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170557454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3.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三讲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三讲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三讲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第三讲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讲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马克思经过长期的科学研 究,在批判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特别是李嘉图的劳动价值 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建国以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一直是我国政治经 济学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石。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 论受到冲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遭到怀疑。于是,许多学者接受了西方经济学 的边际效用论或生产要素价值论。至于剩余价值理论,则干脆避而不谈。其实, 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经济学说史,就会发现,劳动价值论是资本主义经济理 论鼻祖斯密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鼻祖马克思共同的观点。只不

2、过由于马克思的剩 余价值理论存在缺陷、无法解释现实,导致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反对剩余价值理论 的同时,顺手将劳动价值论也一起抛弃了。自从马歇尔创立均衡价格论之后,许 多经济学者基本不提价值,而只谈价格1。 其实,单就劳动价值论是两大经济 学理论体系的共同基础这一点,我们就有足够的理由坚持劳动价值论。今天的现实似乎与劳动价值论背道而驰,需要我们弄清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1、当前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建立过程 3、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是什么?4劳动价 值论的论争5、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6、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西方价值理 论的主要区别一、当前为什么要学习和研究马

3、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当前,我国理论界在热烈讨论着劳动价值论问题。那么,当前为什么要学习 和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呢?原因很简单,我们要建设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 强国,要由穷变富,由一个穷国变成一个富国。什么叫富?就这一个字,从马克 思的劳动价值论来说,必须弄清五个问题:第一,什么叫富,什么叫财富,或者 什么叫价值;第二,财富的源泉在何处,也就是说谁创造财富;第三,怎样创造 财富,创造财富的方式是什么;第四,财富的具体表现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说,资本主义的财富表现为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我们现在也是这个问题,所 有的东西均为商品,如桌椅、房子、电器、吃穿的都是商品,商品是社会财富, 社会财富就是

4、庞大的商品堆积,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第五,社会财富价值归 谁所有?即财富的所有权问题。研究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解决这五个问题。 我们现在研究劳动价值论,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前四个问题,当然第五个问题 也在一定程度上讲了产权问题,但是主要是解决前面四个问题。什么叫财富,财 富源泉在哪儿,谁来创造财富,怎么样来创造财富,这些问题是在我们建设社会 主义富强国家时,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不能有丝毫含糊,只有正确回答这些问 题,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不走弯路。对于这些问题,西方的经济学大约讨论了 350 年。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 到亚当斯密,到李嘉图,一直到马克思,前后大约经历350年时间,主要都是

5、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讨论的。重商主义认为,财富就是金银货币。重农主义认为农 产品就是财富,除农产品以外的都不是财富,也就是说只有农业生产是生产。亚 当斯密和李嘉图认为,所有的社会生产创造的东西都是财富。亚当斯密的国 富论的第一句话就是回答财富问题,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句话也说资本主 义社会财富,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就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 积。这一句话是经过300多年争论的。对这一争论,亚当斯密做了一个结尾。 他在国富论中研究了国家如何富强,怎么样富强,也就是对刚才我所说的那 四个问题,他都做了回答。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强国应该说都是在这种理论的 指导下建成的。特别是英国,英国的强大和

6、英国经济学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是 同时进行的。就是说一面形成了国富论,一面又形成了一个富裕强大的英国。 就是它的经济学是为它的实践服务的,它的实践是靠这一理论指导的。西方经济 学300多年的历史和英国、美国的历史都是同步的,它们就是在这种经济学的指 导下发展强大的。在中国,我们当前面临的任务就是建设富强的、富裕的社会主义国家。关键 是一个“富”字,要富强,要由穷变富。我们过去是很穷的,用毛泽东的话说就 是“一穷二白”。现在要建设成富强的国家,那么怎么由穷变富呢?我们需要中 国人,中国的经济学界重新写一个国富论,就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中国的国 富论,阐明中国如何由贫穷变成富强。这是中国的国富论,不是

7、亚当斯密 国富论。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一方面,要借鉴前人已有的成果,包括 西方的亚当斯密、李嘉图的成果,也包括重农主义、重商主义所探讨的成果, 还要借鉴前人的实践经验,就是美、英等国建设富强的国家的经验。另一方面, 也要学习马克思的理论,马克思在这方面有全面的论述。在学习的同时,也要结 合中国的实际。正是因为从这一点出发,所以我们今天来学习马克思的“劳动价 值论”,了解什么叫财富,怎么样创造财富,财富的源泉在什么地方。二、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建立过程提示: 古典经济学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 ,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形成 奠定了基础, 古典经济学价值论的主要功绩:一切生产部门劳动都创造 价值,是交

8、换价值的真实尺度缺陷:二元论 斯密时而认为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尺度,时而认为“劳动价 值”是价值的尺度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形成否定:供求价值论 继承:劳动创造价值(吸取古典学派的价值理论营养) 创新:劳动二重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是在借鉴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 建立并不断发展起来的。而提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就不得不说到亚当斯密和大 卫李嘉图,一位是古典经济学集大成者,一位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前 者的国富论,后者的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都成为了经典 中的经典。以下我们将分析比较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价值理论的异 同。关于古典学派和马克思之间的联系,列宁

