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实用! 培养正念的方法

上传人:mar****e6 文档编号:170738000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很实用! 培养正念的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很实用! 培养正念的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很实用! 培养正念的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很实用! 培养正念的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很实用! 培养正念的方法(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培养正念的方法大愿比丘发布时间:2007-9-2 17:44:14如何才是培养正念最好的方法呢?就是不要有任何的主宰欲,身心方面都保持轻 轻松松的心情,在行住坐卧中培养正念。最重要地就是要持续不断地培养,最难 保持正念的时候也最需要训练正念的时候,但不能用全神贯注勉强的方法训练正 念,否则就会回到原点,不会有成就。训练专注不会开启内观智慧,只有培养正 念才能开启内观智慧。但是专注能帮助正念保持在所缘目标上,使正念持续不断 地在观察的目标上。正念的任务只是接纳当下所缘变化的情况,因此要使正念成 长,只有耐心的不间断培养正念。内观培养正念完成如实内观身心实相的修行,是离不开行住坐卧四种威仪的 修法

2、。若是你的修行方法离开了行住坐卧就会脱离现实生活,这种脱离现实生活 的修法是逃避的心态,偏离现实就不可能会面对如实培养正念,因此就很难彻底 地解脱烦恼痛苦。一位正常人的生活动作虽然很多,但不离行住坐卧四种,修内 观智慧禅在这四种威仪中都可以修。以下就将行、住、坐、卧培养内观正念的方 法一一的分别介绍。一、行走的内观回目录 回书籍目录 回首页先介绍行走的内观培养正念方法。行走可分二种修法:一种是刻意放慢 或分节动作的修法,一种是自然走路的修法。但是在这两种的修法中又分为二种 修法,一种是属於一心专注走路培养一般定的修法。另一种是直接培养 正念完成正定的修法。一心专注行走的修法,就是从走路中培养一

3、般的定力。一般定力的修法就是, 注意走路时脚底触地或固定单一所缘,藉由走路中找一个固定所缘专注就可生起一般的定力。也就是说,藉由走路学习专注,再由专注产生定力,专注是因,生起定力就是专注地果。这是从单一固定所缘所修出来的成果,一般称之为止。另一种是从走路中培养正念。培养正念的走路修法是从走路的姿势中,观察 姿势的生灭变化过程。譬如觉知观察脚根提起、离地、移出、踏下去的过程,从 走路的每一个姿势过程中,都要觉察清楚走路抬起、移动、踏下的动作过程,这 种被称之为止观的修法。初学者将走路放慢或将走路分节动作,这样比较容易做 观察。因为初学者内观智慧不足,五盖强而有力,正念常常会迷失,这因为是正 念还

4、不够稳定,因此将行走放慢或将走路的过程分节动作,这样比较容易做观察。另一种是自然走路的内观训练修行法,这种修法是观察走路时保持按照平常 一样地走路,不要刻意走慢或是将走路的姿势分节动作,只要和平常走路一样自 然地走路,一心专注保持在当下正念清楚地觉察到每一个姿势的动作变化,例如 对於脚的抬起、移动、踏下的姿势、动作都要清楚。只要保持正念清楚走路的变 化过程,不要做任何的推理、暗示、思考、判断。若有暗示、推理、判断、思考 生起,也要清楚当下在思考、推理、判断、暗示,其实若发现到离开正念时,当 下已经又回到正念了。如果还继续的推理下去,就要加强正念不要被推理、判断、 思考取代了。也就是说,当下做什

5、么都要保持清楚,起心动念也要清楚。走路只 有保持正念觉知走路姿势的变化过程,不要用自我的概念加入在观察走路当中, 只有专注与正念保持在当下走路的每一个动作姿势变化,这才是走路的内观训练 培养正念最好方法。一位初学培养走路内观训练的人,因为散乱心强,五盖常生起,正念又未稳 定,因此会觉得走路的目标范围很广,很难觉察清楚。若是如此,可将走路分成 二部份觉察就可以,初学者觉察的目标所缘不要太复杂,目标所缘单纯能觉察清 楚就可以了。如果所缘目标太复杂对初学者来说,反而是一种压力或含糊不清的 应付带过,这样反而会影响培养内观智慧的开启。可将走路分成觉察左脚的移动 过程和右脚的移动过程就可以了,这样的觉知

