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傅道春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71155040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69.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傅道春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育学——傅道春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育学——傅道春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傅道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傅道春(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书名】教育学情景与原理【作 者】 傅道春出 版 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第一章 教师认识教育第一节 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二)、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 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

2、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 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教育影响又可分解为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 式和教育环境五种成份。(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材与学生的中间环节来调节 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矛盾中达到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材的矛盾是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师、教育影响和学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教育影响、学生 三者的互相对立、互为中介中运动和发展的。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3、(一)、教育的产生 教育是在劳动基础上,在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教育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和人的形成。(二)、教育的发展 远古教育(原始社会教育)古代教育(农业时代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工业社会和信 息社会的教育)1、远古教育:具有原始性,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非独立性 贫乏性 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特征为以下四个方面: 教育具有了自身的独立活动领域 教育内容丰富充实起来 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系统性、狭隘性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是古 代文明的重要标志。3、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现代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4、: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 世纪末19 世纪后期) 第二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9世纪末20 世纪中期) 第三阶段:以使用信息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20 世纪中叶目前)第二节 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追求(一)社会广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坚持社会主义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二)教育目的的结构1、什么是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2、教育目的有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是对培

5、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这是教育目的的核心部分。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它要 培养的是一般的社会主义公民。 、是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主要是为提高人的一般素质打基 础。教育目的又有着明显的价值取向,具有比较重大影响的主要是两大派:个人本位论 (教育的最根本目 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的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 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马克思观点: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是辩证统一的。3、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目 的包括: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

6、组成部分。五个组成部分相对独立,缺一不可,同 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三)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具体化。1、教育目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大致有以下层次: 第一层次:教育目的。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或称终极的教育目标。由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或以政策形式规定。其具有高度概括性、方向性、指导性,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目标的依据。第二层次:教育目标。即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结合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专业 特点制定。它可分解为各种教育目标。第三层次:课程目标。是依据教育目标而制定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的课程标准

7、,体现在课程计划、 教学大纲以及德、智、体等各种教育大纲中。课程目标可以是一个学年的,也可以是一个学期的。第四层次:单元目标。即一个教学单元或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目标。上述第一、二层次教育目标是按学制规定,整个修业期满方能实现的目标,称为无期目标或理想目标, 是制定具体目标的重要依据。第三层次目标是更加具体化的,可在短时期内实现的,我们称为中期目标为 中程目标。第层次目标称其为近期目标。我们把具体到可观察、可测量、可直接操作的目标称作教育的行 动目标。2、教育目标的分类:一般分为三大类 认知领域:包括有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定理、定律 能力领域:包括一般的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想品行能力(包括

8、政治领悟和道德践行等主观 条件)、审美能力、体育运动技能等 情意领域:包括观点、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适应性等等。3、教育目标的实施问题: 各层级教育目标的制定从确立教育目的开始,按照: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育行 动目标的顺序而教育目标的实现所经历的顺序是: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第三节 教育能够干什么(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个体发展即个体的身心发展,教育对个体的发展的影响更多地在个体“心”的方面,个体“心”的发 展反映出来的对教育的需求,主要为个性化和社会化两方面,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可分为教育的个体社会 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两方面。(一)、影响个体发展的

9、主要因素,主要有四种: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的生物特点,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2、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3、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对人的发展,特别对年轻一代发展起着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包括自身的态度和所付出的精力。学生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 力。(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呈现如下特点:1、顺序性:即由低级到市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阶段性:即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3、不平衡性:指在不

10、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方面发展的速度是不均衡的。4、个别差异性:指的是学生个体间在发展速度、水平和个性心理倾向上的不同。 教育者必须研究和把握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人的发展规律来进行,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三)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个体社会化反映着个体与社会的一种关系,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通 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修改的过程。1、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逐渐学会被现有政治制度接

11、受和采用的规范、态度和行为的过程。2、道德社会化: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将道德 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就是道德社会化。人的道德性一般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关心别人,愿意帮助和保护别人,为别人着想。第二、对道 德问题作出判断。第三、行动。3、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对不同性别的人有着不同的角色期待。人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的似乎与性别 角色标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性别角色的标准内化的过程就是性别角色社会化。(四)个体个性化的形成 自我是社会化过程或者社会性相互作用的一个副产品,这个副产品又将反过来影响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在社会性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的。社

