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的合成与应用毕业答辩论文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71533922 上传时间:2022-11-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聚碳酸酯的合成与应用毕业答辩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聚碳酸酯的合成与应用毕业答辩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聚碳酸酯的合成与应用毕业答辩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聚碳酸酯的合成与应用毕业答辩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聚碳酸酯的合成与应用毕业答辩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论文题目:聚碳酸酯的合成与应用作者姓名:*学生学号:120309317专业名称:高分子材料与应用指导老师:李超二零一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目录摘要1引言11. 聚碳酸树脂的合成方法11.1溶液光气法工艺11.2光气界面缩聚法工艺11.3酯交换缩聚法工艺21.4非光气酯交换法工艺21.5新型合成工艺21.5. 1固相缩聚法21.5.2超临界流体法21.5. 3开环聚合法32. 聚碳酸树脂的应用32.1电子电器领域32. 2医疗器械领域32. 3建材领域32. 4航空航天领域42. 5汽车领域42. 6包装材料领域42. 7光学材料领域42. 9照明灯具和器材43. 结语5致谢5参考文

2、献5摘要聚碳酸酯是综合性能极为优异的工程塑料。涉及电子、建材、航天、医疗器械以及信息领域, 其特殊性能显示了其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并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将介绍聚碳酸酯 的儿种合成工艺路线和新的合成方法以及各个工艺的缺点和不足,同时阐述了聚碳酸酯在工业 生产中的应用进展。关键词聚碳酸酯;合成;应用引言: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是分子链中含有碳酸酯基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总称, 包括有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及脂肪族-芳香族类聚碳酸酯。聚碳酸酯是一种透明、淡黄色 或白色的刚硬且坚韧的高分子化合物。PC具有优良的机械强度和冲击性能抗裂变性能以及电 性能,制品性能稳定,是目前五

3、大通用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塑己经被广泛引用 到建材,汽车制造,电子办公,电子电器,包装,医疗器械光盘等领域。自上世纪50年代PC工业化生产以來,聚碳酸酯由于具有优良的性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聚碳酸酯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在其走过的50儿年的辉煌的历史中,PC的合成 技术在不断地在改革和创新。可以说聚碳酸酯不断进步的合成工艺推动着他的广泛应用,因此 研究其合成工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聚碳酸酯的合成工艺,应用范围和发展方向进行了 简单的评述。1.聚碳酸树脂的合成工PC于1953年由徳国拜耳公司首先研究成功,并与1958年由该公司首先实现了工业化生 产,至今己经有了四十多年

4、的历史。其制造方法目前工业园上比较常用的儿种方法:界面缩聚 光气法,酯交换法,非光气法等,以及还有几种比较新的合成工艺。1. 1溶液光气法工艺溶液光气法工艺是将通入双酚A和酸接受剂的二氯甲烷溶剂中反应,再将聚合物从溶液中 分出。溶液光气法是以光气和双酚A为原料,在碱性水溶液和二氯甲烷 或二氯乙烷溶剂中进 行界面缩聚得到的聚碳酸酯胶液经洗涤、沉淀、干燥、挤出造粒等工序制得。该工艺由于缺乏 竞争力已被淘汰。1. 2光气界面缩聚法工艺此方法反应可简述为:溶解于有机二氯甲烷中的光气与水相中的双酚A钠盐在两相界面进 行缩聚反应。产物聚碳酸树脂进入有机相被溶解,副产物氯化钠溶于水相如有产物的的有机相 经洗

5、涤、脱盐、脱溶剂等一系列后处理,得到产物聚碳酸酯。传统的光气界面缩聚法为两步工艺叫即在反应开始时现将部分双酚A钠盐水溶液与二氯 甲烷、光气混合,使其先生成共聚物,然后再补加剩余部分的双酚A钠盐水溶液及催化剂,完 成缩聚反应。整个过程分为光气化和后缩聚两部,其缺点时光去化阶段需要时间较长,而齐聚 物的后缩聚过程也因反应速率问题耗时过长。同时还存在双酚A钠盐在碱性条件下的氧化分解 问题。作为对二步法工艺的改进,一步法工艺则是将双酚A以固体形态悬浮于水溶液中,同时 将所需溶剂及添加剂加入,搅拌下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通入光气。其特点为:物系中光气 化反应结束时,缩聚反应也同时结束。该过程降低了原料的

