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70203807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的通知(庆政发200624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各中、省直单位,市政府各直属单位: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二六年七月二十七日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市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市级行政区域,是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类创造力、生产力,并使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稳定、协调与永续发展的自然和人工环境复合系统。按照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要求,市委、市政府从大庆实际出发,明确

2、提出了在不断巩固和深化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成果基础上,用10年时间使主城区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用15年时间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任务的奋斗目标。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是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要求,依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环发200391号)、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在大庆市生态市建设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的,是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市其它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大庆市生态市建设的行动纲领。第一章生态市建设的背景一、国际背景(一)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新的发展观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

3、展大会”,一致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此为起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21世纪议程把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认为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要持续发展,必须同时考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必须由资源消耗型逐步转变成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耗,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21世纪议程提出建立“新的全球伙伴关系”,保证人类有一个更加安全美好的未来。呼吁各国制定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国家与地方之间

4、、国家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广泛合作,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因此,建设生态市,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也是对世界环境保护的贡献,是适应全球环境一体化的具体行动。(二)全球环境与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球的普遍重视,并渗透到各个领域。许多重要的全球性会议都把环境问题列为重要议题,世贸组织专门设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许多国际组织将各自主管的领域与环境挂钩,提供援助时向“环境领域”倾斜。几年来,全球环境问题“法律化”趋势进一步发展,新的全球性、区域性和双边环保条约、公约和议定书不断出台,对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发

5、达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环境因素越来越多地成为多边、双边援助的附加条件,发达国家的援助和贷款的项目,都必须进行必要的“环保评估”,使环保领域与经济领域联系得更加紧密。二、国内背景(一)生态省建设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1994年3月,国务院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整体战略,并在环境污染治理、矿产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减灾防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从1999年起,我国分别在海南、吉林、黑龙江和福建等地相继开

6、展了生态省建设试点工作,他们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主线,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突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通过经济、社会、生态一体化运作,努力推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和良性循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经验。(二)国家经济政策调整成为生态建设的有力保障“九五”以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区域经济联系更加密切,各种经济资源有效流动进一步加快。 进入“十五”以后,国家又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台了专项政策,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引进先进技术,

7、多渠道吸纳资金,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实现经济振兴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振兴。三、省内背景(一)生态省建设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2000年11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为黑龙江省为第三个生态省建设试点,使龙江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态省建设工作得到了省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实行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做出了一系列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要决定。中共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生态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在省环保局设立了常设办事机构。2001年8月编制完成了黑龙江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并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批准实施。全省各市(地)和省农垦总局根据生态省

8、建设的总体要求,纷纷开始制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规划,加快了生态省建设的启动和建设步伐。(二)生态建设成果成为生态省建设的坚实基础全省生态农业建设全面展开,初步形成平原区生态农业、山区丘陵区生态农业、立体开发型生态农业、草原牧区生态农业、城郊生态农业等5种类型。生态示范区建设呈现区域化发展趋势,初步形成了类型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网络。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植树造林、草场改良、水土流失治理、土壤肥力恢复等生态工程都取得显著成果。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和综合利用达到新的水平,城市空气质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有所提高,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得到加强。四、

9、市内背景(一)生态环境成为大庆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进入新世纪,大庆市面临着由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转变、由自我服务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型城市转变、由矿区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转变的历史任务。为了实现这三个转变,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要重点实施的六大战略:实施油化立市战略,推动石油石化大企业持续发展;实施项目强市战略,迅速壮大以高新区为龙头的地方工业;实施“农转牧”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增强城市功能战略,建设特大型城市;实施绿色生态战略,建设生态大庆;实施大文化战略,建设文化新城。通过生态市建设把“六大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解决开发利用与有效保护的矛盾,减少生态环境保护成本,扩大内需,拓宽市

10、场,促进新兴环保产业的发展,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不断改善,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在环境,促进产品质量与效益的提高,不断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二)生态市建设成为大庆全面奔小康的重要内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还要实现生态文明。大庆市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充分发挥生态市建设的载体作用,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的转变;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安全,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大庆的草原地处欧亚草原的最东端,是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具有调节气候

