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研究.

上传人:马*** 文档编号:170953934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6.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研究.(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研究货币如何起源?这可能是很多货币理论和货币制度学者未曾深切关注过的 问题。也许对于某些学者来讲,货币起源问题交给钱币学家就可以了。但不能否 认的是:了解现代经济活动核心货币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很有重大意义的课 题。而事实上,研究有关货币及货币体系起源的问题可能恰恰是揭露货币本质的 最佳切入点。从古代货币发展历史来看,世界货币体系大体可以划分为中国货币体系和西方货币体系。同时因为西方货币体系中涉及的国家较多,地区性货币演进也有错落,便于进行比较和归纳,所以本文选择对西方货币的起源和早期演 进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货币本质问题的研究。首先我们对西方货币体系的出现和早期

2、货币演进进行一下大体梳理。由于西 方货币发展史时间跨度宏阔,地域广大,资料驳杂,所以用下图来大体进行表现。非铸币形式的实物货币西 方货 币体 系铸币发明(小亚细亚)的 起源 及希腊诸城邦国家波斯等中亚国家早 期演 进阶段西 方货 币体 系的 中期 演进 阶段亚历山大征服导致地中海周边、 中亚乃至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货 币发展呈现希腊化的趋同罗马帝国时期,西方货币体系的统一演进蛮族入侵罗马亡国后西方货币体系的紊乱与消7-9 世纪西方货币体系的恢复阶段10-14 世纪西方货币体系的迅速勃兴14 世纪末到 15 世纪中的金银荒西方近代货币体系的发端与成熟图 1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与早中期演进史概览史学界将

3、近代之前的欧洲历史划分为两个阶段: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中世 纪,标界点是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纵观西方货币体系的早中期演进过 程,也可以按照这个标准来划分为两个阶段: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及早期演进、 西方货币体系的中期演进。这一标界点之前西方货币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从萌芽、诞生,再到发展和统一的完整历程;标界点之后,即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事件导 致了西方货币体系发展的巨大倒退,以至于整个西方,尤其是西欧地区的货币体 系几乎是完全崩溃而,并在几个世纪以后,又相对独立地开始了新一轮的复苏、 勃兴、繁荣和统一的历程。虽然这个历程有阶段性的曲折和倒退,并且直到今天 还在向实现货币体系统一的目标演进

4、。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就按照这个划分来 进行具体阐述。一、 西方货币体系的起源及早期演进(一)铸币出现前阶段在铸币出现之前,埃及、巴比伦、中亚和西欧各地区也出现过以贝壳、皮毛 及牲畜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货币形式。典型的氏族和部落贸易是对某种当地无法得 到因而极受重视的物品赋予一种交换手段的职能。公元前 3000 年,黄金在埃及被用来作为计算货币,而白银(与大麦同时) 则流通于美索不达米亚。支付货币尚不存在,交易仍采用原始的以货易货方式。 直至公元前 2000 年末期,支付货币方始出现,恰好在亚洲的两端,即中国和安 纳托利亚。在公元前 1530 年左右的安纳托利亚,赫梯人横扫巴比伦,发现了美 索不达

5、米亚的计算货币。赫梯人大受启发,回到本国之后,动手开采他们的矿藏。 他们没有仅仅满足于使用银希克勒(sicle,1 希克勒相当于 8.41 克白银)、斯达代 尔(1 斯达代尔相当于 2 希克勒)、米纳(1 米纳相当于 60 斯达代尔)与达朗(1 达朗相当于 60 米纳)来标明价格,而且直接使用白银来支付大款额的生意。为 了便利交易,他们在银锭上盖有印记,清楚地标明了银锭的重量和成色。但当时 并未确定标准币制,加盖印记银锭的体积也是大小不同。(二)铸币发明并被局部应用阶段1铸币发明和开始被使用的情况公元前 687前 650 年间的吕底亚国王古阿斯(死于公元前 645 年)被普 遍认为是西方货币的

6、发明者。但事实上,西方最古老的货币是卵形钱币,它用黄 金和白银混合铸成,曾在吕底亚的帕克托尔河冲刷夹带下来的天然金属块中被发 现。最早的造币厂位于吕底亚,或许是在沿海一带,它们是由于吕底亚王和希腊 殖民者的合作而产生的。铸币的先驱是商人私铸的条型贵金属,首先出现在印度 的商业中,继而出现于巴比伦和中国。这种银币只不过是带有商家印戳的一块银 子,因其重量靠得住而予以承认。希腊人开始把铸币作为一种交换手段而用于商 业。公元前 6 世纪时,许多希腊城邦都铸造钱币,在吕底亚,冶金学家们已经掌 握了分离金与银的技术。克雷伊斯国王创立了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包括一个银 斯达代尔(重量减轻到 10.89 克)

7、和一个金斯达代尔,重 8.17 克。1 金斯达代尔 可换取 10 枚银斯达代尔。于是,黄金和白银这两种金属的比值便固定在 13.33: 1 之比。其后,波斯人战胜了克雷伊斯,发行上面铸有新王大流士头像的金币。 名之曰德利克(darique)。德利克的重量稍有增加,为 8.41 克。这种做法使得德 利克信誉大振,成了希腊与东方交往中名副其实的国际货币。德利克的铸造被认 为是王家特权,价值金币二十分之一的银币米底亚 .梅蒂克(sicle medique )的 铸造权则让给了省总督们。硬币从希腊与波斯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传到了埃 及,传到了地中海周围所有的地区。2.雅典和希腊早期使用铸币的情况公元

8、前 6 世纪初叶,雅典的历史始于一次货币贬值。在梭伦的思想里,问题 在于设法减轻贫苦农民对富有地主的负债,允许农民们用分量不足的金属货币支付同等数目的金额。几十年后,专制君主希庇亚斯收回流通中的全部钱币,代之 以其他钱币,重量仅为旧币的一半。公元前 5 世纪末,被发配到劳里厄姆含银铅 矿去开矿的奴隶们,借着斯巴达人不断入侵的机会,逃离工作岗位,生产因之停 顿数年,致使雅典人不得不改铸铜币,铜币远不如银币受人欢迎。雅典又重新铸 造银币,按照梭伦指定的的标准规格,每块重 425 克的米纳切铸成 100 枚德拉克 马(drechme);由此推算,每一德拉克马平均重 4.25 克。除斯巴达例外,其他

