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总复习方法.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6986900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6.54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物理总复习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高考物理总复习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资源描述:

《高考物理总复习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物理总复习方法.ppt(1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谈谈高三物理复习 于都中学 曾宪亮 全面复习 打好基础 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 保持良好的心情和高效率 指导思想 1要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运用, 做到概念清、规律熟。 (一)认真落实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和主干知识 认真落实“高考大纲” 中的每个知识点, 在章节复习和练习查找漏洞。 2要加强对重要概念、重点规律的深入理解和 熟练运用。 重点知识就是章节中的核心知识。 全面复习 打好基础 2004年理科综合 ( ) 第 18题 , 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 受到大小皆为 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中弹簧 的左端固定在墙上,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 F的拉

2、力作用, 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中 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 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 l1、 l2、 l3、 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 量,则有 ( D ) A l2 l1 B l4 l3 C l1 l3 D l2 l4 考查对弹力 ,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 的理解 考查对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的深刻理解 ( 2001年全国理综) 下列是一些说法 一质点受到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 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冲量一定相同 一质点受到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 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功或者都为零, 或者大小相

3、等符号相反 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大小不一 定相等,但正负号一定相反 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大小不一 定相等,正负号也不一定相反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D ) A. B. C. D. 20.一位质量为 m的运动员从下蹲状态向上起跳 , 经 t时间 , 身体伸直并刚好离开地面 , 速度为 v.在此过 程中 , A.地面对他的冲量为 mv+mg t,地面对他做的功 为 mv2 B.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 mv+mg 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C.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 mv, 地面对他做的功为 mv2 D. 地面对他的冲量为 mv-mg t,地面对他做的功为零 2 1 21 答案: B

4、 ( 2006理综卷 1) 考查对功 、 冲量概念,动量定理的理解 ( 2008全国卷 ) 14如图所示,一物体自倾角为 的固定斜面顶端沿水平方向抛出后落在斜面上。物 体与斜面接触时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满足 ( D ) A tan=sin B tan=cos C tan=tan D tan=2tan 考查对平抛运动规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深刻理解 0 1 2 3 4 30 60 30 甲 乙 v/(kmh 1) t/h (08海南 ) 8、 t 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 70 km的两地 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 v t图象如图所示忽略汽车 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在第 1

5、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 B在第 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 10 km C在前 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 的大 D在第 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 考查对运动图像的深刻理解 答案 (BC) 考查对物理规律的使用条件的理解。 ( 1992年全国物理)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 B与 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沿水平方向射 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 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 (系统 ), 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 短的整个过程中 ( B ) ( A)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

6、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在大量习题泛滥的题海之中,要抓住少而 精的反映典型物理过程的重要例题,认真做, 重复做,反复体会其中的物理思想和掌握处理 问题的方法。 全面复习 打好基础 (二)要重视对典型物理过程的分析 : 具有典型物理过程的题,又是同学搞清易 混易错的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方法是:把 以前做过的大量练习中出过错误的题抽出来, 通过再现复习、思考、找到错误原因,加以改 正,并且做出标记,定期多次再复习。这些题 目比外界流行的题目更适合自己,更有针对性。 例 、 一升降机在箱底装有若干个 弹簧 (见图 ), 设在某次事故中 , 升 降机吊索在空中断裂 , 忽略摩擦 力 。 则升降机

7、在从弹簧下端触地后 直到最低点的一段运动过程中 ( A) 升降机的速度不断减小 ( B) 升降机的加速度不断增大 ( C) 先是弹力做的负功小于重力做的正功 , 然 后是弹力做的负功大于重力做的正功 ( D)到最低点时,升降机的加速度的值一定大 于重力加速度的值 模 型 弹簧问题模型的分析 v g mg v a mg F vm mg F x O a mg F 【 原题 】 (1997年全国高考 25题 ) 质量为 m的钢板与 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地上 .平 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 x0,如图所示,一物块从钢 板正上方距离为 3x0的 A处自由落下,打在钢板上并 立即与钢板一起向

8、下运动,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 立即向上运动 .已知物块质量亦为 m时, 它们恰能回到 O点 .若物块质量为 2m, 仍从 A处自由落下,则物块与钢板回到 O点时还具有向上的速度 .求物块向上 运动到达的最高点与 O点的距离 . ( 2005年全国理综卷 I第 24题) 如图 1,质量为 m1的 物体 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 m2的物体 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 A、 B都处于静止状 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 A, 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 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 m3的物体 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 B离 开

9、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 C 换成另一个质量为( m1+m3)的 物体 D,仍从上述初位置由静止 状态释放,则这次 B刚离开地时 D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已知重力加速度为 g. 【 原题 】 (1995年上海高考压轴题 ) 如图 2-7所示, A、 B、 C三物块质量均为 m,置于光滑水平台 面上, B、 C间夹有已完全压紧不能再压缩的弹簧,两物块用细 绳相连,使弹簧不能伸展,物块 A以速度 v0沿 B、 C连线方向向 B 运动,相碰后, A和 B、 C粘合在一起,然后连接 B、 C的细绳因 受扰动而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 C与 A、 B分离,脱离弹簧 后 C的速度为 v0. (1)求弹簧所释放的

