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ppt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16989756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2.6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资源描述:

《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卫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查处理能力.ppt(1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 疾病与危险因素的调 查处理能力 2 一、爆发与流行的调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与处置原则 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四、应急处置措施与技术 五、有关案例 六、 疾病分布与测量指标 3 一、爆发与流行的调查 爆发调查是指对某特定人群短时间内发生多例同 一种疾病所进行的调查。 爆发有 传染病 的爆发。传染病的爆发有集中、同 时的爆发,也有连续、蔓延的爆发。前者如呼吸 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的爆发;后者如痢疾、伤寒、 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爆发等。 爆发也有 非传染病 的。如 “ 麻痹症 ” 爆发, “ 抽 搐症 ” 爆发,出血性疾患爆发,急性皮炎爆发等,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对非传染病爆发调查的思路、

2、 方法及步骤与对传染病的大同小异。 4 1.爆发类型 爆发可根据暴露于病原体的性质和时间 长短,蔓延和传播的方式以及爆发和流行 的间期而分类。 ( 1) 同源爆发 :指某易感人群中的成员同 时暴露于某共同的病原体或污染源而引起 的爆发。例如,一次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 爆发。 5 ( 2) 连续传播性流行 :致病性病原体从一 个受感者转到另一个受感者。转移可通过 直接接触或经中介的人、动物、节肢动物 或媒介物而实现;还可以通过行为传播, 如静脉内使用毒品者和同性恋者中的乙型 肝炎和艾滋病的传播。 6 ( 3) 混合型 :以上两型结合。通常是先发 生一次同源爆发,而后通过人与人的传播 继续流行。例如

3、经食物传播的伤寒、甲型 肝炎等。 7 2.爆发终止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项或多项时,爆发 或流行通常终止。 ( 1)污染源或致病源消除或改变。 ( 2)传递环节中断或消除。 ( 3)暴露者或易感者明显减少或已没 有。这种情况可通过离开传染源、发生该 疾病、主动或被动免疫、预防用药等而发 生。 8 3.流行曲线( epidemic curves) 以 横坐标为时间尺度 , 纵坐标为病例 数 ,把各单位时间内(小时、日、周、月 或年)发生的病例数标记在相应的位置上, 可构成直方图或线图,称流行曲线。流行 曲线因病原体、传递方式、每传递一代的 时间、暴露的类型和时间长短的不同而异, 同时还取决于潜伏期长

4、短和暴露的易感者 人数。 9 疾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时间分布 10 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本市社会公众 健康严重损害的事件 主要分 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 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传染病菌毒种 丢失、生物、化学、放射等污染事故引起 的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与处置 11 依照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细则和 市卫生局( 2002) 22号文,本市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分为:一般事件、重大事件、 特大事件 (一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分级 12 传染病疫情分级 1、一般事件 发生霍乱散发病例、带菌者;发生新 出现的或本市已消灭又重新出现的传染病 确诊病人;发生乙

5、类、丙类传染病小规模 暴发疫情,即在局部范围内,在该疾病的 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 副伤寒 5例及以上、痢疾或其他乙类、丙 类传染病 10例及以上。 13 2.重大疫情 发生腺鼠疫病例; 发生霍乱小规模暴发疫情 (5例及以上 ); 发生新出现或本市已消灭又重新出现的的传染 病有集中发病趋势的疫情 (3例及以上 ); 发生在本市已经消灭的传染病确诊病例; 发生乙类传染病较大规模暴发疫情,即在局部 范围内,在疾病的最长潜伏期内发生出血热 5例、 伤寒、副伤寒 10例、急性病毒性肝炎 20例、痢 疾 30例、其他乙类传染病 30例及以上; 发生丙类传染病局部流行倾向。 14 3.特大