9、所有希腊城邦也全部铸造银币。有些城邦的德拉克马平均含银 4.25 克,和雅典 的钱币一样;另一些城邦,1 德拉马克重 6.06 克。只不过雅典的硬币铸造十分严 格,驰名各地,重量保持不变,含纯银量一般达98.5%,从不低于 96.6%。为此, 雅典银币在希腊各地极受欢迎,甚至像阿里斯托芬所说的那样,在希腊境外也不 例外,特别是币面铸有猫头鹰像的代达拉.德拉克马(相当于 4 德拉克马的银币) 逐渐成为地中海东部地区的真正国际货币,再向东去,便由金德利克来接力了。希腊人也使用铁币,实际值不高。在雅典及其他大部分城邦中,铁只铸造金 额微不足道的欧波尔(obole),换言之,辅币(1 德拉克马相当于

10、6 欧波尔)。在 整个希腊,只有斯巴达人的钱币则全部用铁铸成。在斯巴达人眼里,货币一物, 除了政治当局所承认的价值之外,不得能有其他价值。直接采用贵重金属只是在 国与国的交往中才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国与国之间不存在一个共同的政治当局; 就是为了这唯一的理由,斯巴达在胜利后才积聚雅典银币。3.地中海周边主要国家铸币的演进情况埃及新王国时期 , 随着商业的发展 , 出现了一些新的交换媒介 , 传统的货物 交换被金属块所代替 , 包括金、银和铜。 但是当时硬币还没有发展起来, 只是形 成了一种简单的交换体系。到公元前 6 世纪, 埃及沦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 波 斯人的治理理念对古埃及的经济格局产生了

11、巨大的影响。到第 31 王朝, 波斯的 埃及行省所发行的货币主要受到希腊雅典货币的影响 , 甚至连模具都是来自雅 典, 所以无论从制作技巧、重量、结构、钱币上的轴线还是外貌上都与雅典钱币 极为相似 , 这些钱币主要用来支付雇佣军的报酬 , 流通领域相当有限 ; 还有一些 有埃及特色的钱币 ,上面刻着埃及神阿努比斯,甚至有些钱币虽然刻着雅典娜的 神像, 但是下方却又用埃及世俗体文字写着“埃及法老”的字样。在巴比伦,价值是按银计算的,但银并不是由国家机关铸造,而是以私人铸 造的银条或银币形式流通的。铸币已经发明了三百年之后,迦太基人也开始试行 铸造。(三)西方货币体系初步融合统一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

12、,充斥希腊境内的是马其顿钱币,菲利普二世是潘吉金矿的 主人,他下令铸造印有他本人头像的金币。其子亚历山大,按照波斯的模式,把 真正的复本位制度抬得很高,大占优势。原本,1 金德利克值 20 银希克勒,亚 历山大下令在他的帝国全境使用斯达代尔,1 金斯达代尔相当于 20 银德拉克马, 并决定马其顿 . 德拉克马与雅典德拉克马没有区别。这样希腊的货币与东方的货 币统一了。埃及真正进入货币时代是亚历山大占领埃及之后的希腊化时期 , 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病逝以后, 整个东地中海世界都确立了亚历山大所建立的阿提卡 货币体系, 所以我们最初看到的是刻着亚历山大名字和头像的雅典金币、银币以 及四德拉克

13、马银币。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创始人,亚历山大的大将托勒密仍遵循这 一制度打造货币。但这种货币体系很可能是游离于商业需要之外,主要是为了用 于军费支出或政治上的炫耀(托勒密王朝的货币上都会铸有统治者的头像)。虽然从托勒密四世时代开始有了铜币,但由于埃及钱币重量过大,阿提卡钱币体系 中金币与银币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后来与铜币的关系也过于复杂,阿提卡硬币逐 渐为腓尼基硬币所代替。到克里奥帕特拉女王时代,托勒密王朝无力再打造金币 或银币,但是货币币制基本固定下来 , 一直到后来罗马占领了埃及后 , 也延续了 这一币制,并且对罗马的货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印度,铸币最初见于公元前五百至四百年之间,并且事实上是

14、采自西方的, 就技术意义上真正可以使用的铸币,也是在亚历山大朝以后方始出现。虽然相关 史料匮乏,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埃及托勒密王朝货币体系的例子来粗略推断: 由于亚历山大征服在印度的统治时间极短,印度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在征服前后并 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当时印度出现的铸币没有可能融入当地主体经济之中, 最多也仅会扮演支付军费的作用。亚历山大征服是西方历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事件,它同时也扭转了西方货币 体系的发展路径,使得西方各地区相对独立发展的货币体系实现了初步融合统 一。之所以说是初步融合,是因为亚历山大帝国随着亚历山大病死而骤然崩溃, 持续时间仅有十数年。在如此短的存在时间里,广大的被征服地区

15、的经济基础几 乎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以大胆的推断亚历山大有能力把货币推广到 被征服地区,但却没有能力让货币制度之油溶合进当地实体经济之水中。一个极 端的例子是亚历山大入侵印度,公元前 327 年亚历山大率军进入印度;到公元前 325 年,便随即撤退。但另一方面亚历山大征服时间虽然异常短暂,但毕竟使货 币文化的概念得到广泛传播,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此后东西方货币的铸造工艺 和铸币制度。(四)罗马帝国时期的货币演进阶段1.帝国初期货币币制稳定阶段公元前 450 年,雅典文化正大放光芒,罗马的基本十二表法依然规定罚金数 目按照牲口头数来计算。在原始时期就进行出口贸易的罗马,过渡到铸币也为期

16、 很晚,而且起初也只有铜币。在罗马本土,直到公元前 269 年第一家铸币工场方 始在卡皮托利山的朱诺女神庙附近开工。开始铸造银币前,还流行着种类很多的 铸币。在一段时期内,罗马通行铜、银平行本位制,并力图把比率定为一百一十 二比一。重要的措施是把赛斯特希姆银币制成为等于一磅金属的一种货币。公元 前 3 世纪上半叶,罗马货币一般统称为阿埃斯(aes)。阿埃斯代表青铜,但更普 通地代表赤铜合金,那时,因为在罗马使用的最多的钱币是一种小铜锭,重 327 克,也就是一斤或 12 盎司。公元前 3 世纪中叶,与同阿斯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两 种货币:银德涅尔(denier)和金奥莱玉斯(aureus)。在罗马

