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知识点

上传人:guoc****ang 文档编号:170439346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0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礼记二则-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礼记二则-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礼记二则-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礼记二则-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记二则-知识点(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与:同 “ 举 ” ,推举。修:培养。译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 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 有才干的人, ( 人 人 )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 气氛 )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注释亲其亲:第一个 “ 亲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亲;第二个 “ 亲 ” ,父母。 子

2、其子:第一个 “ 子 ”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 为子;第二个 “ 子 ” ,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 “ 鳏 ”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 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归:归宿。于:在。译文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 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 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 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 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原

3、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释是故:即 “ 故是 ” ,可译为 “ 因此 ” 。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外户:大门。闭:关(门)。谓:叫作、称作。大同:指理想社会。译文 :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 户户 ) 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二、问题归纳( 家家1. 谈谈你对 “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的理解。“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 大道 ” 的分 述。 “ 天下为公 ” 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 “ 选贤与能 ” 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

4、 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 “ 讲信修睦 ” 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 良好的关系。2. 谈谈你对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的理解。 “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 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 “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 ” ,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 “ 矜、寡、孤、独、废 疾者 ” 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 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 达效果。3. “

5、有分 ”“ 有归 ”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 ” 就是有稳定的工作, “ 有归 ” 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 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 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5. 从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 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 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6.“ 大同 ”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 “世外桃源 ” 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6、世外桃源 ” 显然是根据 “ 大同 ” 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 是 “ 大同 ” 社会的生活风貌的 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 “ 大同 ” 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 本特征,在 “ 世外桃源 ” 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中可以看 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 “ 大同 ” 社会中的 “ 老有所终 ”“ 幼有所长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的体现。三、课文主题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 大同 ” 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 “ 天下为公 ” 的思想。虽有嘉肴一、相关资料礼记

7、,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 而成,共 49 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 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 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二、课文翻译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注释虽:即使。嘉肴:美味的菜肴。旨:味美。至:到达了极点。译文 ; 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 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8、注释是故:因此。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自强:自己督促自己。译文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 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 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 “ 教别人,占 自己学习的一半 ” ,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三、问题归纳1. 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 弗学,不知其善 ” 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2.“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写出了 “ 学 ”“ 教 ” 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3.“ 教学

9、相长 ”该如何理解?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 人者知识的积累。4. 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5. 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作比,继而引出 “ 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 ”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 “ 教学相长 ” 这个 结论。四、课文主题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课 后 思 考 探 究一、 背诵略。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 “ 教学相长 ” ,即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 成

10、的。文章主要运用了反面论证的方法,在开头先以 “ 虽有嘉肴 , 弗食 , 不知其旨也 ” 作类比,引出 “ 虽有至道 , 弗学 , 不知其善也 ” ,再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道理阐述, 从而得出 “ 教学相长 ” 的观点,最后又引用 “ 学学半 ” 来深化强调论点。二、 背诵略。大同社会理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社会充满关爱; 2. 人人安居乐业; 3. 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三、 示例:虽有嘉肴中 “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 一句,运用对偶句式, 将 “ 学 ” 和 “ 教 ” 的作用展示出来,朗朗上口,让人易于接受。大道之行也中 “ 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

11、于身也,不必为己 ” 一句运用对偶,写出 了大同社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淳朴民风,句子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 气势。三、 1. 教与学。 2. 子女。 3. 归宿。4. 财货。 5. 害人的事。五、 1. 这句话启示我们,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 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 人也是一样, 只有经过刻苦磨炼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2. 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讲时效的,错过了最佳时间,事倍而功半,所以我们 要及时发挥年龄优势,珍惜年少时光,刻苦学习。3. 这句话启示我们,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互相交流,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4. 这句话告诉我们探讨学问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