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量化分析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70062746 上传时间:2022-11-18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319.5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力资源量化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人力资源量化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人力资源量化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资源描述:

《人力资源量化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力资源量化分析(1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力资源量化分析人力资源量化分析Human resource quantification analysis第一章 人力资源量化分析概述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概述是从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所包括范围的角度来认识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全貌的方法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的意义、研究对象和特点,理解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的主要内容,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数据。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概述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与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二、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三、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的总体

2、方法与过程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描述性统计法 二、统计指数分析方法 三、抽样统计分析方法 一、企业人力资源量化分析基本概念人力资源:P2人力资源量化分析:P10人力资源量化分析方法人力资源量化分析过程二、人力资源量化分析方法(一)一、分组分析法二、相对程度分析三、集中趋势分析四、离散程度分析三、人力资源量化分析法(二)一、指数概念:个体指数、总指数、综合指数二、指数分析三、人力资源量化分析法(三)推理性统计分析法:1、假设检验2、方差分析3、相关分析4、回归分析5、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第二章 劳动力市场量化分析劳动力市场量化分析 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劳动力市场量

3、化分析是了解劳动力市场状况的重要工具。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劳动力市场概念和量化分析意义,理解劳动力市场量化分析的基本指标如就业率、失业率和人员流动率等。深刻理解劳动力市场供求预测分析方法。熟练掌握劳动力市场各类指标计算方法,并学会分析和运用劳动力市场量化分析的相关数据。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量化分析劳动力市场量化分析的意义 一、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特点PP64二、劳动力市场量化分析的意义。PP65 劳动力市场量化分析指标劳动力资源:PP67经济活动人口:PP67非经济活动人口:PP68从业人员:PP68失业人员:PP69就业压力指标:PP70就业弹性:PP70劳动力参与率:PP70就业率:人口

4、就业率、劳动力就业率失业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求人倍率:PP72二、人力资源需求预测1、集体预测法德尔菲技术(DELPHI):专家预测法2、趋势预测法根据人员历史数据预测,反映其与时间变动的关系。有移动平均法、时间回归法等。3、转换比率分析法(短期预测)先预测关键人员数量,再预测辅助人员数量根据以下公式:人员需求量=业务量/人均生产率考虑到生产率变化:计划期末员工量=(目前业务量+计划增长量)/目前人均业务量(1+生产率增长率)第二节、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一、企业人力资源供给预测1、外部人力资源供给预测1)研究宏观经济形势:失业率越低,人员供给越紧张。2)当地劳动力市场状况3)行业劳动力市

5、场状况2、内部劳动力供给预测1)技能清单法反映员工工作能力的列表,包含教育背景、训练背景和技能以及志向等流任率=一定期间后仍在职人员数/原在职人员数用于晋升人员确定、管理人员接续计划、对特殊项目的工作分配、工作调动、培训、工资奖励计划等2)管理人员置换图记录各个管理人员工作绩效、晋升可能性及所需培训内容3)人力接续计划某岗位员工内部供给量=现有员工量-流出总量+流入总量4)马尔可夫预测法根据过去人事变动规律来预测人事变动趋势。例:员工调动概率P MS J离职合伙人0.800.20经理0.10 0.700.20会计师0.050.800.05 0.10会计员0.150.65 0.20期初人员数量

6、P M S J离职 P 40 M 80 S 120 J 160 预计人员供给量406212011068第三节、人力资源控制一企业外部人力资源供给应用研究外部劳动力市场动态二、内部劳动力供给控制分析职工年龄分布、流动情况;分析“拉力”、“推力”因素。三、人力损耗处理1、人力损耗曲线表示任职时间长短与离职的关系2、人力损耗指标人力损耗指数=当年离职人数/某年平均职工人数人力稳定指数=服务满一年以上人数/一年前雇用总人数离职率时间四、劳动力价格分析工资水平工资差距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基尼系数计算第三章 企业人力资源状况量化分析学习目的和要求学习目的和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状况量化分析是从企业人力资源数量和构

7、成现象的角度来认识人力资源管理量化分析的方法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企业劳动统计表的基本内容和指标含义,理解期末人数和平均人数的计算方法,深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构成统计的基本指标与分析方法,了解企业人力资源变动统计、劳动潜力统计和员工定编分析,熟练掌握企业人力资源总量和变动的量化分析基本指标的计算方法。一、企业人力资源总量指标及其计算(一)期末人数(PN:point number)属于时点指标,包含年末人数、季末人数和月末人数。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所采用的指标(二)平均人数(AN:average number)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平均每天所拥有的人数包含月平均人数,季平均人数和年平均人数;各

