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70806853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09.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资源描述: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wjb(6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及其处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及其处理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家兵吴家兵内容内容 概述概述 发现与报告发现与报告 现场调查现场调查 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防控措施防控措施 控制效果评价控制效果评价 应急保障措施应急保障措施 调查表格等调查表格等概述概述定义定义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 2周内),在某个相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等集体单位

2、)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 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病例发生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这类疾病可能是传染病(包括新发传染病)、中毒或其他未知因素引起的疾病。起的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按病因划分可分为感染性疾

3、病和非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按病因划分可分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染性疾病。p 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感染性疾病是由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朊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体、真菌、朊病毒、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p 非感染性疾病是由一些生物化学毒物、重金属以及一些生物过敏非感染性疾病是由一些生物化学毒物、重金属以及一些生物过敏源、药物服用后引起的、疫苗接种等引起的心因性群体事件。源、药物服用后引起的、疫苗接种等引起的心因性群体事件。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可表现为各个不同病因引起的疾病的临床表现各不

4、相同,可表现为各个系统的疾病,但同一起病例都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且呈现系统的疾病,但同一起病例都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且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一定的聚集性。因为查找病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群体不因为查找病因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群体不明原因疾病的现场调查工作非常复杂。明原因疾病的现场调查工作非常复杂。而事件发生初期,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处理难而事件发生初期,难以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处理难度大,易引起社会的关注,造成公众情绪恐惧,甚至影响度大,易引起社会的关注,造成公众情绪恐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但任何一种疾病都是有原因的,但任何一种疾病都是

5、有原因的,“原因不明原因不明”仅仅只是暂仅仅只是暂时的现象,或用常规手段难以发现其原因。时的现象,或用常规手段难以发现其原因。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经过去伪存真的分析,一随着调查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经过去伪存真的分析,一些些“原因不明原因不明”疾病可以被揭示出致病的真正原因。疾病可以被揭示出致病的真正原因。发现与报告发现与报告 发现发现p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直报)监测、专科门诊、疾病监通过常规疫情(网络直报)监测、专科门诊、疾病监测点、应急监测和社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测点、应急监测和社会信息等渠道发现病例和疫情。报告报告p相关信息报告相关信息报告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未达到突发

6、公共卫生事件标准p根据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作规范(试行)规定内容进行报告。规定内容进行报告。p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例及以上。即应作为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告。生事件进行报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的报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时的报告 事件分级事件分级p 级级 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

7、,发生涉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涉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及两个及以上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或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p 级级 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多个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多个县县(市市)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p 级级 较大群体

8、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的一较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一定时间内,在一个省的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生行政部门认定的相应级别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时限和程序报告时限和程序p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防控制机构报

9、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p 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送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p 疾控机构接到疾控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后,后,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控机

10、构。报告内容报告内容p 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初步推断传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初步推断传播途径(或污染环节等)、人员伤亡与危害程度、已经采播途径(或污染环节等)、人员伤亡与危害程度、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p 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整个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中信息还应形成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初次报告初次报告p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

11、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发病人数、死发生地点、波及范围、发生时间、涉及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进程报告。进程报告。p应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应报告事件的发展趋势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正。同时,对初次报告的内容进行补充和修

12、正。p重大及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至少应按日重大及特别重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至少应按日进行进程报告。进行进程报告。结案报告结案报告p 事件终止应有结案报告,凡达到事件终止应有结案报告,凡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结束后,分级标准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件结束后,均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均应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p 在确认事件终止后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

13、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防范和处置建议。p 结案报告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结案报告的具体内容应包括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包括事件接报情况、事件概况、背景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包括事件接报情况、事件概况、背景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等一般情况)、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地的地理、气候、人文等一般情况)、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病因假设及验证、讨论、结论和建议等。病因假设及验证、讨论、结论和建议等。现场调查现场调查 组织及实施组织及实施p 接到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后,当地疾控机构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接到不明原因疾病事件报告后,当地疾控机构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行政部

14、门p根据需要请求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辖区内调集征用各类人员、根据需要请求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在辖区内调集征用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立即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立即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应急处理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护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应急处理p 同时报告上级疾控机构,提请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和协助开展工作。同时报告上级疾控机构,提请派出专家进行指导和协助开展工作。p 接到报告的上级疾控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接到报告的上级疾控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派遣调查组前往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疫情发生地进行调查;p 或应

15、邀、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或应邀、受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派遣前往疫区指导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准备调查准备 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调查单位应迅速成立现场调查组,根据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性质、规模,做好开展现场工作所需的人员、技术、病和性质、规模,做好开展现场工作所需的人员、技术、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准备。物资、后勤保障等方面准备。人员准备人员准备p从事现场处置的人员应来自多学科、多个不同专业,从事现场处置的人员应来自多学科、多个不同专业,包括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健康教包括流行病学、临床

