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探讨 - 教育论文范文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69834424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探讨 - 教育论文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探讨 - 教育论文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探讨 - 教育论文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探讨 - 教育论文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探讨 - 教育论文范文(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探讨 - 教育论文范文 教育论文范文硕士论文范文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范文,笔者通过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可知,广西壮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处于中上水平,该研究结果在研究二量化分析中得以验证,另一方面,广西壮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认同、民俗文化认同、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三个方面上。影响壮族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社会支持、学校环境以及家庭气氛四个因素,主观幸福感具有跨民族效应,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具有共性。1 绪论1.1 研究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

2、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开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递和相互交往,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费孝通,1992。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民族认同既包括各民族成员对本民族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的认同,也包括各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及其从属文化观念的认同,民族认同是促进新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团结开展的社会心理根底白晓丽等,2022。在西部大开发的大背景下,广西各地的经济文化都在快速开展,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展和智能手机的遍及,外来文化快速传播,文化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处

3、于多元民族文化、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剧烈的交融与碰撞中,少数民族学生在自我身份认同过程中产生混同、迷茫、自卑、角色混乱等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王彩虹,2022。我国是一个拥有 56 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亚文化,这种文化因素形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潜在变量刘显翠,2022。人的心理具有文化属性,心理健康的界定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多元文化共生共存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根基何思彤,2022。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壮族人民发明出丰盛且独特的壮族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等,民族文化的差别为跨文化心理的研究提供

4、了广大的自然实验场所和丰盛多彩的环境变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22 年修订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沛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开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根底。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开展的工作方针,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广西少数民族大局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只具有普适性而不足民族特色马巍莹,2022,学校并没有积极开发当地丰盛的少数民族文化渗透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已有研究说明,社会支持作为心理压力的缓冲器之一韩黎,冯芳,202

5、2,与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并且是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变量杨宝珊,2022。1.2社会支持1.2.1 社会支持的概念Cobb(1976)从功能上对社会支持进行界定,他认为社会支持应包含能使个体相信自己被关怀和爱、使个体相信他有尊严和价值,使个体相信他属于团体成员三个层次的信息。Smith 在研究中以多元文化为背景对社会支持进行定义,Smith1991认为,个体在进行民族认同过程中,其知觉到的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文化力量的支持、人际交往支持两个方面。国内学者也对社会支持做了合乎自己研究的定义,李强将社会支持视为一种积极的心理资源,认为它能让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减轻心理应激反馈,缓解紧张

6、、焦虑情绪,提高适应能力(纪梦楠, 2022)。叶盛泉等人认为社会支持是在社会互动中他人、团体给予个体物质层面上的支持(叶盛泉, 李皓, 陈林, 2022)。肖水源认为社会支持包涵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其中,客观支持是指类似物质上的直接援助或者团体关系等客观存在的支持;主观支持是个体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在情感层面上所体验到的支持;而对支持的利用度,是指当个体遇到困境时对支持的利用的程度。基于上述,本研究将社会支持定义为:个体在民族认同的过程中,感知到来自本民族群体或者其他民族群体的文化力量支持和人际交往支持的水平。2 文献综述2.1 广西壮族文化研究综述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全国壮族的

7、汇集中心,据 2022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广西壮族人口有 1658.72 万,占广西总人口 32.15%,且长期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关系十分融洽,是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榜样李富强,卫彦雄,2022。在历史长河中,壮族人民发明出了丰盛多彩的传统文化,沉淀出独有的壮族文化模式。壮族文化具备着极具民族色彩的特点,藏蕴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是壮族人民共同经历的历史沉淀而成的民族情感、民族心理、民族信仰和民族价值观。戴光禄2022在其?壮族文化一书中,认为壮族文化可以划分为下列十二种形态:一是以“竜为标志的生态文化;二是以“那为标志的稻作文化;三是以“糇糯和“岜夯为特色的饮食

8、文化;四是以“干栏为标志的建筑文化;五是以壮锦为标志的服饰文化;六是以神人共娱为特征的节日文化;七是以“歌圩为标志的诗歌文化;八是以人缘亲和为基本的礼俗文化;九是以崖画和石刻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十是以“掌雅为主体的医药文化;十一是以“麽和“鸡卜为标志的宗教文化;十二是以“宁董为标志的铜鼓文化罗汉光,2022。此外,张照2022、韦顺莉2022、黄桂秋2022、赵伟楠和陈敬玉2022等都对壮族文化的内涵有较多研究。在众多研究中,壮族服饰文化和语言文化尤其特殊。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民委、财政厅印发的?关于促进我区中小学民族班开展的实施计划的数据统计,截至 2022 年,广西义务教育阶段民族班合计

