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7097347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香椿的病虫害及其防治一、病害及其防治(一)香椿白粉病1分布与危害 香椿白粉病全国均有分布。主要危害香椿叶片,有时也侵染枝条。被害 叶片呈黄白色病斑,严重时卷曲枯焦,嫩枝变形,影响树冠发育和树木的生长。2病原 香椿白粉病的病原是榛球针壳菌。其分生孢子单生,形成于梗顶端,近倒卵形。闭囊壳黑褐色,球形,外生58根附属丝,其基部膨大成球状,上部针状,闭囊壳内有圆 筒形至长卵圆形的子囊545个,子囊具有略弯曲的柄,子囊抱子23个,呈椭圆形。3发病规律 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落叶上越冬。第 2 年春天,由越冬闭囊壳释放的子囊 孢子借风雨侵染,由气孔侵入叶片,病菌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只需几天的潜育期,分生 孢

2、子即成熟,成熟的分生孢子可在几小时内萌发,所以1年当中可以进行多次侵染。4发病症状 病原侵染香椿叶片之后,最明显的症状是叶面,叶背及嫩枝表面形成白色 粉状物(菌丝及粉孢子)。后期于白粉层上产生初为黄色,渐变成黄褐色,最后变成大小不等 的黑色小点(闭囊壳)。叶片上病斑不太明显,呈黄白色斑块,严重时卷曲枯焦,嫩枝条受害 严重的可以扭曲变形,以致枯死。5防治方法(1)及时清除病枝、病叶,并予烧毁。(2)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增强树体的生长势和抗病能力。(3)药剂防治 香椿发芽前可喷1次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生长季节可用0.30.5波美度 石硫合剂喷23次。也可以用2.5粉锈宁1 5002 000倍液

3、,或25硫磺悬胶液200倍 液,了 0甲基托布津, 50的多菌灵600800 倍液喷布枝叶。(二)香椿叶锈病1分布与危害 香椿产区多有发现。苗木发病较重,感病后,生长势下降,叶部出现锈 斑,叶片早落。此病还常危害臭椿、南酸枣、猪李等树木。2病原 致病菌为担子菌亚门锈菌屈的香椿花孢锈菌。夏孢子堆多产生于叶背面,常扩 及全叶,黄色,夏孢子球形:或卵形,表面有细瘤,几乎无色,芽孔不明显。冬孢子亚球形 或球状三角形,暗褐色,具褐色刚刺2230 个,柄五色,不脱落,表面粗糙。3发病规律 以夏孢子侵染危害严重。夏孢子自晚春开始形成,萌发后形成双核菌丝体。 数天以后,菌丝体又产生新的夏孢子堆和夏孢子。因此,

4、全生长季均可发生,秋季干旱,则 发病更为严重。4发病症状 感病植株,叶片最初出现黄色小点,后在叶背出现疮状突起(夏孢子堆), 破裂后散出金黄色粉状物(夏孢予)。至秋季后渐生黑色疣状突起(冬孢子堆),破裂后产生黑 色冬孢子。发病严重的叶片上冬孢子堆很多,冬孢子布满叶背面,使叶变黄、早落。5防治方法(1)冬季及时扫除落叶,烧毁,减少侵染源。(2)药剂防治 当夏孢子初具时,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每15天喷1次,每次 每亩用药100公斤左右,连喷23次,有良好的效果。(三)香椿干枯病1分布与危害 香椿产区多见于危害幼树。苗圃发现较多,染病率很高。轻者被害枝干 千枯,重者全株枯死。2病原 该病是由半

5、知菌亚门球壳孢目大茎点属的一种病菌侵染所致。该病原菌分生孢 于器球形,黑色,顶端有孔口,自寄主表面突出。分生孢子器壁四周生有极短的分生孢子梗, 由此孢子梗产生分生孢子,成熟后,充满整个孢子器。分生孢子长卵形、无色、为单细胞。3.发病规律黄河中、下游多在34月发病,起初在染病枝干皮下寄生,当分生抱子 器成熟后,突破枝干的表皮,枝干上呈现许多密生的小黑粒点。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器在树体 上越夏、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引起初次侵染。4发病症状 树势较弱或幼枝干上常发病。染病初期,枝干被害部表皮变色,呈棕褐色。 后期表皮出现密生的黑点时,枝干渐渐枯死。枝干被害部位以朝阳面为重,背阴面较轻。5防治方法(1

