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上传人:抢*** 文档编号:169388312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2.4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优质】《苏轼词两首》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优质】《苏轼词两首》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优质】《苏轼词两首》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优质】《苏轼词两首》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质】《苏轼词两首》说课稿(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苏轼词两首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苏轼词两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语 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 2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 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首选了苏轼作品中豪放婉约者各一 ,二首都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 古战场的凭吊,表达了作者“人生如梦”的感慨;定风波以路上突遇大雨却 未带雨具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定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提 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教学目标、重难点及确立依据:本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高一 阶段,学生在必修一第一

2、单元掌握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在以往教学 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而现在的学生对西方 文化、前卫文化了解甚多,而相对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上可以 侧重于对词中文人情感的探究,进行文化上的拓展。在本课教学上根据课标所提 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设计,我确定本课 的教学目标为:一、了解两首词写作的背景,进一步了解苏轼生平与思想。二, 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三,了解古代文人 的内心归宿,感受淡定的人生态度。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在于体会 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教学难点在于以定

3、风波为例了解文人在人生低 谷时的心灵指向与文化成因。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本课一共选入两首苏轼词,两首词在风格上有很大差异。教学侧重也各不相 同,我考虑分为三个课时进行授课。“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 论其事也。”这是孟子有关知人论世的名言。在必修二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 曾经向学生较详细的介绍过苏轼的生平与创作风格。因此,第一课是着重于走进 苏轼本人。让学生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复习苏轼生平、作品风格,并学习念奴 娇赤壁怀古。第二课时,运用对比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情境,从风格入手分析念奴娇与定风波,体会苏轼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不同旨趣与情景交融 的妙处。第三课时以定风波为出发点,探究苏轼的

4、人生态度,与古代文人的文化 心理。今天注重就第三课时进行说明。(二)说教法学法本课拟采取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由在于对诗 词这一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 。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其内蕴。其次,作为一种 传统文学形式,它与作者的心理,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 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而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了解相对较 少,故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在学法上我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三)教学程序设计定风波预习要求: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文化心态探究更加有效,我布置学 生在课前需背诵该

5、词,并对本词写作背景做一个了解。同时,按自己的阅读体会 ,在读过学过的诗词中积累一些类似题材和风格的作品。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 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思考,而不同风格作品的寻找,可以检验学生对词人心理的理 解程度。一、导入新课。古典诗词大家已经接触了许多,往往说到古诗,古文。我们就经常说到一个 词贬谪,大家想一想,我们读过学过见过的诗中有那些与这个字有关呢?( 运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在课堂之初就让学生活动起来,注重创设品味词的情境,并 对的知识有一个横向的联系。对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设问,为何诗人在倒霉的时候往往能写出经典的诗篇?通过这一设问将 诗词的欣赏引向文化心理的层

6、面,也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不求学生回答正确, 作为一个问题贯穿课堂,引起学生思考。)那么,我们就从苏轼的这首定风波中寻找答案吧。二、诵读体会。1、学生背诵定风波。在学生课后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齐背。藉此检查口头作业完成情况。2、阅读在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载体,共同参与的言语交际活 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感知文字符号信息只是阅读手段 ,思考才是阅读实质。因此,要明白苏轼笔下好词的由来,就要带领学生去还原 词人的心态。提问:大家从我们前面两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这是苏东坡贬到黄 州后的作品,大凡做一件事,写一首诗,作者都会有一个心理动机,大家能不能 结合这首词的文本与上

7、节课的讲解,用两个字说明苏轼创作时的心态?经过上一节课的分析,学生讨论后,回答。一般学生可能出现几种答案: 、悲伤。源自最简单的因果推理应被贬谪自然伤心。说明没有认真理解词句 。快乐。由被贬谪而得到闲适的生活,由小序得知生活快乐。说明偏差理解文 意。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蓑烟雨任平生”之中可看出他对人生的 态度,较合理。教师可让同学相互评判,教师总结。最后教师提供自己的理解: 淡定。由此,诗歌的情感特征突显而出,需要解读的标本出现,教学难点呼之欲 出。三、解读心理定风波中苏轼的情感态度全在“淡定”二字。但这不是问题的终结,而 是问题的开始。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实象世界和虚象世界二重世界。而

