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学要点

上传人:悦** 文档编号:169411049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学教育学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教育学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教育学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大学教育学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育学要点(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教育发展的背景1, 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C(一)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同化(二)全球化要求缩小民族国家间的教育差距(三)全球化与民族国家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差异2,信息社会对教育的挑战(一)信息社会改变了教育模式(二)信息社会改变了教育内容的传播方式(三)信息社会要求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四)信息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3,城市化对教育的挑战(一)城市化对公民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二)城市化要求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三)城市化亟需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四)城市化需均衡调整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

2、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享 受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国家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以确保教育理想的实现。4,家庭结构变化对教育的挑战(一)家庭中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二)家庭功能改变后的教育失当问题(三)家庭多元化造成的教育 问题二,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 A1,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一)社会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程度(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基本条件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3)科学 技术为教育提供各种必需的思想要素和技术条件2、经济发展对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1)经济发展对教育目的提出新要求 (2)经济结构改变要求教育结构相应改变(3

3、)经济发展要求教育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相应变革(二)社会政治对教育发展进行全面控制1、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控制教育(1)对教育机构的直接领导(2)对教育权的控制具体表现为规定谁能够办教育、教育者的培养与委任等内容 (3)对受教育权的控制决定哪些人能受教育,受到什么样的教育2 、通过制定一系列方针和政策控制教育(1)控制教育目的 (2)影响着教育内容 (3)影响教育投入3 、通过法律规范和强制教育4 、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三)社会文化为教育发展提供价值选择1、社会文化影响到教育的价值选择 2、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结构 3、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环境与策略 4、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

4、革2,教育发展人自身条件(一)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制约1、人口总量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划 2、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规模 3、人口结构影响着教育发展的结构 4、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质量教育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各种专业、各类教育的构成。(二)人身心发展对教育活动的制约1、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人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有自己的基本规律 或基本原则,这些基本规律或原则必须得到尊重或遵守,否则教育实践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的演变1、教育的起源(一)生物学的教育起

5、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二)心理学的教育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三)生产劳动的教育起源论 代表人物:马克思、恩格斯2,现代社会教育特点:(选择)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4、现代教育的先导性 5、现代教育的 终身性 6、现代教育的选拔性 7、现代教育的拓展性 8、现代教育的变革性3,当代社会的教育当代社会教育发展趋势:1、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的释放。 2、学校教育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3、教育与社会连接的更加紧 密,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交叉,教育决策、教育规划与教育科学研究一致化。 4、教育的国际化和本 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5、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

6、理念成为制度教育改革的基 本理念。,4,教育学是什么A1、宏观层面上:教育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是研究教育现象,解决教育问题,以揭教育规律为宗旨的教 育科学,以单独的学科形式存在于整个社会科学 体系之中。2、微观层面上:教育学作为是专门的知识系统,就 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 校教育的各个方 面进行研究的学问。5,教育学的作用 BC(一)教育学对教育活动的作用1、教育学超越了日常教育经验。2、教育学解释了教育活动。3、教育学沟通了理论与实践。(二)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1、启发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领悟教育真谛。2、提供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 理论视野

7、。3、培养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自我反思意识,发展自我教育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6,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A(一)教育学的萌发阶段双重起源:一是关于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辨, 一是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1、 中国的代表人物与著作:公元前 619 世纪,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孔子、孟子、荀子、韩愈、朱 熹等论语劝学篇师说学记等2、西方的代表人物与著作:公元前516世纪,古希腊到资产阶级革命前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 良理想国伦理学雄辩术原理等(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创立的过程(1)培根:(2)夸美纽斯:(3)康德:(4)裴斯特洛齐:(5)赫尔巴特: 2、教育

8、学创立的条件客观条件:(1)社会实践和教育实践的发展(2)科学方法论的创立主观条件:(1)相关学科的成熟与发展(2)教育学家们的个体努力5、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梅伊曼和拉伊2、文化教育学: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克伯屈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鲍尔斯、布厄迪尔当代教育学发展状态1、教育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 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日益兴盛 4、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关系日益密切5、教育学的自我反思形成了元研究第四章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A一、人受教育的可能(一)人的三重性存在:人具有自然属性、社