8、指标计算方法第三节 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对企业人力资源按一定标准分组,可以了解企业人力资源在性别、岗位、工种等方面的结构状况。一 按用工期限分组:长期职工;临时职工二 按性别分组三按岗位分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四按年龄或工龄分组五按文化程度分组第四节 企业人力资源变动基本公式:期末人数=期初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本期增加人数来源本期减少人数类别本期增加率、本期减少率、职工周转率第五节 企业人力资源总量分析一企业人力资源计划完成情况分析计划完成度=二 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分析1)按年龄分组2)按文化程度或技术等级分组三企业人力资源总量变动与劳产率的关系企业劳动潜力分析:定

9、员定岗企业劳动力平衡分析报告期计划使用量报告期末实际使用量岗位定员分析劳动效率定员法工时定额法产量定额法设备定额法比例定员法第四章 工作时间利用量化分析1、工作时间利用统计的意义可以了解职工工作时间安排状况;可为职工报酬制定提供依据;可以加强管理,提高劳动效率;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原始资料。2、工作时间概念与核算(一)绝对数指标1(WD)日历工日(CWD)制度工日(IWD)出勤工日(PD)缺勤工日(AD)停工工日(SWD)非生产工日(NWD)制度内实际工日(IVWD)加班工日(AWD)全部实际工作日数(TVWD)WD:work-day WH:work-hourWD:work-day WH:wor

10、k-hourCWD:CWD:calendarworkcalendarwork-day CWH:calendar work-hour-day CWH:calendar work-hourIWD:institutional WDIWD:institutional WDPD:present work-dayPD:present work-dayAD:absent work-dayAD:absent work-daySWD:stop work-daySWD:stop work-dayNWD:non-productive work-dayNWD:non-productive work-dayIVWD:i

11、nstitutional virtual work-dayIVWD:institutional virtual work-dayAWD:additional work-dayAWD:additional work-dayTVWD:total virtual work-dayTVWD:total virtual work-day(二)绝对数指标2(WH)日历工时(CWH)制度工时(IWH)公休工时(ILH)出勤工时(PH)缺勤工时(AH)停工工时(SWH)非生产工时(NWH)停工被利用工时(RSWH)制度内实际工时(IVWH)加班加点工时(AWH)全部实际工时(TVWH)作业11、一工业贸易公司

12、2006年年末共有员工100人,2007年因解聘和辞职流失了40名员工,同时引进了20名新人,则计算该公司2007年年末实际人数、人员流失率和新增率以及员工周转率。2、某企业销售部门为考察销售部员工整体素质年度变化,采取标准记分卡方法。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考察。三者的权重分别为0.3、0.4、0.3。具体考察情况如下表.比较该企业销售部的素质年度差异。指标20062007 出勤状况(0.5)89 工作量(0.5)79工作满意度(0.6)87 员工关系(0.4)56 学历(0.3)46 销售业绩(0.7)681 1、解:、解:20072007年末人数年末人数=100-40+20=80=

13、100-40+20=80人员流失率人员流失率=40/100=40%=40/100=40%人员新增率人员新增率=20/80=25%=20/80=25%员工周转率员工周转率=60/90=67%=60/90=67%2 2、解:、解:20062006年整体素质年整体素质=6.59 =6.59 2007 2007年整体素质年整体素质=7.56=7.56年度增量年度增量=0.97=0.973、工作时间利用指标1)出勤率(PR)2)出勤时间利用率(URPT)3)制度工作时间利用率(URIT)4、工作时间损失指标工作月利用率(URWM)、工作日利用率(URWD)工作月损失率(LRWM)、工作日损失率(LRWD

14、)5、工作时间的经济分析产量损失(LP)人工成本损失(LEC)工资损失(LW)6、工作时间结构分析加班加点比重(AWDHR)加班加点强度(AWDHS)7、工作时间平衡表编制工作时间平衡表工作时间平衡表时间资源工时数时间运用工时数日历工时制度内实际工时公休工时缺勤工时制度工时停工工时非生产工时作业21、某生产企业2008年3月制度工作天数为22天,该企业3月共有职工150人。该企业3月缺勤情况:缺勤3日10人、缺勤4日5人、缺勤2日6人,另外有6人次非生产活动,因缺电停工2日(其中停工当日无缺勤 和非生产)。计算该企业3月日历工日、制度工日、出勤工日和制度内实际工日、出勤率、出勤时间利用率。2、

