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免疫参考1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9274457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4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第一节免疫参考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一节免疫参考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一节免疫参考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第一节免疫参考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节免疫参考1(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传染与免疫传染与免疫 第八章第八章 概概 述述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病原微生物与其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与实践意义:理论与实践意义:A、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是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防治,是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动力;B、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学免疫学是当前生命科学领域中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衍生出大量新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学科;科之一,衍生出大量新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和应用学科;C、免疫学方法对生命科学的各个重要理论研究领域有极其免疫学方法对生命科学的各个重要理论研究领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重要的作用;D

2、、免疫学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法医检验、免疫学方法和技术对各种疾病的临床诊断、法医检验、生化测定、医疗保健、生物制品的生产、肿瘤防治、定向药生化测定、医疗保健、生物制品的生产、肿瘤防治、定向药物的研制以及反细菌战等各项实际应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物的研制以及反细菌战等各项实际应用领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用。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传染的一般概念传染的一般概念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宿主的非特异性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宿主的特异性免疫抗感染免疫抗感染免疫免疫病理免疫病理免疫学的实际应用免疫学的实际应用一、传染与传染病一、传染与传染病 疾病:疾病: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或体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

3、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理状态,即称疾病。理状态,即称疾病。疾病分类:按病因分为两大类:疾病分类:按病因分为两大类: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 非传染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第一节第一节 传传 染染按是否传染对疾病分类按是否传染对疾病分类疾病疾病非传染性:非传染性:传染性传染性病毒病毒细菌等原核微生物细菌等原核微生物真菌真菌原生动物原生动物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病原其他生物性病原:寄生虫其他生物性病原:寄生虫,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生理性疾病生理性疾病,遗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癌症癌症,机械性损伤机械性损伤 病原体: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凡

4、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均称病原体。物,均称病原体。传染(感染、侵染):传染(感染、侵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疫“防线防线”(指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指机械防御、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和)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病理生理的过程。寄生物如长期保持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传染病就不至于发生;寄生物如长期保持潜伏状态或亚临床的感染状态,传染病就不至于发生;传染病:传染病:是一类由

5、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是一类由活病原体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或间接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有地方性、有季节性、有免疫性有地方性、有季节性、有免疫性 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寄生物的大量繁殖,并随之产生大量的酶和如果环境条件有利于寄生物的大量繁殖,并随之产生大量的酶和毒素来损害其宿主,则宿主就患了传染病。毒素来损害其宿主,则宿主就患了传染病。传染病的种类传染病的种类 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

6、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办法(19921992年)中,规定了约年)中,规定了约4040种重要传染种重要传染病。在各类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中,约有两百病。在各类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中,约有两百种属于种属于“人畜共患病人畜共患病”,即这种传染病能在人,即这种传染病能在人类与其他脊椎动物间发生自然转移,较重要的类与其他脊椎动物间发生自然转移,较重要的包括鼠疫、鹦鹉热、疯牛病、炭疽病、猪丹毒包括鼠疫、鹦鹉热、疯牛病、炭疽病、猪丹毒和口蹄疫等共和口蹄疫等共8989种。种。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一)病原体(一)病原体(二)宿主的免疫力(二)宿主的免疫力(三)环境因素(三)环境因素(

7、一)病原体(一)病原体决定病原体传染结局的主要因素:决定病原体传染结局的主要因素:病原体的数量、致病特性和侵入方式是决病原体的数量、致病特性和侵入方式是决定传染结局中的最主要因素。定传染结局中的最主要因素。病原菌病原菌毒力毒力(致病力致病力)侵入数量侵入数量侵入门径: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等侵袭力侵袭力吸附和侵入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和扩散能力繁殖和扩散能力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能力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能力毒素毒素内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外毒素 致病力:致病力: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表示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强弱,对细菌性致病力来对细菌性致病力来说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

8、吸附说就是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向周围组织的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微生物的致病性是对特定宿主而言,能使宿主致病的为致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病菌,反之为非致病菌,但二者并无绝然界限。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opportunistic pathogen)或机会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在

