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70737295 上传时间:2022-11-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简析摘要:建筑是一个承载灵魂的实体,它能清楚的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本文结 合了建筑的人文适应性阐述了建筑隐喻与象征的设计手法在建筑审美上的作用, 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解释了隐喻与象征的含义以及它们与建筑审美的关系,并从 纵向上举例说明隐喻与象征在精神表达的重要性与建筑设计上的运用,归纳出建 筑的隐喻与象征应该基于人类与自然,跟随时代变幻的脚步进步,以更好的促进 建筑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类社会所做出了影响与贡献。关键词:隐喻象征 建筑形式人文精神1. 综述在人类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过程中,建筑体摆脱了是供居住的机器之称,在 满足了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外,建筑本身也在人类精神价值层面上的影

2、响逐渐 增大。建筑师在建筑中渗透了对人类精神需求的探索,而建筑的隐喻与象征这一 手法被广泛应用到了建筑设计中,不同的设计师与相关学者分别提出了自己不同 的见解。经过查阅相关图书与电子资料,发现已有众多的著作对建筑设计手法中 的隐喻与象征及与其相关属性做了相当深入地研究与细致地描述,其中几个代表 性的著作:戴志中先生等的符号?象征?隐喻对在建筑创作中的隐喻与象征做 出了相当系统的解释,并引入了横纵向的案例来支持观点1;唐孝祥教授的岭 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一书中提到了建筑审美属性与建筑的隐喻与象征的联系 2;吴焕加先生的建筑学的属性运用了丰富的著名建筑实例阐述了建筑意象 论对人类精神上所达到的惊奇

3、效果3。从由此反映了建筑的人文适应性即建筑精 神是建筑审美属性中的重要因素,隐喻与象征是在营造建筑精神的重要手段。2. 隐喻、象征的起源与含义2.1 隐喻、象征的含义及其二者的关系 对于隐喻与象征的含义在众多著作中已给出了详细的解释,大同小异。在此 作者只做选取观点最接近的文献做简单呈述不做过多的详释。“象征”和“隐喻”分 别出自文学(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语言学(作为一种辞格)4。隐喻是一种比 喻、简喻,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有本体跟喻体的存在;它最早是一种修 辞手法,通常借助一种具体的物质来传达物质之外形而上学的东西(图 1);象 征是把抽象的情感、思想或者精神品质化为某件事或某种可体验

4、感知到的形象, 从而给接触着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与触动。它不一定由具体的本体,可能是空间, 可能是形式。二者的关系(表 1.1):隐喻与象征本质上是相同的,但它们从广义上又有 所区别。隐喻可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手法 它与构思相关,它所表现的是更为深远的含意,隐晦、含蓄而又能使主体产会共 鸣的美感的技巧5。从建筑设计来看,两者在使用上是息息相关的,它们都是由 此及彼的推理联想,象征就是一种隐喻,而隐喻也是更具体的象征。2.2 建筑中隐喻与象征的始源隐喻与象征属于建筑意识上的表达,从人类有意识构筑建筑时就已经开始注 入了自己的意识,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次并没有过多意象的融

5、入。随着生理需求 的逐渐满足,人们开始加入精神层面上的补充与追求,隐喻与象征就被应用到了 建筑设计上。以至于后来多被使用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权利象征与“天人合一”思 想的表达中6。3. 建筑审美与隐喻、象征的联系 建筑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只求实用与经济,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与生理需求 的基本功能,体现建筑的自然适应性与社会适应性;二类是在实用性基础上的升 华以补充的人类精神需求的,则是建筑人文适应性的体现。建筑除了实用性,还 能要体现其“意境”“意象”,这种意境意象是需要通过隐喻与象征的手法表达出来 的。3.1 主体与建筑审美 隐喻与象征的设计手法是基于人类心理情感上对建筑所做的处理手法,意象 意境

6、美的欣赏不能脱离审美主体也就是人的主观情感而单独存在,隐喻与象 征就是通过影响审美主体心理层次上的感知来传达的建筑精神的 7。建筑是客体, 隐喻与象征是手段,而作用对象是人类的心理感知。我们知道在众多已建成的建 筑中,有很多“奇奇怪怪”“丑与美”等之说的争议性,这种争议性的形成原因是受 建筑在生成过程中的多种不可控因素影响的。其一,在众多中建筑设计手法中, 看似相同的规律特点,在不同的建筑师手中运用起来却是不一样的。由于建筑师 的知识背景,教育方式,承受阅历的不同,对某观念与对建筑有不同的设计理念, 于是乎在表达自己想法时也会有不同的方式,这是隐喻与象征承载的内容根源。 其二,建筑师设计后而形

