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课小论文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69727399 上传时间:2022-11-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乒乓球课小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乒乓球课小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乒乓球课小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乒乓球课小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乒乓球课小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浅谈乒乓球运动技术的发展摘要:乒乓球运动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既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打法,又有不 同的风格流派,同时技术战术也多种多样,比较复杂。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变 化和发展,我们要加强认识,转变观念,更新方法,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根据运 动员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措施。保持我国在该项目的世界领先地位。 本文简要介绍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和演变,希望乒乓球运动员们能够更多的了解 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动向,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未来。关键词:乒乓球,发展,技术1.1 世界乒乓球技术和打法的历史回顾从 1926 年第一届世乒赛至上世纪 50 年代,共举行了 18 届世乒赛,参加 比赛的国家主要是欧洲。在技术

2、打法上,创立了以削球为主的新打法。他们发挥 了能制造旋转的武器的威力。在总共 117 项世界冠军中,获得了57 项,占 49%, 统治了乒坛 25 年之久。19521959 年的 7 届世乒赛(1925 届)中,日本队采用直握式的海 绵球拍、采用直拍全攻型打法,震撼了整个世界乒坛。日本队首次运用了海绵球 拍,创新了中远台长抽型打法,一举冲破了欧洲严密的削球防线。从此,世界乒 乓球技术的优势开始由欧洲的削球转到了亚洲的攻球。进攻和防守成为当时世界 乒乓球技术的主要矛盾。此时期共有 49 项冠军,日本队独拿 24 个,占全部的 49%。59 年开始,正当日本处于颠峰状态时,中国选手容果团在 25

3、届世乒赛上, 成为中国队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中国队以正贴海绵拍,确立了具有“快、准、狠、 变”独特技术风格的中国近台快攻打法和以“稳、低、转、攻”为指导思想的中 国削球打法,使中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着不断认 识和不断创新的领先地位。把世界乒乓球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60 年 代初,日本运动员创造了一种新技术弧圈球。由于它当时还处于初级阶段, 未能显示出应具有的威力。不过,弧圈球对以后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却起到了 很大的促进作用。进入 70 年代,世界乒乓球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欧洲选手兼取中国快攻和 日本弧圈球打法的优点,创造出以横板弧圈结合快攻和快攻结合弧圈的二

4、种新的 打法,夺取了世界冠军。显示了这种新技术的生命力,推动了世界乒乓球运动的 发展。同时具备了和亚洲各强相抗衡的能力。80 年代末期,欧洲选手的缺点终于得到弥补,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全方位进 攻型打法。在第 42 届的男单决赛中,世界乒乓球技术又显现了一种“技术全面、 近台、快速、凶狠、速战速决”的新趋势。90 年代以后欧亚选手以打法凶狠、技术全面、争取主动,突出正手为特点, 成为当今最先进的打法,领导着世界乒乓球技术新高潮。1.2 世界乒乓球技术和打法的演进过程乒乓球的打法是多种多样的,创新的路子更为广泛.世界上乒乓球技术的打法 大体分为 5 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代表性打法 ,5 个阶段的发

5、展中,各种类型的 打法在相互制约、激烈的竞争中演进着。一些能充分将竞技要素和制胜因素发挥 到高水平的打法,在对抗中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起来(如表1.1),演变为更高 层次的先进打法,另一些打法不拥有这些条件而被淘汰。表 1.1 世界乒乓球技术和打法的演进过程阶段奔巴代裏性打法代烹国藹一旳段(19261951)削球匈牙利第二阶股(19521959)中远台单面长抽日本第三盼段(19611981)走台快氐 刖攻、快眦弧圈中国、瑞典、甸牙利第四盼爰(19821989)近台快氐快狐中国、瑞典第五盼爰(1990)正、反胶近台快攻十宣板構打橫拍近中台快攻菇合拉冲弧圍橫拍弧圈结合快攻權拍攻削结合与削攻结台中国

6、注国、瑞典、躊国比利时、中国白况岁斯*克罗地亚、瑞典、中園.蘇国中国中国队在打法上的创新,是领先于世界各乒乓强国的。中国队从 1961 年开 始,先后创新了直拍近台左推右攻、直拍近台两面攻、削攻结合、削攻推结合倒 拍、攻拉推结合倒拍、直板横打等打法。当欧洲先进打法对直拍快攻形成威胁时,中国运动员直拍快攻将速度与旋转 相结合,在直拍快攻“快、准、狠、变”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了“转,”以近台为 主,结合中近、中远台,既能近台快攻,又能拉小上旋和弧圈球。当削球型打法进入低潮时,中国运动员将削攻型打法创新发展为攻削型打法 大力强化“转、稳、低、变、攻”中的“变”和“攻,”亦攻亦削、以攻为主,在 相持和被