9、一般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致病!感染感染致病致病1、毒力(致病力)、毒力(致病力)1、毒力(致病力)、毒力(致病力)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由侵袭力和毒素决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由侵袭力和毒素决定。不同细菌的致病力差别很大。定。不同细菌的致病力差别很大。致病力致病力侵袭力侵袭力毒素毒素吸附和侵入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胶原酶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卵磷脂酶(卵磷脂酶(毒素)毒素)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产生溶血素、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产生溶血素、A蛋白等)蛋白等)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

10、(1)(1)侵袭力侵袭力 侵袭力: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病原菌突破宿主防线,并能于宿主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包括以下包括以下3 3种能力:种能力:t 吸附和侵入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t 繁殖与扩散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t 抵抗宿主防御机能的能力抵抗宿主防御机能的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吸附和侵入能力 菌毛:菌毛: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细菌通过具有粘附能力的结构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阴性菌的菌毛粘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生殖道粘膜上皮细胞

11、的相应受体,于局部繁殖,积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聚毒力或继续侵入机体内部。淋病奈瑟氏球菌: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液冲走;变异链球菌、乳杆菌: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损坏牙齿。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损坏牙齿。例:例:荚膜和微荚膜:荚膜和微荚膜: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具有抗吞噬和体液杀菌物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体内存活。质的能力,有助于病原菌于体内存活。侵袭性酶:侵袭性酶: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亦有助于细菌产生的侵袭性酶亦有助于病原菌的感染过程。如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病原菌的感染过程。如致病性葡萄

12、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血浆凝固酶有抗吞噬作用;链球菌产生的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可协助细菌扩散。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等可协助细菌扩散。扩散与繁殖能力扩散与繁殖能力 病原体主要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病原体主要通过水解性酶类,使组织疏松、通透性增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如:加,有利于病原菌扩散,如: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酶:水解机体缔结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引起水解机体缔结组织中的透明质酸,引起组织松散、通透性增加,有利病原体迅速扩散,乃至全身;组织松散、通透性增加,有利病原体迅速扩散,乃至全身;胶原酶:胶原酶:水解胶原蛋白,有利病原体扩散;水解胶原蛋白,

13、有利病原体扩散;血浆凝固酶:血浆凝固酶:使血浆加速凝固成纤维蛋白屏障,借以使血浆加速凝固成纤维蛋白屏障,借以保护病原体免受宿主吞噬细胞和抗体作用;保护病原体免受宿主吞噬细胞和抗体作用;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链激酶(血纤维蛋白溶酶):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变成纤维蛋白溶酶,水解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凝块,有利病变成纤维蛋白溶酶,水解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凝块,有利病原体扩散;原体扩散;卵磷脂酶(卵磷脂酶(毒素):毒素):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尤其是红水解各种组织的细胞,尤其是红细胞。细胞。外毒素外毒素: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

14、蛋白质,有的属酶,酶原,酶蛋白等。一类毒性蛋白质,有的属酶,酶原,酶蛋白等。外毒素举例:外毒素举例:外毒素举例:外毒素举例:白喉杆菌白喉杆菌白喉毒素白喉毒素 破伤风梭菌破伤风梭菌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毒素肉毒梭菌肉毒梭菌肉毒毒素肉毒毒素霍乱弧菌霍乱弧菌肠毒素肠毒素(2)毒素)毒素外毒素特点:外毒素特点:A、绝大多数、绝大多数G+性产生性产生 B、在菌体的生长过程中,分泌于菌体外、在菌体的生长过程中,分泌于菌体外 C、化学成分为蛋白质、化学成分为蛋白质 D、对热不稳定,遇酸发生变性、对热不稳定,遇酸发生变性 E、毒性强、毒性强毒素分为两类:毒素分为两类:外毒素外

