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7074289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85.1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导学案17.中国石拱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阅读课文,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2. 理解怎样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1 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会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 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分析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环节二自主学习同学们,生活中你见过桥吗?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哪位同学

2、能到黑板上给 我画下来你印象当中的桥?(学生到黑板画桥,由此引入本课)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 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独拱桥,欧洲在赵 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 学学习。多媒体图片演示赵州桥。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茅以昇(18961989),江苏镇江人。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他 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 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2.文体常识A.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

3、绍事物的状态、性质、 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 体。B.说明文的分类:(1) 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 按语言特点分: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C.说明文的常识:(1) 说明对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2) 说明特征: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东西(3) 说明方法: 环节二自主学习 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下定 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分类别,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对事物 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

4、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 具体明白。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 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 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打比方,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喻,以突出事物的性 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来说明,往往可 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 画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 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引资料,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 故谚语等。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

5、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D.说明的顺序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于建筑物的介绍。 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E.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周密二、字词积累弧形(h) 拱桥(n) 洨河(xio) 陡坡(du)和谐(xi) 饮涧(jin) 桥墩(dn) 郦道元(l)张 (zhu)匀称(chn) 惟妙惟肖(xio)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过寻常的,没有比得上的。 就地取材:就在原地选用需要的材料。推崇:十分重视,并给以很高的评价。崇,尊重。惟妙惟肖:形容描写、雕刻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三、整体感知快速

6、阅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 之间有什么关系?文章从第 3 段开始写中国石拱桥。前两段写的是石拱桥的特征,它们之间 的顺序是由一般到特殊。2.第 1、2 段内容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第 1 段侧重写外形美观,第 2 段侧重写结构坚固。3.第 3 段点出了中国石拱桥的什么特点?本段与后文是什么关系? 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惊人的杰作。关系:概括具体。4.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历史悠久5.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哪几个例子?这些例子能说明中 国石拱桥的特征吗?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历史悠

7、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 桥的典型特点。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 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一、深层探究精读课文,分析下列问题:1.读 47 段,了解作者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哪些内容?它们有哪些异 同?异同点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建造奇特历史意义赵州桥1300 多年保持雄姿 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拱肩加拱 世界著名,使用到现在最古老的石桥卢沟桥800 多年极少出事 独一无二,美丽的景观联拱石桥反帝斗争的纪念意义环节三合作探究2.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赵州桥详写了结构;卢沟桥详写了价值,包括艺

8、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作者写赵州桥结构时怎样安排顺序的?具体说说看。“总分”写法,作者先总写赵州桥的特点,然后分四个方面作具体介 绍。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艺术价值:石刻狮子。历史价值:抗日战争在这里爆发。5. 教师总结:通过介绍赵州桥、卢沟桥,能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作者始终是围绕说明对象的特点来说明的。6. 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原因有三。着重说明三者顺序不能颠倒及原因,并分析“首先”“其次”“再 其次”和“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这些用语的条理性,简洁性。7.解放后我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劳动人民的聪明

9、才智。二、语言赏析(一)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作用。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为了准确地说明情况,没有绝对地说是“最早”出现。这样表达,程度较 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精确、严密。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可能是有记载 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表示根据现有材料推测,这样说防止环节三合作探究了绝对化,语言严密。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强调石拱桥的分布范围很广,但并不排除存在没有石拱桥的地方。 4.这座桥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

10、拱,长达 37.4 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 的石拱。“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经过限定的结论才更 符合实际情况。(二)说说下列句子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其形状,突出其形式优美的特点。 2.桥长 265 米,由 11 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 16 米到 21.6 米。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卢沟桥“非常雄伟”的特点。 3.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拿河堤与卢沟桥作比较,说明卢沟桥“结构坚

11、固” 的特点。4.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运用引资料、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充分地说明赵州桥“形式优美”这一特 点。5.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 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在装饰上的重要特点,突出了桥的形 式美。三、探究写法1.说明顺序恰当,层次分明。本文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进行说明的。在说明桥梁 结构时,又以从整体到局部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序。例 如“由一般到特殊”:世界石拱桥的一般特点(概括)我国石拱桥的特点(概 括)赵州

12、桥的特点(具体)、卢沟桥的特点(具体)。2.运用多种说明方法,鲜明生动。文中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等多种说明方法,对中国石 拱桥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说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中选取了两个具有代表性 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作为典型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形象又具 体,令人信服。3.语言准确,说明严谨。如“大约”建成于公元 282 年;修建于公元 605 年“左右”这些词语 的运用,虽是“约略”之意,但起到了准确说明的作用,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 学精神。环节四点文章主旨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主要特 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 特创