7、动时以削球过渡伺机反攻,一有机会就转入进攻,充分发挥主动进攻的 威力。当欧洲新型弧圈球打法使中国选手陷入被动时,中国运动员大胆创新了借力 推、快带、反冲等技术打法,使中国直拍快攻打破了弧圈球的禁区。针对欧洲人 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新的打法,中国队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创新、再创新之路。 每次打法的创新,都使我国乒乓球运动顺应潮流、推动发展、摆脱威胁、走向新 的高峰。例如:直拍横打就是一个典型范例。1989 年底第 40 届世乒赛中,中国 男队在多特蒙德丢掉男团斯韦林杯之后,直拍反手位底线下旋球和相持球的缺陷 显得更为突出。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受到解剖形态结构因素的限制,反手 位击球无论力量、速度

8、、旋转都与正手位击球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中国传统打 法和特点不能就此放弃,必须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当时国家队总教练许绍发与 国家体委科研所研究员吴焕群联名发出倡议,提出了直拍反手背面攻的试验设想。 在国家队总教练的精心指导下,由国家青年队的刘国梁、王飞等直拍选手进行了 直拍反手背面攻的试验,他们先后在直拍背面贴上了反胶胶皮进行训练试验,经 过几年的实践,终于取得了直拍反面击球的重大突破,直拍横打比过去的反手攻 更容易掌握,在处理相持球和弧圈球方面比过去的反手技术更具有使用性和威胁 性。直板横打技术的创新,使刘国梁成为第一位拥有世乒赛、世界杯和奥运会三项男单冠军的“大满贯”选手。1.3 当今乒乓

9、球运动的技术风格早在第 25 届世乒赛后,中国乒乓球界开展了关于攻球与防守两套技术风格 的讨论。这场讨论的结果导致了在 26 届世乒赛前的集训中,明确提出了“在技 术全面的基础上,以快准狠和变化多样的打法,力争主动、力争胜利”的指导思 想,并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在 26 届世乒赛前,更明确地提出了“快、准、狠、 变”的技术风格。在弧圈球打法尚未成型、旋转威力尚未被人们充分发现和利用 的 60 年代中期,这种对速度的深刻认识可以说是很超前的。中国乒乓球界对旋 转最为深刻地认识始于 70 年代第 31 届世乒赛。中国乒乓球队在与世界乒坛阔 别 4 年之后,于 1971 年参加了 31 届世乒赛,重

10、新回到了国际乒坛的大舞台上。 当时尽管拿到了男团冠军,但由于长期缺少交流,中国的传统直板快攻打法受到 了欧洲弧圈球的强有力挑战,60 年代的领先地位开始动摇。面对这种形式,在 31 届世乒赛后,中国乒乓球界意识到,中国的近台快攻打法需要创新和发展, 在原有“快、准、狠、变”技术风格的基础上,应加强旋转的变化,也就是说再 加上一个“转”字,力求把速度和旋转这一对矛盾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长期对 乒乓球制胜因素的长期探索,他们看到了弧圈球技术的优越性,准确预测到速度 和旋转有机结合将成为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潮流。随着乒乓球运动的不断完善与发 展,运动员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击球质量越来越高,五大

11、制胜因素 “快、准、狠、变、转”已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在 47 届世乒赛上,希腊 的格林卡异军突起,在首轮比赛中就以4:0 战胜近来状态神勇的名将秦志戬,在 半决赛中,又以 4:3 战胜波尔,这位老将是11 分制的受益者,改11 分制后, 它的这种打法凶狠,特长明显的运动员一下就占了上风。由于大球的使用,那些 攻球力量大、冲击猛的选手占了较大的优势;而发球规则的修改又使那些以发球 抢攻技术型的运动员的威力大大降低。相对而言,特长突出,各种技术全面的运 动员优势更加明显。针对新规则,无论哪一类型的运动员,都有必要重新整合自 身的优势,力求比赛稳中有凶、凶中有稳、敢打敢拼,要求原来“技术型”和

12、“实 力型”打法的技术风格有机的结合。现代的乒乓球运动的特点就是抢、拼、夺, 这在德国的波尔和中国台北的庄智渊等一批新运动员的身上已经显现了出来。无 论从打法特点和技术风格,从速度、力量、和旋转的有机结合,都代表了今后一 个时期内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方向。1.3当今乒乓球运动的打法取向1.3.1 加强直板打法我们要加强对直板打法的创新,主要是扩大反面技术的适用范围。直拍横打 技术的反面技术在原有基础上,对上旋球、弧圈球、相持转攻、攻防转换作为主 攻方向,在训练中,力求将击球手段分细。即对加转的弧圈球以敲打为主;对不 转的上旋球以反撕为主,提高反手位的进攻、相持、转攻能力。如在以刘国梁为 代表的直拍