6、疫情 发生肺鼠疫病例、霍乱大规模暴发、 乙类或丙类传染病流行以及鼠疫、霍乱、 炭疽、天花、肉毒杆菌毒素等生物因子污 染事件。 15 食物中毒分级 1.一般事件: 中毒人数在 10例以上 (含 10例 ),没有死亡病例的; 2.重大事件: 中毒人数在 30例以上 (含 30例 )的;或者有 1例死亡病例的;或 者发生在学校的; 3.特大事件: 中毒人数在 100例以上 (含 100例 )的;或者死亡 1例以上的;或 者事件发生在重要活动期间的重点场所的。 16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和其他化学 中毒事件 (含原因不明中毒事件 ): 1 .一般事件:中毒人数 3例以下,没 有死亡病例的; 2.重大事件:

7、中毒人数 3例以上 (含 3 例 )的;或者有死亡病例的; 3.特大事件:中毒人数 10例以上 (含 10例 )的;或者死亡 3例以上 (含 3例 )的。 17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原则 首接负责制 分级处置原则 分工合作原则 行政协调原则 信息互通原则 区域合作原则 18 一般事件由发生地区、县政府组织应急 处置 重大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协调市政府 有关部门、区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急处 置 特大事件由市政府应急处置指挥部组织 市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应急处置 处理按 分级处置 原则实施 19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 理内容 报告 。逐级上报、时限 2小时 调查核实 。判断疾病、确定

8、事件级别 查明原因 . 采取控制措施 总结上报、行政处罚、责任追究 20 三、现场流行病学 调查分析 技术 21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工作内容 (一)核实诊断、判断疾病 (二)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分析暴发 (中毒)程度及受害人群 (三)查明暴发(中毒)原因调查 (四)调查数据分析,验证假设,查明原因 22 (一)核实诊断、判断疾病 进入现场对病人开展个案调查时,应 详细了解病人临床表现、体征 了解病人就医情况、疾病诊断 了解病人的大便、血常规和其它检验结果 了解疾病的特殊症状、体征 23 (一)核实诊断、判断疾病 某些疾病初发阶段往往表现全身症状和体 征,或毒血症,几天后会表现出特有的症

9、 状与体征 部分病例可表现典型样,大部分表现不典 型 24 (二)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 分析暴发程度及受害人群 对病例开展调查同时,需了解掌握 发病(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波及范围 集体单位或地区人数等基本情况 集体单位的同源性(水、食品)供应情况与 范围 25 (二)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 分析暴发程度及受害人群 利用调查表数据,了解到人口等资料,分析 暴发(中毒)程度及受害人群 计算不同人群的罹患率 分析病例三大特征 可以描绘发病时间曲线、病例分布图、确定暴 发(中毒)、受害人群、提出同源性的假设 26 (三)暴发原因调查 通常应用在暴发原因调查方法主要为病例 对照调查(又称

10、快速流行病学评价) 根据掌握的病人和未发病人群和病因假设, 设计调查表、统一调查方法、选择不同对 照进行调查 27 (三)暴发原因调查 在开展调查同时,应采集病人、食品、水 源和其它环节标本,依据疾病判断开展有 关项目检验 食物中毒或食源性暴发时,还应对食堂或 盒饭或餐饮单位进行卫生学调查 28 (四)调查数据分析、验证假设 同源性(水源)分析 饮用、不饮用与发病关系 饮用不同水源人群与发病关系 饮用方式与发病关系 不同水源微生物检验结果与病人检出的是否一致 29 调查数据分析、验证假设 同源性(食品)分析 食用与否同一种食品与发病关系 食用各种食品人群的发病 各种食用方式与发病关系 不同天数

11、、餐次食用与否同一种食品与发病关 系 食品中微生物检出结果与病人检出的是否一致 30 调查资料分析,确定病因 依据调查资料分析结果与微生物检出结果, 验证假设 确定暴发(中毒)病因是否受到同源性 (水、食品)污染所致 最佳能确定到某天、某餐、某种食品、水 源 依据确定病因,调查控制措施 31 四、应急处置措施技术 32 应急处置措施内容 应急处置原则 一般应急处置措施 应急(针对性)处置措施 33 应急处置原则 对传染病暴发应急处置原则 边调查,边处置 对食源性、食物中毒应急处置 封存、暂停供应食品,救治病人,保护现场 34 一般应急处置措施 病人救治、隔离治疗 疫点终末消毒 饮水、饮食、媒介

