可或缺、比重 最大的一部分。鉴于相比于汽油机而言柴油机所拥有的大量优势,内燃机中柴油机的发展及数量规模毕竟 进一步得到发展。因此为了响应当今世界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即将到来的越来越严 苛的排放法规,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控制与净化将是这一领域的重点探讨方向。当务之急是尽早弄清各个 工况状态下柴

19、油机各类排放污染物的具体生成机理,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改进和研发一系列净化设施与方 法。参考文献1 郝兵,肖云祥,李俊柴油机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净化研究科技咨询,2014年第6期,138 - 1392 霍亚军,朱庆功,张梦,张云娇客车柴油机排放控制技术的研究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13年第40卷第1期,7 - 123 孙吉树,孙英兰.柴油机排放污染中微粒物的生成机制及影响因素.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5年第27卷第3期,212 -2164 冀树德,张晖,贾桢,刘新华,朱锐锋,史雷.柴油机NOF放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车用发动机,2008年第5期,78- 805 李兴虎.汽车排气污染与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96 张志华,周松,黎苏.内燃机排放与噪声控制.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7 (美)赵福全.汽油车近零排放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8 孙军.车辆内燃机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