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延伸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0434343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4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延伸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延伸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延伸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延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集聚的内涵及延伸(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目录产业集聚形成模式 1. 市场创造模式 2. 资本转移模式产业集聚形成类型 1. 指向性集聚 2. 经济联系集聚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1. 概念 2. 区别 3. 相互关系产业集聚的集聚效益

2、1. 外部规模经济 2. 创新效益 3. 竞争效益产业集聚形成模式 1. 市场创造模式 2. 资本转移模式产业集聚形成类型 1. 指向性集聚 2. 经济联系集聚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1. 概念 2. 区别 3. 相互关系产业集聚的集聚效益 1. 外部规模经济 2. 创新效益 3. 竞争效益展开编辑本段产业集聚形成模式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产业集聚相关图书资本

3、转移模式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样一种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我们把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目前,国内在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编辑本段产业集聚形成类型指向性集聚这是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企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这些区位

4、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形成了产业(企业)集聚体。 经济联系集聚这种集聚的目的在于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它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纵向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是种投入产出关联关系;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横向经济联系是指那些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与部门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编辑本段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概念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

5、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有学者认为,产业集聚对当前流行的产业转移理论形成重要挑战。产业集聚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即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这一条件一旦形成并趋于成熟后,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他认为原来我们所期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纺织等产业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会随经济成长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很值得研究。然而,我们认为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区别首先,我们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伴随着区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及

6、其配套设施建设,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的生产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或者生产它们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其结果是在集聚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城镇之间通过产业关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而集聚成群。这里所提到的“集中连片布局”,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生产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或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在外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会逐步把本企业转移至相关产品的集聚区发展。 产业集聚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还体现在外商投资促成产业集聚的形成。外商投资建厂,也是通过产业转移形成集聚的一种现象。外商在内地投资建厂表现

7、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外商把自己国家或地区的相对劣势产业完全转移到内地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使转入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条件,发展新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 另一种,外商将生产线转移到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把包括管理机构、科研开发机构等在内的企业总部留在本地。 这样,一方面从产业转入地看,承接相对于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有利于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从产业转出地看,转移出企业的生产线,有利于企业总部全力研发新产品,创造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集聚。其次,从产业集聚形成后的发展趋势看,产业集聚也会引起产业转移。在某一地区形成产业集聚以后,采取集

8、聚方式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显著高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区,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实行产业转移。这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从分散地向集聚地转移,还包括相关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这种集聚的形成不但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创造社会价值,而且还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相互关系可见,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转移,产业集聚本身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并且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某地的资源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分散在附近的同类企业,为了追逐外部规模经济逐步转移至该地,并且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聚;另一方面,依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引进外商投资,使国外或地区外产业转

9、移到本地,发展本地优势产业,进而形成集聚。这种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的过程,我们定义为“吸纳效应”。随着集聚的发展,集聚区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沿海地区原有的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的集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供给和需求结构变化以及成本过高等因素会出现集聚不经济的现象;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要求,势必导致一些已有的技术相对落后的成熟集聚产业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聚区的经济发展。 为保持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就要求原集聚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寻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另外,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使之逐渐转移到有接受能力的经

10、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以充分利用其天然的原材料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我们将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引起原集聚产业规模不经济而导致的产业向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现象称之为“释放效应”。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相反它们是互动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最初形成过程,就是分散在周围地区的一些相关产业在外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逐渐转移到该地区形成集聚。形成产业集聚的趋势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集聚地区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向该地进行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互动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当这种集聚超过一定的合理规模时,规模效益就会呈现递减

11、趋势,不得不将其比较劣势产业向周围有接受能力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产业转移,同时根据动态比较优势发展新一轮的集聚产业。 编辑本段产业集聚的集聚效益外部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前者指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益,后者是指随企业自身的规模扩大而产品成本降低的经济效益。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外部经济)。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 这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都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2)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分工细化

12、,有助于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 (4)集聚形成企业集群,有助于提高谈判能力,能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处获得公共物品或服务。 (5)由于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会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各种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才,降低用人成本。 创新效益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产业集聚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

13、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发现市场机会,研发新的产品。由于集聚,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同一园区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会对各个企业带来创新灵感,这是知识技术外溢性的体现。 竞争效益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中四个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间竞争,这四个因素是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园区的集聚企业具备这些条件,为提高本企业、本行业甚至本区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产业集聚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同处