6、观察比较明显又能清楚。不要给自 己有任何的压力,放轻松自然地持续保持专注和正念平衡发展,这就是完成正定 的最好修行方法。行走的内观训练就是观察两脚走路姿势的动作变化过程,例如 抬脚跟就要清楚地观察抬脚跟姿势过程的动作,提起、移动、踏下也都同样要一 一的清楚姿势变化的过程。不是只有知道现在在走路就可以了,这种不观察走路 姿势变化的过程,就已经偏离了培养正念,只有训练一般的专注而已。走路的内观训练是要在动中培养正念,因此无论是在左脚或右脚,都要清楚 觉知动作变化的过程,而不是只有清楚知道现在是在走路,或固定的专注在单一 的所缘目标而已,如果这种没有清楚觉知走路的移动姿势的过程,那就不是培养 正念的

7、方法了。如果是一位散乱心很强的人,也可使用方便法协助一段时间,到 达能不需要用方便法时,方便法就要放弃。那么什么是方便法呢?就是在训练走 路中加上默念:例如脚根要抬起前先默念脚根抬起,然後脚根才抬起,要移动时 先默念移动脚才移动;要踏下时先默念踏下,然後才踏下,要转弯之前先默念要 转弯,然後身体才转弯。其实无论走路的每一个动作,必须都先要有想,然後才生起走路的意志推动 力,因此才会走路的,无论一切行为都要有这些程度。但对一位初学者来说,是 无法照见这种五阴相依程序的过程,因此就无法发现先要有想,然後意志力的推 动才会有行为,对一位初学者来说要走路之前默念可帮助初学者保持在正念中, 但重点就是先

8、默念後动作,否则就变成空默念了。心中先默念然後才行动的目的, 最主要就是提醒自己要保持在当下的正念中。也就是说初学者正念不足,因此透 过默念的方便法,时时提醒自己这个当下是在做什么?而不是为了默念而默念, 是为了使正念保持在於当下而默念。在行走的内观训练中除了行走以外,无论是要转弯、要停、伸手、弯腰种种 的身体动作,都要保持觉知姿势变化的过程,并且要觉察的清清楚楚。觉知伸手 姿势的过程变化动作,觉知转弯姿势的过程变化动作,也就是在身体每一个动作 过程细节最好都要清楚,而且必须要如实地按照举动姿势的先後顺序、次第加以 观察。起初训练培养内观正念时,一定无法按照举动的先後顺序、次第观察清楚, 正念

9、也无法保持很久,但是不要灰心这是正常现象,只要有恒心不间断的训练培 养,终有一天就会有所成就的。训练培养行走的正念修法,千万不要以昏沈的状 态或散乱的心境,在所缘的目标上含糊不清的应付过,这种修行是徒劳无益的。行走练习内观培养正念重点,是在於走路或身体每一个动作的姿势过程中, 都要觉察到清清楚楚,不可大概或笼统的带过。在练习培养走路内观正念时,若 失去了所缘目标的觉察,妄想、妄念就会趁机生起,这是因为当时对所缘目标的 正念薄弱或失去所缘目标,因此妄想、妄念或五盖就会有机会生起。如果发现妄 想、妄念或五盖生起,就是当下已经回复正念,也回到所缘的目标了,因此妄想、 妄念或五盖立刻就会消失。如果妄想

10、、妄念或五盖其中的一种生起发现到时,只 有保持正念的觉察,不要去追查到底从何处而来,只要保持正念清楚生起的过程 变化就可以。也可以这样的说,只要保持正念无论妄想、妄念或五盖生起,都保 持正念就可以。因为培养正念的修行,是不怕妄想、妄念或五盖的生起,无论是 好的或不好的念头生起,也都不要排斥他或爱染,只有保持正念的观察他,好像 看著舞台上演戏的演员一样,观察只是看著演员,而不会去控制演员的行动或演 员的演戏行为。修习行禅要如实一步一步的训练,心境就会越来越清楚,情绪也越稳定。只 要有长远心与毅力,随时随地随顺觉的精进正念,若能培养出一分的正念、正知 就能破一分的无明,终有一天就会完成灭一切苦恼。

11、初学内观禅者,应该先修行禅。一个人可纯粹透过行禅而证得阿罗汉的 果位。在行禅时,行走的过程姿势变化是主要的观照目标,其次要观照的目标就 是意志、感受、妄想、酸痛、六尘境等。行禅的好处就是所缘目标粗糙,变化明 显,因此容易培养正念,增强内观智慧。从经行中培养正念,可获得分辨出每一 步伐的移动过程是身(色法)的现象,而观照的是心,称之为心法。可从经 行中培养感觉到行走中是身、心配合,也清楚地体会到身、心是两个不同的作用。 身、心是相依的,只有一前一後的发生,两者之间互动微妙又密切,身(色法) 是我们所注意的目标,心(心法)是观察的精神,从行禅培养正念中,就可获得 身心分别的智慧。进一步就可经验到,

