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区域卫生医联体建设行动方案

上传人:刘****2 文档编号:169361743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强化区域卫生医联体建设行动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强化区域卫生医联体建设行动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强化区域卫生医联体建设行动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强化区域卫生医联体建设行动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区域卫生医联体建设行动方案(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强化区域卫生医联体建设行动方案一、 面临形势国内环境,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出新期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鼠疫、炭疽等传统烈性传染病威胁仍然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我市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构建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机遇,一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

2、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两城发展定位,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全面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发展方向与强大动力。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承德高铁新时代的到来,将有效破解承德长期以来交通瓶颈制约,实现与北京同城化,打通承德对接高端市场、高端科技、高端人才的大通道,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三是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全面推进,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效破解健康管理难题,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这些重大机遇与承德生态、区位、资源、文化等优势叠加放大,将全面推动承德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对全

3、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产生积极促进作用。二、 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的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总对河北、对承德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为引领,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全面建设新时代生态强市、魅力承德总目标,突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两城发展定位,加快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二)基本原则有效扩容,均衡布局,坚持扶优扶强,扩大优质医疗资

4、源;坚持均衡布局、精准下沉,加快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区域间科学配置,不断完善制度、扩展服务、提高质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平急结合,医防融合,统筹平时和保障重大疫情防控需求,提高平急结合和快速转换能力,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坚持医防并重,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对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培训和考核,建立完善工作协调和业务协调机制,加快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中西并重,特色发展,坚持中西医建设任务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完善中西医协同机制,推动中西医药互鉴互补。加强县级中医院中医特色优势专科建设,扩大三级甲等中医院数

5、量,建设区域性中医诊疗中心,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比较优势。改革创新,提高效能,坚持改革和创新并进并重,强化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推进软硬件配套建设和协同发力,增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弹性和韧性,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效率、运转效率。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强化对卫生健康的等责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法举办医疗卫生机构,满足群众多层次、多元化需求。(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三区两城发展定位相匹配的城乡统筹、功能互补、连续协同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情防控救

6、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公立医院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基层普遍具备首诊分诊和健康守门人能力,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医疗卫生资源要素配置主要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总体持平,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迈上更高层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满意度持续提升。三、 规划背景(一)基础现状1、资源总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医疗卫生机构4525个(不含医院),较2015年增长21%,其中医院9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393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8个;实有床位25493张,较20

7、15年增长399%,其中医院18273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582张、专业公共卫生机构638张;卫生人员27147人,较2015年增长5021%,其中医院16344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8742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053人;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与2015年相比,分别从516张、231人、165人增长至76张、348人、33人;每万人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从2015年的108人增长至2020年的31人,居全省领先。医疗卫生机构拥有万元以上设备23689台,总价值3473亿元,较2015年增长70%。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编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

8、十余个专项预案,组建紧急医学救援等5个类别21支应急队伍(260人),构建省市县三级监测预警指挥系统,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市203个乡镇卫生院、2474个村卫生室全部完成乡村一体化法人、财务、药械、业务等十四统一管理。9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要求,能够满足居民基本医疗服务。全市31个二级以上医院与51个京津医院开展合作,16个医院纳入京津冀三地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试点,16个医院纳入三地临床检验结果互任试点,4个医院建立软硬镜微创医疗中心。京津冀医疗卫生协作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多次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创建1

9、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2个国家级健康促进示范县(区)、1个国家级优秀健康促进县(区)、1个省级优秀健康促进县(区)、1个省级健康促进县(区)、2个省级健康促进示范医院、5个省级健康促进优秀医院。3、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召开全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巩固9个县市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果,新建国医堂106个,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均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能力,以9个市县中医院为龙头,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3个乡镇卫生院、10个县级综合医院、6个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为枢纽、24

10、52个村卫生室为网底、342个社会办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中医药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4、覆盖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稳步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提高至人均74元。健康扶贫深入开展,大病集中救治、重病兜底救治率达到100%,实现村卫生室村医全覆盖,贫困群众基本医疗得到根本保障。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从2015年的1245/10万、386、476降至2020年的834/10万、208、325。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计生家庭奖励扶助两项制度,提高计生特困家庭扶助金标准。制定积极应对人口老

