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比较法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70744957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运用比较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运用比较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运用比较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运用比较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比较法(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运用比较法,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比较法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喜欢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时,将各种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 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个别特征。由于比较法应用简便,适用范围 广,并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较强的逻辑性,不但教师乐于运用,而且学生也容易接受。在地 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而且能够使 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一、比地理教学中比较法的作用1. 比较法有利于巩固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把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 就可以获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掌握新

2、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对旧知识也起了温故和加深的效果。2. 比较法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 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比较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比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咼 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特征;而后者由于海陆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 如此一比较,学生就会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 东岸,二者内在联系和特点清晰明了。3. 比较法有利于使教材形成系统,便于巩固记忆地理教材中不少内

3、容是相对应的,或者是矛盾的对立,但又存在相互对立的联系,通过 比较后理解记住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通过运用比较法使矛盾对立的 知识点形成系统化。如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就可以从活动时间、性质、活动方式、造成后 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住各自的特点,又形成了季风知识的系统。4. 比较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大脑思维活动 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同时还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 力,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二、地理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主要类型地理课,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和现

4、象复杂多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 种多样的。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 图表直接比较法地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课本中有不少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是分析课本知识的 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重要方法。读懂插图中的内容,找出易混淆处,可以使 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如气旋图与反气旋图、潜力与承压水图、地质构造中的向斜与背斜图、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等等。地理课本中也有不少景观图,如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安排了三江平 原的种植业与青藏高原的放牧业两幅图片,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通过看图分析得出, 三江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可进行大规模的机械生产,主要种植小麦;青藏

5、高原地势高峻,气候寒冷,草场广布,人们从事粗放的放牧业。可见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有 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2. 类比就是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具体地说,就是以学生已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基础,与新讲的地理知识进行比较, 以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个性或共性。如在讲“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热带草原气候” 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从分布地区、形成原因、气候特征等几个方面与亚洲的热 带季风气候相比较,通过对比,归纳出这两种类型气候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同样,运用 比较法也可以对两个地理区域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状况等

6、各个方面分别 进行比较。即讲授某一地理事物时,引用学生已学过的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共同 特征,也具有相异的特征。如日本与英国气候的比较,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与同纬度的西亚 北非,二者同为300N左右,为什么气候与景观完全不同?再如北美洲与南美洲地形的比较, 二者都具有北宽南窄的轮廓特点,西部都是高山区,南美洲的东部则平原与高原交错分析。3. 自比就是对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因为这种比较是从 时间跨度上进行的纵向比较,所以也称纵比。通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自我比较,可以提示 其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各个异同点,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现在和过去,探索其发展变化趋势。 如

7、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的基本特点,1950-1960年速度快,1960-1980 年速度减慢,1980年至今速度加快。进一步结合其间我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主要形 成原因。又如关于“欧洲南部和北部山地特点”这一内容,如果教师仅采用讲授法,按教材 内容的先后顺序进行讲述,就很难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这时教师若采用比较的方法,首 先根据有关内容列出简表,再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填写,然后将两者加以对比,找出其 区别所在,这样,教师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4. 专题比较就对一个单元、几个国家或几个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通过比 较可以使学生对某一

8、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能够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例如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地 形虽然都分为三个部分,但具体说来又各有不同。讲述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三大洲 的地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启发他们总结归纳,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 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准确和牢固。5. 综合比较这是一种对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法,一般用在复习课。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两种或 两种以上的地理要素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讲 完农业主要地域类型后,可列表比较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商品谷物农业、混合 农

9、业等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气候、地形、主要畜种或作物、典型案例等。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比较法的优势,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认识千千万万个地理事物和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时,更需要进行比较。 比较法是一切思维和一切理解的基石。通过它可使观察得到深入,思维得到发展。由于地理 事物和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以地理教学中的比较法类型也是复杂多样的。根据比较对 象的性质和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比较教学方法。一、类比法 就是教师讲授某一地理问题时,引用学生已经学过的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比较的方 法。类比法根据对比各点的异同又可分为同类

10、同型比较法和同类异型比较法。1.同类同型比较法就是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对比各点相同或相似,具有共同特征。例如,北美洲地形与南 美洲地形相比,比出相同点:科迪勒拉山系及分布,面积广大的平原和高原,北宽南窄的轮 廓特点。又如,亚洲气候与北美洲气候相比较,都具有气候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的共同特征。这种作为比较对象既是同类地理事物,而且对比各点的特征又相同,对比结果 会得出两种地理事物具有共同的地理特征,便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2.同类异型比较法就是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对比各点不同,具有相异的特征。例如,我国华北平原、东 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特点的比较,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比较

