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张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7087237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晚清名臣张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晚清名臣张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晚清名臣张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晚清名臣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清名臣张(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晚清名臣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一)张之洞的教育理念 大家好!从古代一直到现代,有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的教育家,也有在教育方面有独特创新的教育家。在中国封 建社会走向末端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位教育家,他颁布 了近代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个学制对 废除封建科举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颁布这个章程的这位著 名教育家在其他方面,比如在清代的社会政治改革、经济方 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位教育家就是清末的张之洞。 张之洞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大的建树就是在 1903年11 月 26 日,和荣庆、张百熙拟定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 是他在教育方面最大的贡献,也是他在教育改

2、革方面重要的 贡献。这个章程是我国第一部正式颁布执行的近代学制章程, 对于废除1300 年来的科举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所 以我们说张之洞在清末教育史上堪称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他主持的这个教育改革博采了外国学制的优点。这个时期, 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末期,虽然闭关锁国是当时的政策, 但是也阻挡不了国外先进文化、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所以 当时的一些教育家或者在教育行业中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对 西方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见识或者理解。(二)张之洞的教育实践这样就对传统教育的科举、书院、私塾开始实行了一些改革 的措施。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当中,书院、私塾、科举制度是 比较盛行的,也是一个主要的教学方式。癸

3、卯学制的颁布实 际上是把教育当中的一些形式加以改革了。这个章程把普通 的师范和普通的中学学堂、学校的优点突出出来了,把普通 的师范和普通中学学堂分开,设立不同的机构。高等师范和 高等学堂开始分设,师范又有不同的等级,根据老师的层次, 比如小学老师、中学老师、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师范分为 初级、优级这样两个级别。初级收小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生毕业之后可以到初级师范院 校来学习,当他们毕业之后就在小学任小学老师,这是当时 的一个改革措施。优级收初级师范毕业生和普通中学毕业生, 这是培养初中老师和普通中学老师的师范院校。所以在当时 高等师范和高等学堂就开始分设了,这样一个分不同层次培 养教师的模式就出

4、现了。这个章程颁布前,全国政府主办的学校还挺少的。章程颁布 之后,到1910 年,官办学校,我们叫公办学校就非常多了。 可见这个章程的颁布对清末的教育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学 校增多了,学生就必然增多了。求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 的扩大,功劳应该是谁的呢?就是张之洞的。 张之洞功不可没,在 1907年的时候,他被升任为学部大臣 了。这个学部大臣用现在的官职来说,可能就是教育部的部 长了。当时跟张之洞同时期做官的官员后来评价张之洞时说 “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 需,而救当时空疏之习。”就是说张之洞把很多的精力都投入 到振兴国家教育方面,来为国家培养一些后备人才。张之洞

5、对教育是怎么理解的呢?张之洞的道理在于得人,他 认为当时清朝的国土很大,但是国土的大小、人口的多寡、 物产的丰缺不是一个国家强盛与否的重要指标,只是一个物 质的前提。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在于教育,在于 培养人才。所以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的很多教育家,他们的教 育思想都是对教育目的阐述,教育目的基本上都是为国家培 养人才。在最初的时候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到后期就开 始为国家培养人才,振兴国家,使国家更加强盛。所以说张 之洞兴办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后备人才。张之洞指出“国势之强弱在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于学校,环 球各国竞长之争雄,莫不以教育为兴邦之急务”。从张之洞的 言论来看,可以看出他对

6、教育、学校、人才和强国这四者之 间的关系是非常清楚的。教育是由谁来做的呢?学校。学校 办教育干什么?用来培养人才。培养人才的目的是什么?为 了让国富民强。所以对于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张之洞是有非 常清晰的认识的。在这样的一个思想指导下,他认为教育的 振兴是当务之急,并且是国家的一个根本。这样的一种思想跟我们现在政府提倡的“科教兴国”、“人才战 略”,是有很多相似地方的。所以我们说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对 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张之洞 在整个清末的教育领域当中都是很有威望的。大家常常听到张之洞这个名字,可能对他的政治主张、军事 活动比较了解。我们知道他是洋务派的一个代表人物,其实

7、 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和实践在他的整个人生当中也比较多一 些。-=-o(三)张之洞教育理念的形成原因 我们再来看一看为什么张之洞会提出这样一些教育改革措 施?为什么他能振兴清末的教育呢?这跟他的出身,跟他的 人生经历是有关系的。张之洞出生在清道光 17年八月初三,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 庭,他在贵州出生。18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26 岁的时候 中了进士,到同治2 年的时候他开始做官了,这个时候中了 探花。张之洞做过翰林院的编修、教习、试读、试讲的学士 和内阁学士等职位,而且一度是清流派的健将,后来做了洋 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这个时候他就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张, 同时我们看到他的一些政治主张也牵扯到了教育