6、) 及时清除染病枝干,并予烧毁,减少侵染源。(2) 冬春树干涂白。(3) 药剂防治 在初发病斑上打些小孔,深达木质部,然后喷涂70托布津200 倍液等进 行防治。(4) 合理整枝 伤口处涂以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5) 加强肥水和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预防感染。(四) 香椿腐烂病1分布与危害 香椿产区均有发生,危害甚广,常引起林木枯死。2病原 该病系子囊菌纲亚门黑腐皮壳属,污黑腐皮壳菌的无性世代金壳囊孢菌致病的。 该菌的子囊壳多个埋生于子座内,呈长颈瓶状,未成熟时为黄色,成熟后变为黑色。3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在植物病部越冬。黄河下游一带, 34 月在树干的死亡部位

7、,大量的子囊孢子借风力,雨水和昆虫传播扩散。该病每年34月开 始发生, 56月份发病最盛, 7月以后病势渐趋缓和,至9月底停止发展。该病为弱寄生菌, 常侵染树势衰弱,生长不良的树木。病菌先在死枝,冻伤或其他各种衰弱部位寄生,并逐渐 侵染健康部位。4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病部呈暗褐色水渍状斑,略为肿胀,病部皮层组织腐烂变软,以 后病斑失水,表皮干缩下陷、龟裂。以后病斑上现出许多针状小突起(分生孢于器)。当病斑 环绕树干一圈时,输导组织被破坏,导致病部以上部位的枝干死亡。如果加强管理,树势恢 复,病斑部组织还可以愈合,不致全树死亡。5防治方法(1) 加强抚育管理,特别是增施肥水,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

8、能力。(2) 露地栽培的香椿,注意冬季防寒,如搭设风障,树干缠草、涂白,防止冻害,减少 侵染机会。(3) 剪除染病枝条,予以烧毁,并在伤口处涂以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以防感染。(4) 刮除病斑,涂以药剂,其中, 10碱水, 10的蒽油, 01%的升汞, 1退菌特, 5 托布津任选一种均可。(五) 紫纹羽病1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于温带地区。危害香椿的根和根际处,使树干基部的树皮腐烂, 造成树木死亡。2病原 由真菌中担子菌纲银耳目的病菌致病。3.发病规律 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根上越冬。春季土壤潮湿时开始侵入嫩根,夏季在根内 表生成一层紫色菌丝层,使根皮腐烂。地势低洼,种植过密、雨水较多的条件下,发病尤重

9、。4发病症状 树木的幼根先侵染,后逐渐蔓延至粗大的主根和侧根。病根先失去原有的 光泽,后变黄褐色,最后变黑而腐烂,并易使皮层和木质部剥离。表层的皮面有紫色棉绒状 菌丝层。雨季菌丝可蔓延至地面或主干上67 厘米处,菌丝层厚达2厘米左右,有蘑菇味, 受害树木长势衰弱,逐渐枯黄,严重时渐渐死亡。5防治方法(1) 选地时应避免低洼积水处造林,雨季或低湿地应加强排 水和养护管理,以增强抗病 能力。(2) 进行苗木检疫,发现病苗,剪除病部,浸于1硫酸铜液或 20的石灰水中消毒。(3) 造林地发现病株,可扒开土壤,剪除病根,浇灌20石灰水或 20硫酸亚铁等,然 后覆以无菌土壤。对死亡病株及时挖除,烧掉,并用

10、1:8 的石灰水或3的硫酸亚铁水消 毒树穴。二、香椿虫害及其防治。(一) 斑衣蜡蝉1分布与危害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浙江,安徽,陕西,四川等香椿 产区。危害臭椿,香椿,刺槐、苦楝、楸树,榆树、悬铃木,合欢,女贞、杨树以及桃、杏 李、海棠,葡萄等树木。成虫和若虫吸食叶或嫩枝的汁液,被害部位形成白斑而枯萎,影响 树木生长。同时,该虫还能分泌含糖物质,有利于煤污菌的寄生,使叶面蒙黑,妨碍叶片进 行光合作用,不利树木生长。2形态特征 该虫属半翅目,蜡蝉总科,蜡蝉科昆虫。(1) 成虫 雄虫体长1417毫米,翅展4045毫米,雌虫体长1822毫米,翅展50 52毫米。前翅长卵形,基部2/3淡