10、势能 E. (2)若更换 B、 C间的弹簧,当物块 A以速度 v向 B运动,物块 C 在脱离弹簧后的速度为 2v0,则弹簧所释放的势能 E是多少 ? (3)若情况 (2)中的弹簧与情况 (1)中的弹簧相同,为使物块 C 在脱离弹簧后的速度仍为 2v0, A的初速度应为多大 ? 【 新题 】 ( 2000年物理试卷(全国卷) 第 22题)在原子核物 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子之间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 反应” . 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力学模型类似 . 两个小 球 A和 B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直轨道上处于静止状 态 . 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 P,右边有一小球 C 沿

11、轨道以速度 v0射向 B球,如图所示, C与 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 成一个整体 D,在他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 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 .然后, A球与挡板 P发 生碰撞,碰后 A、 D都静止不动, A与 P接触而不粘连 .过一段时 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 . 已知 A 、 B、 C三球的质量均为 m. ( 1)求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 A球的速度 . ( 2)求在 A球离开挡板 P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 性势能 . 子弹打击木块问题模型的分析 设子弹打击木块设子弹与木块间的作用力为 f 以子弹为研究对象,从开始打击至达到共同速 度的过程中,

12、根据动能定理: 以木块为研究对象,从开始打击至达到共同 速度的过程中,根据动能定理: 且由图示可知: d- 把 ()可得 把式代入可得 mv21mv21fs 202t2 0Mv21fs 2t1 2 t 2 012 v)Mm(2 1mv 2 1)ss(f 2 t 2 0 v)Mm(2 1mv 2 1fd S1 S2 t d 模 型 解 : 如图所示,绷紧的传送带始终保持 着大小为 v 4m/s的速度水平匀速 运动。一质量 m=1kg的小物块无初 速地放到皮带 A处,物块与皮带间 的滑动动摩擦因数 =0.2, A、 B之 间距离 s=6m。求( g=10m/s2) (1)物块从 A运动到 B的过程

13、中 摩擦力对物块做功? (2)物块从 A运动到 B的过程中 摩擦力对传送带做功? (3) 转化为内能为多少? 先受力分析、再分析运动过程 a=2m/s2 加速时间 t=2s 匀加速位移 s1=4m 匀速位移 s2=2m 在 2s内传送带位移 s=8m 传送带问题模型的分析 (三)要重视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和解题程序, 养成多方面的良好习惯 : 要能看懂题,靠的是平时勤于观察和思考,对 典型的物理图景(状态和过程)要有形象具体 的认识,对于有关概念规律有确切的理解。 画草图是审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平时就应该养成 “ 解题之后想一想 ” 的习惯。 解计算题时,须注意书写表达的规范。 全面复习

14、 打好基础 规范解题成习惯 将金属块 m用压缩的轻弹簧卡在一个矩形的 箱中 , 如图所示 , 在箱的上顶板和下底板装有压 力传感器 , 箱可以沿竖直轨道运动 。 当箱以 a=2.0 m/s2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做匀减速运动时 , 上顶板 的传感器显示的压力为 6.0N, 下底板的传感器显 示的压力为 10.0N。 (取 g=10 m/s2) (1)若上顶板传感器的示数是下底板 传感器的示数的一半 , 试判断箱的运 动情况 。 (2)要使上顶板传感器的示数为零 ,箱 沿竖直方向运动的情况可能是怎样的 ? m m F mg F1 a mg+F1-F=ma m=0.5kg F mg F2 a2 F2=5

15、N mg+F2-F=ma2 a2=0 F mg a3 F3=0 mg-F=ma3 a3=-10m/s2 “-”号表明加速度方向向上,只 要向上的加速度 a10m/s2。 2004年高考全国理综试卷( )第 25题 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 , 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中 央 。 桌布的一边与桌的 AB边重合 , 如图 。 已知盘与桌布 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1, 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2。 现 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 a 将桌布抽离桌面 , 加速度的方向水 平且垂直于 AB边 。 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 , 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 ( 以 g表示重力加速度 ) A B a 设圆盘质量为 m,桌

16、长为 l,盘在 桌布、桌面上的加速度为 a1和 a2,有 1 mg ma1 2 mg ma2 设盘离开桌布时速度为 v1,移动距离 为 x1,再在桌面上运动 x2停下,有 v2 2a1x1 v2 2a2x2 盘没从桌面掉下的条件 x1+x2l/2 设圆盘在桌布上运动时间为 t x a t 2/2 x1 a1t2/2 解得 : a g 1 2 21 2 a1 a2 x1 x2 v x l /2 ,这段 时间桌布移动距离为 x, 有 x x1 + l/2 解答 A 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长为 l的长方形木板 B放在光滑的水 平地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 m的小木块 A, mM,现以地 面为参照系

