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犯罪客观条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135314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31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章犯罪客观条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三章犯罪客观条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三章犯罪客观条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资源描述:

《第三章犯罪客观条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犯罪客观条件(2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章 犯罪客观条件 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犯罪客体的概念和作用,掌握犯罪客体的种类及与犯罪对象的区别;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具体要件,熟悉危害行为的特征,理解解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应坚持的基本观点,了解危害结果、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等因素的作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犯罪客体的种类及其含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危害行为的基本表现形式,成立不作为犯罪的条件;我国刑法对危害结果的规定;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学方法 讲解、举例分析、提问。第一节第一节 犯罪客体犯罪客体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和意义一、犯罪客

2、体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 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必要要件之一。1、是一种社会关系。2、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3、是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二)犯罪客体的意义犯罪客体的意义 有助于认清犯罪的本质特征,便于确定刑法打击犯罪的重点。有助于划分犯罪的类别,建立科学的刑法分则体系。有助于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准确定罪。有助于科学地配置法定刑和正确量刑。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一般客体1.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共同侵犯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法益。2.刑法分则的规定。3.是对一般客体的具体化。1.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我国刑法保护的法益。2.是一个抽象的法益整体。反映了一切犯罪客体的共

3、性,是犯罪客体的最高层次。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1、又称犯罪的具体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2、决定着某一具体行为的定性。揭示了具体犯罪侵犯的法益的性质以及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是司法实践中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重要标准二二犯犯罪罪客客体体的的分分类类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犯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轻,刑法予以次要保护的法益。犯犯罪罪直直接接客客体体的的分分类类复杂客体主要客体主要客体次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犯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为严重,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法益。主要客体决定了该具体犯罪在刑法分则中的归属,决定了犯

4、罪的性质。简单客体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一般认为,犯罪对象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物或具体人。(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和区别 二者的联系在于:犯罪对象反映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往往通过作用于犯罪对象即具体的物或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犯罪客体 主要区别:1、二者对犯罪性质的影响不同。2、二者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不同。3、二者在犯罪中是否受到实际的损害不同。4、二者对犯罪分类的意义不同。第二节第二节 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 是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

5、保护的社会关系侵犯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1、客观性 2、法定性 3、复杂性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组成要件 1、必备要件 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2、选择要件 危害结果、时间、地点、方法是部分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三)意义 一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标准之一。二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区分犯罪完成与否的重要根据之一。四是影响刑罚轻重的重要因素之一。二、危害行为二、危害行为 (一)含义 是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犯罪是人的一种危害行为。第一,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言论本身不是犯罪行为,但发表言论则是一种身体活动,因而也是行为。第二,

6、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因此,无意识的举动被排除在危害行为之外。第三,危害行为必须是在客观上侵害或者威胁了社会关系的行为。1.1.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该义务。它是与作为相不履行该义务。它是与作为相对应的另一基本形式。对应的另一基本形式。2.2.从表现形式上看,不作为是从表现形式上看,不作为是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规范违反消极的身体动作。从规范违反的法律性质上看,不作为不仅的法律性质上看,不作为不仅违反了禁止性罪刑规范,而且违反了禁止性罪刑规范,而且还违反了某种命令性法律规范。还违反了某种命令性法律规范。当为

7、而不为当为而不为1.1.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行为人以身体活动实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施的违反禁止性规范的危害行为。作为是危害危害行为。作为是危害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行为的基本形式之一。2.2.从表现形式上看,作从表现形式上看,作为是积极的身体活动。为是积极的身体活动。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从违反法律规范的性质看,作为直接违反了禁看,作为直接违反了禁止性刑法规范。止性刑法规范。不当为而为不当为而为 作为作为 不作为不作为(二)(二)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成立刑法上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义务。特定义务的来源主要有法律明文规定的义

8、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因法律行为需承担的义务四个方面。(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注意 三、危害结果三、危害结果 (一)含义 是指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实际损害或现实危险。危害结果具备客观性、特定性、多样性、法定性的特征。(二)(二)危危 害害 结结 果果 的的 种种 类类以危害结果是以危害结果是否是犯罪构成否是犯罪构成要件要素为标要件要素为标准准以危害结果的以危害结果的现象形态为标现象形态为标准准以危害结果距以危害结果距离危害行为的离危害行为的远近为标准远近为标准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结

9、果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非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非构成要件要素的结果物质性危害结果物质性危害结果非物质性危害结果非物质性危害结果直接危害结果直接危害结果间接危害结果间接危害结果以危害行为对以危害行为对犯罪客体是否犯罪客体是否需要造成实际需要造成实际侵害的事实为侵害的事实为标准。标准。实害结果实害结果危险结果危险结果(三)危害结果的意义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是区分犯罪形态的标准之一;是影响量刑轻重的因素之一;是影响诉讼程序的因素之一 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一)概念 是指危害行为(犯罪行为)与危害结果(犯罪结果)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合乎规律的关系。查明某一危害结果与某一危害行为

10、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是决定行为人对该结果应否负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二)刑法上因果关系的特点 1、客观性 2、相对性 3、时间序列性 4、复杂性 (1)“一果多因”即某一危害结果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它最明显地表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责任事故这类过失犯罪;二是共同犯罪。(2)“一因多果”即一个危害行为,可以同时引起多种结果的情况。(三)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表现形式 1、必然因果关系 2、偶然因果关系 (四)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解决了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是确立了行为人对特定危害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但不等于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不能把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混为一谈。五、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

11、五、犯罪客观方面的其他要件 (一)含义 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手段)等因素,它们通常是犯罪构成在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件。(二)意义 任何犯罪都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实施的。但是,只有少数几种犯罪如非法捕捞水产品罪、非法狩猎罪等,才以法定的某种时间、地点为构成要件。犯罪的方法一般不影响定罪。但是某些犯罪如抢劫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等,法律把特定的方法规定为犯罪构成要件。注意 1、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2、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3、不作为的成立条件是什么?4、刑法上因果关系具有那些特点?5、甲某与乙某(女)恋爱中发生性关系,致乙某怀孕。甲某提出分手,并要乙某做流产手术。乙某坚决不同意,几次欲跳楼自杀。某日中午,甲某与乙某在甲某家中又发生争吵,争吵中,甲某还用打火机扔打乙某。乙某感到绝望,走到走廊里,喝下了事先准备好的一瓶农药,又走进了甲某房间。此时,甲某不但没有及时去救人,反而一走了之,临走时怕被人知道还将房门锁上。甲某走后很长时间,乙某才被人发现送往医院,但因救治无效死亡。请分析甲某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