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秸杆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合理利用方式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71619745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2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秸杆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合理利用方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论秸杆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合理利用方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论秸杆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合理利用方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论秸杆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合理利用方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秸杆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合理利用方式(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秸杆燃烧对环境的危害及其合理利用学院:专业:班级: 姓名:【中文摘要】每到丰收结束,农村总会有大量的秸杆成堆,由于其占地且利用处理不便, 农民们总是会把这些秸杆燃烧处理,产生大量颗粒、粉尘污染物,co2、so2、 等污染物,对环境危害巨大。事实上,秸杆有很多环保的用处,如做建材、饲 料、肥料等。对其合理正确利用,不但有利于改善环境,而且有利于其资源的 最大化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字】秸杆燃烧 空气污染 合理利用 可持续发展 【英文摘要】The end of every harvest, there is always a lot of straw in rural piles, and

2、the use of treatment because of its inconvenient area, farmers will always deal with these straw burning, producing a large number of particles, dust pollution, co2, so2, etc. pollutants to the environment great harm. In fact, there are many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use straw as construction materia

3、ls, feed, fertilizer and so on. Reasonable use of their right not only help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and maximize the beneficial use of its resourc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Key Words】straw burning Air Pollution Rational use sustainableDevelopment、秸秆燃烧的危害 由于农业作业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农村地区不再将植

4、物秸秆 作为主要的生活燃料,而是将其付之一炬,一烧了之。殊不知秸秆的燃烧对环境 的危害极大。一是污染大气。一般而言,我国农村的空气质量要好于城市,但由于燃烧秸 秆,使得空气中烟尘、颗粒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浓度急剧增加,空气质量迅速下降, 不利于人体健康。二是降低大气能见度,妨碍交通,特别是机场飞机的起降和高速公路上汽车 的行驶。燃烧秸秆会导致机场航班不能正常起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浪费生物资源 农作物秸秆是农业生产系统中一项宝贵的生物资源,也是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物 质基础。据测定,每 100kg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机质 15%以上,氮、磷、钾营养 元素含量分别是:小麦秸秆 0.64、0.29、

5、1.07,油菜秸秆0.656、0.344、2.109, 水稻秸秆 0.51、0.12、2.7,玉米秸秆 0.61、0.21、2.28,并含一些中、微量元 素。如果将1 亩麦类秸秆直接还田,相当于增施 55 公斤有机质,15公斤碳铵、 3 公斤过磷酸钙、 7.5 公斤硫酸钾。根据四川省农业厅土肥生态处和成都市二农 科在都江堰市青城乡万安村连续 8 年试验结果,实施秸秆全部还田,从第 3 年 起每年减少 20%的施肥量,大、小春产量也不会降低,从第 6 年开始,除育苗 和移栽后需要少量提苗肥外,整个生育期可不再施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化肥用量、增强土壤的抗旱保水能力。如果将秸秆焚烧处理

6、,造成大量有机 质和氮、磷、钾的丢失,据测定,焚烧后碳损失 80%以上,氮损失 70%,磷、 钾损失30%,且剩余的磷约 25%转化为缓效态或固定态。实践证明,秸秆还田, 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轻 农业面源污染,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破坏土壤生态平衡焚烧秸秆使土壤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土壤是由固体(无机体和有机体)、液 体(土壤水分)和气体(土壤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每个组分都有自身的 理化性质,相互间处于相对稳定或变化状态。每种土壤都有特定的微生物区系。 小范围内,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养分、水热资源处于一种平衡。秸秆焚烧破坏了 这种平衡,主要

7、表现在:一是烧死微生物。焚烧秸秆时产生温度高达7009,田 间过火一遍,大量有益微生物被烧死、破坏了“土肥相融”,使腐殖质与矿质土粒 紧密结合形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胶体解体,把活土变为了死土;二是烧毁有机物, 使秸秆中的炭、氮、木质纤维、树脂等有机物质燃烧殆尽,只剩下一点灰分和无 机元素,失去由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带来的种种益处;三是燃油残留物污染 土壤,机收后的麦秸,一般不能直接点火燃烧,很多农户均向秸秆增洒燃油后, 才进行焚烧,把燃油中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遗留在土壤中,造成对土 壤的污染。3、影响人民身体健康野外焚烧秸秆,导致空气中总悬浮颗粒数量明显升高,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严 重危害。