13、正胶打法的训练中,在以快为主的前提下,加强连续进攻、相持和技 战术实力,提高反手位进攻和相持的能力,反手横打技术由只能拉下旋球,发展 到能弹打,反拉上旋球、弧圈球,加上正胶的推挡,提高了相持的进攻性、稳定 性和变化能力,创造了正手反面发球、正手反面拉球等项技术,起到了出奇制胜 的作用;精炼台内、衔接技术及控制技术,使球风更加细腻,更具对抗;在以马 林为代表的直拍反胶反面,要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扩大了该打法的发展前景, 主要体现在:提高了主动进攻的杀伤力,在速度、力量、落点、连续性和变化上 狠下功夫,提高了反手位的进攻和相持,提高了直板横打的得使用率和威胁;加 强了对该打法的战术组合、精练前三

14、板技术,以多变的发球和得力的抢攻给对方 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接发球轮,加强了冲杀半出台球和台内球的挑打技术,在 相持中加强对付弧圈球的能力,其近台反手的推变、正手的快带技术,特别是中 台的反拉和中远台的对拉技术基本上摆脱了以往相持被动的局面。因此,我们要 深入细致地研究直握拍的打法的特点,挖掘其更多的优势,加强创新,继续保持 直板的优势。1.3.2 积极倡导横拍弧圈球打法 横握拍作为一种打法,长期以来一直被欧洲选手所采用。它最大限度地利用 了运动员相应肢体的功能,科学地利用了拍子的每一部分,其拉出的弧圈球不仅 力量大而旋转性强,具有很大的威胁。8再加上这种打法的攻守控制面大,发力 凶狠,正、反

15、均衡,多年来一直是中国运动员最强劲的对手。近年来,他们更是 吸收了亚洲选手快速灵活的特点,技术更加全面。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选手都 采用这一打法。横板打法成为当今乒坛的主流打法,也正是由于这一打法先天的 优越性。其发展趋势是正、反手两面的进攻技术均衡发展,趋于一致,都体现出 凶狠快速的特点,更加灵活多变、积极主动。1.3.3 积极扶持“削球”打法 大球的使用,给削球打法增加了希望。由于球体的加大,重量的增加,球在 空气中飞行时的空气阻力也相应加大,造成了球体在飞行过程中的速度减慢。从 而提高了球的稳定性。在 47 届世乒赛上韩国选朱世赫,接连把两大热门夺冠选 手庄智渊、马林拉下马,又突破了被公

16、认为打法“最凶狠”的格林卡的防线,挺 进决赛后败于施拉格而获得男子单打亚军。这是自 1969 年第三十届世乒赛德国 选手绍勒尔霍德纳兹单打亚军之后,削球选手首次闯入世乒赛男单决赛。朱世赫 的出现,让削球手的反攻能力更上一层楼,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连续对拉。其主 要特点是:其一,突出了削球的速度;其二削球发力动作做得好,使球向前运动 的速度快;其三,拉上旋的能力强,尤其是在削球的过程中。他的这些技术特点, 体现了削球运动员的积极主动,这些都为削球打法增加了希望。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削球打法在削攻比例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发抢的威力、连续进攻的能力与 进攻型打法已无太大的区别。2 小结目前,横板打法是

17、世界乒坛的主流打法,其发展趋势是正、反手两面的进攻 技术均衡发展,趋于一致,都体现出凶狠快速的特点,更加灵活多变、积极主动; 直板只有加强创新才能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削球打法在攻削比例上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发抢的威力、连续进攻的能力与进攻型打法已无太大的区别。近年来,我国在打法上趋于单一化,尤其是我国女队,这使我国在打法配备 上出现了偏激的局面,横板两面拉打法在我国的女线已成主流,主要由于榜样的 力量是无穷的,我队的主力队员均是此种打法的代表人物,对下面有着极大的感 召力、影响力,加上独生子女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觉得其他打法风险大、周期 长),不愿在其他打法上投资。这就导致了我国打法上出现了偏激的局面。这种 局面严重影响了训练的全面性和对抗性。因此,我们要加强研究,大力扶植,创 新发展不同的打法类型,贯彻“百花齐放”的方针,坚持“敌无我有、敌有我精、 敌精我变、敌变我新”的原则,建立中国乒坛小世界。参考文献1 苏丕仁.乒乓球战术新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 122 任段翔.关于乒乓球高技术变革的理论思考J.体育科研,2004, 053 陈勃谈.乒乓球无遮挡发球新规则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064 招芹.大球对乒乓球比赛的影响及对策J.体育科技,2000, 0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