12、昆虫控制措施 医学观察 35 应急(针对性)处置措施 封闭污染水源,实施消毒,提供清洁、消 毒安全水源 停止、追回、销毁、处理污染食品,供应 卫生、安全食品 疫点、疫区划分,实施疫点封锁,检疫 36 调查取证、行政处罚 对发病 (中毒 )病人调查、签名 对肇事单位调查、取证 依据法律和调查结果、病原微生物检出结 果予以处罚 37 撰写调查报告、上报领导 调查报告应包括题目、署名、摘要、调查 内容与方法、结果、讨论(暴发原因分 析)、处置工作 食物中毒调查报告应包括食物中毒发生经 过、临床和流行病学特点、病人治疗与预 后、原因调查分析、控制措施等 38 五、有关案例 某地伤寒暴发疫情案例 39

13、基本情况 某镇地处九曲河上游,共有行政村 20个,人口 数( 92年年终人口) 33892,某年年初至 10月 2 日共发生伤寒 219例,总发病率 646.17/10万, 比 92年同期上升 1725%,其中 1 8月底该镇共 报告伤寒 76例。 进入 9月份以后,该镇伤寒发病数陡增,从 9月 1日至 10月 2日报告伤寒 143例,受威胁人口数 18828人,罹患率 759.50/10万。 40 143例伤寒病人分布在 16个行政村,其中 9个 行政村使用自来水,发病 127人 ;7个行政村不使 用自来水,发病 16人,其中 13人在自来水供水 范围内工作或学习。 143例伤寒病人中,男

14、86例,女 57例,男女比 例为 1.51 1。发病最小年龄 3岁,最大者 64 岁。病例集中在 6 30岁年龄段,占总发病数的 81.20。病人数以农民( 39例)为最高,余 依次为工人( 35例)、小学生( 34例)、中学 生( 23例)和其他人群。 41 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所有报告病例均进 行个案核实调查,多数病人最高体温达 40 以 上,持续发热天数 7 10天,发热 10天以上者 有十余人。无欲貌、相对缓脉者分别占 80和 30 40。脾肿大最大的达肋下 2cm,无病人 发生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 实验室检查: 1、肥达氏反应: O凝集价 1 80、 H凝集价 1 160

15、占 100%。 2、血培养:共采急性期血样 11份,检出伤寒杆菌 者 7人,检出阳性率为 63.6%。 42 处理过程: 9月 10日某医院报告当天有 6 例伤寒病人, 9月 1日 10日共确诊伤寒 18例。 11日疾控中心组织的伤寒疫情调 查处理小组到 现场核实诊断、调 查分 析 , 认为是一起 伤寒水型暴发 。 同时提出 12点综合性防治和控制措施并具 体落实。 43 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自来水的消毒、监测; 对发生病人较多的重点村进行全民预防服药; 加强传染源管理,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防 止并发症,掌握疫情动态,做好疫点消毒处理工 作; 强化饮服行业卫生监督管理; 对中小学校等重点人

16、群加强保护; 对家庭末梢水及井水进行二次消毒; 44 向群众发放宣传材料,加强伤寒等肠道传染病防 治知识宣教工作; 采集病人血液、粪便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与诊 断; 进行相关预防和消杀药品准备; 全市抽调数名医护人员,加强当地防治技术力量; 密切注视九曲河流域其它各乡镇的疫情动态,预 防更大规模疫情发生; 向政府及时汇报疫情进展,以得到政府的理解和 支持 45 采取以上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迅速回落, 自 9月上中旬发病高峰后,经过一个最长 潜伏期( 23天), 10月 3日起,不再有二 代病人发生。 46 流行病学特征: 两起暴发疫情均发生在夏秋季,其中姚桥 镇为 7月 21日一 8月 31日

17、,历时 41天, 共报告病例 119例;宝埝镇为 10月 17 日 11月 7日,历时 22天,报告病例 66 例。 47 将疫点居民按其饮用水类型分为两组,饮用自来 水群组的伤寒罹患率为( 139/9310) 1.49%,远高于饮用井、河水人群组 ( 46/17933) 0.26%,两者之间有显著差 异。对有喝生水习惯的人群与无此习惯的人群进 行比较,两者之间伤寒罹患率有显著差异。对其 中 611名有喝生水习惯的人群进一步分析发现喝 生自来水群的伤寒罹患率为( 11/143) 7.49%,显著高于喝生地表水的人群( 6/468) 1.28%. 48 两起疫情 185名患者中,发病年龄最小 5

