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70832691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1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扬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根据中共扬州市委关于制定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扬州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描绘了扬州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扬州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目标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一五”以来,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扬州”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

2、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攻坚克难,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各项预期目标和任务,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07.99亿元,年均增长1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955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00.8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7.78亿元;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逐步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农业稳步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从2005年的18.8%上升到2010年的37.9%;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新能源、

3、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电子书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显著变化。2006年,我市在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新城西区、广陵新城、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古城保护深入推进,整治“双东”历史街区,实施教场地段改造,有序推进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修复,名城特色进一步彰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京杭运河“三改二”工程竣工通航,江海高速扬州段、沿江高等级公路、安大公路建成通车,苏中江都机场、沪陕高速江六段、宁启铁路复线及电气化改造、新淮江公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乌塔沟分洪道工程开工建设;扬州港“一港三区”加快建设;二电厂二期扩建工程建成并网发电,扬州电

4、厂扩建工程完成扫尾工作和脱硫改造。实施县乡河道疏浚和水库加固改造工程,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550公里,所有行政村都通上了四级公路;所有乡镇都建有垃圾中转站,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市区全部实现区域供水,宝应、高邮、仪征3县(市)新增区域供水受益人口100万人。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7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462元,比“十五”末增加10387元和4247元;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城镇职工三大保险覆盖率达到97%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完善,参保率达到99.8%。文化、教育、卫生、人口计生、

5、体育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古琴艺术、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新馆、音乐厅、美术馆、游泳跳水馆等文化体育设施陆续建成。全面普及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十五年教育,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100%,人口计生优质服务体系建设覆盖率达100%。全民健身事业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品牌赛事。平安创建水平不断提升,公众安全感连续八年保持在96%以上。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自2003年,连续三届六年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汽车及零部件、数控金属板材加工、半导体照明、绿色新能源、智能电

6、网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建设了中科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南大扬州光电研究院、南大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西安交大(扬州)科技园等一批“三新”产业公共研发平台,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74家,五年累计专利授权超过10000件。发展活力显著增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重点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工作,基本达到内控事项与预控措施全覆盖的要求。企业债券发行取得突破性进展,市开发区开发总公司、城建控股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28亿元;汇银家电、长青股份顺利上市。民营企业快速发展,五年新增民资注册资本金1579

7、亿元,是“十五”的4倍;利用外资稳步增长,五年累计注册外资实际到账84.6亿美元,是“十五”总量的3.9倍;沿江开发、园区建设深入推进,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中海造船、玛切嘉利液压机械、晶澳太阳能、上海大众整车、天威新能源太阳能电池组件、华电燃气热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地。生态环境显著优化。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行动计划,全市有51个乡镇通过了全国生态乡镇省级考核,其中,7个获得国家命名。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单位GDP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三个约束性指标完成省下达目标。实施“绿杨城郭新扬州”工程,建设了古运河风光带和润扬、蜀冈等森林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5%。全市环境质量得

8、到稳步提升,小康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5分。总体来看,“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良好,为“十二五”及长远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十一五”规划执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产业结构还需优化;城镇化步伐不快,区域发展不够协调;社会发展总体仍滞后于经济发展,面临社会转型引发的新问题新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比较大;资源要素制约和生态环境约束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第二节 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进入后危机阶段,全球经济失衡经过强制性调整,逐

9、步恢复再平衡和低速增长。世界贸易持续恢复增长,受世界各国贸易保护政策主导, 各种贸易争端将进一步加剧;国际投资逐步趋于活跃,受发达国家再制造战略推动,国际产业转移将更加多元化;全球战略资源更加趋于紧张,受国际投机资本炒作,大宗商品价格将加剧波动;国际金融体系加速变革,受地缘政治和利益集团左右,人民币长期升值的压力较大。国内经济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步伐持续加快,各项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空前加速,宏观调控政策的针对性、连续性、灵活性逐步增强,但受内外部资源、环境约束和国内区域政策影响,东部地区能源资源和劳动力面临的竞争压力将不断加大。江苏经济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科技创新