12、会性相互作用有两大功能。一是使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社会化功能保持每个个体作为受尊重的个体进入社会。通过社会化功能, 个体与他人乃至社会建立和睦共利的关系。如果社会化历程频繁受挫,会导致个体与他人、与社会的冲突, 导致行为偏离社会规范,起到犯罪。二是个性化功能。个性化功能帮助人们理解自我的个性特质。通过个性化功能,个体建立起与客观相 统一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控制意识。个性化受失传常导致内心混乱、绝望意识的产生。因此,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相辅相成的过程,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本上可以用“制约”和“促进”四个字来概括。“制约”与“促进

13、”表明了 社会与教育两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社会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条件; 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才又反过来不断推动、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一)教育与人口的关系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 教育与人口的关系:是指教育事业与社会中人的总体的关系。1、教育与人口数量的关系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与人口质量的关系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表现为间接和直接两个方面。教育除具有控制人口数量的社会功能外,同时 也具有提高人口质量的功能:首先表现为对青年一代的培

14、养。还表现在对成年人的教育上。教育还具有调整社会人才构成与流动的功能。 社会人才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具有不同科学文化程度的人才之间的比例。第二、具有不同专 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之间的比例。人才流动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四点:人才在不同技术特点的劳动部门之间的流动人才在不同性 质的劳动部门或工作种类间流动人才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人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二)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1、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2)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质生产的发展越来越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 本动力。2、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1)教

15、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所必须的各种人员“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 的重要手段。劳动能力的增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提高对生产要求过程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 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 坏率。能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程所需的时间。提高创新意识和 创造能力。提高加强生产管理的愿望与能力。(2)教育是加速现代社会物质生产技术更新的有利因素。(三)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教育总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相关。政治是阶级利益的反映,所以政治对教育不但有着 直接的制约

16、作用,而且,这种制约作用波及到教育的一切方面。(1)政治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对教育实现控制。(2)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二种手段是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3)政治对教育作用的第三个手段是法律。(4)政治对教育作用的另一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直接对受教育运行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以影响受 教育者的政治立场、观点与态度,形成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识和行为。教师对学生能产生直接的、潜移默化 的影响。2、教育对政治的作用(1)通过教育,宣传一定的政治政治观点、理论、方针、路线、千万舆论。(2)组织学生直接参加社会政治活动。(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

17、发展, 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4)通过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四)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即“亚文化”,另一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文化的发展除了直接影响教育内容的质量与结构外,也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传递文化手段的发展渗透到学校内部后产生的更深层的影响是使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发生变 化。文化渗透到学校教育内部所产生的最深层的影响是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是学校的文化背景,对学校教育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社会文化的发展

18、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社会文化发展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加强 人们的生活、习俗、民族特性等因素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师生的身心各方面的发展。2、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2)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一个国家文化 建设的重要内容。(3)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五)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剟又是探索真理性知识的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 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

19、质。技术:是科学的就用化,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发展而形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 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它们对教育的关系:(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可能影响: 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其次,能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预示 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科学能够影响受教育运行时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科学可以渗透到教育资料的所有环节中去,为教育资 料的更新的发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思想基础的技术条件。(2)可能的影响转化为现实的影响。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系在于科学因素是否进入教育过 程。主要有两种形式:科学以

20、理论形态进入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教育能力, 影响教育的内容。科学以物质裸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料的更新,从而 促进教育的发展。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应用上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技术 的成果。3、新科技革命与教育 (1)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2)教学形式个别化。(3)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第四节 教育实际干了什么教育的效应教育的正效应、负效应(以

21、及零效应) 一般把符合预定目标的效应称为正效应,把偏离或背离预定目标的效应称为负效应。 社会主义教育效应的判定标准是社会的进步与个体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与个体发展的教育效应为正 效应,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教育效应则为负效应。一、应试教育的负效应(一)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的结果:1、把基础教育制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2、把精力焦躁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合他们成为教育的弃儿,推动发展 的机会与前进的信心。3、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单纯抓智育。在智育上,又重知识教学,轻 智力