17、币制当中,金子只铸 作商业铸币之用,奥莱玉斯发行量不大,只用来进行大宗交易,从来就不是日常 使用的货币,而且使用时按重量计算,同时还考虑到黄金与白银的市价比例。而 铜阿斯的重量由于迅速下降,到了前 3 世纪末叶,1 阿斯仅重 1 盎司,其地位则 逐步降至用作小额交易的信用铸币,成了一种仅带有象征货币性质的辅币。最终, 还是德涅尔与其约币塞斯代尔斯( sevterce,四分之一德涅尔)构成了罗马货币的 基础。德涅尔的重量最初定为 4.55 克白银,不久,稳定在 3.9 克,接近雅典与马 其顿两种德涅尔的价值,自然而然地,它取代了后两种货币,成为地中海地区主 要国际货币。之后,罗马共和国度过两百年

18、的货币稳定时期,除了铜币确有走向衰退没落 的趋势之外,别无其他变动。凯撒承受皇权时开始制订第一个真正的货币本位章 程,凯撒决定让罗马走上了金本位制。到了奥古斯都大帝王朝,金币与银币的铸造成为皇帝的一种特权。奥古斯都借此机会将在埃及截获的大量贵金属投入流通 领域。他决定 1 金币的重量此后为 7.8 克,相当于 25 银德涅尔。金价为银价的 12.5 倍。2.帝国中期货币贬值阶段但在此之后,尼禄及其继承者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制造通货膨胀。一直到 2 世纪末叶,他们始终没有使奥莱玉斯贬值,但却几次削减德涅尔的成色,最后, 合金中铜的成分仅占一半。银币与青铜币的区别再也分不太清了。公众对新币失 去了信

19、任,转而聚集旧币,预留下的流通货币顿感数量不足,渐渐难以满足各省 的需求与支付国外进口商品。货币荒最终导致商业活动速度放慢,以货易货方式 的重新出现多多少少得以抑制住这种现象。如此一来,公元 3 世纪,对帝国来说, 是一段危机时期,经济活动停滞,发展缓慢。皇家铸币工场作出反应,发行愈来愈多的新币。贵重金属的供应是有限的, 要不断发行新币,铸币工场除了减轻硬币重量之外没有其他办法。所有各种货币 一律贬值,其结局将无可避免的导致物价上涨。各项交易的表面总值也随之上涨, 接踵而来的当然是对现金的需求,由此又引发新的现金货币的大量短缺,又进一 步新的一次贬值,如此连绵不断,在危机的基础上,开始螺旋形通

20、货膨胀。最终元老院放弃了铸造阿斯或其他青铜币,因为它们的信用值已低于其所含 金属的价值。公众们开始习惯用奥莱玉斯来计算账目;就是这样,罗马帝国在不 知不觉中从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3帝国后期货币改革和币值稳定阶段奥勒利安、戴克里先及君士坦丁三位大帝,无一不抓无利库藏的工作,努力 重建贵重金属的储备。他们恢复了铸币工场的秩序,与他们的前任背道而驰,增 加新铸硬币的重量与成色。君士坦丁的做法效果显著持久,他把两种新的货币投 入流通,一种金币,一种银币。金币命名为“索利都斯.奥莱玉斯(solidus.aureus)”, 或简称“索利都斯”。索利都斯使用了千余年:在比尚斯铸造流通,名为“比尚 底玉斯

21、.索利都斯(byzantius.solidus) ”,或简称“比尚底玉斯,这一词眼法语化后, 叫做“贝桑(besant)”.阿拉伯人起而效仿, 7 世纪末叶开始把它转成“撒拉逊 . 贝桑”,为了纪念旧日的德涅尔,称之为“蒂纳尔( dinar)”。阿拉伯人又把蒂纳 尔带到西班牙,名唤“玛拉微蒂斯”。(五)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货币体系紊乱和消亡阶段罗马帝国分裂后,西方货币体系和西罗马帝国同步开始了持续性的衰落。蛮 族部落冲破罗马帝国军队的防线,面对广袤的占领地,显然没有必要改变原有的 氏族部落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因此虽然蛮族部落诸王国接管了部分铸币厂,但 他们手中的贵金属铸币基本上都不被用作商业用

22、途,而仅是作为贵重礼物和贡 品。在罗马军队离开以及英国和帝国其他行政联系中断之后,在没有硬币进入英 国。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到大约 435 年,英国已经不再使用银币作为交换的媒介。 直到 7 世纪下半叶,硬币才在英国又一次作为货币使用,尽管多数情况下是用作 珠宝、礼物和赔偿。在查士丁尼时代(527-565 年),东欧地区银币的流通也停止 了。情况在 6 世纪第三个 25 年以后变得更糟,东罗马帝国和原西罗马帝国领土 上的蛮族国家都停止发行银币,而直到 7 世纪弗里斯亚人和墨洛温人才开始恢复 铸造银币,这可能意味着古代世界贸易的最后终结。铜币的铸造结束的时间比银币还早。虽然很多蛮族帝王以个人名义发

23、行过少 量铜币,但到 6 世纪中期铜币铸造宣告结束。在 15 世纪末之前,除了 13 世纪的匈牙利,西欧再也没有铸造过青铜币或纯粹的铜币。东罗马帝国在意大利的执政 官曾努力在该地区发行一种劣质的铜币,但到 8 世纪,这种铜币也停止使用了。 只有西西里能继续适应东罗马帝国中心省份的货币模式,因为那里的执政官铸造 了大量的铜币。铜币的主要作用是为城市生活中大量的小额付款提供支付工具, 但在纯粹的乡村社会,铜币的作用就不大了。农村人的交易要比市民的交易少得 多,而且数额普遍较大。只有在真正的城市环境中才需要大量的小额零钱。只有 在西西里还是用必要的铜币这个事实,可能说明了城市社会的崩溃。在西方的其

24、他地方,古代大城市已经日渐衰落。在铜币和银币消失之后,甚至金币的数量也开始下降。除了统治者的活动外, 几乎没有直接证据来说明当时货币的用途。金币像秋日早晨的薄雾一样逐渐淡出 了西方。墨洛温王朝在达戈伯特二世(674-679)时期,意大利在 7 世纪末,西 班牙在阿基拉二世(710-714 年)都停止铸造金币。8 世纪 70 年代,东罗马在罗 马城铸造的最后一批硬币只是镀金的铜币。从 8 世纪开始的 500 年里,西欧一直 只铸造银币,除了某些由加洛林皇帝虔诚者路易、麦西亚的殴法国时期和英国的 忏悔者爱德华这些统治者发行的,只供皇室用来发放救济金、恩泽天下。当金币最终消失后,西欧所流通的铸币既不