8、、文化方面。 我们知道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有这样一个教育主张,就是“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在这个时候跟他同时代的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1902 年的时候,张 之洞创立了湖北师范学堂,湖北师范学堂为张之洞的教育改 革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基地。张之洞在湖北地区推行教育改革, 所以现在湖北省境内,特别是武汉市,学校是非常多的。 二、张之洞的生平纪要(一)张之洞对治安的主要功绩张之洞非常注重教育和治安。他认为教育是强国之本,国家的安定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他对清末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他对于治安的理解也是有跨越性的,中 国近代警察制度的出现也是由张之洞倡导的。张

9、之洞曾经任过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一些职位。在湖北地区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不仅是教育方面,也有军事、政治改革方面的。所以武汉地区 的人们对于张之洞是耳熟能详的,对他也是非常尊重的。他曾经在汉阳兴办了铁厂,还开发了大冶铁矿,还在湖北兴建了一个枪炮厂。八国联军的时候,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 和刘坤一一起与驻沪各领事签订了东南互保章程,镇压 了维新派的唐才常,然后自己组织义军反抗八国联军的侵略 行为。在这个事件上张之洞非凡的军事才能展现出来了。 (二)张之洞的主要事迹张之洞生活在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叫张瑛,是清朝的一个贵族,同时也是清朝的一个知府。他早年对张之洞管教的比较

10、严,而且为张之洞聘请了很多名师来精心培养他。张之 洞四岁的时候就可以读书了,学习非常勤勉。八岁的时候读 完了四书、五经,十岁的时候开始写诗,写文章,他 的伯父嘱咐说“敛才勿露”。就是有才华不一定非要显露出来, 张之洞一直谨遵这个教诲。 在科举的路上,张之洞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1849 年的时 候,张之洞应童子试,中了童生,他确实是一个很有才华的 小孩,第二年成为秀才。到了 1852年的时候,参加顺天府 的乡试,中解元,解元是举人当中的第一名。太平天国起义之后,张之洞南下,随父亲行军打仗,在行军 打仗之余,他还是不忘学习自己的功课。1856 年的时候, 张之洞参加了礼部的考试,被录取为觉罗官学教

11、习,在这一 年的时候,他参加了翰林院的工作,但是他的父亲病故了。 到 1862 年,张之洞入京参加会试,他被挑取为誊录第三名, 给他一个书吏的职位。张之洞对于给他的职位非常不屑,他非常不快乐,所以就离 开了京城。到第二年再次入京参加会试,在榜上列141 名贡 士,他复试的时候是一等一名。后来殿试的时候被慈禧太后 选中了,中了探花。然后赐他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当 时张之洞就做了这个工作。后来因为他的妻子石氏病故,在 翰林大考中失误了,就被选派出任浙江乡试的副考官,从此 之后,张之洞就开始了他做官的生涯。1867 年张之洞任湖广学政,这个时候也是在教育行业当中, 学政相当于教育厅的厅长。在这个

12、时候他大力的兴改革选拔 措施,选拔一些人才,老百姓都非常拥护他。后来他卸任回 到了京城,在京城过了两年相对比较悠闲的生活,在这个阶 段他跟一些好友一起纵论古今,这个时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 比较悠闲的阶段。1873 年的时候,张之洞又到四川做学政,到任之后,四川 考场舞弊现象非常严重,针对这个现象,张之洞实行了一些 措施来整顿。整顿了考场舞弊的现象,也让考试的氛围重新 回到了正规的轨道上。在他当学政的时候,他还培养了一些 有才华的学子。他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杨锐,就是当时他 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选拔出来的一个才子。张之洞自己参加科举考试的经历和他做各省督学的经历,让 张之洞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的反思。他

13、参加科举考试,虽然是 一帆风顺,科举考试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 他觉得对于一些很有才华,但在科举考试当中无法展露自己 才华的知识分子来说,科举考试不是一条很好的路。他在湖北、四川当学政的时候,他也意识到参加科举考试真 正中举的这些人不一定有才华,但是没有中的这些人却有很 多在各个方面是有才华的。所以根据他自身参加科举的经历 和他的一些所见所闻,还有他在各个省做学政的一些经历, 他感悟很深。很深在哪里?他认为教育需要改革了,科举制 度已经不适应当时社会的发展了。所以他有一些文章给学生 指点迷津,像他写的书目答问给学生说了中国教育存在 的一些问题,后来学生非常推崇他的一些思想。张之洞做