16、医学、微生物学、环境、健康教育及其他相关专业。现场调查、处理的技术指挥应由育及其他相关专业。现场调查、处理的技术指挥应由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背景的资深专家担任。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背景的资深专家担任。技术准备技术准备p根据初步掌握的有关突发事件性质的线索,应安排有根据初步掌握的有关突发事件性质的线索,应安排有关专业人员检索文献、进行实验室工作的准备。关专业人员检索文献、进行实验室工作的准备。物资准备物资准备p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预防用药物或疫苗、疫点疫区处包括个人防护用品、预防用药物或疫苗、疫点疫区处理器械、采样、调查取证器材(如照相机)、通信设理器械、采样、调查取证器材(如照相机)、通信设备、笔记本电

17、脑、调查表、执法文书、专业参考资料备、笔记本电脑、调查表、执法文书、专业参考资料(如法律文本)等相关物资。(如法律文本)等相关物资。后勤保障后勤保障p包括交通工具、野外临时居住帐篷、水、电、通讯线包括交通工具、野外临时居住帐篷、水、电、通讯线路、炊事条件等。使调查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立即路、炊事条件等。使调查人员能迅速到达现场、立即开展工作,保障样本的转运,顺利开展实验室工作。开展工作,保障样本的转运,顺利开展实验室工作。组织联络组织联络p迅速与当地联系,组织、安排当地有当关人员参加和迅速与当地联系,组织、安排当地有当关人员参加和协助,召开预备会、商讨现场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协助,召开预备会、

18、商讨现场工作方案及实施计划。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现场调查与病因分析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首先应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尽快组织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首先应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尽快组织力量开展调查,分析,查找病因。力量开展调查,分析,查找病因。p 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不明,应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群)不明,应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在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实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在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实行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p 若怀疑为中毒事

19、件时,在采取适当救治措施的同时,要尽快查明若怀疑为中毒事件时,在采取适当救治措施的同时,要尽快查明中毒原因。查清中毒原因后,给予特异、针对性的治疗,并注意中毒原因。查清中毒原因后,给予特异、针对性的治疗,并注意保护高危人群。保护高危人群。p 若病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或即使初步查明了病原,但无法于若病因在短时间内难以查清,或即使初步查明了病原,但无法于短期内找到有效控制措施的,应以查明的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短期内找到有效控制措施的,应以查明的传播途径及主要危险因素(流行性病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素(流行性病因)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核实与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

20、病的核实与判断(1)核实)核实p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包括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派出专业人员(包括流行病学或卫生学、临床、检验等专业人员)对不明流行病学或卫生学、临床、检验等专业人员)对不明原因疾病进行初步核实,核实内容主要包括:原因疾病进行初步核实,核实内容主要包括: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法和效果;发病经过和特点:发病数、死亡数及三间分布等;发病经过和特点:发病数、死亡数及三间分布等;样本采集种类、方式、时间及保存、运输方法等;样本采集种类、方式、时间及保存、运输方法等;实验室检测方法、仪器、试剂、质控和结果;实验室检测方

21、法、仪器、试剂、质控和结果;危及人群的范围和大小;危及人群的范围和大小;不明原因疾病性质的初步判断及其依据;不明原因疾病性质的初步判断及其依据;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目前采取的措施和效果;目前的防治需求。目前的防治需求。判断判断p 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根据核实结果进行综合分析p 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初步判断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否存在p 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性质、规模、若确认疫情存在,应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性质、规模、种类、严重程度、高危人群、发展阶段和趋势进行初步判种类、严重程度、高危人群、发展阶段和趋势进行初步判断,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断,

22、并制定初步的调查方案和控制措施。病例调查及分析病例调查及分析(1)病例搜索)病例搜索p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根据病例定义的内容,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搜索类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设计似病例并开展个案调查、入户调查和社区调查。设计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调查表,培训调查人员,统一调查内容和方法。(2)初步分析)初步分析p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统计病例的发病数、死亡数、病死率、病程等指标,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描述病例的三间分布及特征,进行关联性分析。提出病因假设提出病因假设 (1)从临床、流行

23、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从临床、流行病学基本资料入手,寻找病因线索p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病情进展情况、严重程度、病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病情进展情况、严重程度、病程变化,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程变化,先按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类查找病因线索,然后逐步细化。然后逐步细化。p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治疗及转归和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判临床治疗及转归和初步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定疾病主要影响的器官、病原种类,影响流行的环节等,做出初步诊断。等,做出初步诊断