11、龄化实施方案,全市医养结合覆盖率达80%。1个医院获河北省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4个单位成为安宁疗护省级试点,工商银行、滦平县鸿福护理院被授予全国敬老文明号。建立1个省级青春健康教育培训基地,2个大学生青春健康俱乐部,6个亲情关爱活动阵地,帮扶救助计生困难家庭416户,此项工作在全省会议做典型发言。十三五以来,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对标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主要表现为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区域资源分布不均衡,资源结构有待优化;临床诊疗总体水平不高,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薄弱,服务效能偏低;医防融合不够紧密,公共卫生体系

12、存在短板;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供给不足,保障能力不强;中西医未实现优势互补、协同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偏低,缺少统筹协调机制。(二)面临形势国内环境,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人民群众高品质健康服务需求大幅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提出新期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鼠疫、炭疽等传统烈性传染病威胁仍然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

13、我市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构建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机遇,一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旅游城市的三区两城发展定位,为十四五时期我市全面建设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发展方向与强大动力。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承德高铁新时代的到来,将有效破解承德长期以来交通瓶颈制约,实现与北京同城化,打通承德对接高端市场、高端科技、高端人才的大通道,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三是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全面推进,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效破解健康管理难题,提高全民整体健康水平提供有力

14、支撑。这些重大机遇与承德生态、区位、资源、文化等优势叠加放大,将全面推动承德融入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对全面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四、 总体布局和资源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主要包括机构,床位、人力、设备、技术、信息与数据等。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县级及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争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统筹规划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提高跨区域服务和保障能力。按照三区两城发展定位和建强医院、建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牢专业公共机构发展思路,统筹设置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动资源优化调整和共享利用。(一)机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

15、共卫生机构等为主体,以失能(含失智)老年人、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健康照护设施等新型服务机构为补充,面向全人群,提供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服务。1、医院分为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1)公立医院分为办医院(按举办层级分为省办及以上医院、市办医院、县办医院)和其他公立医院。省办及以上医院,省办医院主要向省级区域内提供急危重症、疑难杂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医学科研任务以及法定和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设置省办综合医院1个,即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根据国家安排部署为省办及

16、以上医院发展建设预留发展空间。市办医院,市办医院主要向市级区域内居民提供综合性或专科医疗服务,接受下级医院转诊,并承担人才培养、一定的科研任务以及法定和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结合实际规划设置儿童、精神、康复、传染病等市办专科医院(含中医类专科医院)。设置市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个,即承德市中心医院;市办三级甲等中医院1个,即承德市中医院;市办专科二级医院4个,即承德市第三医院、承德市妇幼保健院(承德市儿童医院)、承德市口腔医院、承德市精神病医院。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建市办二级专科医院1个,即承德市康养医院;改扩建承德市第三医院业务用房。县办医院,县办医院是

17、向县级区域内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主要承担县级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康复医疗,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培训和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以及法定和指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突发事件的医疗处置和紧急救援、医疗支援等任务。在县级区域内原则上设置1个县办综合医院和1个县办中医类医院。(2)非公立医院非公立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与公立医院形成有序竞争;可提供高端服务,满足非基本医疗需求;可提供康复、老年护理等紧缺医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服务需求,对公立医院形成补充。优先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以及眼科、骨科、口腔、妇产、

18、儿科、肿瘤、精神、医疗美容等专科和中医、检验等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门诊部等。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分为中心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每个乡镇设置1个标准化建设的举办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村卫生室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和乡村医生培训等。乡镇卫生院对集体产权村卫生室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中心卫生院除具备一般乡镇卫生院功能外,还应开展普通

19、常见手术等,着重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并承担周边区域一般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街道办事处范围或3万至10万居民规划设置1个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护理、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服务,并受县(市、区)卫生健康部门的委托,承担辖区范围内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综合管理、技术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口不足3万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居委会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遍常见病、多发