10、能力加速提升。苏南地区将率先实现经济社会转型,沿江地区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沿海开发持续推进,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将持续处于加速发展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宁镇扬同城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将进一步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和科技创新力,城乡二元结构将进一步改善。综合判断,“十二五”期间,我市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将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三节 发展阶段“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的发展阶段,将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础上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阶段,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成为这一时期发展的主旋律。发展方式进入加速转型期。“

11、十二五”时期,面对激烈的区域发展竞争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我市必须加速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社会建设进入全面加强期。“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持续发展,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管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更加重视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要妥善解决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与满意度。城乡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

12、。“十二五”时期,随着全市城镇化水平加快提升,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全面进入深度调整期。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辐射延伸,城乡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逐步转移,农村人口加快向中心城市、重点中心镇集聚,社会保障和各项社会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城市建设进入品质提升期。围绕扬州建城2500年,“十二五”期间,扬州将立足“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目标,全面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森林城市,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在从运河时代走向长江时代的同时,扬州正向高铁时代、空港时代迈进,全市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更加秀美,文化影响力更加广泛

13、,城市品质、市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第四节 指导思想“十二五”期间,扬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大力实施创新发展、城镇化、民生幸福、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更加注重城镇化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扬州“人文、生态、精致、宜居”特色的彰显,到“十二五

14、”期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初步建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以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为主题。体现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全面推进“三个扬州”建设,以创新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以精致理念引领城乡建设、推动城市品质提升,以幸福理念引领民生改善、推动社会文明和谐。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突出发展创新型经济,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突出提升集约发展水平,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增

15、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创新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以产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创新,努力把扬州建成创新产业发达、创新技术领先、创新载体优良、创新人才富集、创新体系健全的创新型城市。以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主抓手,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不断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管理水平,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完善城镇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以民生幸福作为建设和谐

16、社会的主追求,实施民生幸福战略。把富民放在更加突出的优先位置,提升社会就业质量,增加居民收入,大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主动力,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增强吸引技术、资金、人才的能力,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以可持续发展作为谋求城市持久竞争力的主路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文化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循环经济,推行低碳

17、生活,保护资源环境,促进永续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五节 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经济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市区和有条件的地区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进入基本现代化。综合实力。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万元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00亿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保持年均15%的增速;全社会

18、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居民消费率提升到30%以上。产业结构。产业层次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50.6:45.0;经济发展后劲和主要产业的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创新。建立健全有区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增加科技、人力、知识要素的投入,到“十二五”期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百亿元GDP专利授权数提高到313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城乡功能。城乡布局更加合理,“一体两翼”发展的城市格局基本形成,城乡各类功能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城市辐射带动和集聚高端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本公

19、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推进。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城市化水平达到62%。人民生活。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启动实施六年倍增计划,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到201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400元和16700元,年均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社会就业质量明显提升。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以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明显提升。生态文明。耕地保有量保持28.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和

20、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完成省下达目标,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要素价格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宁镇扬同城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民营经济长足发展,整体素质显著增强。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城市国际化程度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社会建设和管理。高水平普及十五年基础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稳定在99%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万人拥有病床数达到40张左右;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

21、在98%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市区政府保障性住房五年新增2.575万套。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显著,公民文明素质普遍提高。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法治扬州、平安扬州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区和社会组织稳步健康发展,社会管理机制更趋完善,社会环境更加和谐、稳定。 第二章 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坚持教育和人才优先发展,加快产业创新、科技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第一节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加快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

22、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科技资源向扬州集聚,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着眼于攻克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在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智能电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启动一批重大专项。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企业对自主拥有、购买、引进的专利技术等进行产业化,不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式创新,把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更好地结合起来,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速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进一步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活动主体和创

23、新成果应用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大幅度提高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比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在建好用好现有平台基础上,建成一批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两站三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力和推动力的重点研发机构。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同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推进与西安交大合建智能电网产业园,推进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南大扬州光电

24、研究院、南大扬州化学化工研究院、扬州数控研究院等建设。推进省、市与扬州大学共建重点学科、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做到人才共用、平台共建,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促进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大驻扬大企业研究所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力度,推进资源共享。 第二节 建设创新载体创新载体是承载区域创新的重要平台,以创新型园区、特色园区、大学科技城为主阵地,优化建设“创新扬州”的载体平台。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先导区。充分发挥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积极放大国家级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国家绿色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创新型园区的品牌效应,加大产业集聚力度,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半导体

