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70082203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1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考研运动训练重点笔记 第二版(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运动训练学导言名词解释 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而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员选材: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 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的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竞技体育管理: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下,使得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得以 实施并达到理想效果的专门管理体制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组织运动训练活动行为的科学 运动成绩: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发挥状况及竞技结果的综合评定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竞

2、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竞技表现:运动员按照专门制定的竞技规则,在比赛中展示的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 运动员:是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是运动训练负荷的承载者和运动训练成果的表现者 一般训练理论:是普适性的训练理论,研究与阐释所有运动项目的共性规律以及训练活动的操作行为项群训练理论:是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称为一个项群,项群训练理 论就是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的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即研究运动专项训练活动规律及组织操作行为的

3、训练理论运动训练的竞技价值:1.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活动2. 运动训练是创造运动成绩的基础工程竞技体育包括:运动训练、运动员选材、竞技参赛、竞技体育管理 运动训练的活动主体:运动员个人和运动训练团队 运动竞赛是竞技体育核心的构成要素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 竞技体育的社会功能:1. 激励人类奋斗精神 2.满足民众观赏需求 3.推动经济发展 4.适应政治需要 5.显示社会 团体和国家的综合实力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研究任务:1. 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2. 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运动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3. 努力提高训练的科

4、学化水平 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 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 训练学理论的构成要素:训练原则、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训练安排 项群训练理论中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1. 依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技能 主导类(表现难美性)技心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 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隔网对 抗性、格斗对抗性、攻防转换对抗性)2. 依运动项目的结构分类:单一动作结构(非周期性、周期性、混合性)多元动作结构(固 定组合、变异组合)多项组合结构(同属多项组合、异属多项组合)3. 依运动成绩评定方法

5、分类:测量类、评分类、命中类、得分类、制胜类 专项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1. 与训练和比赛实践联系最为密切2. 项目特点最为鲜明3. 发展创新速度最快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1. 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2. 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3. 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 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因素在比赛中的表现: 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 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 心理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 知识能力:竞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高度发展的协

6、调能力是运动员掌握合理的运动技术的重要先决条件 运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可以从技术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两方面予以判定 建立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结构模型作用:1. 可科学的概括并准确地描述这些共性特征,以便为运动员确定竞技能力训练目标提供标 准的参照系2. 对运动员早期选材和基础训练起到远程导向的作用 竞技能力各因素的特性:互补性、整体性、整合性、内部可迁移性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的功能:1. 准备的把握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2. 科学的诊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显示状态3. 合理的选择运动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4. 恰当的确定不同竞技能力安排的比例,准确的制定和实施参赛战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 据 运动训练负荷由负

7、荷强度和负荷量构成。负荷强度反映训练负荷的质的特征,负荷量反映负 荷的数量特征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 对运动员在上一个训练过程中的参赛结果评价:1. 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取得的名次2. 在比赛中表现出的竞技水平3. 运动员在上一次训练过程中最好的一次比赛成绩4. 多次比赛中所表现的平均水平 运动员的起始状态标志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 运动员的目标状态标志着一个完整训练过程的终点 训练目标在训练过程中的作用:1. 训练目标的激励作用2. 训练目标的导向作用3. 训练目标的标尺作用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指标(1.竞技水平指标 2.名次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

8、负荷指标第二章 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运动训练规律:指运动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 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主观条件或自身才能 竞技表现:运动员按照专门制定的竞技规则,在比赛中展示的竞技水平与比赛名次竞技能力的构成子能力: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知识能力 各个竞技子能力的靶向竞技表现: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协调、灵敏 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 心理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

9、保持 知识能力:竞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竞技能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基因遗传、生活环境、运动训练 运动员竞技能力表现的影响因素:运动员自我竞技能力的培养与表现、对手的竞技表现、比 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四大运动训练原则 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 概念:以实现预设目标为导向,激励运动员积极参与,并在为运动员身心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的条件下,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长期艰苦的训练需要不断的动机激励2. 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员保持系统训练并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基础3. 健康的身体是运动创造美满人生的重要条件训练学要点:1.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协调兼顾国家与

10、个人利益 2.以人为本,加强医务保障3. 做好目标控制,及时反馈,信息调节 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 概念:根据运动项目的共性特点从实战出发,针对运动员个人特征,科学的安排训练过程的 周期、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要素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竞技比赛对于训练活动的导向性2. 运动专项竞技的特异性3.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体性与变异性 训练学要点:1.认真研究项目特点与专项竞技的需要2.科学的诊断运动员个人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训练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 概念:运动员应系统持续的从事运动训练,并应分阶段做出周期性安排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长期性2.