20、病的初级诊治、康复等工作。居民小区卫生站,每2000人(含)以上的小区设置1个卫生站,不足2000人的按照就近相邻、每2000人至少设置1个的原则联合设置。参与居民小区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配合对重点风险人员落实居家健康监测措施,协助进行发热人员转运;提供家庭医生签约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交办的基本医疗等任务。村卫生室,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可不设置)。村卫生室在乡镇卫生院的统一管理和指导下,承担行政村范围内人群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通常见病、多发病的初级诊治、康复,传染病报告监测等工作。诊所和门诊部,诊所设置不受规划布局限制,实行备案制管理。门

21、诊部及其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行准入管理。3、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主要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急救中心(站)、血站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2个(市级1个、县级11个),十四五期间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合理界定功能职责。妇幼保健机构,妇幼保健机构是具有公共卫生性质、防治结合的公益性事业单位,负责为妇女、儿童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及康复服务,并承担辖区内妇幼保健服务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除承担保健、医疗工作任务外,还应当协助本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区域业务规划、科研培训、技术推广及对下级机构的指导、检查和评价等工作,应当与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指导和双向转

22、诊关系,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科研教学机构建立技术协作机制。市、县级各设置1个标准化的妇幼保健机构。急救中心(站),急救中心(站)负责指挥、调度本行政区域内急救资源,开展伤病员的现场急救、转运和重症病人途中监护。急救中心(站)按照市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农村地区服务半径10至20公里合理布局。市设置急救中心,视具体情况在急救中心下设立若干急救分站,距主城区较远的市辖区应设置急救站或急救站点。有条件的县(市)应设置独立急救站,条件尚不完备的县(市)可依托区域内综合水平较高的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设置县级急救站。现已设置市120指挥中心1个、县120指挥救治分中心10个,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市急

23、危重症救治中心5个、基层急救站213个。县120急救电话开通率、覆盖率达100%,计算机智能化调度系统配置率达100%。每5万常住人口配备1辆急救车,每百万常住人口至少配备1辆负压救护车。血站,中心血站承担规定范围内无偿献血者招募、血液采集与制备、临床用血供应,以及医疗用血业务指导和血液储存质量控制与评价等职责。全市设置中心血站1个,各县(市、区)至少分别设置1个固定采血点。4、其他机构主要包括独立设置机构和接续性服务机构,鼓励设置独立的区域临床检验诊断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美容医疗机构等,与区域内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区域资源共享。鼓励发展康复中心、护理院(中心、

24、站)、安宁疗护中心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为疾病慢性期、恢复期患者以及老年患者等提供老年护理、康复、安宁疗护服务等,以康复医疗、中医药服务、医养结合等为特色,每个县(市、区)至少设置一个康复中心。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为家庭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样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二)床位适度合理增加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总量,优化床位结构,满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需求。盘活床位存量,提升使用效率,实行分类管理,提高床位使用质量和效率。1、床位规模扩大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床位总体规模,适度调整高水平高质量公立医院床位配置,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在资源相对薄弱区域设置院区。提高基层医疗卫

25、生机构床位配置,结合基层床位使用率合理确定床位数量和结构,提高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到2025年,承德市每千常住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847张,其中医院641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06张。在床位规模总体增加的前提下,结合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床医比、床护比、床人比等指标,合理确定床位总量。综合考虑各县(市、区)资源差异、人口密度、床位使用率和区域均衡性,分类制定各县(市、区)床位配置指导标准。2、床位结构按照15%的公立医院床位比例设置公立专科医院。适度控制治疗床位增长,增量床位优先向传染病、重症、儿科、肿瘤、康复、精神、老年病等短缺领域倾斜。其中,全市传染病救治床位按照

26、不低于160张床位配置,以200万人口为基数,每增加50万人口增设30张床位。根据医疗机构类别和床位使用功能,实行床位分类管理制度,推动床位资源急慢分开。3、床位使用质量鼓励医疗机构成立住院服务中心,打破以科室为单位的资源管理方式,对全院床位实行统筹调配。医疗机构开放床位数与规划编制床位数应当基本保持一致,开放床位数超过规划编制床位数的要区分情况逐步调整规范。公立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低于75%、平均住院日高于9天,不再增加床位。推动三级医院更加突出急危重症、疑难杂症诊疗,逐步压缩一、二类手术比例。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提高预约转诊比例和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提高床单元使用