25、照明、电子书、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推进新兴产业研发园区建设,率先建设以创新为驱动,经济、科技、文化、产业和社会、民生持续协调发展的创新型先导区。加快建设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以省级开发园区为主体,加快推进LED产业园、光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孵化器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孵化载体,推动特色园区规划和特色产业规划互融,特色主导产业集聚和园区特色功能提升互动,特色园区发展与城市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延伸互补,市场化开发模式和多元化投资主体并进,争创国家级或省级特色产业基地。推进邗江建设大学科技城、广陵建设信息产业基地、维扬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仪征建设汽车科技城、

26、江都建设软件园、高邮建设光电科技园、宝应建设输变电装备科技园。加快建设创新型科教园区。按照“孵化投资融资担保产业化”的发展路径,积极探索以项目引领、创新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基地为支撑的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校(院)地合作模式,加快推进与扬州大学等高等院校共建大学科技园。根据科技产品研发期、哺育期和成长期的生命特征,逐步探索由政府、园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施“导师计划”,将大学科技园打造成我市新兴的、具有活力的科技研发基地、创新创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第三节 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创新金融资本体系。积极推进金融生态市建设,基本实现金融市场多层次、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企业经

27、营特色化和金融服务精细化,加快现代金融转型步伐。通过多渠道引进境内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机构,鼓励建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三农”、城镇化、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等。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资本市场体系,发展地方产(股)权交易市场,壮大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和支持各类企业通过企业上市、企业(公司)债券、创业(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快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创投公司来扬发展,放大政府风投基金功能。逐步完善加强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加快新建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高科技企业提供资产管理、创业投资、融资担保、小额贷款、并购重组、股权私募等

28、综合金融服务。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创新信贷产品,对融资需求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型园区建设项目,合作组织银团贷款。鼓励中小银行差异化竞争,满足不同层次创新需求。积极开展出口信贷以及贸易融资,提高创新型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创新抵(质)押方式,发展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组合担保贷款等业务,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融资,探索国内保理、股权类理财产品。鼓励银行及中介机构设立研发中心、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对授信、担保、保险等业务开展集成创新。创新非信贷业务,引导优质科技创新型企业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及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筹集发展资金。围绕软件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等产业,

29、探索集体打包贷款方式融资。加强银信合作,探索产业投资信托基金、中小企业集合信托等业务。 第四节 营造创新良好环境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鼓励企业投入,引导社会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大力实施“创新型经济金融助推计划”,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银企合作,让信贷向创新型经济发展倾斜。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机构加大对创新型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园区创新载体的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建立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为研发、设计等创新性活动和创意产业发展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各类商标、专利、会计、审计、保险、担保、律师、技术评

30、估、技术经纪、科技会展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力度,完善一批数据咨询、公共检测、标准化服务等科技公共设施,形成完善并具有实效的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网络化的包括科技信息、科技成果、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降低科技创新服务机构使用信息资源的成本。组建专业服务团队,为创业者、投资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特色化服务。积极探索政务代理、网上审批等,提高投资者创业方便程度。推进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品牌战略。加强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稳步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优化专利申请结构,

31、增加发明专利申请量。实施以自主专利技术为核心的专利产业化项目,使我市重点产业领域特别是特色产业具备一批核心专利技术,培育一批具有专利开发、实施、管理和保护优势的骨干企业。大力支持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向规范化、规模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引导扶持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定,掌握产业竞争制高点。加强质量和标准建设。促进扬州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新台阶,继续夯实和加强标准化、计量作为质量的保障基础。大力推进名牌产品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1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名牌产品,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5个,江苏省名牌产品80个,争创国家质量奖1个、省长质量