9、曾经是这样概括的:“亚当斯密 和大卫李嘉图研究经济制度的时候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继续了他 们的事业。他严密地论证了并且透彻地发展了这个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派是近代劳动价值学说的开拓者。从十七世纪中叶 到十九世纪初,古典政治经济学派通过辛勤的理论研究,从日常实践中发现和发 展了劳动时间为形成价值得到唯一因素的原理,为此后科学的价值理论的提出奠 定了基础。可以说,劳动价值学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 作为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 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他认为,劳动创造价值(他的名言“土地是 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至今还

10、为人们津津乐道),生产商品所花的劳动构成 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交换是以它内含的劳动量为依据的。他在劳动价值论上主 要有两点突出的贡献:第一,他将价格分为“自然价格”和“市场价值”,并且 认为市场价格的涨落以自然价格为中心,自然价格就是价值,价值的源泉就是劳 动。第二,他根据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得出价值的大小以劳动生产率为转移的 结论。他不了解价值的社会性质,也就没能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价格,并且还 将价值和使用价值混为一谈。如果说配第奠定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发现的“新大陆”,那么,亚当斯 密和大卫李嘉图则是这块新大陆的开拓者。斯密的价值学说主要在他的国富论中系统地阐述,在劳动价值论方面, 斯

11、密继承了配第的一些观点,正确地说明了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斯密批判了重商 主义关于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源泉的错误观点,克服了重农学派关于只有农业 劳动才创造财富的片面性,指出财富是一切生产部门创造的,他第一个系统地论 述了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指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决定,并区分了简单劳动和 复杂劳动,考察了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及价值规律的作用。他说:“劳动是衡量一 切商品价值的真实尺度。任何一个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 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烦。”在提出商品价值问题时,他第一次区分 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 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

12、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于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 以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概念的区 分,推进了前人的认识,而指出任何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也是古典经济学 的一个进步。但是,斯密的价值理论也有缺陷,他时而认为生产商品时付出的劳 动决定该商品的价值,时而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交换来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 决定的。由于他没有从理论上把一种商品在生产中耗费的劳动与交换来的商品中 所包含的劳动区分开来,没有把价值如何决定与价值如何表现的问题分辨清楚, 因而把价值和交换价值相混淆了。斯密还提出了“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和“商 品的真实价格”两个概念。在国富论中,他曾实际上赋予

13、了二者以不同的含 义。他说:“一个人占有某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来说, 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 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在这里,劳动指的“是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而“交换 价值的真实尺度”也就意味着“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接着他又说:“任何一个 物品的真实价格,即要取得这物品实际上所付出的代价,乃是获得它的辛苦和麻 烦劳动是第一价格,是用以购买一切货物的代价。”在这里,劳动指的是“辛 苦和麻烦”即生产时所耗费的必要劳动。“商品的真实价格”意味着耗费的劳动。 这样“交换价格的真实尺度”和“商品的真实价格”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含义。

14、但在叙述的过程中,斯密将二者等同起来。他先写到:“以货币或货物购买物品, 就是用劳动购买”“它们含有一定劳动量的价值,我们用以交换其他当时被认为 有同等劳动价值的物品。”而他做出的结论却是:“所以,对于占有财富并愿用以 交换一些新产品的人来说,它的价值,恰恰等于它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付的劳动 量。”斯密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多种收人”,即工资、利润和地租决定的。斯密的第 三种价值决定论被后人称为“斯密教条”。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斯密虽然对于价值问 题做了一个系统的论述,却没有建立一个前后一贯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在斯密之后,大卫李嘉图不仅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配第和斯密建立的价值 理论,而且成为了古

15、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但同时他也终结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 理论的发展。他的价值理论的主要成就在于他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 理,排除了斯密在商品价值规定性上的二元论。在价值的决定上,他否定了斯密 关于价值取决于所购买的劳动量的说法,并且批评了斯密关于三要素决定价值的 错误,始终坚持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决定的。特别地,他还肯定 了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正确的指出了商 品的交换价值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这些 观点都把劳动价值论推进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高点。但是,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一个根本的缺陷。这个

16、缺陷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和其他各经济范围的超历史观念。他从来没有认识到在什么条件下产品会表现为 商品,创造商品的劳动会表现为价值。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为自然的、永恒 的。于是产品成为商品,劳动创造价值,表现为价值也成为自然的、永恒的。尤 其是他不认识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劳动力已成为商品; 从而不认识在资本主义阶段,商品所有者的劳动已经转化为雇佣劳动者的劳动, 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产品来交换。李嘉图的这个根本缺陷为 他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设置了不可逾越的界限;使他的价值学说在涉及利润问题 时,遇到了两个不可克服的困难,一个是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

17、相符 合的问题,另一个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的矛盾问题。但在当时, 英国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历史条件下,站在资产阶级立场的李嘉图不可能真 正解决这两个矛盾,因此他也未能提出一个真正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真正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是马克思,他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 经济学的基础上,彻底的改造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建成了科学和完整 的劳动价值学说,并为其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伦敦笔记(马 克思1849年8月迁居伦敦后,从1850年初开始继续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工 作,从1850年9月到1853年8月,写作了 24本笔记,这些没有名称的笔记, 笔记被称作“伦敦笔记”)中

