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69817120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江源生态文化志概述(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概述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因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 于此而得名,地理位臵为北纬 3139-3612东经 8945-102 23,平均海拔为3500-4800m,为世界著名江河一长江、黄河和 澜沧江的源头聚水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河湖分布 最集中的地区之一,长江总水量的25% 、黄河总水量的49% 、澜 沧江总水量的 15%都来自这一地区,仅玛多县境内就有大小湖泊 4070 余个。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及中 南半岛文化,因此,三江源地区在世界地理格局中具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并且在政治、历史、文化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依据“河 源唯远”的原则,2009年我国

2、三江源科考队经过严谨、细致的考 证,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源头,沱沱河为长江源头,扎曲为澜沧江 源头。2000年5月23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 “三江源省级 自然保护区”。2000年8月19日,国家林业局和青海省人民政 府在玉树藏族自治州通天河畔举行了隆重的揭碑仪式。2003年1 月24日,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2005年7月18日,“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 理局”在青海省林业局正式成立,是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 主要管理机构。青海省政府组织编制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 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于2005年全面实施。从2004年开始到 2010年,国家已投资

3、约75亿元实施该总体规划。2014年1月10 日,按照国务院部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 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实验区建设同时启动。二期工程范 围从15.2万平方公里扩展到39.5万平方公里,总投资预计达160.6 亿元。这足以体现中央治理三江源生态的决心,同时也触发了三 江源生态治理结构向着更为有效、合理的方向改善。省政府对三 江源地区的投资建设:6年来省财政共投入3亿元改善了三江源 区23个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省政府从2009年起每年下达资 金4000万元,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困难群众进行生活困难补助。三江源地区封闭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活 动,饮食以肉乳为主

4、,面米为辅。较特色的食物有手抓,风干牦 牛肉,酥油茶,糌粑等。在服饰方面,不分男女老幼,一年四季 均穿藏袍。热贡艺术是三江源地区最重要的艺术组成部分。热贡 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堆绣、建筑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从所辖范围来讲,三江源地区的范围包括青海省玉树藏族自 治州(6个县)、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全境和海南藏族自 治州2个县、黄南藏族自治州2个县和格尔木市的 1 个乡。因享 受特殊的计划生育政策,以及省内其他各地和省外人口不断迁入 三江源地区人口总数以及占青海省总人口比例逐年增加。第五次 人口普查三江源地区有614121 人,其中藏族580514人,藏族人 口占到总人口的 94.5%,汉族3

5、3607人,回族10059人,蒙古族 30658人,撒拉族1518人,土族1146人,其他民族386人。三江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十分落后,主题经济以天然畜牧业 为主,生产方式以自然放牧为主。三江源地区十六个县中有 7 个 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 个是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县数 量占全省贫困县的56%,贫困人口达4.9 万户、25.4万人,占当 地农牧民总人口的63%,农牧民人均收入仅300 元,低于全省平 均水平,是全省贫困现象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艰 巨的地区之一。三江源地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50.3%,没有三江 源地区农牧民的总体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小康,就无法真正实现 三江源地

6、区生态与经济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生态产 业是从根本上治理三江源区草原生态环境退化、保证农牧民收入 持续增长,最终实现牧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加快农牧民脱 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自古以来“三江源”地区就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 带,其文明史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追溯到中石器时代,距今已有 六、七千年历史,民族众多,宗教多元,文化兼容并蓄,民风淳 朴,因此,形成了特有的三江源文明。据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在距今 3 万年前,三江源境内就有 人类活动着;1980 年在青海贵南县拉乙亥(今龙羊峡水库淹没区) 出土了 1489件文物,后经专家们认定为中石器文化遗存,距今约 6 800年,这批

7、文物中,不仅有加工谷物的磨器,还有精致的臂 锥骨针;和同德县宗日遗址出土的绘有 24 人分组集体舞蹈画面 的舞蹈纹彩陶,则雄辩地说明了青海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文化艺术 的起源是很早的。在青海境内的考古发现中,属青铜器时代的文 化尚有。贵南县尕马台遗址出土的七角星几何纹铜镜,标志着三 江源地区的历史文化进入了新的时期,即“青铜器时代”。辛店、 卡约、诺木洪文化类型在三江源广布,这些遗存表明农业有了发 展,畜牧业和狩猎业是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有制陶、 纺织、冶铜等,特别是经过染色的毛纺品和牛皮做成的革履的出 现,说明当时三江源头这块地方已有较高的工业技术水平。从书 面记载我们得知,从先史至近

8、世的青海是古羌人活动的场所。三江源地区,是古氐羌生息活动地的主要所在。早期的中华文明主要是在黄河两岸展开的,因此对黄河源头 的想象和寻访开始的比较早。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之 说,这说明早在公元前我们的祖先对黄河发源地的认识就已到达 了三江源地区。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他回去告诉武 帝,黄河的源头在葱岭以东的山中,张骞对河源的认识影响极大, 在汉朝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黄河的发源地就是葱岭 西晋博物学家、文学家张华涉猎广泛,“图纬方伎之书莫不详览”。 他比较确切地指出了黄河的具体发源地:“河源出星宿,初出甚 清,带赤色,后以诸羌水注之而浊。”西晋大将、经学大家杜预 则说:“河出