22、培养,加重学生负担,使学生知识结构残缺,养成唯书、唯背的心理定势,缺乏求实求新精神和动手 动脑能力。4、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个性受到严重压抑和损伤。 片面追求升学率是背离我国教育的目的和基础教育的性质的,也是违反人的成长规律的。(二)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具体表现在:1、不断加入习题量和使用各种辅导材料2、不断增加课时,拉长授课时间。 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三)升学教育造成学生分化1、确定名次是考试的重要目的。2、以考试为中心组织教学。3、实施恶性补习4、大量购置应付升学考试的参考书试题集和模拟试卷5、面对升学有希望的学生教学6、简化教

23、学方法。二、现代教育的功效(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 育形式的总和。其基本特征:1、商品性2、生产性3、科学性4、民主性5、发展性(二)传统教育的扬弃 传统教育并不完全过时、陈腐,不能一概否定,需要改革的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传统教育; 对仍然适用、甚至是优秀的东西,则需要吸收、继承和发扬。传统教育的优点:注重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育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提倡 班级授课制;注意观察、实验。我国实际来看,传统教育的弊端:1、培养目标上,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发展能力,按一个模式培养学生。2、在

24、教学内容上,陈旧凝固,只重纵向知识体系,忽视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3、在教学方法上,注入式、满堂灌,只研究教师如何“教”,不重视学生如何“学”。4、在教学形式上,只是课堂一个渠道,单一化、模式化,忽视因材施教和课堂外渠道。5、在师生关系上,重教师作用,忽视学生的主动性6、在方法论上,传统教育是保守的、封闭的。在这种传统教育指导下形成的思维方式,同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格格 不入的。(三)创造型人才培养 传统教育,侧重于传递和储存知识,不注重培养能力和发展创造力;现代教育,重视对创造力的研究, 培养创造型人才。1、什么是创造型人才的几种观点:观点一:创造力是一中综合性

25、的能力,创造型人才一般应具有以下一种素质: 敏锐的观察力,关于观察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丰富的想象力,关于针对问题提出新的设想 科学的思维能力,关于分析复杂事物,处理各种矛盾 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动用多方面知识来解决理论或实际的问题 实践能力,并有不折不挠的坚强毅力。观点二:创造型人才需具备三方面素质: 专而博 有较强的创造思维能力 对社会发展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追求真理,有旺盛的求知欲,有创新意向,有独立的批 判精神,有较强的耐挫折力和有合作精神等。观点三:具有良好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称为创造型人才。创造性心理素质包括智力、情 绪、兴趣与动机、意志、性格等方面。2、创造型人才

26、的个性特征: 创造型人才,感觉、知觉、感情都极敏锐,心扉开放,总想开拓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和对于外部世 界的经验 创造型人才,对非合理的事物、无秩序的东西是宽容的 创造型人才,不屈于压力,不因循守旧,思考和行动有独立性,具有自信、讨嫌妥协、不介意他人 的想法。 创造型人才,内向,有的缺乏社交性 创造型的人,好奇心强,敢于冒险,找现状的缺陷,不满于现状。总之,教育应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任务:传递文化,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用 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 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第二章 教师了解自己

27、第一节 塑造自己情感养成与智能储备一、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 决定教师能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康的发展,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是教师的职 业情感价格品质。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品质的基本内核是“促进”,指的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有所帮 助,包括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以及克服优柔寡断等等。这种促进的教育态度,可综合 成四类:理解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积极的自我意识、教育的期待。(一)理解学生 1、心胸豁达:心胸豁达所含的第一个品质是灵活性,第二个品质是体察性。2、敏感性:敏感性是指一个人对他在人际关系即社交关系中出现的变化,能够及时作出情绪反应的 能力。3、移情作用:其

28、心理学意义是在情绪或理智上都处于别人的地位。4、客观性:人要保持客观,意指能够退后一步,并以一种中性、无强加的参照系来看待所发生的事 件。客观性意指能够就事物本来的面目来看待它,而不受先入之见、偏见或预期的歪曲,它也完全适合于 移情的一般范畴。(二)与学生和谐相处 1、真诚:指开诚布公,不虚伪行事,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作掩护。2、非权势:不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应出于帮助的热情来追求想往的成效。3、积极相待:若帮助者对他要帮助的人持积极、认可的态度,那么发展和变化最有可能发生。4、交往技能:是教师用学生最能理解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意义的能力。(三)积极的自我意识 教师如果具有了积极的自我