12、每一个行走只有身心(五阴)的互依互缘 所产生出来的作用而已,没有一个我在内,在每一个动作中都是刹那生刹那灭, 体会到无常,并进一步地经验到身、心及六尘境生起贪染的祸患。透过内观的智 慧清楚知道身心是无常,随顺观身心生灭变化,面对六尘境而心不随境转。也因 为体验到无常因此不贪染身心,因此就会得到心解脱。二、站立的内观住(站立)的内观训练方法,站立时观照站的姿势,或是脚底与地面接 触感受。这种站立观照对容易昏沉的人来说,是有很好的对治效果作用,但长时 间的站立是不被鼓励的。站立时双脚要稍微的分开站立,身体才会平衡。站立时 除了感受脚底与地面的接触,也可以培养出入息念,或是在身心上有明显的感觉 都可

13、做培养正念的所缘。三、坐姿的内观坐姿的内观训练,坐姿有很多种,七支坐法是最普遍,所谓七支坐法,就是 指打坐时身体中的七个要点:一、双足跏趺(双盘足坐)。如果不能双盘就用单盘。或把左足放在右足上 面,这种坐姿被称之为如意坐。或把右足放在左足上面,这种坐姿被称之为金刚 坐。还有散盘式的自然坐姿,这就是左右足不相叠,只有一前一後的平放,还 有把两腿交叉靠住的自然坐姿,日本式的坐姿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只要 平稳正直的坐姿都可以,不一定要勉强如何坐姿。但依我个人对坐姿的经验,无 论是左足放在右足上面,或是右足放在左足的上面都可以,但不要拉到大腿上面, 只有放在小腿上相叠就可以了,这种坐姿依我来说是

14、最适合又不失威仪,也能达 到平稳坐姿的效果,对初学者来说双腿又比较不会酸麻。二、脊椎自然正直,但是不要太勉强过份用力。三、左右两手叠放在小腹下面的腿部上面,两手心向上,两手大拇指轻轻相 扣,这种称为结手印或三昧印(就是定印的意思)。除了这种手势外, 其他的手势都可以,只要自然平稳就可以,不一定要用什么手势。四、左右两肩稍微张开,使两肩平整自然放松为止。五、头部要正,後脑稍微向後收放。前颚内收,但不要低头,稍微自然感觉 压住颈部就可以了。六、双目微张,似闭似开的三分眼,如果这样不自然初学者全闭也可以,时 间成熟自然就会三分眼,不要勉强要使用三分眼否则就会不自然,或无法放松影 响自然。若三分眼的目

15、光随意大约在坐前七、八尺处左右,依各人身体高低而所 调整距离目的就是使头部不要太低也不要抬太高为主。七、舌头轻舐上颚,犹如还未生长牙齿的婴儿酣睡时的状态。以上所介绍的就是七支坐法。那么坐禅只是一种放松的技巧吗?若是一般的坐禅有可能目标只是一种为 了放松为目的而已,因为一般坐禅的方法都强调一心专注,全神贯注让心念专注 於一样东西上,或是专心的观想。无论全神贯注的观想或是心专注於一个东西上, 只要认真彻底地做,如此都有可能达到一种深定安祥的放松,这种并不是一般意 识状态所能经验到的境界。这种深定安祥放松的宁静会导致生起喜、乐,这就是 一般坐禅者的目标。当你精勤努力达到那个目标之後,若没有将坐禅的观

16、念转变,有可能你的一 生中,就一直的都只有在出定和入定的重覆经验中度过。如果修内观禅就不是这样了,训练内观禅的目标就是培养正念。专注只是协助正念方便工具,却不是目 标。坐禅就是在静态中训练内观培养正念,专注就是培养正念的工具。从培养正 念中可获得内观的智慧,这才是内观坐禅的目标。其实坐禅并不是一般深奥难解 的神秘修行方法,而是一种从静态中培养正念的修行方法,这才是佛陀所教导的 内观四念处禅修。一般人误以为坐禅是会入魔的观念很重,或是坐禅是宗教特定人物的工作, 其实这些观念都不正确。如实修内观四念处的坐禅方法,是不可能会入魔的,何 况离开了身心就没有能运作的魔了。世间上的事情没有一件没有危险,走

