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7130845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都电子科技大学(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院系所(及其编码)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001 本科:通信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工程; 研究生:光学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 电子工程学院 -002 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 研究生: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003 本科:微电子技术、固体电子工程、应用化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微电子学; 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应用化学、 物理电子学院-004 本科:应用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真空电子技术

2、、核工程与核技术; 研究生: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无线电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 光电信息学院-005 本科: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技术; 研究生: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006 本科: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研究生: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自动化工程学院 -007 本科: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环境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 研究生: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

3、程、检验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技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008 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 研究生: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精密仪器及机械、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009 本科: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 研究生:应用心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医学工程* 数学科学学院-010 本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研究生: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 经济与管理学院 -011 本科:工商管理类; 研究生: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数

4、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新兴技术管理*、信心管理与电子商务*、金融工程*、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012 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行政管理; 研究生: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国际政治、应用心理学、传播学、行政管理 外国语学院 -013 本科:英语、日语; 研究生: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016 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 示范性软件学院 -023 本科:软件工程; 研究生:软件工程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 -024 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信息

5、材料与元器件、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 空天科学技术研究院 -025 研究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026 研究生:通信与信息系统*、密码学学生荣誉近年来,该校学生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比赛并获殊荣:学生建模队获2004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ICM”特等奖;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学生共获得8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在全国525所参赛高校中名列前茅;在2007年进行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共有来自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767所高等学校、6935个代表队计20805名同学参与,该校勇夺全国第一

6、; 在2009年进行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学生沈军、袁德生、陈虹佐获得该项赛事唯一的特等奖“NEC杯”,同时我校参赛学生还获得了6个全国一等奖、6个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全国790所参赛高校、7422支参赛队伍中,以13个全国奖项总数再居首位。 学生辩论队获得在新加坡举行的200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学生艺术团在四川省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六个一等奖,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艺术表演类3个一等奖,艺术作品类(摄影)2个一等奖,在全国校园歌手大奖赛中获唯一金奖。该校罗象宏、舒培哲、黄海波同学于2008年4月获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球总决赛第31名(亚洲第9

7、,中国第7)。在2009.10月结束的第34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区比赛中,电子科技大学ACM代表队UESTC_floyd战队不负众望,勇夺雅加达赛区冠军。也使电子科技大学提前获得代表亚洲参加将于2009年举行的第34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世界总决赛的资格。CG三剑客在学生艺术团队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创业务实,勤恳学习,在周围引起了较大反响。神话金沙原创动画工作组在成都市政府项目中表现优异,将成电艺术带向另一个高潮。 编辑本段电子科技大学-院系详介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中国和全球以异乎寻常

8、的速度高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级科技人才。由无线电技术系、通信工程系、信息系统工程系、宽带光纤传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抗干扰通信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及信息系统研究所组成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集中了电子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优势力量,汇集了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等五个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电子通信和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内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的前身是电子科技大学建校初期的无线电零件系。学院现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

9、院士陈星弼教授领衔的包括12名博士生导师、26名教授在内的雄厚师资力量,与国内外相关公司、高校和研究机构保持着广泛的联系。目前,学院设有“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应用化学系”;拥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和“信息材料与元器件研究中心”等科学研究单位。学院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电子信息材料与元器件”四个博士点和“应用化学”硕士点,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固体电子工程)、应用化学、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和微电子学5个本科专业。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目前,各类毕业生供不

10、应求。 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是电子科技大学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学院。学院由微波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电子实验中心及电子系统工程研究所组成。学院有属于国家重点学科的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三个搏士点以及信息获取与探测技术博士点,并设有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学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两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教职工28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2人、博士生导师24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63人,90%以上的青年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在校各类学生5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2468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000余人。学院有国家工科电工电

11、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属于211工程建设的雷达探测与成像研究中心、电子侦察与干扰实验室、多媒体与HDTV技术实验室、军用微波毫米波及测量技术实验室、电子实验中心、微波工程实验中心等从事教学、研究、开发、设计的单位及多个教学实验室和捐赠实验室,现有价值70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由计算机工程与技术系、计算机科学与软件系、计算中心以及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技术研究所、计算机系统与软件技术研究所组成。她是国内高校首批创立计算机学科的单位之一,既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也是进行科学研究,承担工程任务的重要实体。学院在西南地区,乃至中国计算机界享有盛