25、像东罗马帝国存留下的铸币,也 不像罗马帝国末期的铸币,西欧铸币历史在这一时期几乎完全断裂。以银币为基 础的铸币体系也完全不同于古代的铸币体系。铸币体系被完全改变了,虽然这种 改变经历了两个世纪才得以完成。二、 西方货币体系的中期演进(一)货币体系的恢复阶段1德涅尔银币的小规模复兴和查理曼改革7 世纪的短暂贸易复兴,促使了银币铸造的恢复。银币不仅在墨洛温时期的 高卢和盎格鲁弗里斯亚海岸重新使用,在 伦巴第人占领的意大利地区和西 班牙也再次复兴。德涅尔币的铸造即始于此间,并持续了 500 年,它不仅是西欧 代表性的铸币,而且也是唯一通用的铸币。7 世纪发行量最大的货币是英国和弗 里斯亚的便士。它们

26、在 7 世纪末到 8 世纪中下叶大量铸造。加洛林王朝在 755 年的硬币改革中恢复了暂时有所下降的硬币重量,明确规 定 1 镑银最多能铸造 22 枚苏(即 264 枚德涅尔币)。除了从墨洛温时期继承下来 的铸币厂之外,加洛林时期建立了越来越多的新铸币厂这时王国内的铸币厂由地 方政府控制,但是承认国王对铸币的最高权威。在查理曼大帝统治初期,它被一 种更为中央集权化的制度所代替, 781 年,他决定停止使用一切制作粗糙的旧 币,代之以成色上好、重量准确的新币。在这种制度下,整个帝国铸造发行相同 的铸币,这与他统治初期货币上的多样性形成鲜明对比。新币只能用白银铸造。 因为白银是当时法兰克人拥有的唯一

27、产量相当可观的贵重金属。查理曼大帝希望 以苏作为参照,因为苏的威信不减当年,于是,一劳永逸地决定:一个苏相当于 12 德涅尔。这样重新调整确定后,苏实际上已不复独立存在;它成了德涅尔的 “倍数币”而已。这项法则很快被推广到整个西欧地区,当时,伊比利亚半岛处 于回教统治之下,当然例外。诺曼底人在 9 世纪初把这项法则带到英国,在这个 国家里一直继续实行到 1971 年:一镑分为 20 先令,每先令等于 12 便士;便士以 字母 D 为象征,说明它与德涅尔的姻亲关系。但加洛林时期的欧洲还是一个地道的农业社会,尤其是在农村,货币的流通 还是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据一份 9 世纪初的坐落于巴黎盆地的

28、修道院地产收益登记册记载:其自由份地缴纳的收益中 24%使用货币支付,而附属份地缴纳 的收益仅有 3%使用货币支付。而货币的使用在整个加洛林帝国并不统一,铸币 厂和铸币窖藏的分布充分说明了货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弗里斯亚、法兰克中心及 通往阿雷拉德和伦巴第的商业走廊附近。2.北欧海盗的劫掠对货币体系恢复的影响845 年丹麦的霍里克王洗劫了汉堡,使它的铸币厂停止了运转,大约同时汉 堡周围的铸币厂也纷纷被迫关闭。甚至弗里斯亚人时期、墨洛温时期和加洛林时 期发行量都很大的多城铸币厂在经过海盗们的再次洗劫之后也于 863 年关闭。英 国的诺森布利亚王国刚刚建立的铸币体系仅仅存在了 40 年也被彪悍的北欧海

29、盗 中断。而这次漫长的中断要一直延续到 10 世纪初。德意志和英国增加的财富, 至少部分的,被用于政治手段而非商业手段转移到了瑞典。从 9911051 年,英 国人陆陆续续的向北欧海盗支付了大笔的贡金和军费。斯堪的纳维亚在 9 世纪上 半期正处于创造自己铸币体系的边缘,但入侵者不仅将这种可能性完全打破,而 且相当大的减少了西欧其他一些地区的货币铸造。当然海盗们也不希望让所有的 铸币厂全部关停,因为他们可以凭借武力威慑轻松的坐收保护费“丹麦金”。 “丹麦金”的数量如此之巨,以至于仅仅 845 年,秃头查理支付了 150 万德涅尔 才使得一支海盗部队离开塞纳河口(不幸的是海盗们往往是采取轮番抢劫的

30、方 式),政府不得不在当地建立几十个新的小铸币厂来铸造“丹麦金”。最初海盗们对较为精美的铸币并不太感兴趣,他们将这些铸币砸碎或分割后 按重量来进行通常的交换。9 世纪末 10 世纪初是北欧海盗扩张活动的大分水岭, 他们不仅进入了西欧,跨越了弗里斯亚、诺曼底和英格兰,而且进入了东欧。他 们开始与中亚建立商业联系。今天俄罗斯境内的毛皮,波罗的海地区的蜂蜜、蜡 和琥珀都可以引起伏尔加河中段保加尔的穆斯林商人的浓厚兴趣。穆斯林商人用 产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德拉姆币进行支付。逐渐的,斯堪的纳维亚内部对待铸币的 态度也开始发生变化,不仅铸币不再被砸碎,北欧海盗们也开始模仿别国的钱币, 尤其是模仿缴纳“丹麦金”

31、较多的英国的便士来进行铸造。虽然较为粗糙,但也 算是创造本土钱币的一大进步。(二)西方货币体系的迅速勃兴1.铸币迅速增加的原因10 世纪到 14 世纪前半期,绵延无尽的战争并没有让欧洲的人口增长出现停 滞(可怕的黑死病要到 14 世纪中期才会光顾欧洲);王侯们乐于让辖内的贸易变 得繁荣而从中抽税;新兴的伊斯兰教也鼓励自己的商人从事利润丰厚的亚欧贸 易。到 12 世纪和 13 世纪,整个欧洲商人阶层和贸易集市的数量出现了爆发式的 增长。欧洲贸易的快速增长让贵金属货币的地位陡然上升。此外,这一时期的货 币供应开始不再只包括银币,还包括大量与日俱增的金币和建立在民间商业信用 基础上的银行货币和可流通

32、的各种票据。流通铸币数量的增加与银矿的开发有着直接的关系。10 世纪 60 年代出现了 戈斯拉尔的银矿,10 世纪末 11 世纪初在德意志地区也发现了众多的银矿。在 13 世纪,贵金属开采量更是出现了大幅增长。 1168 年发现的弗赖贝格银矿一直到 13 世纪还在源源不断地出产大量的白银。在 12 世纪 20 年代发现的弗里萨赫银 矿的产量也在 13 世纪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13 世纪 20 年代在波西米亚和摩 拉维亚边境的伊格劳发现的银矿开发得非常迅速,代替了在 13 世纪后半期产量 有所下降的弗赖贝格和弗里萨赫银矿。13 世纪 50 年代意大利撒丁区的伊格莱西 亚斯的银矿产量如此之大,很