17、路也危 险、坐车也危险、睡觉也危险,可以说处处都是危险,因为一切该是无常生灭法, 因此处处都是有危险性。只有训练内观禅培养正念一点也不危险,反而会得到安 全。因为有内观智慧就没有贪、镇、掉悔、昏沉、疑,因此就可避免危险。危险 是藏在黑暗处,否则就不算危险了。内观智慧的功能就是驱逐黑暗,当内观智慧现前,它就燃亮觉察力,照明身 心生命的实相,完全突破黑暗使内心觉醒明净,时时保持随顺觉,因此就能使无 明消散,我们就不会有错误的观念以及行为的危险了。当你走进一间漆黑的房间 里,或是没有指标的森林中,你可能会充满危险及疑虑,我会不会被蛇或动物咬 伤?会不会被东西绊倒?有看不见想不到的危险呢?当内观智慧未

18、现前,在一切 观念及行为中也充满了危险及疑虑。处理危险及疑虑的方法就是培养内观智慧, 内观智慧生起,就可照见一切因果的关系,以及身心的实相,因此就不会有盲目 无明的行为,招感烦恼痛苦果报的危险,因为行为是因,遭遇就是果。如果你看 不清楚自己行为的前因後果,那么你就有可能会犯大错的危险。坐禅只是一种在静态中训练内观培养正念的方法之一,因此坐禅并没有深奥 难解或有任何神秘的色彩。如果将坐禅神化了,那就脱离真正坐禅的意义。正确 坐禅之目的主要是启发内观的智慧,具足这种正确地观念者,就不会视坐禅为神 秘或深奥难解了。正确地坐禅方法是培养正念的修行,对一切当下所发生的都了 了分明,不管他是什么都如实地接

19、受不要回避,但也不要追寻。内观禅是一种简单又能启发内观智慧的修行方法,内观智慧能直接体验到生 命中的一切现象,但没有任何的偏爱或排斥,也不会有任何的自我成份在内,什 么出现就以什么做为所缘的观察对象,不会排斥任何认为自己不喜欢的事,也不 会爱染自己认为是喜欢的,因为正念没有自我的成份在内。如果不正确地坐禅修 法,会使坐禅者远离不了贪、镇、掉悔、昏沈、疑,反而我见、我慢越来会越重, 甚至将生命带进一种逃避的生活中,无法让你从生命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如果坐禅方法正确,就会让坐禅者深入生命及生命的所有层面内,让你从过 去的无明错误观念中转变过来,从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如实面对生命的真实, 遇到问题不

20、逃避只有如实面对冷静的处理。当你彻底了解生命真相,以及前因後 果的关系,智慧现前後,你自然就会产生对於一切万物生起慈悲心。慈悲心不是 口号而是行动,更不是没有智慧的行为自认为是慈悲。所谓慈悲,就是自动地约 束自己不要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思想、语言或行动。具足内观智慧者他的思想、 语言或行为,都是合乎正见的。坐禅时观察的主要目标就是呼吸,觉知呼吸的出入,吸气时注意吸入的气息 感觉。呼气时注意呼出的气息感觉。不必急於要观察细微的呼吸感觉,只要保持 觉知呼的长短或粗细,吸的长短或粗细清楚就可以。呼吸有时很明显、有时模糊、 有时刚强、有时柔弱、有时深长、有时短促、有时粗糙、有时细柔。无论呼吸的情况是如何

21、?都不要去管他,只有清楚地觉知他的变化,不去控 制他、不要想使他如何?通常在呼与吸的交换时之间会有停顿的空挡,尤其是呼 气之後停顿的时间会比较长。在暂停的片刻时应该要保持在清醒正念中,否则就 很容易失去所缘而生起散乱或昏沈。如果呼吸空挡或呼吸细微不易觉察到时,可 将所缘移到接触点上。接触点例如:眼皮合闭处、口内舌头顶上颚的触点,两唇 接合处、两手接触处。屁股与坐垫的接触处,双脚重叠的接触处等等都可以,在 呼吸之间,呼或吸的交接时会有一段停顿的空间,就要利用这个空间去觉察身体 的接触点感觉,以免掉举或昏沈自己没有发现到,等到发现时不知浪费多长的时 间了。觉察接触点也可交替轮流所缘做觉察,以免偏定

22、而失去保持正念的训练。 若是呼吸很微弱难觉察时,可以所缘在接触点上或坐姿,但不要一直都只是选择 在一个固定的所缘上,要轮流的交换所缘,才不会产生感觉无聊或堕入昏沈。坐禅时外在的声音是难免会有的,如果声音并没有强到足以令你要将注意 力从呼吸上面移开,那就不要管它,也不需要刻意去听,还是将注意力停留在感 受的所缘或呼吸上,让外面的声音自然生灭。若是外界的声音很大,已经影响到 你注意呼吸,那时就将你的注意力从呼吸上转移到听。不要刻意去分辨这些声音 的来源,例如水声、鸟声、人讲话的声音等等,都不要刻意去分辨这是什么声音, 只有保持注意声音以声音做为培养正念的所缘。也不要去追逐声音的来源,因为 追逐声音