27、效率,二级、三级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不高于8天。(三)人力适度提高执业(助理)医师配置标准,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标准,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395人、429人,每千常住人口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81人。同时,为更好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将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的配置标准细化分解至各县(市、区)。加强儿科、精神科、康复、老年医学、护理、药学等紧缺人才培养,到2025年,全市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医师数达到400人,每10万常住人口精神科注册护士数不低于868人,每10万常住人口康复医师数达到800人,每10万常住人口康复治疗师达到1200人,每千

28、常住人口药师(士)数达到054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适应社区基层首诊和家庭医生守门人要求,合理提高基层人员配置标准,到2025年,全市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393人,按照每千常住人口不少于1人的标准配备乡村医生或乡村执业(助理)医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至少配备1名公共卫生医师。合理提高专业公共卫生人员配置标准并落实到位,到202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083人;每万常住人口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不低于03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数135人;妇幼保健机构按每万常住人口1名保健人员的比例配备,按照设置床位数1:170的比例确定临

29、床人员数;急救中心(站)、血站、专科疾病防治机构等参照有关规定配置专业技术人员。(四)设备根据国家,省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结合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医疗技术水平、学科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坚持总量控制、严格准入、有效使用原则,坚持梯度配置,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合理配置适宜设备,逐步提高国产医用设备配置比重。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上级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影像机构,鼓励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和检验中心,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大型医用设备资源共用、共享机制。根据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需要及有关标准,配置和更新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大型救治、卫生应急和信息化等设施设

30、备;加强配备承担传染病救治和紧急医学救援任务的医疗机构体外膜肺、移动CT、聚合酶链式反应仪、移动手术室、呼吸机、监护仪、负压救护车、负压担架等设备。(五)技术1、医疗技术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备案管理制度,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围绕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拓展诊疗方法,提升医疗技术能力和诊疗效果,形成技术优势。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开展具备专科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前沿技术项目,大力扶持包括内镜和介入等微创诊疗技术发展,逐步实现内镜和介入诊疗技术县域全覆盖。鼓励开展多组学、3D生物学技术、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医学前沿技术的研究。

31、加强临床诊疗技术创新、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推广。2、临床重点专科按照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往前带,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均衡建、县级临床重点专科有序跟的新模式,开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依托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的普外科、中医妇科,承德市中医院康复科、老年病科等国家级重点专科为基础,继续发展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支持市办三级医院以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大疾病为主线,以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为重点,从专科规模、医疗技术、诊疗模式、管理方法等不同角度,增强普惠性专科建设。重点加强18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承德医学院

32、附属医院、市办医院和县办医院为基础,重点围绕肿瘤科、心内科、胸外科等基础专科加强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形成覆盖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原则上,每年建设5个市级专科建设项目。市直医疗单位加强与省部级医院的合作,开展双向转诊、技术交流协作、网络协诊、专科联盟等业务,借力提升专科技术水平,争取在专科能力提升方面取得突破。县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县办医院为基础,综合考量县域患者外转等因素,聚焦本地多发病和常见病防治工作,重点加强神经、心血管、呼吸等专科防治能力,推广新技术和诊疗新模式,满足县域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原则上,各县(市、主城区外市辖区)每年至少保障1个项目

33、。3、医学重点学科着眼卫生健康发展建设需求,立足自身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遴选一批省级医学重点学科进行重点建设。经过1至2个周期的建设(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围绕血液内科、皮肤性病科、病理科、全科医疗科等学科,打造一批省内领先水平的医学重点学科。(六)信息与数据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遵循制度先行是保障,统一标准是前提,强化应用是关键,互联互通是核心,业务协同是目的的原则,推动互联网+医疗卫生发展,促进智慧医疗和健康大数据应用,提高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1、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到2025年,健全全民

34、健康信息平台,建设承德健康云,形成跨部门、跨县区的卫生健康信息互通机制,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二级以上医院要落实全国医院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其中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90%,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80%,二级综合医院实现率达到70%;落实全国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与规范,实现二级以上医院的90项指标;各级各类专科医院可根据业务情况酌情调整。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为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控等业务信息化提供支撑。实施县域医疗远程诊室项目。3、新兴信息技术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坚