32、奖1个,全面加强市长质量奖评定工作。提升标准化保障水平,筹建扬州市WTO/TBT咨询站,建成标准化专业委员会TC/SC/WG3个,推进采用国际、国外先进标准500项,积极推进骨干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业企业”确认。加快质量服务平台建设,全力建成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快推进省级、国家级液压机械质检中心、省级光电仪器计量中心、船用基础材料、道路照明灯具等质检中心建设。第五节实现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高水平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及发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

33、园体制,加大优质幼儿园创建力度,实施农村幼儿园规范化工程。到2015年,省优质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施“示范区引领、先行区推动、样板区促进”,所有县(市、区)均创建成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区,全市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达到优质均衡,义务教育优质学校比例达90%以上。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创建工程,鼓励学校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形成教学特色,加快提升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所有普通高中学校建成为省优质高中。强化基础教育公平,健全集群式帮扶体系,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努力使每个适龄儿童都能接受适合自身发展的良好教育。优化发

34、展职业教育。完善普职互通、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城乡一体发展、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对接的区域现代职教体系。优化学校布局,推进职业教育集约特色发展,强化职业教育与支柱产业的深度对接,引导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提升专业建设水平,重点建设“十大”专业群。着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每个县(市、区)均建成1个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公共实训中心。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秉承就业导向,面向市场办学,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巩固职业教育规模,提升职业教育发展层次。创新发展高等教育。逐步普及高等教育,到2015年,全市学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50%以上。优化高等教

35、育布局结构,继续推进扬子津科教园建设,增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能力,有效促进高校与城市和产业结构的互动。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稳步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实施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与外地高校、研发机构理工科专业的合作,加大扶持与我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工科类专业比例,使高等教育的专业门类、层次结构更趋合理,进一步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支持民办高校发展,提高办学层次。积极发展终身教育。实行成、职、普三教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结合,向全社会、各行业、各层次的社会成员提供全方位、高品质、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服务

36、,健全城乡一体、功能全面、机制灵活、优质高效的终身教育网络体系及管理体制。确保每个乡镇(街道)具有适应需要的社区教育资源并得到充分利用。依托大学、社区学院和镇(乡、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推动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的形成。 专栏3:教育“八大”重点工程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校园和校舍占地面积、运动场地及教育技术装备未达国家和省定标准的,制定改造计划,分期分批建设与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用3年左右时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中小学校舍防震抗灾能力,全面改善中小学校舍安全状况。农村幼儿园规范化工程:科学规划布局农村幼儿园,每个乡镇按照省优质园标准办好

37、一所以上公办幼儿园,村级幼儿园均办成合格幼儿园,到2015年,70%以上的农村幼儿园达省优质园办学要求。特色高中创建工程:到2015年,每个县(市、区)都要有1所四星级高中,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鲜明的办学特色、丰硕的育人成果、较高的办学品质,成为“省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特色高中学校。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到2015年,重点建设12所国家级、58所省级以上高水平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10个中职特色专业和6个装备先进、开放共享、服务面广的公共实训基地;重点建设市属12所省级以上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名师、名校长建设工程:再培养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5名左右,省特级教师50名左右,市

38、特级教师150名左右,市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骨干1000名左右,骨干教师队伍结构更趋合理,名师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凸显。中小学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到2015年,完成全市所有农村高中及农村中心初中、中心小学的教育装备现代化工程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专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育技术装备队伍和专业教师队伍。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大力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利用青少年宫、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体育文化设施和社区教育中心等资源,共建共享各种不同特色、不同教育功能的校外教育基地。实行各类教育基地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制度。 第六节 培养造

39、就创新人才坚持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素质良好、优势明显的人才队伍,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绿扬金凤”计划,推进“六大人才高峰”建设二期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各类紧缺专门人才,5年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200名,优秀博士人才500名。大力实施“千名企业家培养计划”、“万名经管人才素质提升工程”、“百千万专业技术人才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名师名医培养工程”、“百万职工大练兵大比武素

40、质提升工程”等各专项计划工程,统筹抓好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人才等“六支队伍”建设,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大力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有效使用和留住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制定集人才引进、培养、激励、保障、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政策。不断提高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业创新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建设水平,为人才在创业创新扶持、投融资服务、公寓房租售、出入境手续办理、配偶工作、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最大限度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章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