13、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概述了新中国桥梁事业的飞速发展, 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般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拨归教学中国石概括说明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现存最古老赵州桥 独拱37.4 米(当时最长)纳板书拱 具体说明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桥 (举例) 联拱265 米卢沟桥 石狮子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反帝斗争的纪念意义环节五拓展延伸1.关于桥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 思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杨柳枝 / 柳枝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咏梅鸡

14、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雨过山村2.将你所熟悉的桥介绍给大家。(150 字左右)【例文】我家附近的立交桥,是在原来的路面上建起来。桥身全是水泥筑 成的,长达 200 多米,横向马路从桥的上面通过,纵向马路从桥的下面穿过。 这座的桥面很宽,可以并排走七八辆汽车,桥下面的马路虽然窄一点,但起码 也能并排走四五辆汽车。桥洞的两侧,各有一块篮球场大小的空间,像半个扇 面一样从远处看,这座桥显得十分雄伟。教 学 反 思1. 在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步骤。2. 紧扣说明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3. 为

15、避免出现枯燥乏味的说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学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18.苏州园林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阅读课文,感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2. 理清课文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3. 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的阅读能 力。1. 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 明顺序。2. 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特别是苏州园林的艺术成 就,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 想感情。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理清课文思路、说明顺序及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揣摩语言,体会说明中糅合记叙、议论

16、的写作技巧,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 自主预习,搜集资料,研讨探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内 容环节一新课导入环节二自主学习上一课中国石拱桥让我们领略了我国桥梁事业的伟大成就。今天,让 我们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看看那儿的园林建筑。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 杭”此话一点不假,凡到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被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景色所 陶醉。今天,我们大家随着语言大师叶圣陶一起来欣赏他笔下的苏州园林。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 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对语言教学的改 革和教材的建设有重大贡献。代表作品有长篇小

17、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等。二、字词积累轩榭(xi) 丘壑(h) 嶙峋(ln) 镂空(lu)蔷薇(qin) 池沼(zho) 相间(jin) 着眼(zhu) 斟酌(zhn zhu) 重峦叠嶂(lun zhn)轩榭:轩,有窗户的廊子或小屋;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斟酌: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因地制宜:课文指根据具体地形,设计各不相同的园林。因,依照、根据; 宜,适当、适宜。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匠师的脑中有关于山水风景的高明构思。丘 壑,山陵与溪谷。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三合作探究雷同:指随声附和,也指不该相同而相同。重峦叠嶂:山峰一个接

18、着一个,连绵不断。自出心裁:出于自己心意的创造和裁断。三、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作者对其总体印象如何?说明对象:苏州园林;总体印象;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 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是什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的?文章先从亭台轩榭(不讲究对称,讲求自然之趣)、假山池沼的配合(讲求 自然美)、花草树木的映衬(给人图画美)、近景远景的层次(给人景致美)这 四个主要方面详细介绍,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 彩美这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4.文章结尾写

19、了什么内容?有何特点?文章结尾告诉人们苏州园林值得介绍的还有很多,文中所介绍的只是一些 方面。结尾留有余地,给人无穷回味。5.再读课文,结合上述问题给课文划分层次。第一部分(1-2):总说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概 括介绍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第二部分(3-10):从多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一、深层探究1.文章在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1) 作比较: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 和住宅相比,突出了苏州园林讲究“自然之趣”的特点。在介绍花草树木时 说,“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这既是打比方, 又

20、是作比较,表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点和民族的特有风格。在介绍建筑物 的色彩时,又与北京的园林相比较,“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 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2) 分类别:“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 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3) 引资料:“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 在画图中的。”(4) 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5) 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 的图案美。”2.本

21、文是一篇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为什么不采用空间顺序而采用 逻辑顺序?本文介绍的不是苏州的某一个园林的情况,而是苏州所有园林的共同特点, 因此,不能像介绍某个地方的说明文那样按照空间顺序来说明,而要在概括的 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进行说明,环节三合作探究所以采用逻辑顺序。3.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文章融说明、记叙、议论于一体,以概括的说明 介绍园林,以生动的描述形容景物,以通俗的议论来分析原理。文章既眉目清 楚、生动形象,又耐人寻味、启人兴趣。请同学们在文章中找出除说明之外的 其他表达方式的句子,说说其表达效果。记叙:“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花树相间。”(写出了