24、。分析思路: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分析思路: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再考虑少见病、罕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步判定是化学中毒,见病,最后考虑新出现的疾病。如果初步判定是化学中毒,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虑少见毒物。首先考虑常见的毒物,再考虑少见毒物。根据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病情进根据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病情进展、常规检验结果,以及基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个人史、展、常规检验结果,以及基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个人史、家族史、职业暴露史等),初步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家族史、职业暴露史等),初步判定是感染性疾病还是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如

25、果为感染性疾病,需考虑是否具有传染性。如果为感染性疾病,需考虑是否具有传染性。若判定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若判定为感染性疾病可能性大,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试验性治疗效果,判定是细菌性、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试验性治疗效果,判定是细菌性、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根据临床主要特征病毒性,还是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根据临床主要特征提出病因假设。提出病因假设。如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需先判定是否中毒,再考虑是如考虑为非感染性疾病,需先判定是否中毒,再考虑是否心因性、过敏性、放射性(辐射)或其他的原因引起的否心因性、过敏性、放射性(辐射)或其他的原因

26、引起的疾病。疾病。p结合进食史、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结合进食史、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中毒,以及可能引起的中毒物。过程等,判定是否中毒,以及可能引起的中毒物。p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周围人群特征等,判定是否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周围人群特征等,判定是否心因性疾病。心因性疾病。p结合进食史、用药史、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结合进食史、用药史、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是过敏性疾病(如状和体征、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是过敏性疾病(如药物疹等)。药物疹等)。p结合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发病过结合生活或职业暴露史、临床症状和体征、

27、发病过程等,判定是否辐射病。程等,判定是否辐射病。(2)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从流行病学特征入手,建立病因假设p 掌握背景资料:现场环境、当地生活习惯、方式、嗜好、掌握背景资料:现场环境、当地生活习惯、方式、嗜好、当地动物发病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当地动物发病情况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因素。化的因素。p 归纳疾病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通过三间分布,提归纳疾病分布特征,形成病因假设:通过三间分布,提出病因假设,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出病因假设,包括致病因子、危险因素及其来源、传播方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式(或载体)、高危人群等。p

28、 提出可能的病因假设,可以不止提出可能的病因假设,可以不止1个假设,适宜的病因假个假设,适宜的病因假设包括导致暴发、流行的疾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播设包括导致暴发、流行的疾病、传染源及传播途径、传播方式、高危人群,提出病因假设后,在验证假设的同时,方式、高危人群,提出病因假设后,在验证假设的同时,应尽快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应尽快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验证病因验证病因(1)流行病学病因验证:根据病因假设,通过病例)流行病学病因验证:根据病因假设,通过病例-对照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假设验证。研究、队列研究等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假设验证。p在进行病因推断时

29、,应注意以下原则:在进行病因推断时,应注意以下原则:p根据患者暴露在可疑因素中的时间关系,确定暴根据患者暴露在可疑因素中的时间关系,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时间先后顺序。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时间先后顺序。p如果可疑因素可按剂量进行分级,了解该疾病病如果可疑因素可按剂量进行分级,了解该疾病病情的严重程度与某种暴露因素的数量间的关系。情的严重程度与某种暴露因素的数量间的关系。p根据疾病地区、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病因分根据疾病地区、时间分布特征,分析疾病病因分布与疾病的地区、时间分布关系。布与疾病的地区、时间分布关系。p 观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间,判定暴露观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和不

30、同的时间,判定暴露因素与疾病可重复性联系。因素与疾病可重复性联系。p 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合理地解释暴根据所掌握的生物医学等现代科学知识,合理地解释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p 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判定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观察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判定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关系,或其他关系。关系,或其他关系。p 观察可疑致病因素的变化(增加、减少或去除)和疾病观察可疑致病因素的变化(增加、减少或去除)和疾病发生率变化(升高或下降)关系,进一步确定暴露因素与发生率变化(升高或下降)关系,进一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因果联系。疾病的因果联系。(2)实验室证据:收集样本

31、(血、咽拭子、痰、大便、尿、脑脊液、)实验室证据:收集样本(血、咽拭子、痰、大便、尿、脑脊液、尸解组织等),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假设。尸解组织等),通过实验室检测验证假设。(3)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干预(控制)措施效果评价:p 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p 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提出初步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提出初步的控制措施,包括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或污染源、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p 通过对所采取的初步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也可验证病因通