11、,这种 作为比较对象虽属同类地理事物或现象,但对比各点却具有相异的特点。比较的结果会得出 两种地理事物具有相异的地理特征,常常可以形成鲜明而深刻的印象,特别有助于理解和记 忆。二、借比法有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是比较抽象和难以想像的,而它往往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常常不 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借比法了。借比法就是把难以想像、比较抽象的地理事物和 现象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 那些抽象的概念,这种方法也具有启发性和直观价值。例如学习地震时, 有些学生对震级和烈度的概念容易混淆。当讲完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后,用炸弹作比喻,炸弹 的爆炸力比做震级,炸弹的

12、杀伤力比做烈度。一颗炸弹的爆炸力是固定的,但炸弹的杀伤力 除了受炸弹的爆炸力直接影响外,还要受离炸弹的远近、预防性的措施等因素影响。利用这 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震级和烈度的异同与联系,便于加深记忆。三、自身纵比法 就是单一事物从时间上,或从发展过程中“今”与“昔”的自身比较的方法。1.从时间上比较地理学不仅让人们了解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更必须让人们清 楚某一时间段落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通过分时间段落对地理事物自 身纵向比较,才能认清它的真面目。例如恒星在短时间内人的肉眼无法观察到它的运动,但 通过北斗七星十万年以前、现在、十万年之后三个不同

13、历史时期图形进行比较,形状发生了 很大变化,从而认清了“恒星不恒”。2.从发展过程中比较在自然地理教学中,运用纵比法,可以把某一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发生、发展、消亡表述 得极其清楚。例如,可利用“奇峰异洞”电影片演示喀斯特地形发展全过程:“含有碳酸的雨 水落到石灰岩层的表面,从产生溶纹开始发展到溶沟、石林、峰林,到进一步形成石钟乳、 石笋、石柱。”通过喀斯特地形自身纵向比较,就可以了解喀斯特地形的发展变化过程和规 律。四、图表直观比较法 即利用课本中的各类景观图、曲线图、示意图等进行逐项比较,从而形成地理概念或地 理特征。如通过对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四个大城市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的比较,可 以

14、得出我国气温分布的主要特点:(1) 冬季气温南北差异很大哈尔滨1月平均气温-20C,广州1月均温约15C,南北 温差达35C。(2) 位于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北的哈尔滨、北京1月平均温度在0C以下。此线以南的武汉、 广州1月平均温度都在0C以上。(3) 夏季我国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图中四城市7月平均温度都在22C以上,南北温差 不大哈尔滨22C,广州28C,南北温差仅6C左右。为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这个气温分布特点,教科书上安排了两张冬季景观图: 一张是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山区,大地披上银装,地面积雪很厚,冰天雪地,人们穿棉 衣戴皮帽,扬鞭催马,在冰雪上行驶爬犁 ,说明冬季严寒。另一张是我

15、国南方的海南岛,浓绿阔叶的椰子树呈现出热带风光,广阔的 田野上,插秧机正在忙于插秧,说明这里的冬季温暖如春。通过这样的直观比较,能强化形 象理解。五、并列比较法 这是一种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并列进行比较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一方面肯定这 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共性,更重要的是找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突出个性,特征。如把我国 长江、黄河、海河、珠江和塔里木河几条河流并列起来进行发源地、长度、流量、上中下游 主要特征、水利开发利用及治理情况的逐项比较,既反映了它们的共性,更突出了各自的特 殊性,一目了然,教学效果很好。六、中心对象比较法 这种方法是为了突出中心对象而分别同周围若干对象进行比较的方法。但

16、这些对象的关系并不是并列的和相互的,而是以一个比较对象为中心,其余所有比较对象彼此之间并不进 行比较,只和中心比较对象发生比较关系。例如在讲亚马孙河时,常常这样比较:按长度它 不如尼罗河长,论流域面积和流量又大于尼罗河,居世界首位;若比水力资源它又不如刚果 河教材中也常用百分比图来作比较,这种图不仅可以两项对比,更方便以一项为主进行环 比。现以世界七大石油区探明储量比较图为例,如中东与其他地区的总量比,可说中东 石油储量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如分别与各地区相比,还可得出中东石油储量是拉 美石油储量的约5.4倍,是前苏联石油储量的11.2倍等结论。同理,当然也可以其他某一地 区为中心,与另

