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一篇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70864566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学第一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育学第一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育学第一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第一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第一篇(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一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泛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 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 社会期望的方向的发展的过程。二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 的过程三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措施 教育的措施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 影响作用。四 现代教

2、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特点:1现代的学校教育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 2学校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3 教学内容,自然可惜的教学内容大大增加学校教育越来越多元化。4 班 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五 教育的终身化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入职后的教育要统一起来,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应贯彻人的一生六 教育的民主化的内涵: 1 教育机会均等 2 教育的自由化 3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4 教育活 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明主化。七 教育的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教育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的 多元化第二节 教育学概述(重点看书,记忆)第二章 中学教育第一节 中学教育在

3、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一中学教育的性质:1 首先我国的中学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2 其次中学教育是普通教育 3 再次中学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初中阶段为义务教育二 中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 : 1 初中教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 初中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的奠基作用第二节 中学教育的目的一 中学教育我基本特点: 1 基础性 2 全面性 3 义务性二 中学教育的目的: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增强人的体质,发展人的个性使受教育者在品 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 中学教育的任务:1 中学教育担负着培养中等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任务2 中学教育还担负这为

4、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的任务。四 素质教育包括: 1 政治素质 2 思想素质 3 道德素质 4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3 身体素质教 育 6 心理素质五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 智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教育第三节 学校教育制度一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 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休学年限 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 二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西欧双轨制生产性-学术性 美国的单轨制 苏联的型学制第三章 教育的基本功能第一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 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在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共 同影响下发生显

5、著变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的身心发展。二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顺序性 2 阶段性 3 差异性 4 不均衡性 5 互补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 内发论 2 外铄论:荀子的性恶论 洛白的白板说二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 遗传 2 环境 3 教育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节 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一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1 首先学校教育具有目的性 2 其次学校教育 具有专业性和系统性 3 再次学校教育具有基础性 4 最后学校教 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第四节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一 教育的政治功能:1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稳定

6、的功能 2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二 教育的经济功能:1 教育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 2 教育具有促进科学发展的功能三 教育的文化功能:1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功能 2 教育对社会文化的创新功能 3 教育对 社会文化的融合功能。第四章 学生与教师第一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一般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受教育进行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主 动性是具有可塑性的教育对象。二:学生的权利:生存权利 受教育权利 受尊重权利 安全的权利 人生自由权利 三:学生的义务:1 遵守法律法规 2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和行为习惯。3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

7、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 度。第二节:教师及职业道德一教师的概念: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从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二教师职业的角色:1 传道者角色 2 授业解惑者角色 3 管理者角色 4 示范者角色5 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 研究者角色三教师劳动者的特点:1 教师劳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 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3 教师劳动 具有创造性 4教师劳动具有长期性 5 教师劳动具有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四:教师职业素养的组成部分:道德素质,知识素质 能力素质第三节:师生关系一 师生关系的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 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 等关系

8、3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作用。二 师生关系的功能:教育功能 激励功能 调控功能 社会功能三 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1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学活动顺 利进行的基本保证。2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聚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有效 完成。3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质量,建立良好教育教学秩序的基础。四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1 教师本身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主要因素 2 学生也是影响师生关系 建立的重要因素3 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评价与态度也是影响师生关系的一个因素。五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明主平等 尊师爱生 教学相长。六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1 树立正确的学

9、生观 2 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 3 加强 自身修养。第五章中学教育(着重理解)第一节 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中学教育的意义:一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第一教学具有鲜明的目的性 第二 教育活动具有严密的组织性 第三 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二 教学是中学的中心工作中学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一 传授和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技巧。二 发展中学生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培养中学生优良的个性。 第二节 教学过程一 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系统地掌握科 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

10、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二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三教学过程的本质:1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 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五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1 引起学习的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4 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第三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 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1 目的性原则 2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 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结合 的原则 4 启发性原则 5 循序渐进原则 6 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

11、合的原则二 中学教学的基本方法:1 讲授法:讲述 讲解 讲演2 谈话发:谈话发是教师引导中学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回答 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 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的方法3 读书指导发:教师通过知道学生自学教科书,从而使学生获得 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4 演示法和实验法5 练习法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一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 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二 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的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 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三 分组教学: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

12、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 教学。分为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 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五 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果1 课的类型:传授新知识课 巩固知识课 培养技能技巧课 检查知识课2 课的结果:组织教学 检查复习 学习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六 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1 备课: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考虑教法2 上课: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组织的好 积极性高3 布置课外作业4 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第五章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一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依据

13、一定的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 分析和评定的过程二 学生评价的基本类型1 按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划分:1 诊断性评价 2 形成性评价 3 总结性评价2 按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划分:1 相对性评价 2 绝对性评价第六章 中学课程第一节 课堂的概述一 课堂的概念:课堂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二 课堂的类型 按任务分:1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 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 程的主要组成部分2 拓展型课程:重点在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发展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

14、3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按内容分:学科课程 经验课程按课程的组织形式分: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 按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分为 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三 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对课程的制约2 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课程的制约3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对课程的制约4 课程理论的制约第二节 课程目标(重点记忆)一 课程目标的定义:广义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 目的和教学目标,而教学目标又包含年级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和 课时教学