14、官 的时候非常清廉,卸任之后,他生病了,生病的时候他没钱 治病,衣服破了也没钱买,生活相对来说很窘迫。1876 年的时候,张之洞结束了四川学政的政治生涯,回到 了京城。这个时候张之洞加入了“清流”之中,他非常喜欢直 言进谏。所以这个时候他跟当时的几位颇能进谏的大臣,张 佩纶、黄体芳、宝廷并称“翰林四谏”,都是非常愿意给皇上 提建议的。再加上后来又出现的两位刘恩溥、陈宝琛,并称 为“清流六君子”。到了 1879 年的时候,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变 故,就是慈禧垂帘听政。慈禧为了继续掌权,这个时候就立 光绪为帝。光绪称帝之后,遭到了大臣的反对。张之洞这个 时候看到了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他就上疏迎合慈禧

15、的主 张。慈禧当时遭到大臣的反对,张之洞出来支持她,慈禧非 常高兴,所以慈禧对张之洞非常有好感。张之洞在四川做学政的时候,在川地东乡发生了一场官兵乱 杀百姓的惨案。这个案件经过多年的互相推诿,官员都不去 认真的侦查,不去追究事情的真相,所以没有定论。到 1879 年的时候,张之洞一天内连上了三个折子,正好赶上慈禧非 常欣赏他的时候,他连上三个折子要求重新审理此案。后来 慈禧也开始重视这个案件了。大臣们迫于压力,不得不认真 办理,后来把涉案的官员都找到了,然后严查,有的杀,有 的罚,这样就还了百姓一个公道。这个案件结束之后,张之 洞是名声大振。1879年到1880 年这一段时间,清朝朝廷内部就修

16、改中俄 条约发生了一些纠纷。当时崇厚签订了中俄条约,这 个中俄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这个条约当中有很 多侮辱性的条例。当时主政大臣是李鸿章,李鸿章知道这是 一个不对的条约,不能去遵守,但是他还主张承认。 张之洞极力反对。他就中俄条约问题,一共上了 20 余次奏 章,提出了一些问题,倡导要把条约中的一些内容给它修改 一下。后来朝廷就羁押了崇厚,派曾纪泽前往俄国商谈改条 约的事情,这也是后来张之洞做的一个非常大的贡献。所以 我们看到,张之洞的清流生涯不仅让他洞悉了官场的百态, 让他看到了官场内部出现的问题。而且为他赢得了“遇事敢为 大言”的良好口碑。1881 年的时候,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之前

17、他做学政,做 翰林院的编修,都是一些没有实权的职位,当他出任山西巡 抚的时候,就成为了手握实权的地方大官。从此之后,张之 洞开始在政坛上大展拳脚。山西这个地方在清代的时候是很 贫瘠的,非常贫穷。山西的贫穷让张之洞有了要大兴改革的 决心。在改革当中,他注意到要变通旧法,把旧有的法律法规变通 了,这对改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不能完全推翻旧有的法 律,于是就在旧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一些调整。他向在山西 活动的李提摩太询问变法相关的事宜,李提摩太奉上了西化 的方案,就是向西方学习的方案。这个方案后来被张之洞采 纳了,开始实行了一些新政。当时在国际上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环境,法国殖民者在中国南 部制造事端,为

18、了稳定南方的局势,清朝朝廷又派张之洞调 任两广总督(广东、广西的总督)。1884 年的时候,张之洞 被调任到两广做总督。中法战争爆发之后,张之洞积极主战, 并且支援台湾抗法斗争。他建议朝廷收编当时刘永福所带领 的黑旗军。他还启用老将,当时的一个军事将领叫冯子材, 他让冯子材到越南作战,后来取得了历史有名的“镇南关大 捷”。张之洞的这些想法确实捍卫了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 但是他背后所依靠的朝廷确实是无用的。清朝的朝廷一意屈 辱求和,不败而败。其实它在军事上没有败下来,但是在政 治上,在精神上败下来了。张之洞是“愤愤欲死”非常愤怒, 我前方打的非常好,你后方朝廷居然讲和了。后来中法战争之后,张之