6、消耗,同时也避免了双酚A钠盐在 碱性介质中的氧化分解现象,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得到提高。1. 3酯交换缩聚法工艺酯交换法其实也是一种间接光气法工艺。在该工艺中,酚经过光气法反应生成碳酸二本 酯,然后在卤化锂或氢氧化锂等催化剂下和添加剂存在下和双酚A进行交换反应,生成低聚物, 再进一步缩聚得到碳酸酯。其成本低于界面缩聚反应工艺,但由于其生产出的聚碳酸酯光学性 能差催化剂易污染,副产品酚的存在导致产品分子量较低,应用范围有限,而且由于搅拌传热 等问题,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1. 4非光气酯交换法工艺非光气酯交换法在合成聚碳酸酯的过程中,最大的优点就是没有使用光气。有碳酸二苯 甲酯(DMC)与双酚A酯交换

7、法制得碳酸二本酯,然后与传统酯交换一样,在催化剂、高温 和高真空条件下与双酚A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低聚酯;最后缩聚制得PC产品。与传统酯交 换合成工艺相比,改革以从根本上拜托了有毒的光气,而且使全过程全封闭、不会产生副产物, 是一种无污染的绿色合成工艺。1. 5新型合成工艺1. 5.1固相缩聚法目前,普通聚碳酸酯一般是无定形态,结晶比例很低。而今后对提高聚碳酸树脂的结晶 性要求越來越迫切。这是由于提高聚碳酸酯的结晶度,能增强PC制品的力学性能,提高其 热变形温度、耐溶剂和耐化学腐蚀性!固相缩聚是制取高分子量、高结晶度聚碳酸酯的一种简 易办法,其合成路线分两步预聚物的合成:双酚A和碳酸二苯酯在催

8、化剂以及加热减压条件 下,发生酯交换和缩聚反应得到预聚物。预聚物固相缩聚:在整个反应过程中,结晶性预聚物 或非晶性预聚物在保持固体状态下进行固相缩聚,其他条件(加热、减压、催化剂等)都大致 相同。1. 5. 2超临界流体法超临界二氧化碳具有气体的扩散性和液体的溶解能力,是苯酚的优良溶剂!对于双酚A 和碳酸二苯酯(DPC)反应所产生的副产物-苯酚,超临界二氧化碳能有效将其扩散到聚碳酸酯 中,减少污染。针对PC合成工艺路线存在缺点,肖杨在超临界流体中探索出了由双酚3和碳酸二苯酯 合成PC的新工艺路线。刘涛等釆用超临界微孔发泡技术,制备出一系列聚碳酸酯微孔泡沫 塑料,通过密度测试、电子显微镜扫描等方

9、法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1. 5. 3开环聚合法该工艺过程是先将环状低聚物开环,再进一步聚合成高分子聚合物的一种方法。首先双 酚A发生光气化反应,生成二氯甲酸酯的聚体混合物,然后再闭环生成低分子量的环状碳酸酯 齐聚物,最后环状齐聚物在催化剂存在下,开环聚合得到线型PC产品。该工艺的优点是:其 反应速度快,生成高分子量的产物,并且不会带來低分子量副产物;其缺点是PC熔体的流动 速率太小,需要较高的温度加工,给挤出等后续工序带來了许多困难而且温度高易影响制品性 能。2.聚碳酸树脂的应用以双酚A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聚碳酸酯由于在其结构中包含了柔性的碳酸酯链与刚性的苯 环,从而使其具有许多其他工程塑料所不具

10、备的特殊性能,并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1电子电器领域PC优异的电气性能和较高的热载荷挠曲温度、良好的难燃性和尺寸稳定性,使其在电子 电器行业中对于零件精度要求较高的重要电器零部件方面,显示出极高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对 于电视机中载有高电压的回扫变压器及室外变压器中的大型线圈框架等具有特殊要求的部件, 更成为首选材料之一。2. 2医疗器械领域由于PC高度透明、无毒,乂具有可耐受蒸汽、清洗剂、加热和大剂量辐射消毒的特点,因 而广泛用于血液透析设备和其他需要在透明、直观条件下操作并需反复消毒的医疗设备。GE 公司已生产出可在狭小空间内提供清晰视场的PC制心房压板何用于心脏手术。Byaer公司也 开