17、,给 A和 B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如 图),使 A开始向左运动, B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 A刚好没 有滑离 B板,以地面为参照系。 ( 1)若已知 A和 B的初速度大小为 v0,求它们最后的速度大 小和方向 ( 2)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 A向左运动达到的最 远处(从地面上看)离出发点的距离 B v0 v0 ( 1992年物理高考试卷最后一题) GB 在本题中考核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1.灵活运用动力学、功和能的相关知识和规律解决综合性问 题的能力 2.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个较为简单问题的能力 3.使用形象化方法(形象图、 v-t图等)定性讨论物理问题的 能力 4.分析综合能力 A

18、GA NBA fBA B NAB fAB N地 分析 通过受力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的信息是: 1.题给的物理过程是在几个恒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 其中只有一对内力( AB之间的摩擦力)在此过程 中做了功;其它的力不做功。 2.此过程中有一个物理量是守恒量,即由 AB两个物 体组成的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的总动量守恒;并且 由题给的条件 mM可知,系统在水平方向上的总 动量方向向右。 通过对题给题给的物理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 到的信息是: 1.小物块 A相对地面向左运动有个极限,在此刻之 后将随同木板 B一起向右运动。 2.A物体先减速再加速, B物体在此过程中都一直是 在做匀减速运动, A的速度减小得

19、比 B的快,最后 两者达到共同速度。 方式一:用形象化的图示 B A t=o时刻 B A 末时刻 A B t1时刻 SB1 SA1 SB2 SA2 SB总 SA总 图中给出三个位移大 小之间的几何关系 l )(总 A1A2B SS Sl )(总 A1A2B SS Sl 把上述信息用形象化的方法表示出来可以有两种方式: 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利用动量守恒定律有: )( )( 00 00 mM mvMv v vmMmvMv 共 共 在过程一、过程二中,对 A使用动能定理有 0 2 1 2 1 0 2 2 2 01 共 mvSf mvSf ABA ABA 在全过程中,对 B使用动能定理有 2 0 2 M

20、v 2 1Mv 2 1 共总Sf AB 考虑到 AB之间的摩擦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即图中 给出的几何关系有 2 0 2 )( 2 1)( 2 1 vmMvmMlf BA 共 通过此式可解出初速度 v0,代入式可求出小物块 A 相对地面向左的最大位移 SA1 l M mM f mv S BA A 42 2 0 1 方式二:利用把物理量与数学上学过的知识相联系,把物 理量及物理过程形象地展示在 v-t图上,采用分析与综合的 的方法,获得对该物理全过程的整体把握 A B BA aa 并且M mgag m mga BA aA和 aB在 v-t图上分别表示小物块 A和木板 B的速度曲线的斜 率,若

21、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表示小物块 A的速度曲线的 斜率为正;表示木板 B的速度曲线的斜率为负。同时, A、 B的初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为已知 我们可以把对物块 A和木板 B进行分析所获得的结果 表示在一幅 v-t图中加以综合。 t v -v0 v0 在这幅 v-t图中我们可以获取有关物块 A 和木板 B在运动过程中的全部信息 V共 V共 t v -v0 v0 ( 1) A先向左运动,速度逐渐减小,在速度减小为 0 后随同 B向右运动并逐渐加速,最后达到共同速度。 ( 2)木板 B在运动过程中速度一直在减小,最后以 共同速度和物块 A一起向右运动。 ( 3)物块 A向左运动的最大位移 SA1 SA1

22、( 4)获得求解问题的简洁、明晰的思路 SA2 SB (四)全面复习,包括对物理实验的复习 : 会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 用在这些实验中用过的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 现象,会处理数据并得出结论。 在总复习时,更应该在手脑并用方面下功夫。 实验复习不是简单地、机械地重复,而是积极 思维、提高能力,使自己有新的收获,真正达 到教学大纲对实验方面的要求。原理要真懂, 实验要真做。 全面复习 打好基础 现要测量某一电压表 V的内阻 。 给定的器材有:待测电 压表 V( 量程 V, 内阻约 4k ) ; 电流表 mA(量程 1.2mA, 内阻约 500 );直流电源 E(电动势约 2.4V

23、, 内阻不计 ); 固定电阻个; R1=4 000 ,R =10 000 ,R3=15 000 ;电 键 S及导线若干 。 要求测量时两电表指针偏转均超过其量程的一半 。 i.试从个固定电阻中选用个 , 与其它器材一起组成 测量电路 , 并在虚线框内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 。 ( 要 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标出 。 ) ii.电路接通后,若电压表读数为 U,电流表读数为 I,则电 压表内阻 RV= 。 ( 2006理综卷 1 NO, 22) 例 :在做 “ 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 ” 的实验中 , 为了确定小球在不 同时刻所通过的位置 , 实验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 , 将一块平木板 钉上复写纸

24、和白纸 , 竖直立于槽口前某处且和斜槽所在的平面垂 直 , 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滑下 , 小球撞在木板上留 下痕迹 A;将木板向后移距离 x, 再使小球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 由静止滑下 , 小球撞在木板上留下痕迹 B;又将木板再向后移距 离 x, 小球再从斜槽上紧靠挡板处由静止滑下 , 再得到痕迹 C 若测得木板每次后移距离 x=10cm, A、 B间距离 y1=1.50 cm, B、 C间距离 y2 =14.30cm ( g取 9.80m/s2) 根据以上直接 测量的物理量导出测小球初速 度的公式为 v0 = ( 用题 中所给字母表示 ) 小球初速 度值为 m/s 图 14 y 1