22、万木争荣的景象。) “古老的藤萝珠光宝气。”(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游览者看鱼 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描绘了游人观鱼的动人情景。)议论:“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评价苏州园林在园 林艺术中的地位。)“我想,用图画来比方不讲究对称的。”(评论不讲究 对称的美学原理。)“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可是没法说出来。”(评 论这样栽种的艺术效果。)二、语言赏析叶圣陶先生是“优秀的语言艺术家”,本文语言准确简练,生动传神,耐人 寻味,堪称说明文语言的典范。请理解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丰富内涵。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 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3、?)“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 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 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后半句能否改为谁 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共同特 点。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与“技术”有 什么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

24、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 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 一般可以大量复制。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去掉“往往”好不好?)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 这一层意思。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 满眼的珠光宝气。(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沁人耳 目。7.“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 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 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25、?)“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环节三合作探究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 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 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三、探究写法1.构思缜密,脉络清楚: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逐步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对景 物布置分类剖析,先作鸟瞰式的叙述,后作局部景物的详细说明和生动勾勒, 前后提挈,互相照应,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文章先指出苏州园林不同之中有 个共同点,即让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此总 领全文。然后时

26、时紧扣这一特点,逐层展开说明园林的画意主要是从讲究景物 的布局、配合、映衬、层次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还表现在局部景物的构图美、 门窗的图案美和屋内陈饰的色彩美这三个方面。这些分析处处照应开头,经过 反复说明,园林处处皆画这一特点已经被清楚揭示出来,至此文章也就戛然而 止,显得刚劲挺拨,干脆利落。2.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本文旨在对苏州园林作一般介绍,因此它对苏州园林的个性特色略而不提, 而是异中求同,经过比较归纳,准确地抓住了各个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并以 精炼的语言加以说明,既有提纲挈领式的概括,又有条分缕析式的叙述,把苏 州园林的特色说得非常透彻,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文章不象游记那样,站在 固

27、定的观察点赏览景物或者移步换景,景随人迁。它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描述景物时,时间上纵观一年四季变化,空间上俯瞰全园每个角落,既不说明 观察的特定时间,也看不出特定的观察点,好象中国画中透视画法一样。这样 写便于更全面地介绍苏州园林,突出苏州园林的总体形象,符合说明文的特点。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准确,表现力很强。如写廊子和花墙“:墙壁上有砖砌 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砖砌”说明质地,“各式”说 明花样,“镂空”说明种类,清楚地说明了图案的样子。“无所依傍”形象地写 出了廊子外形。类似这样的例子,全文触目皆是。此外,文中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准确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也运

28、用了多种 语言的表达方式,叙议互见,议中寓理,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文环节四点章主旨这篇说明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点,显示了我国园 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杨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智慧和才能,表达了 作者对苏州园林的热爱、赞美之情。总说 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点拨归纳教学板书苏州园林亭台轩榭的布局 大处 假山池沼的配合 图 讲究 花草树木的映衬 画分说 近景远景的层次 美 细部 角落的图画美 注意 门窗的图案美逻辑顺序建筑的色彩美环节五拓展延伸运用你所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一个建筑物。【例文】这是一栋很特别的建筑物。墙上涂刷了有益健康的自然漆,使人 们仿佛置身于芳香四溢的大自然中。墙上还安装了最新的立体

29、影像 3D 播放器, 它有一个神奇的功能:只要按一下“角色”键,你就能真正进入电影,成为其 中的一员。地板是自动吸尘的,有了它,就算不拖地,地板还是很干净。厨房 里,有最新的无点火炉灶、不粘锅的纳米锅它们都是做饭的好帮手。教 学 反 思学习完这一课,同学们都感到很满意,既掌握了很多说明文知识,又领略了本文丰富有 趣的语言。这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心得:1. 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生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2. 目标突出,重点都放在让学生掌握这篇课文的结构,让学生学有所得。3. 能在分析文章结构顺序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的重点词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 解课文的内容,讲解比较详尽、到位。4. 利用

30、多媒体配合教学,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更利于理解说明文的内容。课件里的图 片丰富,且基本上能配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从图片中感受苏州园林的美。5. 板书清晰,学生便于理解本课的整体结构以及说明顺序。教学目标19.蝉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知识与能力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通过默读、品味、批注等方式,弄清蝉的习性和成长规过程与方法 律,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 的观察方法。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品味语言,学习作者在说明中运用拟

