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一)复习资料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1390940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自然地理学(一)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自然地理学(一)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自然地理学(一)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自然地理学(一)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地理学(一)复习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自然地理学(一)第二章 地壳地球内部分化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地球的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水圈: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形成原因:A从大气中分化出来;B彗星的冰物质陨落在地球表面。地壳:是指地表至莫霍面洛维奇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但各地差异很大。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到65km以上。地幔: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称为地幔。分层:上地幔(351000km)和下地幔(1000km2900km)。陆地上的水:湖泊、河流、沼泽、冰川、地下水。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

2、殊、又极其重要的。生物圈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即岩石圈表层。大陆:被海洋所环绕,并突出于海洋面以上的部分则称为陆地。(另:面积大于格陵兰岛的陆地。)大陆是陆地的主体,岛屿是陆地组成部分。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使海洋表面成为液气界面,海底成为液固界面,陆地表面成为气固界面,而沿岸地带成为三相界面。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如生物,风化壳,土壤层等。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并且在交换和循环中伴随着信息的传输。 5.地球

3、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有可能潜入深海或上升至宇宙空间,但地表仍然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场所。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指连续包围地球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气态物质。大气圈:指大气所形成的连续圈层。地球大气: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由干洁空气、水汽、悬浮尘粒或杂质组成。干洁空气(干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臭氧:O3主要分布在1040km高度处,极大值在2025km附近,称为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自水面的蒸发、植物的蒸腾。大气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1.大气圈下部是自然地

4、理环境的组成之一;2.大气中多发生的多种物理过程和现象是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的最活跃因素;3.大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人类呼吸)。大气上界:1.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2.过去曾把激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定为大气上界。3.物理学中,常把大气上界定在3000km左右。大气质量:整个地球大气的总质量为5.141018kg;大气压力: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铅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单位:气压的测量单位是帕(Pa),气象学采用百帕(hPa)为单位,1 hPa 10-2 Ncm2 。标准

5、大气压:当选定温度为 0 ,纬度为 45的海平面时,气压为 1013.25 hPa,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气压变化:一昼夜中有两个最高值(9-10时,21-22时)和最低值(3-4时,15-16时)。等压线和等压面: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称为等压线;空间气压相等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它是一个起伏不平的曲面。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称为气压场。气压系统的基本类型:包括低气压、高气压、低压槽、高压脊、鞍(鞍型气压区)等等,统称为气压系统。低气压:简称低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陷如盆地,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高气压:简称高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如

6、山丘,空气向四周辐散,气流下沉;低压槽:简称槽,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在槽内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槽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谷,空气向槽内辐合上升;高压脊:简称脊,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部分。在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脊线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脊,空气向外辐散;鞍型气压区:两个高压与两个低压相对应的中间区域,其附近空间等压面形状似马鞍。大气分层: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对流

7、层: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 818km,平均11km。特点:剧烈的垂直对流运动,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 55km 高度为平流层。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 85km 高度为中间层。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因为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氧能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所以该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暖层:从中间层顶到 800km 高空为暖层。特点:空气稀薄;温度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散逸层(

8、外层):800 约3000km 的大气层。特点: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逃逸至宇宙空间。地球大气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取决于:太阳高度、日地距离和可照时数。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过程:大气的吸收、大气的散射和反射(主要作用)。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影响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云的特性和海拔高度。地面辐射:地面以电磁波的方式向上发射指向大气的辐射,称为地面辐射。 (2)大气辐射: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大气按其自身温度,以电磁波的方式向四面八方发射长波辐射

9、,称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大小取决于大气温度、湿度和云天状况。气温的周期变化:(1)日变化:指一天内气温的高低变化,它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小时左右)和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变化过程是一条正弦曲线。 日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的日较差或称日振幅。日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减少,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晴天大阴天小;夏季大冬季小;大陆大海洋小。(2)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平均气温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的年较差。即指一年内气温的高低变化。 年较差随纬度增高而增大,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大陆大海洋小;内陆大沿海小。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表示。主要受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

10、、大气环流、洋流等因素影响。全球气温分布特点:气温随纬度增高而递减,北半球南北温差冬大夏小,南半球则季节相反;冬季北半球等温线在大陆凸向赤道,在海洋凸向极地,反映同一纬度上陆地冷于海洋,夏季时则相反;南半球洋多陆少,等温线较平直;高温带(冬、夏月平均温均24)不是出现在赤道,冬季在 5 10 N,夏季在 20 N左右,该带称为热赤道。 洋流的影响大,中纬度西岸气温比同纬度的东岸高。南半球冬夏最低气温都出现在南极,北半球则夏季在极地、冬季在高纬大陆东部、西伯利亚和格陵兰。最高气温北半球夏季出现在低纬大陆内部热带沙漠地区。在我国,最低气温为 53,出现在黑龙江的漠河;最高气温48.9,出现在新疆的

11、吐鲁番。气温的垂直分布:(1)每上升单位距离气温的降低值,称为气温直减率,以 r 表示,单位为100m 。 对流层大气平均 r 0.65 100m 。气温直减率一般夏季和白天大,冬季和夜晚小。(2)逆温:在一定的条件下,呈现下层气温反比上层气温低的现象。气温虽高度的增大而上市的现象。产生逆温因素: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锋面逆温、融雪逆温。蒸发:液态水转化为水汽的过程。影响蒸发的因素:蒸发面的温度、性质、性状、空气湿度、风等。 露: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上,水汽凝结成的液态。形成条件:晴朗微风的夜晚(辐射冷却形成)霜: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结成的固态。形成条件:晴朗微风的夜晚(辐射冷却形成

