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ppt

上传人:xin****828 文档编号:16994861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资源描述:

《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ppt(5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二地理(选修一)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密云教研中心 彭金凤,在高一地理教学中主要学习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高一地理必修课中的人文地理,主要学习人文现象的区位因素,侧重经济地理 。 选修(一)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提高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拓宽人文地理基础知识, 侧重于非物质的人文地理内容 。,地理选修(一)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定位,地理(选修一)教材安排的层次,首先,安排人口地理的内容。是关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迁移等基本活动的。 其次,安排城市地理的内容。有了人口,就要有居住地,在这个意义上说,人口地理是城市地理的基础,居住活动也是人类比较基本的社会活动。 再次,

2、安排文化地理和旅游地理内容,人类的文化和旅游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活动基础上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活动。 最后,安排政治地理的内容,人类的政治活动是最高层次的社会活动。综合国力的评估,包括人口、文化等因素。同时,政治地理状况对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和旅游地理等状况有很大反作用。 按照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来安排教学内容,有利于逐步加强人文地理综合性,逐步提高对人文地理的认识水平。,地理选修(一)教材的分析,第一单元 人口与环境,知识结构,重点难点,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大纲要求,一、知识和能力: 了解人口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了解人口发展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地区分布。 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

3、 结合中国实例,了解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结合实例,了解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结合实例,了解作为社会的人,其社会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理解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重点是环境因素)。 理解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了解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大纲的要求,大纲的要求,学习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 1读图分析:阅读人口发展模式的有关图表,分析人口发展基本模式的特点。 2绘图分析:根据资料绘图,分析当地人口增长和土地、经济增长的关系。 3联系实际:从当地生产和生活中找出一至两个典型事例,说明人口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树立进一步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观念。,1.1 人口再生产,知识结构,1.1 人口再生产,重点: (1)结合实例理解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及其原因 难点: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其转变,重点难点,教材分析,1.1 人口再生产,教材中给出了人口再生产的简单定义(即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时代更替的过程),教学中让学生对此内容能理解就可以了,不必强求记住。,一、本节首先讲什么是人口再生产。,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是人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采用了“四种”划分法 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1.1 人口再生产,原始社会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极高且基本处在同一

5、水平,且变动幅度很大,经常出现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的情况,人口增长速度极为缓慢;在农业社会,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已有了较大的提高,死亡率已呈现出一定幅度的下降,从总体上看,出生率高而稳定,死亡率下降仍较高,自然增长率低或不高,但平均来看远高于“原始型”。因此教材把原始时期和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划分为“原始型”和“传统型”。,1.1 人口再生产,如何区分不同的类型,“过渡型”出现在产业革命时期。其特征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原因是:产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营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导致人口死亡率开始快速下降,而人口出生率下

6、降速度较缓慢,人口自然增长率初期持续上升,后期虽然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这是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必经阶段,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因此称为“过渡型”。,1.1 人口再生产,“现代型”出现在后工业化社会。其特征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原因是工业化已经完成,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人口死亡率下降到很低水平并稳定以后,出生率也持续下降到与死亡率相当的水平,人口发展表现为低增长或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世代更替缓慢,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 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高自然

7、增长率传统型(高低高) 出生率下降、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过渡型(较高、低、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低低),P3表1.1“芬兰17851976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中各阶段数值的含义及依此进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即,教材在描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时,虽然没有特别强调,但已说明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环境的状况,人们的营养水平和保障生命的各种条件,特别是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都是死亡率下降的必要条件。可见

8、,生产力的发展对死亡率的作用是直接的,这也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首先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基本原因。,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为什么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三、有关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教材4页2005年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自然变化表,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或地区(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已经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即人口再生产类型已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非洲、拉丁美洲、亚洲等),人口死亡率虽然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持平,但出生率仍然较高,尚处于下降过程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80

9、%,因此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也属于“过渡型”。从表中看出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所以人口死亡率较高。,社会经济越发达,死亡率不一定越低,发达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展中国家。这是为什么呢?,由上表看出,分年龄组死亡率甲人口小于乙人口,说明实际上甲人口的死亡率比乙人口小,但计算出的总人口死亡率甲人口却大于乙人口。这就是人口年龄结构作用的结果,主要是因为甲人口的老年人比较多,而老年人的死亡率一般较高。,(一)设计问题、指导自学 1、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出现过哪几种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 2、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时期、特征及形成其特征的原因。 (二)注重图表数据的分析运