25、A x x B C 挡板 y 2 y2 0.875 )/( 120 yygxv ()整理出知识的系统和结构。 ()建立易混易错知识档案和自己的错 题档案。 ()制作一个简明浓缩的备忘录。 全面复习 打好基础 (五)复习不只是记和背,而重在深入思 考和总结 : 物理满分答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认真反思过去 (一)本次考试分数 本次考试不该失分 。 (二)失分原因分析: 1.思想重视: 。 2.审题失误: 。 3.规范答题: 。 4.基础知识: 。 5.理解能力: 。 (三)前段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吸取教训: 。 二、准确把握未来 (一)谋划下次目标(量力而行,相信自己能够实现): (二)确定学

26、习措施(成功的保障,一定要重视哟): (三)你对老师的建议(利于提高,不要客气哟): 三、错题纠错:(要求每题写出错因) 。 思维过程 错误类型 1 2 3 21 22 文字 情景 草图出错 审题出错 情景 模型 受力分析 状态分析 过程分析 作功分析 能量转化 电路等效 场的分析 模型 规律 再现规律 应用图像 规律选择 运算出错 其它错误 规律 决策 运算 结果 对于准备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当然很关心 自己能得多少分。很想通过总复习,使自己 考试成绩有所提高,能得到更多的分数。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既要遵循学习的规律, 又要了解得分的策略。 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 (一 )把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

27、率作为总复 习的主攻方向 高考得分偏低的重要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学生解 答基础题的正确率偏低。 要想提高高考成绩,特别应该注意提高解低档 题和中档题的正确率,努力使会做的题保证做 对,在 “ 应知应会 ” 的题上不丢分少丢分。这 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得分途径。 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 把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作为总复习的主攻 方向也是教学本身所要求的,是符合学习规律 的。 难易适度可以使学生不断地找到学会的感觉, 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学习总是处于积极、高 效率的状态。 “ 懂、会、熟、巧 ” 是学习的必由之路,是一 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 把提高中、低档题的正确率作为总复习的主攻 方向,也

28、是一种得分的策略。 为了提高 “ 经济效益 ” ,就必须小心谨慎地把 低档题的分数全部拿到手,全力以赴地把中档 题的分数尽量拿到手。至于高档题的分数则是 努力争取也得到一点。按照这样的策略得分, 就一定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考出理想的 成绩。 (脱贫 致富 奔小康) 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 (二 )另一个重要的复习策略是:讲求实效,狠 抓落实。找题做题,不如查错改错。 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按学生在学习中的 常见典型错误设计试题。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 点。要把总复习的过程变成查补漏洞,纠正错 误,巩固提高地过程。 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强化记忆,都应有必要 的重复。必须在不断重复成功的体验中才能形

29、 成能力。 掌握正确的复习策略 要做好总复习工作,保持一个祥和平静、适 度紧张、乐观自信的好心情是特别重要的。 目标定得合适,题目不可过多过难。适度的 紧张可以产生强大的动力。过度的紧张,过 重的负荷却产生焦虑,反而对学习有害。 “ 躁 ” 是复习工作的大敌,必须克服。 不要把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学习法误认为 是 “ 刻苦 ” 和 “ 敬业 ” 。 保持良好的心情和高效率 一些具体举措 构建知识体系 积累解题方法 典型探究,发展能力 一、构建知识体系 1.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抽出知识 主线组成主骨架 2.围绕知识主线,归纳演绎主要知 识,形成知识网络 。 在高中物理教材的力学部分中 , 知识体

30、 系的主骨架是三条主线:一是 力和运动 ;二 是 冲量和动量 ;三是 功和能 。 而且高三的同 学们知道 , 其实这三条主线贯穿了我们高中 物理学习的始终 。 动力学三大基本观点框架图 构 建 知 识 网 络 功能关系在各分支学科中的应用 关系式 内容 备注 W合 = EK 动能定理: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 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求动能变化用动能定理 WF= E机 功能原理:除重力以外所有其它外 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 变化。 求机械能的变化用功能原 理 EP1+EK1= EP2+EK2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做功 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 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

31、持不变。 注意分析物体所受各个力 的做功情况。 WG= EP 重力做功对应重力势能的变化。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W电 = EP 电场力做功对应电势能的变化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W分 = EP 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的变化 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或引力 W安 = E电 电磁感应中,外力克服安培力做的 功(安培力做负功),对应电路中 获得的电能。 电磁学的能量问题注意正 确使用能量关系 W+Q= E 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变化 等于物体与外界之间功和热传递的 和 注意各量的正负 mv2/2=h W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等于入射光子 能量和金属逸出功之差 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一、构建知识体系 二、积累解