14、一地的同行业企业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可以相互比较。这给企业带来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提高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集聚区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区外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更容易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产业集聚的定义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问题的研究产生于l9世纪末,马歇尔在1890年就开始关注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马歇尔之后,产业集聚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流派。比较有影响的有:韦伯的区位集聚论、熊彼特的创新产业集聚论、EM胡佛

15、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与钻石模型等。 编辑产业集聚形成模式 (1)市场创造模式: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2)资本转移模式:一般是发生在有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样一种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

16、本从外部的迁入。我们把缘于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目前,国内在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或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 编辑产业集聚形成类型 (1)指向性集聚:这是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产业(企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交通枢纽节点。这些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形成了产业(企业)集聚体。 (2)经济联系集聚:这种集聚的目的在于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它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纵向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纵向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

17、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是种投入产出关联关系;另一种是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产业集聚。横向经济联系是指那些围绕着地区主导产业与部门形成的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编辑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有学者认为,产业集聚对当前流行的产业转移理论形成重要挑战。产业集聚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即高度专业

18、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这一条件一旦形成并趋于成熟后,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他认为原来我们所期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纺织等产业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会随经济成长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很值得研究。然而,我们认为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伴随着区域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受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的生产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或者生产它们上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其结果是在集聚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城镇之间通过产业关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而集聚成群。这里所提到的“集

19、中连片布局”,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生产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或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在外在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会逐步把本企业转移至相关产品的集聚区发展。 产业集聚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还体现在外商投资促成产业集聚的形成。外商投资建厂,也是通过产业转移形成集聚的一种现象。外商在内地投资建厂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外商把自己国家或地区的相对劣势产业完全转移到内地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使转入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条件,发展新产业,带动经济增长,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另一种,外商将生产线转移到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把包括管

20、理机构、科研开发机构等在内的企业总部留在本地。 这样,一方面从产业转入地看,承接相对于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有利于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从产业转出地看,转移出企业的生产线,有利于企业总部全力研发新产品,创造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集聚。其次,从产业集聚形成后的发展趋势看,产业集聚也会引起产业转移。在某一地区形成产业集聚以后,采取集聚方式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显著高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区,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实行产业转移。这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从分散地向集聚地转移,还包括相关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这种集聚的形成不但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创

21、造社会价值,而且还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见,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转移,产业集聚本身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并且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某地的资源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分散在附近的同类企业,为了追逐外部规模经济逐步转移至该地,并且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聚;另一方面,依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引进外商投资,使国外或地区外产业转移到本地,发展本地优势产业,进而形成集聚。这种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的过程,我们定义为“吸纳效应”。随着集聚的发展,集聚区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由于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沿海地区原有的技术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的集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供给和需求

22、结构变化以及成本过高等因素会出现集聚不经济的现象;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要求,势必导致一些已有的技术相对落后的成熟集聚产业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聚区的经济发展。 为保持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就要求原集聚区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寻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另外,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使之逐渐转移到有接受能力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以充分利用其天然的原材料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我们将由于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引起原集聚产业规模不经济而导致的产业向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现象称之为“释放效应”。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相

23、反它们是互动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最初形成过程,就是分散在周围地区的一些相关产业在外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逐渐转移到该地区形成集聚。形成产业集聚的趋势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集聚地区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向该地进行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互动效应。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当这种集聚超过一定的合理规模时,规模效益就会呈现递减趋势,不得不将其比较劣势产业向周围有接受能力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产业转移,同时根据动态比较优势发展新一轮的集聚产业。 编辑产业集聚的集聚效益 1外部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有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前者指产业集聚的外部经济效益,后者是指随企业自

24、身的规模扩大而产品成本降低的经济效益。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外部经济)。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这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都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2)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分工细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竞争所需要的信息。 (4)集聚形成企业集群,有助于提高谈判能力,能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处获得公

25、共物品或服务。 (5)由于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会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各种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才,降低用人成本。 2创新效益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产业集聚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发现市场机会,研发新的产品。由于集聚,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同一园区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会对各个企业带来创新灵感,这是知识技术外溢性的体现。 3竞争效益 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中四个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间竞争,这四个因素是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产业园区的集聚企业具备这些条件,为提高本企业、本行业甚至本区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产业集聚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同处一地的同行业企业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可以相互比较。这给企业带来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提高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集聚区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区外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更容易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