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文选》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0203817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昭明文选》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昭明文选》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昭明文选》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昭明文选》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昭明文选》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昭明文选中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摘要:魏晋时代,隐逸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隐者的队伍尤其庞大。文选所收左太冲、陆士衡的招隐诗和王康琚的反招隐诗都以隐逸为主旨,所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八首诗,有六首与隐逸相关,这是西晋诗坛隐逸诗兴盛的标志。昭明文选中所收隐逸诗歌咏隐士的清高生活的同时,明确表达了作者不肯与世同流合污的精神,其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有重要的启示。关键词:昭明文选 隐逸诗 隐逸品格 启示一、简述隐逸诗来源(一)隐逸诗的由来关于“隐逸”,“隐”和“逸”在最初是单独的两个字,有各自独立的意义,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和后来我们所说的“隐逸”是不同的。

2、说文解字“阜”部云:“隐,蔽也。”段玉裁注云:“小则不可见,故隐之训曰蔽。”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734页这就是说“隐”的意思是事物微小的样子,因微小而被遮蔽。而说文解字“兔”部云:“逸,失也。”段注云:“此以叠韵为训。亡逸者,本义也,引申之为逸游,为暇逸。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年版,第472页”就是说,“逸”指事物的亡失或人逃跑。在后来的文字发展过程中,“隐”和“逸”相结合以指称隐居、隐士,这种现象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如汉书何武传云:“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

3、可有所私问。” (汉)班固撰.汉书【M】.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484页这里的“隐逸”是动词,就是隐居的意思。后汉书岑彭传云:“(岑熙)迁魏郡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 (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663页嵇康述志诗道:“岩穴多隐逸,轻举求吾师。”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这里的“隐逸”是名词性的,指的是隐居之人。所以隐逸既可称隐居之人,也可指隐士隐居这种不入世的行为。而隐逸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则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如论语中记载的隐士就有伯夷、叔齐、长沮、桀溺等人,他们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来隐逸。随着隐逸生

4、活的出现,隐逸文化随之产生。“隐逸诗”一词,最早出现是在钟嵘诗品对陶渊明的品语“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中,虽未直接出现“隐逸诗”一词,但既有“隐逸诗人”一词,似乎应先有“隐逸诗”的创作,才可以称为“隐逸诗人”。在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乙编卷三中讨论“以学为诗”时,已明确提出了“隐逸诗”一词:“赵昌父云:古人以学为诗,今人以诗为学。夫以诗为学,自唐以来则然。如呕出心肝,掏擢胃肾,此生精力尽于诗者,是诚弊精神于无用矣。乃若古人,亦何尝以学为诗哉!今观国风,间出于小夫贱隶妇人女子之口,未必皆学也,而其言优柔谆切,忠厚雅正。后之经生学士,虽穷年毕世,未必能措一辞,正使以后世之学为诗,其胸中之不醇不正,必有不能

5、掩者矣。虽贪者赋廉诗,仕者赋隐逸诗,亦岂能逃识者之眼哉!如自乐天之诗,旷达闲适,意轻轩冕,孰不信之?然朱文公犹谓:乐天人多说其清高,其实爱官职,诗中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地涎出。可谓能窥见其微矣。嗟夫!乐天之言,且不可尽信,况余人乎?杨诚斋云:古人之诗,天也;后世之诗,人焉而已矣。此论得之。” (南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M】.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2163页其中对“隐逸诗”的看法是:隐逸之人创作的不一定就都是隐逸诗,出仕的官场中人也能写出优秀的隐逸诗,确定一首诗是否是隐逸诗,标准是看它的诗歌内容,而不是诗作者。此后,“隐逸诗”一词就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广泛使用了。 (二)隐

6、逸诗的哲理思想来源1、周易中有关隐逸的思想周易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很多的方面大多都发源于此。周易被视为儒家十三经之首,道家又把周易老子庄子并称为“三玄”,因而它是儒道两家都信奉的经典,对儒道两家的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有许多语句被后世作为隐逸理论而广泛引用,可谓是中国隐逸理论的先导。周易中有关隐逸思想的表述主要集中在遁卦和乾卦中。遁卦其卦辞说:“遁,亨,小利贞。”彖日:“遁,亨,遁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小利贞,浸而长也。遁之时义大矣哉!”陆德明解释说:“遁,隐退也。匿迹避时之谓。”孔颖达周易正义日:“遁者,隐退逃避之名。”也就是说遁卦是说明隐逸之事的,而且点明隐逸是为了避时,隐退匿