19、洞就转为洋务派了,他在广东筹建 水师,编练新军,创办工厂,他还在出现一些侵略性行为的 时候主战。这个时候他在广东开设了广东水陆师学堂。这是 一个军事学校。在这个时候他也大力开发海南岛,保护美国 和东南亚地区华侨的利益。他所建的广州机器铸币厂是近代 货币史上的一个大事。1889年的时候,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从此在湖北有近 20 年的执政经历。我们知道之前他曾经在湖北做过一个教育方 面的官员。到 1889年的时候,张之洞做的是湖广总督,就 是省长级别的,是比较有实权的官员,在湖北有 20 年的从 政经历。督鄂期间,他兴办了近代的工业。在汉阳建的铁厂 就促成了当时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的起步。现在我们

20、知道武汉三镇:汉阳、汉口、武昌,当时的汉阳就 是一个工业基地。湖北枪炮厂生产的步枪“汉阳造”,到抗日 战争期间,仍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武器。在打仗的时候,说枪 是哪儿来的?汉阳造。此外,张之洞还针对湖北近代纺织工 业落后的情况开办了湖北织布官局、湖北纺纱官局、湖北缫 丝厂和湖北制麻局。这样就使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形成 了非常完整的近代纺织工业体系。同时他在这里还开办了一 些与它们相配套的小型工厂。现在武汉地区纺织业还是很发达的,还有一些相应的培养纺 织行业人才的教育机构,现在我们知道湖北纺织大学,就是 专门培养纺织性人才的。所以我们说对于武汉的发展来说, 特别是近代的武汉发展,张之洞是做出了非常

21、重要的贡献的 中法战争之后,总理衙门就将修建铁路列为一个非常重要的 正事来做。张之洞在湖北任总督的时候,他就奏请朝廷修筑 卢沟桥到汉口的这段铁路,后来获得了批准。卢沟桥到汉口 的这段铁路,后来改为京汉铁路。京汉铁路至今仍是我国铁 路交通的一个主要干线。我们现在说中国境内铁路的一个枢 纽地区,武汉是一个,郑州是一个,京汉铁路的出现也预示 了武汉地区作为华中地区一个交通枢纽的地位。后来张之洞又主持粤汉、川汉铁路的修建工作,就是广东到 武汉、四川到武汉的铁路。我们可以看到它在逐渐的以武汉 为中心向外扩展,很多的铁路线路就出现了。后来路权问题 陷入泥沼,到张之洞逝世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没有解决。 对于民

22、营工商业,张之洞是持鼓励态度的。在清末的时候,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发展。虽然清末的时候还实 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一些民营工商业还是悄悄地兴起了 像民营的水电公司就开始出现了,这个水电公司的出现让汉 口成为全国首先使用自来水的地区。私有企业开始兴办水电 厂,汉口地区开始引用自来水,在之前的时候都是用江水的。 又设了汉口商务公所,实际上是最早的湖北土产博览会。并 且还办了湖北商务报、商务学堂、商会公所、两湖劝业 场,以及汉口商务局。这样就增加了经济方面的往来,促进 了商业的交流。后来商业的繁荣,也是有这样的一个渊源的。 在张之洞的操办下,武汉地区迅速跻身全国繁荣城市之列, 被誉为“东方

23、芝加哥”。所以武汉人对于张之洞是非常感恩的。 张之洞还关心近代教育事业,尤其注重实业教育。他是洋务 派的代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这个主张,所以他对于 实业教育是非常重视的,派遣了大量留学生出国去学习。到1895年的时候,张之洞暂署两江地区的时候,开始编练“江 南自强军”。回到湖北后他就大刀阔斧的编练湖北新军,湖北 新军在清军中战斗力是一流的。张之洞的这个湖北新军,是 为了能够在出现一些紧急情况下能够有应对的。张之洞不会 想到多年后就是他调教的这个部队率先起义,敲响了清朝灭 亡的丧钟。张之洞做湖广总督期间,我们看到他在商业方面、教育方面、 文化方面、铁路建设方面都有很大的贡献。他本人也是把

24、湖 北视为第二故乡,称自己是“楚人”。在武汉地区还有张之洞 路、张公堤、抱冰堂这样的古迹。湖北人用这样一些方式来 纪念张之洞给湖北人民做出的贡献。甲午战争时期,两江总督刘坤一北上抗日,张之洞这个时候 暂时离开湖北,主政两江。他是坚定的主战派,清朝战败之 后,张之洞极力反对马关条约。他在后方就曾调度,派 遣船只前往台湾运送一些枪械粮饷,暗中支持台湾抵抗日本 的侵略。后来维新运动兴起了,张之洞的儿子张仁权是“强学会”的发 起人之一。张之洞捐银 5000 两表示对儿子的支持,并且他 跟当时维新变法的主张者康有为、梁启超有多次接触,和维 新派之间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关系。但是后来维新运动渐渐呈 现出了激进