29、意识,他就有信心,能明确地正视自己,他可能使已具有的教育技术得到 积极的发挥。教师对自己具有比较全面、实际和最接近真实的看法,有助于他的举动表现得敏感而有节制。(四)教育的期待 原理: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会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而对学生的消极期望,可能使学生 自 暴自弃,学习表现越来差。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及其影响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包 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习潜力的推测,二是对品德发展的推测。教育的不同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首先会表现在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上; 其次会表现在学生的各种行为与学习成绩上; 再次,表现在师生关系上。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影响,教师首

30、先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认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发现他们的长处,对每个学生都有积极的期望; 第二、教师要不断地反省自身的行为和态度,不要由于自己的不公正而损害了学生的发展。 第三、教育要注意充分理解每一个学生。二、教师智能结构 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著的相关。而这种表述的清晰度和流畅性又都是智能素质 的反映。(一)教师的知识结构1、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2、具有比较广泛的基础文化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懂得教育规律(二)教师的能力结构1、教育预见能力:教育活动开始以前对教育对象的身心状况,教育内容的适合性,各种影响因素的 干扰可能性以及教育效果的估计能力。其核心是教育思维。

31、2、教育传导能力:教师将处理过的信息向学生输出,使其作用于学生身心的本领。其核心是语言能 力。3、教育过程控制的能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操纵教育活动的能力。教育活动控 制包括三个方面: 对学生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教育尤其是思想教育来实现 对自已的控制:教师的自我控制关系到教育活动的成败或教育效果的好坏。包括对自身结构主体的 控制和对自身的心境、情绪和情感的控制。 对情境的控制:教师要具备组织协调的能力,组织学生集体、协调师生关系。教师能力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一方面,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此外,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教师能力还有自我提高的

32、重要保证作用。第二节 进入教师角色教师行为规范与模式一、教师的“教员”角色 教师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技巧和知识,用以帮助学生获得同样的知识。二、教师的“领导者”角色教师的“领导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水平。领导角色的心理学解释:领导活动是一种行为的过程。领导概念的含义有三点: 1、领导是人际关系 的一种形态。2、领导是一种施加心理影响的活动;3、领导是致力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领导者的具体行为有八点:1、领导者受社会委托,在一个集体中施加某种有权威性的影响。2、领导 者不但指导和指挥着集体以及其中的成员,还帮助从这个集体决定目标并实施向实际任务的转化。3、领导 者的个人作用对集体有

33、有重大作用,并能创造一个起积极作用的组织和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4、领导者能 激发动机,强调工作的效率和集体中成员的个人成长。5、领导者能对一群人天天在一起工作必然出现的问 题做出适当的反应。6、领导者坚持明辨是非的一贯原则。7、领导者推进集体内的相互交流,调节冲突, 解除混乱,保持集体的稳定、协调和统一。8、领导者有判断和预见能力,能精确地预计结果。亦有诊断集 体及其组织问题并予以改进的能力。教学的领导行为包括建立和保持一个内部的环境,用以激发学生潜能的释放,使每个学生有可能竭尽 全力去完成 达到规定的目标:1、教师的领导技巧。2、教师的领导品质。3、教师对权力的使用。三、教师的“人类灵魂工程

34、师”的角色社会对教师的职业期待:突出了教师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了教师工作中学学生的精神塑造和智 力的开发意义,肯定了教师在教书育人的系列工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也含有对教师实际教育能力的估 计和评价。原理:教师要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重要的是履行以下两项职责。1、解决人的人生方向问题2、对学生的思想灌输和改造四、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原理:课堂情绪气氛是学生成长中的一个心理环境,是集体心理气氛的表现,课堂上究竟是一个怎样 的气氛,教师负有很大的责任。教师还应是学生个体的心理医生。主要表现是:教师要提供一个能谅解和 宽容的气氛,帮助学生减轻焦虑或紧张,帮助学生获得心理需要,缎带学生以