18、岁,最 大 77岁,病例集中在 10 39岁年龄段,占总 发病数的 74.15,其中 10岁、 20岁年龄 组罹患率与其他各年龄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男 女间发病无显著性差异 (P 0 05),男性患病 数略多于女性,男 女 1 0.75。 不同职业人群间的罹患率存在显著差异,以学生 为最高,余依次为农民、工人和其他人群 ,农民 与工人之间的罹患率无显著性差异。 49 实验室检测: 185名伤寒病例经血、粪标 本检测证实为 伤寒。 50 案例分析 事件特征分析: 1.1病人分布与饮用自来水密切相关 这三起伤寒暴发疫情中病例的地区分布均与自来 水的供水范围分布一致。饮用自来水居民的伤寒 罹患率远高

19、于饮用井、河水的居民。 1.2人群分布显示,各年龄、职业、性别均有发 病。 1.3当地自来水厂均无完善的消毒和检测记录, 采取严格的自来水消毒后,疫情得到控制。 51 1.4发病突然,病例多集中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 发病时间曲线只有一个明显的高峰。 1.5患者无聚餐史和不洁饮食史。 1.6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均支持伤寒诊断。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得出结论:这三起伤寒暴发 均与饮用未经合格消毒的自来水密切相关,符合 经饮用水传播的疾病的流行特征,属于较典型的 伤寒水型暴发疫情。 52 伤寒水型暴发的原因分析: 2.1水厂水源水污染极为严重。三个镇自来 水厂水源均为内河地表水,除宝埝镇外,其余两

20、 个乡镇的内河水均与长江相通。 水厂取水点附近 未严格划定卫生保护带,岸边有居民居住,露天 粪缸,污水、废物直接排入河港内,不符合取水 点必须远离污染源的要求, 水源水易被污染 。 如 某镇自来水厂取水口北侧 10米即为该镇下水道 的排污口,周围 50米内有两座厕所尚未搬迁。 53 2.2 乡镇水厂自来水 消毒和监测不严 格 。三个水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消毒管理 措施不规范,加氯消毒记录、出厂水水质 检测记录不全,检测结果登记与实测数据 不符,消毒人员卫生知识缺乏,专业素质 较差等问题。难以做到保证每日的出厂自 来水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 54 2.3 疫情 报告不及时 。由于

21、部分村卫 生室擅自截留病人,又不及时向卫生防疫 部门报告,各乡镇最先发生的数例伤寒病 例均未得到及时的隔离和正规治疗,不能 达到在早期控制传染源的目的。直到疫情 发生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后,卫生防疫部门 才接到疫情报告并采取防控措施。 55 暴发疫情调查的步骤: 赶赴现场,核实诊断 证实爆发 判断爆 发原因 采取措施控制爆发 总结报告 56 注意的要点: 1、调查方案的制订:调查目的、内容、 调查表设计 2、调查活动的实施: ( 1)调查准备:人、财、物 ( 2)调查活动的组织 ( 3)调查资料的收集 ( 4)标本的采集与储运 57 3、资料的处理 ( 1)调查资料的分析 ( 2)样本检测结果的判

22、定。 4、控制与干预措施的选择。 5、控制效果的评价。 6、调查报告的撰写。 58 调查报告的撰写 学校食物中毒事件调查报告 一、学校基本情况 二、调查内容和方法 三、调查结果分析 四、致病因素讨论 五、结论 59 一、学校基本情况 全校设小学部和初中部,共有学生 2235人,中 小学生在同一校区上课 校区内共有教学楼 4栋,各楼内班级分部见表 60 各教学楼班级分布情况 教学楼 班级分布 1 二( 4) 、二( 3) 、二( 2) 、二( 1)、一( 4) 四( 1)、三( 4)、三( 3)、三( 2)、三( 1) 五( 3)、五( 2)、五( 1)、四( 3)、四( 2) 六( 5)、六(