33、快就成为了中欧银矿的竞争对手。 13 世纪最后开发也是最大的银矿是 1298 年波西米亚的库特纳霍拉银矿。直到 14 世纪 20 年代 之后,欧洲的银矿才开始逐渐枯竭,虽然还有一些小银矿能够不同程度的供应白 银。这几个世纪的贵金属矿藏的开发让欧洲货币体系的迅速繁盛成为了可能。银 矿出产的大部分白银直接通过贸易进入了流通领域,从而使矿区很快成为了良好 的集市,聚集了来自意大利北部和尼德兰东部这些欧洲发达地区的商人。当然这 些白银重要以银条形式进行交易,商人们可以在获得银条后沿途兑换成当地货币 进行花费。最终这些银条会被散落在欧洲主要商路附近的众多铸币厂所消化。 2.欧洲铸币活动的扩张欧洲大陆上铸

34、币活动的扩张也开始于 10 世纪。10 世纪意大利北部、法国和 英国东南部的铸币规模越来越大。先前几乎停止铸币的莱茵兰和尼德兰南部也开 始恢复铸币。从 10 世纪初开始,英国通过羊毛的大量出口,能够获得的大量贸 易顺差,完全可以满足不断铸造新币的需求。在 10 世纪的德意志和英国一个令 人注目的现象是,有大量“城镇”获得了帝国或皇室的特许被授予建立集市和 开办铸币厂的双重权利。之后的铸币厂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奥托大帝(936-973 年)仅在莱茵河畔就有 12 座铸币厂。奥托二世和奥托三世又开办了大约 17 个铸 币厂。到奥托三世统治末期,德意志地区就有 80 多个铸币厂,而在六七十年前 还只

35、有两家座铸币厂。这些新铸币厂大多位于莱茵河东岸,沿着从科隆到马格德 堡的主要贸易路线集中在萨克森地区。在意大利, 12、13 世纪同样出现了大量 的铸币厂,这些铸币厂所铸造的货币也有大幅增加。3.各主要国家或政权对铸币发行的管理英国本土缺少贵金属矿藏,而又要不断的缴纳大量的“丹麦金”,因此盎格 鲁-撒克逊晚期的英国可能是欧洲对铸币控制最为严密的地方。皇室一直保持着 在铸币活动中的权威,并且从 1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这种控制进一步加强。与其 他国家相比,唯独英国是货币稳定的典范。 12 世纪末,由于十字军远征,新的 贸易潮流纷纷在欧洲与地中海见世,四种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最为吃香,其中三种 是

36、金币(比尚斯贝桑、阿拉伯蒂纳尔、西班牙马拉微蒂斯),唯一的一种银币即 是英国的便士。这种声誉直到 16 世纪上半期才被好战的亨利八世通过货币贬值 的方式破坏。在法国,重量单位各省各异。 12 世纪初,卡佩王朝的巴黎德涅尔币还仅仅 是巴黎的货币,但路易七世关闭了皇室领地中的其他大多数铸币厂,力图使得巴 黎德涅尔币成为整个法国通用的货币。但在 12 世纪中叶之前,法国国王们根本 无力做到这一点,他们甚至都不能保证自己所控制的少数几个铸币厂发行同样的 铸币。腓力二世(1180-1223 年)虽然没有采用这种过分强制的方法,但偏爱对 外战争的他却开始大规模铸造巴黎德涅尔币。腓力二世于 1205 年吞并

37、了都兰, 以图尔铸造的钱币为基础,把第二种货币体系引进王国领土:图尔德涅尔相当于 五分之四巴黎斯德涅尔,因此,图尔苏只等于巴黎斯苏的五分之四。这两种货币 长期共存,一直到图尔货币完全取代巴黎的货币成为一种真正的国家货币。到 13 世纪前 25 年,从奥尔良到佛兰德都普遍用巴黎德涅尔币作为支付和记账货币。 这一对铸币发行管理的强化趋势不间断的持续到 14 世纪 30 年代,法王甚至直接 从一些封建领主手里买回铸币权。唯一例外的是布列塔尼公爵,但他的另一个身 份是英国国王。在德意志地区,很多王侯在 13 世纪就开始对自己的侯国进行中央集权式的 控制,尽管这些侯国的面积不大。在这个诸侯割据的时期,主

38、要发行了两种货币。 德意志南部和西部地区发行普通的德涅尔币,东部地区则发行像纸片一样薄的芬尼。在 13 世纪四分五裂的政治版图中,铸币发行者的数量几乎多得无法统计, 而其中很多人只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意大利的铸币厂并不像其他国家和地区那样掌握在世俗领主和教士手中,而 是掌握在城市手中。这反映出那里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三)14 世纪末到 15 世纪中期的全欧金银荒1.金银荒出现的原因14 世纪末到 15 世纪,整个西欧爆发了一场非常严重的金银荒。我们知 道,贵金属的供应依赖货币在使用和重铸中的亏损,依赖于开发新矿或关闭旧矿, 依赖流通货币的损耗,依赖窖藏铸币和打开铸币窖藏,依赖同其他地区的贸

39、易收 支状况。而在 14 世纪末到 15 世纪,所有因素在同一时期共同谋划了欧洲的金银 荒。仅仅货币在使用和重铸中的亏损就要大大超出一般的估计。对 14 世纪末英 国理查而是统治时期和 15 世纪中期尼德兰鲁莽的查理统治时期所作的估测表 明,在 30 年内,银币的重量因为损耗就会减少 1/5 或/6。而损耗本身就要求有新 的白银来重铸银币。旧矿的枯竭和一直未发现新矿是导致金银荒的关键原因之一。在整个 13 世 纪,相继发现了弗赖贝格、伊格劳和库特纳霍拉大银矿。而在 14 世纪后半期, 库特纳霍拉大银矿枯竭后,在 15 世纪 60 年代之前再也没有发现新的大银矿。虽 然匈牙利的黄金弥补了白银供应

