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异同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71619749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8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异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异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异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异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异同(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异同摘要: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大主要流派,通过阅读相关书 籍和文献资料,本文主要阐述了对两者的规模、特点、功能、园内建筑和园林整 体布局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分析比较得出两者的异同点。关键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园内建筑、整体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以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形式,在世界 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全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 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 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 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

2、发展的瑰丽事业。其中,皇 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两大主要流派, 二者间具有一定相似性, 同时各自又在规模、布局、选材及对构景要素的处理上自成体系, 形成差异化的 园林风格。相似性: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均是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 匾额,楹联与刻石。在不同的园林中,所有建筑的形、神都与天地等自然环境吻 合,同时又使园内各部分相接,以使园林体现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特 色,并收到移步换景,渐入佳境,小中见大等观赏效果。师法自然,融于自然, 顺应自然,表现自然这是中国古代园林体现“天人合一”民族文化之所在, 是独立于世界之林的最大特色,也是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根本原

3、因。差异性:规模: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 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皇家园林园主的特殊身份和地位决定了其园林 的规模和档次。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 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清代所 建圆明园占地200 多公顷,长春、万春二园150 多公顷;最晚建成的颐和园,占 地约287 公顷。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私家园林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 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 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

4、观创造能力,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 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留园占地三十余亩。特点: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 建筑体型 高大。私家园林:规模较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出淡雅素净的色 彩。功能:私家园林:多附属于住宅,有主人居住、待客、读书、游乐等功能。皇家园林:除了具有私家园林的功能外,往往还有供帝王祭祖、拜佛的功能; 在离宫型的园林中,因帝王久住其中,所以又增加了供帝王上朝听政的功能。园内建筑:皇家园林:皇家园林建筑多为宫式,严肃而堂皇壮丽。除了早期分布于黄河 流域的部分皇家园林建筑外,大多用灰瓦卷棚顶,斗拱尺度和出檐深度较小,

5、侧 脚和梁、柱的比例加大,屋顶呈现平缓的曲线,墙体厚重,各种雕饰中图案严谨、 体形粗壮。所有的这些形成了皇家园林建筑庄重沉稳的形象特征。此外,雍容华 贵的体态,金碧辉煌的色彩,也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再者, 皇家园林中众多的园林建筑小品,如牌楼、华表、石狮等,它们对园林建筑整体 风格的形成起着补充作用。私家园林:活泼而典雅、玲珑空透,在建筑的外观上讲究线条的曲折、流畅、 轻盈,结构上一般用穿斗式或穿斗式与台梁式的混合结构,建筑的外墙一般较薄; 厅堂内部根据使用功能不同,用隔扇、屏风等自由分隔;而厅堂顶部的天花都做 成各种形式的“轩”,秀美而富于变化。房屋外部的木制部分用褐、墨等颜

6、色与 白墙灰瓦相结合,色彩淡雅宁静,给人以空灵、飘逸的感觉,极易与自然的山水 相协调。另外,园中主体建筑、景物紧凑多变,用墙、垣、漏窗、走廊等划分空 间,大小空间主次分明、疏密相间、相互对比,构成有节奏的变化,它们常用多 条观赏路线联系起来,道路迂回蜿蜒,主要道路上往往建有曲折的走廊,池水以 聚为主,以分为辅,大多采用不规则状,用桥、岛等使水面相互渗透,构成深邃 的趣味。整体布局: 皇家园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形成的传统思想。在皇家园 林中,这种礼制思想直接导致了“园中园”格局的形成,所以在皇家园林中我们 既可看到玲珑秀美的江南私园,又可见到别具风韵的民族建筑,甚至还有

7、欧洲文 艺复兴时的“西洋景”。各种园林流派和造园思想在这里汇聚和积淀,从而形成 了声势浩大的皇家园林体系。另外在建筑布局上,皇家园林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 考虑,需要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在布局中将比较 明确的中轴对称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重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 天成的造园理论中来。如以宏大的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景的颐和园,就突显 了“皇权至尊、天子威仪”的礼制思想。(以颐和园为例)1、效法自然的布局。园林整体的景色以自然山水为主并顺其自然,以曲为美。湖山结合,是颐和园的一大特点。高达五十八米的万寿山位于广阔的昆明湖 北岸,好像一座翠屏峙立在北面。清澈的湖水好

8、像一面镜子,把万寿山映衬得分 外秀丽。湖山景色密切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和工匠们,在设计 和建造这座园林的时候,充分利用了这一湖山相连的优越自然条件,适当地布置 园林建筑和风景点。如抱山环湖的长廊和石栏,把湖和山明显地分离而又紧密地 连接在一起。伸入湖中的知春亭,临湖映水的什景花窗,建造在湖边山麓的石舫 等等,都巧妙的把湖山结合在一起。2、对比鲜明的布局。鲜明的对比手法,是颐和园园林布局的另一大特点。在颐和园中,不仅可以 看到有建筑壮丽、金碧辉煌的前山,还可以看到建筑荫蔽、风景幽静的后山;不 仅可以俯瞰浩荡的昆明湖,还可以漫步恬静的苏州河(后湖);不仅有建筑密集 的东宫门,还有景物

9、旷野的西堤和堤西区。处处有阴阳转换,时时有矛盾开展, 才觉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使游人心情随着抑扬顿挫。3、园中有园的手法。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部,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 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 部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就好像来到一 个新的园林,建筑氛围、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 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私家园林:私家园林习惯于在有限的空间将景象无限地拓展和延伸。它们或临街而建, 或枕水而居,在园中则是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有着千变万化的空间组合。建筑 布

10、局不求对称,而是依山就势,随水而曲。私家园林总体的风格是曲折深邃、清 新雅致,突出宁静致远的氛围。在这里,建筑家、哲学家、诗人画家、平民百姓 各自从中体味到了他们所寻觅的线条、哲理、诗情和韵律。(以留园为例)1、山林野趣、朴实的自然美。留园分为四个部分,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田园、山林、庭园四种不 同景色:中部以水景见长,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胜,园 的东部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厅、林泉耆硕之馆、还我读书处、冠云台、冠云 楼等十数处斋、轩,院内池后立有三座石峰,居中者为名石冠云峰,两旁为 瑞云、岫云两个石峰;北部具有农村风光,并有新辟盆景园;西区则是全园最高 处,有野趣,

11、以假山为奇,土石相间,堆砌自然。2、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留园的面积约 2 公顷,分西区、中区、东区3 部分。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 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 错落于水池东南。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 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 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 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 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 间大为拓宽。3、独创

12、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 是长达50 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 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 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 术效果。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 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 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 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

13、无不 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通过分析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纵观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和整体布局, 我们可以得知表现在古典园林中的这种具有古代中国人审美特征的园林观,绝不 仅限于造型、色彩上的视觉感受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对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心理描 述,而更重要的还是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即通过园林艺术对生活环境的调节, 来满足人们对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人本身的存在特征和生命意 义。参考文献:张路红.园林艺术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张浪.中国园林建筑艺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邵骥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8罗兹柏,张述林.中国旅游地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