23、 4)、六( 3)、六( 2)、六( 1) 2 七( 6)、七( 5)、七( 4)、七( 3) 八( 6)、八( 5)、八( 4)、八( 3) 八( 2)、八( 1)、九( 6)、九( 5) 九( 4)、九( 3)、九( 2)、九( 1) 3 一( 1)、一( 2)、一( 3) 4 七( 1)、七( 2) 61 学校基本情况 小学部 6个年级有 23个班,学生 1174名;初 中部 3个年级有 9个班,学生 1061名 学校午餐供应情况:学校校区内有教工食堂、 学生食堂各一所。 日常 在校食用学生食堂供应 午餐的学生有 2160名 左右 ,教职员工在教工 食堂就餐 62 学校基本情况 学生奶食

24、用情况:该校食用学生奶的均为小学 生, 9月 27日食用学生奶的学生有 615人, 9 月 26日有 727人。当日食用的为 公司乳品 厂 2002年 8月 7日生产的 200毫升纯牛奶 学校饮用水供应情况:学生和老师饮用的均为 统一的桶装水 ,每个班级有饮水机一台,饮水机 开学初全部清洗消毒过一次 63 学校基本情况 其他食品供应情况:该校设校园便利店一家,销 售的产品为定型包装食品和饮料,中、小学生和 教师均 可 在该店购买食品和饮料 64 二、调查内容与方法 流行病学调查 学校食堂卫生学调查 学生奶卫生学调查 实验室检测 65 病例定义 9月 26日至 27日之间出现一项及以上客观 症状

25、(呕吐、发热 T37.5 、腹泻 2 次),同时伴有一项以上主观症状(恶心、 腹痛、头晕)的 学校学生 66 (一)流行病学特征 1罹患率 调查到小学部学生 1170名 全校共有 78名学生符合病例定义,均为小学生 ,小 学部学生 罹患率 6.67% 其中 7名发病时间为 9月 27日 10时前,其余 71名 发 病 在 27日 10时后 67 (一)流行病学特征 2.时间分布特征 首发病例 9月 26日 11时,最末病例 9月 27日 19时,表现为单峰型,高峰为 9月 27日 14 15时 ,病人总数的 32.2% 68 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9月 27日 10时后 ) 0 2 4 6 8

26、10 12 14 16 18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时间 人 数 系列1 69 (一)流行病学特征 3年级分布 只有小学部的学生发病,其中三年级罹患率最 高为 11.11% 70 各年级发病情况 年级 学生人数 发病人数 罹患率 一 194 9 4.64 二 187 17 9.10 三 180 20 11.11 四 160 6 3.75 五 158 12 7.59 六 291 14 4.81 合计 1170 78 6.67 71 (一)流行病学特征 4临床症状分析 发热(体温 37.5-39.0 ,平均 37.8 ) 腹痛 恶心 呕吐 腹泻( 2 5次,平均 3.1次) 头晕

27、 72 78名发病学生临床症状分析 症状 人数 % 发热 60 84.5 恶心 36 50.70 呕吐 10 14.08 腹痛 52 73.24 腹泻 10 14.08 头晕 16 22.54 73 (一)流行病学特征 5.临床检验分析 收集到 78名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报告 43份,白 细胞及分类计数结果见表 74 43名病例白细胞及分类计数 均值 标准差 范围 白细胞计数 (109/L) 6.17 1.40 3.7-9.5 中性粒细胞 (%) 54.0 8.25 38.6-76.7 淋巴细胞 (%) 35.9 7.17 14.7-50.5 单核细胞 (%) 10.3 3.68 4.5-20.3