18、关于价值理论的研究是他实现劳动价值论科学革命的 重要前提。他肯定了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特别是肯定了李嘉图对商品的效用即使 用价值与物品具有购买其他商品的能力即交换价值的区分,肯定了李嘉图关于生 产商品的劳动量决定价值的观点,即他在论证商品相对价值量同资本的不同部分 的比较关系时,说明资本采用劳动生产率高的机器进行生产,可以降低产品的成 本和价值,可以在销售中处于有利地位。这实际上是对李嘉图的劳动时间决定价 值的观点的深化。古典的经济学家都混同了价值和交换价值,始终没有把价值从 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而马克思运用了唯物辩证法,揭示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 值的矛盾统一体,提出了商品的二重性。其中,作为商

19、品的使用价值,即商品的 有用性或效用,是它的物质的自然属性;作为商品的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在提出了商品二重性后,马克 思又提出了劳动具有二重性的概念,他认为,一切劳动,一方面可以看作是人类 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另一方面可以 看成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即具体劳动。他进一步指 出,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 因而商品的价值量由抽象劳动的量来确定,也就是由平均的简单劳动的量来决 定。在随后的分析中,马克思又进一步提出了劳动时间的二重含义,揭示了社会

20、必要劳动时间的本质的规定性。劳动时间的二重性,表现在一是商品生产各自特 殊的劳动时间,二是决定交换价值的一般劳动时间,显然决定交换价值的是后者。 此处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李嘉图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不同的。前者指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 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后者指在最不利条件下生产产品所必须耗费的劳动时 间。对于李嘉图价值理论中的两个不可克服的困难,均由马克思进行了解决,而 且是科学地解决。首先,马克思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非 劳动。这一区分,一方面避开了“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创造”这一荒谬,另一方面 也为建立剩余价值学说提

21、供了一块基石。他指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 同于一般商品之处是他的使用即是劳动,而劳动能创造价值。这就解决了劳动与 资本相交换是与价值规律相符合的。然后,马克思又区分了价值和生产价格,之 所以发生价格向生产价值转化,是各部门相互竞争使得利润平均化的结果。而利 润平均化是因为各资本家追求最大化利润,否则就要转移资本,而资本和劳动的 自由转移是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条件所允许的。从而马克思解决了导致李嘉图理 论解体的两个根本矛盾。从上面对于古典政治经济学派和马克思关于价值理论的比较分析,可以看 出,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学说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缺点和错 误。他不能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

22、式下价值的实质和范畴的历史性;不能辨别价 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不能从后者抽象出前者,不能分析价值如何转化为生产价 格和二者相背离对于价值规律作用的意义;更不能认识到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如 何转化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从而说明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虽然说马克思的价 值理论是科学的价值理论,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尤其在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就需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 我国具体的国情出发,正确的把握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在运行的规则上 却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相似之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23、体制一样,是制度性和体制性相统一的经济形式。我国现阶段 的社会主义,不可能选择如马克思和斯密所设想的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实行单 一全民所有制的经济形式。由于有社会分工,存在不同经济实体之间的物质利益 差别,并且生产力整体水平相对落后且发展不平衡,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发展必然采取的一种经济体制。因此,要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发展和完善价 值理论。从亚当斯密到李嘉图,再到马克思,前人已经为创造出了一套比较系统 的价值理论,而目前的任务就是要将前人的理论成果更好的运用到现实中,来解 决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踏着前人的足迹,继续探索。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考察价值范畴了。

24、恩格 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里,把价值看作私有制所特有的产物,认为私有制 产生的最初结果是商业, “因商业而形成的第一个范畴就是价值”。 恩格斯在批 判了萨伊的庸俗效用论,认为“物品的效用是一种纯主观的根本不能绝对确定的 东西。 ” 与此同时,从批判私有制出发,也否定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在恩 格斯当时看来,只有在消灭了私有制之后,价值才真正由劳动时间决定,才能用 于解决生产问题。在这里恩格斯揭露了了价值范畴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同样,马 克思早期也把价值看作是私有制的范畴,他认为在私有制统治下,地主和资本家 支付地租和利息,它们也是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所以,劳动决定价值是“虚假 的抽象”。但是不

25、久马克思和恩格斯便从否定古典学派劳动价值论转到批判地继 承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在神圣家族这篇文章里,马克思指出物品的价值 “本质上取决于生产该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 这已经接近了劳动价值论的主 要观点。在哲学的贫困一书里,马克思第一次确认劳动决定价值的规律正是 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要点。他指出: “只 要承认某种产品的效用,劳动就是它的价值源泉。劳动的尺度是时间,产品的相 对价值有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时间来确定。” 这部著作为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主义 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一文中进一步系统阐述 了价值规律极其作用问题。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