11、发出可耐受伽马辐射和电子束辐射并具有优良力学性能的医用PC薄膜,不仅可利用其高透 明度随时查看血流情况,还满足了与人体体液接触长达30天的国际标准。随着医学水平的提 高,PC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将会日益宽广。2. 3建材领域聚碳酸酯板材所显示出的高透光性,抗冲击性,耐高、低温,耐紫外辐射及其制品的尺寸稳 定性和良好的成型加工性能,使其比建筑业传统使用的无机玻璃具有明显的技术性能优势。如 聚碳酸酯板材的隔热性能较无机玻璃提高了 25%,抗冲击强度是无机玻璃的250倍,而质量仅为 无机玻璃的1/2。因而近年来在各种形状的大面积采光屋顶、楼梯护栏及高层建筑釆光设施等 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徳国科隆

12、中心车站6000 m2的透明屋顶、深圳国贸中心多跨拱形庭 园式天窗及国内外许多医院、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的采光屋顶都釆用了聚碳酸酯板材,其优异 的抗冲击、抗冰雹性能有力地保障了人身安全,从而使其在建筑业中的用量日趋增长。如1998 年美国建筑业中聚碳酸酯板材用量就己占聚碳酸酯全国消费总量的1/4。2. 4航空航天领域在航空材料领域,聚碳酸酯与其他材料配合后以其强大的耐冲击能力和良好的透明度,而 被广泛应用。中国航天事业正在突飞猛进,航天器和飞机都会对零部件材料的要求越來越高, 因此,聚碳酸酯材料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还将继续增加。2. 5汽车领域在汽车制造中,聚碳酸酯以其合金的形式被应用于汽车构件

13、,如保险杠、照明系统、遮阳 板、窗户玻璃和仪表板等。发达国家汽车制造业中所消耗的塑料中,工程塑料的消耗达到了 15%而对于汽车制造业正在迅速发展的中国來说,其在该领域的使用量仅仅占10%,所以汽车 制造领域对PC的需求量会不断地增长。2. 6包装领域随着人们对饮用水质量要求的提高,近年出现的新增长点是可重复消毒和使用的各种型号 储水瓶。在一些领域PC瓶已完全取代玻璃瓶,如目前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纯净水桶。我国饮水 机产量年均增长已超过25%,其市场前景极为看好。2. 7光学领域在光学材料领域,聚碳酸酯以其独特的高透光率、高折射率、高抗冲性、尺寸稳定性及易 加工成型等特点,在该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位

14、置。釆用光学级聚碳酸酯制作的摄像器材镜头及 其他光学透镜,无论是抗冲击性能,还是成型加工性能,都是传统的无机玻璃制光学镜头所无法 比拟的。由这种高抗冲击性能带來的安全性在眼镜片市场中更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得到了 欧美等国的极大重视,如Dow化学公司在1989年就己研制出隐型眼镜用聚碳酸酯。聚碳酸酯在 光学材料领域最令人瞩目的应用在于近年來迅猛发展的光盘制造业。随着信息产业的崛起,光 学级聚碳酸酯制成的光盘作为新一代声像信息载体逐步取代传统的声像存储介质如密纹唱片、 音像磁带、计算机磁盘等已是大势所趋。如美国从19881995年仅用于光盘制造业的聚碳酸 酯就增长了 240%,年均递增19.