15、目标狭义上的课程目标主要指教育目标二 课程目标的特点:整体性 阶段性 持续性 层次性和递进性三 课程目标的分类:行为取向性目标 生成性课程目标 表现性课程目标四 影响课程目标制定因素:1 学习者的需要 2 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3 学科体系第三节 课程内容一 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整体计划 它对学校的教学 生产劳动 课外活动等做出全 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以及课时分配,并对学 期 学年假期进行划分二课程计划的内容:1学科设置 2学科顺序 3课时分配 4学年编制与学周安排三 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1 前言 2 课程目标 3 内容标准 4 实施建议 5 术语解释四 教科

16、书: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五 教科书编排的原则:首先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 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其次教科书所设计的学科范围和体系应定位合理。再次教科书标题和 结论要用不同字体或符号标出,使之鲜明,醒目。封面 图标插图等要力求清晰美观。字体 大小要适宜,装订要坚固,规格大小,厚度要适度便于携带。第四节 课程设计与实施一 课程设计的概念: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和具体 课程的编制二 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把课程计划付诸实际的过程, 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三

17、 课程安排表遵循的原则:1 整体性原则 2 迁移性原则 3 生理适宜性原则四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1 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 2 教师的特征 3 学校特点 校外环境 第五节 课程评价与管理一 课堂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 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 途径的一种活动二课堂评价的含义 1课堂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 2 课堂评价的方式是多样的 3 课堂 评价的对象包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诸种课程要素。三 课程评价的类型:根据评价对象不同: 广义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学校评价 狭义 课程评价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自我评价 外

18、来评价 根据评价的目的不同: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参照标准货评价反馈策略的不同:绝对评价 相对评价 个 体内差异评价根据手段不同:量性评价 质性评价四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1 目标取向 2 过程取向 3 主体取向五 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1 即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应方式,又倡导让学生在评价 中学会合作2 以质性评价整合与取代量化评价。3 强调评价问题的真实性与情境性4 评价不仅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 六 新课改下的课程评价:(重点记忆 参考书本)第六节 现行我国中学课程一 中学课程设置的原则:1 符合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2 体现均衡性 综合

19、性 选择性3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4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二 高中课程设置的原则:1 符合时代性 基础性 选择性2 以分科为主设置课程3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构成课程4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七章 中学德育第一节 中学德育目标与内容一 德育的概念: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 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由: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道德教育 三部分组成二 中学教育的任务 1 培养中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 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使学生成为国家需要的合格 公民 3 培养

20、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三 中学教育的目标:1 思想品德规范方面 2 思想品德心理方面 3 思想品德能力方面四 我国中学教育的内容: 1 爱国主义教育 2 集体主义教育 3 社会主义教育 4 劳动教育5 自觉纪律教育 6 文明礼貌教育第二节 中学德育过程一 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 影响,使得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以及道德等形式的社 会意识,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二 德育过程的结构:教育者 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 德育方法三 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四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 德育过程是培养和发

21、展学生知 情 意 行的过程2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3 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 性的特征4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提高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的特征。第三节 中学德育原则,方法 途径一 中学德育的原则:1 言行一致原则 2 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则 3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 任相结合的原则 4 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则二 中学德育的方法:1 说服教育法 2 榜样示范法 3 情感陶冶法 4 自我教育法 5 道德体验 法三 德育途径:1 教学 2 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 课外校外活动 (论述题较 多)第八章 班级管理与

22、班主任工作第一节 班级管理的意义模式及改革一 班级管理的概念:指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取适当的方 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 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二 班级管理的意义和作用:1 科学的班级管理能够促进中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2 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有利于中学生个性的发展3 班级管理具有显著的教育功能三 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 平行管理模式 2 明主管理模式 3 目标管理模式四 班级管理的改革发展趋势:1 班级管理呈现出主体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 管理功能 2 注重中学生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群体的共同管理3 教师的影响力将有传

23、统的权利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 第二节 中学班主任工作一 班主任的概念:班主任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二 班主任的作用:1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 管理者 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引路人2 班主任是学校进行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3 班主任是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组织者三 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1 了解和研究中学生的情况 2 加强集体教育,建设班集体3 重视个别教育,做好转化工作 4 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第三节 优秀班集体的培养一 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是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 群体。二 班集体的特征:1 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 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 3 严格的

24、规章制度与纪律 4 平等,明主的班级气氛。三 班集体的培养:1 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2 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 3 充分发挥 班委会的作用 4 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 和良好的班风第九章 中学课外活动第一节 课外活动概述一 课外活动概念: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程标准范围和学科课程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 学生实施的有目的 有计划 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二 课外活动的特点:1 课外活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 课外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3 课外活动过程重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第二节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一 中学课外活动的内容:1 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 科学技术活动 3 文学艺术活动 4 体育活 动 5 社会公益活动二 中学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1 群众性活动 2 小组活动 3 个人活动第三节 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一 中学课外活动的新特点:1 更强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2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二 中学课外活动的要求:1 课外活动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2 课外活动要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3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独立性和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