15、某服装厂2008年5月制度工作天数为20天,职工人数为200人,缺勤工日为300天,停工工日为200天,非生产工日为100天,停工被利用工日为50天,非全日缺勤工时为200工时,非全日非生产工时为60,非全日停工工时为20,加班加点工时为600,计算该厂制度工时数、制度内实际工时数、全部实际工时数。3、某加工企业2008年4月制度工日为2000,缺勤工日为300,非生产工日为200,停工工日为100,停工被利用工日为50,该企业职工人数为100人,计算该企业工作月人均损失率和工作月利用率。作业作业2 2 答案答案1 1、解:日历工日、解:日历工日=150=150*31=465031=4650(

16、工日)(工日)制度工日制度工日=150=150*22=330022=3300(工日)(工日)出勤工日出勤工日=3300-62=3238=3300-62=3238(工日)(工日)制度内实际工日制度内实际工日=3238-6-300=2932=3238-6-300=2932(工日)(工日)出勤率出勤率=3238/3300=98.12%=3238/3300=98.12%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时间利用率=2932/3238=90.55%=2932/3238=90.55%2 2、解:制度工时、解:制度工时=32000=32000(工时)(工时)制度内实际工时制度内实际工时=32000-4680=27320=3

17、2000-4680=27320(工时)(工时)全部实际工时全部实际工时=27320+600=27920=27320+600=27920(工时)(工时)3 3、解:月人均损失天数、解:月人均损失天数=5.5(=5.5(天天)月人均损失率月人均损失率=5.5/20=27.5%=5.5/20=27.5%月实际工作长度月实际工作长度=1450/100=14.5=1450/100=14.5(天)(天)月利用率月利用率=14.5/20=72.5%=14.5/20=72.5%月人均损失率月人均损失率+月利用率月利用率=1=1第五章 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统计1、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的含义和计算公式劳动生产

18、率:是指一个劳动者单位劳动时间内的产出量或单位产量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效益:是单位时间内实际收益与劳动消耗量的比例。计算公式,见书P1112、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统计原则和意义见书P110和P111。二、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1、按产品产量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1)按产品实物量计算=产品实物总量/活劳动消耗量;2)按标准实物量计算=标准实物产量/活劳动消耗量3)按总产值计算=总产值/活劳动消耗量4)按净产值计算=净产值/活劳动消耗量5)按增加值计算=增加值/同期活劳动消耗量6)按生产工作量指标计算=实际完成定额工时/生产实用工时2、按企业人员范围计算劳产率1)基本生产工人劳产率2)生产工人劳产率

19、3)全员劳产率3、按时间单位计算劳产率小时劳产率、日劳产率、月劳产率三、企业劳动生产率动态统计劳动生产率指数的含义和计算1、某企业2007年总产值8000万元,平均人数为100人,生产总成本为6000万元,包含工资成本500万元,计算该企业2007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2、某企业2007年直接生产人数为100人,后勤人员为20人,2007年总产值为1200万元,中间投入600万元,折旧为200万元,工资为200万元,计算该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和生产人员劳动生产率、增加值劳产率、净产值劳产率。1、解:劳动生产率=8000/100=80万/人 劳动效益=2000/100=20万/人2、解:全员劳产

20、率=1200/120=10万/人 生产人员劳产率=1200/100=12万/人增加值劳产率=600/120=5万/人净产值劳产率=400/120=3.33万/人1 1、劳产率三种指数形式、劳产率三种指数形式1)可变组成指数:指两个时期劳产率的变化既受各组劳产率的变动影响,又受各组职工人数占总人数比重的影响。2)固定组成指数:指人员组成保持在报告期水平,而仅考虑劳产率水平的变化。3)结构影响指数:指劳产率水平保持在基期,人员组成发生变化对劳产率水平的影响。劳产率可变组成指数=固定组成指数X结构影响指数可变组成指数为:固定组成指数为:结构影响指数为:111000qLq LLKq LL111011L