26、马克思在五十年代末,创立了 劳动二重性学说,进一步揭示了价值的本质和实体。在 18571858 年经济手 稿里,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的二重性的基础上进而分析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社会性。 他指出劳动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为一般的劳动。也就是说,劳动的社会性只有通 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在这里马克思已经把创造价值的劳动,抽象为无质的差别 的抽象劳动。由此看来,价值正是通过物与物的关系表现出人与人的关三 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关于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作者认为有人主张只包括价 值实体和价值量太狭窄了,有人主张应该包括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 值本质四个方面也不完全。作者提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

27、论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十个 内容:(1)价值实体即抽象人类劳动;(2)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价值形 式即交换价值或价格;(4)价值本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5)价值规律即 价值决定、交换和实现的规律;(6)价值和价格的关系;(7)劳动力的价值;(8)价值转 形理论即生产价格理论 ;(9)关于虚假的社会价值的理论 ;(10)价值构成的理论 ,即 W=c+v+m。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或什么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我归纳为十一个方面的内容(至少有这十一个方面):(一)价值源泉(价值实体)。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且是活劳动,不是物 化劳动。众所周知,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28、的一个基本观点。很明显,马克思在 这里讲的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马克思 在他的政治经济学中自始至终坚持这一正确观点。价值实体,是指商品中消耗的人类的抽象劳动。马克思曾经说过,把价值看 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和物化的劳动,对认识价值本身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就是 说价值这个东西指的是抽象劳动。商品的二重性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商 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使用价值。与商品二重性相对应的人类的财富 有二重性,或者两种状态。一种是自然性的状态或实物性状态,如桌子,它的形 状是四四方方,有四个脚、一个面,这是它的自然物体,它的效用就是供人们在 它上面摆东西。所谓使用

29、价值,一是指其商品体,一是指其效用,这个是自然属 性。物质财富的另外一个形态,就是从商品的价值来说,就是这个制造这一桌子 时所消耗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价值就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劳动,这个“人类劳动”有几个含义:第一,它 必须是抽象劳动而不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有千千万万种,每个劳动都不一样。 我们现在说的是把这个具体劳动抽象后的劳动。第二,它是凝结的劳动,而不是 流动的劳动和潜在的劳动。劳动有三个状态:潜在的;流动的;凝结的。作为价 值的人类劳动,必须是凝结状态的而不是流动状态的和潜在状态的劳动。第三, 它必须是简单劳动。把复杂劳动折合以后的简单劳动,把复杂劳动作为倍加的简 单劳动的劳动。第四,它

30、是社会劳动,而不是个别的劳动。这里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发明的劳动的二重性理论,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理论。这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枢纽点,不懂得劳动二重性就根本不懂得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以,必须要对它有个深入的了解。从劳动二重性理论中, 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只有理解劳动的 二重性,才能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在西方,对价值实体起码有四种解释:一,劳动价值论,即价值实体是劳动, 这是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二,供求 价值论,即价值实体是供求,供应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汇点就是价值的所在。以 马歇尔为代表;三,要素价值论,认为商

31、品的价值是由三个要素共同决定的,即 劳动、土地、资本。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四,效用价值论,即价 值的实体是效用,或者叫做边际效用,效用和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主张这 一观点的是以门格尔、庞巴维克为代表的奥国学派。关于这四派,在第四个问题 中还将提到,这里不再展开。(二)关于价值形成问题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不等于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前者说的是价值 源泉问题,后者讲的是价值形成问题。如果不了解两者的区别,就可能错将“价 值源泉”等同于“价值形成”,从而否定价值形成过程中非劳动生产要素的重要 作用,得出“只要有劳动就能创造价值”的片面结论;或者错将“价值形成”等 同于“价值源泉”,

32、从而否定价值源泉的唯一性,得出“机器设备等物质生产要 素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错误结论。从价值源泉的角度来说,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无条件的;从价 值形成的角度来说,劳动要形成或凝结成价值,是有条件的。在谈到价值形成时, 马克思指出,劳动要成为价值实体,必须是有效劳动。“商品要成为价值,首先 必须是效用;同样,劳动要被看作是抽象意义上人的力量、人类劳动的消耗,首 先必须是有用劳动。”(马恩全集第23卷54页, 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劳动的有用性,一要体现在使用价值上,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要体 现在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上,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使用价值是 为社

33、会和他人生产的,只有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才 有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三要体现在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在量上 与社会需要相吻合上,如果生产的使用价值超过社会需要,就会出现生产过剩。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一切过剩商品其使用价值对社会来说是多余的,因此付出的 劳动自然也是无效劳动。无效劳动不形成价值。可见,并非所有劳动都能形成价 值。劳动要成为有用劳动,形成价值,光靠劳动自身还不行。劳动要创造价值, 首先要生产商品。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人们如果只有劳动而不具有诸如土地、机器、原材料等物质生产要素,无 论如何是生产不出商品来的。没

34、有商品,自然也无价值可言。反之亦然。马克思 在分析价值形成与价值增值过程时,从未 只强调劳动一个因素。他运用劳动二 重性学说,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作 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 转移不变资本(即物质生产要素)价值的过程,没有不变资本,具体劳动无法进 行;作为价值增值过程,是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过程, 没有可变资本(活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也无以形成。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 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没有它,不能生产剩余价值;不变资本(物质生产 要素)是生产剩余价值的物质条件,没有它,也不能生产