28、 75 (二)学校食堂卫生学调查 有食品卫生许可证,卫生状况一般 厨房除分装间无 降温设施 ,其余未发现明显不符 要求 午餐的供应方式为菜肴在厨房分批加工烧制, 厨房工作人员分四组按教学楼分装到快餐盒内, 按教学楼分批送至每间教室 76 (二)学校食堂卫生学调查 27日午餐 原料 : 由 区教育局配送中心统一供 应,其中虾 、 冬瓜、肉丝原料当天采购 , 鸡翅是 26日 供应剩余, 27日回烧后继续供应 27日 午餐加工过程: 8: 30开始加工、烧煮, 9: 40开始分菜, 10: 15分装完毕, 11: 25开始 用餐 77 (三)学生奶卫生学调查 1生产加工情况: 公司 乳品厂 4条流水

29、线 8月 7日生产 35万余盒 , 已饮 用计 30.8万盒 该厂 8月 7日原料奶来源与前几日无差别,原料奶的储 奶缸共有 4个,每个缸的原料奶除了用于生产学生奶, 还同时用于生产其他奶产品 78 (三)学生奶卫生学调查 8月 7日 2台高温灭菌机的灭菌温度一直维持在 正常水平, 4台包装机运行正常 当天所有生产线的设备除记录发生过 1次流水 线上的轧包外,未发现有其他故障 学生奶包装材料由利乐公司供应,该厂有验收 合格报告且未发现异常 8月 7日学生奶翻箱记录显示其中 1板( 60箱) 有 8个胖包(平时一班多为 1 3个) 79 (三)学生奶卫生学调查 2产品配送情况:学生奶配送由 公司

30、配送 中心进行,根据记录 8月 7日生产的学生奶发送到 全市 200余家学校和校企配送公司,其中 学 校的奶是再由该区配送公司 9月 13日配送到该校 80 (三)学生奶卫生学调查 3 该 校食用情况: 该 校本学期自开学起食用学 生奶, 9月中旬曾停用, 9月 25日起恢复供应, 当天发放该批次纯牛奶 2包, 9月 26日发放可可 奶 1包(另批次), 9月 27日发放该批次纯牛奶 1 包 81 (三)学生奶卫生学调查 该校学生奶在上午第二节课后 (约 9: 30)发放学 生奶 ,取奶后学生可在任何休息时间食用 ,调查发 现 9月 27学生食用时间从上午第二节课后到下午 第一节课后均有;事件

31、发生后该校还剩余该批次 学生奶 6箱余,经查其中包括 公司 乳品厂 3条 流水线的产品 82 (三)学生奶卫生学调查 4其他情况:同在 该 镇的中心幼儿园 9月 27日 也有 9人因类似症状到医院就诊。经了解该园也 食用 该 学生奶,但主要是以 1L装产品分到杯中供 儿童食用,不足的部分以 200ml装产品调节, 9 月 27日该园使用的 200ml装产品批次与 该 校的 相同 83 (四)实验室检验 剩余学生奶 9份以及肛拭 208份、食堂剩余样品 3 份、学校饮用水 3份,采用直接平板法和增菌平 板法检验,结果均 为阴性 84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水源性因素 该校师生均饮用统一桶装水,

32、学校教职员工和初 中部学生无一人发病,病例分布于各个小学部的 不同班级,故基本排除饮用水因素 85 (二)食源性因素 1便利店供应的食品 该校便利店销售的食品和饮料供应对象包括该校 所有学生和教职员工,但病人仅分布于该校小学 部,故基本排除便利店所售食品因素 86 (二)食源性因素 2学校午餐 不支持午餐的调查结果: 该校初中和小学学生均有食用食堂供应的 午餐,但发病仅分布在小学生,中学生无 一人发病 该校食堂午餐为按批分送到各教学楼 统计分析显示是否食用 26、 27日午餐与 发病无关 87 9月 27日在校就餐与发病的关系 发病 未发病 合计 吃午餐 66 1046 1112 不吃午餐 5

33、 53 58 合计 71 1099 1170 2=0.697 p=0.404 88 9月 27日在校就餐与发病的关系 (饮奶为混杂因素分层) 吃午餐 饮奶 不饮奶 发病 不发病 发病 不发病 是 66 512 0 534 否 5 32 0 21 Fisher精确法 p=0.603 2=0 2M-H =0.01 p=0.904 89 9月 26日在校就餐与发病的关系 发病 未发病 合计 吃午餐 76 1039 1115 不吃午餐 2 53 55 合计 78 1092 1170 Fisher精确法 p=0.577 90 9月 26日在校就餐与发病的关系 (饮奶为混杂因素分层) 吃午餐 饮奶 不饮奶