11、、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等多种生态功能。但由于大庆市森林覆盖率低,草原大面积退化,耕地肥力下降,土壤风蚀沙化、盐渍化,非农业占地增加,人地矛盾、草畜矛盾突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生态市建设就是要通过生态技术和手段,加快生态环境的改善,保障生态安全,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蓝天、一片绿地,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第二章大庆市概况一、自然条件概况(一)地理位置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理位置处在北纬4523-4729,东经12345-12548之间。东与绥化地区相连,南与吉林省隔江(松花江)相望,西部、北部与齐齐哈尔市接壤。滨洲

12、铁路从市中心穿过,东南距哈尔滨市159公里,西北距齐齐哈尔市139公里。全市国土总面积21219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107平方公里。(二)地形地貌大庆市处于松花江、嫩江一级阶地上,境内无山无岭,为微起伏波状平原。地势东北偏高,西南偏低,海拔高程在126-165米之间,相对高差10-39米。稍高处多为平缓的漫岗,平地多为耕地、草原,低处多为排水不畅的季节性积水洼地和沼泽,以及大小不等的泡沼,整个区域由江湾漫滩及阶地等构成。大庆油田的主体-大庆长垣,南北长140千米,东西最宽处约70千米,是油田的主产区。该区地势平坦,小地形变化复杂,基本地貌由突起小丘、小泡沼、小碟形洼地和平缓漫岗组成。大庆市

13、的西部为嫩江冲积风沙地,沙地起伏5-10米,沙地间为低洼地,众多泡沼分布其中。大庆市北部和南部为微起伏波状平原,土地肥沃,种植业发达。(三)气候大庆市地处中温带欧亚大陆东缘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风速3.8米/秒,每年6级以上大风30天。年平均气温4.2,无霜期143天。年平均降水量427.5毫米,蒸发量1635毫米。大庆市气候灾害主要表现为干旱,特别是春旱,春季降水不到全年的12%。由于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强度大,减弱了降水的有效性,易造成夏、秋涝灾。此外,低温寒冷、霜冻、冰雹、大风出现的频率较高,也易造成程度不同的灾害。(四)土壤大庆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为黑钙土、草甸土、盐土、碱土、风沙土、沼泽土和泛

14、滥土等。大庆地区西部是嫩江冲积风沙地,形成西部以风沙土为主,东部以碳酸盐草甸黑钙土、草甸土为主的两条土壤带,江岸形成泛滥土,盐碱土镶嵌分布于两条土带之中,组成了复杂的土壤复区。(五)植被大庆市天然植被主要由草甸草原、盐生草甸和沼泽构成。草甸草原是松嫩草原的地带性植被,分布在漫岗地、缓坡地和低平地上,主要以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并以丛生和根茎型禾草占优势。植被盖度多在65%以上,草层平均高度50厘米左右。该类草场是畜牧生产的主要割草场和放牧场。盐生草甸多在地势低洼处与草甸草原植被镶嵌分布,主要由盐中生和旱中生禾草、杂类草组成。植被盖度60-80%,草层平均高度55厘米左右。该类草地主要

15、作为放牧场。沼泽植被在大庆地区广泛分布,是在地表终年积水或季节性积水的条件下,由多年生湿生植物为主形成的一种隐域性植被。植被盖度在80-100%,生长高度150-250厘米,主要用于造纸工业。(六)水文地质松辽盆地是中新生代大型的断拗陆相沉积盆地。大庆市在地质构造上属松辽盆地的一部分,位于沉积盆地中央坳陷区的北部,地层沉积总厚度可达6千米左右,通过地壳升降运动,变成了今天的平原地貌。大庆市地下岩层形成了一个小的隆起构造,称为“大庆长垣”构造,孕育了大庆油田的主体。大庆市境内湖泊星罗棋布,嫩江、松花江从大庆市西、南流过,北西部有无尾河-乌裕尔河、双阳河水系。全市有大小湖泊208个,正常蓄水面积1

16、757平方公里,占黑龙江省水面总面积的33.4%。从七十年代开始,大庆市先后建成了以嫩江为水源的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引水工程以及相应的蓄水工程。排水系统由南线排水和东线排水两部分组成,通过排水系统将市区的自然降水和城市污水排入松花江。大庆市地下水资源丰富,补给源充足,易开采,水质基本上达到油田注水、工农业及民用水质标准。二、社会经济状况(一)行政区及人口大庆市现辖五区、四县。五区为萨尔图区、龙凤区、让胡路区、红岗区、大同区;四县为肇州县、肇源县、林甸县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简称杜蒙县)。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250.5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77万人。(二)经济概况截止2000年,大庆