32、过对所采取的初步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评价也可验证病因假设,并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假设,并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控制措施提供依据。(4)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如果通过验证假设无法成立,则必须重新考虑或修订假设,根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有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需要反复多据新的线索制定新的方案,有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可能需要反复多次的验证,方能找到明确原因。次的验证,方能找到明确原因。判断和预测判断和预测p 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目前综合分析调查结果,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病因、目前所处阶段、影响范围、病人救治和干预(控制)

33、措施的效所处阶段、影响范围、病人救治和干预(控制)措施的效果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果等方面进行描述和分析,得出初步结论p 同时对病人的预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展趋势及其影同时对病人的预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展趋势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响进行分析和预测,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建议。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一)感染性疾病标本(一)感染性疾病标本p标本采集应依据疾病的不同进程,进行多部位、多频标本采集应依据疾病的不同进程,进行多部位、多频次采集标本次采集标本p对病死患者要求进行尸体解剖对病死患者要求进行尸体解剖p所有的标本采集工作应遵循无菌操

34、作的原则所有的标本采集工作应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p标本采集及运输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标本采集及运输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进行。标本种类标本种类(1)血标本。)血标本。p血清:需采集多份血清标本。至少于急性期(发病血清:需采集多份血清标本。至少于急性期(发病7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中期(发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中期(发病后第病后第1014天)、恢复期(发病后天)、恢复期(发病后2250天)分别采天)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各集外周静脉血各56 ml,分离后的血清分装于,分离后的血清分装于3个塑料个塑料螺口血清管中,如需要可收集血块标本。螺口血清管中

35、,如需要可收集血块标本。p抗凝血:于急性期(发病抗凝血:于急性期(发病3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天内或发现时、最好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10 ml全血,分装于全血,分装于3个塑料螺口个塑料螺口试管中,抗凝剂不能够使用肝素,推荐使用枸橼酸盐。试管中,抗凝剂不能够使用肝素,推荐使用枸橼酸盐。p其它血标本:根据实验室检测的需要可以采集其它血其它血标本:根据实验室检测的需要可以采集其它血标本,如血涂片等。标本,如血涂片等。(2)呼吸道标本。)呼吸道标本。p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痰液。咽漱液、痰液。p下呼吸

36、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下呼吸道标本:包括呼吸道抽取物、支气管灌洗液、胸水、肺组织活检标本。胸水、肺组织活检标本。p呼吸道标本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呼吸道标本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个螺口塑料试管中。(3)消化道标本。)消化道标本。p包括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肛拭子,应于发病早期即包括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和肛拭子,应于发病早期即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开始采集,根据病程决定采集的频次,采好的标本分装于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个螺口塑料试管中。(4)尿液。)尿液

37、。p尿液采集中段尿,一般于发病早期采集,根据疾病的尿液采集中段尿,一般于发病早期采集,根据疾病的发展也可以进行多次采集,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发展也可以进行多次采集,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个螺口塑料试管中,取尿液或者沉淀物进行检测。口塑料试管中,取尿液或者沉淀物进行检测。(5)其它人体标本。)其它人体标本。p包括脑脊液、疱疹液、淋巴结穿刺液、溃破组织、皮肤焦包括脑脊液、疱疹液、淋巴结穿刺液、溃破组织、皮肤焦痂等。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痂等。采集好的标本分装于3个螺口塑料试管中。个螺口塑料试管中。(6)尸体解剖。)尸体解剖。p对所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死亡病例都应由当地卫生行对所有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

38、死亡病例都应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出面积极争取尸体解剖,尽可能采集死亡病例的所政部门出面积极争取尸体解剖,尽可能采集死亡病例的所有组织器官,如果无法采集所有组织,则应根据疾病的临有组织器官,如果无法采集所有组织,则应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采集与疾病有关的重点组织器官标本(如肺、肝床表现,采集与疾病有关的重点组织器官标本(如肺、肝穿刺),以助病因诊断和临床救治。穿刺),以助病因诊断和临床救治。(7)媒介和动物标本。)媒介和动物标本。p在调查中如果怀疑所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是虫媒传染病或在调查中如果怀疑所发生的不明原因疾病是虫媒传染病或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应同时采集相关媒介和动物标本。动物源性传染病的,应同

39、时采集相关媒介和动物标本。标本保存标本保存 血清可在血清可在4存放存放3天、天、-20以下长期保存。以下长期保存。用于病毒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用于病毒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p应尽快进行检测应尽快进行检测p24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小时内能检测的标本可置于4保存保存p24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小时内无法检测的标本则应置于-70或以下保存。或以下保存。用于细菌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用于细菌等病原分离和核酸检测的标本p一般一般4保存,保存,p检测一些特殊的病原体标本需要特殊条件保存标本。检测一些特殊的病原体标本需要特殊条件保存标本。p标本运送期间应避免反复冻融。标本运送期间应避