35、剩余价值。如果以为剩 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生产的,这无疑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误解。物质生产要素虽然不是价值的源泉,但它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它,劳动者就不能创造价值。 因为劳动只有与物质生产要素相结合,才能进行现实的生产,才能创造使用价值 和价值。否则,什么都生产不出来。马克思指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 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 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马恩全集第42 卷 92 页人民 出版社79 年版)由此可见,商品的生产离不开“自然界”,说到底离不

36、开物质 生产要素,离开了物质生产要素,劳动既失去了加工的对象,也失去了将劳动作 用于劳动对象的物质手段,那就谈不上现实的生产劳动,更谈不上创造价值。物 质生产要素是将活劳动转化为物化劳动的物质媒介,没有它,抽象劳动无法凝结 成价值。所以说,物质生产要素是价值形成的必要条件。第二,物质生产要素本身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要素不是价 值源泉,但它本身是商品,有价值。它的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需要指出的是,在商品生产过程中,物质生产要素 的消耗只有在社会“平均消耗”的情况下,其价值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如果 大于社会“平均消耗”的范围,就意味着物质

37、生产要素的浪费,超出部分的价值 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反之,如果大力节约物质生产要素,使物质消耗大大低 于社会的“平均消耗”,就有利于降低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有利于 商品生产者实现更多的价值。第三,不同的物质生产要素对劳动创造价值所起的作用不同。同样的劳动者, 如果他们使用的劳动工具不同,在同一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就不同,创造 的价值也不同。比如,同一个劳动者,使用先进的织布机一天可以生产100匹布, 而使用手工操作的织布机一天只能生产2匹布。劳动生产率前者是后者的50倍, 创造的价值前者也自然多于后者。这种差距的出现,我们决不能认为是先进的机 器设备带来的。但是我们又不能否定先

38、进的机器设备对劳动创造价值所起的重要 作用。因为劳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生产工具越先进,对劳动者的素质 要求越高,劳动的复杂程度越高。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是 加倍的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这就不难理解,同一个劳动者在使用先进程度不同 的生产工具生产同一种产品时,在同样的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不同。由此可见, 先进的物质生产要素有利于劳动者从事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 值。但是,物质生产要素的先进程度要与劳动者的素质相适应,不是越先进越好。 我国正在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既注重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的提高,又重视劳动 者素质的改善。“科教”所以能够“兴国”,从经济学意义来说

39、,其中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它有利于促进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的转化,从而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创 造更多的价值。第四,物质生产要素的优劣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从而影响企业利润或剩余价 值。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的使用价值恰恰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必要劳 动,增加相对剩余劳动,从而提高剩余价值。”(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 人民出版社80年版288页)在劳动量不变或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使用机器可以 比手工工具多创造出10倍、 100倍、甚至千倍的物质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列举了许多这样的实例,如走锭精纺机比手工工具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80倍, 机器印制花布比手工印制的生产效率提高了200倍,等等。(马恩全集第

40、 23卷429页,7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 的提高,可以得到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企业可以得到相对 剩余价值。而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就其源泉来说,都是雇佣工人的剩 余劳动。 此外,优越的地理条件会带来级差收入或级差地租,物质生产要素达到一定程度 会产生“规模效益”等等。无论是“级差收入”,还是“规模效益”,其价值来 源都是生产者的劳动。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合理使用和充分发挥物质生产 要素的作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需要指出的是,承认物质生产要素在生产商品价值中的作用,并不否定劳动 是价值唯一源泉这个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这是

41、因为:第一,前者说明的是商 品价值形成的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一个价值“分子”也不能创造;后者说明的 是商品价值形成的源泉,没有劳动这个唯一源泉,无论物质生产要素多么先进, 多么丰富,同样创造不出商品价值。第二,物质生产要素对商品价值的作用是通 过劳动为媒介而实现的,它并不改变劳动量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唯一尺度这个劳 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三)价值量。就是指价值的大小、价值多少的问题。商品价值的数量是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用社会 中等的劳动强度生产一个使用价值所需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宏观和 微观双重含义,微观含义是指生产一个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42、时间。这一含义是在 资本论第一卷中讲的。宏观含义,是指社会生产这种商品的总量时所需要的 必要劳动时间。生产总量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宏观上的社会必要时间。在资本 论第三卷中讲述了这一含义。衡量价值量大小有三个尺度:内在的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外在尺度是 货币。如一个桌子值一百块钱人民币,这时人民币就起到衡量价值大小的作用; 衡量国际价值要以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为基础。(四)关于价值表现问题 价值形成于商品之中,自己表现不出来,它要通过其他商品来表现。由于这个原 因,人们很容易将价值表现等同于价值本身。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交换价值,即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 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在