9、西平西南二千里。”杜预所认定的河源方位、距离都 与今天实地考察到的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之河源相吻合。 隋炀帝平吐谷浑后,在吐谷浑所占领的青海黄河沿岸地区设立河 源郡。至唐代,随着唐边境的扩大,对河源的认识更加深入,“观 河源”、“望河源”之类的字眼屡屡出现在史书和诗文中。而贞观 初年的侯君集、贞元末期的吕温、长庆元年的刘元鼎均相继有考 察河源的记录。至此,汉代关于河源的错误认识已经得到纠正, 人们对黄河源头的认识已经基本是实地考察而非间接经验或想 象了。元代政府曾有组织地对河源进行了考察。“世祖皇帝至元十 七年(1280)、岁枉庚辰,钦承圣谕:黄河之入中国,夏后氏导之, 知自积石矣。汉唐所

10、不能悉其源。今为吾地,朕欲极其源之所出, 营一城,俾蕃贾互市,规臵航传,凡物贡水行,达京师,古无有 也。朕为之以永后来无穷利益”。此次考察留下了专门的文字记 载以及比较翔实的河源图。我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部河源专著 河源志亦在此时出现。遗憾的是,他们对河源的认识并没有 比张华更深入一点,还是断定星宿海为黄河之源:“河源在土蕃 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方可七八十 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逼观弗克。旁履高山下视,灿若列星, 以故名火敦恼儿。火敦译言星宿也。”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拉 锡、舒兰前往青海考察河源,历时半年。可以说,他们比元代人 都实、朱思本的探源前进了一步,找

11、到了流入星宿海的三条支流, 可惜没有继续前进,穷尽河源。七十八年后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豫省青龙岗漫口合龙未 就,遣大学士阿桂之子乾清门侍卫阿弥达前往青海,务穷河源, 告祭河神,事竣复命,并据按定南针绘图具说,呈览据奏。”这 次的考察将黄河的源头确定在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意为 黄金色河),即今天的巴颜喀拉山东麓的噶达素齐老峰。近两百 年后的 1978 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社科院 历史所、国家测绘总局等多个专业部门联合考察,提出了黄河发 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之说。经过一段时间的 讨论,1985 年,黄河水利委员会根据历史传统和各家意见确认玛 曲为黄

12、河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曲果树立了河源标志。 至此,黄河源头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与抚育中华文明摇篮的黄河相比,长江对于中华文明的重要 意义至晋室南迁后才得以逐渐显现,所以,与探寻黄河之源的成 绩相比,对长江源头的探索不仅起步较晚,而且参与人员亦较少。自战国至北魏,人们一致认为长江发源于今甘肃天水。尚 书禹贡言:“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说大禹治水,曾到达过 岷山。这句话中含有认为长江流经岷山的意思。 山海经中 山经也记载“岷山,汪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亩子子道 篇亦称“江出于岷山”。汉书地理志云:“(蜀郡)湔氐道: 禹贡岷山在西傲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人海。”因此, 东汉的许慎在其所著

13、的说文解字释“江”日:“江水出蜀湔 氐檄外崤山。”郦道元的水经注接着说:“岷山在蜀郡氐道县, 大江所出。岷山,即渎山也,水日渎水矣。叉谓之汶阜山, 在傲外,江水所导也。”岷山系指今甘肃蟠冢山,可见他们以天 水西南的蟠冢山为长江的源头。唐时,由于唐蕃古道上的人们往来频繁,使得大家对金沙江上 游的通天河有了相当的了解,对江源的认识得以进一步深入,“江 源出吐蕃中节度西共笼川聱牛石下,故谓之荤牛河。”明代地理 学家徐霞客循金沙江而上,抵达云南石鼓附近,撰写溯江源纪 考,对传统的“岷江导源”说提出异议,指出金沙江为长江之 源。清代,为了绘制全国地图,康熙多次派人到青藏地区进行考 察。礼部侍郎齐招南于乾

14、隆二十六年(1761)根据史料著水道 提纲,对江源水系做出了详尽的描绘。但是,从书中可以看出, 他对沱沱河和南边尕尔曲源头位臵情况还不是十分的了解。自 1976 年开始,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等部门组织了几次江源考察, 提出了一下几种江源理论:1.一源说。按照“河源唯远”的原则, 主张当曲或沱沱河为正源; 2.两源说。沱沱河和当曲并列为源; 3.三源说。沱沱河为正源,当曲为南源,楚玛尔河为北源。1914 年周希武在调查玉树地区时所写的玉树调查记 , 1919 年出版,是历史上对三江源核心地区玉树记载最为详尽的一 部历史文献。书一出版,就受到学者们的高度评价且不断引用。 特点是“无单词只字向壁虚构”