17、外一些地区进行环比。七、联系比较法 就是把两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对地势高低对气温分布的影响这个概念,可以把位于北纬30附近的杭州和拉萨的夏季平均气温值联系起来做比较,在海拔高度 仅10米的杭州7月平均气温28.6C,而拉萨只有13C,原因是拉萨的海拔高度比杭州高达 2600米以上。通过比较,可以形成“一般说来,平均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下降6C”这个 气温分布规律。如果在复习时,把非洲轮廓与欧洲轮廓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使它们的个性更 突出,印象更深刻。八、综合比较法 这是一种对比要素较多,比较复杂的比较方法。它要求把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地理综 合体的各个要素,全面地进行比较以找

18、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种比较法能使学生获得不同 地区或不同国家的各个地理要素,各个生产部门及其整体的完整概念。综合比较法多用于复 习课,因为这种方法最好是对综合的内容都学过之后,才便于做全面的综合性比较。例如, 在讲完中国地理总论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综合比较法进行复习,把秦岭淮河线以南 和以北的气候、农业生产等各个地理要素进行全面的比较,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比较学习法在地理学习中是一种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减少头绪,加深印象,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它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方法地理比较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地理比较法是教师引导学生确定各种被比较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在某些特征 或关系上的共同点与

19、不同点的方法。中学地理教材的基础知识包括各种地理概 念、地理特征、地理分布规律及基本成因等,学生往往易混淆或感到抽象难以记 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若能恰当地运用比较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地 理知识,而且能够使他们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从而更加系统地理解知识。一、比较法的作用1. 有利于巩固知识学生在学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过程中,把已有的地理知识和学习的内 容进行比较,就可以获得清晰的地理概念,掌握新学的地理知识,同时对旧知识 也起了温故和加深的效果。2. 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地理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地理事物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揭示地

20、理事物的内在联系,知道为什么会形成。比较法能完成这个任务,如将地中海气 候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比较,便可使学生明白两者都处在亚热带,但因海陆位 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特征;而 后者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如此一比较,学生就会 知道地中海式气候分布在亚热带大陆西岸,而后者分布在同纬度大陆东岸,二者 内在联系和特点清晰明了。3. 有利于使教材形成系统,便于巩固记忆地理教材中不少内容是相对应的,或者是矛盾的对立,但又存在相互对立 的联系,通过比较后理解记住了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记住了,通过 运用比较法使矛盾对立的知识点形成系统化

21、。如我国的冬季风和夏季风就可以从 活动时间、性质、活动方式、造成后果等方面进行比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记住 各自的特点,又形成了季风知识的系统。4.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比较法运用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独立思考、分析异同、究其因果等, 大脑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拓展了学生的地理思维空间,同时还 锻炼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学效果。二、比较法的主要类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也是多种多样的。一般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 图表直接比较法地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课本中有不少插图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是分析 课本知识的重要依据,也是培养学生运用地

22、图的重要方法。读懂插图中的内容, 找出易混淆处,可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如气旋图与反气旋图、暖锋和冷锋 图、向斜与背斜图、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图等等。地理课本中也有不少景观图,如 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时安排了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两幅图 片,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通过分析图中显示的信息,湄南河平原气候湿 热、地势低平、红色土壤、机械化程度低,主要种植水稻;澳大利亚地势平坦, 草类茂盛,发展畜牧业。可见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水源、土壤、 劳动力、机械、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2. 类比法就是把同一类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 一种方法。类比法不

23、仅经常应用于表象的形成过程,也常在基本概念的形成过程 中应用。现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为例: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 北纬 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 4060之 间的大陆西部。显而易见,相同点是大陆西岸,不同点是纬度位置不同。如果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联想各自所处纬度的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以及由此引起的 气候特征的差异,必将大大有利于基本概念的形成。当然,也可以采用相反方向 的分析方法,即比较气候特征的差异,再分析形成原因。又如,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用类比法分析区域的差异,能使学生对整个区 域地理知识了然于胸,而不是割裂成每一个单独的区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

24、 将相似的区域加以比较,分析区域之间的异同点,既能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区域 地理的知识,又能为某一区域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以中国东北地区和德国鲁尔 区为例,分析二者区域差异: 确定比较因素:主要包括二者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 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引导学生列出上述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尤其是东北地区有丰富矿产 资源,悠久的开发历史,重工业发达,但近年来有衰落的趋势,这一点和鲁尔区 发展历程十分相似。 . 发现并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对策。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我们可以从鲁尔区的成功转型中寻找东北未来的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科技,提