23、的来源扩散性很快,不容易觉察,因此反而会扰乱正念,只要保持清醒 的感觉声音的变化过程,也就是只有清醒的注意听、听。当听声音时,不要去 分别声音好不好听的概念,也不要因为听而引起任何推理、判断的概念, 只是单纯地注意听的过程、听的本身。若是生起联想,要将注意移转到联想、联想,联想消失了就回到注意声音, 声音消失了就回来觉察呼吸。假如声音很大又持久,那就觉察声音及它的变化。 假如声音微弱或影响不到学习出入息念或其它的所缘,那就要回到出入息念或当 下的所缘中学习。在坐禅中难免都会有念头出现,当念头生起不要排斥或讨厌它,只要发现就 将注意力注意於正在想为所缘,让念头自然生灭。在念头生起时,要清楚地 知

24、道心里正在想什么?但不要介入思想的内容,也不要随著念头引发一连串的联 想,更不要去分析念头的内容以及念头为什么会产生,是从哪里生起的,不要去 追根究柢,当念头生起时,单纯地提醒自己正在想、正在想。也就是觉知念 头,不给予评断念头的内容,也不随著念头,念头只有念头不要加入我的念头进 去。念头是五阴中的想阴,是属於一种心理状态,是因缘生灭法,必须要理解念 头,否则就会误以为念头里面有一个我,这是我的念头,或是念头是我的。念头 生起观察它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念头消失,念头本来就是因缘生灭法,因此念头自 己会自然消失。如果有想要让念头消失的想法,那就是想要控制因缘生灭的自然 法则,也就是以为有一个自我可以

25、控制的心,或是想要排斥念头,因此想强 迫念头消失,想排斥就是因为误认为有一个自我,因此我不喜欢这个念头而 想排斥念头。有排斥的心念就是镇,有想要的心念就是贪,这种自认为 有一个自我的观念就是疑。?有生命本来就自然会有念头,念头自然生自然灭不需要你去灭除他。如果用 自我想要灭除念头或贪爱没有念头,无论如何的努力内观智慧是无法开启的,反 而会加深自我错误的观念,以为有一个自我可以控制一切,因而失去了体会 心理状态与肉体两种因缘本来就是分开的,以及照见身心是因缘相依无常、无我 的机会。念头消失了,就回到出入息念学中;念头又升起了,所缘又回到注意念 头上。如果念头没有升起,呼吸也很微细难觉察,那么就要

26、以坐姿或接触为所缘的 对象。不要使心空空没有任何所缘,也不要自己制造所缘的目标。如果使心空空 那对培养内观智慧是没有帮助的,无论你坐上一整天也等於在休息而已,内观智 慧是不可能会产生的。除了念头出现还有可能会浮现种种影像出来,影像出来不 要排斥或贪爱,加强所缘的注意力与正念,影像就会自然消失。影像的出现有二 种情况,一种是有生起微细的影像忆念,影像才会生起来。因为这种忆念是很微 细的,没有达到内观很明觉的人是无法知道,因此就会误以为是没有忆念影像自 己会跑影像出来。世间上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因有缘才会有果,绝对不可能是无因无缘而自己会 成果的道理。例如要走路或正在走路时,要转弯等等,都必须要有想和

27、推动的意 志,但是一般没有内观智慧生起的人,是无法发现的,并非没有想和行走的意志 自己会走;自己会自动转弯或停止等等。其实走有走的因缘,说话有说话的因缘, 无论是站立、转弯、抬头种种都有它的因缘。在每个因缘中都要具备有五阴相依 相缘,不是没有因缘就自动会看到影像。影像是出自於过去潜留在意识中的印象, 遇到适当地助缘就浮现出来。适当地助缘就是忆念,忆念就是回忆过去。另一种 虽然也是忆念,但这种忆念是从粗糙的忆念中获得似相。例如现在的以前有见过 阿弥陀佛的画像或雕像都可以,将相型深刻的记忆在脑海中,有足够念力之人, 想要取相、似相就会出现。这种取相、似相的出现是粗糙的忆念作意。也就是说 透过心的运