35、情感和心理方面的支持,教 师在扮演多种角色时都要注意学生的心理效应。教师担当学生心理顾问的角色与课堂教学又有密切的联系。五、教师的“青少年的朋友”角色 原理:教师这个角色的主要表现就是对学生的喜爱、友好、宽容与理解,并积极地给予心理支持。这 个角色的教育意义主要是强调教育中的情感因素。教师作为朋友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私人朋友,而师生之间的基本关系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和从属关系。 是以公务情感为基础的朋友。六、教师的“父母”角色七、教师的“榜样”角色实践证明,最有成效的教师是不断增长他所教学科和有关方面知识的人。学生最为钦佩、最愿效仿和 追随的榜样是品学兼优的教师。八、教师作为“被攻击的对象”的角色九

36、、教师的“研究者”角色 原理:教育研究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转化为教育效果的中介和桥梁。十、学校管理者的角色十一、教师的角色冲突十二、中国教师角色行为中的文化传统1、道德追求大于社会索取2、社会本位高于个人本位3、自我修养先于他人教育第三节 适应特殊劳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工作从社会劳动的形态上加以考察,其构成要素有:有目的的活动、劳动的对象和劳动手段 一、特殊的复杂性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青少年,影响青少年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 。既受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各种社 会因素的制约,同时每个人本身还有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殊的内心精神世界。教师怎样 把国家的要求和社会的标准转化为每个学生的自觉行动

37、,这无疑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劳动。再说教师的任务要既教书还要育人,同时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运用智力的过程,是一种综合使用、消化、 传递、发现科学知识、技能的复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二、强烈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 式去直接影响劳动对象。教师的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教师的示范作用只能是对学生的启发诱导,而 不是强加强加给学生的现成模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意识,而不能强 求学生盲目顺从。三、独特的创造性教师劳

38、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有灵活性,这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 所决定的。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也表现在对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内容的运用、选择 和处理上。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教育机智:就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四、显效的长期性 教师的劳动是为未来培养人才,而培养人,一是周期长,二是见效慢,甚至可以说是一辈子的事。教师劳动的长期性还表现在青少年学生某一具体的、局部的身心特点发展变化上,也是需要经历一个 长期反复的过程。五、空间的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 这是由于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学校不可能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发展的

39、因素,因而学校也就不 可能把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完全集中在学校内部。就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会在空间上具有广延性,时间上 具有连续性。其原因还在于在每一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 中断。六、劳动量的隐含性 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此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隐性劳动。这些隐性劳动的存在,使教师劳动具有更 多的奉献性。七、教师劳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 教师的劳动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实践活动,它要求教师具有现场表演的技巧。从这一角度看。教师劳动 带有艺术创造的特点。其艺术性,至少包含下列几种要素:形象性的示范表演;人格风范和环境气氛 的熏染;师生之间心灵的交流、撞击和融合;“灵机一动”

40、的临场创造性发挥。八、劳动的协作性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个体劳动和集体劳动相结合的产物。第三章 透视教育对象第一节 学生是怎样的人学生的本质属性一、学生是人(一)是一个能动体 所谓活的能动体,首先,意味着他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第二,作为一种实践对象,他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选的,从而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教育过 程中去,以一种与教师相重叠的目的活动,共同完成教育的过程。(二)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各具其思想感情。因此,教师的心理上,不仅仅把学生作为一种认识对象,而且必然会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其他心理系统,而各种心理联系同时又必然是双向的。

41、学生是一个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又意味着他具有自身独立的人格,他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严, 这一切都应当正当的满足和尊重,学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可以听任摆布,屈从于人。(三)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处于学习期间的学生虽然尚未进入创造价值的过程,但是通过教育却可以使他们对社会、对人类作出积极的贡献,甚至创造出伟大不朽的价值。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珍视学生作为人的无与伦比的价值,不能任 意损伤和残害他们。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青少年、儿童不是成份的雏形,具有其自身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二)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 对于发展中的人来说,在青少年、儿童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

42、,趋向于逐渐成熟的 过程中,并不是已经到达发展的顶峰和终极。(三)学生具有获得成份教育关怀的需要 由于青少年、儿童各方面发展不够成熟,取得成人的教育和关怀都成为他们发展中的必然需要。三、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它所面对的人学生,却是一个完整的人。总之,教育所要 实现的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的发展。由此可见,从教育学意义上看人必然是一个完整的人, 全面的人。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一)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以学习为其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特点。以学习为主,这是学生质的规定性。学生的主要职能是 学习,这就决定了学生在社会结构中所占据的地位,决定了他们参