40、的减少,且对于大规模交易,银行转账、汇票和 金币都远比银币方便,但它们不适合绝大多数人口的日常生活需要。如在 1430 年左右,在尼德兰和英国南部建筑业的熟练技工都必须在连续工作 7-9 天,才能 挣得一个骑手金币或半个贵族币。更糟的是从 14 世纪 90 年代到 15 世纪 20 年代, 黄金似乎也开始变得匮乏起来。西非的黄金供应变化无常,匈牙利的黄金有时也 会暂时中断对意大利的供应。另一方面,在银矿枯竭和黄金供应不足的情况下,欧洲对亚洲的国际贸易 收支失衡足以导致欧洲出现金银荒 。意大利的城市国家,热那亚、佛罗伦萨和强 大的威尼斯是欧洲金银币循环的动脉缺口,来自东方的明矾、香料、丝绸和奴隶

41、 源源不断的涌入欧洲,但欧洲只能勉强出口数量不多的亚麻和羊毛制品,贸易差 额只能用金银来弥补。窖藏对金银的消费也不容忽视。对乱世的恐惧,对货币贬值的恐惧,对财富 的炫耀,都会加重流通中贵金属铸币的匮乏。尤其是当金银本身已经出现供应不 足时,人们更有强烈的内在驱动而窖藏金银。2.金银荒简介及其对欧洲的影响当英国在 1278-1280 年全部重铸货币时,爱德华一世重铸了几百吨银币,而 且还有大量未铸白银以银锭和其他形式的大额支付款项。而当 1412 年-1414 年重 铸时,亨利四世只能重铸约 2 吨银币,另外还有价值约 70 吨银币的金币。14 世 纪 90 年代银荒达到了高潮:在欧洲商业最发达

42、的两个地区意大利北部和尼德兰 南部,都感受到了白银的极度缺乏。马林斯在 1392 年,佛罗伦萨在 1393 年,卢 万在 1394 年,埃及在 1397 年相继停止铸造银币。只有威尼斯部分逃脱了这场银 荒浩劫,因为塞尔维亚和波西尼亚银矿从 14 世纪 70 年代末就开始向威尼斯供应 白银。即便这样,威尼斯还是在 1396 年采取了限制白银出口的措施。随后热那 亚在 1400 年,布鲁日在 1401 年也都制定了类似的措施。接下来的几年里,塞尔 维亚银矿的白银供应开始增加,银荒也开始缓解,但到 15 世纪 20 年代,塞尔维 亚和波西尼亚银矿产量又开始下降。到 15 世纪 30 年代末、40 年

43、代初,黄金和白银全面匮乏。所有西欧的铸币厂被迫关闭或虽然开工但只铸造极少的铸币,而 关闭时间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1451 年,两艘木船驶入瓦郎茨港口,一艘属于法王查理七世的财政大臣雅 克. 库尔,另一艘来自佛罗伦萨。两艘船的货物都没有卖出去,因为瓦郎茨城中 没有人有“钱”购买。终于在 1465 年,威尼斯也遭受到了其他欧洲城市已经经 受了 30 年的命运。曼图亚侯爵的代理人向侯爵递交的报告说,叙利亚的木船运 走了威尼斯所有的流通货币。次年,在威尼斯只流通“黑钱”,即成色很差的皮 克里币和夸特里尼币。在金银荒最后的几年里,“黑钱”也开始像白银和黄金一 样消失。到 15 世纪 60 年代金银荒

44、达到了顶点,白银的匮乏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 纪。欧洲经济而由于缺乏付款方式紧缩了长达 30 年之久。(四)近代货币体系的发端与成熟1.贵金属供应的强力恢复15 世纪 60 年代中期,新的银矿资源的开发使得缺乏硬币和信贷造成的大难 题突然消失。新发现的一系列银矿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和克鲁什内山脉,尤其是蒂 罗尔的施瓦茨和萨克森的施内贝格堡。同时,一系列的技术改革使得重新开发旧 银矿也变得有利可图。这些再度被开发的银矿包括波西米亚的库特纳霍拉银矿、 萨克森的弗赖贝格银矿和哈尔兹的戈斯拉尔银矿。1462 年与 1530 年间,中欧地 区的银产量增加了五倍多。在 15261535 年间达到最大,每年生产近

45、300 万盎 司,这个数字在 19 世纪都未曾达到。这些银矿都是欧洲最富有的银矿。多年无 米下锅的欧洲铸币厂以最快的速度消耗这些白银。15 世纪下半叶,几件大事的发生宣告了地中海的商业已经是相当式微,巨 大的贸易流将转向大西洋: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垄断了欧亚之间贸易; 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后(后来两国在哈布斯堡王朝的菲利普二世时期合并)依靠民 族国家王权的力量而开启了“航海时代”的序幕,用坚船利炮打通了与非洲、亚 洲和美洲间的贸易航线,从此非洲的黄金、亚洲的香料和美洲的金银如汹涌巨流 从伊比利亚半岛向欧洲倾斜。新航路开辟引起“价格革命”: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 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

46、甚至流入奥斯曼帝国。在白银通过国际贸 易渠道向东流动时,它所经过的地方必然发生下述现象: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 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2近代中央银行的诞生1609 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成为 17 世纪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阿 姆斯特丹银行吸收金属货币存款,再据此发行“银行票据”。它不仅对斯堪的纳维 亚半岛国家提供贷款,而且对德国各城市提供贷款。但是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信用 票据发行纵横欧洲,但却没有发行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因为这些信用票据是以足 额贵金属货币作为担保的。另外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有两块:库房押 金(客户每 6 个月需要为其存在银行的银币支付总额的 0.25%,金币总额的

47、0.5% 作为押金)和买卖信用票据(买进票据时以 4%的贴水价格来支付,卖出票据时 以 5%的升水价格来收取)的价差。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巨大成功很快为其他大城市所模仿: 1619 年成立了汉堡 银行,1656 年成立了瑞士银行。1661 年瑞士银行在欧洲第一次发行了真正的纸 币,虽然这些纸币是作为一种紧急措施而发行并在 1664 年即被赎回。1668 年, 瑞士银行被国家接管成为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关于英格兰银行的成立,克拉彭在其著名的英格兰银行发展史中这样写 道:像许多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一样,英格兰银行的建立,既可以说是明显的属于偶然事件,也可说是属于必然事件。要是国家在 1694 年不是出

48、于战争之中,政府几乎是不会向任何一家为政府提供贷款的公司来颁发有利可图的经营许可 证的。1694 年,英王威廉一世颁发了英格兰银行的皇家特许执照,英格兰银行的 现金向社会招募,认购 2000 英镑以上的有资格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一共有 1267 人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股东,14 人成为银行董事。第一个现代银行就这样诞 生了。同年,英格兰银行开始发行纸币英镑。那时的英镑还不能算真正的货 币。但英格兰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的流通范围和接受程度都是其它银行远远无法比 拟的,国家认可的银行券就是国家货币。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 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由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