11、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3.运动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训练学要点: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2. 分段组织系统持续训练过程的实施3. 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 概念: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 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机体适 应过程,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科学基础:1.人体机能对外加适宜负荷的适应性机制2. 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训练学要点:1.准确把握运动训练负荷的适宜量度2. 科学的探求

12、负荷量度的临界值3.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加速机体恢复的措施:1.训练学恢复手段 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3.营养学恢复手段 4.心 理学恢复手段第三章 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 体能: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 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力量素质: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 最大力量:人体肌肉在随意收缩中所能表现出来的最大力的能力 快速力量:肌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挥出尽可能大的力量的能力 力量耐力:运动员在静力性工作中长时间保持相应强度的肌肉紧张,或在动力性工作中多次 完成相应强度的肌肉收缩的能力 速度素质:人体或人体某一

13、部分快速移动,快速完成动作和对外界信号快速做出运动反应的 能力反应速度: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 动作速度:人体完成单个或成套动作的速度,是技术动作不可缺少的要素(单个动作速度、 成套动作速度、动作频率)移动速度:在运动中,单位时间里运动员身体快速移动的能力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是通过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 体能训练分为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的基础)、专项体能训练 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1. 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合理配置2. 体能训练的协同安排3. 体能训练中的意志力培养良好体能训练的意义:1. 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2

14、. 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3. 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国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4. 有助于运动员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和全面发展运动素质力量素质类型: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力量耐力 力量素质的影响因素:1. 肌肉收缩的物质基础 肌肉横断面积的大小 肌纤维类型所占比例 代谢能量物质的储存 代谢酶活性2. 肌肉收缩的工作条件 中枢神经系统冲动的强度 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 肌纤维收缩的同步化程度 肌肉工作的动力学条件 动作技术的合理性发展最大力量的主要途径:1. 加大肌肉横截面2. 增加肌肉中磷酸肌酸(cp)的储备量,以加快工作中三磷酸腺苷(ATP)的合成速度3

15、. 提高肌肉及肌纤维之间的协调性4. 改进和完善运动技巧发展最大力量的常用方法1.重复练习法负荷强度为 75%90%。每次训练中完成68 组,每组重复 36 次,组间间 歇 3 分钟2. 阶梯式极限用力法,亦称金字塔训练法3. 静力练习法通过大强度的静力性练习来发展最大力量。负荷强度为90%以上,每次持续时 间为36秒,练习4 次,每次间歇34分钟发展快速力量的主要途径:1. 提高最大力量2. 缩短表现出最大力量所需要的时间发展快速力量的常用方法:1. 减负荷练习2. 先加后减负荷练习发展力量耐力的重要途径:发展力量耐力首先根据专项特点认真分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力量耐力,进而选择训练方法 确定训

16、练负荷的基本要求发展力量耐力的常用方法:1. 持续训练法2. 间歇训练法3. 循环训练法4. 重复训练法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1. 注重不同肌肉群肌肉力量的对应发展2. 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3. 处理好训练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 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5. 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速度素质类型:1. 反应速度(反应时)2. 动作速度(单个动作速度、成套动作速度、动作频率)3. 位移速度(移动速度)不同项群中三种速度素质的作用、特征及任务:1.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 作用:主导性作用 特征: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动作速度素质 任务:着重提高速度素质中的速度力量、动作协调性等体能主导类速

17、度性项群:作用:决定性作用 特征: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 任务:提高反应速度和位移速度,防止速度障碍的出现 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群:作用:决定性作用 特征:表现为由耐力来决定速度素质 任务:着重通过提高速度耐力来培养动作速度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作用:重要作用 特征: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动作速度素质 任务: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动作速度素质 技战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作用:重要作用 特征:在多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或接近最大限度)表现出三种或部分速度素质 任务:在多年训练中全面、综合地提高各种速度素质速度素质的影响因素: 反应速度:取决