17、油田累计生产原油16亿吨,连续26年稳产原油5000万吨以上。石油化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主要石化产品达120多种。辟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化工、计算机、食品、建材为主导的产业群体,产品达2600多种。全市经济发展速度连续几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029.3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31.6%。其中第一产业18.4亿元,第二产业918亿元,第三产业92.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万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9093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094元。三、生态环境现状与评价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带领全市人民在植树造林、

18、城市绿化和污染防治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国家和省也对大庆的生态环境非常关注和支持,将大庆市列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沙治沙、平原绿化和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区。从1978年开始,大庆市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契机,开展了以植树造林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截止2000年,22年间全市累计完成造林24.6万公顷,造林保存面积达到1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提高到9.1%。全市1224个村屯实现了绿化达标,70%的农田得到林地的庇护,全市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526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0平方米。然而,随着石油开采量的节节攀升,石化工业和地方工业

19、的快速壮大,以及大规模城市建设,人口数量的逐年增加,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是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全市沙化土地面积达到70多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主要集中在松嫩两江沿岸各乡镇及市区西部部分乡镇。全市盐碱化土地面积达到3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6%。其中17万公顷的盐土或碱土寸草不生,白茫茫一片,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的发展。据调查,垦前黑土层厚度为40厘米,恳后40年黑土层厚度仅为15-20厘米。垦前自然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垦后40年有机质平均降为1.5-2.0%,且以每年0.01%-0.05%的速度递减。二是林地面积小,结构不合理,综合效益低。森林

20、覆盖率仅为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未达到国家规定平原区10%的标准。现有人工林东南部较多,而主要风害方向西北部较少,城乡结合部、松嫩江岸和水库周围等重点部位仍然缺林少树。本地区造林难度大,树种单一,结构不合理,寿命短、防护效能低的杨树多,寿命长、防护效能高的针叶林少,森林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由于森林覆盖率低,森林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稳定陆地的生态功能明显减弱,扬尘和浮尘天气明显增多,局部地区“沙尘暴”天气时有发生。三是草原“三化”加剧,面积减少,生产力下降。草原退化总面积达到49.49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71.8%。杜蒙县由于沙地植被

21、破坏,形成了300多个大小不等的风蚀坑,草原沙化的趋势还在继续。据统计,1982年,全市草原面积84万公顷,到2000年已经减少到68.9万公顷,减少了17.9%。由于草原“三化”,植被发生逆行演替,质量变劣,盖度降低,生产力下降,产草量由平均亩产干草150千克降至50千克,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四是油田开采区植被破坏严重,裸地面积扩大,环境受到污染。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修建油田路、埋设各种管线、挖掘引水渠和排污渠、建筑油水泵站及厂矿办公场所等,占据了大面积草原,将草原条块分割,裸地面积扩大。油田区草原“三化”面积已达到84%以上。油田在钻井、修井、洗井等生产过程,以及事故排放的落地原油、洗井

22、废水、废弃泥浆,丢对井台周围的植被、土壤、水体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五是地下水严重超采,地面水受到污染,湿地面积萎缩。市区地下水年超采量近1亿立方米,西部地区已经形成5500多平方公里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0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10972万吨,COD排放总量为39385吨。其中工业污染源废水排放量和COD排放量分别占排放总量的62.74%和40.19%。市区内有55个泡沼已成为工业和生活污水的纳污池,受污染水面达到2.48万公顷。由于干旱缺水,以及石油开发、农灌用水量增加等原因,致使湿地水位下降较快。扎龙湿地由于长期喝水,导致湿地面积明显减少。贴不贴泡,对喜泡,大明泡成为石油化工污水储存

23、泡,湿地功能明显减弱。六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经济遭到严重损失。大庆市地处龙江西部重点干旱区,年平均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加之人为活动的破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全市平均每年约有90%以上的土地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因春旱农田、草原受害面积在70%以上,在林木缺少的风沙危害区,每年因春季风害毁种的农田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10%;因夏季干热风农田受害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40%以上;因早霜造成的农业减产面积约占播种面积的5%以上。第三章生态市建设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一、有利条件(一)资源环境条件在资源方面,大庆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工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油化工生