28、作忆念相境,似相就会出现在眼前,要到达这种随心念取似相的人, 他心的念力要很强。若以身体的觉受做所缘的修法,若是身体某部份有觉受反应特别强,例如: 脚、手酸麻、刺痛、冷、热、推动等等。有明显感觉出现就如实地觉知感受,觉 知感受的任何变化过程,例如觉知感受是转强或转弱?是消失或缩小或扩大?感 受对心境的影响变化是如何呢?都要一一地觉知感受变化过程清楚。要客观地觉 知观察感受的种种变化过程及情形,无论是任何感受不要逃避,也不需要贪爱, 只有如实客观地观照它们就好了。如果感受扩大引起心不安,若当时有排斥起镇的情绪生起时,也要注意观察 当时镇的心态是如何?并且要注意它的变化过程。如果内心已经起镇的情绪

29、, 就以镇心做为觉察观照的所缘,镇心消失後才回到观察痛,及痛的 现象变化过程。如果痛到无法忍耐下去,那就在有正念的观察下,用慢慢的动作 更换坐姿。痛的观察目的并不是希望痛能消失,而是以痛为所缘来培养正念,以 及洞察痛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如果痛消失之後,就要回到主要所缘目标的 出入息念中学习。无论是酸麻、刺痛等等或情绪反应的觉察,目标都不是希望酸 麻、刺痛消失,而是以当下现象为所缘来帮助培养正念,从所缘的目标上体验到 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如果说痛的感受生起,观察痛的目标是希望痛消失,这种心态就是起了贪念, 贪著舒适的姿势,那就会失望而使心不安,因为痛是无常生灭法,现在消失了, 有可能不久又

30、再生起。其他酸麻、刺痛等等也一样都是无常生灭法,因此没有永 远存在也不可能永远不生起。只要生起的因缘具足就会生起,消灭的因缘具足他 就会消失,并不是有一个我在主宰或是有能力主宰生起或消灭。必须去除排斥或 厌恶所生起的镇心,喜欢或爱染生起的贪心,保持在中道的如实正念中。保持在 中道的修行是很重要的,只要能保持中道的修行,就不会有喜欢或不喜欢、执取 或厌恶的情绪心态发生了。如果能保持在如实正念、正知的当下中,那就能够过 著中道的生活了。改变姿势只是为了要治苦而已,因此苦产生的时候,就会想要改变姿势来治 苦。也就是说,是因为苦而迫使变换坐的姿势,而不是为了舒适而改变姿势。要 改变姿势,必须保持清楚以

31、便防止烦恼介入,所以要变换姿势的时候,必须保持 清醒的觉察力,才可觉察到改变姿势过程中是否有落入邪见。修行目的就是要息 灭贪、镇、疑,因此在每一个动作中都必须防止有贪、镇、疑介入,才是正确地 修行方法。例如坐久的时候,会感到有痛的出现,产生不喜欢这个姿势就是镇 心的生起,希望能保持那种舒服的坐姿因而起贪念,贪念生起就想变换一 个舒服的姿势就是疑,因为是没有一个姿势是能保持永远舒适的,因为是无常生 灭法,没有一个我或我能主宰使姿势永远舒适。改变姿势是因为苦逼迫的时候, 才改变姿势,而不是为了舒适而改变姿势。如果是为了自我的舒适而改变姿势, 那就落入邪见中了。一位中道的修行者,他不会为了享受舒适而

32、改变姿势;他也不会勉强忍受痛 苦,他是为了治苦应该改变姿势时,他也保持在正见清醒中改变姿势。一位正见 的修行者,无论他遇到任何的舒适或痛苦,都不会生起镇心或贪染,若有镇心生 起或贪爱就马上被发现到,又回到正见的生活中。如果过著贪、镇生活的人,就 是一位疑者的行为。我们不要表面上在修行,那内心中还不断地活在贪、镇、疑 的生活中,这种修行永远都无法获得内观智慧的。没有内观智慧就无法如实内观 五阴,体验五阴是因缘生灭法则,是味、患、应该离味就不会生起祸患。只要我们如实知五阴变化,只有细心注意观察五阴,如实体验五阴的真相, 但不要在体验中夹带任何好恶色彩或贪著的成份在内,只有如实知味是味、患是 患、离

33、是离。但佛法并不是要我们将好看的当作不好看的,好听的当成不好听的, 好吃的当作不好吃的,佛法是要我们如实地去观察它,去看、去听、去嗅、去尝、 去触、去想,只有如实去体验了解它,我们才能真正如实知什么是好的,什么是 不好的。也会在五阴的六根触受六尘中体会到所生起的爱染是祸患,以及对身心 的贪爱也是祸患。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贪爱,为什么会镇心,为什么会疑想及疑 的行为,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会轮回,这就是佛陀所说的如实知味是味, 由如实知味是味,才能进一步知患是患。如果你没有培养出内观的智慧如实观察五阴,如实知此五阴,味是味,患是 患,离是离,那就不能到达解脱苦恼。例如听人说火会烫人,不信的人就很好奇