8、在解读这首 词的时候,我们必须透过词所描写的表层,深入到其内核。也就是去体会这种“ 淡定”的态度。探究它的产生原因,探究它的产生背景。这也就使语文教学由工 具性的层面上升到人文性的层面。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 索。”因此,在探究苏轼这种“淡定”心态时,我考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 验,运用迁移与联想来探究。我设问:被贬谪绝对不是一件令人高兴难过的事情,大家在自己的十六年人 生经历中一定也有许多的不高兴,那么,在失望、无奈之中大家会选择什么样的 行为呢?学生讨论后回答。一般会说自己心情不好时所作的事,找人说话、运动、听 歌、唱歌、大喊等等。教师点拨,这

9、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一般学生会说出是为了 排遣不快、倾诉不快。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将这种排遣、倾诉位移到苏轼的身上 。提问:苏轼会怎么排遣这种失意呢?又将这种郁闷向谁倾诉呢?一般学生会从诗文本身以及注解中找到答案,会回答诸如“他会写诗填词”、“买田终老”等 答案。应该肯定学生的细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提问:为什么苏东坡不和 大家一样选择运动、大喊或是唱歌来排遣抑郁?问题提出后,应点拨学生结合我 们了解过的苏轼的生平、他的学习背景、性格等来思考。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同样的,性格也决定一个人在遇到问题时的解决方式。而决定性格的正是一个 人的人生体验与教育背景。学生根据自己了解到资料以及第一课时

10、的学习会找到 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如苏轼生性旷达;他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他作为文人 的一种习惯。这样,学生就自主的进入到一个文化思考的层面上。由此,进一步 提问:大家在不开心时,会找人倾诉,而这个人一定是大家所信任的、依赖的。 而苏轼在深处人生低谷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心灵向文字敞开,向自然田园敞开。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建构文人与文字 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苏轼面对贬谪生活,淡定处之的心理原因。学生通 过讨论,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一般能够说出,文字是作为文人的苏轼所信赖的 ,以及苏轼可以在自然的美景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他的知识结构中道家、佛家的 思想为他提

11、供了面对低潮的一种方案。对学生的有见解的回答给予表扬。教师对 这一段的讨论进行总结:作为文人的苏轼,在经历了起起落落的宦海生活后,看 透人生,作为文人,他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而这种内心的精神便根源于他对道 教与佛教的认同。于是在他看来,一切的生活场景都成为一个生命过程,一切都 是很自然的发生,不必探究其意义。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寄托,苏轼走出了抑郁, 淡化了生命的悲剧意识。只要生命个体走向内心,何必考虑尘世琐碎之事,因为 心中已经有了一切。通过这一段的讨论与点拨,就回答了导入中所提出的问题。 也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对苏轼的创作心理进行揣摩 ,就体会到了苏轼“淡定”的人生态度

12、的由来四、平面拓展苏轼只是一个个案,要让学生由苏轼的人生态度,扩展到普遍文人的人生态 度,需要一个平面的拓展。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人脑总是不断的建构对输入 信息的解释,并从中得到结论。所以,在归纳了苏轼的“淡定”态度的内心原因 之后,可以让学生在谈一谈他们所熟悉的古代文人的人生态度或自觉选择。根据 对苏轼的分析,学生一般能再距离李白、杜甫、韩愈等熟悉的诗人。以他们在人生低谷中的作品为例,分析它们的内心精神寄托。由此,教师通过归纳,可以总 结出:不论文人们的人生经历如何,有什么样的处世思想,重视内心的精神寄托 与自觉的付诸文字是共同的。这也就是千年以来,我国文人一以贯之的心理因素 。(通过具体

13、诗人的普遍探究,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绝非凭空而作。而是作者人生 经历、文化传承、心境情感的集成。通过这一探究,明确文人这一群体的共同心 里指向,从而解决教学难点。)五、总结。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 “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 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 ?当 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 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 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六、布置作业。1、 背诵全词。(古典诗词的积累是提高文学素养汤的有效途径。)2、 周记一篇,我所了解的中国文人。(对课堂知识的回顾与延伸,深化对传 统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因素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