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急救第一章概论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1559119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61.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社区急救第一章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社区急救第一章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社区急救第一章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社区急救第一章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急救第一章概论(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社区急救第一章 概论 急症:急性疾病和意外伤害急救:针对急诊采取的医疗措施挽救生命,为进一步诊治创造条件急救医学:研究急症与急救的理论与方法 的医学学科1针对急症采取有组织的、及时的、有效的、科学的医疗措施来挽救病人生命,为病人接受进一步诊疗创造条件,称为()A急诊 B急症 C急救 D急救医学 E普通医学C急救医学的发展与现状急救医学的发展与现状 美国:美国:一战8.4%;二战4.5%;越南2%以下。1959 独立医学学科 建立健全ICU和CCU1973年 急症医疗体系法1972 WHO正式列为独立学科 1975年 国际急症会议-提出急救医疗国际化、国际互助化、标准化方针我国:我国:1980年

2、 危重病急救医学会筹委会 10月 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981年 中国急救医学1984年 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1986年年 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 1997年更名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组建8个专业组:复苏学、院前急救、危重病医学、创伤学、急性中毒、儿科急诊、灾难医学、继续教育)1986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 统一120急救电话1990急诊医学创刊 2001年改名中华急救医学杂志1、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救医疗法颁于()A、1980 B、1981 C、1984 D、1986 E、19902、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学会 成立于()A、198

3、0 B、1981 C、1984 D、1986 E、1990DD急救医学的特点:急救医学的特点:1、急救医学是急诊医学的组成部分,跨专业、多学科的专业学科。2、急救医疗形式:向心式 3、急救的特点为“急”,实质为“救”诊疗措施以应急应变多,计划性少 4、急救医疗水平反映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医院、救护站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和救治水平5、要卫生行政部门支持,社会公民参与关于急救医学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A.是一门跨专业、多学科的专门学科 B.医疗形式为“向心式”C.诊疗措施以计划性为主 D.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与医院或救护站的综合水平有关 E.常需要公民的参予与支持社区急救的任务与特点:社

4、区急救的任务与特点:全科医疗以社区、家庭为单位,以患者为中心,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和康复服务。社区急救的重点:现场急救与转送途中救护(1)对平时急症和意外的急救和转送途中救护-经常性与主要任务(2)遇难者的急救和转送途中救护(3)对大型集合或活动救护值班(4)普及社区居民自救与互救知识 不是专业人员培训1、社区急救的任务社区急救的任务不包括(A)A.对平时社区居民的急性疾病实施急诊室急救 B.对灾害遇难者实施现场急救 C.参加大型活动的救护值班 D.对社区居民进行急救知识普及 E.对急性中毒者实施转送途中救护2、社区急救的特点(1)缺乏病因诊断依据(2)急救措施难以按常规运行。要灵活、果

5、断、随机应变,借助非医疗人力、物力实施(3)措施以挽救生命、减少转送途中患者痛苦与预防并发症为主。为EMSS的首要环节,是急救成功的关键。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EMSS)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和ICU目的:最短期内把最有效的措施提供给患者,提高救治成功率。一、院前急救 由通讯、医疗、转送三要素 1、通讯 迅速到达现场。有线通讯:120 无线通讯:直接拔号-通讯距离短 独立型模式:有线,专线专用 网络型模式:GPS(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属于卫星全天候定位)2、医疗措施 现场评估和现场救治 (1)现场评估(检伤)一级评估 是否要复苏及其他 二级评估 短期不危及生命但需进一步诊治。(

6、2)现场救治 是EMSS成败的关键。分家庭救治、野外现场、灾难现场救治 内容:脱离危险现场,合适体位 畅气道心肺复苏 抗休克监测生命体征 外伤急救:对症处理:止痛、止痉 加强护理与医疗单位联系,做好接诊工作。3、转送 稳妥快速的转运是院前急救成败的关键。(1)搬运技术;(2)快速安全;(3)恰当的体位;(4)注意观察病情;(5)防止导管脱落意外;(6)通知医院接诊。急救医疗体系成败的关键在于 ()A灵敏的通讯 B积极有效的现场救治 C转运是否及时 D搬运方法是否恰当 E医院急诊室设备是否先进B二、院内急救 1、急诊室抢救 分诊,通知专科医生。检伤,实施救治-平稳后进观察室或转入病区进入ICU。

7、2、监护室救治 三、建立合理的抢救程序 现场急救(维持生命体征,进行初步救治)转送救护(维持急救措施,防止并发症)急救中心或相关医院急诊室 创伤急症 非创伤性急症 一次急救 一次急救 (初步诊治)二次急救 二次急救(确诊确定性治疗)相关病区或ICU 相关病区或ICU四、EMSS的管理 1、人员培训(1)社会人员的培训 意外伤害的自救与互救 (2)院外急救人群 急救四大技术、复苏、常见急诊的初步诊断与急救。(3)院内人员 熟练掌握急救医学理论体系及急诊的诊断与急救技能 2、急救药械的配备 药品、器械及运输工具。3、运输工具(普通型、监护型救护车)4、建立网络化急救系统 医院或急救中心为依托,将院

8、内、院前急救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通讯系统、缩短RT(反应时间)。市区RT8 分钟,郊区 RT15-30分钟。五、急救保健卡(一)卡的形式和内容 纸卡、磁卡身高 体重 血压 血型主要疾病 确诊日期 备注过敏情况用药禁忌 医师签字急救医疗保健卡编号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民族 婚姻 职业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联系人联系电话建卡日期 年 月 日正面内容背面内容(二)卡的填写 1、急救保健卡由一级医疗单位或社区医疗机构负责填写、发放、更换、补发 2、由专职医师用黑色墨水正楷字体填写。3、一般内容应与身份证、户口本内容一致 4、编号无重复 5、病史资料以最新资料为准,每2年更新 6、病史资料主要记载与急救相关的疾病

9、 7、计量单位以法定计量单位为准,否则,应注明(三)急救保健卡的使用 1、1人1卡,专卡专用,随身携带 2、遗失,及时补卡、换卡 3、急症时,主动出示卡 4、急救人员应迅速急救卡,通知医院或急救中心 5、急救中心、急诊室通过编号等资料,查出详细资料。通知急救人员及家属(四)急救保健卡的管理 1、一级管理 持卡人个人管理 2、二级管理 发卡单位管理 3、三级管理 相关医院急诊室管理,建立配备电脑终端,查阅资料,患者死亡通知二级管理者(一级医疗单位或社区医疗机构)消卡。4、四级管理 电脑中心站管理 协助查找,并资料备份社区急救的任务:不包括专业人员培训 不包括建立急救保健卡EMSS首要措施是:A 对症治疗 B 搬运 C 寻找病因D 系统检查 E 稳定生命体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