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透镜教学设计(共3篇)

上传人:Wo****B 文档编号:17122624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共3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共3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共3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共3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透镜教学设计(共3篇)(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研究透镜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研究透镜教学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39中物理组:孙岩教学目的一、知识技能目的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方法过程目的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2能简单描绘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别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揭秘“小水珠”并进展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老师:

2、我们如今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分开,注意你在挪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一开场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老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学生:不是的。老师:确实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刚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二、新课:一提出问题老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

3、什么因素有关?(二)猜测 老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间隔 。老师:凸透镜到箭头的间隔 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老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学生:一开场我挪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挪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老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老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间隔 有关。有了这些猜测之后你应该怎么办?

4、(三)制定方案学生:制定方案,怎样实验研究。老师:在制定方案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实验室常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的仪器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物体到透镜中心的间隔 简称物距(u),像到透镜中心的间隔 简称像距(v),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含义。光屏上得到特别明晰的像,这光阴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老师:希望同学们在制定方案时不要受光具座的限制,可以不用它,自己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老师:集体的力量是宏大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地讨论,研究方案。老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方案。学生1:先选用器材,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再让物体经凸透镜成放大、缩小、等大的像,量出物距和

5、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分析p 焦距与成像的关系。学生2:把凸透镜固定,把物体放在不同的位置,量出物距,试试看得到的像是怎样的情况(大小、位置、正倒)也要记录像距;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做。学生3:固定物体和光屏,挪动凸透镜看能不能得到像,测u、v,改变物体和光屏之间的间隔 ,再重复实验。(四)进展实验与搜集证据 老师:这些方案都是同学们设计出来的,用哪种方案?大家都可以试试,不管你们组使用哪种方案都要做好记录像的大小(与原来物体比)、像的正倒、物距(u)、像距(v)、物距与像距的大小关系。想方法得到放大、缩小、等大的三种情况的像。接下来大家按方案自由实验。把实验过程数据记录下来。老师:

6、你认为你组同学有哪些与探究活动无关的活动?大家互相监视。老师:你组同学所成的像是否得到了蜡烛的像?有的组得不到像,或在光屏的边缘,怎么办? 学生:把凸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蜡烛调在同一高度。老师:对,最好是烛焰中心。老师:你组同学光具座上物体排列的顺序,记录下来。老师:你组同学在活动中,为了得到明晰的像,挪动了哪些器件?有哪些没挪动?你认为他们如此挪动可行吗?假如挪动显得混乱,不益于研究问题,你认为该怎么固定、挪动? 老师:有小组反映没得到正立的像,哪组同学能帮助他们一下。学生:演示用f=10cm的凸透镜,物距u=4.0cm时成虚像,光屏上有模糊的像,是虚像。老师:模糊的像就是虚像?学生:虚像、

7、实像都能看到,但实像可以用光屏接收,虚像不能成像在光屏上。上面的同学在光屏上的模糊的像不是虚像。老师:很好!那怎样才能得正立的像?学生:我们有时叫凸透镜为放大镜,凸透镜间隔 物体不太远,透过凸透镜看到的蜡焰的就是放大、正立的虚像。老师:(指导实验)将蜡烛放在距凸透镜为两倍焦距(2f)时,你猜会观察到什么?试试看。把凸透镜恰好放在距物体一倍焦距(f)时,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先猜,后试试)老师:请学生汇报实验数据。五分析p 论证:老师:大家实验做得很好,得到了许多有用的数据。科学家也是这样经过实验探究、分析p 数据从而找出规律的。哪个小组能完好地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六交流评估: 老师:考虑你

8、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没有做好,需要改良?你是不是参与到了整个探究活动中来了?三、教学小结老师:今天我们就暂时到这儿,我们从实验到分析p 数据得到规律,有问题、感兴趣的或者想再实验的同学可以用课外活动时间到实验室,我们共同探究。四、稳固与延展问:考虑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分别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个规律工作的。第2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 研究透镜教学设计 孙兆辉一、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1、用比拟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2、尝试理解望远镜的构造原理 科学知识:1、知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体时会改变行进的方向。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道路。3、知道凸透镜和凹

9、透镜的镜片特点。4、初步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方便。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融入生活。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开展会给人类的社会开展带来好处。4、养成理性的探究意识,在探究和试验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二、讲授新课:一、导入新课1、谈话:上课前老师带来了一杯水,我们来观察一下水中的铅笔等有怎样的现象发生?2、活动:老师把铅笔放进烧杯。3、学生观察4、提问:水中的铅笔看起来怎么样了弯折了?在什么地方弯了?边缘处为什么会这样?水的关系5、提问:我们用别的水也会形成这样的现象么?!6、学生猜测。7、老师实验醋,酱油,牛奶,米,沙8、学生总结:只有