41、务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发展,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推动结构优化,加快构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节 构建现代制造业体系坚持工业第一方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自主创新和结构优化,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向高新型转变,骨干企业向规模型转变,产业质态向效益型转变,增长动力向创新型转变,制造模式向低碳型转变,实现工业经济规模扩张和转型升级双跃升。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17500亿元。全面提升支柱产业。推进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提高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产业向高技术、高增值环节延伸,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

42、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实现产业特色化、集聚化发展。 专栏4:支柱产业发展方向汽车产业:以节能环保为方向,推进新能源汽车、环保型发动机和核心配套件的开发和生产,做大各类乘用车、特种专用车生产规模,推进关键零部件技术升级和产业化,打造全国有影响的品牌轿车生产基地。到2015年,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万辆,全行业产值达1800亿元。船舶产业:重点提升散货、油品和集装箱等三大主力船型的档次和规模,发展化学品、液化气等高技术含量特种专用船,开发海工装备,发展船舶零部件产业,实现从造船向“造芯”的延伸。力争到2015年,造船生产能力达1200万载重吨,全行业产值达1200亿元。机械装

43、备产业:重点推进零部件加工向整机生产转变,单机生产向柔性化、多功能、复合性装备生产线转变,低端装备制造向高精度、高速度、大型化、智能化、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转变,全面提高压力机械、节能环保机械、建设机械、水泥机械、石油机械、饲料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制造水平和技术含量,部分产品努力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行业产值达4300亿元。石油化工产业:重点发展烯烃类及其衍生产品,围绕乙烯、丙烯、芳烃、氯碱产业链增粗接长,加速补链扩链,推动产业向系列化、专用化、精细化和高性能方向发展。到2015年,全行业产值达3000亿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巩固扩大新能源、新光源产业既有优势,以打造“中国光

44、电城”为目标,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智能电网、电子书、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视培植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坚持以开发高端产品为方向、完善产业链条为关键,突破一批重大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千亿元级特色产业基地或产业群。坚持以应用促发展, 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专栏5: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新能源:重点发展高纯硅材料、晶硅电池、聚光电池、薄膜电池及组件、光伏发电集成系统,积极培育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发电、光热利用等设备制造业,大力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做强做大国家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值达2000

45、亿元。新光源:大力引进MOCVD等关键设备,努力掌握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关键技术,加快提高芯片、封装和模块制造水平;重点扩大LED照明及背光源产品应用,推进“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到2015年,产值达1000亿元。新材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先进金属材料和化工、特种纤维新材料,增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玄武岩系列产品生产能力。到2015年,产值达500亿元。智能电网:大力发展高压超高压电缆、新能源发电集成系统、量测与通讯设备、电源和储能系统、高效能源材料、用户端智能设备和智能电网应用软件,加快建设国家级智能电网产业基地。到2015年,产值达2500亿元。电子书:重点发展显示屏、

46、控制芯片、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着力引进电子书内容服务商,推进电子书产业与文化、出版、网络等传媒产业融合,扩大和完善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到2015年,产值达1000亿元。节能环保:重点发展节能装备和环保装备及产品,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努力实现城市生产、生活与废弃物集中处理、循环利用同步。到2015年,产值达1000亿元。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工艺及装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换代,优化生产模式,提升纺织服装、玩具及旅游用品、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竞争力。加快推进纺织新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推动先进工艺和高性能纤维在纺织材料生产中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产品开发设计及市场快速反

47、应能力。积极借助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无线传感、微霓虹等高科技,实现与玩具创意及旅游用品的完美嫁接,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大力推动食品制造行业积极利用生物、信息、新材料应用、节能节水和综合利用等技术,提高产品加工水平和品质。推进企业做强做大。推动和扶持现有重点规模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调整结构、加大投入、直接融资、深化改革、创新管理、开拓市场、战略重组、加强人才队伍和企业文化建设等做强做大。大力引进和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性强的项目,通过引进一个大项目,培育一个大企业,形成一个大产业。到2015年,全市力争有15个企业年产销过百亿元,40个企业年产