34、 发病 不发病 发病 不发病 是 71 614 5 425 否 2 40 0 13 Fisher精确法 p=0.422 Fisher精确法 p=1.000 2M-H =0.93 p=0.334 91 (二)食源性因素 3学生奶 支持学生奶的调查结果 该 校食用学生奶的均为小学生,发病者亦 集中于食用过学生奶的小学生,不食用学 生奶的中学生和部分小学生均无一人发病 ; 午餐品种不同但部分食用同批次学生奶的 万祥幼儿园同日亦有发病 统计学分析显示发病与食用学生奶有关 92 9月 27日饮用学生奶与发病的关系 发病 未发病 合计 饮用奶 71 544 615 未饮用奶 0 555 555 合计 71

35、 1099 1170 2=66.82 p0.001 93 9月 27日在校饮奶与发病的关系 (午餐为混杂因素分层) 饮奶 吃午餐 不吃午餐 发病 不发病 发病 不发病 是 66 512 5 32 否 0 534 0 21 2=64.82, p0.001 Fisher精确法 p=0.1475 2M-H =65.68 p0.001 94 9月 26日饮用学生奶与发病的关系 发病 未发病 合计 饮用奶 73 654 727 未饮用奶 5 438 443 合计 78 1092 1170 2=35.14 p0.001 95 9月 26日在校饮奶与发病的关系 (午餐为混杂因素分层) 饮奶 吃午餐 不吃午餐

36、 发病 不发病 发病 不发病 是 71 614 2 40 否 5 425 0 13 2=35.22, p0.001 Fisher精确法 p= 1.000 2M-H =34.38 p0.001 96 (二)食源性因素 确定学生奶致病的不明因素: 8月 7日乳品二厂生产的学生奶有 35万余 盒,该批产品配送到全市 200余家学校及 校企配送公司,除万祥学校及幼儿园外其 他食用该批奶的学校都没有发病的报告 液体产品如有污染在整批产品中应该分布 相当均匀 调查未发现当天原料奶、生产过程和包装 材料均发现异常 97 四、致病因素讨论 (一)食物中毒 本次事件符合食物中毒特点 病人的症状以发热及胃肠道症状

37、为主 发病时间较为集中,表现为单峰型 有共同食物史, 所有病人均食用过共同食品 (学生 奶),未食用者不发病 在检测范围内未检出致病原,不能排除检测范 围外的未知细菌毒素或病毒性感染 98 (二)其他致病因素 1.乳糖不耐症、食物过敏 乳糖不耐症在人群中有一定发生率,不应在短时间内集 中发生在某一人群 乳糖不耐症和食物过敏的发生无季节差异,该校学生除 一年级新生外,食用学生奶均已有数月,均未曾发生类 似情况 乳糖不耐症的发生与饮奶量有关,据了解在 9月 25日多 数饮奶的学生食用了 2包学生奶,未发生反应 2.其他原因不明疾患 99 事故性质:一起集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中毒食品:该学校学生所食用

38、的学生 奶 五、结论 100 疾病分布与测量指标 101 疾病频率的测量及其指标 率与比 疾病频率的测量 死亡频率的测量 102 率与比 率 说明某种事物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某事物实际发生的例数 率 = - 可能发生该事物的总人数 比 常用的比有构成比 。 说明某一事物内部组成部 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 常用百分数表示 。 103 疾病频率的测量 发病率 指一定时期内 , 特定人群中发生某病新病例 的频率 。 某年 (期 )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病例数 某病发病率 - 同年 (期 )暴露人口数 104 计算发病率时 , 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1) 发病时间 (2) 观察时间 (3) 暴露人口数 (4)