25、的态势,到这时候张之洞非常反感了。到 1898 年的时候,维新运动进入了存亡之际,张之洞做了劝学篇 进呈。劝学篇强调“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他批判了顽固 派因噎废食,遇到问题,吃了亏,就不敢去解决了。同时他 也批判了维新派舍本逐末,只看到西方一些先进思想能够起 到的推动作用,而忘记了它所在的国家具有的特点了,他强 调三纲五常是万世不易之本。他把两个派别都批判了。 1900 年的时候,义和团运动兴起了,慈禧借助这样一个势 力和八国列强宣战了。张之洞认为强弱非常悬殊,抵抗一国 可以,抵抗八国就是“欺君父而误国家”,你不能跟八个国家 同时开战,这个时候他坚决反对宣战。他就联合刘坤一、李 鸿章这些东南

26、的督抚和列强协商,策划了“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对于避免侵略比较好,但是却避免不了革命的冲 击。1900 年,趁着北方大乱,唐才常在汉口策划长江流域 的自立军起义,张之洞觉察之后,派兵捣毁了自立军的总机 关,后来逮捕了唐才常和 30多个领导人,然后把他们杀了。 之后张之洞就积极地参与镇压革命。到 1901 年的时候,慈禧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 后来张 之洞成为了“参与政务大臣”,在同年他联合刘坤一会奏三折, 讲的是实行新政的一些纲领。“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就成为了 当时清末新政的一个大纲。所以这个时候实行的新政主要来 自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给慈禧太后上的折子。到 1903 年的时候,张之洞被

27、召觐见。这个期间他参与制定 了奏定学堂章程。这个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并结合 中国当时教育实际情况改造而成。所以这符合张之洞在洋务 运动中提出来的一些思想,符合“中体西用”的精神。这样就 开启了中国教育体制近代化的进程。张之洞在这个新政当中, 主要实行的是教育改革。同时他和张百熙等人奏请请试办 递减科举折,这个获得了批准,其实就是对科举制度的一 个削弱。到 1905 年的时候,袁世凯领衔会同张之洞这样一些官员奏 请“立停科举”,请求废除科举制度。这个折子后来获得了慈 禧太后的批准。这样,在中国延续了 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在这个时候就完全废除了,科举制度在中国彻底宣告结束。 张之洞在垂暮之

28、年的时候,终于进入朝廷权力的中枢了,因 为他实行的新政和他之前在各地方做官的一些经历,让他最 后成为了朝廷权力的中枢。后来张之洞出任了宪政编查馆大 臣,参与立宪事宜。他建议清廷确立立宪政体,来应付革命 党的起义。就着愈演愈烈的国会请愿运动,他也倡议“开国会 顺舆情”,并且召杨度进京参与立宪。到 1909 年,张之洞身体已经非常疲劳了,一病不起,他临 去世前还规劝摄政王载沣要重振朝纲。1909年10 月张之洞 病逝了,享年 72岁。三、张之洞的教育实践(一)“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张之洞一生非常重视教育,所以对清末的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在他做地方官的时候,像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 两江总

29、督、军机大臣的时候,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张之洞以 “致用”作为他改革的灵魂,“旧体新用”。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改 革过程中所实行的一些主张不是完全推翻之前的政策、法律, 而是把这些政策、法律重新修订,加入了他自己的一些改革 措施,所以叫“旧体新用”。无论在刚开始实行教育改革,还 是后期在政治上、军事上的改革,他都实行了“旧体新用”的 思想。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他在劝学篇中就主张以“变科举”来 推动新式教育。他没有说“废科举”,而是叫“变科举”,就是把 科举中一些不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细节改变、修改。但是科 举如果真正的不适应教育需求的话,最后也会被废除。所以 他用“变科举”来推动新式教育。他是以“守约”

30、来改革“旧学”, 分类型、分层次地“广识学”。并且他非常鼓励多层次的“游学”, 这样就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张之洞在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上,也有自己的主张,比如说 在家庭教育方面,主要涉及到品格和学识两个方面。他主张 品格教育,包括德化教育、情怀教育、理想教育、品质教育、 人格教育、作风教育等。品格教育所涉及的内容反映了中国 传统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学识教育涵盖实学教育、全面教 育、学习方法、游学教育等内容。我们可以看到这跟之前的 一些教育思想不太一样,它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是时代特色的展现。张之洞家庭教育思想体现了近代中国转型教育的基本内涵, 对现在家庭教育仍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家长首先要培养