15、毒素内毒素内毒素一些主要外毒素一些主要外毒素 类毒素:类毒素:用用0.30.30.4%0.4%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甲醛溶液对外毒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有免疫原性(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抗毒素:抗毒素: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抗毒素)。外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抗毒素)。外毒素外毒素(极毒抗原)(极毒抗原)脱毒脱毒(0.3%0.4%甲醛)甲醛)类毒素类毒素(无毒抗原)(无毒抗原)免疫动物免疫动物 抗毒素抗毒素(抗毒

16、抗体)(抗毒抗体)常用的抗毒素有:常用的抗毒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内毒素、肉毒白喉类毒素、破伤风内毒素、肉毒内毒素等。内毒素等。内毒素:内毒素:是是G 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细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其化学成分是脂多糖(化学成分是脂多糖(LPSLPS)。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因它在活细胞中不分泌到体外,仅在细胞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外,仅在细胞死亡后自溶或人工裂解时才释放,故称内毒素。素。内毒素特点:内毒素特点:内毒素引发高烧现象:内毒素引发高烧现象:若将内毒素注射到温血动若将内毒素注射到温血动物或人体后,会刺激宿主细胞释放内源性的物或人体后,会刺激宿主细胞释放

17、内源性的热源质,热源质,通过它对大脑控温中心的作用,就会引起动物发高烧。通过它对大脑控温中心的作用,就会引起动物发高烧。内毒素的毒性比外毒素低。内毒素的毒性比外毒素低。内毒素化学稳定性极强:内毒素化学稳定性极强:在在250下干热灭菌下干热灭菌2h才完全灭活。才完全灭活。在生物制品、抗生素、葡萄糖液和无菌水等注射用药中,在生物制品、抗生素、葡萄糖液和无菌水等注射用药中,严格限制内毒素的存在。严格限制内毒素的存在。脑膜炎诊断鲎试剂法脑膜炎诊断鲎试剂法 鲎试剂法(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法,即鲎试剂法(鲎变形细胞溶解物试验法,即LAL test):):鲎血中仅含一种变形细胞,其裂解产物可与鲎血中仅含一种

18、变形细胞,其裂解产物可与G细菌细菌的内毒素(的内毒素(LPS)和脂磷壁酸(膜磷壁酸)等发生特异性)和脂磷壁酸(膜磷壁酸)等发生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其作用机制如下:和高灵敏度的凝胶化反应。其作用机制如下:LAL中的中的B因子因子内毒素内毒素Ca2+活化的活化的B因子因子凝固酶原凝固酶原凝固酶凝固酶可溶性蛋白(凝固原)可溶性蛋白(凝固原)凝固蛋白(凝固素)凝固蛋白(凝固素)凝胶凝胶 鲎试剂法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药品、生物制品和血制品检验,鲎试剂法已被广泛用于临床诊断,药品、生物制品和血制品检验,食品卫生监测,以及科学研究等许多领域中。食品卫生监测,以及科学研究等许多领域中。内源与外源毒

19、素的比较内源与外源毒素的比较2、侵入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剂量、侵入病原体的数量致病剂量 因不同致病菌的毒力和生长、繁殖条件因不同致病菌的毒力和生长、繁殖条件的差别,故引起其宿主致病所需的个体数量也的差别,故引起其宿主致病所需的个体数量也不同:不同:例:各种病原菌的感染剂量:例:各种病原菌的感染剂量:伤寒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108109个个/宿主;宿主;霍乱弧菌霍乱弧菌106个个/宿主;宿主;痢疾志贺氏菌痢疾志贺氏菌7个个/宿主。宿主。3、侵入门径、侵入门径(1 1)消化道:)消化道:如伤寒杆菌、痢疾志贺菌等肠道致病菌和肝炎如伤寒杆菌、痢疾志贺菌等肠道致病菌和肝炎病毒等。病毒等。(2 2)呼吸道:)