8、据测定,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大量的CO、C02、氮氧化物、光 化学氧化剂和悬浮颗粒等物质,严重地段空气中悬浮颗粒浓度是全年均值的 7 倍以上、 CO2 浓度是全年均值的 9 倍以上,这些物质被人体吸入或接触后将会 造成伤害。特别是在小春收获期间,遇到冷空气下降,空气对流慢时,加之秸秆 焚烧区域、时段均相对集中,在短时期内大量烟雾很难散尽,严重影响了空气质 量,使人们的呼吸道、眼科疾病发病率和复发率明显提高,对中老年和儿童及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影响最大,严重时会造成人畜窒息。4、污染空气,影响交通运输野外焚烧秸秆,形成滚滚浓烟,增加了空气中的粉尘。烟雾对阳光具有一定的吸 收和散射能力,减少了太

9、阳光的辐射强度,使大气变得浑浊,大大降低了空气能 见度,严重时影响到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对交通构成潜在威胁。 飞机因不能清楚识别机场跑道和指示灯而无法启降;高速公路因能见度太低而关 闭;汽车因驾驶员的视线受到影响,容易酿成交通事故。5、引发火灾野外集中焚烧秸秆时,加速空气的对流,增加风速,容易改变风向,还会产 生飘浮于空中的“火团”,人为难于控制,容易窜至院落和田间,引发房屋、农作 物的火灾,造成人、畜伤亡,农作物、财产损失。6、激化社会矛盾野外集中焚烧秸秆,人人深受其害。广汉市民会抱怨,医院、消防紧张,学 生学习受到影响,交通营运不正常;政府年年出文件,有关部门与各镇乡都分派 专

10、人管。农民的安全、生产受威胁,市民生活规律被打乱,高考学生要学习,市 民休闲要锻炼。可面对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法律规定可处罚,但由谁去处理? 又处罚谁?在农村,因焚烧秸秆引发的火灾,造成邻里矛盾;在运输业,因浓烟 造成停运,造成旅客不满;在城市,市民不能很好休闲,加剧了社会矛盾,给构 建和谐社会增加了一定的压力。7、违反国家法律野外焚烧农作物秸秆,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 防治法 第五条和第四十一条。按照法律条文,在第六章法律责任:违反本法 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人口集中地区、机场周围、交通干线附近以及当地人 民政府划定的区域内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的,由

11、所在地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可 以处二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第四十七条 (二)规定违法使 用明火作业或者在具有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违反禁令,吸烟、使用明火的;处 警告、罚款或者十日以下拘留。2005 年9月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农业部、 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制定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 办法,对禁止焚烧秸秆做出了明确规定。二、秸秆综合利用方法秸秆的利用前景广阔,总的概括,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有一下二十二种:1、稻壳水泥混凝土2、废旧聚乙烯和植物秸秆粉再生板材及其生产工艺3、高强轻质稻壳灰保温砖及其制法4、户

12、用秸秆气化炉燃气灶5、化学秸秆固体燃料6、秸秆处理的方法及其设备 7、秸秆高效全价生物饲料生产方法8、秸秆立体栽培草腐类食用菌高产新技术9、秸秆利用的方法与装置10、秸秆煤气发生炉11、化燃烧炊事水暖炉12、秸秆人造板13、秸秆饲料氨化装置14、秸秆饲料稀酶速效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15、秸秆饲料造粒机16、秸秆碎丝水泥中空隔墙条板及其制备方法17、节粮型秸秆生物饲料添加剂制造及其使用方法18、苛化煮解稻壳灰制备的高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19、空心稻草板及其制法20、利用稻壳或木屑制造木炭的方法21、利用农作物秸秆栽培信用菌的方法22、秸秆压块燃料或秸秆压块饲草据有关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

13、 7 亿多吨秸秆,成为“用 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在此情况下,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 现了大量焚烧的现象。对此,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怎么办?其实, 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及其利用率。三、国内外秸秆利用情况从国外情况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农作物 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找到了多种用途,除传统的将秸秆粉碎还田作有机肥 料外,还走出了秸秆饲料、秸秆汽化、秸秆发电、秸秆乙醇、秸秆建材等 新路子,大大提高了秸秆的利用值和利用率,值得我们借鉴。如北美以耕 种玉米、小麦为主,每年产生大量的秸秆。在加拿大的农业区,当玉米成 熟时,人们就用玉米收割机一边收割一