21、q LLKq LL011000qq LLKq LL例1:某贸易公司2006-2007年度三个销售中心的人员数和绩效如下表:20062007人数人均销售额(万)人数人均销售额(万)一中心501006090二中心60807085三中心80707080例例2 2:某企业:某企业20042004年和年和20052005年的生产情况年的生产情况如下表,计算该企业劳产率的可变组成指如下表,计算该企业劳产率的可变组成指数、结构变动指数和固定组成指数并适当数、结构变动指数和固定组成指数并适当加以分析。加以分析。2004年 2005年 人数 产值(万元)人数 产值(万元)1分厂 200 6000 1606400

22、2分厂 100 4000 12036003分厂 150 5000 10045002 2 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分析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因素分析三种因素:企业人员结构变动,工人工时利用状况和企业人均技术装备程度.1)企业人员结构变动分析: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指数生产工人比重指数2)生产工人时间利用情况对劳产率影响(P130)月劳动生产率指数=小时劳动生产率指数实际工作日长度指数实际工作月长度指数例1 某企业2006-2007年人员结构和生产情况如下表产值职工人数(万元)全部职工生产工人20065000200160200760002502003)3)企业技术装备情况对劳

23、产率影响分析企业技术装备情况对劳产率影响分析人均固定资产量,人均动力消耗量固定资产利用指标,动力消耗产出指标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者技术装备程度指数固定资产利用指数劳动生产率指数=劳动者动力装备程度指数单位动力消耗产量指数3 劳动生产率变动对产量和劳动量的影响产品产量=劳动力数量劳动生产率例 某企业产值与固定资产如下表,计算其固定资产利用程度等指数并展开劳动生产率分析。产值(万元)平均人数(人)固定资产(万元)2006100080800200715001001000第四节第四节 其他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其他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一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一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全员劳动全员劳动生产率生

24、产率;建筑安装工人劳动生产率建筑安装工人劳动生产率;人均人均实物量指标实物量指标二商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二商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人均销售人均销售量量;人均销售额人均销售额;每万元销售额职工人数每万元销售额职工人数,售货员人均接待人数售货员人均接待人数运输企业劳动生产率运输企业劳动生产率:人均总产值人均总产值;人均人均运输量运输量;人均行走量人均行走量第五节 劳动效益统计1 劳动效益直接指标:人均创利率;2.劳动效益间接指标:工资利润率;百元产值工资含量;百元工资新创价值3人均创利率与工资利润率关系4.劳动效益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例1 某化工厂2007年总产值8000万元,中间投入为5000万元,

25、固定资产折旧为500万元,工资为500万元,各种费用和税收为500万元,职工人数为100人,计算该厂人均创利率和工资利润率以及百元产值工资含量。例2 某公司2007年工资利润率为50%,人均工资为20000元,计算该公司2007年的人均创利率、百元净产值工资含量例3 某百货公司2007年销售收入为2亿元,职工人数为50人,实现利润率为10%,百元收入工资含量为5元,计算该公司的人均创利率和工资利润率。第六章第六章 企业劳动定额统计企业劳动定额统计一、劳动定额统计的概念与意义1、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规定劳动者完成单位合格品或工作量所费时间以及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合格品量或工作量。2、

26、劳动定额统计意义(P147-148)2、工时定额(HQ)生产单位产品的规定时间生产单位产品的规定时间如安装一台电视机要如安装一台电视机要1 1小时。小时。3、产量定额(PQ)单位时间内规定产品的生产数量。单位时间内规定产品的生产数量。如如1 1小时生产铅笔小时生产铅笔100100支。支。服务定额、看管定额、销售定额等服务定额、看管定额、销售定额等形式形式4、实作工时(AWH)实际消耗工时,是一定条件下生产某产品所耗用的工时5、完成定额工时(FQWH)是实际生产的产品数量所折算的工时数量二、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二、劳动定额完成情况指标统计(个人和单位统计(个人和单位)1、定额完成率(QFR):产

27、量定额完成率和工时定额完成率(P151)2、超额率(OQR)(P152)3、达额面(QR)(P152)4、计算指标应注意的问题(P153)个人定额完成率和单位定额完成率计算差异:个人定额完成率=FQWH/AWH单位定额完成率=FQWH/IWH计算FQWH时要采取合格品数量;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考虑追加定额;三、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应三、劳动定额完成程度指标的应用用1检验现行劳动定额水平,为修订劳动定额提供依据2衡量工人超额劳动的标准,为计算工人超额劳动报酬提供依据3计算生产能力,作为生产任务和劳动力平衡的依据四、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分析四、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分析1、劳动定额完成情况因素分析2、变异