31、人化的手法进行说明的方法。 朗读法,批注法,点拨法。 教学环节环节一新课导入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不过,这个谜语可有点难,是一首诗,请同 学们自己先来读一读,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学生自读,指名猜。(蝉)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这世界上还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法布尔一起去了解蝉吧。二、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 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

32、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 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十卷本昆虫记。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 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他也被雨果称为“昆虫世界的荷马”。2.文体知识这是一篇法布尔的科学小品。科学小品又名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 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科学小品的 特点:内容真实,结构严谨巧妙,语言生动准确。四、字词积累金蜣(qin) 隧道(su) 蜕变(tu) 喧嚣(xio)无动于衷(zhn) 臃肿(yn) 媲美(p)罅隙(xi) 窠(k) 涂墁(mn) 轧碎(y)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罅隙:缝隙。庞然大物:泛指高大笨重

33、的东西。灭顶之灾:比喻毁灭性的灾难。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五、整体感知1.读文章,思考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2.文章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什么?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3.这两个部分分别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来说明的?第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 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1),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主学习环节三合作探究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第二层次(2-

34、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2-3)说明 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4-6)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第三层次(8-11),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第二部分的说明顺序与第一部分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 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12-13),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14-17),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第三层次(18-24),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 的幼虫从蜕皮、悬

35、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第四层次(25-26),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 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 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一、深层探究1.再读课文,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 品读,勾画出过程,看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然后共同探讨并 归纳:挖洞: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脱壳: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产卵: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出三四十个小孔;幼虫钻土: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锄头”向下挖掘,将土掘出抛出地面,

36、挖 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2.再读课文 8-11 节,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先找适当的地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腿、翅膀 和后腿的露出最后写尾部。3.从蝉的脱壳的这些变化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 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 活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其一,幼虫建筑地穴,这比成虫产卵要生动、丰富、有趣得多,以此开头, 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进而跟随作者去进一步探究蝉的世界的奥妙;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

37、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 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4.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 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 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交配(产卵,死亡)二、语言赏析环节三合作探究1.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 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 钩住它的空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蝉脱壳比作“表演一种奇特的体操”,形象生动地写 出了蝉脱壳的过程。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 “钩住”等等

38、,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2.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此”指蚋毁掉蝉的卵,取代蝉的家 族。写出了“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3.“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 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 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 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这段抒情兼议论的文字充满感情,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世间 万物的关爱,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三、探究写法1. 文艺化的笔调。本文不

39、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在说明中有叙述、 有描写,很多地方就像是在讲故事,有连贯的情节,妙趣横生。2. 拟人手法的运用。例如:“可怜做母亲的对此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 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待在旁边。然而它仍然无动于衷, 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 它的家族。”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作者对蝉 的命运的同情也洋溢在字里行间。3. 通过比较来写蝉。比如写蝉的地穴表面,拿它与金蜣的巢相比较;写蝉构 建地道的方法,拿它与铁路工程师、矿工作比较。这些比较体现出作者对各种昆 虫的习性了如指掌。4. 本文的语言既

40、准确严谨,又生动有趣,富有感情色彩。为了科学地说明蝉 的生活的各个方面。课文使用了很多准确的动词,如描写蝉脱壳的过程:“鱼形 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 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 洋地在绳端摇摆着。”这里的动作描写非常准确生动,令人印象深刻。文章主旨全文以作者对蝉的一生的观察进程为线索,以幼蝉夏至出洞 开头,又以幼虫天冷入洞结尾,首尾衔接,将蝉一生的生长过程 呈现得十分完整,表现了蝉的勤劳能干,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蝉的 同情和赞颂之情。环节四点拨归纳教洞口地穴出口 建穴 幼虫 蝉的地穴 伺机出穴出穴出穴成长

41、成长 成长学板书蝉飞离树枝产卵成虫产卵 卵 蝉的卵 天敌破坏卵化幼虫入地 落地 幼虫 挖穴隐藏环节五拓展延伸1.了解成语“金蝉脱壳”。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 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 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 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金蝉脱壳,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 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 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2.观察小动

42、物,像法布尔一样,尝试用拟人化的手法去写小动物。教学反思1. 本课内容比较长,要想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学会取舍。教学只设定三个目标, 设置三个问题,有利于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关键问题。2. 这是一篇文学色彩极强的说明文,尽管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多样 性。但要学生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难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20.梦回繁华1. 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 序。2.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3. 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快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文章关键的词语和句子,