40、免反复冻融。标本运送标本运送p 群体性不明原因标本的运送要严格做到生物安全。群体性不明原因标本的运送要严格做到生物安全。p 依据病因分析的病原体分类,如果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依据病因分析的病原体分类,如果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严格按照应严格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国务院务院424号令)和号令)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第45号令)等有关规定执行。号令)等有关规定执行。非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 1、食物中毒

41、、食物中毒p在用药前采集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粪便,以在用药前采集病人的血液、尿液、呕吐物、粪便,以及剩余食物、食物原料、餐具、死者的胃、肠内容物及剩余食物、食物原料、餐具、死者的胃、肠内容物等。尸体解剖:重点采集肝、胃、肠、肾、心等。等。尸体解剖:重点采集肝、胃、肠、肾、心等。2、职业中毒、职业中毒p采集中毒者的血液、尿液,以及空气、水、土壤等环采集中毒者的血液、尿液,以及空气、水、土壤等环境标本。尸体解剖:采集标本应根据毒物入侵途径和境标本。尸体解剖:采集标本应根据毒物入侵途径和主要受损部位等,采集血液、肝、肾、骨等。主要受损部位等,采集血液、肝、肾、骨等。3、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p

42、依据病因分析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检测项目。依据病因分析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检测项目。防控措施防控措施p 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应根据事件的变化调整调查和控制的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应根据事件的变化调整调查和控制的侧重点。侧重点。p 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指传染源或污染来源、传播途径或若流行病学病因(主要指传染源或污染来源、传播途径或暴露方式、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不明,应以调查为重点,暴露方式、易感人群或高危人群)不明,应以调查为重点,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实施相应的综合控制措施。尽快查清事件的原因,实施相应的综合控制措施。p 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流行病学病因查清后,应立即采取针对性的控

43、制措施。(一)对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一)对无传染性或传染性较弱,以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边调查、边处理,应急原则为减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边调查、边处理,应急原则为减少发病、减少死亡、避免后遗症少发病、减少死亡、避免后遗症p 1.做好应急人员及救治人员的个人防护。做好应急人员及救治人员的个人防护。p 2.对病人进行分类处理,积极救治危重病人,以减少死亡;对病人进行分类处理,积极救治危重病人,以减少死亡;若病人较多时,先对病例进行分类,条件许可时设置不同若病人较多时,先对病例进行分类,条件许可时设置不同的救治区域,以提高救治率。的救治区域,以提高

44、救治率。p 3.寻找共同暴露者,对共同暴露者及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寻找共同暴露者,对共同暴露者及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医学观察。p 4.排查可疑致病源,初步判断可能的致病因素。排查可疑致病源,初步判断可能的致病因素。p 5.暂时封存可疑物品及环境,对可能污染物品和环境的进暂时封存可疑物品及环境,对可能污染物品和环境的进行消毒,或实施其它去处致病因素的处理措施。行消毒,或实施其它去处致病因素的处理措施。p 6.必要时脱离事故环境,疏散高危人群。必要时脱离事故环境,疏散高危人群。(二)对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的不明生物因子(二)对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危害严重的不明生物因子引起的群体性

45、不明原因疾病,紧急时应严格采取如下应急处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紧急时应严格采取如下应急处置措施置措施 1.1.应急救援工作人员进入疫区时,应先喷洒消毒、杀虫剂,应急救援工作人员进入疫区时,应先喷洒消毒、杀虫剂,开辟工作人员进入的安全通道,对工作人员采取保护性预开辟工作人员进入的安全通道,对工作人员采取保护性预防防措施措施,立即对疫点和可能污染地区采样、进行现场检测;,立即对疫点和可能污染地区采样、进行现场检测;2.2.重症病人立即就地抢救,待情况好转后再转送隔离医院,重症病人立即就地抢救,待情况好转后再转送隔离医院,其他病人和疑似病人应立即就地隔离治疗或送隔离医院治其他病人和疑似病人应立即

46、就地隔离治疗或送隔离医院治疗。治疗前必须先采集相关标本,立即封锁疫点,进行彻疗。治疗前必须先采集相关标本,立即封锁疫点,进行彻底的消毒、杀虫、灭鼠,配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底的消毒、杀虫、灭鼠,配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3.3.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确定隔离范围,提出大、小隔离圈根据初步调查结果,确定隔离范围,提出大、小隔离圈及警戒圈的设置意见,报当地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及警戒圈的设置意见,报当地政府应急指挥机构批准;p 4.严格实施消毒,谨慎处理人、畜尸体。在确保安全前提严格实施消毒,谨慎处理人、畜尸体。在确保安全前提下,根据需要采集有关检验标本;下,根据需要采集有关检验标本;p 5.病人家属和