43、加社会生活结构化了的方式。期望于学 生这一角色的行为程序都是由此而产生的。(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这是学生与从事学习活动的其他社会成员的区别之一。(三)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它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以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 规定了的。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对象,但这一对象与其它实践过程中的对象不同,他是一个有意识的人, 他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行为,都要受到他自己意识的支配。同时,我们应当看到,学生的意识在一定程度 上是在教师的影响下形成的。但又要看到学生的主体意识一经形成,就具有其

44、相对独立性,它以其自身固 有的模式去同化外来的影响,从而产生出每个人自身特有的反应。还要看到,学生作为接受外部影响的复 合体,他还有接受非教育影响的一面,这种影响与教育影响交杂在一起,构成了每个学生特定的意识结构, 形成对教育影响作出反应的选择性和定向性。此外,教师的作用作为一种外部影响,是不会自动地主体化 为学生的意识的,教育影响不能简单地授予、移植到学生身上,它必须以学生自身的活动作为中介。才能 使外部影响纳入到学生主观世界中去。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 由内向外的主动过程,而前者要以后者为中介环节。总之,教育实践中客体的变化,虽然是在教师的干预 下引起的

45、,但是他们归根到底要通过客体自身的矛盾运动而实现,要为这种运动的固有规律所决定,教师 无法超越脱离学生自身的活动而为所欲为。原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教育的影响以客观的形式作用 于受教者。受教者以其主动活动接受教育影响,他们不断地将客观形式的外部影响内化为主观形式的认识、 情感、动机、态度等等。随着内部因素的变化和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他能逐步 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从事独立的学习和自我修养。这一过程的全部实现,也可以说是学校教育过程的 完成。因此说“教是为了不教”。它也说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样,是教育的一 条基本原

46、则。六、学生的社会地位(一)青少年是权利的主体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是也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受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 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二)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1、生存的权利2、受教育的权利3、受尊重的权利4、安全的权力第二节 学生都有哪些不同学生的多种特征一、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阶段是指 12-15 岁左右的阶段,被称为学龄中期或少年期,也叫青春发育期。(一)初中学生生理发展的特点 初中学生处于生理上的“激变期”,主要表现为成长发育迅速,体型剧变,身体机能迅速健全,性开 始成熟。(二)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由于初中生身体器官的发育和激变,生理机能逐步向成熟过

47、渡,以及由小学升入初中后,新的学校环 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促使他们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发生重大的变化。初中学生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记忆力的发展是人生记忆“高峰”的前奏,如果教育有方, 其记忆力会获得较大的发展。思维发展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前者仍起重要作用, 而后者则逐步占主要地位,处在一个质变时期,这对初中学生心理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初中阶 段的学生,随着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兴趣的扩大和言语的发展,他们的想象力也加速发展,而且想 象中的创造性成份逐渐增加。初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复杂程度提高,难度增加,以及青春期生理上的剧变, 情感的波动等变化,

48、都要求他们要比小学时期做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增强意志 的控制能力。(三)针对初中生身心特点的教育初中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激变期,发育快、不平衡,又远未达到完全成熟定型,可以说是正处在长身 体的重要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和卫生保健教育特别重要。要防止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 而忽视正常的体育锻炼,过重地增加学生学习负担。针对学生进入性成熟的过渡期带来的特点,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理知识和性的教育。针对初中生渴望有独立性而又自控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应该协同家长创设有利于相互理解的教育环境 和关系,应该用亲切关怀、启发引导代替限制。可以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选交良友的教育,也可以

49、用积 极、健康、有趣的活动代替学生无益的活动,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不要过多地挑剔,更不能讽刺、打 击。初中学生的认识能力介于儿童和青年之间,而且其发展水平和教学活动是否得法,是否符合他们心理 发展特征有密切关系。因此应该精心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适当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 力、想像力和思维能力。针对他们表现出较强的集体荣誉感的特点,教师应善于组织有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的竞赛活动,使学 生这种荣誉感得到满意的发展和巩固;树立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是非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注意 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制力。二、初中学生的气质、性格差异和教育(一)气质差异和教育 首先,