15、,它分为部落记、山脉记、水道 记、地形记、政治记、宗教记、风俗记、实业记、掌故记、考证 记等十个部分。各部分之间条理分明,没有勾连而有共同凝结成 一个有机体,能比较全面的反映出玉树地区各方面的面貌,而且 图文并茂,对研究三江源藏族史也有着极宝贵的参考价值。宗教是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原始宗教- 苯教。到佛教传入藏区的时候,三江源地区世居主体民族藏族深 受原始苯教影响,作为一种文明纽带,传播敬畏自然、万物有灵 的价值观。形成了藏传佛教的生态观。在苯教原有的简单的“万 物有灵”的思想基础上,融合了佛教“因果论”“生死轮回”等 理论的影响,形成了系统的藏族生态观,它对三江源的资源环境 保

16、护和生态平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三江源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很容易因为气候的改变或人类 的活动受到干扰,到了近现代三江源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例 如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冰川退缩、生物多样性减 少等。由于三江源在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地位,三江源的生态问 题已直接影响到整个江河流域经济及社会的发展。为此,党和国 家高度重视,对三江源运用生态建设战略,进行全局的统筹安排, 采取了禁牧封育、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水土保持、人工增雨、 生态移民等工程措施,保护和建设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确保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安全。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三江源渐渐走入了中国乃至世界 的视角,为了加深对三江源生态环境

17、的了解,国家有关部门先后 多次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就源区气候、水文、地质、地理等方面 有了较系统的科学数据和分析研究。为国家保护三江源生态制定 政策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了促进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变化的 科学认知,加强国际间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生 态保护工作,举行了一系列关于三江源生态保护的学术会议和学 术论坛。与此同时,举行了很多相关主题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 的内容、灵活多变的形式,传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理念,宣传 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保护意义。1976 年 79 月,相关单位组成科考队,对长江源进行了 为期近两个月的科学考察,此次科考队一行 28 人,包含了测绘、 水文、摄影、新闻

18、等很多专业的优秀人才,这次科考队的主要目 的是查明长江源水系、最后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黄河水利委 员会组织河源查勘队六十余人,在项立志、董在华的率领下,对 黄河河源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考察。1978 年、1985 年黄河水利 委员会先后组织考察队进行了两次考察,并在最后一次考察中在 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树立了黄河源标志。 1994 年 4 月,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长进曾从澜沧江溯源而行探 寻源头,9 月经过再次考察初步推断扎阿曲为源头。2001 年7 月, 国家林业局决定成立以中国林科院江泽慧院长为组长的科考领 导小组,对三江源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2008 年9 月,三江源科

19、学考察队开始了我国首次对三大江河的源头地理位臵同时进行 综合性科学考察。根据此次考察收集的数据和资料确定了长江源 头为当曲、黄河源头为卡日曲、澜沧江源头为扎阿曲的结果。2005年6月20日一22日,由世界自然资金会(WWF)资 助,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海省科 技厅、青海省气象局等多家机构共同主办,国家气候中心承办的 “三江源区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与适应对策” 在北京召开学术讨 论会。目的是通过学术交流,促进对三江源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 的科学认识,提出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加强三江源区保护与发展的 战略与对策。2005 年 8 月 14 日20 日,由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 国科学院

20、联合主办、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和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 物研究所承办的“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 会”。与会专家围绕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遥感技术与三江源区 生态保护建设、三江源区草地的碳库效应及其青藏高原高寒地区 集约化生态畜牧业模式等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论述了气候 变化和人为活动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可能影响极其有效的研 究方法和解决对策,多层面地对三江源地然保护区生态建设的有 关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可能采取的政策进行了深入探讨。 2008 年 7 月 31 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北京召开“建立 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试验区”研讨会。2009 年 11 月 4 日6 日, 由

21、青海师范大学与加拿大“起步高原”组织共同举办的“三江源 地区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青海师范大学召 开。本次会议研讨的主题主要包括三江源地区草场的可持续利用 与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旅游两个部分。为了扩大开放、促进交流,传播民族特色文化,推广三江源 地区的独特自然景观和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活动。2006 年举办首届“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次年举办了第二 届。2008年,为进一步扩大影视视觉艺术的社会文化影响力,“中 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合并“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同时 举办,称为“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 节”,活动改为双年节,每两年举办一届。

22、2003年,由陆川编剧 并执导的电影可可西里开始拍摄。2004年10月该影片获第 十七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特别奖:2005年获41届台湾金马奖 最佳剧情片奖;2005年获国际环境奖;2005年9月获海参崴国 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和最佳男演员奖;2005年10月获美国国 家地 ALL ROADS FILM FESTIVAL 最佳影片;2006 年 4 月 获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2007年获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 2009年获第五届“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三江源地区,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古 代历史文化和伟大的民族文化遗存。进入现代,随着人们对环境 保护和生态建设的意识加强,三江源独特的地理位臵会越来越受 到中国乃至世界的关注。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让我们共同努力, 把最美的三江源展现在世人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