9、会属性、精神属性(二)人的不确定性1、不确定性也是人的一种属性 2、人的发展的无限潜能3、人的发展的方向的多维性4、人的本质的永远 开放与不断生成(三)教育的人性假设1 、人性论与教育:性善论;性恶论;中性论2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主张首先,人的需要决定了人性的形成状况其次,人的需要表现着全部的人性最后,人无限丰富和发展着的需要,本身就是人的一种重要特征,是丰满人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按照一定目的来进行的引导人的身心自觉发展以满足 需要的社会性活动。我国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B 教育是上层建筑 教育是生产力 教育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生产力还是知识的传递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且是培养人的特

10、殊性的社会活动第二节 教育的构成要素(一)教育者1、广义的教育者比较宽泛,凡是有意识向他人施教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 是教育者。广义的教育者包括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社会教育机构中的工作人员、家长 等,同时在自我教育中,受教育者自己教育自己,也承担着部分教育者的任务。2、狭义的教育者专指学校教育中的教师,那些具备教师资格 并被学校聘任的专兼职教师。3 、在教育活动中,由于教育者的任务是执行教育目的、传达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组织教育过 程,因此他们处于领导、控制和执教的地位,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二)受教育者1、广义的受教育者与广义的教

11、育者相对应,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影响的人都是受 教育者。广义的受教育者包括各种各样的在学者和未成年人,几乎任何人都可以是受教育者,只要他在以 学习的方式进行生活着。2、狭义的受教育者专指学校教育中的学生,他们是获得了入学资格并在学校进行学习活动的全日制在校 学生和非全日制在校学生。3、在教育活动中,由于受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获得成长与进步,相对于教育者来说,受教育者处 于被领导、被控制和受教的地位,但是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为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受 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三)教育媒介教育媒介:是指能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或者教育中的人与

12、物之间产出关联的任何用于教育活动用途的物 质。第五章 教育应该达成什么目的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A一、教育目的的概念A1、从狭义的角度,教育目的是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 要达到的标准,是国家提出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 一定质量和规格的人的总要求。2、从广义的角度,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 面产 生的积极发展结果和变化。二,教育目的的特性A(一)教育目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二)教育目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三)教育目的是社会制约性和人身心发展制约性的一致教育目的的作用(一)定向功能(一)定向功能(三)评价功能 B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一)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二

13、)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C (选择)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和区别。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联系和区别。第六章 教育能够发挥什么功能二、教育功能的两大基本分类A (简答)(填空)(一)按作用对象,可划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 的内部结构决定的。也称为教育的本 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 的衍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二)按作用性质,可划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正向教育功能,指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又称积极功能。负向教育功能,指教育

14、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又称消极功能。1、个体发展(概念)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A (简答)(论述)(一)遗传(二)主体性(三)环境(四)实践活动(五)学校教育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理。(简答)(论述)4、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论述)5、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填空)3、教育如何能控制人口增长?(简答)1、教育社会功能表现在教育对其他社会子系统的作用,包括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填空)三、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A(一)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1、通过教育使个体掌握社会化的专业知识和生活技能2、通过教育使个体形

15、成社会化思想观念3、通过教育使个体形成社会性品质和社会化行为 4、通过教育使个体适应职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二)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1、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3、教育能够促进人的潜能的开发4、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第三节 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A (论述)一、教育的人口功能(一)教育能够控制人口增长(二)教育能够提高人口素质(三)教育能够调节人口结构二、教育的经济功能(一)通过教育实现劳动力再生产 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二)通过教育实现对科学技术的传递、研究和创造三、教育的政治功能(一)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合格的政治公民(二)通过教育可

16、以培养高素质的政治人才(三)通过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四)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进行思想传播四、教育的文化功能(一)传递和保存文化(二)传播和交流文化(三)选择和批判文化(四)创造和更新文化第六章 教育活动是如何进行的 一广义的教育内容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人的一切 影响的总和。狭义的教育内容是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行为、习惯的总和(B) 二,学校教育内容的特征:简答(一)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预设性(二)学校教育内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三)学校教育内容具有高缩的信息量和价值性(四)学校教育内容具有认识性价值和发展性价值(五)学校教育内容