10、用: 1、利用图1.1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示意,可以分析各个类型的特点。 2、P3表1.1“芬兰17851976年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表”中各阶段数值的含义及依此进行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判断。 3、利用5页的活动指导学生绘制图形,并根据绘制的图形简要分析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教学策略,知识结构,1.2 人口数量与环境,重点难点,重点: (1)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 (2)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人口数量增长与环境污染的辩证关系,1.2 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人口的自然增长,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是人口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人口的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一、

11、人口数量的变化:,1.2 人口数量与环境,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生育率的变化主要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婚姻制度、生育政策、避孕技术、文化及宗教等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例如: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子女越少,呈负相关。 教材中图1-2,1.2 人口数量与环境,生育率与出生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在于生育率是出生率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生育率水平高,出生率也高;区别在于生育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育龄妇女(一般指1549岁的妇女)的关系,而出生率表现的是新出生人口与全体人口的关系。,怎样理

12、解生育率和出生率?,1.2 人口数量与环境,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受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等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死亡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课文从地理角度出发,重点讨论了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三个方面对死亡率的影响。气候、水、土壤等对死亡率的影响较为明显 ;(例如:克山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与水土因素有密切关系);大的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风暴、海啸等,往往使死亡率大幅度上升;环境污染是造成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1.2 人口数量与环境,1、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

13、的需求量加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2、人口数量增多,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排污量剧增; 3、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客观上要求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出现大量的生产废弃物。,三、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2 人口数量与环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四、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既不能把人口数量的增长看作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性因素,也不能无视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的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影响。,1.2 人口数量与环境,1、图表分析法 (1)例如:教材P6 “按受教育程度统计的我国35岁到45岁妇女生育的子女数” 柱状图,引导学生分析判读。首

14、先明确横坐标和纵坐标各表示哪些内容即横坐标表示其受教育程度、纵坐标表示生育子女数;然后结合图例明确黄色与蓝色柱状分别表示城市与农村妇女生育子女数;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妇女接受教育程度越高,生育子女数越少。 (2)例如:通过图册P3“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图的判读,使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资源的影响、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影响。 2、案例分析法 例如: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通过案例说明自然因素、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伦敦烟雾事件)对死亡率的影响,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感性认识。 3、列表对比、归纳法 例如: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采用列表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人口数量的增长对

15、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阅读图册上的图归纳结论。,教学策略,1.3 环境人口容量,教学策略,1.3 环境人口容量,重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 难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重点难点,教材分析,首先,教材介绍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讨论了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接着,教材简单地讨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问题,主要介绍了对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几种观点,以及对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容量的定义,教材主要讨论了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四方面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6、:(1)资源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2)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3)地区的开放程度较大的地区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等,则可以增大人口容量。(4)还有许多因素,如社会分配制度,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并不要求学生具体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而是要求学生认识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并了解有关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不同观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

17、,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期内(如定义中所指明的),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时,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即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的人口已超过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乐观者认为世界的人口将不会达到世界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的学者认为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些,可以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教材没有对这些观点进行评述,如果有时间,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短地讨论,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地球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地球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三种

18、观点,但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这几种观点表达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我们的意见是: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不断加深,已能主动调节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1、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如:教材中对环境人口容量是如何定义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环境人口容量下的定义包含几层意思?

19、 包含四层含义:具体的时期,因为它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资源、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也可利用“其他”(本地以外)的资源和技术,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进行估计。 2、资料分析归纳法 例如:给学生若干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取信息,归纳出影响(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文化和消费水平;并让学生学会以论据说明论点(资料与论点的对应)。,教学策略,1.4 人口素质与环境,知识结构,重点: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自然环境因素; (2)结合实例理解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难点: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重点难点

20、,1.4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身体素质的好坏,一方面取决于遗传因素,另一方面取决于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等,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教材分析,1.4 环境人口容量,自然环境因素: (1)原生环境因素:主要指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自然环境因素。 (2)次生环境因素: 物理方面:噪声和微波辐射污染不断加剧,特别以交通和工业噪声为主的城市噪声污染,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化学方面:食品中的化学添加剂、烟草放出的烟雾等对身体有致畸、致癌作用。 生物方面:垃圾、污水、粪便,以及生物制品厂、食品厂和医院等的垃