7、迹来避时保身。对后世的隐居避祸有先导作用。乾卦中的巨龙先是“潜龙勿用”,接着“见龙在田”,然后小心的“终日乾乾”,有时“或跃在渊”,最终“飞龙在天”。其中蕴涵着与儒家相通的隐居待时的隐逸精神。系辞上:“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它指出了隐居是另一条人生之路,即以隐居为人生的归宿和目的,而不仅仅只是待时的手段。蛊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指出了一条与出仕相反的人生之路,即隐居,隐逸自适,保持志趣清虚高尚。周易中的隐逸思想是相当复杂的,它不仅包含“待时之隐”,还有以隐逸为目的的“终极之隐”。二者分别对儒家和道家的隐逸思想有启发和引导作用,可谓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2、论语中有关儒家隐逸的

8、思想儒家一向是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的代表,主张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尽管不被视为隐士,但记载其与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却保留了孔子对出仕与归隐的态度,他对隐逸问题的思考,他与隐士的接触及其对隐士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对后世士人的仕隐观和中国的隐逸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有关隐逸思想的论述主要反映在论语中这几条记载: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82页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

9、,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季氏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177页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145页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述而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68页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卫灵公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163页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70页从上述的记载来看,孔子关于隐逸的言论,都是围绕着“道”来展开的。“道”的含义非常丰

10、富,从社会角度讲,“道”是政治制度的公正合理,社会秩序的规范正义,文化传统的正宗醇厚;从士的个人角度讲,它是高尚的品德、正直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孔子对“士”的主导精神概括为“士志于道”,他非常重视“道”,“朝闻道,夕可死也” (里仁)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37页 “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1980版,第170页等等,他把能否行道作为士仕或隐的一个标准,“有道”和“无道”是士仕隐的分界线。当“邦有道”时,则可以“仕”,可以“谷”;当“邦无道”时,则可以“卷而怀之”,以“谷”为耻。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用行舍藏”的隐逸

11、原则,“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是其隐居的意义所在。儒家所说的隐逸只是“邦无道”时的一种等待“邦有道”的手段,而不是隐居起来就忘记了隐居的本意,一心只是“洁己自高”,“不复求其所志”,所以隐居待时是儒家隐逸观的核心。同时他强调安贫乐道,洁身自好,以人格的高洁来抵制富贵的诱惑,这对铸就隐士的高洁品格起了巨大作用。3、庄子中有关道家隐逸的思想道家对隐逸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庄子中,可以说庄子学说不仅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也是集隐士思想之大成之作。道家隐逸思想的特点是“保形、全身、养命、延寿”。因为道家是最注重个体生命的,追求人的绝对精神自由和人格的独立。庄子隐逸思想以“超越世俗、超越物欲、超越

12、精神”的解脱为核心,追求无欲、无为,以达到“心斋、坐忘、悬解、见独”的心灵解脱之道。庄子认为名利对个体生命的束缚最为严重,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 (骈拇)为了摆脱名利等外物的俗累,隐居不仕就成为逃避名利的一种方式。逍遥游中的许由拒绝尧让天下的理由是“子治天下,天下既己治也,而我犹代之?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让王在此基础上又发挥想象,隐士们以各种理

13、由拒绝出仕,道出了隐士不愿为外物所累的思想。如子州支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善卷自得于“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生活方式,入深山隐居;石户之农不愿为“葆力之士”,携妻子以入于海,终身不返;而北人无择因之投于清冷之渊,用自杀来拒绝出仕,洗脱舜让天下之辱。由此可见,道家所主张的隐逸是通过隐逸这种生存方式来达到“达生无累”的人生境界,来获得逍遥自适的人生体验。庄子的隐逸哲学是建立在虚无之上的,这种虚无包括对文明的反抗、对伦理的叛逆、对智慧的痛诋、对欲望的排斥,乃至对整个生命感性存在的深恶痛绝。他的理想是存在于与鸟兽同群的人物不分的原始的混沌之中。他注重自由自主的精神状态,追求的是逍遥