48、销过50亿,200个企业年产销过10亿,形成百亿元企业为龙头、50亿元企业为支撑、10亿元企业为后备的梯次结构。做大做强建筑业。推进建筑业管理创新、结构调整、市场开拓和人才培养,增强质量创优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安全文明施工能力,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品牌建设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放大华建、江都建设、弘盛等骨干企业的品牌优势,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一批资质等级高、资产规模大、发展活力强的建筑企业集团。大力发展高效产业,改变以房建施工为主的状况,逐步向机电安装、钢结构、环保、园林古建、建筑幕墙、防腐工程等专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2640亿元,年均增长1

49、2%,创鲁班奖8项以上,全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建筑强市。第二节 加速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扩大服务业总量,优化服务业结构,增强服务业综合服务和配套能力,推动全市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提升、比重提高,构筑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0%。提升服务业整体实力。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信息化为方向,促进生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基础服务业网络化、公共服务业均等化。突出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旅游业、金融业和文化产业五大重点

50、产业,提升发展商贸流通业,培育壮大家庭服务业,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专栏6:服务业重点领域和发展布局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打造新兴软件信息服务业名城,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物联网软件、信息服务外包、通信增值服务等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集群。重点建设江苏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扬州)、开发区“扬州智谷”、扬州科技新城、维扬“文化创意产业园”、江都扬州软件园和江苏仪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六大载体。现代物流业:将现代物流业培育为扬州支柱性产业,依托汽车物流、钢铁物流、石化物流、机械装备物流、城市配送物

51、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等八大行业,打造物流发展“1+8”模式布局,大力发展京杭大运河水上集装箱物流,将扬州打造成长三角区域性物流中心。现代旅游业:推动旅游业从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向主导产业转变,坚持“一城一轴四区”布局,突出“一县一品”特色,打造“一心一线”精品,着力把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世界级公园,形成城区旅游、县域旅游齐头并进、协调互动的发展新格局。金融服务业:立足金融资本体系体制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创新、金融组织创新,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金融助推创新型经济发展能力,将扬州打造成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金融集聚中心。文化产业:以产业集

52、聚、产业内部资源优化为手段,重点发展文化类和创意类文化产业,促进我市文化、科技、金融和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建设邗江创意产业园、维扬甘泉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等15个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培育34个国家或省级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商贸流通业:保持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加强城市商业规划引导,立足“一类中心、二类示范、三类市场”,合理定位市级商业区、次级商业区、区级商业中心、商业社区以及专业特色商业街区,形成功能明确、合理布局,既能体现城市繁荣,又能方便市民的多层次城市商业体系格局。加快拓展消费新业态,稳步推进商贸流通业连锁化、网络化、专业化、便利化和信息化。家庭服务业:以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的

53、生活需求为目标,采取品牌化、标准化、连锁化的经营模式,促进家庭服务业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张,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医疗服务,积极拓展家庭用品配送、实物租赁、家庭救助等新产品和新市场,建立比较健全的惠及城乡居民的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房地产业:规划发展与扬州城市定位相呼应的开放型、外向型商业、旅游、工业、创意研发、养老等特色房地产业,加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大力发展低碳、节能、省地、环保住宅,形成与宜居城市相协调、与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相适应、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房地产市场供应体系。加快服务业融合发展。以产业融合为重点,积极推动农业、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促进农业、制造

54、业企业内部服务性功能的专业化分离,继续推进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加快推动分离由物流、采购、售后服务等重点环节,拓展到科技研发、安装维修、检验检测、后勤保障等一般环节,从工业企业向农业和服务业企业拓展;从实施分离向承接外包拓展,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贸易营销等专业化服务企业,提高服务外包承接能力,形成一、二、三产业互动发展格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根据城市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和品牌工程,形成层次结构分明、功能完整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着力打造信息服务、科技创业、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商务、职业教育及产品交易市场等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量的扩张

55、向质的提升转变。强化集聚区功能建设,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整合资源要素,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学研金融合发展,提升服务业集聚区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要求,用现代理念经营农业、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现代装备武装农业,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到201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和效益。到201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500万亩左右,总产25亿公斤以上。巩固和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宝应荷藕和大闸蟹、高邮罗氏沼虾和高邮鸭、仪征茶果、食用菌和扬州鹅、江都