17、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双方需要 。三,制约教育内容的主要因素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二)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三)文化传统(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五)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六)现实教育任务的不同 四,教育内容的构成(选择)1、知识类的教育内容。2、技能类的教育内容 3、个性类的教育内容 4、价值类的教育内容5 、发展类的教育内容 6 、经验类的教育内容五, 教育制度:是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制度,是在教育活动中约束和激励人的行为的一系列规范,它 表现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教育体系,以及为保障该体系的正常运转而设定的种种规定和 规则。A六,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

18、校的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 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A七,我国现代学制的产生与发展(选择)壬 寅 学 制: 1902 年张百熙,没实行癸 卯 学 制: 1904 年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学习西方的系统成果,既反映西方资本主义教育特 点,也反映维系封建要求的本性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 年学制,反映了民国政府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壬 戌 学 制: 1922 年新学制即“六三三”学制,反映了时代要求,比较彻底摆脱封建教育的束缚, 促进中国学校教育快速发展,标志中国现代国家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3、国际当代学制发展趋势1、建构学习型社会 2、早期教育越

19、来越受重视 3、儿童起始入学年龄降低4、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5、普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 6、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发展5、学校内部的主要教育途径(一)课堂教学(二)课外活动(三)社会实践第七章 教师劳动特点与职业角色一、教师的劳动任务 B/C(一)教好功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三)关心学生的健康(四)推动社 会的发展二、教师劳动的特点(一)复杂性(二)示范性(三)创造性(四)反思性(五)协作性(六)价值导向性三,教师的职业角色:是教师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一整 套行为规范和人们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四,新时期教师的新角色(A结论)1

20、、学习者和学习引导者 2、诊断师和心理的辅导者 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4、行动研究 者 5 、教育创新者 6、朋友的角色 7 、榜样角色传统教师角色定位的局限性1. 强调教师的知识传递性,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2. 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3. 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忽视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4. 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第八章教师专业素养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社会、集体和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 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一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

21、指在教育活动中调节各种关系,判断教师教育行为是非善恶的具体标准。教师职业 工作中的主要关系有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群体间的关系、教师与职业关系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 一、尊重1、尊重学生的人格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3、尊重学生 的差异性 4、尊重后进生 二、爱 三、公正 四、为人师表第二节 教师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情境知识 和解决难题的知识。教师专业知识分类:一、教师通识性知识 二、教师本体性知识三、教师条件性知识 四、教师实践性知 识第三节 教师专业能力教师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教书育人 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带

22、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教师专业能力的分类:一、表达能力二、课堂管理能力三、教学监控能力四、人际交往能力五、教育研 究能力六、教学反思能力教师专业实践的基本过程 1、专业实践计划和准备 2、专业实践环境的创设 3、专业实践教学的进行4、专业实践的评价与反思(B)第九章 学生属性与学生需要一、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体的属性 A(一)学生是现实性和可能性和谐统一的人(二)学生是自然性和社会性和谐统一的人(三)学生是身体和心理和谐统一的人(四)学生是共性与个性和谐统一的人(五)学生是权利与义务和谐统一的人(六)学生是学习与发展和谐统一的人 教育法律赋予学生这一公民特殊群体在教育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叫学生权利。

23、教育法律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赋予学生这一公民特殊群体在参加教育活动中必须承担的义务叫学生义 务。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 脑中的反映。学生需要:是指学生个人的需求或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学生进行学习和 活动的基本动力。二、学生需要的类型( A)(一)生理需要(二)爱的需要(三)尊重的需要(四)求知的需要(五)发展的需要(六)发挥潜能 的需要 智慧潜能 创造潜能(七)成就需要(八)表达自我的需要2、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 两种对立的观点 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

24、、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任务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间接经验的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2、学生通过学习完善人格 3、学生通过学习发展潜能第十章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进行相互交往而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也是人际关系在教育领域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反映。B(三)师生关系的作用(B实例分析)1、师生关系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2、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的质量3、师生关系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 A(一)工作关系(二)组织关系(三)道德关系(四)

25、心理关系一、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一)平等合作(二)相互依存 (三)尊师爱生(四)心理相容二、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 2、教师的领导方式 3、师生交往方式 4、教师的归因5、教师的人格(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理解 2、学生的个性(三)环境方面 1、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 2、课堂的物理环境三、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B实例分析)(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策略1、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合作,加强对话与交流 2、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3、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往,建立师生情义 4、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完善其人格(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准则1、教