14、自由,不以外物为累的生命境界。因而道家的隐逸是以隐逸为人生的终极目标,通过隐逸来达到“自适”的精神需求。周易开隐逸思想之先河,对儒道两家的隐逸思想有启发。隐逸对儒道两家来说,都只是一种存身方式,区别就在于儒家的隐逸是等待“有道之邦”的暂时的待时之隐,而道家的隐逸是追求自由、不为物累的终身的目的之隐,一为手段,一为目的。先秦的隐逸思想经过儒道两家的理论阐释,对后世的隐逸文化的成型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文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人格的建构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其中的隐逸原型也成为后世士人竟相模仿的榜样。东晋隐逸诗不仅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还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佛教、道教和玄学思潮有关。二、昭明文选中隐逸诗

15、解读(一)隐逸诗入选文选的原因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看,先秦百家争鸣,到了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打破了独尊儒术的局面,儒、道、佛等诸术融会,特别是玄学思想的形成,对封建士子影响极大。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属于分裂的局面。在现实动荡的政治背景下,统治者借助佛教辅助政治,于是有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局面。官场由封建贵族阶级充斥盘踞,文人士子不被重用,屈沉下僚。贵族世胄靠祖上的权势占据高位的世风,在左思的咏史其二中作了深刻的揭示:“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16、由来非一朝”。诗中以草树设喻,形象的揭露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一方面,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出仕思想,影响着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求取人生的仕途出路。另一方面,道家“退避无为”的隐逸思想,感染着文人士子们,“士而不仕”,去做隐士。然而,客观现实是,封建士子们仕进无门,仕途的不如愿,官场的冷落,促使隐逸行为的普遍仿泛。封建士子们寄情山水,向往林泉,隐遁逃避社会现实,或逸悦、或苦行于自然风光之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清高意气与回归意识。于是反映这一社会生活题材的隐逸诗,也就应运而生,进而风行不衰,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风格特征,并别是一体,影响后世。梁太子萧统看到了这一社会文化现

17、象,在昭明文选卷二十二特设招隐诗类,录入四篇作品:左思招隐诗二首,陆机招隐诗一首,王康琚反招隐诗一首。萧统是重视人才的,在文选序中用易经里的话“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肯定了文学的教化功能,他在文选中收入隐逸诗,不仅可以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还可以运用隐逸诗直接征召隐士从政或赞美隐士,从而展示其政治清明。(二)文选中隐逸诗的隐逸品格1、“招隐”类与“反招隐”类作品的隐逸品格萧统文选中收录诗歌二十三类,其中隐逸诗占两类,即“招隐”和“反招隐”,但诗歌数量并不多,文选“招隐”类收入左思招隐诗二首、陆机招隐诗一首,“反招隐”类收王康琚反招隐诗一首。具体如下表:题目作者文选中所在卷文

18、选中所在页码招隐诗二首左思第二十二卷招隐三九招隐诗一首陆机第二十二卷招隐三一反招隐诗一首王康琚第二十二卷反招隐三一魏晋时代,隐逸成为当时最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隐者的队伍尤其庞大,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和北史中都有隐逸传。西晋太康至永嘉短短几十年间,招隐诗的创作蔚为风气,诗坛翘楚陆机、张华、张载、左思都涉足其间,这与魏晋动乱的社会背景有关。魏晋残酷的政治绞杀加重了知识分子的忧患心理,在这种人命危浅、朝不保夕的动乱年代,时舛命短的危难境地使古已有之的隐逸思想随之发展起来。尽管西晋诗人的思想倾向、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希企隐逸的心理是一致的。陆机感于人命危浅而情寄桑梓,左思愤于世事而标榜隐逸