15、1%O由于多媒体计算机、VCD机等视听设备的迅速普及,使得市 场对光学级聚碳酸酯的需求猛增,据Bayer公司测算,光学级聚碳酸酯在聚碳酸酯总需求中所 占份额将超过25%,这同时也使各大生产厂商在光学级聚碳酸酯方面纷纷加大开发力度,围绕 提高产品熔融流动性、光学纯度和降低双折射率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如Bayer公司的 Makrolon DPI-1265、GE 公司的 Lexan OQ1030L. Dow化学公司的 Calibre 1080 及日本帝人公 司的PanliteAD5503S等新牌号的光学级聚碳酸酯,都具有较高的熔融指数,低双折射率和高坑 点复制能力材料2.8照明灯具和器材聚碳酸酯

16、材料以其防破坏的优点,耐高温,耐腐蚀等优点。目前广泛用于各种室外灯具血, 透镜散射器,机场跑道标识以及舞台用灯等方面。3.结语在聚碳酸酯的合成工艺发展历程中,出现过许多合成方法,至今国内外仍不断有新的合成 方法报道,但大多数方法由于不成熟,或者成本较高等原因,实际应用受到了制约。近些年來, 世界上大多数生产商都釆用光气界面缩聚法冋,虽然此工艺能形成分子量较大的聚合物,但由 于其在生产中釆用了有毒的光气,而且还存在废水和二氯甲烷的产生,所以此法对环境的污染 十分严重。非光气酯交换法的原料釆用的是双酚A、一氧化碳和氧气,完全没有用到光气。这 不仅对环境保护和操作者的安全起到了有效的作用,而且还使生

17、产成本得到了显著地降低,因 此,具有绿色环保的非光气酯交换法将是PC合成路线未來的发展趋势。同时,该工艺还存在 苯酚和碳酸二甲酯(DMC)的反应收率不高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参考文献11.塑料材料学,西安:西北工业人学出版社,2000, 8521.杨文华,杨霞,郑世清.聚碳酸酯生产与应用.广州化工,2010,38 (8) : 76-7731.杨焕兴,韩铁初,王世敏.高分子通讯.1963,5 (1) :1-94 . Horn Rkueter H P.DE2305144,19745 . Tundo P, Ross L,Loris A Dimethy caibonate as an ambi

18、dent elephile 1.J Org Cheni,2005,70:2219.6 孙碧媛.碳酸二甲制合成碳酸二本酯的研究.天然气化工,1992 (4) : 21-2471.郭鲍,丁一刚,等.固相缩聚法合成双酚A型聚碳酸酯.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 (3) :5-88 .肖杨.超临界CO2中合成聚碳酸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99 .刘涛.超临界CO2制备微孔聚碳酸酯及其泡孔特性研究.塑料科技,2007,35 (7) :34-3810 .张静.血相容Lexaii力显HPM(陀)树脂用于cleaiviewMv心房压板.国际化工信息,2006,32 (3) : 3311 Wilham

19、N GJ.Mod.plast.mt. 1999,29 (3) : 6012 王文灿.聚碳酸酯的生产和应用市场安徽化工,2006 (5) :3-513 李小利,李贵贤,聚碳酸酯的合成工艺对比及进展分析,天津化工,2009.23(5):12-1511.塑料材料学,西安:西北工业人学出版社,2000. 852 .杨文华,杨霞,郑世清.聚碳酸酯生产与应用广州化工,2010,38 (8) : 76-773 .杨焕兴,韩铁初,王世敏.高分子通讯.1963,5 (1) :1-94 . Horn P,kueter H P.DE2305144,19745 . Tundo R Ross L,Loris A Dim

20、ethy caibonate as an ambident elepliile 1.J Org Cliem,2005,70:2219.孙碧媛碳酸二甲制合成碳酸二本酯的研究.天然气化工,1992 (4) : 21-247 .郭鲍,丁一刚,等.固相缩聚法合成双酚A型聚碳酸酯.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 (3) :5-88 .肖杨.超临界CO2中合成聚碳酸酯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99 .刘涛.超临界CO2制备微孔聚碳酸酯及其泡孔特性研究.塑料科技,2007,35 (7) :34-3810 .张静.血相容Lexan力显HPM(陀)树脂用于cleaiviewMv心房压板.国际化工信息,2006,32 (3): 3311 . WilliamN G.J.Mod.plast.int.l999.29 (3) :6012 王文灿.聚碳酸酯的生产和应用市场.安徽化工,2006 (5) :3-513 .李小利,李贵贤,聚碳酸酯的合成工艺对比及进展分析,天津化工,2009,23(5) : 12-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