28、分析3、水平分析4、动态分析五、劳动定额管理统计五、劳动定额管理统计1定额实行面统计:人员定额实行面指标计算。2产品定额制定面统计:产品定额指标3定额调整幅度统计:产量定额增加率,工时定额压缩率,相互关系。第七章 劳动报酬统计一劳动报酬统计的意义二、职工工资统计1、工资总额定义2、工资总额构成3、职工平均工资三工资动态统计1工资总额变动统计2、工资水平变动统计二、二、工资确定方式工资确定方式1 1、单一薪资和可变薪资(同一职等)、单一薪资和可变薪资(同一职等)月薪职等 1 2 3 4 52 2、不同职等薪资有无涵盖。、不同职等薪资有无涵盖。薪额幅度设计薪资制度注意的问题设计薪资制度注意的问题是

29、单一薪资率还是可变薪资率薪额幅度大小,是固定还是可变不同职等薪额幅度有无交叉低职等薪额幅度差距小,高职等薪额幅度差距大3 3、计时制与计件制、计时制与计件制计时制适用范围:计时制适用范围:1 1、产品质量重于数量的工作;、产品质量重于数量的工作;2 2、工作不便以数量计算;、工作不便以数量计算;3 3、规模较小,便于监督。、规模较小,便于监督。计件制适用范围:计件制适用范围:1 1、工作便于以件数计算;、工作便于以件数计算;2 2、工作不便于监督;、工作不便于监督;3 3、原料分配便于厂外生产;、原料分配便于厂外生产;4 4、强调产品数量的工作。、强调产品数量的工作。4 4、泰勒计划:计件制的

30、一种、泰勒计划:计件制的一种(高高资率和低资率)资率和低资率)E=NE=N*R1R1;E=NE=N*R2R2N N:产品数量,产品数量,R1R1:低资率,低资率,R2R2:高资率高资率例例 某加工厂工作某加工厂工作8 8小时的定额产出小时的定额产出为为1010件,件,R1=2R1=2元,元,R2=3R2=3元,如果张元,如果张三生产了三生产了1212件,李四生产了件,李四生产了9 9件,计件,计算两人的收入。算两人的收入。5 5、海尔赛计划(以节省时间为、海尔赛计划(以节省时间为奖励基础):奖励基础):E=TE=T*R R(工作在标准以下)工作在标准以下)E=TE=T*R+R+(S-TS-T)

31、*R R*P P(标准以上)标准以上)T T:实际工作时间,实际工作时间,S S: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工作时间,R R:小时工资率;小时工资率;P P:百分数百分数(单位产量工资减少)(单位产量工资减少)例例 某企业规定完成一项工作需要某企业规定完成一项工作需要1212小时,小时,某工人以某工人以8 8小时完成,设基本工资率为小时完成,设基本工资率为2 2元,奖金率为元,奖金率为50%50%,计算该工人工资收入。,计算该工人工资收入。6 6、100%100%时间奖工计划(通过时时间奖工计划(通过时间研究,确定了标准工时)间研究,确定了标准工时)E=TE=T*R R;E=TE=T*R+R+(S-T

32、S-T)*R R与计件工资(标准单位)有区别。与计件工资(标准单位)有区别。例例 与上例同,计算该工人所得。与上例同,计算该工人所得。7 7、卢文计划(类似于海尔塞计、卢文计划(类似于海尔塞计划,以工作时间为基础)划,以工作时间为基础)E=TE=T*R R;E=TE=T*R+TR+T*R R(S-TS-T)/S/S,接近于海接近于海尔塞计划,节省时间较少时有利;节省尔塞计划,节省时间较少时有利;节省时间多时不利。时间多时不利。例例 某公司规定某工作的定额工时为某公司规定某工作的定额工时为1212小小时,职工甲以时,职工甲以8 8小时完成,工资率为小时完成,工资率为2 2元元/小时,计算该职工的