14、边把玉米秆切碎,切碎的玉米秆作 为肥料返到田里。在美国,有24个农业州,每年能收集大约4500万吨秸 秆,被用作饲料,或者用来盖房,将整捆的秸秆高强度挤压后填充新房的 墙壁;此外,美国还积极推动再生能源事业,把秸秆作为新兴的替代燃料 特别是生物燃料,从中提取乙醇进行开发利用,使秸秆综合回收利用有了 新发展。当然,这些活动得到了政府补贴等政策的鼓励与支持。在欧洲, 则开创了秸秆发电的新途径。丹麦是世界上首先用秸秆发电的国家,农民 将秸秆卖给电厂发电,满足上万户居民的用电和供热需求,电厂降低了原 料成本,居民获得了实惠的电价,而秸秆燃烧后的草木灰又无偿地还给农 民作了肥料,从而形成了一个工业与农业

15、相衔接的循环经济圈。在日本, 人们主要是把秸秆翻入土层中还田用作肥料,也把秸秆用作粗饲料喂养家 畜;此外,对部分难以处理的秸秆,则通过专门组织、采取统一地点和时 间进行就地焚烧。现在,日本也在积极挖掘秸秆的燃料转化潜力,已研制 出从秸秆所含纤维素中提取酒精燃料的技术,向着秸秆的科学化、实用化 迈出了新步伐。从国内看,目前情况仍然不能令人乐观。秸秆还田要影响作物生长, 秸秆焚烧污染大气环境,综合开发利用又面临着技术不成熟、投资比较大、效果比较差的窘境。现在是农民急于焚烧,而政府急于封堵,二者就打起 了游击战。实际上,秸秆综合开发的前景非常好。有学者算过一笔账:如 果我们能将秸秆在农村就地变为国家

16、急需的工业原料,实现产业化,将 给农民带来可观的收入(0.5吨秸秆/亩,增收150元/亩)。可以设想:如 果能转化我国每年7亿多吨秸秆的50%,将是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如果 能创建以秸秆为原料的新型生态工业,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 工业、秸秆生态工业四业相结合的高级阶段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则农用 生物柴油燃料、寡糖植保素生物农药、秸秆有机肥、秸秆生物饲料等都是 秸秆转化的产物,有望形成比传统“石油农业”劳动生产率更高、可持续发展 的新型农业,这种前景十分诱人。在实践中,我国也有不少地方积极探索, 创造性地采用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办法。如利用秸秆造纸;或者利用秸秆 生产无甲醛系列秸板,广泛

17、用作高档家具、高档包装、高档建筑材料以及 高档音箱等基材,既能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出口增加外汇收入,使秸秆资 源转化为经济优势;鼓励农民扩大养殖规模,使秸秆成为牛羊的粗饲料;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利用秸秆汽化原理和技术,在农村推行秸秆沼气 工程,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但是,由于秸秆利用的具体工艺还不完善, 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运作力度还很不够,秸秆加工设备以及相关加 工设施有限,秸秆使用技术比较低下,秸秆综合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有待提 高,所以出现了当前的两难困境。四、结论秸秆焚烧与秸秆多少没有关系,而与秸秆综合利用率低下有直接关系, 因此必须解决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但如何提高,却不是农民自身

18、可以解决的,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与办法。首先要明确的是,秸秆问题必 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加以解决,即要以市场化的理念来认识秸秆的资源价值, 看待其发展前景,要以企业化的制度来推进秸秆的综合利用,拓宽其开发 利用的途径。其次要明确和突出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责任。第一, 政府要加大推进秸秆科学研究的力度。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了秸秆研究, 如国家“973”项目就是瞄准“秸秆组分分离、分级定向转化”的前沿问题,采 用秸秆组分分离纤维素酶解发酵与热化学转化的有机整合的研究主线进 行研究,目的是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秸秆高值化技术提供科学基础,促 进我国秸秆生态产业链的发展。但是,由于尚未建立比较 完善的

19、具有秸秆 特性的转化过程理论和技术体系,所以在适用技术及其推广方面还不成熟。 因此,必须改变现行的秸秆利用技术效率较低、经济效益差、投入产出不 合算的状况。第二,政府要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的力度。这些年,我国各 地政府在秸秆开发利用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 支持力度不够,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和措施没有跟上去,公共服务 不到位,民间投资也不到位,使加工设备、基础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的状况 长期延续,秸秆综合利用严重滞后。第三,政府也必须同时加大宣传和服 务工作的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秸秆综合利用做好各项准 备工作。最后还要明确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任务和责 任,不仅要做好宣传,而且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我们相信,通过政府、 企业、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的共同努力,建立起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效 机制,一定能够推动农村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参考文献 :(1 )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M青岛外国教材研究所主编,青岛出版社,1999 年 1 月第 2 版(2)十万个为什么环境科学分册M,杨德壬主编,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 (3 )爱护我们的哋球村”环境保护技术M,钱易主编,上海科技教育 出版社, 199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