12、)。雾:雾是漂浮在近地面层的乳白色微小水滴或水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于空气的冷却过程。最为常见的雾:辐射雾(重庆雾)、平流雾(伦敦雾)。云:是高空中水的凝结现象。形成条件:凝结核、空气中水汽饱和。影响:空气对流、锋面抬升、地形抬升。分类:A.积状云(淡积云、浓积云、积雨云);B.层状云(雨层云(下雨))、高层云、卷层云;C.波状云降水:指从云层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降水类型:根据降水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气流上升特点,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气旋)雨、台风雨。降水量的地理分布:1、赤道多雨带:赤道及其两侧,是全球降水最多的地带,年降水量约 2000 30

13、00 mm ;2、副热带少雨带:南北纬 15 35 地带,受副热带高压的下沉气流和信风影响, 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 500 mm 以下,此带的大陆西岸和内部更不到 200 mm,但大陆东南部受季风、地形影响,可形成多雨中心;3、中纬度多雨带:大陆西岸受西风控制,大陆东岸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500 1000mm ;4、高纬度少雨带:气温低,蒸发弱,大气含水汽少,一般年降水量不到 300 mm 。 5空间分布:两高(1、3)两低(2、4)。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温度(热力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使空气运动即形成风和决定风向、风速的主导因素。地转偏向力只能改变风的方向,而不能改变风的速度。惯性离心

14、力也是只改变方向,不改变大小。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相反,在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右,高压在左。(描述了风向与气压关系。)大气环流:是指大范围内(大:行星;中:季风;小:局地。)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焚风: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同高度上的气温高很多、干燥很多。在山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焚风定义:未饱和湿空气,受山地阻挡被迫作动力上升后,沿背风坡下滑形成的干热风。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比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气团形成的条件:范围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有利空气停滞和缓行的环流条件。气团内温度变化:同一气

15、团的温度水平变化梯度小(12/100km)。气团的变化范围:水平范围由数百米到数千千米,垂直范围由数千米到十余千米甚至伸展到对流层顶。气团分类:地理分类法(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按气团源地分成四个基本类型:冰洋气团、极地气团、热带气团、赤道气团;按气团源地的海陆位置,又把每一基本类型分为:海洋气团和大陆气团。赤道气团源地是海洋,不再分海、陆型。 热力分类法:凡是气团温度高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即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称为暖气团;相反,气团温度低于流经下垫面温度的,即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称为冷气团。冷暖气团的天气:当冷气团入侵后:冷气团入侵气团底部增温r增大大气结构不稳定利于对流运动的发展夏季:积

16、雨云雷雨天气;冬季:多云或少云。当暖气团入侵后:暖气团入侵气团底部降温r变小大气结构稳定不利于对流发展夏季:层状云连续性降雨、毛毛雨;冬季:雾、多云、少云天气。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冷锋天气:一型冷锋:移动慢,锋面坡度较小(1100)。锋后为稳定性降水区。由于移动慢,暖空气上升较慢较平稳而出现层状云,降雨缓和。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升高。二型冷锋:移动快,锋面坡度较大(140180),云雨区较窄。由于移动快,暖空气受冷空气猛烈冲击快速上升而成浓厚的积雨云,常有雷雨狂风。冷锋过境时,气温急降,但时间短暂,锋线一过天气转晴。暖锋天气:锋面坡

17、度小(1150)。锋前为较宽的连续性降水区,广阔的云雨区连绵数百公里,造成持续不断的降雨。暖锋会使所经过地区的气温增高。特点:气温先低后高;气压先高后低;降水范围广,连续性降水,强度较小,降水在锋前;风为微风或无风。准静止锋天气:锋面坡度比暖锋更小(1250),锋前连续性降水区更宽广,但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更长。锋面带上常有低气压扰动发生并伴随中到大雷阵雨。分类:一类为云系发展在锋上并且有明显降水(华南准静止锋);一类为主要是云系发展在锋下并且无明显降水的准静止锋。特点:降水强度小,连续性降水。出现梅雨天气。梅雨天气特点:阴雨天多,空气潮湿,暴雨多,日照少,闷热,时晴时雨,时冷时热。时间:67

18、月。区域:东:日本南部;西:湖北宜昌;南:26N;北:34N。气旋:.大气中占据三度空间的大尺度水平空气涡旋,中心气压比周围低的;反气旋:中心气压比周围高的。 台风形成条件:低空存在一个热带扰动,造成辐合流场,是热带气旋发展的基础;有广阔的高温洋面,蒸发大量水汽到空中凝结,提供台风形成所需的巨大潜热;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使忧动气流渐变为气旋性旋转的水平涡旋;基本气流的风速垂直切变要小,使潜热不扩散,形成、保持暖心结构及加强对流运动。台风的分类:外圈、内圈、眼圈。台风移动路径:西移路径(受高空的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西北移路径(受东南风影响)、转向路径(西太平洋副高或西风槽的阻挡)。形成台风的八大

19、海区:北半球有5个:北太平洋西部、北太平洋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半球有3个:南印度洋西部、南印度洋东部、南太平洋西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特点:西太平洋副高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之一。副高内的天气,由于盛行下沉气流,以晴朗、少云,微风、炎热为主。高压的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因与西风带交界,受西风带锋面、气旋活动的影响,上升运动强烈,水汽也较丰富,多阴雨天气。高压南侧是东风气流,晴朗少云,低层湿度大、闷热。但当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时,可能产生大范围暴雨带和中小尺度的雷阵雨及大风天气。高压东部受北来冷气流的影响,形成的逆温层低、是少云干燥的天气,长期受其控制的地区,因久早无雨,可能出现干旱,甚至变成沙漠气候。副高的强度、范围、位置和形状有着明显的季节和短期变化,虽然各个地区副高变化的程度有所不同。下面我们主要介绍西太平洋副高的活动特征。 0 I&m?0 5 / 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