32、题方法 例 1-1、 物体由 A点自由下落 , 经过 B点到达 C点 , 已知物体经过 B点的速度是到达 C点的速度的 1/3, BC 间的距离是 24m, 则 AC间的距离是 _。 A B C 0 v 3v t 2t t t 1 3 5 比例法 13(15分 )抛体运动在各类体育运动项目 中很常见,如乒乓球运动。现讨论乒乓球发球问题 设球台长 2L、网高 h,乒乓球反弹前后水平分速度不变,竖 直分速度大小不变、方向相反,且不考虑乒乓球的旋转和空气 阻力 (设重力加速度为 g) (1)若球在球台边缘 O点正上方高度为 h1处以速度 v1水平发出 ,落在球台的 P1点 (如图实线所示 ),求 P

33、1点距 O点的距离 x. (2)若球在 0点正上方以速度 v2水平发出后恰好在最高 点时 越过球网落在球台的 P2点 (如图虚线所示 )求 V2的大小 . (3)若球在 O点正上方水平发出后,球经反弹恰好越过球网且刚 好落在对方球台边缘 P3处,求发球点距 0点的高度 h3. 例 1-2 ( 2008江苏卷) 例 2-1、 设有五个力同时作用在质点 P, 它们的大 小和方向相当于正六边形的两条边和三条对角线 , 如 图所示 。 这五个力中的最小力的大小为 F, 则这五个力 的合力等于 A 3F B 4F C 5F D 6F P P F1 F F 2 F2 F1 F 矢量法 例 2- ( 200

34、3年理综 No.19) 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 碗口水平, o点为其中心,碗的内表面及 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 绳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 m1和 m2的小球, 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 m1的小 球与 o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 =600. 两小球的质量比 为 1 2mm A. B. C. D. 3 3 3 2 23 22 m2g m1g F2 F2/ N 2 3 2 21 gmgm 在本道题中考核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1.对平衡力的理解及相关的图示 2.对两个矢量夹角的理解 3.对几何图形的理解 x y 600 300 N m1g F/2 300 例 2-3、 如图所

35、示 , 在坡度一定的斜面顶点以大小 相同的初速 v同时水平向左与水平向右抛出两个小球 A 和 B, 两侧斜坡的倾角分别为 37 和 53 , 小球均落在 坡面上 , 若不计空气阻力 , 则 A和 B两小球的运动时间 之比为 A 3 : 4 B 4 : 3 C 9 : 16 D 16 : 9 v v A 37 53 B 例 2- 、 如图所示 , 在坡度一定的斜面顶点以大小 相同的初速 v同时水平向左与水平向右抛出两个小球 A 和 B, 两侧斜坡的倾角分别为 37 和 53 , 小球均落在 坡面上 , 若不计空气阻力 , 则 A和 B两小球的运动时间 之比为 A 3 : 4 B 4 : 3 C

36、9 : 16 D 16 : 9 A 37 53 B sA xA yA s B xB yB v2 gt x y 53tg v2 gt x y 37tg v2 gt vt gt 2 1 x y B B B A A A 2 例 3-1、 甲 、 乙两物体相距 s0, 同时开始向同一方 向运动 , 甲以速度 v做匀速直线运动 , 在甲的前面乙做 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 a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 试分析:在 什么情况下甲总不能追上乙;在什么情况下甲与乙可 以相遇一次;在什么情况下能相遇两次 。 s t s0 O 图像法 U t U0 -U0 vy U t U0 -U0 vy U t U0 -U0 vy - a

37、 b v0 L U t U0 -U0 vy U t U0 -U0 2T T 例 3- 例 4-1、 如图所示 , 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有一个三 角形木块 abc, 在它的两个粗糙斜面上分别有两个质量 为 m和 M的物体做匀速下滑 , 则粗糙水平地面对三角形 木块 A 有摩擦力的作用 , 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右 B 有摩擦力的作用 , 摩擦力的方向水平向左 C 有摩擦力的作用 , 但摩擦力的方向不能确定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a b c M m a b c M m b a c m mg N1 f1 N1 f1 f2 G N2 c o smgN s inmgf 1 1 0s i nNc osff 112

38、 对 m: 对斜劈: a b c m mg F 整体与隔离 的思想 例 4-2、 如图所示 , B、 C两个小球均重 G, 用细线悬挂而静止于 A、 D两点 。 求: AB和 CD两根细线的拉力各多大 ? C B A D 60 30 60 G T2 T 3 C 30 G T3 T1 B c o sTG30c o sT s i nT30s i nT 31 31 Gco sT60co sT s i nT60s i nT 32 32 对 B: 对 C: 联立可解得: G3T 1 GT2 例 4-2、 如图所示 , B、 C两个小球均重 G, 用细线悬挂而静止于 A、 D两点 。 求: AB和 CD两

39、根细线的拉力各多大 ? C B A D 60 30 2G T2 T1 A D 60 30 O 60 30 2G T2 T1 例 5- 、 如图所示 , 一个铁球从竖立在地面上的 轻弹簧正上方某处自由落下 , 接触弹簧后将弹簧压缩 。 在压缩的全过程中 , 弹簧的压缩量最大时 A 球所受合力最大 , 但不一定大于重力值 B 球的加速度最大 , 且一定大于重力加速度值 C 球的加速度最大 , 有可能小于重力加速度值 D 球所受弹力最大 , 且一定大于重力值 g g 类比的思想 例 6-1、 如图所示 , 两根质量可忽略的轻质弹簧系 住一个小球 ,静止时两弹簧在同一竖直线上 。 若突然撤 去弹簧 A