18、于人的感受器和其他分析器的特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肌肉之间的 协调性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快慢受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速度和神经肌肉协调性 的影响移动速度:取决于动作频率提高动作频率的途径:1.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抑制转换的速度2. 增强肌肉的收缩力量与放松能力加大动作幅度的途径:1. 提高肌肉力量2. 改进动作技术3. 改善运动装置的柔韧性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信号刺激法 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1.大强度的分解技术练习 2.助力练习 3.减少负荷练习 4.预先 加难练习移动速度的练习方法: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速度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 确立高度重视速度的训练指导思想

19、2. 速度训练必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3. 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顺序和时间4. 合理安排速度训练的负荷5. 注意各速度素质在完整运动过程中转换能力的培养耐力素质分类:1. 根据运动中氧代谢的特征:有氧耐力、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2. 根据肌肉工作的力学特征分类:静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3. 根据竞赛及体育活动持续的时间: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长时间耐力4. 根据耐力素质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作用:一般耐力、专项耐力5. 根据器官系统的功能:肌肉耐力、心血管耐力6. 根据参加主要工作的肌群数:局部耐力、全身耐力一般耐力的影响因素:1. 有氧功能能力 2.体内能源物质的储存 3.支撑运动器

20、官承受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4. 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发展一般耐力的途径:1. 提高运动员的摄氧、输氧及用氧能力 2.保持其体内适宜的糖原及脂肪的储存量 3. 提高肌肉、关节、韧带等支撑运动器官对长时间负荷的承受能力 4.加强运动员心理调节 控制能力一般耐力训练方法:1.持续训练法 2.间歇训练法专项耐力的决定因素:1. 能源物质的储存及供能能力 2.支撑运动器官的功能3.运动员对疲劳的心理耐受 度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1. 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专项耐力:发展专项耐力的内容与手段应以多 次重复完成比赛动作或接近比赛要求的专项练习为主2. 体能主导类周期竞速项目,分为耐力性和速度性两个项群

21、: 耐力性:主要通过提高乳酸无氧阈水平提高专项耐力,主要训练方法为大强度的间歇训 练法、重复训练法及比赛训练法速度性项目:主要采用重复训练法和比赛训练法3. 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目:安排长时间的专项对抗练习或专项练习 专项耐力负荷的控制:1. 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能力训练负荷的控制A. 负荷强度:无氧耐力训练强度为80%-90%,一次练习的持续时间介于1-2分钟之间B. 重复练习的次数与组数:每组练习的重复次数不必过多,如3-4次。练习的重复组 数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而定C. 间歇时间:1.次间间歇时间以恒定不变安排 2.逐渐缩短间歇时间安排2. 非乳酸功能无氧耐力训练负荷的控制A. 负荷强度:采

22、用95%以上的大强度进行练习B. 负荷量:持续时间可在10秒钟左右或更长一些,练习的重复次数可以多,但必须 以不降低训练的强度为原则,练习组数根据运动员的具体情况而定C. 间歇时间:1.短段落间歇安排 2.长段落间歇安排耐力素质训练的基本要求:1. 应与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思想作风的培养和心理方面的训练与调控结合进行2. 要注意针对专项的特点,依专项的需要去发展专项耐力3. 要注意呼吸的科学性4. 在发展无氧耐力的同时应注意发展有氧耐力5. 应注意全年系统的安排协调素质的构成要素:1.反应能力 2.空间定向能力 3.本体感知能力 4.节奏能力 5.平衡能力 6.与动作认知有关的认知能力协调

23、素质的影响因素:1. 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能力2. 运动技能的储备数量3. 时空感知能力4. 项目专项化水平5. 其他素质的发展水平6. 遗传因素柔韧素质影响因素:1.关节结构 2.结缔组织 3.肌肉体积 4.年龄和性别 柔韧素质的训练方法:1. 静力性拉伸练习2. 动力性拉伸练习3. 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练习法(PNF拉伸法)争取7岁前就进行柔韧性练习,力争在12岁前使柔韧性得到较好发展,16岁以后可逐渐加 大柔韧性练习的量和强度灵敏素质影响因素:平衡能力、速度、力量、协调能力衡量灵敏素质的重要标志:速度性、准确性、协调性运动技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风格

