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院士9月16日演讲全文

上传人:d****2 文档编号:17048062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吴良镛院士9月16日演讲全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吴良镛院士9月16日演讲全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吴良镛院士9月16日演讲全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吴良镛院士9月16日演讲全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良镛院士9月16日演讲全文(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吴良镛院士 9月16日演讲全文各位领导、各位同志,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中国拥有博大精深的传统科学美德。战国时候起于临淄设“稷下学宫”,治官礼、议政 事,著书立说,可以说是当时高等学府与文化中心。其中已经蕴含了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的 学术风尚。事实上,科学作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提倡的,就当前来讲,各个学校制定的校 训都是这方面的至理名言,当然,对学术研究腐败的揭露也是屡见不鲜,包括中国、外国, 说明真正认识并严格自律并非容易的事。今天在座的90%以上都是刚入学的研究生,这是你们人生的新阶段,我热诚地希望你们 在思想上也能够有一个新的境界。我今天在这里不讲大道理,因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2、宣 讲学习资料汇编上有好多文章已经将一些道理说的很透了。刚才韩启德同志又作了很重要 的讲话。我作为一个建筑学人,自1946年执教于清华大学,至今已经68年,我只想将一些 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所得到的体会跟同学们讨论。第一,理想与立志。一个人一生不能没有理想。立志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要思考我 这一生到底想要做什么?想要有何作为?有何抱负和志趣?想要从事什么专业?这在中学进入 大学时必然要有所考虑,从大学进入研究生时代更需要进一步思考。立志往往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经历、所见所闻所想而一步步顿悟、提升,当然,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 一定的偶然性。我之所以选择建筑事业,并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是

3、与我青少年时代成长的 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1922年生于南京,当时正值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战火连连,苦难 深重。1937年南京沦陷,我随家兄流亡重庆,于四川合川继续中学学业,记得1940年7月 27日高考结束的那天下午,合川城遭遇日军空袭,大火一直燃烧到第二天清晨降雨始息。 当夜合川城大火冲天,而且狗叫的声音像哭一样,我敬爱的前苏州中学首席国文教员戴劲沉 父子也遇难了。战乱的苦痛激励了我重建家园的热望,我最终断然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学习,以建筑为专业,这是一个开始。随着自己的成长,认识国家社会的发展,逐步对建筑 事业发展的需求也就不断加深认识,对它的学习研究也就不断提高。第二,选择。一个人

4、一生不知要走多少十字路口,一个弯转错了就很难回到过去的志愿, 因此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机遇、变迁,甚至有无限的偶然性,国家的 发展、经济社会的变迁,乃至家庭中细小的问题都会引人转向,甚至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回顾我自己的经历,有几次重要的十字路口: 1948年我经梁思成先生推荐赴美国匡溪艺术 学院求学,1950年学成后,应梁先生信中说到的“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召唤,力辞种种诱 惑,毅然从尚为英国盘踞的香港、在军警挟持下取道回国,投身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和 教育事业中,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留在美国,便没有此后几十年在中国建设领域中的耕耘和 收获;1983年,我年满60,从清华大学

5、建筑系主任的行政岗位上退下,当时张维校长邀请我 前往深圳大学创办建筑系,我婉拒了他的盛情,坚持和一名助教,在半间屋子、一间书桌、 两个坐凳的条件下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到现在已经整整30个春秋,30年中 我与研究所的同志们共同开展了一系列人居环境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当时若前往深圳,今生 后期的工作则又会是另一番光景。类似的情况一个人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回顾既往,我自 审之所以没有“转错”大方向,很大程度上还是与早年“立志”相关,我很早便立志在建筑 与城市的学术领域做一些事,在不同时期,根据现实条件,作出相应的选择。第三,坚持。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是坚持还是退却?就我个人