19、,宣称要“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咏史第五首)这一时期广泛出现的招隐诗创作,正是这一时代社会心理在文学创作中的反映。左思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他博览群书,文才极好,但容貌丑陋,口才也不行,加之出身寒门,仕进一直不得意。虽然他的妹妹左芬曾被纳入宫中,成为贵嫔,但不久又受冷落,他还是无法得到重用,故在咏史诗中他早就透露出一种隐退的思想,此二首招隐诗正是他在仕途难通之后表达的一种入山寻访隐士,愿与隐士同居山林的愿望。其一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

20、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其二经始东山庐,果下自成榛。前有寒泉井,聊可莹心神。峭蒨青葱间,竹柏得其真。弱叶栖霜雪,飞荣流余津。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其一的前八句写他入山寻访隐士所见的山中景色,渲染的是山中的荒、幽、清、爽和自由的氛围。“杖策”说明山之陡之高,需要借助树枝做“杖”往上爬。“招隐士”不是招揽隐士,而是寻访隐士。当时标明“招隐”为题的诗歌已成为一种时代风气,玄学清谈之中以隐士为荣,皇室也将隐居之人当作高士来供奉,以隐为荣,以退为进,也就成为当时不少玄学名士以假隐抬高自己的一种生活追求。后来唐代

21、某些文人所走的“终南捷径”,多少也与魏晋名士的这种假隐相似。左思也难以免俗,但山中寻隐之作主要借以表达心中那种不愿与污秽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愿望。“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其一)是说山中见不到房舍建筑,隐士不知居于何处,但丘壑之中却飘来悠扬的琴声。这琴声可作两解,一指隐士所弹奏的琴声,二也可指山水自然所奏出的天籁之声,也就是后面所指的山水清音之声类似于琴声。 “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其一)四句是继承老庄的说法,意指山中水石风木自成天籁之乐。魏晋时期,玄学哲学提倡“贵自然”的思想,世说新语中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的说法,意思是说弹拨的乐器不如口吹的竹箫,

22、而竹箫又不及人声之歌啸,因为后者更近自然而非借助人工制造的工具。左思则更进一步表达,其实人也何必借助啸歌才会长抒怀抱,山林之中水声潺潺自成清爽之音,灌木在风吹之时也会代人悲歌低吟。据史载,左思其实是一琴曲家,他所作的琴曲就名招隐,收在神奇秘谱中,他在琴曲解题时就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他应是写招隐诗两首在前,觉得意犹未尽,又再做琴曲以表达其隐逸思想的。 隐者冥合自然的谈论不禁使诗人感叹事务劳促,而产生“聊欲投我簪”的高蹈出尘之念。但像左思这样有理想、有抱负,对政治敏感的人不会甘心长期隐居,在其招隐二诗中虽然“投我簪”(其一)的愿望已经通过“经始东山庐”(其二)实现,但他又称:“惠连非吾屈,首阳非

23、吾仁。”论语微子记载:“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柳下惠是春秋时人,曾作过鲁国掌刑罚的官吏,三次被罢官而不离去,左思不以为“屈”。论语子贡记载:“子贡问日:伯夷叔齐何人也?子日: 古之贤人也,日:怨乎?日: 求仁得仁又何怨。子又日: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左思与孔子“无可无不可”的观点相似,不认为伯夷、叔齐不仕周而饿死于首阳山是“仁”。那么左思的“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其二)无疑是表面说法,仿佛愿过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而他的“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其二)乃是期待着相招以出的机会

24、。这首与咏赞隐居生活不同,虽然出现隐居,但却是隐而待招。左思当然未去当隐士,但他的招隐诗所传达的思想却带有着魏晋时代的普遍症候。当时的名士不管真隐也好,假隐也好,都存在着一种不愿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他们宁可与僧人们或者道士们为伍,谈玄论佛说道,有的名士的行为甚至深受左思诗歌的影响,为其诗感动作出风流自赏的雅行。世说新语任诞篇载,王子猷在山阴居住,一夜大雪飘飞,睡不着起来酌酒赏雪,四望皎然一片,心中不免有所失落,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来,突然想起远在剡溪的朋友戴安道,便立即决定夜乘小船去访朋友,天明时已到戴安道家门口,却不上岸,又令船工返回。人问其故,他说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就不必要再见人了。另外,