24、:指某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区别与其他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技术系统的、较为成熟和定型化了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战术能力:指运动员(队)掌握和运用战术的能力,是运动员(队)整体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技术的动作要素:1.身体姿势 2.动作轨迹 3.动作时间 4.动作速度 5.动作速率 6.动作力量 7.动作节奏运动技术的基本特征:1. 运动技术与体育动作的不可分割性2. 运动技术不断发展的必然性3. 运动技术相对稳定与即时应变的统一性4. 运动技术的个体差异性运动技术原理:1.生理学原理 2.生物力学原理 3.心理学原理 4.社会学原理运动技术的影响因素:1. 主体因素A.人体结构的力学特

25、征B.感知觉能力C.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D.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E. 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2. 客体因素A.竞赛规则B.技术环境C.器材设备与场地运动技术的基本训练方法:1. 直观法与语言法 2.完整法与分解法 3.想象法与表象法 4.减难法与加难法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技术的关系2. 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 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 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5. 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6.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7. 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8. 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9. 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预

26、见工作技术风格的影响因素:1.特长技术 2.运动员的神经类型(气质类型) 3.地域特征运动技术创新的目的:1. 直接提高运动成绩2. 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及因素间组合水平3. 有效制约现有运动技术4. 满足战术发展的需要5. 更有效的发挥人体潜能 6.构成运动项目竞争战略的主要因素 第四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下)运动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战术观念:指对比赛战术概念、战术价值功效及运用条件等认识和思维产生的观念 战术指导思想:指在战术观念统领下,根据比赛具体情况提出的战术运用的活动准则 战术意识:指运动员在比赛中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

27、决定自己战术行动的思维活动过程 战术知识:指关于比赛战术理论及实践运用的知识 战术形式:指战术行动中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和结构的行动方式 战术行动:指为达到特定战术目的而采用的动作、动作系列或动作组合运动战术的构成:1.战术观念 2.战术指导思想 3.战术意识 4.战术知识 5.战术形式 6.战 术行动战术的分类:1.按战术的表现特点分类: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心理战术2. 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类: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全队)战术3. 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4. 按战术的普适程度分类:常用战术、特殊战术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1. 战术任务和具体内容

28、2. 确定战术原则3. 实施战术目标的步骤及要求4. 对抗性项群预测对手的战术意图,包括进攻与防守意图以及心里意图等5. 己方(全队、小组或个人)的战术行动,包括具体分工6. 预测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变预案7. 对本方案的保密要求及赛前隐蔽工作制定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1. 及时收集准确的情报2. 处理好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的关系3. 考虑竞赛环境的影响4. 充分利用竞赛规则5. 计划性与可变性相结合战术能力的影响因素:1 .军事学与谋略学因素2. 心理学与思维学因素3. 形态学与体能、技能因素战术训练方法:1. 分解法与完整法2. 减难法与加难法3. 虚拟现实训练法4. 想象训练法5.

29、程序训练法6. 模拟训练法7. 实战法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 准确把握项目制胜规律2. 深刻领会战术意识培养的核心作用3. 着重培养运动员的战术运用能力4. 处理好个人战术行为与集体战术配合的关系5. 重视战术组合6. 加强战术创新研究战术指导思想是战术行动的核心战术知识是掌握和运用具体战术的基础 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是战术训练的中心环节运动员心理能力的影响因素:1.个性特征 2.竞赛情绪 3.注意特征4.感知觉能力 5.比赛动 机水平 6.意志品质 7.自信水平 8.中枢神经疲劳心理训练方法:1目标设置技能 2.想象技能 3.放松技能 4.注意技能 5.意志品质培养第四章 运动训练方法及其

30、应用运动训练方法: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为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实现科学训练目的、完成运动训练所采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1. 训练控制方法:模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微机辅训法2. 训练基本方法: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运动训练手段: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种竞技运动能力、恢复某种运动器官功能、 改善某种运动技能、完成某种具体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是构成现代 训练方法的重要组成因素运动训练手段的特征:多样性、专项性、迁移性、功效性 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1.姿势 2.轨迹 3.时间 4.速度 5.速率 6.力