26、师不能剥夺学生的话语权 2、教师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3、教师不能伤害师生间的感情 4、教师不能排斥和指责学生的个性2、教师和学生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的不同观点几种主要观点: 单一主体论、双主体论、复合主体论、师生关系的主体间性第十三章 课程与教学*1.课程的定义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 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且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 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同时课程实施的过程是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都是生成新的课程内容与目标的标志。*2.教学的定

27、义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 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过程 。*3.行为性目标定义:行为性的课程目标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它基本的特点是 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4. 生成性目标定义: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 习活动的过程。*5.表现性目标定义:应用表现性目标,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在表现 性活动中,教师希望为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在这一情境中各种意义是个性化的6.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

28、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教师和学生 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7.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需要4、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8.课程标准的定义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我国,课程 标准也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并发布的,具有法律效力。9. 课程实施的不同取向1、课程实施的忠实观:课程实

29、施结果应当是忠实于原计划的。2、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是一个由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共同对课程进行调适的过程。3、课程的生成观: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 果。10. 教学设计的定义11.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认知领域: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 动作技能领域:知觉、定势、引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行为反应、适应、创作*12.我国的三维教学目标3、我国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1、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原则发展性:教学目标设计

30、的最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设计时既要基于学生的实际,又要超越学生的 现有水平,使教学目标具有引导学生发展的作用。整体性: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是由教育目的决定的,包括学校培养目标、学科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 课时目标四个层次。而且教学目标在三维目标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灵活性:教学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活动,具有它自己不断变化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之前所设计的教学目标 只是一种初步的参照,不可能具有全面的、实在的、可靠的意义。*14.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目标分解 任务分析 起点确定 目标表述*15.教学方法的分类根据师生活动方式的特点,可分为以下几类:1、语言性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

31、法2、直观性教学方法 演示法、参观法3、实践性教学方法 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4、研究性教学方法 讨论法、发现法*16.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教师自身实际17.自主学习的定义: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 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18.探究学习的定义: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 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 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

32、方式和学习过程。*19.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特征主体活动的实践性师生的合作性内容方法的综合性教与学的开放性20.班级授课制的定义:班级授课制:简称班级教学,是指将学生按照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变成人 数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各门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组织方式。*21.教学工作环节1、备课: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材料、研究教法和学法2、上课: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3、作业的布置和批改4、课外辅导:个别、小组、集体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平时检查、考试考查*22.课程与教学的发展趋势(一)尊重生命发展的教学价值观1 、尊重人生的独特性 2 、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3、善待生

33、命的自主性 4 、关照生命的整体性(二)关照社会与个人发展的课程与教学内容1、所有课程内容要体现出时代发展特点、本国具体国情和社会价值观。2、所有课程内容要适合于学习者的需要、兴趣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有益于学习者身心健康发展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对学生的研究 2、对社会的研究 3、对学科的研究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载体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教科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1、由教学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决定的2、由课程实施的目的和学生发展的复杂性决定的3、由课程实施的不确定性和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决定发现法:是教师通过提供适宜于学生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景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独

34、立的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方法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把教学内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 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教学场所较为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能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第三,能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第五,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封闭式教学,教学容易与学生的

35、现实世界相脱离。第三,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强。 第四,强调统一,齐步走,难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第十四章 教育管理 班级:是学校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教育管理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条件将学生组合而成的基层单位。 班集体:是在班级的基础上,在班级教育管理目标的引导下,通过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育管理者以及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逐渐建设和发展起来的具备集体特征的组织,是班级发展高级阶段。 课外活动:2、判断分析:课学教学管理的质量高低只能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征 课外活动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教师不必花太多的心思在课外活动上。 班级和班集体是同一个概念。3、课堂教学管

36、理的重要性?管理良好的课堂是营建良好的学习氛围的保证。要想提高课堂管理的效率,教师必须学习课堂管理的一些 重要知识。4、如何理解课外活动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三)培养学生的组织、合作、礼让等社会交往能力 (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一、班集体的特点(一)共同的愿景(二)健全的组织结构(三)良好的班风(四)规范的制度(五)和谐的氛围 班集体的功能(一)促进班集体成员的个体社会化(二)促进班级成员的个体个性化 (三)班集体能够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四)班集体可以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课外活动