33、工资。小时,计算该职工的工资。8 8、艾默生计划、艾默生计划C=S/TC=S/T(工时定额完成率),工时定额完成率),E=TRE=TR(66%);E=TR+P(TR)(66%-66%);E=TR+P(TR)(66%-100%);E=C(TR)+0.2TR100%);E=C(TR)+0.2TR例例 某公司规定效率等级和相应的奖金率如某公司规定效率等级和相应的奖金率如下表,设标准工作时间为下表,设标准工作时间为4040小时,工资率小时,工资率为为9 9元元/小时,职工甲、乙、丙的工作效率小时,职工甲、乙、丙的工作效率为低于为低于66%66%、80%80%和和110%110%,计算他们的收入,计算他

34、们的收入 效率等级66707580859095100 P135791216209 9、甘特作业奖金计划(类似、甘特作业奖金计划(类似于泰勒计划)于泰勒计划)E=T E=T*R R(标准以下)标准以下)E=SE=S*R+SR+S*R R*P P(标准以上)标准以上)具有保障工资特点。具有保障工资特点。例例 某加工厂规定定额工时为某加工厂规定定额工时为1010小时小时/件,件,工资率为工资率为9 9元元/小时,奖金率为小时,奖金率为30%30%,工,工人甲和乙分别以人甲和乙分别以1111小时和小时和1010小时完成,小时完成,计算两人的收入。计算两人的收入。三、合理工资规模计算三、合理工资规模计算

35、平均工资的计算:用人费固定资产产量制品库存平均工资员工数员工数固定资产增加值用人费价格(产量制品库存)价格增加值工资支付最高限度(工资支付最高限度(HLHL)=工资工资/盈亏平衡盈亏平衡点点工资支付可能限度(工资支付可能限度(PLPL)=工资工资/危险点危险点工资支付适当限度(工资支付适当限度(OLOL)=工资工资/剩余保留剩余保留点点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率=1-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固定成本+利润安全边际=正常销售额-盈亏平衡点劳动分配率=工资总额/增加值中国劳动分配率:1983年为56.5%,2005年为36.7%。盈亏平衡点盈亏平衡点=固定成本固定成本/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率

36、危险点危险点=(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安全边际)安全边际)/边际边际贡献率贡献率剩余保留点剩余保留点=(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安全边际安全边际+税税前利润)前利润)/边际贡献率边际贡献率例例 1 1 某生产企业某生产企业20072007年生产固定成本年生产固定成本为为500500万元,变动成本为万元,变动成本为20002000万元,安万元,安全边际为全边际为200200万元,边际贡献率为万元,边际贡献率为40%40%,计算其盈亏平衡点、危险点以及工资支计算其盈亏平衡点、危险点以及工资支付最高限度和可能限度。付最高限度和可能限度。例 2 某公司2007年的固定成本为500万元,工资为200万元,安全

37、边际为100万元,税前利润为100万元,边际贡献率为20%。计算该公司的薪资支付最高限度和可能限度以及合适限度。七、工资差距分析1、工资倍数2、工资基尼系数类别最高20%次高20%中等20%较低20%最低20%组均工资80006000500030001000例1 某企业全部员工的工资分类如下,计算其工资倍数。第八章第八章 社会保险统计社会保险统计一、社会保险覆盖统计各类保险覆盖率、参保率、缴费率二、社会保险收入统计缴费工资基数、缴费比例、三、社会保险支出统计替代率(RR)北京市各类保险缴费率1、养老保险单位:20%,个人:8%2、医疗保险单位:6%个人:2%3、失业保险 单位:2%个人:1%4

38、、工伤保险单位分行业缴:0.6%、1%、2%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职工退休时上年职工月平均工资与该职工的缴费工资平均指数的乘积。该指标反映职工在整个缴费年限或连续计算的若干缴费年限中的缴费工资水平,是改革期间计算基本养老金的重要指标。“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是指缴费工资乘以调整系数,其计算公式为:S(C1C1X1C1C2.X2C1C3.X3c1CN.XN)/12NS: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cl23n:为退休前123n年的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X123n:为被保险人退休前123n年的年平均缴费工资;n:缴费年限。第九章 人工成本统计人工成本(EC):工资总额、退休金、保险福利费、住房费、培训费、