25、高产品的 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整治污染,美化环境。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网。3. 纵比法:将同一地理事物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状况加以比较,其目的在于了解各种 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过去和现状,探索其发展变化趋势。如对其自然地理方面的比 较,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地理事物的变化规律。如:地形演变各阶段上的不 同形态,河流演变各阶段上的不同状况,气候演变各阶段上的不同特点,而对人 文地理方面的比较,可显示出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如:迫于人口压力,洞庭湖区 大规模围湖造田,但是湖泊面积变小,水灾频繁,反复的洪水劫难,使人们认识 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防灾兴利之本,开始退田还湖。4. 专题比较 :就是对一个单元、几个国

26、家或几个地区的某一自然要素或社会经济条件进行 比较。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某一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概念,便于学生了解地理 事物和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且能够使分散的知识系统化。例 如同样发展畜牧业,将西欧诸国在温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乳畜业;美国高度地 域专门化的乳畜带;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等国利用草原辽阔开展的大牧场 放牧业进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启发学生总结归纳。这 样,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准确和牢固。 再如:对黄河、海河、辽河等河流进行比较,就可看出:它们都位于北方,多流 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水量不大,汛期短,含沙量大,

27、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冬 季封冻等共同特点。对这些特点加以概括,便可形成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特征的概 念。5. 综合比较法:这是一种对要素较多、综合复杂的比较法,一般用在复习课。不仅可以使学 生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地理要素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综合分析能力。如讲完农业主要地域类型后,可列表比较季风水田农业、商品 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等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地区、区位 条件、生产特点、问题或解决措施等。又如讲完中国地理后,把秦岭淮河一线 以南、以北的地理环境和农业特色进行综合比较,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三、运用比较法应注意的问题:1. 在运用比较法时,教师应遵循从已知

28、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 原则。2. 被比较的内容应该是同类地理事物和现象,切不可把无任何共性的两种或 多种事物和现象随意加以比较,否则,将适得其反。3.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选 择与运用各种比较的方法。同时,要引导学生大胆进行尝试,发现问题应及时解 决,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总之,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比较法的优势,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 握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法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地理事物的比较,经过思维加工,并获得地 理知识的方法。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1 有助

29、于认识地理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比较的目的就是认识比较对象的共性和个性,亦即在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由此使地理事物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地理事物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更 加明了,这样也使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做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教学效 果。2 有助于使知识系统化。无论是同一时间尺度不同地域的地理事物的比较,还是同一空间范围不同时段 的地理事物的比较,它都至少有两个比较对象,这样就可以在比较过程中把几个地理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 同时,所比较的内容既有旧知,又有新知,这样也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由此可以使知识条理 化、系统化。3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0、能力。由于比较法所涉及的是不同地理事物的比较,不同知识点的比较, 因而在比较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广开思路,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使所学知识前后贯穿起 来。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使所获取的知 识记忆牢固,且在知识的获取比较获取的循环往复过程中,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和提 高,并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比较分析能力。比较法是逻辑思维方法之一,逻辑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运用对培养学生思 维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有重要作用。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严格的思维训练, 可以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地理教学中,学 生经

31、过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感觉、知觉,获得对地理的感性知识后,必须运用逻 辑方法,形成概念,明了规律,认识事物或现象的因果关系,获得地理的理性知 识。比较法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类或类似对象进行分析、 对比从而掌握知识的方法。地理科学的内容决定了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更显得重 要。因为在地理教学中,既不可能把所要讲的事物都搬到眼前,又不可能都亲自 去观察,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这一地理现象与另一地理现象 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新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比较法主要应用于:一是同 类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如地形与地形、气候与气候,国家与国家等;二是选用已 知的地理事物或现象去与新的或难

32、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问题进行 比较从而降低难度,利于掌握;三是对本质相同或相反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进 行比较。一、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优点( 一 ) 运用比较法可以确立新的地理概念。 学生在认识事物和现象的过 程中,运用比较法,可以在已知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未知的地理事物的特征, 从而形成新的地理知识。把学生不熟知的地理事物、区域或数字与熟悉的事物、 区域或数字作比较,使学生确立新的地理概念,如山的高度、河流长度、国家的 面积、人口以及工农业生产的数字等内容均可进行比较。运用比较法,可以给学 生鲜明、生动和深刻的地理概念。( 二 ) 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认清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

