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传播教案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17119120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1.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声音的传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声音的传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声音的传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声音的传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声音的传播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从枫桥夜泊谈声音的传播 李平华 【教学目标】: 1、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 2、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培养学生解决较难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文学诗词提出开放性有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和解答,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声学知识的能力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投影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诗人张继写的诗枫桥夜泊。张继是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的进士,他作的诗传世的不多,在诗坛上也不算第一流的大家,但他的这首诗却入选在历朝历代的唐诗选中,成为脍炙人口的绝唱。当代著名歌手毛宁将此诗

2、演绎成了一首歌曲涛声依旧,深受人们的欢迎,相信同学们都会唱这首歌曲,播放歌曲涛声依旧。与此同时,人们还找出在唐诗中谈到半夜钟声的诗,张继之外,还大有人在。如比张继早的张说,就在山夜闻钟诗中有:“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在于鹄的送宫人入道归山诗中有:“定知别后宫中伴,应听维山半夜钟。”白居易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有:“悠然旅思频回首,无复松山半夜钟。”陈羽有:“隔水悠扬午夜钟。” 读着这许多诗句,我们可以想象,那悠扬的夜半钟声,可以从山上传到客船,可以隔河传到彼岸。更进一层,在皇甫冉的诗句里有:“秋水临水月,夜半隔山钟。”这使我们可以想象那悠扬的钟声甚至可以隔着一座山传过来。在

3、唐诗中很少有人写白昼、正午的钟声、笛声、琴声。这绝不是单纯为了追求优美的词句而“递相沿袭”。宋代人说“恐必有说耳”,意思是说:这么多人写半夜钟声,怕自有它的道理。从张继的“枫桥夜泊”到现在已有1200多年了,在这段漫长岁月中,科学的发展证实张继等人的写法非常符合科学道理。在这许多诗句中,概括了一个科学事实:夜间的声音传得远。 新课教学:(出示课题:从枫桥夜泊谈声音的传播)。夜间声音为什么会传得远呢?一种说法是:夜深人静了,背景噪音小了,人更易于分辨远处传来的声音。这当然是一个因素,但它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这得从声音是怎样地传播说起。首先,声音是声源的振动扰动了空气,扰动以波的形式往出传。设想声源

4、是地面上空的一个点,空气中的波是以它的密度不同往外传递,如果空气中各点的声速是相同的,由这个点传出的声波的波前是一个球面,声音传播的方向认为是和波前垂直的方向即半径的方向。现在设声音在大气中不同高度传播速度不同,这时波前就不再保持球面,而发生畸变;相应的,声音传播方向也不再是球半径的方向,而是拐了弯,这种声音传播道路拐弯的现象,也称为声折射现象。白天同夜间,声音传播远近不同,就是由这个折射现象产生的。其次,在地面附近空气中,声速c(ms)和温度t()的关系,可近似表为 c(331。450。61t)m/s,就是说在地面上温度每升高一度,声速增加约0。61米秒。我们人类活动在贴近地面的大气里,在高

5、度20千米以下,大气的温度变化十分复杂。白天,由于地面接受太阳辐射温度升高,靠近地面大气层比稍高的气层温度高,也就是说近地声速大于高空。这时声音传播路径折向高空,在适当的地方还可以形成声静区,即对远处发出的什么声音都听不见(图1(a)。这时,由于声传播路径折射向高空,如果坐在气球上便会听到格外清晰的气球下面地面的发声,坐在气球里的张继也许会来上一句“正午钟声到气球”。在夜间,靠近地面空气逐渐冷下来了,上空的气温相对高,结果高空声速比地面大,因而声音会向地面折射(图1(b)。这就是夜间声音相对远的道理。在寒冷的天气,尤其在结了冰的湖面或未结冰的水面上,即使在白天,由于地面温度低,声音向地面折射的

6、效果也十分明显。现在,住在闹市区的人大概都有这样的体验,对马路车辆行驶造成的讨厌的噪声,白天除了临街的楼房外,大多感受不到,而到深夜,即使只有一辆车驶过,也会搅得你睡不好觉,甚至隔几座楼还可以听到,可以说是“夜半噪声扰眠床”吧,它和“夜半钟声到客船”是同样的道理。关于声的折射现象,到了19世纪,欧洲学者才定量地研究了温度梯度与声折射效应的关系。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了解大气中声折射的复杂现象,就得要有一张声速沿高度变化的图。即声速作为距地面高度的函数关系。据现在人们的实测和理论计算,这个函数关系简略地可表为图2。从图2我们可以解释许多大气中声音传播的有趣现象。我们看到从B点到地面数千米内,白

7、天到晚上速度梯度相反。它可以解释地面声音晚上比白天传得远的原因,已如前面所说。我们还看到,这条曲线拐了几个弯。注意声速局部极小处C点,在这个高程上发声,任何方向的声音都会折射弯向水平。因为从C点往上看,它的梯度正好和夜间地面上声速梯度一样,从C往下看,也是远离C的高度声速变大,所以无论怎样,声音都会弯向过C的水平线。就是说,这个高程,声音传得特别远,称为声道。而具有声速极大值的D点,则相反,当声音传播接近它时,有一部分会折射返回声波来的那一侧,犹如波的反射。夏天打雷,总是在闪电之后。闪电只是一瞬间的事,也许不到千分之一秒。可是一次闪电之后,往往雷声隆隆不绝,要持续好一段时间。这原因就是由于沿高

8、度声音反射,有时来回若干次,就像在山谷中喊一嗓子听到的不断回声。事实上,夏天雷雨前,声速分布比图2要复杂得多。这时由于近地的风、云,声速分布不仅沿高度变化,沿水平也变化,会造成极复杂的声折射现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现象。一门不断发射的大炮,当有人驱车从数百千米外的远方驶向它时,起初听到炮声隆隆,但驶得更近时,在一段路上却听不到炮声。原因是,起初听到的炮声是大气反射的波,更近些是静区,再靠近又听到从大炮直接传来的声波。风对声音的传播是有影响的,声音的速度在顺风和逆风时不同。顺风时,是静止空气中声速c加上风速,而逆风时要减去风速。但是风速沿不同高度的分布是增加的,而且近似地按指数增

9、加。高空风速大,贴近地面小,于是逆风时,高空声速小于地面声速;顺风时高空声速大于地面声速,这样,在刮风时,顺风时声音的折射犹如夜间,而逆风声音折射犹如白天。这就是为什么在刮风时听人讲话,站在下风处听得格外清楚,也就是荀子在劝学中所说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道理。 【课堂小结】 “夜半钟声到客船”是1200多年前的诗句,诗句概括的科学事实不断为后来的科学发展所证实。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进步着,我们沐浴在科学发展的薰风化日之中。当我们反复吟诵这优美的诗句时,又怎能不叹服这诗句的语言美和科学美的完整结合。千年来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不正是对这诗句作更为精细详尽的注解吗? 【作业布置】:1、课下搜集阅读古今中外描写声音的名段佳句,并相互交流。 2、课下搜集阅读古今中外与物理现象和原理有关的文学作品,并把这些内容相互交流,共同体验身边的物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