39、劳动保护费和其他费平均人工成本(AEC)产均人工成本(PAEC)人工成本指数(ECI)人工成本效益指标:百元人工成本产值(HECV)百元人工成本增加值(HECAV)百元人工成本净产值(HECNV)百元人工成本利润(HECP)人工成本比例(ECR)第十章 劳动保护和劳动环境统计一劳动保护措施统计二工伤事故统计三职业病统计四劳动环境统计(SA)一、劳动保护措施统计1)劳动措施含义:广义指在生产和劳动过程中采取的一切有利于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和安全的措施;狭义指其中的技术性和组织性措施2)劳动保护措施统计内容:劳动保护措施项目和实施成果;劳动保护措施发生费用;劳动保护措施执行情况检查3)劳动保护措施项

40、目统计:施工项目指标:新开工项目数、继续施工项目数、停止施工项目数、期末在施项目数;完工项目数4)劳动保护措施项目实施情况统计:劳动保护措施项目实现程度=实际完工数/计划完工数;完工率=实际完工项目数/实际实施项目数5)劳动保护措施费用统计:劳动保护项目支付费用、个人劳保用品费用、保健食品费用、其他费用;由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改造基金支出;劳动保护措施费用完成额:设备、工器具购置费、建筑安装费及其它费用;执行情况统计:劳动保护措施费用计划执行进度;劳动保护措施计划完成程度二、工伤事故统计1)生产安全检查统计:受检率=计算期受检单位数/计算期应检单位数2)事故隐患件数3)连续安全生产时间:无事故天数

41、、无重大事故天数、安全行车公里数、安全采煤吨数4)工伤事故规模核算:工伤事故次数、工伤人数、工伤人次数、计算期工伤歇工工日、计算期工伤伤愈人员歇工工日、5)工伤事故频繁程度分析:平均发生工伤事故数、每千职工工伤事故数、每千职工工伤伤害人数、工伤频率、每千职工歇工工日、每千职工重大死亡事故次数6)工伤事故严重程度分析:平均每次事故伤害人数、平均每次事故重伤人数、平均每次重大伤亡事故重伤人数、平均每次重大伤亡事故死亡人数、工伤死亡率、工伤事故死亡指数、平均每名伤愈者歇工工日、工伤歇工率7)工伤事故损失分析: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一般按本期支付额计算、间接损失按直损的4-7倍计算;减产损失=工

42、伤工时损失X劳产率,利润损失=工伤工时损失X单位工时利润;比较分析:损失率=严重率X频率三、职业病统计1)企业职业病调查统计:受检率2)职业病现状统计:流行职业病种类、新发现职业病发病人数、职业病治愈人数、职业病患病人数、职业病死亡人数3)职业病发生程度分析:发病率、患病率、受检人患病率4)发病时间分析:最早发病工龄、最晚发病工龄、平均发病工龄5)职业病严重程度分析:治愈率、病残率、平均患病天数、总死亡率6)职业病结构分析:按职业病严重程度划分结构7)职业病损失分析:劳动时间损失;减产损失;工资损失;其他费用损失4、劳动环境统计劳动环境指标:绿化率、含尘浓度、超标倍数、超标率生产设备完好状况:

43、设备完好率防护设施达标分析:达标率个人防护品发放使用指标:发放率、使用率作业31、2007年某化工厂因工伤事故导致20人次受伤,该单位平均人数为200人。因工伤事故导致医疗护理支出500万元,工资损失10万元,财产损失200万元,罚款50万元,减产损失300万元。计算该企业2007年工伤频率、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海因利西法)。2、某加工厂因职业病导致2006年工日损失达1200工日,2006年制度工作天数为240天,该企业平均人数为200人,计算该企业2006年劳动力损失当量和劳动时间损失率。3、某加工企业2007年因职业病损失工日为2000工日,2007年制度工作天数为250天,职工总数为2

44、00人,职工日劳产率为1000元/人,计算2007年该企业劳动力损失当量和劳动时间损失率、产值损失。1 解:工伤频率=20/200=1/10直接损失=500+10+200+50=760万元间接损失=760*4=3040万元2 解:劳动力损失当量=1200/240=5 劳动时间损失率=1200/240*200=2.5%3 解:劳动力损失当量=2000/250=8 劳动时间损失率=2000/250*200=4%产值损失=2000*1000=200万元四、企业社会责任统计1、SA8000(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统一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国际上也

45、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定义,一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2 2、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两个误区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两个误区目前,社会上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有两个误区,一种观点认为推行