50、教师应当认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可能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有 价值的社会成员。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在组织教育活动时使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气 质上的缺点,发展其优点。教师应根据学生气质上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他们逐步认识和 监控自己气质上的缺点,形成健康的人格。其次,教师对于不同气质 类型特点占主导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第三,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进行职业指导。有的职业需要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才能有助于 活动顺利进行。最后,教师本人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对于搞好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51、(二)性格差异和教育1、性格有好坏之分其主要原因是:(1)性格特征具有社会文化的价值。每一种文化都试图塑造它所崇尚的性格。(2)性格特征具有道德评价意义。性格是与意志相联系的心理特征。个人在意志行动中所追求的目 标总是具有道德意义的。(3)性格特征与个人的潜能发挥、心身健康密切相关。 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当前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以及学生心身健康和潜能得到充 分发挥的需求,重视对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和不良性格的矫正。2、不良性格是可以矫正的3、良好性格是可以自我塑造的 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 通过自我修养来塑造自己良好性格的主要有以下三条途

52、径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追求是性格自我修养的航标。 第二、要不断地强化自我修养的决心。第三、在困难中磨炼自己。三、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一)身心失衡带来的困扰 在少年期,个体生理上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一方面,由于这些生理上的改变太快了,往往给青少年带 来震动和不安。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期限延长,家庭、学校忽视生活教育,新一代的年轻人因缺少生 活经历的磨炼而使心理成熟延后。生理成熟提前与心理成熟延后,造成了青年期的延长,从而导致现代青 少年情绪困扰增多。(二)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具有过渡性质的年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父母一方面想给予子女更多的支配

53、自己 行为的权利,另一方面又要按自己的观念来维持家庭的秩序;青少年想得到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权利,又不 愿意独立承担更多的责任。(三)同辈群体与父母价值观的冲突 当今社会变化迅速,新观念层出不穷,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连续性。父辈的生活方式不一定能被子 女认同,一些年轻人在顺从同辈规范与取悦父母之间,体验到动机与价值观的冲突。(四)自我探索中的迷惑人进入青少年阶段就要开始自我探索,确立自身形象,选定生活目标。但青少年独立选择能力的增长 有一个过程,在没有教师或父母提供辅导与“朋友式”帮助的情况下,一时可能限于迷惑。(五)父母过高期望引起的压力 由于父母与学校的过高期望,青少年学生在繁重的课余学习与频

54、繁的考试中,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愈是意识到学业成败、升学考试与个人前途关系重大,就愈是对自己前途命运缺乏把握感。第三节 学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的关系一、师生关系表现(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 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关系。师生之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教育活 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协调一致,它对教育的效率能产生直接的影响。这种良好工作关系的建立,首先取决于 教师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制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 教师,能够有效地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他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二)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不限于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已

55、开始为当代的教育理论所重视。人际关系首先不是 由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它的目标是指向于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在某种情况下,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占据 着重要的位置。情感是人际关系的主要调节器,良好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表现为情感上的融洽。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难于建立良好 的工作关系。(三)师生间的组织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也 即是从组织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扬教育民主,发挥学生的主动 性,应当成为我国师生关系的特征。(四)师生间的心理关系 师生之间

56、心理交往和关系贯穿与教育全过程,渗透于一切师生关系中。心理关系有认知方面的,也有 情感等方面的。1、师生之间的认知关系 一切心理关系都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师生之间的认识也要经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 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感知和理解,还要受到社会心理学的规律的制约。因此,在师生的认识关系上,一 方面要建立起一种移情性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以一种同情态度深入也了解学生的内心 世界,了解他们的情感因素和思想活动。但另一方面,由于在认识中有情感因素的渗入,当这种因素失去 理智的控制时,容易导致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和作出错误的解释。教师应善于处理在认知过程中的情感 和理智的关系,

57、力求对学生作出客观、公允的认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防止在学生心目中造成消极、不 良 的印象。在对于人的认识中,又经常要受到认识者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来认 识对方。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修养,用以奠定对学生认识的正确思想基础。 在这同时,还要防止形成成见和偏见,导致消极师生关系的形成。师生之间的认识又具有相互反馈的特点。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影响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反之,也如此。 师生间积极肯定的认识,可以促进教育过程的进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2、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1)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功能。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具有调节教师自身行为的功能。 教师对学