31、量 7.节奏 身体练习动作特征:1.时间空间特征 2.动力学特征 3.运动学特征 训练动作过程阶段:1.动作开始 2.动作进行 3.动作结束训练手段基本特点:1.多元 2.多样 3.多种形态训练手段的基本类型:1. 单一动作周期性的训练手段 作为体能主导类速度性、耐力性运动项群的主要练习手段 可分为全身周期性和局部周期性练习2. 单一动作混合性的训练手段 作为体能主导类力量性、速度性或速度力量性项群的主要练习手段 可分为全身混合性和局部混合性3. 多元动作固定性的训练手段 作为表现性项群练习手段、变异组合技术的引导性练习手段、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组合 练习手段4. 多元动作变异性的训练手段

32、作为技能主导类对抗性项群的主要练习手段第五章 运动训练负荷及其设计与安排运动负荷: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运动员有机体施加的训练刺激 竞技负荷:为了参加比赛并将创造理想运动成绩作为最高目标,而发展专门竞技能力的特定 人群进行运动时所承受的运动负荷训练负荷:运动者在训练活动的单位时间里所承受的运动负荷 比赛负荷:运动者在比赛活动中完成或承受的工作量度 竞技状态:运动员参加训练和比赛的准备与现实状态 专项特征:以项目特征,即运动形态特征为基础,以比赛规范为指向,以特定的个体为载体 的竞技能力的表现特征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1.运动的目标与内容 2.年龄与性别 3.运动项目 4.方法与手段 5.环境

33、条件 6.前次运动负荷效应 7.运动者恢复水平 8.当前运动状态运动负荷分类:1.教学负荷2. 健身负荷3. 竞技负荷(包括训练负荷和比赛负荷)运动负荷等级水平:极限负荷次极限负荷大负荷中负荷小负荷训练负荷包含: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负荷量:指练习的时间、次数、组数、重量 负荷强度:指练习达到的高度、远度、难度,练习的密度、准确度、节奏等 训练量的功能:反复多次刺激机体,并形成一定的积累效应 训练强度的功能:加大对机体刺激的深度,提升机体的抗荷载能力,特别是在激烈对抗(比 赛)条件下的实战能力训练负荷设计的依据:1. 能量物质的供给与利用2. 适应与超量恢复原理3. 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规律4. 运

34、动项目特征与比赛情景5. 训练的阶段性与周期性竞技状态的基本特征:1.时相性 2.相对性 3.可控性 竞技状态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竞技能力整体和整合水平的高低训练负荷设计需考虑的问题:1. 训练的时期或阶段2. 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3. 性别、年龄与个性特征4. 疲劳与恢复、损伤与康复5. 训练器材与环境训练负荷设计的要求:1. 深刻分析与认识专项特征2. 深入了解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需要3. 准确把握不同阶段的训练负荷特征4. 科学构建训练负荷节奏模式5. 紧密结合赛事组织特点安排训练和比赛负荷不同阶段的训练负荷特征:基础训练阶段:负荷特点:循序渐进、留有余地专项提高阶段:负荷特点:逐年增加、逼

35、近极限 最佳竞技阶段:负荷特点:在高水平区间起伏 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负荷特点:保持强度、明显减量运动训练负荷设计与安排的基本模式:1. 运动生涯全过程的训练负荷设计与安排2. “单、双、多峰”负荷设计与安排3. “练调交替”的负荷设计与安排4. “冲平交替”的负荷设计与安排运动负荷监控:对运动训练活动及其成效进行的检查、评价和调控 运动训练过程监控实施的主体是教练员和科研人员,主要对象是运动员及其竞技状态运动训练负荷生物学监控的主要指标:心率、血压、血乳酸、血尿素、血红蛋白、尿蛋白心理学监控的主要指标:动机、认知、情绪、注意力、主观感知运动负荷安排的决定因素:1.运动项目特征 2.不同阶段目