24、产基地。矿产资源。高质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此外,还蕴藏丰富的地热、矿泉水、石英砂,等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土地总面积212.19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9.8万公顷,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5.2%,人均耕地0.2公顷。现有林地面积19.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1%。草场资源。草原面积68.9万公顷,占全省草原面积的16%。草原上生长的羊草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抗逆性强,早在五十年代就名扬国内外。同时芦苇资源也十分丰富,面积达11.9万公顷。气候资源。四季干湿分明,全年无霜期为143天,年日照时数为26002850小时之间,平均大于10日数147天,积温为2871。年平均风速3.8米/秒,全年

25、风能可用时间在4000小时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27.5毫米,基本能够满足绿色植物生长期水分的需要。水资源。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大小湖泊星罗棋布,松花江、嫩江流经本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科学考察证实,现有野生动物348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52种,珍稀野生动物主要有丹顶鹤、灰鹤、蓑雨鹤等鹤类。野生植物约400余种,其中可采集的中草药资源有防风、柴胡、甘草、苦参、黄芪等。旅游资源。主要有“石油文化”、“湿地景观”、“民族风情”、“文物古道”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在环境方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大庆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连续多年获全省标兵城市称号,

26、2001年8月成为全国内陆首家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工程。植树造林、城市绿化、草原改良等生态环境建设和恢复工程取得较大进展。污染防治。在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业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环境建设。建设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生活污水处理厂、世纪大道、时代广场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二)社会经济条件“八五”以来,大庆市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改革开放。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企业改革已基本完成,地方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中直大企业实施重组改制,为发展多元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投资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国民经

27、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九五”期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增速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值均列黑龙江省各市首位,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万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4.8倍。科教文化。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市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普九”教育达100%,高考入学率保持全省首位。文化战线硕果累累,竞技体育成绩喜人,医疗卫生水平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制约因素(一)生态环境因素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大庆市地处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带,气候干旱,风大及土壤中沙壤、盐碱化土壤比重较大,加之资源长期开发,造成

28、草原“三化”现象严重,地下水严重超采。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化肥、农药、农膜大量使用,镇企业污染治理水平低,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仍较严重。城市污染源治理和城区绿化仍有较大差距。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水平还不高。城市绿化与其它城市相比难度大,成本高,绿化覆盖率不高。(二)产业结构因素产业比例失调仍较严重。第三产业规模小、发展滞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单一,经济与财政仍依赖于资源开采业,经济转型难度较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石油资源储量减少,原油产量递减,将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的增长。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石油减产的不可逆转性,使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三)管理体制因素管理体系不完善。生态建设

29、与环境保护的决策机制不健全,监测手段和信息管理系统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第四章生态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大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按照国家生态市建设的要求,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主线,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加快由石油主导型经济向综合发展型经济的转变,加快由石油生产基地向区域经济中心型城市的转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并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文化,走生产发展、生

30、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区域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大庆市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与资源型发展模式,遵循客观规律,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突出特色、讲究实效,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二)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则把生态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结合,依靠集约型增长方式,降低资源消耗,推行清洁生产,开发生态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针对生态环境面临的

31、突出矛盾和问题,遵循自然规律,依靠科技创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四)坚持人居环境改善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环境清洁优美、居住条件舒适的生态型社区,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五)坚持统筹规划,法制保障的原则在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优先抓好支柱产业、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逐步形成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生态经济示范体系。结合生态市建设实际,研究制定符合市情及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政策和规范性文件,努力做好制度创新和法制保障。(六)坚持政府宏

32、观调控、社会共同参与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相结合的原则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调动大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与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七)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的原则结合不同区域、不同生态功能、不同生态层面的生态环境特点,以生态工程措施为主,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益湿则湿,加大生态保护与恢复力度,推广绿色技术和生态技术,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八)坚持前瞻性与可操作性有机统一的原则既要考虑当前的实际,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又要考虑发展的需要,使规划具有一定超前性。三、工作重点(一)优先保护对保存较

33、好的生态环境要坚决保护,严禁一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开发活动和其他人为活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建立渔业区域、防风固沙、草甸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采取有效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维护生态平衡,确保生态安全。重点资源开发利用区的保护。重点保护好水资源、草原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开发利用区的生态环境,避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生态良好地区的保护。对湿地、局部草原区域及大庆市区等,特别是物种丰富地区要严格加以保护,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证生态功能的稳定性。(二)积极恢复对已遭受干扰和破坏的重要生态系统,采用生态工程等技术措施,进行有效的恢复与重建。退化