25、左思之诗又清楚地呈现出了魏晋人重清重自然的审美趣味,将玄谈与游山玩水结合起来,视山水自然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也将隐逸山林当作人生的另一种价值追求。陆机有招隐诗两首,文选录其一:明发心不夷。振衣聊踯躅。踯躅欲安之。幽人在浚谷。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哀音附灵波。颓响赴曾曲。至乐非有假。安事浇淳朴。富贵久难图。税驾从所欲。该诗直接以寻访隐士的行动开篇,写自己的心潮动荡、踯躅徘徊去寻访浚谷的幽人。隐者幽居寂静的环境和冲淡自然的生活“朝采南涧藻。夕息西山足。轻条象云构。密叶成翠幄。激楚伫兰林。回芳薄秀木。山溜何泠泠。飞泉漱鸣玉。哀

26、音附灵波。颓响赴曾曲。”使诗人领悟到不必介怀世俗的功名富贵,转而追求淳朴恬淡的“至乐”生活,诗末诗人发出了“税驾从所欲”,即抛却荣华从心所欲的慨叹。陆机的招隐诗与左思招隐第一首在精神意趣方面不谋而合,二者都是由寻访隐士,进而被幽人之居所吸引,转而有企慕相从之愿,立意章法极为相似。如果说这一首寻隐的思慕之情还表现得较为含蓄的话,那么在昭明文选未收的另外两首招隐诗中,诗人则直接用“寻飞通”的“寻”字和“求逸民”的“求”字来表现自己尚隐的意识。汉代招隐士中,诗人是站在世俗的立场向山林之士发出呼唤。“招”乃招还、使归之意,然而到了陆机、左思的招隐诗,则是自身被隐者所招,力图从令人倦怠的尘网中挣脱出来。

27、 到了王康琚反招隐诗则直接以“反招隐”为题,诗题中的“招隐”与淮南小山招隐士的意思相同,但前置一“反”字,反对世俗之人招隐者归,而不是像陆机、左思那样被隐者所招,相反是站在隐者的角度抒发隐者适意的隐居之乐:小隐隐陵薮, 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 老聃伏柱史。昔在太平时, 亦有巢居子。今虽盛明世, 能无中林士。放神青云外, 绝迹穷山裹。鵾鸡先晨鸣, 哀风迎夜起。凝霜凋朱颜, 寒泉伤玉趾。周才信众人, 偏智任诸己。推分得天和, 矫性失至理。归来安所期, 与物齐终始。“大隐隐朝市”、“小隐隐陵薮”,在隐居朝野的“朝隐”和隐于山林的“身隐”之外,诗人更提倡一种“心隐”。诗的开篇就表明两种隐逸观念的区别

28、,诗中以伯夷和老聃两种不同的隐逸方式进行比照,认为顺乎自然、不得迫于性命之情就是所谓的“大隐”,以此来说明隐者生活自有情趣,不可硬招,以致因矫厉性命而违反自然规律。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文选诗“招隐”与“反招隐”类作品的隐逸品格有两种:一是写隐士隐居在山林,与山水自然融为一体,通过描写山水自然景物的朴素与真趣,写出隐士在荒无人烟、哀寒萧瑟山林中的怡然自得,隐居待时的隐逸精神;二是身在“朝市”,只能“心隐”,通过写山中寻隐之作,主要借以表达心中那种不愿与污秽社会同流合污的高洁愿望。2、文选所收陶渊明诗作的隐逸品格萧统编文选所录陶渊明诗作共八首,其中有六首与隐逸也是有关的。陶渊明的大量描写隐逸生活和表

29、现隐逸思想的作品,则使隐逸主题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锺嵘诗品说他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行旅”类收陶渊明诗作二首,其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抒发隐逸情怀,先说本有隐居守穷的愿望: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接着称出仕而“暂与田园疏”,最后述说对隐逸的渴望: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陶渊明在这里讲隐逸也是“山泽居”,不过还没有付诸行动,只是“心念”而已。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后一部分说: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商歌非吾事,依依在耦耕。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也是讲出仕中的隐逸