7、成的空间场所,对于拥有地方差异性,民族差异性,观 念差异性等多种人群来说,体验与感受自然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 哈姆雷特”。这个事情也可以涉及到自然辨证法中观察与理论之说。纯粹中性” 的观察是不存在的,“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 印象推论出基本印象”8。而对建筑的认识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的观察可指替 对人类对建筑的视觉触觉上的体验与感受。3.2 设计手法与建筑审美 建筑师为取得更好的影响效果,在做设计之前因考虑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人文因素,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建筑所具有的三种性质: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 人文适应性。可以说,建筑的自然适应性是建筑的生产和

8、发展的前提,建筑的社 会适应性是建筑变化和发展的动力,建筑的人文适应性是建筑发展和追求的目标 9。此建筑审美的重要属性,它跟建筑的设计手法是分不开的,是整体与部分的 关系。隐喻与象征是一种设计手法,传达的是建筑的人文精神,表现的是建筑美。建筑的精神传达是设计的最高境界,好的建筑是拥有灵魂的而不是死的,并 且它的灵魂能够影响人类的感知,引起情感反映,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共鸣。当影 响的人类基数达到一定数量时,它就成为了群众中的“美好”的建筑。当然,这种 影响应该是积极的。4. 象征与隐喻在建筑设计上的运用4.1 古代都城营造与建筑单体设计中的匠意“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

9、祖右社,前朝后 市,市朝一夫。 ”中国古代历来以自然至上,天人合一的理念为主,强调等级礼制,这也体现 在了权利象征的都城建设中。从考工记?匠人中可知,都城的规划布局是 中规中矩的中轴对称式,横平竖直,一板一眼。这种中轴线的设计突出了宫城的 建筑地位,象征华夏天子居中,突出王权至上,强调了威严。以方形的规整布局 形式隐喻了“天圆地方”的“地”,告诉子民们是居于天子脚下国土之中,使礼法制 度观念深入人心,达到天子统治的目的(图 2)。此都城营造法形成了中国古代 都城的基本模式,并被沿用直至封建权利制度被推翻之前,以影响力最大的明清 紫禁城为例。4.1.1 规划布局的隐喻与象征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

10、朝后寝,外朝包括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 的主要政务场所,三大殿在平面上的布局形式呈“王”字型,象征王权至上的中心 主义;内廷的乾清、坤宁二宫象征天地,两侧的日精、月华象征日月,东西六宫 象征天上星;整体是天地合璧,众星拱月的形态。紫禁城的规划设计中也充分体 现了五行学说,东华门喻木,西华门喻金,午门喻火,玄武门喻水,三大殿喻土。 三层台基的形状是一个巨大的 “土”字型,土字向南,与天子面南而座的方向一致。 天子居“土”上,且居五行中央,象征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得土者得天下”10。 绕在殿前广场上的金水河与殿后方堆起的景山也有着风水学上的“山环水抱,玉带 环腰”的吉祥之意(图 3)。

11、4.1.2 建筑单体的隐喻与象征 故宫的单体建筑形制也受到了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约束,如其规格上,天子 使用的太和殿运用了最高等级的九开间五进深的规格(其后在康熙年间翻修因无 足的良才巨木,遂把在两侧再加上半间,以缩短桁条跨度,成立今天所见面阔十 一间),象征皇帝的“九五之尊”(图 4 a)。4.1.3 建筑装饰的隐喻与象征 其殿堂的装饰也有很深的意象讲究,正殿大柱上的是金粉龙纹图案,只有帝 王之家能使用,自古用龙隐喻帝王;殿顶的正脊两端是螭吻”,取意灭火消灾 (图4 b);在垂脊上使用的是十个仙兽象征“十全十美”,只有皇帝才能享受到 的最高等级的待遇;其他宫殿依照等级次序做出不同的装饰代表不同

12、的寓意(图 4 c )。颜色的运用在紫禁城中也是有隐喻与象征意义的,屋顶大面积的黄色琉璃瓦, 象征着五行之中的土,墙柱的赤色意为火,火生土,循环生化,同时在紫禁城前 朝中极少见到绿树及用绿色的漆饰,因为有防止木克土的隐含之意10。明清紫禁城多处的规划布局形式与建筑设计手法上都运用了隐喻与象征,其 象天法地上的意境美对人类影响至深,乃至今天仍然能对人起到震慑作用。它是 我们研究封建礼制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建筑史上一笔绚丽的色彩以及人类史上 的宝贵财富。4.2 在当代城市文化建筑中的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封建等级制度被推翻,建筑所要传达的精神也会改变。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民主、自由的社会,不