34、草原的恢复。通过草场改良、休牧禁牧、围栏封育等措施,逐步恢复退化的草原植被,改良草群结构,提高草原生产力。油田植被的恢复。通过生态重建、控制污染等措施,因地制宜,逐步恢复被破坏的植被,保持植被连续体的完整性,避免岛屿化和片断化现象。湿地资源的恢复。通过补充生态用水、治理污染等措施,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的功能,增加湿地面积,有效发挥湿地的生态效应。(三)强化治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在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加大对现有生态环境破坏区域的治理力度。土地环境治理。重点是推进松花江、嫩江沿岸的水土保持,西部沙化草地的综合防治,以及盐碱化、退化、沙化土地的治理。水环境治理。重点是推进石油、石化等工

35、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以及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的综合治理。空气环境治理。重点是推进老污染源的治理改造,改变工业与民用燃料结构和燃烧技术。固体废物治理。重点是推进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严禁污染土壤和水源。声环境治理。重点是推进交通噪声、建筑噪声和社会噪声的污染治理。(四)稳步调整整合现有工业、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推广低耗、清洁的生产工艺技术,减轻生态环境压力,实现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双赢”。工业结构调整。调整城市规划,合理工业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设低耗、高效工业。对现有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坚决淘汰能耗物耗高、污染重、效益差

36、的小企业。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农转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现代农业、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扩大有机、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第五章生态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一、总目标和总任务(一)总目标经过15年艰苦奋斗,把大庆市建设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各个领域基本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强市。建立起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生态产业为重点,具有较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的油田型生态经济体。形成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合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强,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集约、高效、持续、健康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37、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果不断得到巩固和深化,全市80%以上的县达到生态县建设指标,主城区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实现区域生态安全、物质丰富、社会文明、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二)总任务坚持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完成资源型经济向综合型生态经济的转变,石油基地型城市向生态中心型城市的转变。推行低耗、清洁、高效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恢复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推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深化体制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企业现代管理机制,加强高新区、科技园区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产品更新,不断提高全市综合经济市场竞争能力。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全市生态建设与经济社

38、会发展的管理决策水平。发展和普及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参与生态保护的自觉性。建设生态园区和生态社区,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二、阶段目标和任务本规划以2000年为基准年,将生态市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5年为启动阶段,第二阶段2006-2010年为推进阶段,第三阶段2011-2015年为完善阶段。(一)启动阶段(2001年-2005年)1目标环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独具特色的生态景观初步形成,退化和脆弱生态区环境质量有一定改善。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多元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初步建立

39、起以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清洁生产和绿色产品为重点,城乡一体化生态经济框架。科技教育和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自觉参与生态市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到2005年,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率达到11%,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25%,森林覆盖率达到9.6%,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保持340天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达到50%,城市化水平达到45%,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70%。2主要任务启动建设一批生态示范工程。针对大庆市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重点建设生物多样

40、性保护、城市园林绿化、“三化”草原治理、地表水环境综合治理、百里城防林建设、生态农业开发等示范工程,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和综合整治,尤其加强西部风沙干旱区的植被恢复和重建,遏制局部地区生态恶化和整体区域生态退化的趋势。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再利用。重点推进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污水处理、集中供热、噪声治理、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建设,把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环保模范城建设成果。推广采油四厂生态园模式,大力开展城区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建设一批人工和自然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高质量生态园,形成生态园林城市基本框架。在加快推进林甸县、杜蒙县省级生态示范区

41、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依托,以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转型、体制转型和城市功能转型,促进地方经济和综合经济发展。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加大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开发力度,增加生产基地面积和种类,强化其生产过程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全面开展ISO14000认证,开发、生产绿色产品,不断拓宽国内外市场,为经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提高其管护能力和对外影响,加强生物资源,特别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加大科技投入

42、。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创建不同类型的科技园区,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合作,把资源配置的重点,科技与产业结合的方向转向生态产业和可持续发展,初步形成科研和生产、尖端技术与产业发展密切结合,具有雄厚技术力量和人才优势的生态市建设科技支撑体系。(二)推进阶段(2006年-2010年)1目标主城区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生态恢复和重建取得明显成效,生态退化趋势得到控制,污染防治、资源更新和持续利用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生态产业为重点,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基本形成低耗、清洁、高效,具有较强的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地域特色明显的和资源、生态优势的经济体系。城市化进程、城市生态建设和城市对区

