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了创造财富到为了提高福利的创新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0806694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1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为了创造财富到为了提高福利的创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从为了创造财富到为了提高福利的创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从为了创造财富到为了提高福利的创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资源描述:

《从为了创造财富到为了提高福利的创新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为了创造财富到为了提高福利的创新课件(1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从为了创造财富到为了提高福利的创新从为了创造财富到为了提高福利的创新From innovation for wealth creation to innovation for well-being企业管理 李洋From more is better to enough is enough vFor several centuries,human progress has been seen essentially in terms of more is better,or perhaps more broadly in terms of more,bigger and faster is be

2、tter:more money,more possessions,even more choices;bigger houses,bigger TVs;faster cars,computers and internet connections;and so on.We have all become victims of the tyranny of GDP,assuming that more wealth and more stuff will result in improved well-being.v过去人们衡量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准常常是“多多益善”:财富,选择越多越好;房子,电视越

3、大越好;汽车,电脑,网速越快越好政策取向也被经济增长,GDP等目标绑架。vHowever,research on well-being suggests that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at least,this assumption may be only true up to a particular point,a certain level of income the so-called Easterlin paradox(Easterlin,1974).Therefore,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genda and,more

4、 fundamentally,our very notion of progress all need to change to reflect this.We likewise should shift the focus of our empirical work from innovation for wealthto innovation for well-being.v然而,人们通过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只有在一定范围内才能提高人们的主观福利水平,当人均GDP到达某个水平值后,经济增长对福利的促进作用就不怎么显著了,这就是有名的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1974)。所以,创新研究

5、需要转型,应更多的关注面向提高福利的创新。命题命题:创造财富创造财富提高福利提高福利实践实践 :GDP理论理论:传统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幸福感幸福感幸福经济学幸福经济学状态状态:多多益善多多益善知足常乐知足常乐v幸福与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的观点在经济学领域乃至公共政策领域视为公理。主流经济学所谓收入“多多益善”的命题日益面临来自心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挑战,并遭受大量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的质疑。理查德伊斯特林提出的“伊斯特林悖论”开创了幸福经济学分支。理查德伊斯特林是美国著名人口经济学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最早对主观快乐进行理论研究的当代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 “伊斯特林悖论”又称

6、为“幸福-收入之谜”或“幸福悖论”。是在1974年他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v人均收入的高低同平均快乐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vThe level of per capita income between the average level of happiness with no apparent relationship.v在收入达到某一点以前,快乐随收入增长而增长,但超过那一点后,这种关系却并不明显。vBefore income reaches a certain point,happy with income growth,but more than,thi

7、s relationship is not obvious.Easterlin,R.A.(1974).Does economic growth improve the human lot?v在任何一个国家内部,人们的平均收入和平均快乐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vWithin any one country,there is no obv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 income and average happiness of people,including many other factors,including

8、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an affect happiness.伊斯特林悖论的解释存在各不相同的多种理论:v一类是“忽视变量”理论。这些理论认为,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人们幸福的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包括:激励与创造、健康、政治参与、社会渴望、自由、利他主义的丧失、不平等、社会资本的减少。特别是,如果这些非经济因素与收入、财富和消费等经济因素呈负相关时,那么随着GDP的增长,许多影响幸福的非经济因素会下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经济因素带来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现收入增加了而人们的幸福没有相应增加的“幸福悖论”。蒲德祥,傅红春.经济学的重新解读:基于

9、幸福经济学视角J.v另一类是社会学的“快乐跑步机”说。该理论认为,人的抱负水平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个人幸福取决于抱负与财富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的“成就感=实际成绩/期望值”公式,还是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都揭示出幸福的原因不仅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而且有水涨船高的效应,就像人走在跑步机上,幸福的净值并没有增加。任海燕,傅红春.幸福经济学在中国: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J.v第三类是程序公平论。由于甲的幸福是甲与乙相对收入的函数,为获得更多的收入,或为了获得地位、荣誉等具有外部性的“地位物品”,甲要投入更多的资源。这实际上是个零和博弈。甲因此也牺牲大量的闲暇时间,也难以享受