31、孩子 在品德上是个非常规范的人;其次就是学识方面是个健全的 人。在传统观念当中,我们大家都会认为身体健康是真正的 健康,现在健康的定义是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能适应社 会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张之洞提出来的品格和学识,恰 恰跟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健全人格教育理念是很相似的。张之洞的教育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他整顿了 封建传统教育。之后兴办洋务教育,制定和推行新的教育制 度。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当中。他说“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 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是洋 务教育的一个中心思想,以后就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 度的一

32、个纲领。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接受了很多西方教育的 知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 这是体,是基础。然后再学习西学当中有用的东西,用这些 东西来弥补中国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他又指出“今日学者,必 先通经以明我中国 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 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 然后择西学之可毗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族着取之。 斯其有益而无害。”就是说学习西学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是有益 无害的。他提出的这个主张是针对维新派提倡民权,反对君权,主张 男女平等思想的。张之洞认为西学当中就包括西政、西艺、 西史三类。学校、地理、赋税、劝工、通商,这是

33、西政;数 学、绘画、矿业、医学、声学、光学、化学、电学这是西艺。 这是他中体西用的教育主张。(二)关于学制改革的思想 在学制改革方面,他主张要在天下广设各级学堂。张之洞在 劝学篇中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各县皆应有学, 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府县 有人文盛物力充者,府能设大学,县能设中学,尤善。”并且提倡 因陋就简。学校可以利用当地的书院、善堂、祠堂、庙宇等 场所,然后政府提供一些经费,这个是张之洞办学的一个主 张。他还主张建立工、农、兵、学、商各类专科学校。他说“外洋 各国学校之制,有专门之学,有公共之学。”专门之学即各类 实业学堂,他主张建立农工商学、兵学、

34、矿学、铁路等学堂。 公共之学是什么?是普通教育的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 学。他说外国的学制很完备,我们要效法这样的学制。 他还提倡要留学,留学干什么?他说“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 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他认为学 生到国外学习西方的一些思想、技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 果,所以他把留学教育作为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一个非常重 要的途径。留学教育成为他设计的教育框架的重要部分。(三)关于师范教育关于师范教育,张之洞曾经把师范教育分成了初级和优级。 师范教育,他在 1903年的学务纲要当中就提出来了, 他说“师范学堂,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此为各项学 堂之本源,兴学人手之第一义。

35、”应“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 尤其培养小学教员的初级师范学堂更应迅速办理。他就强调 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当中的独立地位。他认为,“学堂必须有师” 所以“办理教育,首重师范”。在这 种观念的提倡下,张之洞在办学实践当中对师范学堂的建立 是非常重视地。在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中,建立三级 师范体系。后来颁发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和女子小学 堂章程,是我国女子师范教育及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的 开端。我们看,他的改革有很多创新点。张之洞认为师范教育必须 要突出几个特点。第一个特点,重视教育类和教师技能类课 程,这样才能突出师范性。第二要附设小学堂,让师范生在 小学堂里实习教学生。第三,规定师范生享受免费待遇,

36、让 人们羡慕。你来学堂学习是免费的,这样的话大家都愿意做 老师,这样就把老师的地位给抬高了。第四,规定师范生毕 业后,最低从教年限是六年。这个是张之洞确立的师范教育 思想。张之洞的师范教育思想对我国近代师范教育体系的创 立有非常大的影响。(四)论实业教育 张之洞兴办了实业,他也重视实业教育。他在重订学堂章 程折当中认为:“国民生计,莫要于农工商实业;兴办实业 学堂,有百益而无一弊,最宜注重”。实业学堂非常重要,所 以由他主持制定的学务纲要中,就规定速设各项实业学 堂。实业学堂建立的目的是什么?使全国人民都具有各种谋 生的智能和技艺,这样就达到了富国强民的根本。“意在讲求 国政民事各种专门之学,为国家储养任用之人才。”所以这是 他办实业教育的目的。所以我们说张之洞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当中做出了非常突 出的贡献。他的教育改革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比较重 要的有师范教育、家庭教育、还有实业教育等等。武汉人对 张之洞是非常怀念的,而我们在教育的历史上,对这位伟大 的教育改革家也是非常敬重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