36、标任务 3.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体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两练一调”为常用的基本模式 在基础训练阶段: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学习与掌握基本技术,发展多种运动能力为主要 目标,主要采用阶梯式递进的训练负荷模式 专项提高阶段:运动员身心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每课、每周的训练时间、次数增加,上强度 的次数也有所增加,主要采用递增波浪式模式 最佳竞技阶段:运动员的任务是根据比赛次数、重要比赛及赛事性质、伤病及其状况来决定 训练负荷,跳跃式和波浪式是这一阶段的主要负荷模式 高水平竞技保持阶段:通过训练量的适当降低和训练强度的必要保持的波浪式负荷模式为主技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采用逐渐增加训练负荷和逐

37、渐减少训练负荷的“波浪式”施加模式基础训练和专项提高阶段:多通过“训练量”的施加,达到动作技术掌握与稳定的目标 最佳竞技阶段:高难动作数量、优质套路及其在总数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增加,应注意负荷后 的适宜恢复 技心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 采用大、中、小相结合的负荷安排,以中等负荷为主体进行训练。在大负荷的训练后,要积极采取有力的恢复措施消除精神和体力的疲劳,为运动员机体机能的恢复和提高奠定基础技战能主导类项群的训练负荷特征: 以准确、有效完成动作技术和灵活执行战术方案为前提的,其负荷内容与负荷节奏在不同的 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在准备期阶段,更多的追求较大训练量的技术训练 在强化期阶段则是注意提

38、高追求技术训练的强度。在赛前应非常注重模拟 对手或者专门比赛环境的训练,其训练强度接近比赛水平第六章 运动训练过程与训练计划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多年训练、年度训练、大周期训练、周训练、课训练 多年训练:运动员持续两年以上的训练 多年训练分为: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区间性多年训练过程 训练大周期包括:准备期、比赛期、恢复期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包括:基础训练阶段、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高水平保持阶段各训练阶段的主要训练任务: 基础训练阶段:依专项需要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专项提高阶段: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最佳竞技阶段:创造最佳优异成绩 高水平保持阶段:保持专项竞技水平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规划: 基础训

39、练阶段:主要任务:依专项需要发展一般运动能力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体能主导项目:1.基本运动能力2.多项基本技术3.一般心理素质 4.基本运动 素质负荷特点:循序渐进、留有余地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体能主导项目:1.专项运动素质 2.专项技战术3. 专项心理品质 4.训练理论知识 技能、技战能主导项目:1.专项技战术 2.专项运动素质 3.专项心理品质 4.训练理论知识 技心能主导项目:1.专项技术 2.专项心理品质 3.专项运动素质 4.训练理论知识 负荷特点:逐年增加、逼近极限最佳竞技阶段:主要任务:创造专项优异成绩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同上

40、 负荷特点:在高水平区间起伏高水平保持阶段:主要任务:努力保持专项竞技水平 训练的重点内容及顺序:体能主导类项目:1.心理稳定性 2.专项技、战术3.专项运动素质 4.训练理论知识 技能、技战能主导项目:1.心里稳定性 2.专项运动素质3.专项技、战术4.训练理论知识 技心能主导项目:1.心理稳定性 2.专项技术 3.专项运动素质 4.训练理论知识 负荷特点:保持强度、明显减量制定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1. 有效控制训练过程的客观要求2. 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长期性的要求3. 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阶段性的要求 运动训练的基本流程的组织环节:1. 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2. 运动训练目标的系统设定

41、3. 运动训练计划的科学制定4. 运动训练活动的系统组织5. 运动训练成效的评估6. 运动训练发展目标的实现起始状态诊断是运动训练过程的起点,建立训练目标体系是运动训练活动的最终目的运动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训练系统外部的各个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定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1. 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2. 运动员的起始状态3. 运动训练目标4. 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条件 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1. 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2. 确定训练的任务及指标3. 划分训练阶段并确定阶段训练任务4. 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对策5. 安排比赛序列6. 规划