10、亲情的快乐,而且把收入用于消费活动也会产生大量的负外部性。从总体而言,人们的幸福总量不是增加而是减少了。对于富有国家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幸福学理论认为,一方面,西方社会把原来属于奢侈品的消费大众化了;另一方面,为获取原来看似高档而现在已经大众化的消费品,人们需要国家努力地工作,失去原来的闲暇,结果大家都成了输家。肖仲华.幸福经济学理论建构探析J.幸福经济学研究综述思路v现代经济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沿着三条思路展开:一是对幸福的含义进行经济学定义,并利用各种调查量表对幸福进行测量;二是利用各种统计或者数学模型,研究影响幸福的经济因素,其中以对收入与幸福关系的研究最为重要;三是试

11、图利用心理学、伦理学、脑神经科学等探索幸福的形成机理。经济学中的幸福及其测量v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传统经济学延续了边沁的观点,认为幸福可以通过人们所体验到的快乐和痛苦的情感权衡来测量,而边沁提出的效用(Utility)的概念被认为是度量快乐或者享受的单位。v直到美国经济学家Easterlin提出的悖论,经济学家才意识到幸福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主观心理体验,收入只是幸福的影响因素之一。于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倾向于接受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概念,将幸福视为“一种好的感觉”,并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引入经济学中,从而产生了新生的幸福经济学。v黄有光教授通过确定幸福的基数零值,进行了幸福基数可

12、测和人际可比的实证研究尝试,并进而提出了全球幸福指数。与幸福指数类似,各种国民幸福总值的测量方法也纷纷出台,幸福经济学家们坚持认为应该用国民幸福总值(GNH),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去度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黄有光.社会选择的基本问题与人际可比基数效用的悖论J收入与幸福关系考察v第一,绝对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Carol Graham(2005)将相关经验研究结论总结如下:“大多数幸福研究文献发现,在一国内部,从平均水平来看,富人的幸福水平高于穷人,同时跨国和跨时研究表明,人均收入的增加和平均幸福水平几乎不相关或即使相关也很小。这表明有许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包括文化特征。”v第二,

13、相对收入与幸福之间的关系。田国强和杨立岩(2006)构建了一个规范的经济模型为“幸福收入之谜”提供了一种解释: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当基本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未被满足时,提高收入水平对提高幸福水平有重要作用,当收入水平达到一个临界值后,进一步增加收入对提高幸福水平无效、效果很小或有反作用。幸福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学的补充与超越v主流经济学以理性人、稳定性偏好和最大化为基本假定,得出收入越高效用就越大的结论。这里的效用即消费者满足程度等同于幸福。这种结论是通过人们的选择行为来判断显示性偏好而得出的,至于人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感受不得而知。v一是对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主流经济学仅仅通过收入(个人)或G

14、DP(总量)及其增长代表人们或一个社会的快乐水平和幸福状况,无法真实地反映经济增长政策以及各种公共政策和制度安排对人们实际福利状况的影响,至于人们的幸福感更是无从考虑。张映芹,魏鹏.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探析J.v幸福经济学不是要取代福利基于收入的测量理论,而是补充了经济学中关于幸福的度量方法。在具体的度量方法上,采用行为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卡尼曼提出的日重现法和体验取样法对幸福指数进行测量。v由于幸福是主观的,可能发生测量上的困难,所以很自然地,人们会想到用一些影响幸福度的客观指标来代替主观指标。这些指标可包括教育水平、健康、交通、平等、环保、民主、政治稳定等。v二是幸福经济学的新解释。伊斯特

15、林的幸福经济学核心思想在于快乐适应和社会比较在不同领域以及不同因素中的作用是不均等的。快乐适应在家庭生活和健康方面比在物质方面更具不完全适应性,社会比较的作用在家庭和健康方面比在物质方面要小得多。其含义是时间的重新分配可以增加幸福,经济政策应更多地考虑解释人的偏好。这种观点既吸收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观点,也整合了行为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新思想,丰富了幸福经济学的内涵。启示:v从理论价值来看,幸福经济学研究丰富了幸福的解释变量。对幸福-收入关系的探讨,发现收入以外的幸福解释变量,进一步评估收入对幸福的贡献,并通过对其他因素的贡献度量,更科学地解释人的经济行为,并为制定符合大众福祉的公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幸福经济学拓宽了经济学的边界。对幸福的研究无法回避对经济人假设、理性、效用、价值、财富等经济学基本术语的定义。幸福经济学对这些概念的重新解释拓宽了经济学的基础,也扩展了经济学的理论边界。幸福悖论的提出既反映出主流经济学的局限,也暗示经济学可以在更大范围获得理论生命力。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