49、 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由于有了这样强大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国政府的赤字直 线上升,从 1670 年到 1685 年,英国财政收入是 2480 万英镑,从 1685 到 1700 年,政府收入达到了 5570 万英镑,增加了一倍多;但英国政府的从英格兰银行 的借贷从 1685 年到 1700 年暴涨了 17 倍多,从 80 万英镑涨到了 1380 万英镑。 更妙的是,这个设计把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久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 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在法国也试行了类似的举措。苏格兰人约翰.劳在 1716 年向法国的摄政王提 出了一个发行纸币的建议,此建

50、议按照劳的设想不仅可以弥补路易十四遗留下来 的巨大预算亏空,还可以清偿政府的公债和广泛的推动商业发展。于是为财政问 题搞得极端困扰的摄政王很高兴的接纳了建议。这个发行纸币的建议具体操作 是:建立一家信誉良好的私人股份制银行来赢得公众的信任,同时创办殖民地公 司“密西西比公司”,而这家公司的股票可以用劳所开办银行发行的纸币或 者是政府公债债券来购买。在一段时间内,劳氏银行发行的纸币额和“密西西比 公司”的股价都迅速上升。但没有真实利润作为红利回报, “密西西比公司” 的股价在 1720 年跌落至几乎为零,而劳氏银行发行的纸币也变成了废纸。 1790 年法国大革命领袖们重新扮演了一次约翰 .劳的角

51、色,以国家土地作为担保发行 纸币,但纸币发行如此之快,到 1796 年总额竟达到了 400 亿图尔镑。同年,纸 币的价值已经低于纸的价格,内阁在巴黎的旺多姆广场组织了一次盛大的仪式, 捣毁了印刷纸币的铜版。纸币对法国人的伤害程度如此之深,以至于法国人都不 愿意听到“银行”这个词。直到 1800 年,以私人企业形式创立的法兰西银行才为银行挽回了声誉,甚 至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了英格兰银行的竞争对手。法兰西银行总共发行了 182500 股,每一股的票面价值是 1000 法郎。在它 3 万多个股东中,拥有投票权 的 200 个大股东有资格选出 12 名董事会成员。这 200 名股东,基本上是属于 44

52、 个主要家族,且这些家族所拥有的席位可以继承。在这些大股东中,瑞士银行家 一直占主导作用。 1805 年,法兰西银行获得在巴黎发行纸币的垄断权,纸币票 面为 500 法郎或更多。1848 年,其纸币发行权扩展到整个法国,人们首次见到 了票面为 100 法郎的钞票。法兰西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发行钞票,只是不 得超过立法机关规定的发现上限(这个上限经常会被提高)。但相对于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拥有的自治权要少,因为 1806 年的一项法律将它置于国家元首 任命的银行总裁领导下。 19 世纪的法国经历了两个纸币强行流通市价的时期: 1848-1859 年和 1870-1878 年。这两个时期的法

53、兰西银行被巴黎公社和普法战争 赔款盖上了深深地烙印。美国在中央银行的构建方面的尝试开始于 1791 年,但 1811 年这家银行的命 运就被仇视权力垄断的自由主义政治家们终结了。同一模式创立的第二家银行始 于 1816 年,资金实力也更为雄厚,但也在 1832 年消失了。由于一些州不加甄别 就给予银行发行纸币的特许证,因此到 1861 年南北战争爆发初期,全美估计有 700 种以上的纸币。又是战争拉动了纸币的发行。战争结束时,南方联盟发行的 纸币变成了废纸,在市面上流通的只剩下两种纸币:联邦国库发行的纸币(绿背 美钞)和国立银行发行的纸币。不久又增加了第三种纸币“货币证书”,联 邦国库用它来支

54、付强制性购买的金属。当时美国信用货币流通的总额完全要看国 家财政状况而定;银行没有任何运作余地来满足企业的需求。在美国这个如此崇 尚自由主义的联邦制国家,即使中央银行被建立,其职权也必定会被大大的分散 下去。在 1913 年成立的美联储最初由 12 家银行组成,而这 12 家银行都是分别 隶属于自己的股东,这种加入对于国立银行来说是强制性的,但对于州银行来说 则是自愿的,不过美联储的 7 名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这是一个混合的组织机构, 介乎私人企业和公共事业之间。逐渐联储钞票取代了绿背美钞、国立银行钞票和 货币证书,同时也可以兑换成黄金。另一些尝试出现在瑞典和俄罗斯。在瑞典,皇家银行建于 17

55、 世纪,属于国 立机构。起先它限于收集存款、分配土地和不动产贷款方面的业务活动。为了响 应政府的号召,从 1745 年起开始发行纸币,这些纸币只能兑换成辅币,其实际 价值非常低。即使这样,纸币还是很快就开始贬值,到 1776 年,这些纸币只以 它原来价值的一半回收。在俄罗斯,叶卡特琳娜二世于 1768 年分别在圣彼得堡 和莫斯科建立两家国立机构,称为“分配银行”,并用以发行纸币。一直到 1787 年,土俄战争之际,这两家银行才开始了大规模的业务活动,在 18 世纪最后几 年,约 1.5 亿多卢布纸币流通,与金属币相比,纸币的价值约是其 1/3。三、结论归纳历史演进的变幻莫测也增加了西方货币体系

56、早中期演进史的扑朔迷离。即便 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驳杂纷扰的历史中发现一些非常有意义,甚至具有很强规 律性的结论:(一)一国统治集团拥有的可支配资源和其所面对的财政压力是促进本国货币制 度演进的基本推动力D. 诺斯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提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 关键;西方世界兴起的原因就在于发展了一种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有效率的组织 需要建立制度化的设施,并确立财产所有权,把个人的经济努力不断引向一种社 会性的活动,使个人的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 ;“封建社会解体后,欧洲 经济的不同成就取决于各民族国家的财政政策和所有权的关系。”在诺斯看来, 制度因素乃是促成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外生变

57、量。如果我们把近现代货币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也看成是西方世界兴起的一种体 现的话,从诺斯的论断里同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制度因素乃是决定近现代货 币制度趋向完善与发展的根本外在动力。但笔者通过对 2500 年左右的货币体系 发展史的鸟瞰,将制度因素本身作为最终极的外生变量是不究竟的,因为制度因素本身也有自己的外生变量统治集团拥有的可支配资源和其所面对的财政 压力。对于这个结论,可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进行论述。1. 铸币的起源最初乃是出于国家财政需要,尤其是军事方面的财政需要才产生 的。铸币作为一种标准货币,具有两种基本职能: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我们一 般会认为铸币出现之初,应该是主要发挥交换媒介的职能