35、持电子病历、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提升医院信息化水平。大力发展远程医疗,进一步提升远程医疗应用系统,拓宽远程医疗服务范围,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缓解边远地区和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信息为基础,建设我市的电子健康卡管理平台,完成与人社、医保、满意承德、全民健康信息平台等系统平台的对接,多码融合及公共卫生业务联动等内容,实现缴费、就医、医保结算、健康查询、健康管理、疫情防控等全流程服务。4、信息安全保障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严格执行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措施,提升网络安全防护及应急处置能力

36、,保障重要网络、数据和信息系统的安全。五、 强化支撑与保障(一)加强人才建设依据有关规定和标准认真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设置,强化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推行岗位管理制度。在统筹卫生编制总量内,医联体内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分别核定、统筹使用,探索实行县管乡用乡管村用。建立人才使用与激励长效机制,加大基层、公共卫生高层次、急需紧缺等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医教协同,建立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全面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卫生健康人才在数量规模、专业类别、培养层次、区域分布等方面供需平衡。加强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儿科等

37、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落实两个同等对待。大力培养医防融合人才,大幅提高护士配置标准,医护比达到1:109,保障临床一线护理岗位护士数量。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与促进职责。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对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保障,将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情况纳入其年度绩效考核必备内容,将继续医学教育合格与年度评先评优、岗位聘用、职称职务晋升相衔接。(二)完善投入机制强化投资主体地位,建立稳定的卫生健康发展投入机制,落实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专业公共卫生

38、机构的投入责任,细化量化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投入政策,提高紧缺人才薪酬。落实对中医类医院、传染病、精神病、康复等专科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健全各级财政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储备的长效投入机制,加强财政对托育的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完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覆盖全民、依法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稳步提升医疗保障水平,增强医疗救助拖底保障功能,提高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水平。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三)促进科技创新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组织实施卫生健康技术研究暨成果转化重点

39、项目,深入推进医学成果转化。加快推进智慧医疗技术突破,促进数字化医疗服务普及推广,推进医学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加速健康产业变革发展。加强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技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完善精密智控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应急处置、疫苗接种与追溯管理、传染病动态监测与管理等公共卫生数字化应用。(四)强化医联体建设1、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由承德市中医院牵头,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加强集团内机构间沟通协作,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

40、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以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医疗机构为牵头医院,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辖区内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医共体,鼓励实力强的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医共体内人员、财务、药械等统一运营管理,建成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水平。3、推进医联体提标扩能落实国家,省对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指标体系要求,按照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指标监测,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和效益评价,引导医联体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支持市办中医医院、妇幼保

41、健院、儿童医院等牵头组建专科联盟。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加强县办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六、 多面统筹,建牢公共卫生体系坚持平急结合,防治融合,聚焦防控、救治、支撑三大关键领域,理顺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专业能力,强化医防协同,建牢公共卫生防护网。(一)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骨干、医院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信息化功能,健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疫情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

42、制机构功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强化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基础实验室检验检测、重点疾病监测、辖区公共卫生、健康信息收集分析等职能,重点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升级和生物安全防护能力建设,加强对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措施实施和健康管理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监测评估等职能,重点提升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购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合理布局全市实验室检测网络,十四五期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至

43、少1个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市、县(市、区)配备移动检测车。依据国家标准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力量配备。(二)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1、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完善市,县(市,区),乡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加强传染病医院和传染病专科防治机构建设,提升传染病综合救治能力和应对新发再发传染病的诊断处置能力。市推进传染病医院建设。县(市、区)依托一所实力较强的综合医院,推进相对独立的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疫情发生时按标准迅速开放传染病病床。所有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和所有儿童、传染病专科医院建设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

44、,合理预留改造提升扩容空间,加强应急物资、防护用品等的储备和配置。2、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以胸痛,卒中,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和儿童,严重创伤及急性中毒等急危重症救治为切入点,统筹市县乡村医疗救治资源,建立四级医疗救治网络体系,充实设施设备、救护车辆、急救队伍,打通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市依托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德市中心医院、承德市中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第981医院建设4个紧急医学救援站,县依托11个县(市、区)医院建设10个紧急医学救助点,组建4个市卫生应急快速反应小分队和10个县域基层综合应急分队,承担区域内突发事件的现场伤病员医学救援处置、转运和接收救治等任务。十四五期