6、经历 而言,不论是青少年时读书求学,还是年长后的研究和实践,几乎处处都要面对困难,也难 免遭受挫折。年轻人很容易受到挫折影响而气馁,这里希望大家以宗白华先生讲的一句话共 勉“不因困难而挫志,不以荣誉而自满”,这是在他写的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上的一句名 言,要立志、要选择,在选择道路上更要有不惧困难的坚持。第四,榜样。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会起到重要的影响。我在求学的各个阶段都 有幸得良师的指点,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1940年我进入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师从我国建 筑领域的先驱鲍鼎、杨廷宝、刘敦桢、徐中等诸位先生;1946年自云南抗日战场回到重庆, 又幸得梁思成先生赏识,获邀参加协同创办建筑系,其间

7、多得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等言传身 教;1948年梁先生推荐我赴美求学,师从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伊里尔?沙里宁,学习建筑与城 市设计,获益良多。除了诸位“良师”还有诸多“益友”作为榜样。数学家冯康因独立于西 方系统创始了有限元法而享誉,20世纪40年代初,他与我同在重庆中央大学求学,1946 年又回到清华大学任教,他原本在电机系,后转学物理,又发现对数学感兴趣而转到数学系。 数学的事情我说不了,但是可以谈一谈从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对他的认识。冯康一度喜爱音 乐,将图书馆有关古典音乐的著作借出来逐一阅读,这体现了他即使在业余爱好上也拥有钻 研而广博的科学精神,在各方面日渐渊博,最终成为“有限元”方法的创始

8、人之一,获得国 际瞩目。植物学家吴征镒是2007年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我在上世纪40年代即在清华 园中与他结识,当时我们同居住在工字厅,隔院窗口相对。他当时公开身份是民盟成员,在 1946年清华大学纪念闻一多被害一周年的纪念会上,他鞭挞时局,我后来参加“教联会” 的工作,与他多有往来,才初步辨明时局。吴征镒当时事实上是清华学生运动的领导者,后 来去了解放区,解放前夕代表党组织接收清华大学,并参加中国科学院的筹备等,如果他将 这些工作做下去,可以成为优秀的领导,但是他选择回到昆明,继续从事植物学研究,主编 了中国植物志等权威著作,他的一生,参加了革命运动,最终还是回到自己的学术抱负 上,取得

9、了巨大的成就。他们在为学、为人、为事中给予我心灵上的感染,至今我敬佩不已。 建筑与规划专业内的“益友”更多,在此不再多举。以上主要讲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关于师生关系,我执教多年,颇有些亲身体会。韩愈师 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老师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他还有两句话未 必引起人太多注意,就是学生可以超过老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两 句话无论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在学生刚入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发挥比较大的作用,进 行启蒙、指导与引领,若干年后,学生的学识能力不断发展,便不只是师生关系,而是学术 事业上的战友、同道。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有件事值得一提,1999年国际建筑

10、师学会第 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我被委任为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负责起草大会文件, 这一任务匆匆落在我身上,当时时间紧迫,又有其他任务,助手中只有一名学地理出身的博 士研究生可以帮忙,当时的工作情况是:我每天清早将晚上写好的稿件交给他,由他白天整 理,晚上他再交给我,我继续在深夜赶稿,如此往复,终于形成了北京宣言,这个文件 获得咨询委员会的一致通过,并认为超出了“宣言”,所以被定为北京宪章,这也是国 际建协自1948年成立至今通过的唯一的宪章。它说明师生共同在重大课题中合作,教学相 长,成为共同战线的挚友,推动学术的发展。这名曾协助我的博士生现在已经成为清华大学 教授,建筑与城市研究所

11、的副所长。第五,顿悟。回顾几十年的学术人生,我深切地体会到科学理论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时刻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不断注意现实问题与学术发展的情况,进行知识累积、比 较研究、借鉴启发,逐步“发酵”,得到顿悟。我的学术道路上有以下几个顿悟可以与同学 们交流。顿悟一:建筑学要走向科学。我在1940年代,在战火纷飞中求学,初入建筑之门,学 术思想的启蒙。1948年,赴美求学,接触到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 国城乡建设,参与长安街规划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毛主席纪念堂规划设计等重 大项目。这一时期因制度变革、政治经济等局面的变化,有诸多困惑。文革结束后,我满怀 激情再