11、褐色,上布黑色斑点1020余个,个体间差异很大, 端部13为黑色,脉纹白色,后翅膜质,扇形,基部一半为红色,有黑斑67个,翅端及 脉纹为黑色。体隆起,头部小,头顶前方与额相连处呈锐角。触角在复眼下方,鲜红色。(2) 卵 呈块状,表面被一层灰色粉状疏松蜡质,内有五六行至十余行卵,每行 1030 粒,排列整齐。卵粒长圆形,长约3毫米,宽约1.5毫米。(3) 若虫 1龄若虫长4毫米,宽约2毫米,头顶有脊起3条,体背有白色蜡粉所组成的 斑点。 2龄若虫体长7毫米,宽35毫米,体形似1龄若虫。 3龄若虫体形似2龄若虫,白 色蜡粉斑点显著,体长10毫米,宽45毫米。 4龄若虫体长13毫米,宽6毫米。头部较

12、 以前各龄延伸,翅芽明显,由中胸和后胸的两侧向后延伸。3生活习性 1 年发生1 代,以卵越冬,于4月中、下旬后陆续孵化出若虫,并开始取 食危害树木。脱皮4次。 6月中旬羽化为成虫, 8月中旬成虫开始交尾产卵,直至1 0月下旬。 成虫寿命长达4个月。成虫与若虫均有群集性,常十数头,乃至数百头栖息于树干或枝叶上,以叶柄基部为多, 蜡蝉飞翔力差,但跳越力颇强。取食时,口器插入植物组织深部,吸食汁液。对林木危害长 达6 个月之久。斑衣蜡蝉的发生与气候关系密切。秋季干旱少雨,蜡蝉猖獗,常易酿成灾害。假如89 月雨量较大,蜡蝉寿命大减,来不及产卵而死亡,来年危害将大大减轻。4防治方法(1) 斑衣蜡蝉以臭椿

13、为原寄主,产于臭椿的卵孵化率达 80之多,而产于槐、榆等树之 卵,孵化率较低,只有 23。所以露地栽植香椿不要与臭椿混交,或与臭椿较近栽植。(2) 卵块集中,可用人工及时清除,烧毁。(3) 药剂防治 可用20磷胺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50久效磷水溶液2 0003 000 倍,或50%乐果乳油1 000 2 000倍液喷雾防治。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采芽香椿切不可在采芽期间应用久效磷等剧毒农药杀虫,以防人们 食芽引起毒害。(二) 黄刺蛾1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 20 余省(市、区)。杂食性害虫,危 害100多种树木。初龄幼虫只取食叶肉,而将叶脉留下,幼虫长大以后,可将叶

14、片吃成缺刻, 以至只留下叶柄和主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2形态特征(1) 成虫 雌蛾体长1517毫米,翅展3539毫米,雄蛾体长1315毫米,翅展3032 毫米。体橙黄色,触角丝状,棕褐色。前翅黄褐色,内半部黄色,外半部褐色,有两条 暗褐色斜线,在翅尖汇合于一处。中室部分有一黄褐斑点,后翅灰黄色。(2) 卵 扁椭圆形,一端略尖,长1.41.5毫米,宽09毫米,淡黄色,成薄膜状,卵 膜上有龟状刻纹。(3) 幼虫 体粗肥,略呈长方形。老熟幼虫 1925 毫米。头黄褐色,隐藏于前胸下,胸 部黄绿色。体自第2节起,各节背线两侧有一对枝刺,以第3, 4, 10节为大,枝刺上有黑 色刺毛。身体两侧各有9个枝

15、刺突,均生毒毛。(4) 蛹 椭圆形,粗肥。长 1315 毫米。淡黄褐色。头、胸背面黄色。腹部各节背面有 褐色背板。茧椭圆形、黑褐色,质坚硬,有灰白色纵条纹。3生活习性 此虫在黄淮及以南1年2代,东北地区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上结茧 越冬。因各地气候不同,发生期显著不同。成虫多在晚上羽化,以1722 时为盛。成虫多夜间活动,有趋光性,白天多静伏叶背 面。产卵多在叶背面,每头雌虫产卵达数十粒,聚集在一起。成虫寿命47 天。卵经 56 天孵化。幼虫共7龄。初时群居,仅食叶肉,后分散,食量大增,常将叶片吃光。老熟幼虫 在树枝上结茧越冬。4防治方法(1) 摘除越冬虫茧 冬季落叶后,树上虫茧裸露,结合修