12、誉。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电子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四个专业。具有目前信息产业部和西南地区唯一的计算机的应用博士点和部级重点学科;设有两个博士点、四个硕士点,并建立了四川省第一个计算机学科重点实验室。学院师资力量雄厚,人才济济。现有博导11人,教授21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及高级试验师)35人,在校博士生和研究生500余人,本专科学生2400余人,学校一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各种层次的科技人才。在博士、硕士和本专科学生教学方面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综合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在就业也人才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

13、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院科研实力雄厚、硕果累累。 近年来,先后承担并完成大量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和纵向科研项目,以及地方、行业性横向项目。多次荣获国家、部省级奖和国际博览会金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千余篇学术论文;编写学科专著、教材和书籍近百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主要的科研方向有:开放系统及集成技术,实时系统技术,多媒体技术,大型网络与通信技术,分布式计算机系统,容错并行处理等。学院实验设施精良,有完善的计算机系统,设备与网络环境。学院网络与校园网,国家教育与科研网CERNET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相连。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实验合

14、眼就环境。除系,所实验室外,学院具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新技术重点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及通信重点实验室,和两个部级重点实验室:实时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和虚拟现实技术重点实验室。学院与IBM和Intel公司合作建立了IBM计算机科技中心,Intel教学开放实验室。计算机学院培训中心是Microsoft、Novell、SCO、Compaq、Imformix、IBM、Lotus、Cisco等全球著名公司授权的计算机技术高级培训中心,也是美国Sylvan Prometric授权的考试中心,是西南地区最具规模的计算机培训中心。学院在学校向建设成为国内外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指引下,团结奋进

15、,努力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建设成为一个高素质、高水平、高效率的教学、实验和科研基地,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动化工程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重组于2001年,其前身为自动化系与高能物理研究所测控专业。学院办学实力雄厚,现有测控技术及仪器、自动化、环境工程3个本科专业,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4个硕士点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2个博士点,其中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均为部重点学科。现有教职工100余名,青年教师均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现有博士生、硕士生、本专科生等各类在校生2300余名。学

16、院下设八个实验室,其中与全球著名企业联合设立了电子科大-美国NI联合实验室、电子科大-日本三菱电机单片机实验室、电子科大-美国HP联合实验室:“211”工程重点投入近500万元建设了电磁测量学科基地实验室、虚拟仪器实验室、智能自动化实验室、智能传感器实验室和微机实验室等5个实验室,电磁测量学科基地实验室和虚拟仪器实验室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重点支持项目。自动化工程学院科研项目硕果累累,仅“九五”期间从事国防预研、军工型号、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基金、重点实验室基金,企业横向技改项目等课题研究近40项,总经费达2000万元。近两年科研形势良好,每年科研经费到款均在1000万元以上。 机械电子工程学

17、院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机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业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均与社会主要的经济领域关系密切。已有“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工学硕士授位权和“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机械方向)工程硕士授位权。全系有教职工85人,其中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近30人,在校本科生800多人,研究生100余人。完成的项目中有50多项获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等奖励,著书20余部,国际国内发表重要论文数百余篇,在机电一体化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光电信息学院光电信息学院成立于2001年11月15日,是以原光电子技术系(始建

18、于1956年)为主体,合并原应用物理研究所部分人员组成。光电信息学院现有4个专业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信)、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学工作活跃,科研成果显著,学生工作有特色,毕业学生受欢迎,学院居于电子科大主力地位。学院的前身光电子技术系始建于1956年,最初名为电真空系(电子器件系),1983年更名为光电子技术系。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 光电信息学院现已发展为两个系-光电子技术系、光信息科学与显示技术系。涵盖四个本科专业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工程与光通讯)、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技术)、信息显示与光电技

19、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含双学士学位专业)。横跨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光学等学科,以上学科均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光电信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14人、其中博士导师9人,副教授及高工28人、讲师及工程师23人。 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68%。光电信息学院在四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不断突破传统领域,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素质教育,形成了治学严谨的教学作风和良好的育人环境。教学成果丰硕,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多人次在中国电子设计竞赛、数模竞赛和全国英语四级统考中取得优良成绩。学院已先后为国家培养了博士后