40、, 撤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2.5m/s2。 若突然撤去弹簧 B, 则撤去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可能是 ( 取 g=10m/s2) A 7.5m/s2, 竖直向上 B 7.5m/s2, 竖直向下 C 12.5m/s2, 竖直向上 D 12.5m/s2, 竖直向 下 A B 撤 A: ( 1) a=2.5m/s2 向下 aB=7.5m/s2 向上,则 aA= 2.5m/s2 向上 ( 2) a=2.5m/s2 向上 aB=12.5m/s2 向上,则 aA= 2.5m/s2 向下 撤 B: a=7.5m/s2 向下 或 a=12.5m/s2 向下 例 6-2、 图为空间探测器的示意图 , P1、

41、 P2、 P3、 P4是四个喷 气发动机 , P1、 P3的连线与空间一固定坐标系的 x轴平行 , P2、 P4 的连线与 y轴平行 。 每台发动机开动时 , 都能向探测器提供推力 , 但不会使探测器转动 。 开始时 , 探测器以恒定的速率 v0向正 x方向 平动 , 要使探测器改为向正 x偏负 y60 的方向以原来的速率 v0平 动 , 则可 A 先开动 P1适当时间 , 再开动 P4适当时间 B 先开动 P3适当时间 , 再开动 P2适当时间 C 开动 P4适当时间 D 先开动 P3适当时间 , 再开动 P4适当时间 60 60 v0 v0 v0 0v21 0v23 合成与分解思想 例 7

42、- 、 电路如图所示 , 已知电源的电动势为 、 内电阻为 r, A、 B两个定值电阻的阻值分别为 R1和 R2。 今调节可变电阻 C, 使其获得不同的电功率 。 试确定使 可变电阻 C出现最大电功率时 C的电阻值 R3, 并导出其 最大电功率的表达式 。 C B A r 等效思想 r4 PrRR R r r2R R r)Rr( RR) Rr (P 2 m a xCCC C 2 C C 2 2 2 C C 2 C 2 C C 时,即当 1 2 1 m a xC1C 1A1 r4PrR ,Rrr 时,当 3 2 3 m axC3C B BA 3 BA BA 3 r4 PrR R RRr , RR

43、r R)Rr( r 时,当 C A r C B r 2 2 2 m a xC2C B B 2 B B 2 r4 PrR R Rr , Rr rRr 时,当 C B A r C r 例 7- 、 如图所示 , 在磁感应强度为 B的匀强磁场中 , 有一边长为 a的正方形线框在磁场中做速度为 v的匀速运动 , 不计线框的内阻 。 在线框的 AD边串一个内阻为 R的伏特表 , 则 AD两点间的电势差和伏特表的读数分别为 A Bav, Bav B Bav, 0 C 0, Bav D 0, 0 V A B D C v G R 例 7- 、 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 , 设计一电路来测量 电流表 A1的内

44、阻 r1, 要求方法简捷 , 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 , 并 能测得多组数据 。 电流表 ( A1) 电流表 ( A2) 电压表 ( V) 电阻 ( R1) 滑动变阻器 ( R2) 电池 ( E) 电键 ( K) 导线若干 量程 10mA, 内阻 r1特测 ( 约 40) 量程 500A, 内阻 r2=750 量程 10V, 内阻 r3=10k 阻值约 100, 作保护电阻用 总阻值约 50 电动势 1.5V,内阻很小 器材(代号) 规格 A1 V A1 A2 A1 A2 R2 R1 E K A1 A2 R2 R1 E K mA8A5010040 5.1I m i n 若限流,则 例 8-1、

45、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 , 现 以水平恒力甲推这一物体 , 作用一段时间后 , 换 成相反方向的水平恒力乙推这一物体 。 当恒力乙 作用时间与恒力甲作用时间相同时 , 物体恰好回 到原处 , 此时物体的动能为 32J。 则在整个过程中 , 恒力甲做的功等于 _J, 恒力乙做的功等于 _J。 2 111 mv2 1sFW 11 mvtF 在恒力甲作用的过程中 , (1) (2) 2 1 2 222 mv2 1mv 2 1sFW 122 mvmvtF 在恒力乙作用的过程中 , (3) (4) (2) (1) 2 v t s 1 )4( )3( 2 vvts 12 得: 得: (6) (5)

46、12 v2v 联立 (5)、 (6)式可得: J32mv21 22 J8mv2141)v21(m21mv21W 2222211 J24mv21mv21W 21222 由题知: ,则 方法 1 sa2v 121 tav 11 )s(a2vv 22122 2 1 2 2 2 1 2 1 vv vaa 12 1 2 1 vv vaa 在前一段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中 , (1) (2) 在后一段匀变速往复运动过程中 , (3) (4) 由式 (1)和 (3)得: (5) 由式 (2)和 (4)得: (6) 联立式 (5)、 (6)可得: 12 v2v tavv 212 方法 2 方法 3 v1 O 2t