9、 57950 人。学校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黄宣吉,李志鹏,2022,而课程是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蒋永亮,2022,为了传承壮族文化,广西民族中小学通过开发具有壮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实现壮文化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开展。其中,最突出的是积极发展壮汉双语课程教学。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在民族学校发展双语教育刘青青,2022。广西壮汉双语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经费投入有所保障、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且开发出了适用于不同年级阶段的壮汉双语教材余晗,2022。其次,体现在发展丰盛的民族特色活动上,广西民族中小学开发壮族文化特色的校本课

10、程充沛以活动为载体进行深化实施。2.2 民族认同2.2.1 民族认同的概念心理学意义上的“认同Identity 或 Identification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他认为个体与某群体在感情上、行为上和心理上趋同的过程即为认同车文博,1988。埃里克森在此根底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和“集体同一性的概念,进一步解释和阐述了认同的含义李维,1989。随着心理学对认同研究的不断深入,认同一词的外延逐渐扩大。罗平、张雁军2022指出“认同不仅是自我的一种心理过程,更强调自我在感情上和信念上与他人的相似性,即一种群体性的认同。王希恩1995认为“认同就是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产生的差别和归属感,是社

11、会成员对自己某种群体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民族认同的概念是“认同涵义在民族研究领域内衍生出来的,王建民1991认为民族认同是民族个体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关乎情感上以及态度上的一种特殊认知。高永久2022认为,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所形成坚决的归属感和感情依附是构成个体稳定的民族心理认同的重要因素。也一些研究对民族认同的结构进行了探讨。Phinney (1990)认为,个体民族认同心理结构是在归属感、民族的积极评价、行为卷入三个民族认同的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Carla(1998)在 Phinney 的民族认同构成要素理论之上增加了群体认识这个成分,开展成为他理解的民族认同概念。万明钢202

12、2认为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感知、对本民族的立场、对本民族的生活卷入是民族认同的构成要素。纵观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民族认同的概念进行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别,但均呈现相似的核心概念,即民族认同是一个包括情感、认知、行为的心理过程,当个体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其会在行为上接近这个民族的习惯,在情感上依赖于其民族,在认知上与此民族文化内涵保持一致。3.研究内容. 123.2 研究目的. 123.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一: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质性研究.144.1 研究目的与范式. 144.1.1 研究目的. 144.1.2 扎根理论. 145 研究二: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与主观幸福感

13、的量化研究.225.1 研究目的及研究若. 225.1.1 研究目的. 225.1.2 研究若.12教育论文范文硕士论文范文. 225 研究二:广西壮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与主观幸福感的量化研究5.1 研究目的及研究若5.1.1 研究目的以量化数据对访谈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研究壮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现状;分析壮族中学生关于民族认同、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探索社会支持在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效应。5.1.2 研究若若一:广西壮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若二:广西壮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正相关;若三:广西壮族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

14、持存在显著正相关;若四:社会支持在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存在中介效应。6 结论通过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可知,广西壮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水平处于中上水平,该研究结果在研究二量化分析中得以验证,另一方面,广西壮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认同、民俗文化认同、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三个方面上。影响壮族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压力、社会支持、学校环境以及家庭气氛四个因素,主观幸福感具有跨民族效应,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具有共性。经过量化研究结果分析可得,广西壮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水平均高于中等水平,且在性别、年级、户籍、是否独生四个人口学变量上均

15、存在显著差别,民族认同、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三个变量以及各个维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在民族认同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其局部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能显著正向影响主观幸福感,进一步验证了社会支持是影响广西壮族中学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广西壮族独特的文化因素是促成中学生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要文化根基,在学校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积极渗透少数民族文化蕴含的积极心理资源,组织发展民族特色传统活动,有助于强化中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加其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幸福感水平。在多元民族文化背景下,广西壮族中学生在民族间交往与互动的过程中,获取来自本民族文化支持力量的同时,接纳、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因此构建起巩固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学习、生活中应对压力和冲突的能力增强,主观幸福感水平得以提升。参考文献略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