20、呼吸道:如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呼吸道病毒、肺炎衣如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呼吸道病毒、肺炎衣原体等。原体等。(3 3)皮肤创口:)皮肤创口:一些病原体可通过吸血昆虫作为传播媒介,一些病原体可通过吸血昆虫作为传播媒介,如鼠蚤传播鼠疫、疟蚊传播疟疾、库蚊传播乙脑病毒,狂如鼠蚤传播鼠疫、疟蚊传播疟疾、库蚊传播乙脑病毒,狂犬病毒等。犬病毒等。(4 4)泌尿生殖道:)泌尿生殖道:如淋病奈瑟氏球菌、梅毒密螺旋体、艾滋如淋病奈瑟氏球菌、梅毒密螺旋体、艾滋病毒、等引起的性传播疾病。病毒、等引起的性传播疾病。(5)(5)接触感染:接触感染:某些病原体如布鲁氏菌可以侵入完整的皮肤;某些病原体如布鲁氏菌可以侵入完整的皮

21、肤;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可侵入正常粘膜;它们以及麻风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可侵入正常粘膜;它们以及麻风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可通过人人或人动物的密切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可通过人人或人动物的密切接触或通过用具污染物传播。触或通过用具污染物传播。(6)(6)垂直传播:垂直传播:病原体由亲代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传播给子代病原体由亲代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主要见于病毒,如疱疹病毒、乙肝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主要见于病毒,如疱疹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其他微生物很少见。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其他微生物很少见。宿主的免疫力宿主的免疫力免疫免疫功能功能免疫防御免疫

22、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稳定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正常: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免疫调节正常:清除体内自然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免疫调节异常: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异常:识别紊乱,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正常: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的细胞正常:某些免疫细胞发现并清除突变的细胞异常:功能失调时,导致癌或持续性感染发生异常:功能失调时,导致癌或持续性感染发生正常:防御病原体的侵害正常:防御病原体的侵害,中和其毒素中和其毒素异常:反应过高时引起变态反应或免疫缺陷异常:反应过高时引起变态反应或免疫缺陷免疫:免疫: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我,对非我做出反应以保持生物体能够辨认自我与非我,对非我做出

23、反应以保持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自身稳定的功能,称为免疫。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三道防线宿主的宿主的免疫力免疫力非特异性非特异性 免疫免疫特异性特异性 免疫免疫第一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蛋白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蛋白细胞免疫:致敏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细胞释放各种淋巴因子 抗菌物质:补体抗菌物质:补体,溶菌酶溶菌酶,干扰素干扰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淋巴结的过滤作用淋巴结的过滤作用外部屏障:皮肤外部屏障:皮肤,粘膜粘膜,正常菌群正常菌群内部屏障:血脑屏障内部屏障:血脑屏障,血胎屏障血胎屏障

24、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外源性感染:外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外的感染。主要由病人、健康带菌者、带菌动植物。主要由病人、健康带菌者、带菌动植物。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引起滥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或某些因素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宿主细胞内的正常菌群引起感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宿主细胞内的正常菌群引起感染。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一、感染的途径与方式 (1)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如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呼吸道病毒、肺炎衣原体等。如结核杆菌、白喉杆菌、呼吸道病毒、肺炎衣原体等。(2)消化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如伤寒杆菌、痢疾志贺菌等肠道致

25、病菌和肝炎病毒等。如伤寒杆菌、痢疾志贺菌等肠道致病菌和肝炎病毒等。(3)创伤感染:创伤感染:一些病原体可通过吸血昆虫作为传播媒介,如鼠蚤传播鼠疫、一些病原体可通过吸血昆虫作为传播媒介,如鼠蚤传播鼠疫、疟蚊传播疟疾、库蚊传播乙脑病毒,这也是创伤感染的一种方式。疟蚊传播疟疾、库蚊传播乙脑病毒,这也是创伤感染的一种方式。(4)接触感染:接触感染:某些病原体如布鲁氏菌可以侵入完整的皮肤;淋球菌、沙眼某些病原体如布鲁氏菌可以侵入完整的皮肤;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可侵入正常粘膜;它们以及麻风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可衣原体可侵入正常粘膜;它们以及麻风杆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可通过人人或人动物的密切接触或通