20、5人、博士生50余人、硕士生400余人、本科生5000余人、专科生近2000人。毕业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光电信息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科研一直保持着自身的优势和高水平的特点,科研成果显著,主要研究方向涉及:光通讯、光纤传感、激光技术与器件、光电测量与信息处理、新型显示、光电成像、新型敏感材料与传感器、集成光学、微波声学等。在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新型敏感材料与传感器、激光与光电工程、显示技术与光电成像、光纤通信、光集成技术等学科更具特色和水平。90年代以来,完成科研任务180余项,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部省

21、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部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2项。发表论文近10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50余本。 应用数学学院应用数学学院是中国六个国家级工科数学基地之一,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备的教学与科研基础设施。专业教学按理工结合的原则,既注重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又着重培养学生较强的数学建模、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以及科研等应用型技能和能力。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专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可从事基础数学理论的研究、计算机软件的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应用维护等较宽领域的工作。本院现有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等三个硕士点,毕业研究生主要在IT行业供职或在大专院校

22、任教物理电子学院 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院组建于2001年,是由电子科技大学高能电子学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物理系、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中国电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所、两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中心组成的学科群。物理电子学院建院宗旨:当今世界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科技进步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的焦点。为了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物理电子学院将充分发挥各系所优势,促进学科交叉与联合,加快提高物理电子学院学术研究水平,加速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同时形成和拓展一些新的学科生长点,发挥学科群体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突发猛进的背景下参

23、与世界竞争,发展社会竞争力,进而实现民族的振兴。物理电子学院位于电子科技大学著名的科研楼,是来校者必访之地,是电子科技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之一,群体优势显著,拥有一支实力雄厚,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地位的科研队伍。有以中科院院士刘盛纲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以博士生导师15人、教授33人、副教授46人为核心的结构合理的强大师资阵容。形成了高水平的物理电子学科群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特别是在相对论电子学、高功率微波电子学、自由电子激光、空间光通信及光信息处理,激光大气传输、计算机电磁学、毫米波理论与技术、超宽带电磁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院内学术气氛浓厚、高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物理电

24、子学院目前承担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和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计划项目、中央各部委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学院教授自行选择的创新研究项目。在多项重大项目支撑下,已取得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已取得重大成绩,现已成为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前沿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学院各系所一直与国内外保持着广泛的学术联系与交流,与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及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许多高校著名研究机构或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学术交流。目前已举办过四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多次主持召开国内学术会议

25、,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国际学术交流频繁,有较高的国际学术地位。这些都充分显示了物理电子学院的学术实力和学术地位。物理电子学院现设2个本科专业,应用物理专业(光信息科学与光通信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有权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有物理电子学、光学、无线电物理,有权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有物理电子学、光学、无线电物理、等离子体物理,有物理电子学、光学、无线电物理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生源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很好。21世纪是电子信息的时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正日益全面地深入到国民经济、国防和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并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既是发展和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历史机遇,也是

26、电子科技大学面临的严峻挑战,物理电子学院师生将继续发扬电子科技大学的优良传统,为建设一流的电子科技大学、一流的物理电子学院而努力奋斗,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是以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为基础,整合校内生物医学工程和生物物理学的相关师资,在2001年11月组建的一个新学院。当前,生命科学正展现出21世纪领头学科的风采,本学院的组建标示着电子科技大学在新领域的一个新起点。学院现有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位权和生物物理学硕士授位权。开办有“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双学士班。学院设有“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下辖3个实验室:神经信息科学研究室/生物医学信

27、息检测与智能信息处理(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省)重点实验室、生物物理与生物电子技术(省)重点实验室。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分支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正在中国和全球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高速发展,急需大批高级科技人才。由无线电技术系、通信工程系、信息系统工程系、宽带光纤传输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抗干扰通信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及信息系统研究所组成的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集中了电子科技大学相关专业的优势力量,汇集了通信与电子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等五个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工

28、作站,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电子通信和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内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科研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22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25人,及一大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年轻讲师,现有在校博士后3人,博士生63人,硕士生397人,本、专科生2248人。多年来,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所属各单位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完成了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项目,在国内外的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出版了相当数量的学术专著和教材,部分科研成果通过学院所属的电子科技大学通信技术发展公司,转化为产品,为中国电子科技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