58、生的情感还具有调节学生行为的功能。 同样,学生对教师的积极热情在教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学生与他所喜爱的教师相处,可以形成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良好心境,这种心境能够激发积极 的认识、意志等活动,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其次,学生对他所爱的教师,总会伴随着某种依赖感。这依赖感赋予教师的教导以一种魅力,它足以 排队各种障碍,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产生出积极的反应。(2)师生之间情感关系的特征。 第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情感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感情,首先表现为它的社会性。这种感情应当出于对祖国下一代的关怀,是一种包含着 深刻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的感情,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以某种社会目标为中介而建立起来的。其次,

59、教师对学生的感情又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教师应当热爱所有的学生,在他心中装有一切教育对 象。最后,教师的情感又表现为它的稳定性。由于有理智因素的控制,教师的情感不为偶然因素所左右(如 教师一时的心境,学生的某种表现),它不是瞬息即变的冲动,而是始终如一的热爱。在个别交往的层次止,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一般要经历生疏熟悉亲近热爱等不同发展阶 段。第二方面,学生对教师情感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对教师的感情具有不同的特征。 幼儿园和初入学的儿童对教师具有一种依恋情感。随着年龄的增长,教师广博的知识,崇高的人格是 他们产生对教师爱慕礼宾司的主要原因,也是构成他们对教师情感的主要内容。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一

60、般要经历接近去除生疏感、惧怕感,与教师相处有一种安全感;亲近 感到与教师关系和睦,自己已经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承认,会主动地去亲近教师;共鸣产生与教师情感 上的共鸣,为教师的言行所感动,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信赖能与教师倾心相交。(五)师生间的非正式关系 师生之间非正式关系的形成,可以有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它对于学生的影响和控制可以起到正式关 系所不能起的作用。它能成为一种有利的关系机制,消除在正式关系中由规章制度等所形成的外来压力的 副作用,可以使师生之间发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交往,缩短由外来因素所形成的心理距离。它也可以 改变在正式关系中较多使用的面积集体的沟通方式,缩短信息沟通流程与层次

61、,实现与个别学生之间面对 面的交往,增加双向沟通的渠道。因此,师生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应当作为正式关系的补充与发展,受到教 育工作者的重视。二、师生关系的改善(一)我国目前中小学存在的师生关系类型 对立型、信赖型、自由放任型、民主型(二)教师的人格态型 加拿大柏恩博士提出的人格结构 PAC 理论。1、父母(P)态2、成人(A)态3、儿童(C)态(三)教师的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包括自己与他人关系和他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觉。教师与学生关系知觉表现为两种:(1)教师与所教班级集体的关系知觉。教师对班集体的整体认识, 班集体对教师的主要的、核心的或有影响的评价。(2)教师与某个学生

62、个体关系的知觉。是教师与有不同 学习基础、智力技能、同伴状况、个人目标和情感的学生的关系认知。教师的人际知觉在当前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学生知觉失真。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摩擦和矛盾交 往的情境里。教师对学生的知觉失真还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知觉偏见,即以已度人,以自己的情绪和品质来 判断别人也有类似的情绪和品质。教师的知觉偏见将对职业行为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教师应当尊重、提倡并注意培养儿童积极主动精神,尊重儿童的人格和个性特长,反对用专制的办法来 强制儿童学习,反对用各种死板、教条的模式限制儿童个性特长的自由发展。第四章 瞭望教育环境第一节 好的学校能出更多的好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

63、影响一、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环境,它用专门设备来教育孩子。 在学校环境中,学校建筑负有教育的使命,它可以作为一种造型艺术,象征某种精神和理想,合理安 排的学校建筑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学校的设备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风气。 一个学校社会气氛,即校风,也是校内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势力,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两种。它是 影响学校师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积极的校风则使师生员工不断增强自学性,代代相传,相沿成风,是 外力难以破坏的。学校组织系统的优良气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不仅具有约束力,而且有促进力量。树 立优良校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校风中的学风和教风是中心,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关键 又在于领导的作风。学校领导的角色行为,只有符合各方面的角色期望,全力以赴,才能同心协力建立优 良校风,并发扬光大。二、课堂内的环境 所谓人际环境,就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所千万的心理后 气氛;所谓物质环境,则是对人产生影响的物质条件。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个人与个人的关 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集体与集体的关系,所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