30、愿望。“耦耕”是“归隐”的代称,所以下文就是对未来生活的具体考虑:首先是“投冠”,掷弃仕进之心,不为高官厚俸牵肠挂肚;其次是返归故里,在衡门茅舍之下、在田园和大自然的怀抱中,养其浩然真气。诗人深沉地想:要是这样,大概可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了吧?庶,即庶几,有“差不多”之意,在古语中常含希望、企求的成分。由此一字,我们也能领会出诗人对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不息追求。“杂诗”类收陶诗四首。杂诗二首在陶集中为饮酒二十首的其五、其七。 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所谓“大隐隐朝市”,这里叙说的完完全全是隐士的

31、心态与风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四句诗,实际上是讲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即生活在现实中的人能否超脱于现实之外的问题。其实,他所归隐的田园,对官场来说是“隐”,于广大农村现实而言,则不但不是“隐”,倒是步步接近了。他相信,人的思想或精神,可以孤立地自我净化,或者说,能够超脱于现实之外。然而,人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又想屏居于现实矛盾之外,那事实上是办不到的,说穿了,不过是自我排遣或解脱的另一说法罢了。这就是所谓“心远”的实质。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又逢山气特佳,飞鸟投林的黄昏,大自然的一

32、切都显得和融淳净;此时的诗人,超然冥邈,神逸方外,他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这首诗讲饮酒,是萧统所说“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的作品,即以饮酒抒发“遗世情”之作。咏贫士在陶集中共七首,此为其一: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暧暧空中灭,何时见馀晖。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传统上认为贫士是与隐士有关联的,“贫”也是隐士品格,但此诗中又未点明“隐”。云、鸟在陶渊明诗中都是常见的形象,而且经常连用,孤云、独鸟

33、在此诗中是隐者的象喻。在其前期、中期作品中,云、鸟多显现为广远闲舒的形象,如四十岁所作始作镇军参军过曲河曰:“望云惭高鸟”即是,著名的归去来辞更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些虽都与归隐有关,但是无不表现出一种恬淡之趣,所谓“浮云野鹤”,正其人也。诗末的感慨,是诗人经过一夜的感情酝酿而来的。黄昏时,诗人因孤云远逝于昏冥之中而兴感,“何时见馀辉”,以反问出之,正见老人迟暮,预感生命无多的心境。于是很自然地会对人生的历程作反思,经过一夜不眠的回顾思索,诗人对自己的归隐而穷终于无悔,于是又借晨景一幅以引出感想,当初因不满于如众鸟向日般趋炎附势的世态,而久不从仕;后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出山,却因

34、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旋即归去来,正如那迟出早归的独鸟一般。于是他感慨道:“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读山海经在陶集中共十三首,此为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中写得是隐士生活,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

35、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

36、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文选所录陶渊明八首诗,有六首与隐逸相关,多是表现陶渊明的隐逸愿望与隐逸风度,这也是萧统对陶渊明隐逸身份的认定。从文选录陶渊明这六首诗来看,萧统对陶渊明的隐逸心态、隐逸情感、隐逸风度是认同的,但他却不把这些诗作放入“招隐”、“反招隐”类中,表明以淮南小山招隐士以来的传统隐逸诗品格来衡量,陶渊明的诗作不是正格的“招隐”、“反招隐”诗作。但是从文选中这六首陶渊明的诗作,我们看到了他的隐逸品格,读懂了他所谓“浮云野鹤”的恬淡之趣,理解了他对崇高的人生境界的不息追求的精神。

37、三、昭明文选隐逸诗隐逸品格对当代生活及文化的启示(一)文选隐逸诗隐逸品格对当代人们思想品德的启示隐逸诗所体现出来的谦逊礼让、功成身退、知足不辱、不与世同流合污等思想品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得到发扬光大。左思招隐诗(其一)说道“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想放弃官职,不再仕进。(其二)又说“爵服无常玩,好恶有屈伸。结绶生缠牵,弹冠去埃尘。惠连非吾屈,首阳非吾仁。相与观所尚,逍遥撰良辰。”表现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陆机招隐诗说道“至乐非有假。安事浇淳朴。富贵久难图。税驾从所欲。”使诗人领悟到不必介怀世俗的功名富贵,应该追求淳朴恬淡的“至乐”生活。在商品大潮的今天,不知多少贪官因贪恋权位