45、间规划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承德市中心医院、解放军联勤保障第981医院、承德市妇幼保健院根据本单位专业优势,分别成立胸痛、卒中、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严重创伤和急性中毒等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开展多学科会诊,提高急危重症患者医疗救治效率。各县(市、区)医疗机构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分别建立相应的危急重症救助点。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预备役制度。(三)强化公共卫生应急支撑保障1、提升应急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健全公共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统一领导、指挥调度、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机制。动态调整公共卫生应急预案和技术指南,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健全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应急处

46、置能力。分级分类组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队伍,实行动态管理,加强重大疫情应对和处置能力培训演练。明确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建立专项储备、医疗卫生机构日常储备、动态更新、统筹调配、分级保障的物资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大型公共建筑转换为应急设施预案,依法可征用公共建筑为集中医学隔离观察点、方舱医院。深入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教。推进社会救援组织、民间救援等社会力量参与卫生应急。2、提升全域监测和智能预警能力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建立覆盖全人群、区域协同、医防协同、联防联控、智慧化的综合监测系统和传染病多点触发预警响应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监测协同

47、,充分发挥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哨点作用,依法依规落实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疫情信息报告责任,健全网络直报、医疗机构报告、医务人员直接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群众个人报告、舆情监测等多渠道信息综合监测体系,构建全域监控和全程追踪的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体系。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项目,全面改善市、县两级疾控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备配置,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提升疫情发现和处置能力。七、 提质扩容,建强医疗服务体系争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市级区域医疗中心,推进市办、县办医院建设,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以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深化

48、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加快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一)争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创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争取打造具有较强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的优质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省级高地,推动重点病种诊疗水平与省会城市明显缩小,省域内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向群众身边延伸。(二)布局市级区域医疗中心以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龙头,承德市中心医院、承德市中医院为支撑,以加强专科建设为重点,提升服务能力,形成市内医疗高地,打造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可以充分发挥重点专科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区域医疗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稳步提高;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培养

49、;引进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团队,促进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三)推进市办医院建设1、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在严格控制医院单体规模基础上,按照一院多区发展模式,推动市办公立医院向城市中心区以外扩容。严格控制一级医院数量,中心城区不再新增一级综合医院,市域内不再新设置50张床位以下的一级综合医院。依据需要,城市一级和部分二级公立医院可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城市二级医院的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疗、专科服务、老年护理和康复等功能。优先发展精神、儿童、肿瘤、康复、眼科、医疗美容等专科医院。2、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推动城市医院,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通过学科合作、合作办院、建立分院或独立

50、举办医疗卫生机构等形式,持续推动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精准下沉,加快形成城市医院资源下沉县(市、区),县(市、区)医院下沉乡镇的梯度格局,健全双下沉、两提升长效机制。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由综合实力强的市办医院牵头,区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参加,构建城市医疗集团,通畅双向转诊服务,形成以市带区、区社一体、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四)推进县办医院建设实施县级医院提标扩能和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工程,改善设施设备条件,在提升县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的基础上,着力加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儿科、妇产科、老年病科等学科建设,补齐县级医院医疗服务和管理能力短板,推动各县(市、区

51、)至少有1个县(市、区)办公立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实施强县计划县级医院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一批县办医院达到三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将滦平县中医院建设成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强化县办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龙头带动作用,推动全科医生、适宜技术、医学装备等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县域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供给。八、 强化医联体建设1、推进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按照网格化布局管理,组建由承德市中医院牵头,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加强集团内机构间沟通协作,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

52、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组建以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医疗机构为牵头医院,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辖区内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的医共体,鼓励实力强的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医共体内人员、财务、药械等统一运营管理,建成权责清晰、分工协作、服务优质、运行高效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水平。3、推进医联体提标扩能落实国家,省对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指标体系要求,按照全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指标监测,定期开展绩效考核和效益评价,引导医联体为网格内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支持市办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等牵头组建专科联盟。推进以全科医生为主体、全科专科有效联动、医防有机融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居民健康守门人。加强县办医院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协作和业务融合。参考资料:承德市十四五区域卫生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