47、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在洗澡更衣后,送往隔病人家属和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应在洗澡更衣后,送往隔离场所留验、观察,并采取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新设立的离场所留验、观察,并采取预防性服药等措施。新设立的隔离场所使用前须进行消毒、杀虫、灭鼠,配置必要的隔隔离场所使用前须进行消毒、杀虫、灭鼠,配置必要的隔离防护设施;离防护设施;p 6.疫点周围小隔离圈内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环境、疫点周围小隔离圈内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场所、环境、动植物等须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动植物等须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卫生学处理;p 7.对大、小隔离圈内的人群应进行全面的检诊、检疫,并对大、小隔离圈内的人群应进行全面的检诊、检

48、疫,并酌情给予化学药物预防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如发现病人酌情给予化学药物预防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如发现病人和密切接触者,应立即送往隔离医院治疗或隔离场所留检,和密切接触者,应立即送往隔离医院治疗或隔离场所留检,观察。全面搜索大隔离圈的患病动物和动物尸体,所有动观察。全面搜索大隔离圈的患病动物和动物尸体,所有动物应一律圈养;物应一律圈养;p 8.对疫点、小隔离圈及现场临时隔离场所的消毒、杀虫、对疫点、小隔离圈及现场临时隔离场所的消毒、杀虫、灭鼠效果进行检测。根据需要捕抓动物、昆虫标本送检。灭鼠效果进行检测。根据需要捕抓动物、昆虫标本送检。积极开展卫生防病宣传,加强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管理;积极开展

49、卫生防病宣传,加强食品、饮用水的卫生管理;p 9.参加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按要求进行防参加突发事件现场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按要求进行防护,每天工作结束后用水彻底清洗身体,并接受医学检诊。护,每天工作结束后用水彻底清洗身体,并接受医学检诊。(三)不明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三)不明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对不明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在进对不明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在进行调查的同时,初步判断可能的污染源行调查的同时,初步判断可能的污染源 再根据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现场采取应急控制和消除致再根据有关应急预案的规定,现场采

50、取应急控制和消除致病、中毒、污染等各种因素的措施。病、中毒、污染等各种因素的措施。(四)开展应急监测(四)开展应急监测 根据所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工作根据所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流行特征及防治工作需要,指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点医院(按事件发需要,指定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监测点医院(按事件发展需要适时调整监测点的设置)展需要适时调整监测点的设置)指导其医院按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病特点和诊断标准,指导其医院按照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病特点和诊断标准,开展病人筛选开展病人筛选 发现有可疑病人要及时向辖区内监测机构报告。发现有可疑病人要及时向辖区内监测机构报告。必要时实行

51、每日零报告制度。必要时实行每日零报告制度。(五)开展群防群控(五)开展群防群控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时,发生地的乡镇(社区)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时,发生地的乡镇(社区)以及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发动群众,团结协作,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发动群众,团结协作,群防群控,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群防群控,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疏散隔离、公共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和报告、人员的疏散隔离、公共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疾病防治的相关卫生措施的落实工作,向居民、村民宣传疾病防治的相关知识。知识。(六

52、)健康教育(六)健康教育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地区要迅速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地区要迅速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综合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开展综合防治知识的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病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搞好家病意识和能力,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搞好家庭、环境卫生,做好自我防护,尽量避免与可疑病例接触,庭、环境卫生,做好自我防护,尽量避免与可疑病例接触,发生类似症状时及时主动就医。发生类似症状时及时主动就医。根据事件性质,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根据事件性质,有针对性的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发挥

53、媒体的积极作用,适时地与媒体、患者及充分利用、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适时地与媒体、患者及其家属、社区进行沟通,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其家属、社区进行沟通,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正确引力,消除公众恐慌心理,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正确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疾病控制工作。导群众积极参与疾病控制工作。(七)开展医疗救治(七)开展医疗救治 当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在开展病因推断、采取综当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在开展病因推断、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的同时,启动医疗救治工作机制,开展病人接合控制措施的同时,启动医疗救治工作机制,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

54、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对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疑似患者及时排除或确诊。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防止院内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医疗废物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交叉感染和污染。及时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及时组织相应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敏感性,同时做好疫情报告。敏感性,同时做好疫情报告。控制效果评价控制效果评价 控制效果的评价也是一个验证病因假设的过程。应包括以控制效果的评价也是一个验证病因假设的过程。应包括以下方面:下方面:(一)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55、,是(一)根据流行病学病因假设,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是否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是否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否消除传染源或污染源,是否减少暴露或防止进一步暴露,能否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减少疾病的发生。能否保护易感或高危人群、减少疾病的发生。(二)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病人(二)针对病原学病因假设,进行临床试验性治疗,病人是否得到有效救治。是否得到有效救治。应急保障措施应急保障措施(一)技术保障(一)技术保障 1、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 成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成员由流行病学、传染病、呼吸道成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专家组,成员由流行病学、传染病、呼