26、过用具污染物传播。通过人人或人动物的密切接触或通过用具污染物传播。(5)垂直传播:垂直传播:病原体由亲代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病原体由亲代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传播给子代的方式称为垂直传播,主要见于病毒,如疱疹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直传播,主要见于病毒,如疱疹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其他微生物很少见。其他微生物很少见。1、感染的途径、感染的途径 2感染的部位及方式感染的部位及方式 性质不同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不性质不同的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寄生和造成病变的方式不同,可分为两大类:同,可分为两大类:细胞外感染:细胞外感染:绝大多数细菌和寄生虫

27、的感染属于此类;绝大多数细菌和寄生虫的感染属于此类;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某些细菌、真菌、弓形体被吞噬细胞吞噬后不被杀死,吞噬后不被杀死,反而在细胞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反而在细胞内增殖,称为兼性细胞内感染;兼性细胞内感染兼性细胞内感染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它们所有的病毒、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少数细菌和原虫,它们只能在靶细胞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只能在靶细胞内增殖,它们必须存在于细胞内才能引起感染;专性细胞内感染专性细胞内感染细胞内感染:细胞内感染:又可分为两类:又可分为两类:2 2、病毒的致病性、病毒的致病性(1)杀细胞感染:杀细

28、胞感染: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成熟后,短时问内一次大量病毒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成熟后,短时问内一次大量释放,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的病毒侵入其他细胞,开始又一个释放,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的病毒侵入其他细胞,开始又一个感染周期。感染周期。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2)稳定状态感染稳定状态感染:相对毒力较低的病毒在相对易感性较低的细胞中相对毒力较低的病毒在相对易感性较低的细胞中可能形成稳定状态感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细胞和病毒并存,可能形成稳定状态感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细胞和病毒并存,同时增殖,病毒可以传给子代细胞,或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临近细同时增殖,病毒可以传给子代细胞,

29、或通过直接接触感染临近细胞。受染细胞不溶解死亡,但造成对宿主的免疫损伤。胞。受染细胞不溶解死亡,但造成对宿主的免疫损伤。如:甲肝病毒如:甲肝病毒(3)整合感染整合感染: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或以质粒的形式:病毒基因组整合于宿主细胞染色体,或以质粒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内。通常病毒并不增殖,但可用核酸探针检出病毒存在于细胞质内。通常病毒并不增殖,但可用核酸探针检出病毒核酸的存在。核酸的存在。如:人类多瘤病毒,人类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多瘤病毒,人类逆转录病毒3、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立克次氏体的致病性感染方式:感染方式:感染人类的立克次氏体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感染人类的立克次氏体主要通过节肢动物叮

30、 咬或其粪便传播。咬或其粪便传播。致病毒素:致病毒素:内毒素和磷脂酶内毒素和磷脂酶A例例 如:如: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人类斑疹伤寒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人类斑疹伤寒 用磷脂酶用磷脂酶A溶解吞噬膜的甘油磷脂,从而进溶解吞噬膜的甘油磷脂,从而进入胞质,大量增殖后使细胞破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入胞质,大量增殖后使细胞破裂;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器官,在小血管中增殖,引起血管炎症,毒素全身各器官,在小血管中增殖,引起血管炎症,毒素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症状。进入血循环引起全身症状。4真菌的致病性真菌的致病性(1)致病性真菌感染:致病性真菌感染:外源性真菌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疾病,外源性真菌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