46、企业社会责任就是又要回到“企业办社会”的模式去。另一个误区就是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国际劳工标准、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SA8000认证,或者相反,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捐赠或企业所做的公益事业。3 3、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主要问题目前广东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企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目前广东劳动力密集型加工企业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职业中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生产条件、生产安全、职业中毒、加班、劳动关系紧张、员工基本权益保障这六毒、加班、劳动关系紧张、员工基本权益保障这六个方面。个方面。劳动合同问题。根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统计,反劳动合

47、同问题。根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统计,反映签定、履行劳动合同问题的来访、来电映签定、履行劳动合同问题的来访、来电147147件,占件,占12%12%。根据深圳市有关部门统计,。根据深圳市有关部门统计,20032003年上半年劳动年上半年劳动仲裁案件共仲裁案件共798798宗,其中,劳动合同类案件宗,其中,劳动合同类案件380380宗,宗,占立案总数的占立案总数的47.62%47.62%,与,与20022002年同期相比,上升年同期相比,上升31.7731.77个百分比。个百分比。劳资纠纷问题。根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统计,劳资纠纷问题。根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统计,20032003年,劳动争议处理问题年,

48、劳动争议处理问题8080件,占总数的件,占总数的6%6%,工,工资、工时问题资、工时问题173173件,占件,占14%14%。其次,是劳动工资问。其次,是劳动工资问题,占题,占20%20%,社会保险占,社会保险占15%15%。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生产安全、职业健康问题。工时和加班问题。这是加工生产企业最普遍的问题,工时和加班问题。这是加工生产企业最普遍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社会保险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妇女权益保障问题。妇女权益保障问题。总结:童工、劳动环境、薪酬、劳动歧视、妇女权益、劳动时间等标准。劳动关系与职业培训统计劳动关系与职业培训统计1、工会人员数、工

49、会化率指标;2、劳动争议规模、劳动争议处理率;3、参培人数、在培人数、员工培训率、培训费支出、培训效益。期末复习期末复习一、考试范围人力资源数量、劳动力市场统计工作时间统计、工伤事故统计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统计劳动定额统计、工资统计、社会保险统计二、题型二、题型1 1、填空题(、填空题(2020)2 2、名词解释(、名词解释(5 5)3 3、计算(、计算(4 4)4 4、问答题(、问答题(3 3)名词解释范围 出勤时间利用率、出勤率、工作日利用率 劳动效益、百元工资增加值率、人均创利率、定额完成率、制度工时、日历工日 工资总额、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素质三、问答题范围1、人力资源素质统计意义2、劳

50、动生产率和劳动效益统计意义和目标3、劳动定额统计意义4、工作时间统计意义1、人力资源素质指标体系包含 、三大方面。2、企业劳动定额通常包含 和 两种形式。3、目 前,我 国 企 业 普 遍 参 与 的 社 会 保 险 类 型有 、。4、企 业 工 作 时 间 核 算 的 常 用 基 本 单 位有 、。5、企业工资制度通常有 、;工资计算方式有 、。6、企 业 劳 动 生 产 率 按 产 值 划 分 分 别有 、三种形式。7、企业劳动效益指标实际上是 和 的比例。8、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数有 、。9、企业考核员工工作时间利用状况绝对指标有 和 ;相对指标有 、和 。10、企业工资负担衡量指标有 、。

51、11、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是指 和 之比,又称为 。12、企业工资的基本组成部分有 、。13、企业员工职业病的损失有 、。14、衡量企业员工数量变动的相对指标是 。五、计算题范围1、某企业在2006年4月共有制度工日为22天,出勤工日20天,平均职工人数为300人。计算该企业的日历工日数、缺勤工日数、出勤率。2、某工厂在2005年发生三起事故,导致工人死亡三人,受伤20人。死亡抚恤人均50万元。工伤医疗支出为30万,工资损失为50万,财产损失为100万,产值损失为300万。计算该工厂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及总损失(海因利西法)。3、某企业2005年共有职工400人,总产值达到8000万元,其中原材料消耗3000万,固定资产折旧200万,工资支出800万。分别计算总产值劳产率、增加值劳产率和净产值劳产率。4、某公司共有4名员工,2007年年工资分别为10万元、9万元、8万元、5万元,假定其年固定成本为50万元,安全边际为20万元,边际贡献率为10%,计算其工资最高支付限度和可能限度及工资倍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