43、 把握文章内容。2.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把 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 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按总分总的方式,运用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来介绍清 明上河图的方法。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圈点勾画法 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 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环节二自主学习茅以昇的中国石拱桥给我们介绍了中国桥梁的悠久历史及伟大成就, 苏州园林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建造特点,这两篇文章让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 时,也感受到我们祖国的伟大。今天,我们再来学习

44、一篇介绍我国国宝级画作 的文章梦回繁华,去领略中国画的博大精深。三、助学资讯清明上河图相关知识: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山东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中国北宋时期 的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所作风俗画市 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存世作品 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此画距今 900 多年的历史。图中描绘的是北 宋时期的开封,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风俗民情。清明上河图画纵 24.8cm、 横 528.7cm,作者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描绘全图,主要描绘对象是市井百姓, 这在宋朝是十分少见的,

45、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 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 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 桥梁、树木、河流至臻至妙,惟妙惟肖。清明上河图既是一幅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珍品,同时也为我们提 供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工具等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独特的审美视角,现实主义的 表现手法,在中国的乃至全世界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之作。六、字词积累汴梁(bin) 漕运(co) 绢本(jun)跋涉(b sh) 络绎不绝(lu y)沉檀(tn) 舳舻相接(

46、zh l) 料峭(qio) 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三合作探究遒劲(qi) 摩肩接踵(m zhn)春寒料峭:形容春天异常寒冷的天气。料峭,微寒。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跋涉,爬山 过水,形容旅途艰苦。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七、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主要特征是什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 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从三个方面介

47、绍:(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2)介绍清 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3)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一、深层探究1.文章开头写到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写到了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的迅速发展,写到了绘画题材的拓展。 写这些,既紧扣文题,又自然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2.清明上河图描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 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3.第 3 段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把清明上河图比喻为“一部乐章”,把画面开卷处比喻为慢板、 柔板,把画面中段比喻为快板、紧板,把后段比喻为尾声,形象生动地突出了 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引出下文对清明上

48、河图画面内容的说明。4.介绍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作者按什么说明顺序进行介绍的? 文章有提示语: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由此可见作者按空间顺序进行说明。 5.画面开卷处汴京近郊风光描绘了哪些景象?按什么顺序说明?疏林薄雾中赶集的乡人,岔道上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长 途跋涉的行旅。按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说明。6.在说明画面中段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时,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 么作用?(1) 举例子。以“巨大的漕船”“宏敞的拱桥”“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 船”三个事物为例,具体生动地说明了画面中段的景象。(2) 打比方。说明“宏敞的拱桥”

49、时,说它“结构精美,宛如飞虹”,形 象地说明了拱桥的形态和气势。(3) 摹状貌。对“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的漕船”的细节描绘,形象地再现 了画面内容,使读者如同看见了画作一般。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介绍了画面的内容,突出了画面的特点,给人 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7.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价值?(1)艺术价值: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环节三合作探究长而不冗,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2)史学价值: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为 12 世纪中期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重要的形象资料。二、语言赏析

50、细读课文第 3、4 段,感受到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1. 准确性,文中表限制的一些词语,比如“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 一句中“当时”,表时间限制;“一直为人们所称道”一句中“一直”,这些限制 语,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严密性、准确性。2. 生动性,一些表修饰的形容词的运用,如“插满柳枝的”“长途跋涉的” “高大雄伟的”“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如“整 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 留下无尽的回味。”一句,将清明上河图三个部分汴京近郊、汴河两岸和汴 梁市区的街道不同的繁华景象比作音乐不同的节奏,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清明 上河

51、图三个不同的内容及不同的社会风貌。又如,“宛如飞虹”一词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汴河上的拱桥形状和气势。3. 用语言简意丰、典雅而富有韵味,大量四字短语的运用,如“疏林薄雾” “农舍田畴”“春寒料峭”“呼唤叫喊”“握篙盘索”等,不仅概括力强,且典雅 而富有韵味。三、探究写法1. 抓住特征介绍事物。本文介绍的是一幅画作,作者紧扣清明上河图 的特征“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活,写实性很 强”进行说明。2. 语言准确,说明生动。文中有准确的说明,如“绢本、设色,纵 24.8 厘米,横 528.7 厘米”准确地介