38、而四处钻营,多少守财奴因聚敛金钱而出卖良心,多少名人为保住名利而不惜作假,使得世风日下,人情浇薄。为世道人心计,隐逸诗中这些谦退礼让、知足常乐的内容,以形象化的诗句生动表达出来,文才斐然,便于记忆,正是教育民众的最佳教材,值得大力提倡。(二)文选隐逸诗隐逸品格对当代人们生活态度的启示隐逸诗以自然、朴素为主导的美学风格,平静、祥和的意象,出世的精神追求以及天人合一的情感体验,对浮躁、喧嚣的现代人不啻于一副十分有效的清凉剂,并能提供一个和谐的理想精神家园。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座右铭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那么现代社会、现代人又是什么样子呢? 借鉴香港著名儒商汤恩佳的观点,他说:“这些年来出现了

39、令人触目惊心的消极现象,如见利忘义的拜金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贪污腐化、崇洋媚外之风泛滥成灾,社会治安日益恶化,假冒伪劣产品充斥于市,可谓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人文精神日益失落。”吴光. 中华人文精神新论孔子、孔教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永恒价值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第79页 在这样浮躁、喧嚣的社会中生存,在“官本位”意识非常浓重的中国生活,讲一点“出世精神”,让处于现代高科技文明中心理焦虑的人们心中系念着一个崇高的精神境界,哪怕明知是虚幻的“乌托邦”,笔者以为都是非常必要的。就像左思说的“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我们生活在“丝与竹”的社会,心中的“山水清音”可以让我们心静。

40、(三)文选隐逸诗隐逸品格对当代文化的启示隐逸诗是隐逸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解读隐逸诗的隐逸品格,以便今人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指导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上掀起研究中华文化的热潮,并形成了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在内的“中华文化圈”。“中华文化圈”是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历经数千年而持续不断的文化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一部“二十五史”,把几千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活动以及各代历史人物的事迹,连续不断的记载下来,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作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文化,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文明中心的作用。到了近代

41、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逐渐发展起来,中国才显得落后了。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挤掉了人们的精神家园,扭曲了人们的心灵,沦落为物质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识之士转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找拯救世人的良方,从而在世纪之交掀起研究中国文化的高潮。隐逸诗的隐逸品格能为被物化的人们提供一个诗意的栖居地,探讨它们的思想意蕴,对今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无疑会有一定的帮助。文学是有继承性的,现代作家与传统文化之间保持着密切的精神联系。“隐逸”作为一个悠久的文化传统必将世代绵延下去。虽然这一精神脉络时隐时现,并不明显,但却始终伴随着文学史的进程。例如芳草杂志于2011年第1期隆重

42、推出“中国当代隐逸诗人二十五家”专辑,集中刊发了二十五位中国当代“隐逸型”诗人的作品。该诗歌专辑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诗评家谭五昌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芳草杂志主编刘醒龙共同策划与推出,旨在对一批创作态度纯粹、严肃的当代“隐逸型”诗人的诗歌文本予以集中性的展示,以呼唤与倡导一种纯粹、严肃而自由的诗歌精神。此次“中国当代隐逸诗人二十五家”专辑收入了寒烟、蓝紫、田勇、张民、青海湖、杨北城、张尔、单增曲措、笑嫣、周荣新、张思怡、干天全、王林、尧华、张佳惠、邓万鹏、满娃、刘宝华、姜华、兰紫野萍、马升红、龙泉、刘芝英、王妃、夜子等二十五位诗人的作品。结语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昭明文

43、选从编纂成书到今天,在中国学术史上地位之高、影响之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它,取其精华,传承我国古代文化,有利于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文选隐逸诗的隐逸品格告诉我们:在世俗生活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很难有所作为,要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出世的心态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只是一味地不食人间烟火,不想去做一点实际的事情,到头来只会“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置身滚滚红尘,面对物欲横流,我们既要努力拼搏,更要遵循品德和良知,淡泊旷达,即使不置身于幽深僻静的山谷,也能自留出一片清净天地。参考文献1. 王立群.文选成书研究M. 北京:商务