37、的特点1、 自愿参与2、自主活动 3、形式多样4、内容开放课外活动的内容(一)主题活动二)学习活动(三)科技活动(四)文体活动(五)课外阅读活动(六)社会实践活动 第十五章 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 的)或潜在(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学生评价: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的一系列方法和技术,对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实际 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评价:是指在正确教育价值观指导下,根据

38、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和教育目标、要求以及教师所应承 担的任务,结合教师专业特点,广泛收集评价信息,对教师的素质、工作表现以及工作绩效进行全面、客 观的价值判断过程。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进行判断。2、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一)鉴定的功能(最基本的功能)类型:水平鉴定;评优鉴定;资格鉴定(二)诊断的功能 类型:症状诊断;原因诊断(三)导向的功能(重要功能)(四)改进功能(现代教育评价的主要功能)(五)激励功能(自我激励是最有效的激励)3、简述学生评价的主体主体:学生评价主体的构成趋向多元化,主要包括学生主体、教师、同学和家长等。4、简述学生评价的方法:(1)自我评价要贯穿于学习的全

39、过程(2)利用评价项目清单进行自评,然后写个人总结(3)范例评价(4)学习日志(5)学生档案袋教育评价的类型(一)按功能及用途划分: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二)按评价参照标准划分: 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三)按评价方法划分: 量化评价 质性评价学科学习效果包括学生接受知识的量和质的结果,及学生情意领域的发展,是知识和能力的和谐统一。主要内容:(1)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基本能力发展 (3)学习兴趣、方法与习惯(4)科学精神与方法在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但也不能面面俱到,要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及其层次性,确定具体的 评价内容,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

40、性。5、判断分析:教育评价就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判断。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对学生知能情况的分析与判断。第四章教育基本要素间的关系(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有一定的相对性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3、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作用于受教育者(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介之间的相互关系1、对教育者来说,教育媒介是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不可缺 少的要素,既是教育资源,又可以是教育手 段,既可以选做教育内容,又可以利用为教育工具。2、对受教育者来说,教育媒介是受教育者进行学习的主要中介物,被教育者筛选过的教育媒介呈现在受 教育者面前,受教育者与这些教育

41、媒介发生交流,受到教育媒介所传递出来的信息的影响,来使自己发生 改变获得发展。第五章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一)清末时期的教育目的:1904奏定学堂章程;1906 教育宗旨(二)民国时期的教育目的:1919 年9 月;1929年3 月(三)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1934 年我党的第一个教育方针;1949 、1957、1958、1981 、1982 、1985 、1986 、1993 、1995、2001、2002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一)

42、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 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二)智育: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基本的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三)体育:传授健康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教 育(四)美育: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 育(五)劳动技术教育: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出生以后,伴随一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全面发展过程3、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原理。(简答)(论述)P117答:学校教育是

43、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 标地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即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良好和有效的学 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要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 导作用,是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的,这些特点也是学校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和教育形态的优势,具体表现 在: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内容的系统性和作用的全面性。4、教育如何能控制人口增长?(简答) P122(1)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必然与对劳动力的文化要求的提高相关,因此它就刺激了家庭对教育的需 要。而家庭教

44、育需求的提高增加了抚养儿童的费用,这就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2)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乐于支持政府 计划生育的号召,他们比受教育较少的父母在保护环境生态平衡、有节制地利用资源,保证社会获得良好 发展等方面,更具有责任心。(3)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更倾向用于现代的、科学的眼光看待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风俗,他们对生 育子女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及孩子的未来发展和事业上的成 就。就是说,他们主要关心的不是希望孩子给家庭增加多少收入和作为防老养老经济保证,而是孩子的未 来发展,因此也就不再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所束缚。(4)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使人们往往更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他们不愿意因多生育而 耽误自身的发展和生活的美满。(5)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延长,男女结婚和生育年龄一般会往后推移,而妇女结婚越晚,生育子女的数量 一般会越少。(6 教育程度的提高增加了妇女就业的机会,提高了妇女养儿童的难度。这些都使人们愿意控制人口的增 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