47、 -v2 -v1 t t t s v a1 a2 s t 由 v-t图知 : taattatav 2 1 211 t)aa()tt(av 1222 )t2t)(vv(21tv21s 211 1212 2 1 21 v2va3a)ta a2t(ta 2 1tta 2 1 则 a2 在前一段运动过程中 , 在后一段运动过程中 , 由上两式可解得: 2 v0 t sv 1 1 2 )v(v t sv 21 2 12 v2v 方法 4 例 8-2(2006年全国 24题 )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 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 之间的动摩擦因素为 。初始时,传送带与煤 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

48、以恒定的加速度 a0 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 v0后,便以此速度做 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 下一段黑色的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 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运动过程分析 匀加速 a 匀加速 a l Ff Ff v0 v0 v0 匀速 匀加速 a0 煤块 传送带 a=g a0大于 a 传送带加速时间 t0=v0/a0, 匀速时间 t1= v0/g - v0/a0 方法一 直接按运动过程求解。 煤块加速运动的位移 22 00 22 vvs ag 传送带的位移 2 2 2 0 0 0 0 0 1 0022 v v vs v t a g a 22 00 0 022 vvl s

49、s ga 黑色痕迹长度 方法二 用图象法求解。 v t A B O v0 a0 a 图 2 l= OAB 面积 =v0 t1/2 方法三 以传送带为参考系求解 以传送带为参考系,煤块的 运动情况是 :静止开始向左 以大小为( a0-a)的加速度 做加速运动,过时间 t0=v0/a0后,以大小为 a的加 速度做减速运动直到静止。 速度时间图线如图 3 v a0-a a 图 3 t O v0/a0 方法四 用假想参考系求解 以一个假想的向右以速度 v0匀速运动的 物体为参考系,传送带以向左的初速 度 v0、大小为 a0的加速度减速运动到 静止;煤块以向左的初速度 v0、大小 为 a的加速度减速运动

50、到静止。 22 00 022 vvl ga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例 9-1、 如图所示 , 有一光投射到放在空气中的平行 玻璃砖的第 表面 , 下面说法中可能的是 A 如果在第 界面上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 光将不会 进入玻璃砖 B 无论入射角多大 , 光都能从第 界面进入玻璃砖 C 光进入第 界面后可能不从第 界面射出 D 不论光从什么角度入射 , 都能从第 界面射出 逆向思维 巧妙运用速度图像和运动 的对称性和周期性求出 83秒内 物体的位移大小 (167m) 本题的关键是分析清楚 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 例 9-2、 ( 2006广东物理卷 15题) : 一个质量为 的物体静止在足够大的

51、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 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从 开始,物体受到一个大小和 方向呈 周期性变化的水平力 F作用 ,力 F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 10 所示。求 83秒内物体的位移大小和力 F对物体所做的功 。 取 。 kg4 1.0 0t g 2/10 sm 巧妙运用动能定理求出 83 秒内 F做的功 (676J) 2 80 84 v t 4 巧妙运用逆向思维 求最后 1秒内的位移 一、构建知识体系 二、积累解题方法 比例法 矢量三角形法 图线法 整体和隔离的思想 类比思想 合成与分解思想 等效思想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逆向思维 三、典型探究,发展能力 三、典型探究,发展能力 辞海:“能力,是成功地

52、完成某种活 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能 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 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能力与活动相对应,能力要在活动中发展。 考试大纲:“高考把对能力的考核放在首要位 置,要通过考核知识及其运用来鉴别考生能力 的高低”。 高考物理科要考核的能力:理解能力;推 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 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可以概括为运用所学知 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只能在分析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培养。复习教学中,应该给学生 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 分析解决问题。 选择在知识上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在方法上 具有重要性和广泛适用

53、性的典型问题,进行深 入的探究。 通过典型探究: ( 1)获得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使知识能迁移 到新情景中; ( 2)形成解题方法 能解决同类问题; ( 3)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解决更多的未 见到过的问题 应用 -示波器 例 :有一个电子枪,能够连续的发射出电子。当发射 出的电子经过一个加有 u Umsinw t 交流电场的平行 金属板时,电子将会偏移。若在电场右侧放置一个 荧光屏,当电子打到荧光屏上时,屏上将会出现亮 点。若亮点很快移动,由于视觉暂留的关系,能在 荧光屏上看到的图景是怎样的? U y t Y Y Y Y + _ v0 L d L Y 有一个电子枪,能够连续的发射出电子。当发

54、射出的电子经过一个加有如图所示电场的平行 金属板时,电子也将会偏移。若在电场右侧放 置一个荧光屏,当电子打到荧光屏上时,屏上 将会出现亮点,能在荧光屏上看到的图景是怎 样的? Y Y Uy t 有一个电子枪,能够连续的发射出电子。当发 射出的电子经过一个加有如图所示电场的平行 金属板时,电子也将会偏移。若平行板水平竖 立,电子束仍射入电场,在电场右侧放置一个 荧光屏,当电子打到荧光屏上时,屏上将会出 现亮点,能在荧光屏上看到的图景是怎样的? Ux t Y Y X X 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经过一个如 图所示竖直放置和水平放置的两 组平行金属板时,电子也将会偏 移。若竖直放置的电场变化与水 平放置的