16、枝摘除虫茧。(2) 保护天敌 上海青蜂、黑小蜂,赤眼蜂、小茧蜂和姬蜂均可在刺蛾幼虫体内产卵寄生, 尤以上海青蜂寄生率高,幼蜂可将黄刺蛾致死,应予大力保护。(3) 灯光诱杀 利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羽化后,每日1921 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4) 化学防治 幼虫期可喷 90敌百虫 12001500 倍液, 10灭百可乳油 (氯氰气 酯)50008000倍液。(5) 以菌治虫 以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青虫菌粉1 000倍液喷洒。感病率可达80以 上。(三) 云斑天牛1分布与危害 分布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寄主有桑,核桃、柳,杨,栎、榆、 泡桐,香椿等树种。成虫啃食新枝嫩皮,使新枝枯死,幼虫蛀

17、食枝条韧皮部,影响树木生长, 严重者可致整枝、整树死亡。2 形态特征(1) 成虫 体长3461毫米,宽915毫米,黑褐至黑色,密被灰白色或灰褐色绒毛。 头中央有一纵沟,雄虫触角超过体长的 13,雌虫触角比体略长。前胸背板有一对白色斑 纹,两侧各有一个刺突,鞘翅上有白色云斑纹10余个,基部散生黑色点粒。体两侧由复眼 后方至最后一腹节各有 1 条白色纵带(2) 卵 长椭圆形,初时乳白色,以后渐成黄白色,略弯,长约610毫米,宽34毫 米。(3) 幼虫 体长 7080 毫米,淡黄白色,粗肥多皱。前胸背板有一较大的黄褐色“凸” 形斑纹,近前方中线处各有两个小黄点,小点上各生刚毛 1 根。(4) 蛹 纺

18、锤形,长约4070毫米,乳白色至淡黄色,3生活习性 寄生于树干, 23 年发生 1 代。以幼虫和成虫越冬。越冬成虫于次年45 月间飞出树干取食,交尾,产卵。成虫取食叶片和新枝嫩皮。昼夜均能飞翔活动,但以晚 间活动居多。卵大都产于树干离地面3050厘米处。产卵前先在树皮上咬成长圆形或椭圆 形指头大小的“刻槽然后产卵1粒。卵期1015天。初孵幼虫在韧皮部蛀食,受害部变黑, 树皮膨胀,流出树液,排出木屑和虫粪。2030 天后,幼虫逐渐蛀入木质部,并不断纵向 蛀食,虫道长达25 厘米左右。老熟幼虫在虫道顶端蛀一宽大椭圆形虫室,在其中化蛹。蛹 期1 个月左右,9月中、下旬羽化成成虫,在蛹室内越冬。4防治

19、方法(1) 在成虫集中出现期,组织人工捕杀。(2) 成虫产卵部位较低,刻槽明显,可组织挖掉虫卵。(3) 树干上发现有新鲜排粪孔,用 80敌敌畏乳油 200 倍液,或 40乐果乳油400 倍液 注入排粪孔,再用黄泥堵孔,毒杀幼虫。(4) 磷化铝片是良好的熏蒸杀虫剂,可用该药堵孔,黄土封口,杀死幼虫。每孔放120 片(3 克片)。(四) 香椿蛀斑螟1分布与危害各地均有发生。该虫为专食性害虫。危害香椿的枝干,从45年生幼 树到数十年大树均受其害。幼树主干受害后,常致整株死亡,大树枝条受害引起枯枝。2形态特征(1) 成虫 体长15毫米,翅展40毫米左右,全体灰褐色。触角丝状。复眼黑色,球形。 胸部被有

20、灰白色与灰褐色混杂的鳞片。前翅较狭,为灰褐色,具有一层睹红褐色鳞片,尤以 翅中部较明显。亚缘线由6 个黑褐色小点组成近3字形横纹,前翅中室下缘,近基部有 一排毛栉后翅淡灰白色。(2) 卵 灰褐色,卵圆形,略扁,直径0810 毫米(3)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538毫米,棕褐色体。末具钩状臀刺6枚,中部4枚,两侧 各 1 枚。外被灰白色椭圆形茧。3生活习性 1 年发生 1 代。以大龄幼虫在枝干内越冬。来年3月下旬至4旬上旬越冬 幼虫开始爬出取食。 5 月初开始爬出虫孔,另寻皮缝,虫孔口凹陷处,吐丝缀合虫粪,结茧 化蛹。蛹期1 个月左右。 6 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中旬达羽化盛期,下旬为末期。成虫常在