43、交换过程中,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其价 值只能大致地、近似地表现在等价物的使用价值上,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 用价值成了价值的化身,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外化为与它相对 立的商品的使用价值量。价值表现或交换价值的变化既可因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 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引起,也可因与之相对立的等价形式上的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引起,还可因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有时甚至会出现交换价值不变的表面隐藏着 价值巨大变化的现象。所有这些都可能给人以假象。比如:1斤肉=4斤大米 如果生产肉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生产大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则一 斤肉应等于 8 斤大米, 我们不能因此认为肉的价值增加

44、了一倍;反之,生产大 米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一倍, 则一斤肉只能与 2 斤大米相交换,我们也不能 因此认为肉的价值下降了一倍。其实,在上述两种情况下,肉的价值量并未发生 变化,但肉这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即交换价值却变化很大。事实上,生产肉和生产 大米的劳动生产率都是在经常变化的,而且变化的幅度不可能相同。在这种情况 下,价值及价值表现的关系就更加复杂了,如果考虑到供求关系的影响,我们根 本不可能透过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准确地把握它的价值及其变化。交换价值有四种形式: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 货币的价值形式。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三个 词是有严格界限

45、的,不能混淆。所有西方经济学至今为止仍然都不区分这三个概 念,都混同使用。这在现实当中会造成很多混乱。货币产生以后,交换价值转化为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 现形式。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由于处在等价形式上的金属货币币值相对稳 定,影响商品价值表现的因素,主要是商品价值量及其供求关系。相对交换价值 来说,价格作为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体现商品价值方面更充分,更稳定,也 更易把握。但是,纸币取代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以后,价值表现中的不 确定因素大大增加,即使除去通货膨胀这种不正常情况,在物价相对稳定的条件 下,价格对商品价值的表现也是不充分、不确定的。比如,假定 10 年前,

46、1 吨 钢材= 1000 元,需要 2 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 只需要 1 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如果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正好也提高一倍,1 吨钢材价格仍是1000元。从表面上看,货币的购买力没有变, 钢材的价格没有 变,其价值似乎也没有变。其实, 单位钢材的价值量由 2 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减少到1 小时,下降了一倍, 只是钢材的价值表现没有变,仍是1000元。如 果我们看不到平静的“价值表现”背后隐藏着价值的巨大变化,就会错误地将“价 值表现”即价格等同于价值。再比如,10年前,假定社会总产品为1000 亿元, 现在全社会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与10 年前相

47、等,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 提高了一倍,物质形态的社会总产品(即使用价值总量)增加了一倍,在物价稳 定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表现”变为2000亿元。乍一看,很多人会 以为全社会价值总量增加了一倍。其实,不仅价值总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 量)没有变化,而且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下降了一倍。如果我们看不到这一点,就 难以正确理解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变化规律。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在纸币流通和物价稳定的前提下,随着社会劳动生 产率的提高,会产生两种现象。一是以货币形式(价值表现)出现的社会财富随 实物形式(使用价值)的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增长;二是购买力不变,纸币并未“贬 值”。这就给人一种

48、假象,好象价值并非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是成正比。这 种假象很容易使人产生联想,认为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等物质生产要素也能创造 价值和剩余价值。因为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实,只要 对这种联想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其中的错误。因为 10年前表现为 1000 亿元的社 会总产品与现在表现为 2000 亿元的社会总产品,就其价值实体抽象劳动量 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来说是相等的,并未增加,只是其价值表现由 1000 亿元增 加到2000 亿元。严格地说,尽管单位货币购买力(或购买的使用价值量)未变, 但是,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了一倍,换句话说, 单位货币事实上

49、已经贬值。由此可见,这种假象产生的根源在于混淆了价值与价 值表现。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复杂程度比 10 年前要高,在社会总劳动 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创造的社会总价值自然会大于10年前,其价值的货币表现 必然会随价值的增加而增加。这种解释,在理论上也是行得通的。但不管怎样解 释,都得不出“机器人等物质生产要素也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结论。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价值、交换价值、价格三个词是有严格界 限的,不能混淆。所有西方经济学至今为止仍然都不区分这三个概念,都混同使 用。这在现实当中会造成很多混乱。(五)价值的实质。价值的实质就是商品中所能体现的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 系。人和人

50、的经济关系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就是商品和商品的关系,就是劳 动和劳动的关系,是物和物的关系。反过来说,物和物进行交换时所体现的就是 人和人的关系。经济学表面上是研究商品和商品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研究人和人 之间的关系。因为,商品背后是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既见物又见人,认识到 了商品流动背后的人和人的关系、劳动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而西方经济学都 是见物不见人的,他们不讲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而只讲 商品和商品的关系,即物和物的关系。马克思说经济关系是在物的掩盖下的人和 人的关系,必须通过物而看到人。真正的经济学应该是既见物又见人,只看见物 不看见人,只看见商品、货币、资本,

51、而不看见人,这就会产生商品拜物教。(六)价值的结构。价值结构,就是指价值内部的构成部分。价值由C、V、 M三部分组成。C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就是不变资本;V是指劳动者的劳 动报酬,包括工资、奖金、各种福利,马克思称其为可变资本;M是剩余价值, 就是劳动者为社会,也包括为资本家所做出的贡献。这三部分应该说也有微观和 宏观两个层面的含义。微观含义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构成是由C +V+M组成。 从宏观含义上来说,是指整个国家的商品总量,也就这三部分组成。另外,还必 须了解这三者的比例关系,C和V之比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C+ V叫做商品的 经济学成本,V+M是新增价值,我们现在基本上是按这一点来计算