12、次投身于建筑领域的工作中,希望冲破困惑的迷雾,找到建筑学的方向。1981年, 参加文革后第一次全国院士大会,认识到,一方面是双肩学术责任的加重,另一方面是建筑 学专业必然要向科学发展,否则难以适应形势的要求。顿悟二:从“广义建筑学”起步,从建筑天地走向大千世界。通过对交叉学科理论知识 的涉猎、对古代人类聚落遗址的考察,等等,我认识到建筑学不能仅指房子,而需要触及它 的本质,即以聚居,说明建筑要从单纯的房子拓展到人、到社会,从单纯物质构成的建筑物 要拓展到社会构成。因此,提出了“广义建筑学”。这本著作今年被译为意大利文和英文。顿悟三:“人居环境科学”的追求,有序空间与宜居环境。“广义建筑学”之后

13、,我仍 在从各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希望得到新的领悟,基于对传统建筑学因时代而拓展进行种种探 索及对国外种种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逐步理解到,不能仅囿于一个学科,而应从学科群的 角度整体探讨研究,需要追求一种不囿于过去的新学科体系,1993年第一次提出“人居环 境科学”,人居环境科学探讨如何科学地利用空间,实现空间及其组织的协调秩序,即有序 空间。人居环境科学始终以人为核心,人应当在空间中安居乐业,所有层次的空间规划设计 都为人的生活服务,旨在创造适合于社会生活生产的美好环境,即宜居环境。顿悟四:人居环境科学涉及诸多学术领域,要走向科学、人文、艺术的融汇。全球性经 济危机、社会动荡、气候变化等问题不

14、断涌现,都推动人居环境科学变成大科学,这是非常 有前途的科学。它将迈向大科学、大人文、大艺术。科学一一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技术的 研究与应用等;人文一一社会科学的融入、对社会中下阶层的关怀等;艺术一一以人的生活为 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的创造等。今年9月初,我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了题为“人居艺境”的 展览,将我的书法、建筑、绘画、速写等作品进行展览,我进一步体悟到我们过去所居处的 人居环境以人的生活为中心的美的欣赏和艺术创造,其中蕴含的艺术境界丰富、充实而又深 远,从自然环境到人文环境,从个体人的生活到社会的运转,无所不包又无处不在,这已超 出了我从40年代起所追求的建筑与艺术的并行学习,多种艺术门

15、类以生活为基础,相互交 融、折射,聚焦于人居环境之中,在某一门类中有独到之心得,都可以相应地在人居建设中 有所创造和展拓,这可以说是人居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其中尚有广阔的空间待我们去探 索、发掘。由于建筑设计的事物太庞杂,作为建筑学人,以上所说的是我结合自己学术人生经历的 一些体悟,我也很难就自己的专业领域把今天的大会主题解说清楚。在座的同学们都来自不 同的学科,但都应当关心多方面的学术思想的变化,多学科互补、拓展知识面,从而了解时 代的发展与需求。例如,我上面提到的数学家冯康对多方面的研究均有涉猎、融贯综合,植 物学家吴征镒既关心国家政治,又专注学术研究。他们都是青年人学习的典范。对于青年

16、学人,我认为在理性上对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似乎不难理解,关键在于身体 力行。现在社会舆论的各个方面对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屡见不鲜,相关的书籍、文 章也很多,但是让人痛心的是,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人也许并非对 科学道德不理解,而是没有切实地将之落实到一己的心灵与行动中。因而,我想强调的是, 必须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从经典的哲理转化为一己之行动指南、行为通则,唯有此,才能 慢慢地内化为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财富,并且会在逐步顿悟中加深体会,并不断加强信念,持 续前进。如今,我虽已年逾九十,但仍坚守在教师的岗位上,仍要求自己以一种积极的精神面貌 面向未来,随着年龄日增,必然有些事情由于体力不及等原因已经做不了,但是依然觉得当 前正面临着一个大的时代,未来有无限的生机和激情,要促使自己力所能及地不断探索广阔 的学术新天地,建设美好家园、美丽中国。愿与广大青年学人一道共勉!让我们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