31、疾病,如手足癣、甲癣、头癣等;如手足癣、甲癣、头癣等;(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内源性真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内源性真菌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容易引起疾病。如长期应用抗生素、放射治疗等;引起疾病。如长期应用抗生素、放射治疗等;(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本身不致病的真菌对过敏体质可引起变本身不致病的真菌对过敏体质可引起变态性疾病,如曲霉、青霉、镰刀菌等;态性疾病,如曲霉、青霉、镰刀菌等;(4)真菌性中毒:真菌性中毒:在粮食、植物等寄生,人食用后其毒素引起中毒在粮食、植物等寄生,人食用后其毒素引起中毒现象。没有传染性,不引起流行。生霉的食物不要吃。现象。没

32、有传染性,不引起流行。生霉的食物不要吃。5寄生虫的致病性寄生虫的致病性原虫原虫是单细胞生物,多数于胞内寄生,在感染过程破坏是单细胞生物,多数于胞内寄生,在感染过程破坏宿主组织细胞,如疟原虫破坏红细胞,连同其毒性代宿主组织细胞,如疟原虫破坏红细胞,连同其毒性代谢产物,引起急性或慢性传染病。谢产物,引起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寄生虫可分为原虫和蠕虫寄生虫可分为原虫和蠕虫疟原虫感染途径:疟原虫感染途径:雌配子体雌配子体雄配子体雄配子体蚊子体内蚊子体内孢子体孢子体感染红细胞感染红细胞破裂破裂 释放毒素释放毒素(出现高热出现高热)蚊唾液蚊唾液裂殖子裂殖子进入人肝细胞进入人肝细胞寄生虫的致病性寄生虫的致病性非洲

33、锥虫非洲锥虫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外壳,由可变化的表面糖蛋表面有一层厚厚的外壳,由可变化的表面糖蛋白白(VSG)组成。其核内有组成。其核内有1 000个以上的个以上的VSG的基因,的基因,通过复杂的调控机制,一次只转录一个基因;通过复杂的调控机制,一次只转录一个基因;就可以就可以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蠕虫蠕虫是多细胞生物,种类极多,通常引起胞外慢性感染,是多细胞生物,种类极多,通常引起胞外慢性感染,如血吸虫。如血吸虫。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三、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隐性传染: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将病原体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损害,且很快将病原体彻底消灭,

34、基本无临床症状。彻底消灭,基本无临床症状。在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宿主常成为带菌者,易被忽略在隐性传染或传染病痊愈后,宿主常成为带菌者,易被忽略例:例:Mary Mallon “玛丽伤寒玛丽伤寒”带菌状态:带菌状态: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病原体仅被病原菌与宿主双方都有一定的优势,病原体仅被局限于某一局部无法大量繁殖,两者处于相持状态。局限于某一局部无法大量繁殖,两者处于相持状态。显性传染显性传染(急性和慢性,局部和全身急性和慢性,局部和全身):宿主细胞和组织受宿主细胞和组织受损严重,生理功能异常,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损严重,生理功能异常,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全身感染程度全身感染程度

35、(1)毒血症毒血症: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病原菌限制在局部病灶,只有其所产的毒素进入全身血流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称为毒血症。常见的有白喉、破伤风等症。而引起的全身性症状,称为毒血症。常见的有白喉、破伤风等症。(2)菌血症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病原菌由局部的原发病灶侵入血流后传播至远处组织,但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称为菌血症。例如伤寒症的早期,就出未在血流中繁殖的传染病,称为菌血症。例如伤寒症的早期,就出现菌血症期。现菌血症期。(3)败血症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造成宿主严重损伤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称为败血症。例如铜绿假单胞菌,旧称和全身性中毒症状者,称为败血症。例如铜绿假单胞菌,旧称“绿绿脓杆菌脓杆菌”,等引起的败血症等。等引起的败血症等。(4)脓毒血症脓毒血症: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一些化脓性细菌在引起宿主的败血症的同时,又在其许多脏器多脏器(肺、肝、脑、肾、皮下组织等肺、肝、脑、肾、皮下组织等)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称为中引起化脓性病灶者,称为脓毒血症。例如脓毒血症。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可引起脓毒血症。就可引起脓毒血症。全身感染按性质与严重程度分为:全身感染按性质与严重程度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