56、花木和蔬菜等特色产业,加强特色农业产业良种的保种、纯化和新品种的培育,每个产业形成1-2个区域性主打农产品品种,建设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建设百万亩现代设施农业基地、百万亩高效渔业基地、百万亩特种作物生产基地,提升百万亩高标准粮油生产基地,打造5000万只特色水禽养殖基地。认真执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立政府投资为引导、农民和企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园区和基地建设为载体,抓好肉、蛋、奶、鱼、菜、果等产品生产,形成生产稳定、供应充足、产销衔接、质量可靠的“菜篮子”供应基地。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将农业的文化功能开发和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加强产学研结合,

57、强化扬州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应用性、基础性研究,提高特色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动力。大力发展和运用现代高效农业前沿高技术,推进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开展本地品种保存与选育,做好国外优质品种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农业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到2015年,全市培育开发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00项,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00项。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进灌区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整理、沃土工程、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大各类资金的整合使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到2015年,全市80

58、%以上的农田达到高标准农田要求。以“现代农业亮点工程”为引领,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发展以钢架大棚、温室、棚架种养以及节水灌溉、先进农机等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到2015年,形成镇建有千亩、县建有万亩的设施农业布局网络。引导农民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创新机制,培育和发展农机农技专业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到2015年,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完善农业组织经营方式。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推进农村土地集中经营。到2015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达70%以上。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为主体、

59、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市场参与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重点建设5个有影响的农产品集中加工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提升10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农贸市场为支撑、超市销售为平台、电子商务和连锁配送为载体的农产品流通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产销衔接。大力培育农村中介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产品产销率。加快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鼓励有条件的现代流通企业在农村建设农资配送中心,发展连锁经营,形成市有区域性中心批发市场、县有专业批发市场、乡有特色产地批发市场的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农业现代服务体系。加强公益性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和完善以

60、农民合作组织为主的农资、农技、农机、疫病防治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提高农业抗击自然灾害和应对市场变化等的自我调节能力。到2015年,形成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1000家。构建纵横相连的农业市场信息网络,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质量信息、科技信息和网上诊断、气象信息等服务,全面提高农业信息的服务水平。健全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运行模式,逐步建立市、县两级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四节 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先进智能技术广泛应用,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实施“两化融合”、“四网融合”,促进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实施“数字惠民”行动,深入推进“数字城市”、“智慧城

61、市”建设。加快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分类推进企业信息化,深入探索汽车船舶、机械装备、石油化工、智能电网、现代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环节的应用,推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推进信息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应用。推进“四网融合”。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智能电网“四网融合”,促进业务运营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搭建“四网融合”公共平台,重点推进综合业务运营支撑软件平台、云计算平台、电视播控平台、媒体资产管理平台、数据和灾备中心平台建设,实现可控、可测、可管目标。推动第三代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建设,鼓励通信网

62、络向IP化、光纤化、无线化、智能化发展,加快研发适应“四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品以及网络信息安全产品。实施“数字惠民”行动。让广大市民享受城市信息化建设成果,改善市民生活品质。进一步推进市民卡工程,整合便民服务资源,拓展市民卡应用领域。完善以公民和企业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市的社区信息化综合平台和面向家庭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为市民提供衣、食、住、行、购等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信息查询服务,以及金融、票务、充值、缴费、电子商务、配送等全方位的信息增值服务。普及并推广信息技术在农村的应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第五节 提高消费贡献率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

63、的基本立足点,充分挖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到“十二五”期末,居民消费率提升到30%以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继续实施消费需求重点工程,完善和落实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增强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十二五”期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拓展消费新空间。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培育消费热点,扩大文化、体育健身、娱乐、旅游、信息等服务型消费,推动大宗消费,实现消费结构升级。以扩大农村消费为重点,鼓励商贸连锁企业进镇进村,加快构建完善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大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创造和激发农村新的市场需求。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创新产品、创新供给,开拓新的消费领域,引领新的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改善居民消费环境。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深入开展消费者权益宣传教育,积极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