43、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加强,科技、文化、教育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率达到14%,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50%,森林覆盖率达到11.6%,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保持340天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达到60%,城市化水平达到50%,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80%。2主要任务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和恢复。进一步增加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的数量和面积。全面推进西部风沙、干旱、盐碱区植被恢复和生态

44、综合整治工程,草原“三化”治理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嫩江干流湿地恢复及洪水调蓄工程,油田区土壤污染治理和自然植被恢复工程。重点培育生态产业。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建立食品生产、加工、贮运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规范管理系统,创建绿色产品品牌。充分发挥绿色草业和畜产品资源、环境优势,突出绿色水产品和湿地经济特色,扩大国内外影响,增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继续依靠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力量,发展壮大高新区和科技园区,加强原始性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促进高新产业的发展。建立现代管理、决策体系和信息网络系统,增强科技对生态市建设的推动作用。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建设

45、进程。创建具有北方草原特色和石油文化内涵,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发挥自身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不同类型相互关联的城市群体效应,促进社会结构变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环境质量。(三)完善阶段(2011年-2015年)1目标全面完成生态市建设各项任务,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基本条件和各项建设指标要求。完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石油和石化工业为基础、高新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生态产业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的高效生态经济体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的生态经济强市,社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科技、文化、教育等各项指标

46、均处于省内领先地位,达到国内发达地区水平。到2015年,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率达到17%,退化土地恢复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15%,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2级以上标准的天数保持340天以上,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城市生命线系统完好率达到80%,城市化水平达到55%,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达到90%。2主要任务巩固前十年各项工作成果。完善不同类型的生态经济复合体,增强资源更新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稳定、高效、具有区域和产业特色、资源和生态优势的生态经济体系,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

47、件。进一步加速生态产业化进程。继续加大高新产业的开发力度,充分发挥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作用,从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现代管理及科学决策等诸方面,增强生态产业的实力和效益,在国内市场达到较高的竞争力。加强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建设进程,加快产业多元化、集约化、规模化、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减轻自然生态系统的人口压力,使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加强生态社会、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推进绿色社区建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环保群众组织,培养公众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提高全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三、各阶段发展指标根据生态市建设总体及阶段性规划

48、目标,依据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体系规定,确定大庆市生态市建设各阶段规划指标体系,共计五个方面67项规划指标。其中:基础条件指标6项,经济发展指标8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指标32项,资源利用指标12项,社会进步指标9项。详见附表1。第六章生态市建设总体布局一、生态功能区划根据自然环境特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服务功能及气候、地理等因素,将大庆市划分为1个生态区和4个生态功能区。1个生态区是 “松嫩平原西部温带半干旱草原生态区”。4个生态功能区分别是:西部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中部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功能区,北部湿地与农田保护生态功能区,南部农田生态功能区。(一)西部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本区位于大庆

49、市西部,草甸草原保持相对较好,草地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沙化土壤分布较广,是大庆市主要的沙源地。湿地,尤其是湖泊湿地较为发育,同时,也是嫩江中下游调蓄洪水的重要区域。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等干扰因素,造成本区草原“三化”现象严重,特别是沙化,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沙地治理区。该区域草原质量降低,湿地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二)中部草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功能区本区位于大庆市中部,是草原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草场质量较高,草群结构较好,草原面积较大,生产力较强,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但由于大庆油田开采对草原植被造成了破坏,致使草原“三化”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

50、减少,草原植被片断化,破碎化现象比较严重,草原植被连续体被割裂,草原景观异质性增强。(三)北部湿地与农田保护生态功能区本区位于大庆市北部,农田面积大,湿地与草原较为发育,分布集中且保存较为完好,著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部分位于本区。由于水资源调配不甚合理,加之人类经济活动造成湿地退化,面积减少,草原“三化”现象时有发生,农田土壤侵蚀比较严重,致使湿地与草原生态系统功能下降,农田质量降低,区域生态平衡受到影响。(四)南部农田生态功能区本区位于大庆市南部,嫩江下游,土地垦殖率较高,农田分布广、面积大,草原植被也有一定的保存。由于连年垦殖,农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沙化、盐碱化面积不断扩大,土