58、。但货币史却给了我们 不同的答案。在这两者之中,规定支付手段的职能更早一些。这种推断是基于下 述的事实:从一个经济单位到另一个经济单位的许多价值转移,并不需要交换, 然而却非有支付手段不可。这类的转移计有部落或国家之间赠与、聘金、妆奁、 杀人赔偿金、损害赔偿和罚金这些都是必须以一种标准媒介物进行的支付。 最早的吕底亚人的硬币可能是由私人制造的,因为那些硬币上面有印记,以“保 证”硬币的质量(但不是重量)。但伯恩斯敏锐的感觉到:每一种被接受的印记 都可能代表某种政治权力。吕底亚国王古阿斯最早发现了其中奥秘,下令取消私 人铸币业务,代之以国家垄断,开始铸造“世界上最早的帝国货币”。到公元前 6 世

59、纪波斯帝国在埃及的统治并不稳固 , 为了应付各地方此起彼 伏的起义, 波斯统治者急于建立一支由希腊雇佣兵组成的常备军 , 可是这些希腊 雇佣兵除了货币外, 他们不愿意接受其他形式的报酬,最终波斯统治者做出妥协。 迦太基人借鉴希腊人试行铸造货币也不是为了获得交换手段,也是将铸币作为支 付它的雇佣军队的一种手段。一般说来,腓尼基的商业是在完全没有货币的条件 下经营的,但特别有助于建立希腊贸易活动优越地位的却是这种铸币的技术上的 便利。在波斯帝国,货币铸造之所以出现也单纯是为了供作军事支付的手段,而 不是作为交换的手段。在罗马,货币的铸造主要掌握在将军们手里,在金银币上 面几乎照例都刻有他们的名字,

60、甚至共和时代也不例外;人们宁取货币作为战利 品,并以之供军队发饷而不用之于商业。而亚历山大大帝之父马其顿王腓力二世 也是依靠色雷斯金矿的开发和推行采用金银复本位制,才建立了著名的马其顿方 阵。因此我们可以很明确的推断:铸币自诞生之初,就与政治和军事结下了不解 之缘,它的产生本身就寄托了统治集团太多的权力欲望,因为铸币的诞生和使用 使得统治集团可以更加迅速和顺畅的解决财政问题。2.对西方货币体系的演进的把握要坚持从局部分析再到整体分析的原则。这里讲的局部分析即对单个国家在面对财政压力时所采取的货币制度和货 币政策进行的分析;整体分析即在某一地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强国利用其货币霸 权所建立的区域性货

61、币体系所进行的分析。从西方货币体系的发展演进的整体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货币体系的 发展具有非均衡性,即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的货币制度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这是由于西方货币体系中的每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各异,地理人文因素也不同,在 面对战争和其他庞大开支时所面对财政压力也很不相同所致。在西方货币体系早期演进时期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已经发展的较为先进与完 善的罗马帝国的货币体系,会在蛮族入侵之后的几百年中慢慢衰退直至彻底绝 迹?要解释这个问题还是要对罗马帝国和蛮族所面对的财政压力进行分析。当时 罗马帝国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拥有相对独立的庄园封地,在 面对战争时,要将广大疆域内帝国的

62、经济和军事力量集中起来,没有完善和统一 的货币体系是不可想象的。而蛮族当时被北匈奴驱逐,人口和各种经济资源已经 全部具有了较高流动性,而且在蛮族中还有一些民族属于游牧民族,因此虽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但背水一战的蛮族组织一场战争的财政压力要小得多,甚至根 本不必借用货币制度来完成对资源的征集。在完成对罗马帝国的瓜分后,蛮族的 生活方式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转化,况且广袤的未开垦土地使得蛮族人口与土 地等自然资源之间的紧张压力骤然释放。等到封建制度形成、欧洲大陆人口增长 至一定水平之后,各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各王国的王权也会同样面临罗马人 所遇到的情况,加之亚欧洲际贸易和各国间贸易增长,西方货币体

63、系才有了 7 世纪的复苏和之后的迅猛发展。至于近现代西欧列强货币制度的发展和西方货币体系的整体演进,同样不能 忽视各国所面临情况,尤其是各国王权所拥有的可支配资源的数量和所面对财政 压力情况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近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其本质乃是一国的基本政策全部屈从于本国商人阶 层的商业目的。而这种制度背后其实是王权对商人阶层的一种妥协,甚至屈服。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这样说道:“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 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 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而战争就是这种新 旧体制转化的最直接表现形式。欧洲有

64、一句名言:战争中,获胜的一方往往拥有 最后的一块金币。财政的实力的大小,尤其是在热兵器时代,就成为决定各国战 争的最根本因素。当王权可以绕开本国商人阶层而获得足够与战争对手抗衡的财 政实力时,王权是没有理由底下贵族的头颅来与商人阶层商谈什么的。商人包括 其他各阶层民众的权力要求既然得不到表现,王权条件下即脱离以贵金属材质为 载体的实物货币体系而完全推行信用货币体系是根本不现实的。近代之前的葡萄 牙、西班牙和法国的情况就是这样,因此他们没有可能建立英国模式的货币制度 和货币体系。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幸运的,它们率先启程,率先掠夺回天文数字的金银,率 先开始掌握欧洲王权战争的主动权。但它们又是不幸的,

65、因为掠夺式的财政是不 可能持续的,反而彻底排除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建立现代信用货币体系的任何可 能。像潮水一样涌入的财富,几乎都用来支撑为宗教信仰、为殖民扩张而进行的 战争,而没有用来发展真正能够让国家富强起来的工商业。势力强大的王公贵族 讨厌看到工商业的发展而导致新兴势力的崛起,他们甚至荒唐地把数以万计的从 事工商业的外国人,从自己的国土上赶走了。除了奢侈的社会风气,没有留下像 样的产业,老百姓甚至也没有获得像样的衣、食、住、行。法国这个欧洲国土最大的国家,其物产丰富和人口众多反而让王权可以有很 大的回旋余地来筹集战争费用,哪怕是赋税效率低下和单个地方抽税数额有限。 这一点极为类似于中国历代统一的帝国。虽然在中世纪历史上法国有过召开三级 会议的经历,但三级会议的召开,法王有完全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