39、新发病例数 105 罹患率 与发病率一样 , 也是测量新发病例的指标 , 但它常用于较小范围或短期间的疾病流行 。 观察期间的新病例 罹患率 - 同期暴露人口数 106 患病率 患病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 旧病例所占的比例 。 某时间内某病病例数 患病率 - 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 107 患病率 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 影响患病率升高和降低的因素 患病率与发病率 、 病程的关系 108 感染率 指在调查时所检查的整个人群中某病现有 感染者人数所占的比例 。 调查时某病感染人数 感染率 - 调查时受检人数 109 续发率 指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 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

40、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 数的百分率。 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 续发率 - 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110 累积发病率 用来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新发病例数占固 定人群的比例 。 111 死亡频率的测量 死亡率 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 -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死亡专率 某期间内 (因某病 )死亡总数 死亡专率 - 同期平均人口数 112 病死率 表示在一定时间内 , 患某病的病人中因该病而 死亡者的比值 。 一定时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 - 同期确认的某病病例数 113 生存率 指在接受某种治疗的病人或患某病的人中,经 若干年随访 (通常为 1,3,5年 )后,尚存活的病 人数所占的比例。

41、 随访满 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 生存率 - 随访满 n年的病例数 114 疾病的流行强度 散发 (Sporadic) 某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水平 。 115 流行 (Epidemic) 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历年的散发水 平 。 116 爆发 (Outbreak) 在一集体单位或小居民区短时间内突然发生 许多病例的现象 。 117 大流行 (Pandemic) 某病的发病蔓延迅速 、 涉及地域广 、 人口比 例大 , 在短期内可以越过省界 、 国界 , 甚 至洲界 , 形成世界性流行 。 118 疾病分布 人群分布 年龄 性别 职业 民族和种族 家庭 行为 婚姻 流动人口 119 1

42、20 121 地区分布 国家间及国家内的分布 城乡分布 发病地区的聚集性 地方性 122 123 124 时间分布 短期波动 季节性 周期性 长期变异 125 126 127 疾病在 “ 三间分布 ” 的综合描述 移民流行病学 128 统计图 统计表的资料用几何图形或图案等形 式表示即成为统计图 。 一 、 统计图的种类与构造 统计图种类很多,常用的有:条 图、圆图、百分条图、线图(包括半对数 线图)、直方图和统计地图等。 129 统计图由以下各部份构成: ( 一 ) 标题 每个图都应有标题 。 标题要简明确切 , 通 常包括内容 、 时间和地点 。 其位置在图域之外 , 一般放 在图域的下面

43、 。 ( 二 ) 图域 图域的长宽之比一般 7: 5为美观 , 圆图 除外 。 ( 三 ) 标目 纵横两轴应有标目 , 即纵标目和横标目 , 并注明度量衡单位 。 ( 四 ) 尺度 纵横两轴都有尺度 , 横轴尺度自左至右 , 纵轴尺度自下而上 , 数值一律由小而大 。 尺度间隔要宽 松 。 用算术尺度时 , 等长的距离应代表相等的数量 。 (五)图例 用不同线条或颜色代表不同事物时,需用 图例说明。 130 二、资料性质与图形选择 131 单式条图:如图 2.1,为某医院十年来六种疾病住院患者死亡人数。 132 复式条图:用以比较两种或两种以上有关事物的数量。 如图 2.2表示某师各团菌痢和肠

44、炎的发病人数 133 3分段条图:用以比较事物的全部与其中一部分的数量。 如图 2.3表示某师各团传染病总人数及菌痢人数 134 百分条图 凡能画圆图的资料,也可用百分条图表示,绘制方便。尤其在比较几 个组的内部构成时,可绘制长宽相同的几个直径,各直条内相应构成部分的排列 顺序、花纹或图案应一致,并附一百分尺度。 135 线图 线图适用于连续性数量资料,常用以表示事物或现象 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 136 思考题 某县开展疾病调查检查,共抽样 10,000 人(男占 52%),经调查后共发现肝炎病例 1000例 (内有 95年新乙肝病例 280例 ),其中 甲肝 120例,乙肝 680例,其他 200例。女性 中,甲肝 40例,乙肝 300例,其他 80例。 137 1、性别患病率, 1995年乙肝发病率。 2、那种类型病毒性肝炎对该县人群危害大。 3、选择合适的图表,比较病毒性肝炎性别患 病率。 13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