44、印书馆.2005.2. 王书才.昭明文选研究发展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3. 胡晓明.文选讲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胡大雷.文选编纂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 王运熙,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7(汉)班固撰.汉书【M】.中华书局,19628(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M】.中华书局,19659戴明扬.嵇康集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0(南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M】.露中华书局,198311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

45、华书局,198012(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13吴光. 中华人文精神新论孔子、孔教及其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永恒价值【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14.霍建波.宋前隐逸诗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 15秦跃宇家小传却有文献可征。据上述第二则文献李善注,刘义庆集林当载有嵇康赠秀才入军诗、史孝山出师颂、和熹邓后颂、李康运命论等作品。所以,作为文学总集,刘义庆二百卷集林的主体仍应是作品汇萃。西晋挚虞开创的集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于一体的总集编纂体例,至刘宋时期的集林已发生了某些变化,即由重视文体论转变为重视作家小传。 萧统文选卷二二王康琚反招隐诗于作者名

46、下李善注曰:“古今诗苑英华题云:晋王康琚,然爵里未详也。” 这一文献证明古今诗苑英华一书于作者名下注有作者小传,即古今诗苑英华这一文学总集继承了刘义庆集林写作作家小传的编纂体例。 三、昭明文选出现的理论意义 萧统的文选却一改继往,对西晋挚虞文章流别集开创的总集编纂体例进行了整合,删除了本属于文学批评范畴的文体辨析、作家小传、作品品评等内容,只保留了纯粹的作品。文选所创立的这一新的总集编纂体例,意味着文学总集的编纂者已经意识到文学总集与文学批评著作的区别。换言之,文选出现的理论意义在于它较早地将文学总集与文学批评著作区别开来。初唐史臣撰写隋书经籍志时,将文心雕龙、诗评(诗品)等文学批评著作置于文

47、章流别集、集林等文学总集之中,表现出初唐史学家对文学总集与文学批评著作二者的区别尚不甚明了,亦说明文章流别集所含有的文体论内容与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内容确有相同之处。初唐史学家对文学总集与文学批评著作的混淆,进一步说明了萧统文选编纂在体例上的进步。 魏晋南北朝混淆文学总集与文学批评著作的现象并非总集编纂者所独有,文论家于此亦不甚明了。 以钟嵘诗品为例,诗品中沈约条曰:“约所著既多,今翦除淫杂,收其精要,允为中品之第矣。” 诗品序又曰:“嵘今所录,止乎五言,虽然,网罗今古,词人殆集。” 此皆表明钟嵘诗品原来曾选录了若干作品。日本学者青木正儿中国文学概论推测:“钟嵘原来别有所编之总集,诗品一定是那书的

48、附录。恰与流别论、翰林论等之情形相同。” 如果此论成立,则证明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家亦不了解文学作品总集与文学批评著作二者之间的区别。钟嵘诗品的撰写年代略早于萧统文选,因此,萧统文选明确区分文学批评和文学作品之举在文学批评史上的意义则更为重大。 宋文帝立儒玄文史四馆表明人们意识到文学与史学、经学的区别,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走向独立的标志之一;文笔说、声律说的兴盛表明人们意识到纯文学与大文学的区别,这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走向独立的标志之一;文选摒弃文学批评专注于文学作品 ,表明编纂者意识到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的区别,同样是魏晋南北朝文学走向独立的标志之一,文选出现的理论意义正在于此。 参考文献王运熙,杨明

49、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文选编撰年代研究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6.16. 吴茹 .从文选选文标准看萧统的文学观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17. 刘鹏论唐代昭明文选影响之二途J.求是学刊2010.518. 宋钢昭明文选与“选学的兴起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8.11.19.漆娟.二十世纪汉魏六朝隐逸诗研究综述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0许晓晴.中古隐逸诗的文化功能探析J.西北第二名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21.周银凤.东晋隐逸诗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2.季南.昭明文选中招隐诗解读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