10、透明的才能看到弯折。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1、谈话: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透镜,如今老师不告诉你们方法,请你们给这些透镜分类,然后请几位同学告诉我你们用的什么方法来分类的。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3、老师小结:凸透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凹透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它们的共同点是透明。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1、提问:我们知道了两种透镜的外部特征,那么它们还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用实验来看看。2、学生讨论。汇报。3、学生分组实验,并画图记录。 实验1:用透镜观察物体。实验2: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并尝试用纸蒙住再试一次实验3:尝试用透镜聚光。提醒学生:千

11、万不能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导致失明。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5、讨论: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注意认知: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四、理解望远镜的构造1、我们知道透镜的特征,你知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透镜吗?2、学生交流答复:眼睛,放大镜、望远镜。3、引导提问:猜猜看假如将两种不同的透镜方在一起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自己动手试试看?4、总结:望远镜就是利用凸透镜在前凹透镜在后的原理制作出来的。 三:总结理论:我们今天看到的水,醋,透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透明!那么当光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到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我们今天研究的

12、透镜就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光的折射。出示课题。第3篇:研究透镜教学设计研究透镜教学设计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 郑华清研究透镜 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中的第三课。本课是在学生已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的根底上,引导学生理解光的折射现象,认识透镜对光的折射。它的核心概念是光的折射,而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所以教材设计意图是通过研究透镜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本课在认识两种透镜的根本特点及作用的根底上,通过研究透镜的聚焦和成像特点及制作望远镜等活动,让学生领略神奇的光的折射现象。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让

13、学生接触奇景般迷人的光学世界,感受光的奥秘,对光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中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自然世界的兴趣,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我把教学活动分为四局部: 第一局部: 通过观察水中铅笔的弯折现象,初步理解光的折射现象,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埋好伏笔。第二局部:研究透镜的形状特点及种类。通过观察、触摸透镜,理解它们构造的不同,由此区别认识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第三局部:研究透镜对光的偏折现象。包括三个活动:1、用透镜观察物体。比拟凸透镜和凹透镜下物体的放大和缩小情况。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而凹透镜那么有缩小作用。2、让阳光穿过透镜。目

14、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到: 凸透镜可以聚光,而凹透镜那么不能。3、观察透镜成像特点。 凸透镜可以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而凹透镜那么不能。第四局部: 拓展应用,自制望远镜。一、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1、学生利用凸透镜做放大、成像、聚光等实验。2、用比拟的方法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特点。3、尝试制作望远镜。知识与技能:1、知道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2、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道路。3、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用。4、理解透镜的应用。5、初步理解望远镜的构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

15、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开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开展带来好处。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认识光的折射现象。2、制作简易望远镜。三、教学准备:老师准备: 烧杯、铅笔、凸透镜、凹透镜、纸板 学生准备: 老花镜、近视镜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谈话: 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光是怎样行进的? 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么样呢? 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生活中有些物体是透明的,比方水,玻璃。光在行进的过程中遇到的物体是透明的,又会怎样呢?2、老师演示: 把一支铅笔(筷子也行),放入装了大半杯水的烧杯中,观察铅笔的变化,铅笔在什么地方弯曲了你能试着解释原因

16、吗? 推测一下。3、学生尝试解释其中的原因,理解学生关于折射知识的已有程度。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 在这里,光的行进道路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铅笔看着象变弯了。5、透镜是光的折射现象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板书:研究透镜)【评析】 由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和提问,让学生回忆光的行进和光的反射,自然地提出当光遇到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引发学生深化考虑,使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为下面的探究埋下伏笔。学生的猜测,有利于激

17、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2、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如今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拟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 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3、学生分组实验、交流、记录。4、学生汇报,小结: 透镜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叫凸透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叫凹透镜。5、老师总结: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

18、凹透镜。(师板书: 凸透镜,凹透镜)【评析】 通过学生观察、触摸透镜,理解其构造,认识其区别,准确区分不同透镜类别,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透镜做好铺垫。选择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络比拟严密的内容进展学习,使学生明白知识与生活的联络。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1、提问: 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2、学生讨论、汇报。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4、出示表格: 研究现象 凸透镜 凹透镜 镜片形状 是否放大 能否聚光 成像特点 实验 1: 用透镜观察物体。实验 2: 尝试用透镜聚光。实验 3: 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提醒学生: 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5、学生交流实验结果。6

19、、提问: 如今,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7、师生共同总结: 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8、师: 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 戴老花镜呢? 【评析】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做法,是科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让学生意 识到生活中蕴含科学道理,要学以致用。四、拓展活动: 制作望远镜1、谈话: 大家见过望远镜吗? 它为什么可以看到远处的物体?(引发学生 考虑)如今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 由此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3、学生阅读教材,考虑如何制作望远镜。4、学生制作望远镜。5、学生作品交流。【评析】 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假如学生可以亲自制作一个望远镜,对它的工作原 理可能会有更深化的印象,这也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稳固应用,使他们切身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的好处。另外,老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 使用望远镜时切忌朝着太阳看,以免灼伤眼睛!板书设计:研究透镜特点 作用凸透镜 中间厚 边缘薄 放大 聚光 成像凹透镜 中间薄 边缘厚 缩小 散光 不成像第 16 页 共 16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