33、系。 地球上 的一切地理事物或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着的。这些复杂的关 系不大容易阐述,但运用比较法就能较好地完成这种任务。例如,我在讲解中国 气候类型时,把我国东部的季风气候和西部的大陆性气候作比较,不仅可以让学 生了解两种气候的差异,以及形成的不同景观,而且可以使学生认识植物与气候 环境的密切关系。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河流”中“长江和黄河”一节内容 时,从长江与黄河的长度、支流、流域面积、水量的大小、水量的季节变化、含 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以及航运价值、灌溉能力、水能资源等方面进行比较,不 仅让学生掌握了长江、黄河的水文特征,还了解长江和黄河各个自然要素间的相 互关系。(

34、 三 ) 运用比较法可以使学生明确地理事物或现象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比较法不仅可以将各种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关系进行比较,而且可以在时间的发 展上进行比较。从时间发展上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明了地理事物发展过程及其 规律。如讲到我国水资源的利用及保护时,我结合本地实际,把我们景东境内的 川河在50 年前和现在的流量和水质进行了比较,使学生了解到由于人们对植被 的破坏,以及生活污水、工农业废水的不合理排放,导致川河水量大减,水质变 差。让学生感觉到水资源危机对我们的威胁,从而树立学生节约用水、科学用水、 防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环境意识。( 四 ) 运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较是理解与思

35、维的基础。 例如,将两个地域或两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和国民经济的特征进行比较,学生不 但必须复习一次教材内容,而且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分析,找出两个地区或国 家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的异同点,然后进行归纳。在学习八年级中国区域地理中 国四大地理区域: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内容时,我引导学 生先复习总论中学习过的我国的地理环境特征,再讲解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地理 位置范围、面积、人口、风土民情等基本情况和地形、气候方面的环境特征,以 及资源分布、工、农业发展状况,然后让学生列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出四 大区域在地形、气候、河流、矿产、粮食作物等方面的异同点,这样既让学生掌 握了知识要点,

36、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 ) 运用比较法可以使教材系统化。 地理教学的内容很多,许多地理 事物现象常常不易巩固,如果采用比较法,将新旧教材进行比较或在复习课时将 已学过的教材进行系统地比较,不但对巩固地理知识可以收到极大的效果,在课 与课之间也可以获得紧密的联系。如在讲解澳大利亚之后,进行复习时,可将它 的地形分布、气候类型、矿产资源等特点与巴西进行比较,学生便可掌握各自然 要素相互联系的系统知识。又如,讲到西印度群岛时,如果与马来群岛的自然条 件和经济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巩固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使新、旧知识系统地联 系起来。( 六 ) 运用比较法是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最好方法之一。 把改革

37、开放几 十年来,我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与以刚建国时相比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道路才会使我们的祖国更强大,人民生活更加富裕。通过对地理现象的比较,对 于树立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探索发展规律,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实 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很大益处。、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分类应用(一)语言比较法。 通过语言或文字对不同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联系与 区别进行表述。例如讲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中亚热带的两种气候:地中海气候与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时就可以利用语言比较法。即两种气候的共同点是气温特 征相似,都是夏季高温,冬季低温。不

38、同的是降水季节分配不同,亚热带季风气 候是夏季多雨,而地中海气候是冬季多雨。(二)表列比较法。 利用表格进行比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比 较法直观且便于表达,使比较对象的不同项目的区别与联系一目了然。如长江与 黄河的比较可列如下表:(三)地图比较法。 利用地图进行比较,也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比较方 法,把两幅图放在一起对图中的各种因素进行比较,便于学生加深对地理事物的 印象进而理解记忆。(四)图象比较法。 利用各类图象进行比较,如讲世界气候类型时, 拿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或各地气温曲线及降水月分配图进行比较。找出景观差 异,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月分配图,总结各自气温和降水的特点,从而得出各气 候类

39、型的特征,再让学生对应找出什么样的气候下会形成什么样的景观,使学生 掌握气候与自然景观的密切联系。三、在教学中应用比较法须注意的问题( 一 ) 比较的对象之间要具有可比性。 两个地理事物或两个地理现象、 地理问题之间有可能有联系也有可能没有联系,在应用比较法时不能牵强。通过 一系列的实践,我们发现比较教学法是可行的,但是不能因为它的效果显著就随 意乱用。( 二 ) 比较法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 在过去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 把比较法同讲授法、愉快教学法、谈话法等教法有机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激发 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 ) 比较法的应用必须适时。 比较法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 是它也不是万能的,必须在恰当的时候使用,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四 ) 备课必须充分。 课前应把需比较的表格、地图、图像等用课件准备 好或用小黑板画好。比如上述的长江与黄河的比较表格,可以课前画在小黑板上, 上课时适时出示。总之,比较法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能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学得扎实,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纳爱琼主编:中学地理教法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