56、吸道疾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病原学检验和媒介生物学、行政管理学疾病、食品卫生、职业卫生、病原学检验和媒介生物学、行政管理学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等方面的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1)了解掌握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公共卫了解掌握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相关知识和信息,为公共卫生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提供咨询,对培训计划、技术规范、技术生政策、法律、法规的实施提供咨询,对培训计划、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和工作方案进行技术评估;标准和工作方案进行技术评估;(2)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进行评估,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进行评估,预测其发展趋势,提出启动和

57、终止预案的建议;终止预案的建议;(3)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措施进行技术指导、调整和评估;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措施进行技术指导、调整和评估;(4)参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后的总结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参与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事后的总结评估并提交评估报告。2、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 建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队伍由建立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应急处理医疗卫生队伍,队伍由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卫生监督、检验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成。其主要职责是:(1)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

58、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检验、事件的分析、评估和上报;估和上报;(2)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协助和指导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援、转运和后续治疗;(3)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督导各项现场应急处理措施的落实;(4)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业务培训和咨询等。3、建立、建全医疗救治网络、建立、建全医疗救治网络 医疗救治网络由指定的急救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组成。针医疗救治网络由指定的急救医疗机构、综合医院组成。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别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定不同的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别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定不同的医疗机构救治。医疗救治网络各

59、组成部分之间建立有效的医疗机构救治。医疗救治网络各组成部分之间建立有效的横向、纵向信息连接。横向、纵向信息连接。(二)后勤保障(二)后勤保障 建立处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医药器械应急物资储备。建立处理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的医药器械应急物资储备。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器械、疫点疫区处理物资储备种类包括药品、疫苗、医疗器械、疫点疫区处理器械、采样及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调查取证工具、器械、采样及快速检验检测技术和试剂、调查取证工具、个人防护用品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应急物资和设施。个人防护用品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应急物资和设施。按临床综合征划分的疾病特征按临床综合征划分的疾病特征 各类综合征及

60、其特征各类综合征及其特征病原体病原体参考疾病参考疾病1、无特征性皮疹的发热突然或逐渐发病,伴有发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痛;偶尔有胃肠道症状;无确切定位,偶尔有多淋巴结肿大;可能再发和复发1.1所有气候病毒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热、流行性肌痛细菌布鲁氏病、钩端螺旋体病、非肺炎性军团病立克次氏体战壕热寄生虫旋毛虫病1.2温暖气候或季节病毒登革热、裂谷热、白蛉热细菌回归热寄生虫急性血吸虫病、疟疾无中暑2、有特征性皮疹的发热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全身性皮疹(斑疹、丘疹、疱疹、脓疱疹)或皮疹定位在皮肤和/或粘膜的某些部位;假如是出血性的,见综合征32.1一般性皮疹(斑疹或紫癜)病毒肠道病毒发热疹、传染性红斑

61、,麻疹,幼儿急疹,风疹细菌脑膜炎菌血症,鼠咬伤,猩红热,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伤寒、副伤寒立克次氏体斑疹热群(南欧斑疹热,落矶山斑疹热);斑疹伤寒(地方性、流行性)恙虫病2.2一般性皮疹(疱疹或脓疱疹)病毒猴痘,天花,水痘立克次氏体立克次体痘2.3局部性红斑(任何部位)病毒肠道病毒泡状胃炎伴有皮疹,疱疹病毒齿龈炎,痘病毒局部皮肤感染细菌皮肤炭疽,慢性游走性红斑(由burgdorferi螺旋体引起)寄生虫麦地那虫病3、发热伴出血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3-5d后的第二阶段伴有皮肤出血(瘀斑、瘀点、穿刺有分泌物),内出血(阴道出血、呕血,柏油样便,血尿),偶尔有黄疸,有或无末梢休

62、克综合征3.1蚊虫传播病毒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河病毒,基孔肯亚出血热 寄生虫恶性疟疾3.2蜱传播病毒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基萨那森林热,鄂木斯克出血热3.3啮齿动物传播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阿根廷玻利维亚出血热,拉沙热3.4病媒不明病毒埃博拉及马尔堡病毒病各类综合征及其特征各类综合征及其特征病原体病原体参考疾病参考疾病4、发热伴淋巴结肿大起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化脓性或非化脓性,局部或全身性腺体肿大4.1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寄生虫丝虫病,内脏利什曼病,弓形虫病立克次体巴尔通体病4.2局部性淋巴结肿大病毒r-疱疹病毒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腺鼠疫,土拉伦斯菌病寄生虫非洲虫病,美洲