51、壤有机质不断下降,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制约,防护能力薄弱。二、生态经济区划根据大庆市生态环境特征、自然资源配置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格局,在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将大庆市划分为4个生态经济区。重点突出主导产业,逐步形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生态经济格局。(一)西部荒漠化防治、草原保育与草、牧、渔业生态经济区1位置与面积该区位于大庆市西部,西依嫩江,包括杜蒙县大部分乡镇、大同区3个乡镇、肇源县7个乡镇。幅员总面积为79万公顷,占大庆市幅员总面积的37.2%,是最大的一个建设区。其中草原面积26.4万公顷,耕地面积7.2万公顷,水域面积21.7万公顷,林地面积12.6万公顷,分别占该区

52、幅员面积的33.4%、9.1%、27.5%、15.9%。2生态经济特征该区沙地面积大,属于松嫩沙地一部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表现为降水少,西北风强劲,土壤疏松,多风沙土,占土壤类型总面积的27%,土地极易沙化,且面积较大,是危害大庆地区主要风沙区及风口,也是国家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建设区。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垦,草地长期过度放牧,有80%的耕地出现程度不同的风蚀现象,草原“三化”现象比较严重,还形成了300多个大小不等的风蚀坑。治理好这一区域的沙源,也就是在大庆市西部建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使沙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得到保障,也使大庆市区免遭风沙侵害。该区草地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沿嫩江东岸种植业发达

53、,形成了以牧为主,农、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综合经济类型。既是黑龙江省牧业重点地区,也是水产养殖业重点地区,构成农、牧、渔三大产业共同发展格局。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建立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结合“三北”防护林体系,因地制宜地建立生态经济型植被防护与恢复体系,治理沙化土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立重要渔业生态功能保护区。综合整治湖泊、库塘,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渔业。建立嫩江中下游湿地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发展生态草业、生态畜牧业及其深加工业。建立科学的草地利用与管理制度,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

54、抗旱治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二)中部草原植被恢复与石油、石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经济区1位置与范围本区位于大庆市的中部,包括让湖路区、萨尔图区、龙凤区、红岗区和大同区的5个乡镇(即大同镇、高台子镇、八井子乡、老山头乡和太阳升镇)。幅员总面积为38.3万公顷,占大庆市幅员总面积的18%。其中耕地面积7.4万公顷,林地面积2.1万公顷,草原面积14.2万公顷,水域面积6.4万公顷,分别占该区幅员总面积的19.3%、5.5%、37.0%、16.7%。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草原堪称大庆市第二大资源,著名的萨尔图草原,以盛产优质牧草-羊草而闻名于世,水草丰美。土壤多为黑钙土和草甸土,土壤肥沃,

55、适宜牧草生长。但随着油田的开发、人口的增加、不合理的开垦草地、长期超载过牧等原因,占据和破坏了大面积草原,致使草原面积不断减少,“三化”现象严重,产草量降低了2-3倍,土壤板结,裸露碱斑不断增多,草原连续体被割裂,景观异质性增强。该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和石化工业基地,著名的大庆油田就座落于此。同时,也是黑龙江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畜牧业及其制品生产基地。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建立草甸草原自然保护区。制定科学保护规划和科学研究规划,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加大草原“三化”治理力度。采取退耕还草、围栏封育、禁牧等措施,恢复草原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施草原石油污染防治工程。控制

56、油田生产中产生的落地油及油田废水等污染物对草原植被的污染和破坏,维持草原植被连续体的完整性。加强人工草地与饲料基地建设。制定科学的草地利用制度,大力发展草业、畜牧业及其深加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合理配置生产力和生产要素布局,在保持石油与石化工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其深加工及下游产品开发,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依托中心城市,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发挥农牧交错带优势,大力发展大农业,延长产业链条。(三)北部湿地、草原保育与农业生态经济区1位置与面积该区位于大庆市北部,包括林甸县所有乡镇和杜蒙县的2个乡镇(烟筒屯镇和克尔台乡)。幅员总面积为45.9万公顷,占大庆