42、训练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7. 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8. 确定训练手段的负荷要求9. 制定训练恢复措施10. 规划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和标准运动训练计划基本内容的4 个组成部分:准备性部分、指导性部分、实施性部分、控制性部分起始状态诊断:运动成绩、竞技能力、训练负荷训练目标: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指标、训练负荷指标制定训练计划的注意事项:1. 明确训练指导思想,科学建立训练目标体系2. 注重竞技能力的持续发展与各类训练计划的整体协调3. 保证训练计划的相对稳定和适宜变更4. 充分重视多学科协作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定: 基础训练阶段:1. 训练任务:发展运动员的多种运动能力。在发展各种运动素质训练

43、内容的配置上,随年龄 的增长,应该按照柔韧有氧耐力及反应速度最大速度及速度力量最大力量、无氧耐力 及力量耐力的顺序进行安排2. 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慎重选择的安排适宜的训练负荷,注意 竞赛水平和竞赛负荷的循序渐进专项提高阶段:1. 训练任务:发展决定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2. 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1.运动员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身体能力,可以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2. 紧密结合专项特征和运动员的个性特点3. 根据运动员能力的发展节奏,与训练负荷的安排相统一,保证 运动员阶段训练的全面发展最佳竞技阶段:1. 训练任务:集中发展专项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同时加强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持阶

44、段:2. 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注意细致的安排训练负荷,通常呈波浪形并保持明显的节奏1. 训练任务:努力保持和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激励运动员继续参加训练、比赛并力 争表现优异成绩根据专项竞技的需要,安排相应的素质训练和技术训练 让运动员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2. 负荷特征与竞赛安排:负荷通常低于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保持在一定强度的基 础上降低训练量,力求延长训练和竞赛年限年度训练计划的内容:1. 对运动员起始状态的诊断2. 确定训练的任务及指标3. 划分训练阶段并确定阶段训练任务4. 确定实现目标的基本对策5. 安排比赛序列6. 规划训练负荷的动态变化趋势7. 选择训练方法和手段8. 确

45、定训练手段的负荷要求9. 制定训练恢复措施10. 规划检查评定训练效果的时间和标准周期类型:单周期、双周期、多周期竞技状态阶段:发展与提高、优化与保持、减退与调整大周期训练计划制定的要点:准备期:1. 运动员要完成大量的基本能力训练,有重点的全面提高竞技能力水平2. 结合参加重要比赛的特定需求,逐步培养竞技状态,准备参加比赛并争取好成绩3. 全面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技能和战术等能力 比赛期:主要任务:参加比赛并争取好成绩1.应充分考虑特定比赛的实际需要,主要发展运动员的核心竞技能力2. 系统整合各项竞技能力,做好参加比赛的各项准备3. 注意全面发展的前提下,突出专项能力的重点发展4. 控制好训练

46、负荷,将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调整到适宜水平恢复期: 通过较低的负荷强度的积极训练,在保持身体活性的基础上实现身体能量的快速恢复,更多 的采用持续训练法和游戏等形式每一周的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恢复周周训练计划的制定:基本训练周: 主要任务:全面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内容:1.通过大量反复的身体练习,有效提高运动员专项身体能力与技战术水平2.通过训练负荷的深刻刺激全面改善身体的能力状态3. 安排多项训练内容,通过比重有所不同、方式各有变化的各种训练内容,有效刺激 运动员机体能力的全面发展负荷安排特点:1. 不同阶段运动员的训练课次安排不同。处于基础训练阶段初期的儿童少年运动员每周

47、训 练 3-4 次2.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水平的提高,运动员逐渐能够承受更大负荷,课次随之增多,直至高 水平运动员每周训练12-14次,每次训练2-3 小时赛前训练周 主要任务:完善专项竞技能力的核心要素,为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奠定基础 内容:1.紧密结合专项需求,通过集中训练完成竞技能力的定向整合,形成稳定的个人能力 框架与集体配合战术体系2.重点发展专项竞技能力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能力 负荷安排特点:总体负荷水平保持在较高的层次,主要以强度刺激为主,并适当的安排适应 性热身比赛,不断强化机体能力的转化,逐渐形成预期的临赛状态 比赛周:主要任务: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并成功参赛 负荷安排特点:1. 训