21、 1719 时羽化,次日即可交尾产卵。夜间将卵产于树干皮缝伤口处。幼虫孵化后蛀入皮内, 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蛀食。受害轻者伤口可以愈合,枝干上留下粗肿的愈伤组织,重伤口 则不能愈合,枝干上下形成孔洞,并裸露木质部,伤口处排出褐色粪便和流胶,粘附树体。4防治方法(1) 合理修枝,剪除被害虫枝,予以烧毁。(2) 越冬幼虫早春爬出取食时,采用化学防治,可用 1 0002 000倍敌敌畏乳剂,或1 000 倍杀螟松,或90敌百虫1 000倍液喷施,毒杀幼虫。这是全年防治最关键的一环。(五) 一点蝙蛾1分布与危害 华东,华南,中南、东北均有分布。危害香椿,泡桐,柳树,板栗、桃 柿、葡萄等树木。幼虫钻蛀树

22、木枝干的韧皮部和髓部,影响树木水分和养分的输导,轻则削 弱树势,重则使树枝和幼干风折或枯死。2形态特征成虫 雌蛾体长45 47 毫米,翅展80120 毫米,雄蛾体长2730 毫米,翅展6267 毫米。体暗褐色,密被绿褐色和粉褐色鳞毛。头小,头顶具长毛,口器退化,触角丝状,细 短,黑褐色。胸部具灰色长毛。前翅初羽化时油绿色,后为暗褐色,翅面中央有一近三角形 暗褐色斑纹,其中一角上有一银白色斑点。3防治方法(1) 揭去虫道孔外的虫包,用兽医用注射器注入40乐果500 倍液, 50敌敌畏乳油30 倍液, 80敌百虫 500 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 用棉球沾上述药剂200 倍液,塞入虫孔,并

23、用黄泥封口,效果亦好。(六) 小地老虎1分布与危害 是重要地下害虫,遍及全国各地,地势低洼,有季节性积水的地区发生 尤为严重。食性杂,能危害许多科属百余种植物。以幼虫危害苗木。3 龄后,幼虫夜晚爬 出活动,群集危害树木。2形态特征(1) 成虫 体长1622毫米,翅展4050毫米,头、胸暗褐色。前翅外线以内多暗褐色, 肾状纹外有一个尖端向外的楔状黑斑,后翅灰白色。腹部灰色。(2) 卵 半圆球形,直径0.50.6 厘米,高约 0.3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渐为黄色。孵 化前卵顶上呈现黑点。(3) 若虫 圆筒形,体长3750毫米,宽56毫米。头部褐色,体灰褐至暗褐,体表粗 糙,体上散布不均匀颗粒,微隆

24、起。背线、亚背线和气门线均黑褐色,但不甚明显。前翅背 板暗褐色,臀板黄褐色,其上具两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足黄褐色。(4) 蛹 长1824毫米,宽675毫米,赤褐色,有光泽。末端有臀刺2个。3. 生活习性 此虫每年发生代数,各地不尽一致,与气候有密切关系。一般越往南,年 生代数越多。大致看,长江以北1 年 23代,长城以南黄河以北1 年3代,黄河以南至长 江沿岸1年4代,长江以南45代,南部亚热带地区如广东,广西、云南南部1年67 代。据各地发生的情况看,无论发生几代,均以第1 代幼虫危害严重。该虫以蛹越冬,第1代成虫发生数量最多,越冬代成虫各地发生期略有不同。 成虫白天潜伏于土隙、枯叶、杂草等

25、隐蔽物下,黄昏后开始飞翔觅食、交尾、产卵。一 般羽化后35日开始产卵,卵多散生于低矮叶密的杂草上,少数产于枯叶或土隙下,一般 产卵部位靠近地面,不超过1 3厘米。各代平均产卵1 600多粒,以越冬代产卵最多,平均2 400多粒。幼虫共6龄,个别78龄。 2龄以前昼夜均可危害,群集幼苗茎叶间取食幼苗嫩 叶。 3 龄后分散活动, 4 龄后昼伏夜出,咬断植株,拖入地穴食用,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 老熟幼虫潜伏于5 厘米左右深的土层中筑土室化蛹,蛹期919 日。4防治方法(1) 诱杀成虫 在发蛾盛期,用黑光灯诱杀。(2) 春播幼苗出土前,或幼虫1、 2龄时,清除杂草,及时烧毁或沤制肥料,防止杂草上 的幼虫转移到幼苗上危害。(3) 人工捕杀 清晨巡视苗田,发现断苗挖出幼虫杀死。也可以用灌水法,迫使幼虫出土, 然后杀死。(4) 用呋喃丹种衣拌种育苗,效果也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