34、, 伸手去碰碰看,当碰到火时就如实知味是味,不再会对火烫人有怀疑了。等 到自己的手亲自被火烫到就会如实知患是患,烫到时手马上会离开火这就是 离是离。自从自己亲身体验到火会烫人之後,见到了火就会有提防之心,不 会再去碰火而被火烫伤。我们培养内观的目的,是要达到随顺觉、如实知此 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有关味、患、离的问题。在杂阿含经五八经中是这样说的:比丘白佛:善哉所说!欢喜随喜,更有所问。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 色离?云何受、想、行、识味?云何识患?云何识离?佛告比丘:缘色生喜乐,是名色味;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 若於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若缘受、想、行、识

35、生喜乐;是 名识味;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识患;於受、想、行、识, 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识离。五八经中的这一段就是在说明味、患、离。白话解译就是:佛陀的弟子问佛陀说:味、患、离是什么呢?佛陀回答说:对五阴贪爱,这 就是味。五阴无常、变易,令人时时处在苦恼之中,这就是患。如果能调伏对五 阴的贪爱,并进一步的断除对五阴的贪爱,超越对五阴的爱染,这就是离。味、 患、离分开说,味:对五阴贪著爱染。患:对五阴爱染就有祸患。离 :从贪爱中解脱出来。修行并非要盲目地厌离五阴,而应该要厌离对五阴爱染。厌并不是讨厌或排斥,厌是指对五阴会生起的祸患不要迷糊的追求。佛陀对弟子说法共有四十多

36、年,主要是如何调伏欲贪、断欲贪,因为若是对 身心欲不断、贪不断、爱不断、念不断、渴不断者,若是身心有所变异,则生忧 悲恼苦。要解除五阴变异所衍生出来的忧悲恼苦,主要条件就是调伏欲贪。为什 么会有欲贪的发生呢?就是执著身心为我及我所有,例如我要我的身体 永远健康、永远不老这都是属於对身体的贪,就是五阴中的色贪。我要我的感受 舒服,我要这种的感受、不要那种的感受,这是属受的贪。我要我的思惟不散乱, 我喜欢想什么就想什么,我这样想是对的,这是属於想的贪。我要我的决策正确、 判断正确、行为取舍正确,我要做我喜欢做的事,我要跟我喜欢的人在一起,一 切我不喜欢的人都要离开我,我做这种事很高兴,那种事我不喜

37、欢做,这些都是 属於行的贪。我要我的意识清醒,我要时时知道我在做什么?这是属於识贪。其 实一切欲贪都是从色、受、想、行、识五阴衍生的,因此若不知五阴是无常、无 我,而对五阴生起欲贪就衍生苦的祸患了,不知一切祸患都是从欲贪五阴而衍生 的人,他就不会想要厌离五阴欲贪,可以这样说,在任何的行为中只要有加入自 我就有欲贪。坐禅内观修行就是要如实内观五阴无常,觉察五阴生灭变异,自证缘起法则, 息灭欲贪体验无我,面对六根对六尘境心不会随著感受转,眼对色,只有心在看。 耳对声,只有心在听。鼻对香,了知香是色法。舌对味,了知味是色法。身对触, 了知色身在触。意对法,了知心在想。观察的是心法,被观察的就是色法,

38、没有 我及我所。杂阿含经第一经中说: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内观。内观者, 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内观。内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佛法在修行上最终目的就是心得到解脱烦恼痛苦,自证涅盘。在行、住、坐、卧中培养内观,不要刻意地创造苦来做为观察所缘,因此在 坐禅时也不要忍耐到疼痛完全消失,因为这种刻意创造都会产生烦恼,是误解以 为有我可以创造一切,以为我可以控制疼痛的邪见。事实上身心皆是无法控制的, 因为他是无我,因此就无法控制。如果将身体关起来或绑住就以为身体被控制了, 其实无论是如何的对待身体,身体都是