52、绍了画的材质、画的大小。“巨大的漕船,舳舻 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船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 行驶”生动地描述了画面的内容,让读者似乎看到了画图,突出了清明上河 图的特点。环节四点拨归纳文章主旨本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想象描摹 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繁华的市井风情,揭示了清明上河图的寓 意,赞美了清明上河图不朽的艺术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特 内容庞大,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教梦征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学板回 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繁 写实性很强书华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 语言特点:准确、生动 作者

53、情感:赞叹、自豪环节五拓展1.课后进一步查阅清明上河图的有关资料,深入了解这幅名画。 2.学习本文的介绍方法,介绍你熟悉的一幅名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理解什么是复述、转述,掌握复述、转述的种类及基本要求。 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根据要求进行复述与转述训练。养成倾听的习惯,做到在流畅的表达中获得自信。学法指导延伸查资料采访讨论教 学 反 思在梦回繁华的教学设计中,我摒弃旧传统“串讲”教学模式。设计“课前积累 创设情景导入自由式阅读合作式解读探究式拓展”五大环节。实施过程中,以 学生的自感、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54、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 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先创设情景导入,再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认识文章的说明对象 清明上河图,再在文中找出说明清明上河图特征的句子,然后仔细阅读课文,探究 文章如何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我想:学生如果能够找出这些句子,肯定就能理解说明的特 征和说明的顺序。于是,我引导学生找出第四段中能标识文章结构层次的词语,出乎意料的 是部分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真让我精神为之一振。再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归 纳了本段的说明顺序。再指导学生选段朗诵,充分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教学效果好。口语交际复述与转述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俗话说眼见为实,耳

55、听为虚。我们不要随便相信他人的传言,因为传说者可能 会加入自己的感受,传出的内容会跟实际有差距,甚至天壤之别。那么,如何才能 做到正确地把话传出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复述与转述,从中找到答案吧。环节二合作探究环节二合作一、什么是复述1. 含义:复述就是在理解、吸收的基础上,把读过的、听过的语言材料加以讲 述。2. 复述的方式简要复述 详细复述 创造性复述3.复述的方法:(1) 仔细听、看(2) 记忆关键词语(3) 编写提纲(4) 尝试复述4.复述的意义复述是语文必须重点训练的基本功。练习复述,不但可以培养记忆能力,理解 能力,还能提高表达能力。复述可根据课文内容、体裁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56、对段 落、片断或全文,相应进行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在复述训练时,可 充分利用形象的图画、直观的板书、有声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启发思维,帮助回 忆故事内容和情节,从而降低复述的难度,促使学生形成复述的能力。二、什么是转述1.含义:在生活中,人们常常请人把话转告给别人,这就叫“捎话儿”,也叫“转 述”。转述也就是改造性复述。指在记忆原始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对 材料进行创造性的复述的一种复述方法。2. 转述应注意:转述别人的话,首先要听清,记准人家的话,别弄错;转述的 时候,要把原话说清楚,说明白,不然就会耽误事。3. 转述要求(1) 转述时,尽可能完整地保留原材料内容,不改

57、变内容的顺序。(2) 转述时,忠实于原材料,条理清楚,适当进行综合,要点之间要有内在联 系。(3) 转述时,变换成自己的语言,要注意人物的变换,语言力求简洁、清晰、 连贯。三、活动方式游戏:传话。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指定一名学生提供一个完整信息,进行会话。用最快 的速度准确无误地把信息以接力的形式由第一个人传给最后一个人的小组为获胜小 组。采用游戏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级性; 另一方面使学生对复述和转述有初步的认识,即如何把听过的材料加以复述或转述。 学生将会话的信息告诉全班同学,针对错误的传话信息采用小组互相纠错、互相补 充,激活课堂气氛。四、活动文题(一)

58、老师读一段故事,学生先在小组内练习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老师再根据 故事的内容、主题提出简要复述的不同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班里进行复 述。注意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的异同。分析:此题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很强,重点是练习“简要复述”。教师主要在选 取故事时要费点儿心思,在确定评价标准和实施课堂评价时,也要特别关注简要复探究环节二合作探究环节三点拨归纳环节四拓展延伸述的要求。故事可以在课外读本中寻找。(二)根据下面的材料,进行转述训练。请与同学合作,轮流扮演材料中的人物, 再现这件事情。要求转述准确、完整。张明有了一辆新自行车,刘宇特别想骑一次,但是又不好意思直接跟张明说, 所以请李晨帮忙转述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