63、虫病5、发热伴神经系统表现 偶尔发病,伴有发热和全身症状,脑膜炎体征,脑炎,麻痹5.1瘫痪病毒肠道病毒性脑脊髓炎,脊髓灰质炎5.2脑膜炎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腮腺炎,细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嗜血杆菌脑膜炎寄生虫血管圆线虫病5.3脑炎病毒节肢动物传播的病毒性脑炎,其它脑炎,狂犬病细菌李斯特菌病真菌新型隐球菌病5.4有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脑膜脑炎6、发热伴呼吸道症状疲劳、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脓痰或血痰6.1上呼吸道(喉、气管、支气管)病毒急性病毒性咽炎,急性病毒性鼻炎,肠道病毒性淋巴结咽炎,肠道病毒性水泡状咽炎,喉气管支气管炎细菌白喉、百日咳,链球菌性咽炎病毒或细菌支气管炎6.2

64、下呼吸道(细支气管,肺泡)病毒流感,病毒性肺炎,Q热(立克次体),SARS,人禽流感细菌肺炭疽,细支气管炎,军团菌病,类鼻疽,饲鸟病,肺鼠疫,细菌性肺炎,霉浆菌属引起的肺炎,肺结核病真菌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病支原体,衣原体,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肺炎7、发热伴胃肠道症状伴有神经系统的体征和症状(见综合征5)或伴有皮疹(见综合征2)(注:食物中毒可能无发热)7.1腹泻病毒急性病毒性胃肠炎(轮状病毒、Norwalk病毒、星状病毒、杯状病毒等)细菌霍乱弧菌性肠炎、沙门氏菌病,小肠弯曲菌肠炎,耶尔森氏菌小肠结肠炎,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寄生虫寄生虫引起的腹泻7.2痢疾细菌肠炭疽(罕见),志贺氏菌痢疾寄生虫阿

65、米巴痢疾7.3其它寄生虫异尖线虫病各类综合征及其特征各类综合征及其特征病原体病原体参考疾病参考疾病8、发热伴黄疸初期伴有全身性症状(见综合征1),但也可能没有黄疸;若是出血性的,见综合征3病毒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戊型病毒性肝炎,未分型病毒性肝炎9、非发热性疾病有以上综合征的一些体征和症状,但不发热9.1皮疹皮肤性利曼病,孢子丝菌病,游泳者皮炎,游泳池相关皮炎,雅司病9.2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症,Reyes综合征,破伤风9.3呼吸系统疾病肺吸虫病9.4胃肠道疾病结肠袋纤毛虫病,毛细血管炎,霍乱(流行性霍乱弧菌O群),华支睾吸虫病,姜片虫病,贾第鞭毛虫病,肠道血吸虫病9.5由

66、下列原因引起的食物中毒腊样芽孢杆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毒物、副溶血性弧菌9.6黄疸片吸虫病9.7结合膜炎急性细菌性结合膜炎,腺病毒结合膜炎,衣原体结合膜炎,肠道病毒出血性结合膜炎9.8泌尿道疾病泌尿道血吸虫病 急性不明原因中毒相关体征的甄别急性不明原因中毒相关体征的甄别体体 征征可可 能能 毒毒 物物备备 注注气味异常呼出气、皮肤及呕吐物中异常的气味。对判断接触化学物的种类有一定价值酒精味乙醇、甲醇等芳香味苯、甲苯、丁二烯等在工作衣、皮肤可散发芳香味;如口服这类有机溶剂,呼气中有此异味臭蛋味硫化氢、硫醇等呼出气及皮肤皆可散发臭蛋味刺鼻味苯酚、强酸、强碱类苦杏仁味氰的无机或有机化合物蒜味有机磷农药、工业用乙炔等腐鱼味磷化氢体体 征征可可 能能 毒毒 物物备备 注注气味异常水果味醋酸戊酯、亚硝酸异物酯,亚硝酸丁酯、异丙醇、丙酮干草味光气醋味各种酸类鞋油味苯胺、硝基苯等梨味水合氯醛很多化学物可能散发类同气味,因此不能以此作为鉴别品种的单一指标。两种以上化学品混合后气味可能有所改变,或一种化学物气味强将另一种气味掩盖多汗多汗是指分泌汗量过多。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全身性多汗急性有机磷农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