55、电场的变化如图( 1)、 ( 2)所示,那么,能在荧光屏上 看到的图景是怎样的? X X Y Y Ux t Uy t X X Y Y 如图 1所示,在直角坐标系 xOy内,有一质量为 m、 电量为 +q的电荷从原点 O沿 y轴正方向以初速度 v0出发, 电荷重力不计。现要求该电荷能通过点 P( a, b), 试设计在电荷运动的空间范围内加上某种“场”后并 运用物理知识求解的一种简单、 常规的方案。( 1)说明电荷由 O 到 P的运动性质并在图中绘出电荷 运动轨迹。( 2)用必要的运算说 明你设计的方案中相关物理的表达 式(用题设己知条件和有关常数)。 粒子在场中运动设计探究 方案 1(图 2)

56、 方案 2(图 3) 方案 3(图 4) 方案 4(图 6) 方案 5(图 7) 方案 6(图 8) 方案 7(图 9) 2008(天津卷) 23 (16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中,第 象限存在沿 y轴负方向的匀强电场,第 象限存在垂直于坐 标平面向外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为 B一质量为 m、电 荷量为 q的带正电的粒子从 y轴正半轴上的 M点以速度 v0垂直 于 y轴射入电场,经 x轴上的 N点与 x轴正方向成 =60 角射 入磁场,最后从 y轴负半轴上的 P点垂直于 y轴射出磁场,如 图所示不计粒子重力,求 (1)M、 N两点间的电势差 UMN; (2)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 r

57、; (3)粒子从 M点运动到 P点的总时间 t ( 2008全国卷 ) 25.如图所示,在坐标系 xoy中,过原点的直 线 OC与 x轴正向的夹角 =120 ,在 OC右侧有一匀强电场:在 第二、三象限内有一心强磁场,其上边界与电场边界重叠、右 边界为 y轴、左边界为图中平行于 y轴的虚线,磁场的磁感应强 度大小为 B,方向垂直抵面向里。一带正电荷 q、质量为 m的粒 子以某一速度自磁场左边界上的 A点射入磁场区域,并从 O点 射出,粒子射出磁场的速度方向与 x轴的夹角 30 ,大小为 v,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为纸面内的一段圆弧,且弧的半 径为磁场左右边界间距的两倍。粒子进入电场后,在电场力

58、的 作用下又由 O点返回磁场区域,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次离开磁场。 已知粒子从 A点射入到第二次离开磁场所用的时间恰好等于粒 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忽略重力的影响。求 ( 1)粒子经过 A点时速度的方向 和 A点到 x轴的距离; ( 2)匀强电场的大小和方向; ( 3)粒子从第二次离开磁场到 再次进入电场时所用的时间。 25( 22分) ( 1)设磁场左边界与 x轴相交子 D点,与 CO相交于 O点,由几何关系可知, 直线 OO与粒子过 O点的速度 v垂直。在直角三角形 OOD中已知 OOD =300设磁场左右边界间距为 d,则 OO=2d。依题意可知,粒子第一次进人磁 场的运动轨迹的圆心

59、即为 O点,圆弧轨迹所对的圈心角为 300 ,且 OO为圆 弧的半径 R。 由此可知,粒子自 A点射人磁场的速度与左边界垂直。 A 点到 x轴的距离: AD=R(1 cos300) 由洛仑兹力公式、牛顿第二定律及圆周运动的规律,得: qvB=mv2/R 联立式得: AD=mv(1- /2)/qB ( 2)设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T 第一次在磁场中飞行的时间为 t1,有: t1=T/12 T=2m/qB 依题意匀强电场的方向与 x轴正向夹角应为 1500。 由几何关系可知,粒子再次从 O点 进人磁场的速度方向与磁场右边界夹角为 600。 设粒子第二次在磁场中飞行的圆弧的圆 心为 O ,

60、 O 必定在直线 OC 上。设粒子射出磁场时与磁场右边界文于 P点,则 OOP =1200设粒子第二次进人磁场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问为 t2有: t2=T/3 设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为 t 3,依题意得: t3=T (t1+t2) 由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和牛顿定律可知: v=vat 3 a=qE/m 联立式可得: E=12Bv/7 粒子自 P点射出后将沿直线运动。 设其由 P点再次进人电场,由几何关系知: OPP =300 三角形 OPP为等腰三角形。设粒子在 P、 P两点间运动的时问为 t4, 有: t4=PP/v 又由几何关系知: OP= R m/qB 联立式得: t4= M F E N G v N M O P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a b c d v Q B v v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M N R B v a b c d M m 300 a b B a b c d M N E F h B v G R X X X X X X X X G R X X X X X X X X B均匀增加 E=BLv I=E/R F 乙 甲 F a 1 b1 c 1 d1 x1 y1 a2 b2 c 2 d2 x2 y2 2008年理综( ) 24( 19分)如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