39、不断在生灭中,这种因缘生灭法则是没有 任何方法能控制的,因为是无常生灭法、是无我,因此身心皆是无法控制的。不 要为了要见到苦而刻意创造苦,这种并非是见到真实的苦,因为这种苦是人为的 因素所造成的。真实地见到苦是自证体验到缘起法则,体验到无常故苦。想坐久 是为了要制造苦或希望能得到什么,例如深定、见光、无想、无念使心平静等等, 因为他们认为这样是能够引发智慧,但这种修法不但不能引发智慧反而会增加烦 恼。修内观禅者,不要想从修行中得到任何层次的定,或想得到快乐及开悟等等, 修内观禅只要按照四念处正确地修法如实修行,因缘具足就会到达心解脱。心解 脱烦恼并不是从想或期待而来的,而是如实地从行、住、坐、

40、卧中培养正念,开 启内观智慧体验缘起断除贪欲才能达到心解脱。四、卧躺的内观回目录 回书籍目录 回首页在躺下时,应当要保持正念观照躺下的动作。躺下的过程必须要放慢进行, 身体接触到床慢慢躺下的动作,头接触到枕头时都要注意动作变化过程,或是接 触的感觉,身体手脚安放的动作,必须都要细心地注意姿势变化过程。若是躺下 床上手脚安放好了,没有其他特别明显可注意的所缘,就必须回到观察呼吸的出 入息。还没有睡前不要放弃所缘,若放去所缘没有继续培养正念时,妄想、妄念就 会生起来了。当醒来的的时候,马上要使头脑清醒注意观察呼吸或感受,身体或 手脚移动时,就要观察身体或手脚的移动过程。在每一个动作中都必须注意的观

41、 察姿势变化过程的动作。下床走的时候要注意走,要开浴室门时要注意观察伸手, 抓门把,转、推的动作。大小便时注意观察大小便。要刷牙时注意伸手拿牙膏及牙刷的动作过程,以 及刷牙推拉的过程。洗脸时也要注意洗脸的过程,在注意觉察每一个动作时,不 要套上我的动作上去,每一个动作只是身和心的动作,是为了要治苦而已,没有 一个我及我的观念。说话时要清楚地观照说话,依我的经验说话时最难观察,也最难保持正念, 因此必须特别注意说话。说话不要加上我在说话的观念,说话的只是色法及心法 而已没有一个我。吃东西的过程也要培养正念,例如我们在用餐时,身心的过程 动作很多变化。对吃饭的整个过程必须要了了分明,保持正念,否则

42、看到食物就 会生起强烈的贪念或排斥。五、用餐的内观用餐时,第一个感受就是眼对食物的触受,通常人都以为,我的眼睛在看, 以为眼睛有一个我在看。其实眼睛只是一种肉体的器官,有眼睛及精神成为视觉 的功能,眼对色尘生起眼识的感受。没有眼睛也就不会有眼识,有眼睛没有色尘 也不会生起眼识。必须要眼睛对色尘才会生起眼识,因此眼睛里面没有一个我在 看,只有心在看,不知根、尘、识的人就会错误的以为有一个我在看,我的眼睛 看到了,因而引起我见。生起了我见就会以为有一个我在观看,有一个 永恒的我存在,因此看顺眼就感觉快乐,从中引起执著和欲望,看不顺眼就排斥 起镇心。眼睛触到食物时要注意心在看,不要落入我在看。接下来

43、就注意要取食物的念头,并且注意观察心念的感受,想要、想要生起 了,决定的意志推动手伸出去取食物,在这些过程中都要清楚地观察每个动作。 张开嘴把食物送入口里,合上嘴,咀嚼的时候要注意咀嚼,感受到嘴部牙齿上下 的动作,舌头不停地推动嘴中的食物。味道出现时感觉味道、味道,不要套上一 个我就不会有贪和排斥的念头出现。每一次吞食物的感觉,以及吞到肚子内饥饿 慢慢解除的感觉,都要注意观察。在吃饭的过程中只有身和心的动作,没有一个 我在吃饭。也可以说,吃饭的过程只是一连串作意、动作、品尝、 咀嚼、感觉的动作而已。修行训练内观培养正念的原则,不要同时检查身心两种所缘,例如不要同时 想要所缘身走,心知道等等,不要以为如果能用更多所缘的话,就能够更快 地开启内观智慧,但这种想要引发智慧的贪念,反而会增长烦恼及使身心有压力, 对开启内观智慧没有帮助反而会更加烦恼。也不要规定限制走的时间或坐的时 间,变换姿势要在影响正念时才换。不要有我在修行的观念或暗示,只有如实地 保持正念就可以。也不要用特别的姿势修行,只要以行、住、坐、卧四种姿势为 所缘就足够了,不要再自创新法。佛陀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就足够使修行者证悟缘起,自证涅盘完成四双八 士了,大家努力吧!祈愿人人都能依正法而行,获得正法的利益,完成自觉涅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