13、再有“中央集权制”, 也不再对风 水迷信至深。建筑在情感的表达形式上也更加地自由奔放,设计手法层出不穷, 改革开放后,各种文化性、纪念性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人类的文化素养逐 渐提高,主体观念意识随之增强,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这也对建筑设计 起到了一个推动作用。4.2.1 文化性建筑中的隐喻与象征 何镜堂院士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展览馆(图 5)是隐喻与象征的代表,也是建 筑审美属性中主体是审美判断的重要影响因素的体现。“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 下粮仓,富庶百姓”,中国馆将中华文化做出了完美的诠释。它总体布局方正 规制,庄严华美,层层出挑,冉冉升起,象征的是中国严肃正直的态度与积极向 上的精

14、神风貌;其次在建筑造型上,提炼的是中国文化器皿元素,隐喻“鼎、冠、” 表达了中国器中的民族文化,展示中国的“魂”11。建筑色彩采用的是独特的“中 国红”,隐喻中国文化与红红火火(图5b);构筑末端以古代叠篆文字装饰隐喻 了中国的智慧。有的人认为这是具象的鼎,象征中国在世界上已经具有的不可撼 动的重要分量;有的人觉得这是一个古代皇帝的冠帽,象征权利;有的人看来这 是中国传统构建元素“斗拱”,是古文化的延续。这多种的见解也是因主体的改变 而所产生的,中国馆给人们的思想注入多角度的、积极的影响,这是一个隐喻与 象征运用的成功案例。4.2.2 纪念性建筑中的隐喻与象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5、”是对人们情感感染与认识影响中较为 重要的一个精神场所,它的建筑创作的表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齐康 院士在它的第一期工程设计中,基于社会与时代,从自然与历史环境入手,用隐 喻与象征的手法烘托氛围,给参观者产生一种心灵上的共鸣与意识,提醒人们勿 忘历史 12。建筑师借助场地展开序列,用建筑空间形式象征历史灾难的 “悲愤” “压抑”、“痛苦”的思想感情,使用“桥”“碑”“雕塑”等构筑元素,从有形到无形隐喻 着“死亡”与“再生”。在建筑的单体上,使用错位的手法,隐喻死者的肢体,表达 出愤怒之情(图 6 )。在纪念馆的扩建工程中,是以一把军刀的形态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 下的滔天罪行,以断

16、裂的形态隐喻了把日军杀害中国同胞的武器折断的这一迫切 愿望与正义战胜邪恶的状态(图7 a);用纯净的水体、立体的警钟与笔直通天 的纪念碑,让人们沉下心来,悼念亡魂,鼓励大家奋发图强,重新开启中国未来 的篇章(图 7 b) 11。这种高级的隐喻与象征手法很能体现建筑情感,同时这种 情感是人们所需要的,让人身处其中无法自拔。5. 总结与反思隐喻与象征的设计手法固然能让建筑赋予活力与灵魂,但未经思考的信手拈 来也是不可取的,一些太具象的拙劣设计手法不仅会降低建筑品质,也会影响人 类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实用、坚固、美观”一切建筑物都要考虑的原则13。建 筑的设计在运用技巧的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表面,应当

17、结合多方面综合考虑以下几 点:一、基于人类。把实用性放在首位,从功能出发,要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 才能谈精神需求,不能执着于炫技而出现本末倒置的悲哀;二、基于自然。考虑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对人类活动的改变,在不同环境下同种建筑的设计重心会有 一定的变化,正确使用恰当的建筑语言表达思想是一个优秀建筑师应具有的品质; 三、基于社会。建筑设计要找准定位,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制约下,对建筑 的用料、结构仔细斟酌。在时代的变化下,我们更应该促进建筑形象与精神喻意 的融合,把建筑美与建筑审美推向另一个高度。参考文献:1 戴志中,舒波,羊恂,赵冶.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2

18、唐孝详.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 吴焕加.建筑学的属性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4 黄莺,万敏.当代城市建筑形式的审美评价“象征与隐喻在建筑创作中 的运用J.华中建筑,2006(6): 44-47.5 刁生虎.隐喻与象征一一以周易为中心的探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6赵冶.建筑创作中的隐喻表达D.重庆大学,2003.7唐孝详.美学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张培林,王学彦,张雅春.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5.唐孝详.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 吴庆洲.中国古城营建与仿生象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1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编.何镜堂?建筑创作M.广州:华南理工大 学出版社, 2010.12 齐康.环境的建筑创作构思“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创 作设计J.东南大学学报,1998,28(2): 1-5.13 罗马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