52、增值税。(七)价值的转型,即生产价格。价值是在资本论一卷中讲的,而讲价 值转型问题是在资本论第三卷。价值为什么转换成生产价格呢?一句话,就 是由于利润转化成平均利润。那么为什么利润要转化成平均利润呢?这是由资本 主义的一个矛盾所决定。等量资本带来等量利润,是所有资本的本质要求。反过 来,等量资本在现实当中又难以带来等量利润。马克思说这归根到底由资本的有 机构成所决定。因为生产价值的V在各个成本中的比重不一样,也就是有机构成 不一样,所以等量资本不可能马上生产出等量利润。这样,必然发生部门之间的 资本竞争,通过竞争进行转移,由低利润的部门转到高利润的部门。转移的结果 是形成平均利润,平均利润一旦

53、形成,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值。用公式表示,价 值构成是C+V+M,生产价格的构成是C+V+P。资本主义社会在高级阶段是按 照平均利润决定商品价格,而不是按价值。(八)国际价值。国际价值就是指商品的价值超越国界而走向世界,在世 界上的交换是按照国际价值和国际生产价格进行,这是马克思的观点。国际价值 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都有论述,最早是在资本论一卷中论述“工资 的国民差异”时提出来的。国际价值是由国际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也就 是国际上的抽象劳动。世界各国消耗的劳动都作为个别劳动来看待,因此科学技 术水平高的,劳动熟悉程度高的国家的劳动,就是所谓复杂的高级劳动;穷国的, 科学水平低的国家的劳动

54、,在国内来说就是简单劳动。社会必要劳动量在发达国 家和落后国家的情况下不尽相同。(九)价值的载体。价值的载体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或商品体。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的体,或自然物体,是指的商品的效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存 在于商品体的内部,看不见摸不着。它通过这一商品的使用价值作为载体而存在。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矛盾对立统一体,二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需要注意的是,有两种商品有特殊的使用价值:一个是货币,另一个是劳动 力。货币这个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也就是价值表 现的材料。劳动力这种商品也是特殊的,它的特殊使用价值是劳动,它能够创造 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创造的价值要大于

55、它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这就 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相同之处,它们就是在这个地方相互连接起来的。剩 余价值不过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创造的价值大于它自身价值的那一块。(十)价值的余留。恩格斯曾经说过,在决定商品生产时上述对于效用和劳 动划分的衡量,正是政治经济学的价值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余留的全部东西。 这就是说,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和价值都要消亡,但是价值还有余留,就是 效用和费用的比较,换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的经济合算。经济合算就是把劳动消 耗量和取得的成果进行比较,劳动的付出和劳动取得的成果进行比较合不合算。 每一个企业家不管做什么生意都必须要对投入的资金和最后取得的成果之间进 行

56、比较。只能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成果,即所谓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的作用。 这就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倡导 30多年的所谓“孙冶方红线”,孙冶方的“价 值规律万岁”也是指这一点。(十一)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指价值决定和价值运行的规律。价值是由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等价交换运行。所以,有人把等价交换说成是价值规律, 这也可以,但它不包括价值决定,单单说它是等价交换规律不够全面。应该说, 价值规律由两个方面来表示,就是价值决定和价值运行。这样,既包括了生产领 域,又包括了流通领域。以上是我讲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容,至少有这十个方面。如果再研究, 还有价值的流通,价值的补偿和价值实现,价值的分配

57、等等内容。这十几个方面 相互联系密切,不是互相孤立的,它构成了一个体系,这一体系总体称为劳动价 值论。所以,我们不能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说成一个问题或者两个问题,它是一 个至少包含以上十个方面内容的体系。马克思曾批评过某些人片面的理解他的价 值学说,或者对价值学说理解不全面。如,他批评过重农学派和重商学派。重农 学派只要接触到价值实体,就把价值仅仅归结为使用价值,而重商学派把价值仅 仅归结为价值形式,这些都是片面的。所以,我们在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 必须从这十几个方面来理解,从一、两个方面入手是不够的,也不全面。四 劳动价值论的论争国外学者关于劳动价值论的百年论争回顾和思考自从马克思的劳动

58、价值论诞生以来,就遭到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的污蔑和 攻击,而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派别的经济学家对于各种各样的攻击也给予了迎 头痛击,这种攻击和反攻击的论争迄今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其论争的实质是抛 弃还是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世界虽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应当对马克 思的这一伟大理论有新的理解,但我们仍应一如既往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的劳动 价值理论,以使其永远发出灿烂的光芒。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阐述了劳动以及劳动价值的问题,发现了剩余价值, 从而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工人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 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为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工人阶级和劳动大众指出了解 放自己的光辉