57、市幅员总面积的21.6%,其中草原面积15.75万公顷,林地面积2.3万公顷,水域面积9.1万公顷,耕地面积14.3万公顷,分别占该区幅员总面积的34.3%、5.0%、19.8%、31.2%。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该区草原、湿地面积较大,是黑龙江省湿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是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耕地面积大,是种植业与绿色食品生产的重要基地,丰富的草原资源为发展草业和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地热这一独特的资源具有极大开发利用价值。同时,依托于湿地可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生态旅游。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加强湿地保护。保障湿地生态用水,保护与恢复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

58、加强扎龙自然保护区(本区域)管护与建设,发挥湿地生态功能。积极恢复草原植被。综合治理“三化”草原,加强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发展草业和畜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搞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北药资源开发,建立栽培基地。适度开发生态旅游。开展湿地游、草原游等生态旅游,发展旅游业。合理利用地热资源。依托地热资源优势,搞好林甸温泉的综合开发利用。(四)南部农田防护、草地改良与农、牧业生态经济区1位置与面积该区位于大庆市南部,南依松花江,包括肇州县、大同区2个乡(大青山乡和祝三乡),肇源县13个乡镇。幅员总面积为48.9万公顷,占大庆市幅员总面积的23.1%。其中耕地面积20.9万公顷,林地面积

59、2.3万公顷,草地面积12.59万公顷,水域面积7.3万公顷,分别占该区幅员总面积的42.7%、4.7%、25.7%、14.9%。2主要生态经济特征松花江沿该区南端流过,耕地面积较大,是大庆地区农业主产区。该区经过多年的耕种使土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碱化,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松花江沿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3建设重点与发展方向大力加强农田防护体系建设。防治土壤侵蚀,维持农田生态平衡。加大土壤盐碱化,沙化治理力度。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和土地生产力。加强生态林建设。重点是松花江、嫩江沿岸水保林、护岸林、护水带建设,防止水土流失,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加快推进草地改良。制定合理

60、的草地利用制度,建立人工草地与饲料基地,发展草业、畜牧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是加强绿色食品与北药基地建设。三、生态市建设体系按照生态市建设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规划、综合指导、分期推进、区域实施的原则,根据大庆市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经济区划的特征和发展方向,在现有的杜蒙县、林甸县等两个省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基础上,因地制宜,层层抓点,以点带面,逐步推广,把生态示范区建设同当地特色生态产业、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生态市建设能力,形成生态市-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户网络化、金字塔型的生态示范区体系。第七章重点生态区的保护与构建一、西部沙地生态治理区大庆市土地沙化现

61、象十分严重,主要集中在松嫩两江沿岸及西部地区。沙化面积已达70万公顷,约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33%。西部沙地是松嫩沙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土壤多风沙土,由于西北风强劲,极易沙化,且面积较大,是危害大庆地区主要风沙区和风口,也是国家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建设区。西部沙地生态治理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防风固沙,建立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结合的沙地植被防护体系。裸露沙地,以种植草本和灌木植物为主,逐步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立人工草地,形成草防林。建立嫩江中下游洪水调蓄生态功能保护区,充分利用该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特点,大力开展植被护岸等防护体系建设,治理沙源,严格控制沿江岸边沙地

62、扩展。建立防风固沙生态功能保护区,探索符合区域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积极恢复沙化土地,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二、中西部草原“三化”生态治理区大庆市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属我国北方三大草原之一,以盛产优质牧草而闻名于世,是我国重要的草业、畜牧业基地。“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从前当地生态景观的真实写照。由于超载过牧及不合理开发利用等因素,致使大面积的草场出现“三化”现象,植被发生逆行演替,质量变劣,盖度降低,生产力下降。草原面积已由八十年代初的84万公顷,减至目前的68.9万公顷,减少了17.9%。在全市现有的草原面积中,草原退化总面积达到49.49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71.8%。中西部草原“三化”生态治理区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的重点是改良天然草地。在不破坏草原植被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植被生态条件,促进牧草更新复壮。科学制定围栏封育和划区轮牧、禁牧等草地利用制度,防止超载过牧,提高牧草天然更新能力。大力发展人工草地,种植优良牧草,提高牧草品质。加大优质草籽基地建设力度,繁殖优良草种。开展退耕还草工程,改善草场生态环境,促进草业、畜牧业发展。三、中部油田开采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区大庆是我国著名的特大型油田,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由于大面积的石油开采,导致天然植被退化,草群结构改变,植被生产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板结,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