21、圾和废弃物未经处理滋生病毒、寄生虫造成水、土壤污染,通过饮食传播一些传染病,构成对人体健康的侵害。,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1.4 环境人口容量,1、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 3、科学文化素质不同的人口,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也大不相同; 4、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二、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1.4 环境人口容量,教学策略,问题导学 案例分析,1.4 环境人口容量,1.5 人口迁移与

22、环境,知识结构,重点难点,重点: 结合实例理解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难点: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1.5 人口迁移与环境,本课主要讲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从人口迁移的基础知识入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3)人口迁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对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移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第二,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教材分析

23、,1.5 人口迁移与环境,1、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及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影响。以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为主。如英国的伯明翰和我国的大庆、攀枝花等,因矿产开发而有大量人口迁入。 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和婚姻家庭等是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例如深圳、珠海等特区的建立,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3、政治因素:以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特殊因素为主。如:我国历史上,都城在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和北京之间不断变换,每一次变换都会引起人口的迁移。,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1.5 人口迁

24、移与环境,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不同时期影响不同。 古代人类为寻找更多更好的食物迁移;第一次大分工后,人们为了寻找新的土地迁移;工业社会后,劳动力的迁移是为了实现优化配置。 自然环境曾经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是影、控制能力的增强,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正逐渐减弱,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但自然环境仍然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1.5 人口迁移与环境,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1)对迁出地,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缓解了人地矛盾。 (2)对迁入地,加速了经济发展,但有些地方由于对环境保护不力,加剧了生态问题。 从总

25、体上看,人口迁移促进了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合理配置,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1.5 人口迁移与环境,1、案例分析法 例如:尽可能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得出论点:如美国本土老年人口向南方阳光地带的迁移现象,总结出气候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2、列表归纳法 例如:(1)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列出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的不同;并归纳出早期自然环境对人口迁移起主要作用,现代社会环境因素对人口迁移起主要作用的变化。(表格归纳) (2)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以辩证的方法分析归纳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的利弊。(表格归纳

26、),1.5 人口迁移与环境,1.6 中国人口迁移,知识结构,重点:解放后中国人口迁移,教材分析:,本课是“人口与环境”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前几课,分别从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等方面阐述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国的人口迁移应是人口迁移的一个典型案例。本课阐述了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以及人口迁移对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与流动,一方面反映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具有多方面积极的意义。,1、突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图(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地理图)表(

27、表格、数据)分析法;案例法;资料法;归纳法(知识结构图归纳法、列表归纳法) 2、本单元概念多,理论性强。要扭转学生“背”概念的意识,应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含义的理解;教学中尽可能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以实例(论据)说明论点;重视问题的探究。 3、 能力培养上,应使学生学会获取结论的过程和方法,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例如:学会案例分析、资料的使用方法。 4、 不断强化归纳问题的思路线索:如:影响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因素:始终把握两点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引导学生与高一地理中影响区位的因素对照);之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自然因素包括的各个因素对这一地理事物、现象的影响,社会因素各个因素对这一地理事物

28、、现象的影响。 5、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教学设计应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作为问题的切入点。 6、文科综合意识的培养。如1.6我国人口的迁移:与历史学科的结合点。,【本单元教法的总结】,近几年各地高考命题的热点知识与考查形式,热点知识分布,1、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2、人口增长和分布及所产生的人口问题 3、人口变化、迁移和城市化,高考命题形式,以有关人口的数据、图表、时事材料等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的使用和分析能力,以及对有关人口时事知识的掌握程度。,06年江苏卷 下表是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江苏省某市迁入人口年龄及性别统计表”。据此回答2728题。,27.该市迁入

29、人口的特征有 A.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B.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C.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D.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28.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A.缓和了当地就业紧张局面 B.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C.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D.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06年上海卷:人口迁移,图3为三个区域的人口统计图。读图回答1011题。,10.a.b区域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分别属于 A.现代型和过渡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 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过渡型 11.影响c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1.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 3.医疗卫生水平较低4.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 A.1、2 B.1、4 C.2、3 D.3、4,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