48、练负荷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训练量要严格控制2. 通过错落有序的训练内容安排,保证各个方面的子能力在比赛时间同时出现高峰状态恢复周:主要任务:更快、更好的消除运动员身心疲劳,紧密结合专项运动特征以及运动员的个人特点,集中精力促使运动员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得到恢复内容:通过负荷水平较低的训练适度的刺激运动员的机体,保持机体的适度活性,尽快排除 代谢废物,更好的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负荷强度特点:1. 训练量和强度都大幅度降低,总体负荷小2. 训练内容更灵活主要包括各种一般性的身体练习、游戏性练习等,为后期训练和比赛 提供良好的初始条件11不同训练周期及其主要任务,内容和负荷的结构特点A 基本训练周 :

49、通过特定的程序和反复练习是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以及通过负 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准备时期最主要周型) 内容和负荷的结构特点:内容上,a不同训练内容,对人体各种生理系统的要求不同b 不同训练内容要求不同的肌群或肌群相同但以不同的工作方式提供运动的动力 c 不同的训练内容对运动员施予不同的心理负荷d 不同目的的训练对运动员机能状况的要求不同负荷上,a课次安排:儿童在基本训练阶段初期,每周2-3次,至多4次;每日安排两次课 时,一次基本课(负荷量度大或中),一次补充课(负荷量度中或小)b 负荷的变化:周运动负荷加大B 赛前训练周: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

50、条件,把各种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上去 内容和负荷的结构特点: 内容上,与基本训练周基本一致,但更加接近于专项的比赛的特点负荷上,提高训练强度C 比赛周: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理想的竞技状态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 力求实现预期的目标内容和负荷的结构特点:内容上,超量恢复的集合安排和连续比赛周安排; 负荷上,负荷后,超量恢复出现在同一时间,负荷围绕机体在比赛日的最佳状态进行D 恢复周:消除运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激发强烈的训练动机, 准备投入新的训练。内容和负荷的结构特点: 内容上,一般性的身体练习和带有游戏性的练习 负荷上,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训练课由准备部分、

51、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组成训练课分为: 1.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2.技、战术训练课3.综合训练课课训练计划的制订:身体训练课: 任务:全面发展运动员的各项身体能力,提高力量、速度、耐力等各种身体素质的水平 要求:1.在一次课上安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素质练习,由于各种素质练习需要的身体条件不一 样,需要合理安排训练次序2.速度练习、快速力量练习等更强调爆发力的练习,安排在训练课的前一部分进行3.在训练课的后一部分,运动员身体出现疲劳,安排以发展耐力素质为主的练习 技、战术训练课 任务:使运动员掌握专项技术和战术,并不断提高能力水平,保证在比赛中高质量的完成技 术与战术配合要求:紧密结合专项特点与实

52、战要求,根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具体要求,合理运用各种训练手 段综合训练课: 任务:根据专项发展的需求,全面发展运动员所需要的各项竞技能力 要求:1.在训练课中交替安排不同内容的训练,利用不同练习对身体不同部位、不同供能方式的交 互刺激,以保证充分的利用训练时间,提高训练效果2.训练课中要先进行技术和战术训练,后安排体能训练3. 先进行灵敏性、速度训练,再安排力量和耐力训练4. 注意训练负荷的合理分配,以便运动员能够高水平的完成各项训练内容,达到预期的 训练目标控制运动训练过程的实施要点:1. 保证竞技训练过程的系统性2. 保证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整体性3. 保证训练团队组织的有序性控制训练过

53、程的要点:1.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控制训练过程的核心2. 训练计划的科学制定与据实调整是控制训练过程的基本手段3. 对运动员身心状态的科学监测与客观评价是控制训练过程的关键环节4. 教练员与运动员的紧密配合是控制训练过程的重要保证评价训练效果的主要途径:1. 运动成绩的提高2. 竞技能力的发展3. 训练负荷的影响训练效果评价指标:内部指标:运动员的身体能力、技战术水平、心理状态、比赛成绩 外部指标:训练环境、教练员水平、训练条件、营养、医疗条件第七章 教练员的职责与教练员的行为1教练员在运动队管理中的角色定位A 教练员是运动队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者B 教练员是运动队管理链中的信息沟通者C 教练员是运动队人际关系的协调者2教练员的基本素质:A 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精神B 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C 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D 适应于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