59、道路。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伟大的真理,却不断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 和歪曲,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者面对这些攻击和歪曲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在 劳动价值论问题上的攻击和反击、批判和反批判以及理论上的论争算来已经进行 了一百多年。1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发难攻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1867 年,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 1 卷,4 年之后就开始有人对马克思 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批判和攻击,其中金蓬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比较有名,他们 分别发表了政治经济学理论、国民经济学原理和纯粹经济学原理等著 作,提出用“新”的价值理论,亦即以建立在使用价值上面的价格理论代替马克思 的劳动价值理论。金蓬斯当时攻击说:“经济学的火车头在错

60、误的道路上偏离了 方向。而法国经济学家毛里斯布洛赫也指责马克思把劳动价值理论变成“反对资 产阶级的武器”。但这些批判和攻击大多是出于无知和误解,是资产阶级经济学 家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发表做出的一般性反应。1894 年11月,马克思的资本论第3 卷出版,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 反应就不是一般性的了。他们看到资本论的影响日渐扩大,因而拼命诋毁它、 攻击它,妄图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打垮,于 是就别有用心地寻找资本论第3 卷和第 1卷的“矛盾”,以此来贬低、推翻马 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其中最有名的是意大利庸俗经济学家阿基尔洛里亚,他无 知地认为,马克思的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论

61、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因而是“重大的 理论上的破产”, “是科学上的自杀行动”;马克思在资本论续卷中许下解决价 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事实之间的矛盾的诺言是“拿不出科学证据时 使用的一种诡计”云云。恩格斯当即写作了价值规律和利润率一文予以驳斥, 他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商品交换及商品的整个发展史进行考察,有力地证明 了价值规律的客观性,也证明了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及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资 本主义发展的必然历史过程,彻底驳斥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所谓 “价值是必要 的虚构”、“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否定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等奇谈怪论。遗憾的 是,这场论战刚刚开了个头,就因为恩格斯的去世而中断了。1

62、896年,德国庸俗经济学家欧根蓬庞巴维克出版了卡尔马克思和他的 体系的终结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庞巴维克主要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四个 论点进行了攻击:(1)虽然单个商品相互之间高于或低于它们的价值出售,但这 些相反的偏离可以相互抵消,如果把社会当作一切生产部门的整体来考察,社会 本身所生产的商品的生产价格总和等于它们的价值总和。 (2)价值规律支配着价 格运动,生产上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的减少或增加,会使生产价格降低或提高。(3)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价值规律在商品交换还未占绝对优势的“初级”阶段起支配作 用,当时价值还未完全转化为生产价格。 (4)在复杂的国民经济中,价值规律至 少是间接地和“最终地”

63、“调节着”生产价格,因为按照价值规律,商品的总价值调 节总剩余价值,而总剩余价值又调节平均利润从而一般利润率的水平。庞巴维克 认为,马克思的学说中有两个价值理论:一个是在资本论第1 卷中,另一个 是在资本论第3 卷中。这两个价值理论不是偶然地或例外地,而是经常和必 然地导致不同的结果。因此,庞巴维克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论的第 1 卷和 第 3 卷之间存在着一个矛盾。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中, 分析商品的交换时根据的是劳动价值理论,商品是按照价值交换的;而在第 3 卷中,却肯定商品的交换是按照生产价格进行的。也就是说,平均利润率和生产 价格理论同价值理论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二

64、者的矛盾根源就出于劳动价值 论。所以庞巴维克专断地认为,劳动价值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公设,这样,第 1 卷和第 3 卷的价格理论“ 敲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丧钟 ” 。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这种恶意攻击立即遭到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R. 希法亭的迎头痛击。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批判文章名为庞巴维克对马克思的批 判,发表在1904 年出版的马克思研究第1卷上。希法亭的这篇论文要分为三个部分:(1)价值作为经济范畴;(2)价值和平均 利润;(3)主要观点。希法亭认为,庞巴维克的要害是无视社会,而且仅仅是从 个人出发。由于马克思是从社会出发,因而他把劳动看做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分, 其发展最终决定社会的发展。希法

65、亭指出:“正因为劳动是一个分裂的社会的粘 接剂,而不是因为它是同技术最为相关的事情,所以,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 法则具有现实性。”针对庞巴维克的观点,希法亭指出:“与庞巴维克形成鲜明的 对照,马克思没有把价值理论视为确定价格的手段,而是把它视为发现资本主义 社会运动规律的手段。”“在庞巴维克看来,劳动似乎仅仅是个人估计价值的决定 因素之一。而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生产率程度和劳动组织的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 的性质。每一个人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从劳动的这种社会职能来看, 劳动便是价值的源泉,因而经济现象服从于独立于个人意志的客观规律,并受社 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控制,而商品在其中只起媒介作用,这种媒介过程再生产社 会关系,或社会关系逐渐发生转变,直到它们需要一种新的媒介形式。”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所谓批判进行了有力的回击,与此同时,他还详细地说 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观点,这就透彻地阐明了马克思的理 论观点同庞巴维克的经济观点之间的根本分歧。希法亭对庞巴维克的有力批判被 认为是当时马克思主义阵营里应战的第一人,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19 世纪末 关于劳动价值论问题的论争还引起了不少学者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的反应,参加 讨论的大致分为三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